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台灣國家隊必須隨時準備好

台灣國家隊必須隨時準備好

習近平的動作擺明了,他決定要改變兩岸現狀,而且出之以無視於台灣民意的強悍,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在台海領域。(美聯社檔案照) 中國國務院日前向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機構改革方案,傳聞中可能合併的台辦與港澳辦未見調整。但香港媒體報導,未來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與港澳工作協調小組仍有可能合併。港澳與台灣其實沒有關係,虛擬的關係是被北京的祖國統一夢想建立起來的。其實,不僅外界,連北京當局應該都已心知肚明,港澳與台灣,老早就脫鉤了。 當年著眼於收回香港、統戰台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創意,打算同時應用於港澳與台灣,而且,要以收回港澳的模式來吸引台灣。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一九九七前後響徹雲霄的口號,幾乎是隔海喊給台灣聽的。但,台灣對中國政權的本質,認識沒有那麼天真;已經直選總統的台灣人民,對國家的想像不至於倒退到國共和談的時光隧道。幾乎可以說,自從台灣啟動總統直選的機制以後,所謂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便從主流民意的選項中被剔除了。「一國兩制」,連主張「一中各表」者也開不了口,民心向背可見一斑。 數年前,久未宣傳的「一國兩制」,又出諸中國領導人之口。這意味著,中國對台政策,只有單向沒有雙向,台灣的民主發展、政黨輪替,毫無軟化作用。有一個現象較少受到注意,那就是,如今習近平談「一國兩制」,絕口不談那四個字的內涵,不像鄧小平一談再談、不厭其煩。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習近平只著重「一國」目無「兩制」,他追求的「完全統一」,沒有鄧小平的緩衝期。回顧一九四九以來,中國對台政策,毛澤東是第一個典範,鄧小平是第二個典範,習近平有可能建立第三個典範。毛典範,血洗台灣,解放台灣,漢賊不兩立。鄧典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習典範,窮台、買台、繞台、擾台,六個任何,「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差只差在,總結習近平對台政策的關鍵詞尚未出現。 二○一四、二○一六,台灣的民主變化,改變了習近平的對台思維,但看起來是負向改變,而非正向改變。這跟中國本身抗拒政治改革,經濟更右、政治卻更左,堪稱平行現象。國共論壇,跨海政商買辦,自此不是重點;國民黨執政,也未必有保證。從而,從三中一青、藍八縣市、一代一線到「惠台」三十一,繞過了證明沒有用的途徑,直接拉攏台灣人民,形成新型態的「去政府化」。這或許預示,兩岸兩會協商仍將停擺,恢復往來的條件更僵硬了。而過去帶著笑臉的「讓利」,如今被不掩飾敵意的「甕中捉鱉」取代,目的無非是想讓台灣經濟更無路可走,迫使台灣人民被磁吸西進各個擊破。未來即使台灣政黨輪替,咄咄逼台也不會緩解。習近平的動作擺明了,他決定要改變兩岸現狀,而且出之以無視於台灣民意的強悍,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在台海領域。對內對外都硬到底,習近平風險就是這樣。 去年底的十九大,習近平宣示:必須把對港澳的全面管治權和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以確保「一國兩制」。對台灣,則增加了「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經濟猛攻」與「武力臨場」的剪刀作用,對台想定儼然揚棄了「一國兩制」的「漸統」節奏,揭開窮台、買台、繞台、擾台「有機結合」的快打序幕。或許,為了烘托政治強人的中國夢,尤其是習近平打破任期制之後,北京對台灣的打法與節奏都會迥異從前。果真如此,那麼面臨習近平對台政策「典範轉移」,台灣要維持主權獨立現狀,也得要有捨棄舊模式的新思維。壯大台灣八項對策顯示,小英政府的反應步調也加快了,但民主台灣對中政策的「典範轉移」,仍需朝野建立新的夥伴關係,打造具有共同目標的國家隊。挑戰迫在眉睫了,台灣必須隨時準備好。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7
防範另一種形式的買台企圖

