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面對APEC之後的新形勢

面對APEC之後的新形勢

  過去一個多星期,就在我們的周遭地區,一連串經濟外交安全活動高調進行,其結果攸關台灣前途,而以美國總統川普的亞洲之行貫穿其間,且因此備受關注。其中,我國唯一參與的場合是一年一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但在這一例會期間,美國退出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有新進展,蔡英文昨天表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是機會也是挑戰,將向區域國際夥伴展現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最大努力與企圖心。 整個APEC年會,從台灣的角度看,最顯著的現象當屬中國的打壓,以致我國不但不能以正式國名與會;各國領袖齊聚一堂的高峰會,也唯獨我國總統不能出席,僅由宋楚瑜代表。誠然,APEC包括領袖高峰會,有時不免形式大於實質,但不論公開講話或私下會談,仍有一定的作用。假設蔡英文與會,以首位女總統身分,加上她對國際事務的熟練,在高峰會必可為台灣提高能見度,發出更大聲音,爭取更多友誼及利益。台灣在國際場合這一被剝奪的權利,來自中國的打壓;近日在德國波昂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環保署長李應元無法參加,顯見其霸凌台灣,無所不用其極。 國人對於中國的國際打壓和霸凌,不能習慣成自然,甚至出現對「宋習互動幾分鐘」的繪影繪聲無聊揣測。事實上,中國的封殺,在APEC之外也處處可見,宋楚瑜在與東協各國交流時強調,強化經貿不必選邊,反映中國即使連經貿領域,也逼人太甚。中國的居心極其明顯,台灣不論政治經貿都須唯它是賴,但這一途徑對台灣既傷尊嚴,也有害整體經濟社會,人民已以選票表達難以接受。承受人民付託的蔡英文政府,以新南向及增進美日關係等方策回應,乃事有必然。 不過,擺脫中國糾纏並不容易。有如近日各方所關切的,中國在磁吸台灣資金和產業多年之後,正進一步從人才下手,鎖定「(年輕)一代(基層)一線」,鋪天蓋地獵取我國人才,以彌補它自己的人才缺口,兼行統戰之實。同時,在APEC之後出現的國際經貿新情勢中,它也必定出手,阻撓我國與各國增進實質關係的努力。 具體地說,經過以川普亞洲行為主的國際政經互動之後,在既有的APEC之外,還有CPTPP及「印度—太平洋」(印太)戰略的浮現;且由於川普的堅持,多邊經貿體系所獲支持減弱,雙邊經貿談判必將相對興起。這一新趨勢對我國有機會也有挑戰,結果但看我們是否因應得當。 其中,新南向所要增進實質關係的夥伴,與APEC、CPTPP及印太戰略的可能成員多有交集,如能掌握重點,從主要國家切入,做實事不務虛,應可有突破現狀的可能。另外,在尋求建立雙邊經貿關係,也須從大局著眼,從整體考量其中牽涉的實質利害關係,才足以掙脫當前困局。 台灣經貿要走出新路,至少有三個要件。最基本的,對外經貿有來有往,經貿談判有得有失,在這一有取有給的過程,但求從利害相權中取其最適當,並預採措施降低負面作用;不論雙邊或多邊談判都如此。其次,涉及對外事務,要溝通說服,力求建立內部共識,集眾力方足以成城;蔡英文昨天談外交,指須長年努力,不分朝野、顏色、政府民間,通力合作,才能成事,即此根本道理。另外,不論對外談判得失判斷或捐棄成見團結對外,都要有政治家的氣度及眼光,才可能克服萬難,為台灣走出新路。 我國經過多年大膽西進,產業、政經、社會陷入困境,在國際社會也備受打壓而有邊緣化之虞,困境亟應突破。要走出新路,必遇阻力和挑戰,但以現狀不容持續,在我們仍有機會、資源與實力的今天,一切要以打開對外政經出路為首要工作,台灣才有前景。APEC之後的新形勢正帶來這樣的考驗與機會,端看我們能否妥善把握。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14
賴清德這面鏡子

賴清德這面鏡子

  儘管勞團抗議不斷,特定政黨從中作梗,執政黨內部猶有異議,行政院版勞基法修正草案仍快速拍板定案。縱然內容有所妥協,但堅守「四個不變」,確保勞工安全與權益,更附加「加班彈性、排班彈性、輪班間隔彈性、特休運用彈性」等「四個彈性」,賦予企業經營和勞工工作彈性。此外,行政院回應「五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及缺工)議題記者會亦於上週分別舉行,並提出具體可行方案。賴清德院長可謂不負小英總統付託,上任兩個月即繳出漂亮成績,表現令人激賞。 台灣這些年經濟成長疲弱,薪資倒退,以致民眾對未來失去信心,或坐吃老本,或滿足於小確幸,壓抑了打拚昂揚的精神,於是社會充斥怨懟氛圍,需要一位堅毅不拔的領導人帶領民眾突破困境。其中努力的重點就是拚經濟,帶動永續成長,以突破台灣目前中等所得的陷阱,向上躍升。而拚經濟不光是需要路徑圖的指引,更重要的是,必須提出具體措施與具有執行力。揆諸李登輝之後歷任國家領導人,莫不把拚經濟當成施政優先事項,但常常是一堆口號、訴求與藍圖,卻光說不練,以為只要口號響亮,訂出方向,經濟自然復甦,因此在李登輝之後,經濟成長率每況愈下,持續下跌,淪落到積重難返的地步。 由此可見,台灣經濟下滑的癥結,在於缺乏策略與執行力。陳水扁時行政效率尚佳,卻糾葛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在國會多數的泛藍陣營逢扁必反之下,重大政務的推動幾乎停頓不前,幸而承繼李登輝時代六%高成長的基礎,阿扁時期的經濟尚可維持四%中度成長的規模。到了馬英九政府,一味親中西進,以為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得到朝貢式的和平紅利與中國市場,台灣經濟自然隨著中國崛起而壯大。但是,全面向中國傾斜,加深了台灣對中國的依賴,不但造成台灣被邊緣化,削弱了我經濟自主發展的力道,經濟平均成長率降至僅約二%,更讓中國勢力滲透至台灣各個角落,擴大了中國對台灣的影響力,種下小英時代,中國一再以經濟籌碼企圖脅迫台灣接受九二共識的惡果。 小英執政時,台灣已百病叢生,改革勢在必行,尤以經濟必須振興,方可改善民眾的生活,掙脫中國的陰影。由是各項改革大菜紛紛端出,民眾拍手按讚,而書生內閣滿腹經綸,天花亂墜,文青親信,沉溺浪漫訴求,感情抒發,一句句文學佳言,出乎領導人之口,莫不令人感動萬分。然而,一聲聲「你們的問題我都聽到了」之後,卻往往在此劃下句點,再無下文。總之,英全的學院派組合施政步調緩慢,遇事游移不決,無法建立執政威望與效率,以致改革延宕,支持率下跌。對比之下,賴揆上任後任事的積極主動,展現決斷與執行力,在兩個月之內,包括軍公教加薪、解決企業五缺,以及阻力重重的勞基法修正,為遲鈍的官僚體系帶來活力與衝勁,徹底改變了民眾的觀感,迅速填補這個政府備受詬病的空談缺失。 民主政治本無神壇,沒有任何政治人物是完美的,一切作為都必須接受公開檢驗。吾人讚譽賴揆的施政表現,並非造神,他只是做了擔任國家最高行政首長應該做的事;我們肯定賴清德,乃因感於近年太多政治人物,往往流於空談,囿於身段,無法身體力行。尤有甚者,溝通協調本是手段與程序,以之做成決策並實行,如今卻常常本末倒置,凡事皆強調必須溝通協調得到共識,才能執行,一旦正反意見並陳,而這是民主社會必然現象,即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決斷,致而打亂施政腳步,貽誤了改革時機,結果一再端出半吊子改革,既無法徹底解決沉痾,更讓民眾失望。賴揆積極任事的態度,或可做為借鏡,讓小英政府開始展現積極、正向、承擔與勇氣,兌現其對人民的承諾與願景。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13
「台灣總統」與「台灣關係法」