防範另一種形式的買台企圖

  美國總統川普十二日頒布行政命令,指稱根據可信證據,博通在收購高通後,「可能會採取使美國國安受損的行動」,因此禁止博通對高通的收購提案。英國金融時報分析,「雙通併」在買賣雙方尚未達成協議前,川普就採取行動封殺,創下美國史無前例紀錄,白宮已變成企業併購交易中的關鍵玩家,國安考量將左右未來兩年美國晶片業的整併潮。 川普上任一年多以來,美國外國人投資委員會(CFIUS)已擋下六起外資對美國科技業併購案。美國與歐盟近年嚴審科技併購案,係因中國組成半導體國家隊,以官方資本為後盾,大舉併購先進經濟體的高科技公司,希冀達成產業轉型,以及二○二五年由製造大國轉型為製造強國的目標。但是,博通宣稱並非中資,且為了消弭CFIUS的疑慮,擬將設於新加坡的總部遷往美國,卻仍遭到被川普否決的命運,顯見美國已將未來高科技產業的競爭,提升至國家戰略安全層次,只要美國高科技公司出現落入競爭者手中的疑慮,官方將毫不猶豫出手阻止。 再者,5G是下一代行動通訊主流,乃是連結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板塊的關鍵科技。而高通是目前5G研發的領先者,其主要對手則是中國的華為,同時中國具有強烈企圖心,意欲成為5G產業的規格制定者與技術領先者。因此,對美國政府而言,一旦高通遭到併購,首先必須確保它不會落於中資或有中資疑慮之買主手中;其次,不能落入可能削弱高通在5G產業研發能力者的手中,方可維持美國在新一代高科技產業的領先地位,否則形同間接幫助競爭對手的茁壯。 但檢視過去的併購紀綠,博通流露的經營特色,就是重視財務操作與降低成本,併購目的顯然在於資本市場的獲利,因此若收購高通,可能會大幅降低高通的研發支出,甚至出售科技專利,弱化高通在5G之研發能力,無異變相助長中國華為變成5G霸主,掌控全球新一代科技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市場,此乃CFIUS建議否決此案,而川普直接出手阻止的關鍵因素。 近年中國經濟崛起,成果固然可觀,但其製造業卻以量的增長為主,在質的方面依舊十分落後,以低端技術的生產與代工組裝為主;如今標榜追求中國夢,其新產業之一端係以高科技為支柱。然而,產業發展初期,中國企業以仿冒、偷竊智慧財產為經營手段,無法提升產業轉型;近年則籌組國家隊,由中國官方提供龐大且源源不絕的資金,企圖收購國外先進企業。此種購買外企的策略,在半導體產業著墨最深,因半導體為高科技之母,甚至攸關國防科技之核心技術,且中國每年約進口兩千多億美元半導體產品,因而打造強大的半導體產業乃其優先目標。而5G產業的發展,更攸關中國能否由低端製造業轉型為技術導向的製造強國,因此,成為美中產業競爭的重要戰場。而川普否決博通併高通案的舉措,誠如美國智庫學者所言,無疑替美國半導體公司掛上一個「非賣品」的牌子,受其衝擊最大者非中國莫屬。尤有甚者,據稱,美國的三○一調查鎖定中國科技電信業,可能擴大打擊面,擬對來自中國約六百億美元的電信設備及科技產品課徵關稅。一旦傳言成真,中國成為製造強國與扶植高科技產業的中國夢,恐將淪為一場噩夢。 川普否決「雙通案」,實際上是經貿保護主義精神的體現,但對台灣半導體產業之供應鏈與競爭力並未造成衝擊,吾人不必憂心。然而,中國在收購高科技公司上固然頻頻受挫,然因市場龐大,對外國企業依舊充滿吸引力,因此可能以各種變相手段達到實際主導其所無法公開併購公司之目的。尤其,台灣高科技產業擁有高階技術與完整供應鏈,中國在併購西方企業既無法得逞,必然加大對台產業的收購力道,包括參股台商在中國的子公司、鼓勵台商到中國上市,以及中資透過第三地之過水方式進軍台灣資本市場,對於收買台灣高科技人才、技術與企業,將會無所不用其極。此一潛藏危機逐漸逼近,如何防範中國的另一種買台企圖,我政府與企業界尤須正視與深思。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5
小英政府的突圍之道