「台灣總統」與「台灣關係法」

馬英九、洪秀柱在美中的演出,與台灣幾乎沒甚麼關係,也很少有人予以重視,但兩位前主席的傾中力道,卻對吳敦義有牽制作用。(資料照) 中共十九大結束,馬英九又赴美宣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聽眾大多數是中國留學生,這跟他在台灣遭主流民意、尤其是年輕人唾棄,形成諷刺的對比。與此同時,正在中國訪問的洪秀柱表示,要勇於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是台灣人,也都是中國人。馬洪在美中的演出,與台灣幾乎沒甚麼關係,也很少有人予以重視,但兩位前主席的傾中力道,卻對吳敦義有牽制作用。 吳敦義與習近平,九二共識來,九二共識去,吳效法馬「各表」只搞內銷,習則突出「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也是對吳敦義的牽制。中國國民黨敗部復活,乃是吳敦義的責任與機會,然而,在一中總路線的綑綁下,很難在台灣殺出活路。馬英九的覆轍近在眼前,洪秀柱更不在話下,主流民意對聯共制台已經心生警惕,而北京版本的九二共識更早已戳破「各表」謊言,只有同屬中國,沒有中華民國。此所以,小英政府拒絕再玩九二遊戲,遭到國共內外夾擊,但在台灣內部並無壓力。主流民意的發展,仍延續二○一六大選的主軸。 十月底的一項民調顯示,將近四成五支持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將近三成支持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支持所謂「九二共識」者不到兩成。換言之,在台灣的政治市場,九二共識離下市似乎不遠了。就此而言,小英政府也不必刻舟求劍,執著於「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附和對方的「既有政治基礎」以求恢復兩岸協商。或許,小英政府委曲求全,逐漸挪移到北京能夠接受的區間,有機會使民共關係出現一線曙光。但若因此失去民意信任,可是得不償失。更何況,北京對小英政府勒索不成導致僵局,台美關係還不是依舊穩定如昔。可見,兩岸關係,台美關係,有平行,有交集,沒必要像馬政府時代那樣,兩岸關係高於一切。 反倒是,川蔡通話的「台灣總統」新意,小英政府應該鴨子划水,低調前進。日前,中國國台辦副主任劉結一拒答提及「總統蔡英文」的問題,陸委會的回應仍在強調「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此一立論不僅對北京站不住腳,對華府也站不住腳。就團結內部而言,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勉強可以當作橋段。不過,面對國際,面對中美,還在高喊「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便顯得蒼白無力且自縛手腳。尤其是主要盟友美國,「台灣關係法」不承認中華民國,台灣還不自稱台灣,不是自我混淆嗎?馬政府明知「台灣關係法」以台灣為主體,又倒退至中華民國包括中國與外蒙古,意圖似乎就是眾所質疑的「疏美親中」。 對於中美關係對台灣的影響,小英政府屢屢提及「台灣關係法」,便應切記「台灣關係法」是美國停止承認「中華民國」之後的產物。這部國內法,不是中美三公報的補充,而是與三公報互斥而自成體系。華府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既然已經捨此就彼,依據「台灣關係法」,協助防禦的是「台灣」(包括台灣與澎湖列島),而非「中華民國」。小英政府矛盾並提「台灣關係法」與「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等於是將「台灣」牽拖進跟「台灣」無關的一中漩渦,華府一中政策(中國代表權在北京)與北京一中原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本來可區隔之處,也因此界線模糊起來,難謂明智。 對本土政權,國共定義的兩岸關係是假議題,建構指向台灣國家正常化的論述才是真議題。如果沿用國共的思維與話語,小英政府等於無端將自己置入「反分裂國家法」的管轄範圍。至於「台灣關係法」,則是美國從二戰結束佔領台灣、蔣介石軍隊代表盟軍接受台灣日軍投降、默認中華民國暫借台灣做為國際反共前線、中國代表權歸屬北京形成國際共識、正視「舊金山和約」未規定台灣歸屬他國、從而以台灣及其人民為對台政策主體,逐步讓尚未國家化的台灣朝自我統治發展的結論。這就提醒小英政府,不能只從「台灣關係法」解讀「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而要以行動實踐其為台灣正常化鋪陳的路徑圖。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11
台美關係 「想要的」與「該給的」

台美關係 「想要的」與「該給的」

  川普首度訪問中國,參觀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在寶蘊樓茶敘,暢音閣賞京劇。習近平親自導覽,晚宴設在建福宮,晚宴後兩人還在三希堂茶敘。美中貿易、朝鮮半島,都是川習的焦點。有學者說:習近平對川普如同皇帝般招待。但,習近平以帝王之姿接待川普,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恐怕更接近他想暗示的政治象徵。不論如何,紫禁城成為政治劇場,至少透露出近來的國際氣氛,那就是,西方已不得不接受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崛起,不像過去企圖以普世價值和平演變中國,雖然在地緣政治上也產生圍堵中國的新一輪合縱連橫。 其實,川普並不是第一個西方領袖,停止在中國領袖面前強調民主、自由、人權。今年七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遭中國監禁致死,當時在德國漢堡舉行的G20高峰會,西方領袖無人在習近平面前對此表達關切。美國「時代雜誌(Time)」亞洲版最新一期封面,以英文及簡體中文下標題「中國贏了(China won)」。中國贏了甚麼?許多人視之為全球經濟引擎固是明顯的面向,更深層來看中國還贏得了一黨專政、開發獨裁的價值格鬥。可以想像,十九大定於一尊的習近平,未來將更無視於普世價值的雄辯,而事實上也早已沒有西方領袖願意為普世價值犧牲本國的經貿利益。上個月,川普的前首席策士巴農公開演講說:自己不主張將美國價值強加於其他國家,美國有自己信仰的普世價值,但美國無法強迫他國。從普世價值退縮到美國價值,不要求其他國家接受美國價值乃至普世價值,儼然成了國際政治的新主流。 如此國際氣氛,對習近平的大國崛起,當然是有利的環境。這樣的價值翻轉,也難免會讓習近平更加肆無忌憚地加強對內鎮壓。劉曉波、彭明、楊天水,一個個中國的良心被摧殘其身體以摧殘其精神,如果從來沒有進入他國與中國的領袖會談議程,那就意味著西方國家已經沒甚麼籌碼攔阻中國的「再專制」了。如此這般,台灣人民尤其是民主統派就要有心理準備,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民主化難以指望。如何力抗專制中國壓力,包括窮台與統戰之雙管齊下,以及克服台灣內部民主不能當飯吃的短視近利,為台灣的核心價值打一場持久戰,幾乎成了我們的必修課。假使缺乏維持現狀的軍經硬實力,那麼維持現狀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昨天的「中美元首共見記者」,川習皆未提及台灣議題。台灣,看來不是主題,但中美兩大國關係,從兩個國家的力量對比到領導特質,都在為台灣形塑一個不同以往的國際力場。夾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台灣對中國,不論是推崇其經濟進步或厭惡其文明退步;台灣對美國,不論是期待它基於美國利益協防台灣,還是擔心它與中國交易而採模糊策略,最關鍵的憂患意識仍在於,要警惕台灣的脆弱性與被動性,不必拿風吹草動來自己嚇自己,但一定要自助人助、自己護自己。民主、自由、人權,如果是核心價值,台灣人民就不能幻想,幾乎沒觸及這些核心價值的川習,會將民主、自由、人權當作中美台三角互動的基石。 中國的官媒「環球時報」,在「中國公眾大多喜歡特朗普(川普)的什麼」社評中,特別突出一點:川普的「美國優先」情結很重,但他同時似乎是對華政策方面的務實派,對外交意識形態化不感興趣,迄今沒怎麼拿「人權」等亂七八糟的事情糾纏中國,這讓中美關係可以集中於實質問題的合作處理。於是乎,川習幾番互動營造的大國關係,在哪些方面比較可能獲得進展,在哪些方面可能發生壓抑作用,大家也不難想像。國際理想主義潮去,國際現實主義潮來,台灣要維持民主、自由、人權現狀,追求正常國家願景,需要貼近現實感的智略與行動。朝野與國人也要體認到,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之外,台灣之於美國,「想要的」與「該給的」,操作應該務實而非民粹。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10
綁住手腳如何追趕全球創新大潮?

綁住手腳如何追趕全球創新大潮?

  勞基法再修正在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堅持與承擔下火速展開,贏得多數民眾掌聲,咸認調整鬆綁後,將促成產業生產更具效率,強化市場競爭力,並做大成長大餅,營造勞資雙贏局面。但是,少數勞團與政治人物依然強力反對一例一休鬆綁,指控勞基法再翻修乃開倒車,勞工權益將回到比未修法前更悲慘的處境。此一反對聲浪甚為強大,已使行政院版本有所退縮,未來立法院審議勢必更有一番激戰,則勞基法再修正能否達到鬆綁,提供產業彈性調度的目的,不免令人憂心。 在民粹當道的氛圍下,勞基法再修正陷入紛擾,乃意料中之事。其中,勞團為捍衛勞權,無論修法後果是好是壞,總要拉起抗爭的大旗,是可以想像的。然而,歷史的發展經常是反諷的,那些高喊人民至上的,最後常常淪為獨裁政權,而高喊勞動階級翻身的共產黨,最後卻變成新階級,翻身以後的勞工並沒有當家作主,反而淪為新工奴。現在為勞工階級呼喊,要求這要求那,沒有妥協打折餘地,否則就是出賣勞工的勞運份子,一旦勞基法再修正被其擋下,會不會因為失去修正政策錯誤的機會,反而害了勞工?為勞工爭取權益,乃文明社會的表彰,但是,很多事情不是光喊漂亮的口號,就一定有好的結果,還是需要專業評估與檢驗,才能找出最適當的勞資關係框架,達成勞資雙贏。 至於反對最力,宣稱政院版本五大方向完全偏向資方,讓勞權倒退三十年的國民黨,明明體質上就是右派,近年丟掉政權後仍陷在重度憂鬱之中,無法正面思考,再也沒有討論議題能力,每逢爭議便不自覺披上左派外衣,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唯一的方向就是跟執政黨反方向,陷入直覺式反對狀態。這個政黨,既沒有反省當初勞基法修法時力主兩例可能帶來的災難,在一例一休通過後,卻也跟著批判其僵化無彈性傷害了台灣的產業。如今,當執政黨知錯要改時,該黨卻又「半夜吃西瓜—反症」,再度選擇了錯誤的立場,同樣採取了謾罵當武器。一個徹底被人民唾棄的政黨,慘敗之後竟無反省,還是只會在國會罵街,真令人質疑是否還有再起之日? 勞基法修法,不是階級鬥爭,也不是剝削與反剝削的對抗,應是理性探討如何確保產業發展、勞資關係與勞工權益,以打造出最合適的架構。事實上,台灣並不是一個階級社會,社會流動性高,打拚就能出頭天,小工也會變老闆;該防範的「壞老闆」少之又少,不必將所有人都當成壞人,以防範盜賊的心態來羅織勞動法規。更何況,台灣除了製造業之外,尚有服務業、高科技產業,體力與腦力勞動、藍領與白領之別,員工亦分為基層與高階,且服務業(百貨週年慶)、出口業(訂單多寡)有淡旺季之分,而媒體記者之新聞採訪不一定會在固定工時中發生,有些工作講究固定工時,有些則是責任制,百工百業狀態不一,如何能將之全部綑綁在一部以傳統生產線為規範的勞基法規之上? 所以,讓工時、加班的實務調度更具有彈性,增加生產的效率與競爭力,對台灣經濟提升具正面助益,而且也沒減損勞工的權益。例如一例一休鬆綁,由七休一變為十四休二,乍聽之下似乎罪大惡極,怎可如此壓榨勞工,使之過勞?其實,七休一或十四休二,只是一種「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的彈性調整,不會把週休二日變沒有了,何來小英違背週休二日的承諾?而且,要十四休二,即使以原行政院版本,也須工會或勞資會議同意,不是資方可以片面決定。因此,除產業作業型態有此需求,一般資方是不會採取如此極端的工作模式。 鬆綁勞基法是做對的事情,不是罪大惡極,是建構一種勞資合宜的制度,結果不會比未修前更差,更無所謂倒退或圖利資方的情事,無須用泛道德的角度反對、批判,好似要在勞資與市場上架構一個異端裁判所,對企業主進行獵巫行動。當前全球的產業潮流大抵在解構過去的枷鎖,強調創新、自由與效率;台灣正在創新產業的大潮中急起直追,如果再被一套僵化的勞基法綁住手腳,必然脫隊邊緣化,後果不堪設想。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9
誰在毀損自己的國旗?