小英政府的突圍之道

  習近平打破集體領導、任期制,首當其衝是台灣。台灣的總體安全,比以往更不可輕忽。甚至可以說,習近平「登基」,國際上曝險最大的部位之一就是台灣。因為,中國若無風無浪,銳實力所指,絕對不會沒有台灣。而若習近平恢復帝制,中國為之動亂,台灣也難逃池魚之殃。當然,越來越有圍堵中國架式的自由印太戰略,安全對話納入台灣,也很清晰地展示了,民主陣營對台灣的安危十分在意,這是台灣力抗中國威脅的助力。只不過,人助的前提是自助。 習近平時代,除了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心理戰,也加大了對台灣的經濟統戰。北京心知肚明,對台動武幾乎是只能說不能做,因為那等於是去測試不可測試的地帶,形同玩火。然而,所謂的服貿貨貿、三中一青、藍八縣市、一代一線、惠台31等,對台灣敞開國民待遇的糖衣,國際社會不至於負面看待。而經濟統戰,不比武嚇之只能說不能做,反而是可以大張旗鼓地入島「買台」。中國的經濟統戰,目的非常清楚,那就是培植台灣的「經濟統派」,用給予少數人有限的利益,來謀取台灣不可交換的價值。這一條戰線,台灣很難獲得國際聲援,往往只能孤軍奮戰。 不幸,台灣內部仍有國家認同、意識形態、既得利益、轉型正義之爭,再加上,馬政府經濟連接中國所造成的慢性病,導致年輕世代就業所得陷入困境,對個人與國家前途心生疑慮。近年來,只要北京推出經濟統戰措施,台灣內部就要經歷一陣精神煎熬,彷彿中國對台灣的磁吸力量加大了,台灣就絕對無法往反方向走,失敗主義溢於政客、統媒、名嘴、陳抗領袖之言表。最近,蒙古總統巴圖勒嘎呼籲川普擴大雙邊貿易,以免經濟持續惡化;他擔心,蒙古在專制主義抬頭的區域扮演「民主綠洲」角色,但「一般蒙古民眾對民主越來越灰心」。這是類似台灣的,經濟、國安與民主的三位一體關係,國際盟友也必須注意及此。 飛彈與銀彈,正在威脅台灣。當中國的形象在國際上被過度放大,失敗主義聲量也在台灣內部被過度放大,完全執政的本土政權顯得相當被動。獲得主流民意支持的政權,由於對岸的霸凌,以及內部的促統雜音,施政作為往往自我設限、顧此失彼,從而無法落實有感政績。其實,內外的反作用力,只是想把本土政權綑綁,並以「窮台」摧折台灣人民的意志,如果執政者讓他們得逞,便是自己的失敗。有效對策,唯有擴大結合所有拒絕將台灣納入「一國兩制」、甚至「一中帝制」的力量,恢復經濟動能以塑造內聚力超強的台灣共同體。克服習近平變數,已成今後台灣領導人的必備條件。 台灣不同於中國,民選政府都有任期限制,於是權力的行使必須講效率,否則時間一過一切歸零。小英政府拒絕一中共識,中國便拒絕往來,就是看準了台灣民主的局限性。但小英政府的對策,也不可能如對岸之修憲取消任期制,而是將有限期的權力灌注無限期的民主演進。多年前,針對阿扁執政朝小野大的困境,李登輝前總統提出「穩定政局,鞏固民主,振興經濟,壯大台灣」的方案,至今仍不無啟發。這十六字訣指向,執政者要設法團結最大多數,擺脫民粹糾葛的絆腳石,重視經濟的下層結構,才能與國力懸殊的中國抗衡。否則,小國對大國,內部分裂又經濟衰退,台灣還有什麼活路? 台灣沒有以黨領政,團結最大多數的時機,就在定期選舉。今年選舉,民進黨在不同選區呈現不同的策略傾向,有的為了勝選挖空心思,有的為了價值不惜求敗。民進黨人擅長選舉戰術,但似乎未見整體戰略。今年選舉的客觀環境,乃是中國帝制復辟。在這樣的情況下,小英政府的智略,應該國家超越政黨,把透過這次選舉團結最大多數當作勝選目標,而不是置身於個別選區勝負的壕溝戰。台灣內憂外患,小英政府要逆轉的工具有限,經濟與國安就是重中之重。面對中國超級磁鐵,加上一個政治強人,擺脫民粹、堅守民主、活化經濟、鞏固國安,小英政府的突圍之道已別無選擇。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4
中國無異議「選出」新皇帝