誰在毀損自己的國旗?

  有「台灣國」成員前年十月十日割損十多面「中華民國國旗」,一審依侮辱國旗罪判拘役二十天,二審認應受言論自由保障,改判無罪。檢方提起上訴後,高院合議庭認為,國旗是國家象徵,享有尊榮性,但它對每個人的意義並不一樣,為了彰顯國旗的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應該包容毀損國旗的「表意行為」,而不是用最具嚴厲性的刑罰手段加以制裁,因此裁定本案停止審判,並聲請釋憲。 審判期間,被告當庭陳述,「不認為那是我國國旗,如果是…會用我的生命保護它」,「藉由這個行動證明中華民國沒有正當性」,「這面國旗不該出現在台灣,它代表殖民及壓迫的象徵」。而台大法律系退休教授陳志龍指出,刑法在一九三○年代制定時,受法西斯主義和納粹德國影響,把國旗當成象徵符號來保護,其實國旗只是形式上的東西,不該用刑法處罰;二次大戰後,各國立法趨勢都把類似罪名拿掉。他表示,刑法應該只處罰個人法益,類似本案侮辱國旗等損害國家法益的罪名,其實都是假的,侮辱國旗不致造成實質損害,應只有民事賠償問題。換言之,即使是民主產生的國家象徵,也沒有國家凌駕於人民的道理。 與此同時,中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國歌法」禁止在公共場合惡意修改國歌歌詞、侮辱國歌,適用於港澳,違者可能處以徒刑、拘役、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這個歷史活化石出場,正好可以具體示範,當初中華民國制定刑法侮辱國旗罪,是怎麼樣的黨國法西斯氣氛。這也是當前,民主台灣與專制中國,對於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定位,差距越拉越大的寫照。所謂「沒有台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沒有融入祖國的台灣夢像黃粱一夢」,「台灣言論不自由、思想被壟斷、民主被少數人把持」,這種人,在台灣大概會支持毀損國旗罪,但到了中國又認賊作父入籍入黨。可見,他們的國旗之愛,攏系假的。 其實,青天白日滿地紅,在中國已成歷史性文件,在台灣則意象錯綜複雜,愛恨情仇的對話與較勁,依然還在進行。一、馬英九們愛這面旗嗎?當然愛!愛得像初戀情人!不過,那種愛也有條件:沒有中國幹部的場合、不是國際性質的場合,他們愛得如痴如狂,還怪別人愛得不夠、愛得假;然而,中國、國際因素擺在面前,他們立刻將這面旗捲起來,還不准抗議者舉旗。問世間,情為何物?動不動就說愛,到底愛的是甚麼?彷彿內心深處的真愛並未吐露。 二、許多人受到國民教育與國際打壓之影響,對這面旗已經從習慣產生感情,每當台灣對外場合(面對中國或國際),這面「被禁止的旗」忽然一亮,就能引起大家共鳴,愛國情緒油然而生。但是,這一種感受的人,對這面旗的認知與馬英九們完全不同;後者認為這面旗代表的國家涵蓋中國與外蒙古,而前者認為這面旗代表的是台澎金馬二三五○萬人,與中國、外蒙古無關。 三、正如「台灣國」成員所陳述,「不認為那是我國國旗,如果是…會用我的生命保護它」。一九四九,這面旗被外來政權從南京帶來插在台灣,當作反攻大陸、爭奪正統的號召旗幟。結果,反攻無望,民主改革,台灣在中華民國體制下追尋民主國家,沿用其外殼而實為新造的國家只待正常化。於是,如果經由民主程序,眾志選擇新的國旗,大家都會對自己的決定心悅誠服,「會用我的生命保護它」。 如今,這面旗很尷尬,它受到「台灣國」的質疑,其實只是追求正常國家象徵行動,而有人卻想利用它同時消滅中華民國、併吞民主台灣,這才是「中華民國總體」最嚴重的危機。高談「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不再反共要促統」、「融入祖國的台灣夢」者,變節之前,愛國愛旗護國護旗,但愛到最高點翻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旗,也快得像升降旗一樣,而且毫無愧色。這種「毀損」國旗及其所代表之國家的行為,堪稱十足的叛國,可惜,毀損國旗罪卻辦不了那些偽善者。當初制定毀損國旗罪的法西斯黨國地下有知,一定會吐血、吐血、再吐血。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8
關注川普的亞洲行

關注川普的亞洲行

  美國總統川普正進行亞洲之旅。十二天的行程,他訪問日本、南韓、中國、越南及菲律賓等五國,參加亞太經合會和東亞高峰會兩個國際大會,是二十五年來美國總統訪問亞洲時間最長的一次。川普此行,據官方說法,除了眾所矚目的北韓問題,也要推動開放、自由的「印度洋—太平洋」(Indo-Pacific)地區,並以公平貿易增進美國的繁榮。對如此重要的美國總統亞洲行,我國參與的場合不多,但可能的影響不小,從而除了密切關注川普此行,也須反思在國際變局中,我們基本的外交及安全方策。 川普此行的上述三個目標,追根究柢,其實都與中國有關。以北韓問題來說,川普期待中國加上俄羅斯,可產生足夠外在壓力,迫使北韓放棄核子武力,這是高難度的目標。對北韓而言,核武是它維持恐怖平衡的利器,處心積慮多年發展而有進展,除非外在武力壓迫或經濟制裁足夠嚴厲,它不會放棄賴以生存的核武。地面進攻或為摧毀北韓核武的「唯一方法」,但傷亡將不計其數,軍事選項的風險甚高。剩下的外交談判及經濟制裁,行之多年,尤其靠中國與北韓打交道,有如美國智庫「威爾森中心」專家帕森(James Person)近日所言,美國從一九七○年代就走這條路,成果有限,四十年後仍依循此模式,「只會繼續失敗下去」。 中國不樂見北韓實質讓步,不僅兩國有互助同盟關係,多年的事實也證明,北韓問題一直是中國用來敷衍美國、從中取利的極佳籌碼。寄望中國制約北韓「去核化」,即使不是台灣俗話所說「請鬼拿藥單」,至少也是緣木求魚。 類似北韓問題,中國應付美國的手段多多,其中一招,即說一套、做一套或口惠而實不至;美中之間的經貿問題,也是一例。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套用川普的話,雙方貿易既不公平也不開放;尤其中國在維護智慧財產權、開放市場、強制合資、逼迫技術轉讓等實務,都讓美國不滿。今春在美國佛州「川習會」後,中國以允許美國牛肉、天然氣進口敷衍,但夏天兩國經濟對話以不歡而散收場,隨後美國對中國展開不公平貿易三○一調查,顯示美中經貿問題,和北韓問題一樣,都棘手難解。按中國或北韓的盤算,美國總統任期至多八年,歷任總統競選時或上任之初,常大張旗鼓,但遇難輒止,甚至只求任內不出大亂子,而不積極致力問題的根本解決。川普聲勢浩大,但能否有別於以往,大家都在看。 川普此行更基本的挑戰,是崛起的中國,動作頻頻,野心外露,亟思「把美國踢出亞洲」,一強獨霸,讓周遭各國不安。川普啟程之前,傳出中國演練轟炸關島,美軍認定北京威脅勝於平壤。從而,川普此行,須向東亞盟國展現承諾,爭取信任;安全議題如此,「美國優先」、退出TPP等他上任以來引發的經貿爭議,亦然。或因如此,川普政府最近以「印度洋—太平洋」取代「亞洲—太平洋」,各方解讀,應旨在聯手印度、澳洲,加上既有東亞盟友,聯手制衡中國擴張主義。 對我國來說,川普此行以「川習會」最受關注。前此「美中第四公報」或以台灣為北韓問題的交換籌碼之說,或係子虛烏有;但以川普的商人性格,是否秘密交易,我國仍須戒慎恐懼,密切關注。另一方面,在以「印太」取代「亞太」的新形勢中,印度、澳洲、印尼都是我國推動新南向所要擴展交流的南方大國,積極增進與這些國家的實質關係,相當重要,不能只喊口號。 務實地說,除了亞太經合會,我國在川普此行所能主動發揮的空間不大,但埋頭苦幹、增強實力也是台灣當前所需要的,特別是在經濟、國防等基本要務的強化。經濟尤為根本,行政院長賴清德昨天針對缺地所做宣示,屬排除投資障礙的系列作為之一;加上稅改、加薪、修正一例一休等,都是務實做事、突破現狀所必要。國防方面,近日「紐約時報」及BBC不約而同指出我國國防實力亟須增進,以因應台海軍事失衡現狀,也是我國面臨的嚴厲挑戰,不容掉以輕心。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7
只有國共政治契約 沒有兩岸政治契約

只有國共政治契約 沒有兩岸政治契約

馬英九真是中國的最佳「內應」,蔡總統率團出國拚外交,他卻在台灣賣力拚一中。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4
中華民國吃掉台灣? 台灣吃掉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吃掉台灣? 台灣吃掉中華民國?

  出生於台灣的盧老師入中國籍、獲選中共十九大代表,儼然拉開一系列肥皂劇的序幕。在中國一片拍習近平馬屁聲中,來自台灣的王同學、張同學,也在北京公開宣布非常期待姓黨,捧中貶台到臉不紅氣不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比西方國家體制還先進」,「台灣言論不自由、思想被壟斷」。肥皂劇演回台灣,另一位王同學突發奇想:讓加入共產黨的總統與對岸和談統一,未嘗不是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契機。這齣肥皂劇很亂,很無厘頭,但笑歸笑,還是有必要探究一下它背後的脈絡。 話還是要從洪秀柱談起。二○一六,洪一度獲國民黨提名,但一中同表、不能說中華民國的存在,把國民黨搞到哀鴻遍野,結果被「換柱」。現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不論是蔡總統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還是賴院長的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洪秀柱們就更不能說中華民國的存在了。對那些「中華民國統派」而言,現在中華民國已經被台灣甚至台獨吃掉了,繼續捍衛中華民國不無捍衛台獨之虞。此所以,原來打著中華民國旗幟促統者,開始打加入中國共產黨反攻台灣的算盤。新北市,還把駐北京辦事處當一回事來討論。這些政治狂想曲,其實只是把以前遮遮掩掩的部位掀開遮羞布而已,既然要反獨促統,乾脆投靠、加入中國的、共產黨的正規軍,這樣不僅可與現已面目模糊的中華民國劃清界線,還可以撈取個人的實際利益,後者當然是不可說的中國夢。黃安,陳樂妍,其人其事,在台灣是負面教材,北京卻信這一套。 此一發展趨勢,最為尷尬的莫過於中國國民黨,它不能公開肯定,也不能公開批評,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它的最佳拍檔,加入中國共產黨反而成了中國國民黨的上級指導員!上個月初,不就有人宣稱:中華民國現在還能存在,是靠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共產黨。不信大家拭目以待,哪天盧代表來台探親,國民黨人、紅頂商人、傾中媒體等會如何為她鋪紅地毯。搞不好,還會有人把她視為台灣未來的林鄭月娥,開始當作中國概念股來投資呢。而這也不是天方夜譚,十九大政治報告,一國兩制煞有介事,北京要「以台制台」,會信任國民黨人?還是會另起爐灶,內造絕對配合北京傀儡戲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九四九消滅過一次中華民國,這是連蔣介石本人也承認的。一九七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再一次消滅中華民國。一九七九,美國「台灣關係法」,中華民國又作古了。二○○五,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則將中華民國云亡法律化。更諷刺的是,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不再反共要促統,「中華民國退將」也反戈對付中華民國了。當前,民進黨完全執政,拒絕同屬一中,北京消滅中華民國的進擊號角更響亮了。然而,新一輪圍剿中華民國,儘管夾雜著歸順的「前朝遺老」,邦交國也可以誘之以利,北京還是要冷靜想清楚,中華民國或台灣早已民主化,不是蔣氏王朝、四海同心了,果真把中華民國推落斷崖,其後續展開會是如何?名字叫中華民國的台灣主權獨立國家,中華民國陰錯陽差消失於地表,加減乘除之後剩下什麼? 果真如此,維持現狀,被反作用力擠壓去承接改變了的現狀,反而打開化被動為主動的空間。如果維持現狀有其積極部署,大可順勢而為、借力使力,讓反獨促統的兩岸聯軍,送中華民國走最後一哩路。「中華民國統派」都不要中華民國,擁抱中華人民共和國了,「中華民國台派」當然不能把「中華民國常態化」取代「國家正常化」,讓中華民國吃掉台灣,為同屬一中鋪路。當前,「中華民國台派」致力於維持現狀,「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統派」則聯手改變現狀,意在迫使台灣無法「名字叫中華民國」。假使台灣被迫「去中華民國化」,那麼中華民國吃掉台灣的潛伏危機,就非逆轉為台灣吃掉中華民國不可。或許,反獨促統與台灣國家正常化,最後證明存有這層辯證關係。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3
人口危機下的台灣

人口危機下的台灣

  我國即將出現人口死亡交叉(即當年度出生數低於死亡數),根據國發會每兩年的人口推估報告,原預估人口死亡交叉在二○二一年出現,但今年出生數恐創歷年次低,若趨勢無法扭轉,人口死亡交叉將提前兩年到來,導致未來工作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化及扶養比惡化等危機,是重大的國安警訊。因應此一危機,政府擬將人口與人才兩會報合一,盤點各縣市育兒津貼,通盤檢討移民政策,期能雙管齊下,解決台灣人口及人才危機。 人口與人才是一體之兩面:人口多,勞動力充沛,人才自然就多;人口少,勞動力就會萎縮,人才往往也就寥寥可數。目前台灣是人口與人才雙重危機襲來。台灣人口亮起什麼樣的紅燈?據推估,台灣二十二個縣市中,已有十個縣市出現自然人口負成長,而少子化伴隨而來的則是嚴重的人口老化。今年二月,全台有十五個縣市老人比小孩還多,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十三.三三%。預計明年老年人口比例就會超過十四%,成為「高齡社會」,到了二○二六年可能就會超過二十%,成為「超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的危機何在?日本就是台灣最好的借鏡。 少子、高齡化是已開發國家的通病。日本今年一月人口總數較去年減少逾三十萬人,連續八年減少。而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連續三年為未滿十五歲者兩倍以上,少子、高齡化的差距持續擴大。步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出現部分慢性病症候,係造成經濟失落二十年的主要癥結之一:一、老年人普遍對未來擁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寧可握住大量現金,不願大筆消費,造成內需疲弱,無力促進成長。二、老人多以退休為主,勞動力必然減少,更缺乏創新研發的動能,使原本因人口紅利而快速成長的經濟逐漸失速降溫。三、扶養比大幅惡化,工作人口日漸減少,卻必須扶養愈來愈多的老人,而經濟停滯造成的低薪,又使得扶養老人變成年輕人無法背負的沉重負擔,社會逐漸沉淪,多數成員不敢奢望一個更美好的明天。對於面對強敵的台灣,還必須考量徵兵或募兵皆不足額,嚴重影響國防安全的要素。 如何挽救人口老化危機?重要對策有二:一是鼓勵生育,二是吸引外來移民。首先,當前政府育兒津貼的誘因仍未能引起民眾想多生小孩,必須多建造托兒所,增聘公家保母,完善教養體系,甚至營造欣欣向榮的經濟,讓民眾所得增加,才會願意多生小孩。二,吸引移民,可略微填補我人口缺縫,而高科技專才尤應列為攬才的重點,方可有效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國際化,與第一流國家比拚。日前立法院三讀通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大幅鬆綁外國專才在簽證、居留、保險、退休等規範,並祭出租稅優惠吸引外國白領,取得永久居留權,為歡迎外國專才來台打開了大門。 台灣大幅鬆綁吸引外國專才係走對了方向。但不可諱言,過去台灣吸引到的移民,大多來自經濟水準低於台灣的國家,移民途徑主要是透過結婚。這類移民素質參差不齊,即便投入生產,亦大抵為低階技術、勞力密集型的生產工作,對於強化台灣產業競爭力,並無太大助益。如今,那些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工資與所得大幅提升,相對的,台灣經濟卻大不如前,對彼等來台的誘因減少,彼國民眾已不再為了求得溫飽而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但此類移民減少,未必是壞事,反而可使我去掉貪求便宜勞動力的妄念,努力引進外國高科技專才,打造更強健的產業。 解決人口老化與少子化,除了完善育兒環境,吸引外國專才移民台灣,更是當務之急。其實,台灣本質上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之外,絕大多數台灣人的祖先,不是為求改善生活的移民,就是為了躲避戰禍的難民。原住民、移民與難民共同打造出當前多元族群融合的台灣,今天台灣出現人口死亡交叉,鼓勵本國人多生產,緩不濟急,移民乃是一帖特效藥,應該勇敢接納多元的族群與文化,台灣才會獲得年輕新血的挹注,再度於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2
從「台灣通史序」到「舊金山和約」