中國無異議「選出」新皇帝

習近平有終身大權獨攬的野心,人大幾無異議照單全收,這也許是一黨專政局勢下的必然。中國開倒車重回獨裁終身制,離民主政治越來越遠,我國旁觀之餘,不能不積極因應這一新的習近平變數。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3
以更有力的治國效率因應習近平變數

以更有力的治國效率因應習近平變數

  中共中央提案修憲打破任期制,節奏快速地鋪陳令人側目。習近平在全國人大公開表態「完全贊同憲法修正案草案」,並強調,憲法修正案草案在形成過程中「充分發揚了民主,集中了各方面智慧,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很明顯地,習近平意志,或者說,習近平集團,已經足以掌控中國的政治機器,讓黨國隨他們的權力意圖而起舞。是以,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也不過是照本宣科,沒甚麼出乎意料的火花。 習近平「為所欲為」,亞洲的強人政治又添一景觀。台灣看得到的戰略地理周邊,從普丁、金正恩、安倍晉三、杜特蒂到習近平、川普,強人一個接一個。通觀強人的興起,能夠有效處理或解決國內國外累積已久的難題,幾乎都是取得民意支持或默許的基礎。不同的是,在民主國家,強人維繫政權,需要服膺民主體制;而民主體制的任期制,幾乎不可能為強人更改,即使是內閣制也有黨內新陳代謝的制衡。非民主國家,強人鞏固權位,則是將專制帶往獨裁,權力圈愈縮愈小;這意味著政治暗鬥與社會矛盾也將無聲累積,重大決策犯重大錯誤的機會也相對增加,表面上的風平浪靜往往醞釀著黑色風暴。 面對周邊強人治國,尤其是對岸鬥性堅強的習近平,台灣儼然增加了安全與競爭的壓力。如果台灣也有一個強人,例如李登輝時代,也許可以自信地走民主的路,並兼顧厚植國防經濟硬實力,以抗衡開發獨裁的非民主模式。但今天的台灣,民進黨雖然完全執政,蔡英文總統明顯不想當一個強人,她的政治風格傾向溫和,對外崇尚和平談判,對內講求社會對話。老實說,在民主承平時代,這樣的領導風格符合民之所欲,但在改革轉型階段,歹戲拖棚可能會讓渴望革除積弊的民意落空。尤其是,其他國家的強人,對內對外的鐵腕效率,經常被拿來作比較,反對陣營更不會放過機會。 政治強人的碰撞,川普與習近平、金正恩之間的互動,充滿戲劇性的跌宕起伏,對東北亞、亞太的戰略影響,可能產生比以往更迅雷不及掩耳的變化。以故,台灣在地緣政治上要維持現狀恐怕也不可得,採取積極作為以維持動態平衡,小英政府恐怕必須調整步伐。春節後,蔡總統調整國安團隊,有評論認為她對兩岸政策表現了比較強硬的態度。如果屬實,這隱含蔡總統有意改變領導風格,而這在強人治國的周邊環境確有必要,否則中國從機艦擾台繞台到惠台三十一項政策的銳實力展示,「善意誠意」將被對方視為示弱而刺激其進擊意圖。 話說回來,蔡總統傾向溫和的政治風格,也是台灣內部民主環境使然。近年來,隨著台灣的民主活力釋放,另外一種型態的民粹風氣也隨之吹起。於是,小英政府著眼於全民利益的改革戰線,不斷面對爭取局部利益的民粹杯葛,甚至分眾議題的民粹動員,其街頭陳抗也讓小英政府疲於應付。如此內部分化的場景,林全內閣的施政行動準則,似乎無法壓住陣勢,於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去年九月,賴清德組閣,勞基法再修法、積極解決五缺等,才展現快速反應部隊的效率。國安團隊嚴陣以待,內閣擺脫民粹糾葛,堪稱小英政府由弱轉強的契機。 台灣民主沒有回頭路,不論是蔣經國式威權強人,或李登輝式民主強人,都很難在民主深化過程中再出現,除非台灣遭逢嚴重危機。不過,沒有強人,並不等同民主不講效率,不論身段如何柔軟,只要具有領導定力,民主自有效率,人民也有感,國家更能正向前進。最為忌諱的是,眼睜睜看著民主體制被民粹幽靈附身,民主活力委靡不振。在其他民主國家,完全執政下可能是民主強人,在台灣卻因過度尊重少數而淪為民粹俘虜,將近兩年來的民主游擊戰內耗又內傷。對岸的強人治國,對台灣既是領導的挑戰,也是國家的挑戰。但願蔡賴體制重整旗鼓之後,能以更有力的治國效率,因應習近平變數。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2
崇蔣、去蔣與社會和解

崇蔣、去蔣與社會和解

  二二八當天,獨派青年潑漆慈湖蔣氏靈柩。為此,統促黨成員企圖闖入蔡總統父親墓園,但被警方攔阻。接著,立法院旁的「公投護台灣聯盟」攤位,遭到「藍色力量」破壞並朝內潑漆。之後,又發生統促黨成員因日本驅離違規在先的台灣漁船,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潑漆。昨天,獨派社團舉辦記者會,統派團體成員又前往鬧場並噴灑液體。一連串的激進行為,為刻正進行的轉型正義投下陰影。台灣的當務之急,乃是內部和解、團結對外。朝野都有責任,各自冷卻少數支持者的激情,切莫鼓勵類似的激烈挑釁,以撈取政治資本。 老實說,蔣氏陵寢、中正紀念堂、蔣氏銅像等符號之爭,已經搞到正反雙方都進退維谷。黨國遺緒,至今崇拜蔣氏,有的是出自政治人物的意識形態,有的是博取支持者的情感投射。而崇蔣行為,尤其是為其二二八屠殺責任護短,對內或可相濡以沫,對外卻往往引起更多的不滿。國民黨由一黨獨大,淪落到今天的完全在野,支持板塊一塊接一塊崩落,跟台灣社會崇蔣、去蔣的消長不無關係。從二○一四到二○一六,匯聚到現在的轉型正義,已然成為黨國遺緒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民進黨推動轉型正義,即使已經完全執政,仍有其困難。許多改革議題,最後總是會連結到政治象徵符號,於是歷史的、現實的問題糾纏不清。上次阿扁執政的正名運動,徒增朝野對立的情緒,任期結束,大部分恢復原狀。或許,當年可以歸咎朝小野大的因素,但目前民進黨完全執政了,同樣的問題依舊是投鼠忌器。可見,圍繞兩蔣的政治象徵符號,可能不是政黨輪替就可以乾淨俐落解決得了。二二八潑漆事件,從中央到桃園市語帶保留的反應,都足以看出,拆解這個政治象徵符號,不是激進主張者所想的那麼簡單。 值得樂觀的是,隨著台灣的民主深化,正反雙方的激進派,都呈現萎縮而非擴張的趨勢。二二八潑漆事件,連蔣氏後代也相當自制,恰好反襯激進派的浮躁,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指標。著眼於尋求台灣共識,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更應以身作則,合力拆解困擾了台灣七十年的不定時炸彈,讓兩蔣早日入土為安,以維護起碼的尊嚴,至於功過則交給真相來評斷。真正崇蔣的人,尤其應該讓他們恢復人的身分,停止造神運動遺留下來的儀式,這樣也才能讓更多人願意以「犯錯是人性」的視角,設身處地衡量兩蔣究竟犯了甚麼性質的錯?以及,他們還有哪些瑕不掩瑜的事蹟? 平心而論,慈湖的兩蔣文化園區,收納各地的「黨國公仔」,不失為一個妥協性的做法。尤其是,其中來自高雄市文化中心的最大蔣氏塑像的解構主義展演,把主題公園的暗黑恐怖化為雲淡風輕,引人自然省思苦難年代的傷痕與再生。