從「台灣通史序」到「舊金山和約」

  教育部課審大會日前選出高中國文課綱十五篇推薦選文,「台灣通史序」內容涉及歧視原住民族,決議換成「鹿港乘桴記」。高中國文刪除「台灣通史序」,有人批評這是去中國化。其實,「台灣通史序」的重點,並不是將台灣中國化,而是將台灣殖民地化。按其意旨,既然「台灣固無史也」,那麼,外來政權就有合理性殖民台灣,「開山撫番」乃是文明進步。是以,批判這種思想狀態,重點是去殖民化,不要劃錯重點。如果存有所謂的去中國化,那也不是唯一,而是並存著去鄭成功化、去西班牙化、去荷蘭化、去清國化、去日本化。 歷史敘述,難免夾雜其時代背景,許多敘述者習以為常的觀點,從後人來看,往往不無值得批判之處。連氏「台灣通史」獲日本殖民當局認可,其總體精神當然不會是頌揚台灣人民的主體性。而其對原住民的有色眼光,其實是長期以來台灣社會的通病,不論是外來政權或本地社會皆在檢討範圍之內。因此,同情者不必忿忿不平,批判者也沒有必要把三、四百年的歷史共業全部歸咎於一個敘述者。更重要的借鏡作用在於,大家在當下的時空都能夠以台灣主體來省察我們的歷史過程,致力滌除暗藏在我們思想角落的前現代意識,同時用發揚光明面和自省黑暗面來照明我們的未來路徑。 此外,目前國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多敘述日本根據「開羅宣言」把台灣歸還中華民國,但學者質疑是誤用「開羅宣言」,變相為中國北京提供「一中原則」的法律基礎。因此,台南市教育局擬出一份修正的課文文稿,將以公文方式發給市轄高中做補充教材。 「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一九四○年代以來,被當作「中華民國光復台灣」的國際依據,這種論述成為政治正確列入教科書,不斷洗腦台灣人民。事實上,二次大戰終結,決定台灣命運的國際條約是參戰國雙方合意締結的「舊金山和約」,而不是未締結為條約的參戰國單方之領袖意見。而一九五二年生效的「舊金山和約」,只規定日本放棄台灣主權,沒有規定台灣歸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可見,此後只有台灣人民擁有台灣主權,沒有與任何國家同屬一國的問題。至於,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確實可以「準國家」看待台灣;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則對台灣「同一國」無能為力;這種明顯對比,比任何的政治論述都要有力。 然而,國共兩個中國黨的敘述,仍圍繞「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宣言」,對「舊金山和約」則置若罔聞,遺毒至今。基於捍衛台灣主權,追求台灣國家正常化,台灣人民對台灣主權狀態的正確認識,從政府官方說法到各級教科書都應該撥亂反正。否則,上一代洗腦下一代,台灣人民自己把台灣都賣掉,就太冤枉了。台南市政府的補充公文做法,凸顯出即使本土政權完全執政,但國家論述依舊不敢言所當言、為所當為,彷彿台灣主權的話語權,還在國共兩個中國黨及其教育附隨者手上。有道是,「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去其史」就是以征服者的史觀來重寫被征服者的歷史。「台灣通史序」,「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乃是不同時期在台灣「去其史」的行動。如今,「台灣通史序」可以解構,「舊金山和約」為何不可以重構? 「台灣通史」出版於一九二○年,「舊金山和約」生效於一九五二年,至今台灣的主體復原尚未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想在舊外來政權的聯手下,成為外部統治台灣的新外來政權,建立新的「內地—外島」統治關係。聯共促統,入共促統,少數人好好的主人不做,徘徊於命運被擺佈的迷途,成為台灣國家正常化的新挑戰。二○一六以來,北京所著重批判的「文化台獨」,說穿了就是對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正常化的深層忌憚。道理很簡單,如果民主台灣進一步強化主體共識,從而徹底清理過去的外來印痕,阻卻未來的殖民意圖,那麼,國共兩個中國黨、共產的或共和的中國,都將被台灣人民看透其外來本質,再也難讓台灣人民甘當殖民母國的二等臣民。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1-01
以台灣為南島語族的文化重鎮

以台灣為南島語族的文化重鎮

蔡英文總統出訪南太平洋友邦,昨天從過境的美國夏威夷,到達第一站馬紹爾群島。蔡英文此行,以「永續南島,攜手共好」為基調,期盼經由踏實外交,增進與友邦互惠互助合作。南太平洋是我國邦交國最多的地區,友邦各國多年來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為我國仗義執言,令人感佩;它們也許不是大國,但台灣有這些朋友,在備受中國打壓的國際社會,因此不致寂寞獨行。更重要的,台灣與這些屬於南島語族的友邦,有著密切的語言、血統連結;外交部次長吳志中另以「尋親之旅」為總統此行調性,十分恰當。 蔡英文(左)總統出訪南太平洋友邦,昨天從過境的美國夏威夷,到達第一站馬紹爾群島。右邊是馬紹爾第一位女性總統海妮(Hilda C. Heine)(照片來源:總統府辦公室)   台灣被認為是南島語族的起源地,是國際學術界多年來,從考古、語言及人類學的證據嚴謹探究,逐漸形成的主流見解。學界有南島語族「出自台灣」或「台灣是南島語族的原鄉」之說,主要因台灣的南島語系豐富多元,原住民有山林燒墾、使用繩紋陶器及食用檳榔、小米、芋頭等南島語族生活文化特質,加上歷來考古及DNA比對,都曾指證南島語族的共同祖先來自台灣或菲律賓北部。台灣另有學者從構樹(俗稱鹿仔樹)的「共生物種」角度切入「出自台灣」說;並指南島語族卓越的航海能力是在台灣,特別是嘉南平原所發展精煉而成。 南島語族是泛指包括遍及台灣(最北)、紐西蘭(最南)、復活節島(最東,南美外海)和馬達加斯加(最西,非洲外海)人口近四億、使用一千兩百種語言的廣大族群。蔡總統這次過境的夏威夷當地原住民、關島原住民查莫洛人,訪問的三個友邦人民,以及她祖母所屬的排灣族,都是南島語族。在沒有現代航海技術的年代,南島語族從何地出發,如何以獨木舟怒海航行,憑藉對水文、天文的掌握及高超的航海技術,克服汪洋阻隔,逐步擴及太平洋、印度洋的眾多島嶼,一直是迷人的研究主題,引發學界廣泛興趣。 身為南島語族的發祥地,台灣亟應把此落實為最珍貴的文化寶藏。誠然,在美麗之島長遠的歷史中,不斷有外來政權把台灣視為邊陲偏鄉,對原住民橫加貶抑。這種沙文主義,禁不起簡單的事實檢驗︰即使人口居多數的漢人,到台灣最多不過四百年;相形之下,考古證據顯示,原住民在這片土地活動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南島文化要成為台灣瑰寶,須著力之處甚多,最基本的是強化台灣的南島文化研究,並以夏威夷的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為範,生動展現其生活文化,包括復振已瀕臨險境的原住民語。政府上月宣布在高雄設立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是朝這方面邁出的一步。事實上,高雄這一地名,漢人稱打狗,即由西拉雅一支馬卡道族所命名,凸顯了南島語族在台灣的長久淵源。一旦形塑研究地位,繼之以文化、外交、經貿、觀光的加強連結,台灣力可建成南島國際文化重鎮。 不過,任何彰顯台灣主體特色的努力,都會招致「強國人、玻璃心」的情緒反彈。「尋親之旅」係指我國與南太平洋友邦都屬南島語族大家庭,中國及其在台灣代理人卻要強指為「去中國化」、敵視「兩岸一家親」。然而,漢文化雖係構成台灣文化的元素,且占比較大,但一如南島文化,仍只是更大而多元的台灣文化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國雖高喊「一家親」,卻對台灣武力恐嚇、國際打壓、滲透破壞不斷;這樣的「一家親」,台灣人只要腦筋正常、不利慾薰心、不別有用心,都避之唯恐不及,這也是今日台灣民心的如實寫照。 蔡總統這次三國之旅,包括過境美國的夏威夷及關島,都是南島語族的範圍。南島諸國與台灣有深遠的歷史文化連結,近年又在國際社會挺身相助,我們應珍惜這樣的朋友。有如蔡總統所強調,台灣與這些國家從當初建交到堅定合作發展,經由蔣經國以來歷任總統的努力經營。台灣內部雖有政治歧異,但攸關長遠的對外政策關係,卻須團結合作,才足以突破困境。我們因此期待,南島之旅成為內部團結、致力外交的範例,並及早建立台灣為南島語族文化重鎮。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31
習近平對台灣的「文鬥」

習近平對台灣的「文鬥」

  中共十九大,吳敦義兩次發出賀電,習近平則在連任總書記之後覆電。雙方九二共識來,九二共識去,自不在話下。但,習近平親自署名,也直接指名吳敦義,不論往例如何,似乎在發出某種訊息,只是訊息有待解讀。即使如此,目前還是可以用最近的兩岸國際事態,來初步理解接下來習近平對台行動的苗頭。 一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施壓對手改變原則,乃是共產黨的鬥爭法寶。不論小英的善意誠意,只要不接受兩岸同屬一中、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習近平恐怕都沒有興致恢復協商,以小英政府為對手。當前的國力對比,中國摜壓台灣足足有餘,只要台灣的發展空間無法擴大甚至縮小,兩岸關係的解冰回暖,便不是習近平的當務之急。所謂的「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不像是中共十九大帶來的願景。 二是,北京還是要挺住國民黨、壓住民進黨,不能讓國民黨樹倒猢猻散,不能讓藍營自亂陣腳,所以要階段性穩住吳敦義。吳敦義,基本上沿襲馬路線,台籍背景,履歷豐富,手腕靈活,比起其他的黨國權貴、基本教義派,在中南部有一定影響力,較可能被台灣社會接受。洪秀柱,新黨,統促黨,皆可推心置腹沒錯,但可能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三是,民主已成台灣常態,政黨輪替風水輪流轉,民進黨目前完全執政,但施政尚未進入軌道,二○一六的社會氣氛已有所改變,還看不出有長期執政、永遠獨大的確定性。讓國民黨保持能量,利用民進黨可能的失敗,班師回朝重新執政不無機會,一如二○○八經驗。這種想像,可能導致北京不會給小英政府讓利甜頭,反而用種種圍堵政府、統戰民間的方式,讓小英的執政基礎逐漸流失。 四是,馬英九經驗告訴北京,民主產生的國民黨政府與北京漸行漸近,儘管在台灣社會產生越來越大的疑慮,但國際社會尤其美國政府是能夠接受的。別忘了,美國對馬英九維持台海現狀,大體上也是接受的。於是,北京不必急於跟小英建立新模式,至少在二○一八地方選舉之前大可先靜觀其變。更何況,民進黨的地方版圖,二○一四已經達到巔峰,二○一八再創新高的機會較低。明年選舉民進黨若有閃失,小英的正當性將比目前折損。甚至, 二○二○這一關,各種反民進黨勢力的反撲,以及該黨執政後的內部分化,會不會產生戲劇性的變化,北京還有得瞧。 五是,日本的安倍路線雖然獲得選民再肯定,但美國的「川普困境」似乎無解,美國對台的神經中樞,似乎不如以往靈敏,而商人特色的治國模式,第一家庭與中國的關係,台灣是否淪為中美某種交易的標的,隱憂難免比以往大。川普執政以來,「美國價值」壓過「普世價值」,加上劉曉波、李明哲事件的國際低調反應,堪稱習近平操作大國政治的大好機會,也是為框限台灣再進一城的天賜良機。一帶一路,一代一線,形成的內外夾攻,會不會成為新常態? 今天,蔡總統啟程訪問太平洋三友邦,雖非毫無意義但也意義有限,這是台灣的困境,非戰之罪。經過馬政府八年外交休兵,小英政府在習近平時代的外交出擊更為被動。或許,鞏固國家意志,強化軍經硬實力,讓台灣與國際的利益連結更廣更深,才有以撐待變的本錢。李顯龍說:兩岸出現僵局,最好的狀態就是僵持下去而不惡化,不過情況有可能惡化,因為中國正建造航母在內的軍事力量,以防有一天情勢失控,「我希望這一天會向後推遲」。關鍵在於,僵持下去的時間與空間,小英如何鴨子划水,走出活路? 台灣的頭家也要自問:堅持台灣主權獨立國家,遭到中國以蠻力無情欺壓,而導致國家尊嚴受挫、國計民生連帶受損,大家願意概括承受那些窮台力道嗎?如果,北京以外交硬、統戰軟的兩手策略,扶助親中政黨重回執政之路,屆時國共合作將馬英九路線走到沒有回頭路,大家還有救贖翻身的機會嗎?習近平對台灣的「文鬥」,不只考驗著小英政府,也考驗著台灣每一個主人。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8
中華民國可以更爭氣一點

中華民國可以更爭氣一點

  出生於台灣的盧麗安已入中國籍,且出任中共十九大黨代表。日前她還公開表示:台灣社會文明已進步到一定程度,希望不會不讓我回去探望家人與親人。陸委會官員則回應,只要盧麗安持有合法有效的證件,出入境台灣不會有問題;而且,盧麗安被撤銷中華民國國籍之後,就曾經持中國證件來台。吃台灣米,喝台灣水,也知道台灣社會文明比中國進步,還為專制中國侵略民主台灣賣力,那就是認賊作父、恩將仇報了。 不過,這位「黨代表」還是比較磊落,選擇中國,劃清界線。從而,她就是「中國黨代表」,不是「台灣黨代表」。相形之下,舉報台獨藝人者流,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者流,不再反共要促統者流,紅頂商人無祖國者流,利用台灣身分兩面逢光,又不願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反倒大剌剌地拿中華民國護照,享用台灣健保、優渥退休俸,這種人真是連「黨代表」也不如。 盧麗安不是唯一的案例,但國家認同捨此就彼,不再打著中華民國反中華民國,而是打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中華民國,敵我分明也好。盧麗安,令人想起一段歷史。一八九五年,清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其中第五款規定:限兩年之內,日本准讓與地方人民願遷居讓與地方之外者,變賣所有產業退去界外,但限滿之後尚未遷徙者視為日本臣民。也就是,讓台灣人民自己選擇,要當清國臣民或日本臣民。 台灣目前處於國家不正常狀態,所謂的「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就是不正常的源頭。盧麗安,自願入中國籍,台灣才能撤銷其國籍,其他如許歷農們、黃安們,只要不入中國籍,也拿他們吃裡扒外沒辦法。「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竟然保障他們附隨北京霸凌中華民國、染指台灣主權,這恐怕是國際上獨一無二的民主法治。反觀,我國公民李明哲,遭北京先逮捕後羅織罪名,分享民主經驗就被扣上「顛覆國家政權罪」。如此不對等,中華民國,台灣,情何以堪? 所以,憲法源頭,必須釐清。最近,蔡總統拋出憲改議題,包括十八歲公民權、人權條款、票票不等值。不過,這些比較屬於民主運作的技術層面,並未針對國家正常化對症下藥。為了確立國家主體,定位兩岸關係,即使顧及要維持現狀,憲改也仍可實質分清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絕對相斥性,從而涇渭分明體現在刑法、兩岸關係條例等法律體系。於是,形成一種正常化的民主法治,不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就得在國家忠誠上嚴格守法。 「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徘徊其上的一中幽靈,如果不予除魅乾淨,則統促黨、五星旗、愛國同心會等民主亂象,將永遠得以扮演中國侵略台灣的「內應」。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一國慶,統促黨在台北舉行遊行,「緬懷中華民國,擁抱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旗海招搖過市,還得出動大批中華民國警力維安。而台大「中國新歌聲」事件,政府查辦幫派以政黨名義擾亂治安,目前卻似乎是有決心、缺證據、法律支援不足。凡此情景,中華民國成何體統,令人氣短。 維持現狀,絕非維持「中國自由入島」現狀,馬英九為北京所開的方便之門,必須趕快加裝安全系統,才能維持台灣主權獨立現狀。台灣是民主法治國家,但所謂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人權保障等,若背後暗藏敵對台灣的外國政府之計畫性連結,不啻淪為「消滅本國的自由」、「併吞台灣的自由」、「顛覆民主法治的自由」,豈有此理?更何況,任由「內應」為所欲為,一旦擴大惡化為「內亂」,為中國武力支援「統派」提供藉口,台灣陷入「內戰」狀態還得了! 以往歷次修憲,對台灣民主都有推進作用,有助於中華民國在地化,但增修條文之「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模糊了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與中國無關的楚河漢界,不無將台灣牽魂到亡國墓園之虞。國家正常化,如果採取憲改途徑,務必要擒賊先擒王,否則,兩岸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始終都有內憂外患。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7
中國「明斯基時刻」到了?

中國「明斯基時刻」到了?

中國十九大結束,習近平一統江湖,幾乎排除了潛在的政治對手,建立絕對的個人威權,成為毛澤東、鄧小平以來最有權力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一再標舉中華民族復興,打造中國的強國夢,這種場景看起來非常完美,但這樣的中國夢可以築夢踏實,抑或只是白日夢?值得深入探索。 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似乎是一種獨特而驚人的經濟成就。其實,這樣的成就早已經發生在日本以及其後崛起的亞洲四小龍,其中台灣更是小龍經濟體的佼佼者。而總結亞洲早期以日本帶頭的雁行經濟發展經驗,一個固定的模式是這些國家起始大約擁有二、三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之後都面臨了轉型的瓶頸,而大多數都無法順利通過嚴苛的考驗,經濟因此失速降溫。日本過往的輝煌成就,曾被冠上「日本第一」的讚譽,但結局卻是悲慘的︰日本經濟面臨長達二十年的停滯,至今一蹶不振。而台灣也在快速成長後,由於企業以西進逃避轉型考驗,經濟發展陷入日本式的失落困境。中國的崛起其實也是循著同樣的軌跡,動能已慢慢降速,步上日本、台灣覆轍,恐是最有可能的結果。 中國今年第二季GDP仍有六.九%,表現亮眼,但潛在經濟問題相當嚴重。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九大之際警告,中國企業債處於相對高檔,家戶負債增加太快,需要防範投資人過度樂觀所引發的「明斯基時刻」(Minsky Moment)。「明斯基時刻」意指長期的經濟繁榮中,資產價格上漲會導致投機貸款增加,而過多投機債務會造成投資者的現金流吃緊,當被要求償還債務時,就必須賣掉投資物,連鎖的拋售將導致價格下跌,最終造成資產價格的崩潰。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中國非金融體系總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從二○○八年年底的一四一.四%,攀升為二○一六年年底的二五七%,而絕大多數的債務來自於企業部門,存在系統性金融危機,一旦明斯基時刻到來,衝擊將遠大於美國次貸與歐洲債務危機。令人憂心的,中國資金的兩大流向︰一是流向投機市場,即股市、房地產;二是,大舉投入廠商的擴產,而這些投資大部分是無效率的,只是用來拉抬GDP,結果導致產能過剩,造成市場上流血競爭的大殺戮。資金如此運用,更讓明斯基時刻的來臨幾乎難以避免。 值得重視的是,瑞士銀行(UBS)經濟學家觀察到習近平在十九大的發言,反映中國已從「強調GDP成長」轉向「解決社會矛盾」。亦即,經濟發展至此只能慢步前進,而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衍生的資源分配不公,破壞環境,缺乏完善的社福制度,政商掛鉤,乃種下了重大的社會矛盾,一旦成長趨緩,民眾在失業增加與所得降低的交迫窘境中,恐將引發嚴重的衝突與不安,能否妥善處理,攸關中共政權的存續,而這些未爆彈是習近平十九大之後必須面對的議題。另外,中國市場規模固然龐大,對外商具有強大吸引力,卻是封閉的,在社群網站、電商、電子支付等領域,幾乎不容外資企業進入,乃得以培育出幾隻商業巨獸,不但壟斷中國市場,更挾帶龐大資金進軍國外。而在產業轉型上,中國以市場為誘餌換取外國技術來壯大自己,取得跳躍式發展。但此種以保護主義對內,卻以自由貿易之名對外的不對稱競爭手段,已經引起外國的強烈反彈,可能引發貿易大戰,威脅中國的經濟發展。此種夾擊的形勢,意味習近平對內解決社會矛盾之際,同時必須面對外來的挑戰,將對他的中國夢構成嚴重威脅。 總之,習近平所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如下的特色︰在政治結構中,以打貪為名整肅異己,將自己打造成共產中國的唯一真主;在經濟上,以投機資金、封閉市場,以及政府助拳,將中國打造成經濟恐龍。十九大之後,這頭集權、封閉、張牙舞爪的怪獸,不但不可能轉化為民主自由的現代國家,更可能會是危及國際和平與穩定的最大變數。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6
不能將鷹眼的光芒當作善意的眼神

不能將鷹眼的光芒當作善意的眼神

  中共十九大正在改變中國,習近平思想寫入黨章,對台彷彿醞釀一種和統、武統辯證而來的逼統鋪陳。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前處長司徒文分析,「六個任何」,整體來說是更強烈的,雖有人認為習近平使用類似蔡英文的「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詞彙。而國內知情人士表示,習近平提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與蔡總統所說的「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具有某種程度的交集。一年多來,北京緊縮定義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跟九二會談論述到底是交集,還是更大的分歧,值得思量。 從陳水扁到蔡英文,北京的九二共識從未動搖,核心就是同屬一中。只不過,在馬英九執政期間,基於統戰與欺敵,對「各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獲取入島的實質影響力。果然,馬下蔡上,北京馬上就把「各表」的曖昧澄清了。留下的只有,馬英九、吳敦義等還在追憶逝水,繼續宣傳北京味同嚼蠟的「各表」。這種演變給小英政府的啟示,不是幻想九二兩個魔術數字,還有什麼新奇的七十二變,而是要打破九二魔咒,以民主原則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北京變硬了,台灣還軟趴趴,還在眷戀九二舊模式,機會恐怕不在我們這一邊。 兩岸關係的話語權,如果由北京獨攬,那麼,小英政府注定是被動的。小英政府在二○一六執政,承載的是二○一六的新民意。這樣的民主政府,似乎應該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遵守一九九二沒有共識的共識,因而讓二○一六的民意落空?更何況,國共兩黨縱使有共識,也不是正式形諸文字的國際協議,第三者為何要對它死心塌地?如果因為北京死抓不放,第三者就只能客隨主便,那麼勝負就早已注定了,還有什麼好談?馬英九卸任後經常講風涼話,無非是因為他心知肚明:只要小英政府不敢打破九二魔咒,台灣的結局就會走向國共的算計。 其實,民意風向很清楚,不期待去年選出的新政府,遵守一九九二的遊戲規則。如果說,兩岸交流三十年要回顧與前瞻的話,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應該是:三十年前,台灣當時的政府,依舊由南京來的老國代選舉;直到一九九六,台灣才揭開總統直選的序幕,而且至今已有三次政黨輪替。在歷史長河的二○一六座標上,尋求一九九二遺落在川流不息裡的物件,簡單說就是枉費精神。這也是民選政府,對選民、對民主的怠忽職守。難道,北京三十年來毫無民主進展甚至專制倒退,台灣就要把現有的民主拉回到三十年前,以利雙方恢復協商? 維持現狀,在兩岸與國際可以省下麻煩;但是,維持現狀,也是對台灣民主進步的自宮。當前台灣所需要的領導格局,除了務實地維持現狀外,還要有前瞻的創意行動,兩者配合得宜,才能把台灣的民主表面張力極大化,扭轉兩岸關係臣服於中國專制主義的局面,國家正常化才能一步一步向前挺進。中國強人意志下的兩岸,零和與雙贏的機率孰大?若雙贏不可得,要有零和的準備。習近平的話語與行動,儼然部署了透過強國政治對台灣「圍點打援」的新攻勢。善意很好,誠意很好,創意更不能少。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更應面對台灣民主的行動現場。否則,民主的軟實力軟到無力,形同空談。 台灣要成為正常國家,很重要的表徵之一在於兩岸關係國際化。中國國民黨的外來黨國遺毒,讓台灣國家正常化之路佈滿荊棘;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想以新的外來者阻斷台灣成為正常國家。國共兩黨之於民進黨,不可能是一個國家內的政黨互動,除非民進黨質變為中國民進黨,取代國民黨的外來政權角色。有人說,要接住對方在十九大的善意,彷彿習近平是銜著橄欖枝的和平鴿。事實上,和平鴿在民主台灣,而習近平是中國鷹。台灣鴿召喚和平,二千三百萬人所見略同;只不過,中國鷹的翅膀越來越硬了,不能誤將鷹眼露出的光芒,當作善意回應的溫柔眼神。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5
把握安倍執政 強化台日友好

把握安倍執政 強化台日友好

日本眾議院改選,自民黨及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大獲全勝,獲得確保修憲所需三分之二以上席次。安倍解散眾議院、提早大選的策略奏效,將連任黨魁,並有機會成為在任最久的首相。台灣與日本關係密切友好,面對共同的挑戰,安倍又是歷來對台灣最友善的日本領袖之一,我國應把握安倍執政期間,全力加強兩國關係。 安倍解散眾議院、提早大選的策略奏效,將連任黨魁,並有機會成為在任最久的首相。(歐新社) 眾議院本屆任期原到明年底,安倍上月下旬宣布提早大選,被視為一場政治豪賭。採內閣制的日本,提早改選眾議院如選情不如預期,不但自民黨執政前景多艱,安倍首相及黨魁職位難保,要推動改革及修憲等打算都可能化為泡影。如今結果顯示,不僅自民黨贏得大選,安倍更成為最大贏家。 執政聯盟大勝,就結果論,至少有兩大助選功臣,北韓領袖金正恩尤為首要。近數月來,北韓頻頻發射飛彈,幾度飛越日本上空,揚言要以核彈「擊沉」日本,耀武揚威,國際關切,日本尤感不安。隨著警報聲響起,日本民眾危機感日增,安倍以面對北韓威脅為提早大選的主要考量,高舉「突破國難」大旗,強調全力保障國民生命安全及和平生活,選民也以贊同強力外交和陣前不換將來回應。 在野黨表現不佳,也讓選民別無選擇。本來,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人氣興旺,她領導的希望之黨前景也看好,但與民進黨的在野黨重組處理失當,不但傷了自己,也導致在野黨欲振乏力,僅民進黨分裂出去的立憲民主黨較有斬獲。「安倍獨大」形勢依在,執政聯盟獲得民意的重新認證與付託。 旁人助選固然重要,主其事者才是制勝關鍵。安倍解散國會,風險不小,黨內親信也有反對或質疑者,但傑出領導者慎謀能斷的特質,讓安倍仍決定提早大選。事實上,三個多月前,安倍民調支持率曾降到三成以下,顯示此舉確屬政治豪賭。正因如此,勝選後安倍強調自己和黨仍受嚴厲監督,會謙虛以對。 政治之外,安倍經濟學雖尚未能讓日本掙脫困局,但績效已見。日本經濟今年第二季成長四%,連續六季成長,失業率二.八%,日經指數漲逾二萬一千點,為二十一年來最高,加上東京奧運所帶來的投資,外資看好前景。不過,有如安倍所強調,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嚴重,對社會福利及財政帶來極大壓力,消費、物價及薪資也有待提振,經濟結構與財政改革仍待落實。安倍經濟學尚未成功,但安倍的積極努力,有目共睹。 大選之後,日本政壇隨即進入政黨合縱連橫的新局面,而執政聯盟加上希望之黨及日本維新會,對修憲持正面態度的眾議員席次約達八成,修憲議題也將浮現。從台灣看日本,更值得關注的應是兩國外交與經貿關係。 台灣與日本兩國友好,理所當然。歷史的連結,地理、戰略和經濟的相近,使得雙方往來密切,民間互存善意及好感。這一親善關係,患難之時自然流露,日本三一一和台南二○六大地震,兩國人民相互關懷,熱心救災捐輸,傳為佳話。東京奧運三年後舉行,日本民間已熱心行動,爭取我國以「台灣」之名參與;而旅日台灣僑團積極為兩國關係努力,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官方關係雖受限制,但蔡英文去年當選總統、這次安倍勝選,兩國領袖公開互賀。「台灣是日本的老朋友」,見諸安倍公開講話;「歡迎台灣參加TPP」,是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官方發言。近年中國四處壓縮我國在國際組織的活動空間,日本方面也屢曾支持台灣。 誠然,台灣要增進與日本友好關係,中國必多方阻撓,且結合在台灣內部它的馬前卒唱反調。這一仇日心態及作為,常使得進出口、捕魚等經貿議題被無限上綱,演成政治問題。主政者如以「維持現狀」為能事,怕惹爭議,台灣與日本關係即難有突破性進展。賴清德院長在台南市長任內積極促進與日本交流,蔡英文總統日昨在賀電中期待深化兩國關係;安倍持續領導穩定多數政府已成定局,如何把握這一對台灣友善的良機,實質提升兩國關係,蔡政府應有效行動,求其實現。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4
當中華民國空洞化到僅剩一中幽靈

當中華民國空洞化到僅剩一中幽靈

  外交部網站改版後,藍營批評國旗不見了,外交部則反駁:馬政府時代的外交部網站首頁,就已經沒有國旗了。中華民國國旗,藍營有時當成寶,更多時候當作草。藍營雙十民間活動,活動場所旗海飄揚,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國旗。然而,只要中國幹部到台灣,藍營則主動將國旗收拾乾淨。這面旗子,似乎有如魔術方巾,收放無常,端看政治情境何在而定。 根據多年來的觀察,幾乎可以得出這樣的公式:一、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據所謂的九二共識,國旗就會隱形,以免形成「兩個中國」;甚至,在那種場合,如果民眾舉國旗抗議,也會遭到沒收、驅離。二、面對小英政府,這面旗子就變得旗正飄飄,儼然全台灣都應該遍地插旗,才算忠誠於中華民國,否則幾同叛國。雙重標準,可見在藍營的內心深處,這面旗子其實也是可有可無,要看他們當時想要表達甚麼政治情緒而定,彷彿這面旗子只是將台灣連結到中國的遮羞布。更不要說,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不再反共要促統,持此主張者手上瘋狂搖國旗,但他們心中的「國旗」到底是哪一面? 不僅國旗,國號亦復如此。中共十九大,國民黨發出的賀電,只提九二共識,不提一中各表,也未見中華民國。國民黨稱,歷來的國共互相電賀,雙方都不提國名,中共用西元紀年,也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就是一中各表的精神。北京本來就用西元紀年,當然不會自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二○一七年」,但國民黨向來堅持中華民國正朔,如果只見一○六(二○一七)成何體統?國民黨要人面對中國,從未堂堂正正捍衛中華民國,頂多拐彎抹角偷渡一下指向歷史意義的中華民國,一般觀感就是「維中華民國」的過去式。就此而言,所謂的「不能說中華民國存在」,不啻是極為誠實地扯下了國王的新衣。似乎,藍營嘴巴上愛中華民國,內心愛的卻是中國,而中國是抽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具體的。那些人,不准台灣透過民主程序改國號、國旗、國歌,卻臣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號、國旗、國歌之下。這叫甚麼?這叫自欺欺人!也就是,用「中華民國」唬弄台灣人民,框限台灣民主,為中國併吞台灣創造時間與空間。 反觀,民進黨論述微調,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此一論述,在兩岸、國際省得麻煩,但也形同將自己的脖子伸進藍營為北京設計的圈套。這叫甚麼?這也叫自欺欺人!何以民進黨執政,中華民國便忽然不是外來政權了?使用國民黨旗而來的國旗也心安理得?三民主義也吾黨所宗?其實,民進黨版的自欺欺人,反對者認定只是借殼上市不會上當,支持者則擔心權宜之計弄假成真,唯有北京十分懂得借力使力,想盡辦法要將民進黨超度到一個中國原則,把中華民國的剩餘價值利用到底。所謂的「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果真做為「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的政治基礎,即使「民共新模式」出現了,甚至「蔡習會」也不無可能,但台灣由中華民國而連結一中,是禍不是福。 軍事鬥爭之外,中共的談判鬥爭值得研究:自己在戰場上得不到的,便通過談判得到;而敵人在戰場上得不到的,休想在談判桌上得到。為何它總是得逞?因為中共坐上談判桌前,非得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前提,才肯開始「對等談判」;在這種情況下,自以為高明的談判專家往往大栽跟斗,自己出賣自己後悔莫及。所謂的九二共識,共識到底是一中?還是各表?國民黨、馬英九已經吃虧在眼前了,中華民國早就空洞化了,僅剩一中幽靈盤旋。這是小英政府的活教材,切忌把北京的欲擒故縱當作善意退讓,切忌不顧一切也要坐上談判桌「恢復協商」,切忌屁股還沒碰到椅子,就用一中繩索把自己套牢。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1
台灣夢不是中國夢的夢中夢

台灣夢不是中國夢的夢中夢

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涉台部分,美國國務院重申過去的立場,信守基於三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換言之,目前沒有變化,下個月的川習會才是觀察重點。而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表示,他不排除習近平是以提到九二共識歷史事實的方式,向蔡總統釋出尊重的訊號。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則質疑,十九大的政治報告和台灣現實脫節,中國領導人是否了解,「一國兩制」今天在台灣比當初鄧小平提出來時更不受歡迎?另,國民黨的賀電,仍期盼國共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繼續深化互信、真誠合作。馬英九甚至亢奮表示:應在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基礎上,繼續求同存異,共同振興中華。至於小英政府的基調,還是「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 中國領導人是否了解,「一國兩制」今天在台灣比當初鄧小平提出來時更不受歡迎?中國歷任領導人:胡錦濤(左)、習近平(中)、江澤民(右)(美聯社) 美國方面的反應,似乎看不到有「新模式」的樂觀。而馬英九、吳敦義所念茲在茲的,卻是二○○五至二○一六的「舊模式」。不過,通觀習近平的對台講話,不要說「新模式」,就連「舊模式」也無法維繫了。所謂的六個任何,倒是增加了一個「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至少在政治措辭上,有兩個值得注意之處,一是更強調「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這是對馬英九、吳敦義「舊模式」的鞭策,比較接近洪秀柱的一中同表;二是以往反獨甚於促統的政策傾向,出現增加反獨力度的徵兆,這是對民進黨、小英政府維持現狀、拒絕同屬一中的施壓。   不論如何,卜睿哲所批評的「和台灣現實脫節」,堪稱比較持平之論。馬英九、吳敦義的「舊模式」,已經在二○一六宣告破產,留下國民黨完全在野的殘局,至今欲振乏力;遑論強烈呼應同屬一中的一中同表,連在國民黨內都被棄若敝屣了。習近平要走比「舊模式」脫離民意更遠的模式,真的是脫離台灣現實。反觀,期待「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在習近平重申一國兩制的舊調下,豈不也有脫離兩岸現實之嫌?習近平口中的六個任何,根本沒有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或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空間,除非小英政府從「名字叫中華民國」,更進一步到「兩岸同屬一中」,徹底向「反分裂國家法」屈服,所謂的「新模式」猶如三兩棉花,免談。   這兩天,有人將習近平的涉台講話往善意解讀,果真如此我們當然也樂觀其成。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其表現在反獨促統的行動包抄上,應該也不會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吧!外交部長李大維坦承不諱,未來台灣的外交處境會有更嚴厲的可能。多明尼加在十九大聲中邦交告急,恐非偶然。涉台談話,透過未來的人事與行事才會明朗,但做為被侵略對象的台灣,不能沒有中國把「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未雨綢繆。習近平楬櫫大國政治,強人控制強國,透過國際操作圍堵台灣,逼使走向一國兩制的死角;與此同時,三中一青,一代一線,藍八縣市,經濟統戰更細緻入島;凡此,善意、承諾能有多少保護傘作用?   台灣是普世價值的堡壘,面對兩岸關係,第一關不是北京,而是台灣民意。國共聯手反獨促統,這條總路線已遭選民唾棄,馬規吳隨是無法喚回人心的。賴清德的務實台獨主義,獲得高度民意支持,這是民進黨完全執政之後,更進一步的認同凝聚。如此這般,習近平用統戰國民黨的那一套,想將民進黨也用一中繩索套牢,小英政府慎勿步其後塵。香港從一國兩制淪落到全面管治,港人治港變成以港制港,形同擺在台灣人民眼前的負面教材。兩岸形勢對比的現實,乃是有待突圍的挑戰而非屈服的藉口,台灣夢不是中國夢的夢中夢。中共十九大之後,小英政府更應在國家論述堅持台灣主張,勿為「有中國特色的兩岸和平發展」所惑,並經由振興經濟、防禦固守的政策工事,走向台灣總路線的最後一哩路。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20
由「坐而言」到「起而行」

由「坐而言」到「起而行」

賴清德在地方首長任內就表現出實幹的作風與績效,如今更在初任閣揆後就展開積極作為,印證了他是小英政府由「坐而言」到「起而行」階段,推動行政改革與提振經濟的不二人選。圖為賴清德日前視察澎湖,親自示範騎乘電動機車,宣布打造澎湖成為「國際、智慧、綠能、觀光島」。(記者劉禹慶攝) 以拚經濟為重要施政目標的閣揆賴清德上任後,立即展現高度執行力,上週末特別召開跨部會會議,討論解決工商界有關五缺議題,作成工業區閒置土地強制拍賣、解決漏水,以及積極推動綠能產業的決議,針對缺地、缺水與替代能源發展提出具體對策;同時,國內企業投資與整併風再起,半導體大廠台積電、華邦電相繼宣布數千億元的重大投資,而面臨激烈挑戰的太陽能廠也出現新日光、昱晶、昇陽科三合一的整併動作,為產業生存發展尋找出路。   這陣子政府似有脫胎換骨、動起來的感覺,而產業界也再現積極投資的信心,如此樂觀的氛圍明顯反映在民調上,賴院長持續維持高民調支持率,並拉抬一路慘跌的小英總統回到了上升趨勢。事實上,小英民調低迷係非戰之罪,民進黨固然以完全執政的態勢完成二度政黨輪替,但接手的經濟情勢並不樂觀,民間超額儲蓄不斷創高,但投資低迷,消費也未成長,諸多重要產業更處於必須有效轉型以因應市場慘烈競爭的艱困期,因此經濟成長率乃以勉強維持正成長的卑微期待為目標。故而,小英民調初期開高,反映的是民眾對新政府提出的經濟與產業政策之高度期待,但迅即走低則源自小英的改革方案一直未能看到具體的實踐,似乎只是空中樓閣,民眾失望之餘,乃將怨懟與不滿強烈反映在民調上。   其實,解決台灣經濟下滑,有兩大策略︰一是產業轉型與創新,亦即由原有的微利代工型產業蛻變為物聯網、人工智慧、自動化等,賦予製造業新的科技內涵,增強競爭力,並改善民眾的生活;二是解決薪資倒退與提升所得,產業的製造必須由外包回流,創造就業機會,方可實質提升民眾的待遇,矯正GDP因三角貿易而虛胖的假象。而製造的在地化,又必須立基於企業的轉型創新,擺脫低勞動成本的制約,創造高附加價值,才能真正吸引製造業回流。由此分析可知,台灣經濟低迷的本質與兩岸經貿政策有關,只有降低台灣對中國的依賴,經貿發展多元化,才可徹底解開經濟死結,浴火重生。   而小英的經濟策略,重點在發展根植本土的「五加二」產業,吸引企業在台投資,方向正確,問題是政府的執行力欠佳,令民眾與企業逐漸失去信心。不可諱言,前內閣主要由學者、舊官僚組成,外界甚至有老藍男之譏。彼等的行事風格,乃一派書生習氣,慢條斯理,優哉游哉,按表操課,說得多而做得少;而企業競爭,效率乃是決戰關鍵,瞬息之差即失去先機,落居下風,淪為市場失敗者。因此政府執行力低,亦是經濟衰敗之元凶。而振興經濟大計琳瑯滿目,但與實踐之間缺乏連結,於是變成空談,引發民眾的質疑與批判。舉其犖犖大者,企業投資缺地的癥結不在土地不夠,而是工業區土地淪為投機炒作的標的,因而只要制定法規,杜絕炒作之風,釋出閒置土地,企業缺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另外,非核家園時間表逐漸逼近,但替代能源之建置進度卻遙遙落後,看在民眾眼中,如何相信一旦進入非核家園,台灣能免於缺電的危機?   總之,檢驗一年半的執政績效,可以清楚看出,小英政府最不缺乏的是羽扇綸巾、談玄論理、凌波微步的大官員,而是需要貼近民間與企業,具有堅毅魄力,能夠接地氣,劍及履及、腳踏實地的執行者。而賴清德在地方首長任內就表現出實幹的作風與績效,如今更在初任閣揆後就展開積極作為,印證了他是小英政府由「坐而言」到「起而行」階段,推動行政改革與提振經濟的不二人選。
自由時報社論 2017-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