不過,蔣氏靈柩、中正紀念堂等黨國遺址,如果暫時無法決定存廢遷移,為了避免淪為意識形態的角力場,至少可以先行封存、不對外開放,讓社會爭議獲得冷卻的空間,對家屬也不失慎終追遠的肅穆。從長計議,則不妨成立跨黨派特別小組溝通協調。換言之,轉型正義不妨先設一個緩衝區,讓兩個極端以解決而不是製造問題的方式釋放能量,否則,崇蔣者定期行最敬禮,要不刺激去蔣者也難,反之亦然。 「轉型正義不應該窄化為去蔣」,言之固然不無道理,但也不能忽視另一個面向:崇蔣與去蔣,已經成為作用與反作用力的關係,必須「崇」與「去」同時煞住,惡性循環才能停止。現在,正反雙方的激進派都日益邊緣化了,朝野更有機會在主流共識下拆解引信。特別是,蔣氏第四代更貼近民間,如果站上新的認識高度促進社會和解,對蔣氏家族與台灣社會都是負債變資本。一九九三,蔣氏第三代章孝慈以校長身分,在東吳大學內舉辦「二二八追思音樂會」,改變了許多人對蔣氏家族的刻板印象。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兩蔣尚未蓋棺論定,但就社會和解而言,蔣氏後代仍不能缺席。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10
台灣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台灣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

  美國商會公布「二○一八商業景氣調查報告」,雖然逾半數美商對今年及未來三年台灣經濟發展有信心,卻再度對台灣投資環境提出批判,包括︰近九成美商會員認為勞基法仍缺乏彈性,應鬆綁讓高階經理人與專業人士適用責任制,使其不受工時等僵化條文限制;近八成五憂心電力不足;近六成不滿政府在制定法規時不重視企業需求;在稅制方面,五成六認為個人所得稅過高不利企業發展,逾七成強調減稅重於補助。 美國商會的每年報告幾乎都會對台灣投資環境提出檢討,去年對勞基法的強烈抨擊,令人矚目;今年依舊表達不滿,但力道略見緩和,令人憂喜參半。令國人振奮者,台灣投資環境的改善與產業扎根已獲得政府重視,並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憂心者,近年台灣經濟停滯的主要癥結在於投資與信心不足,且反商民粹氛圍瀰漫,加上環保法規過於嚴苛,稅制改革過度保守,種種法規未能符合新創產業的需求,且改革未能邁出大步,經常陷於爭論的泥淖,自我虛耗,猶豫躊躇,更以小確幸自滿,實際上實質薪資所得皆在倒退之中,經濟發展已有落入後段班之虞。 如何檢視台灣經濟的展望與困境,不但要跟自己的過去相比,更要與周邊諸國作對比,方可確切了解台灣經濟的真相。悲哀的是,曾經創造經濟奇蹟,成為發展中國家楷模的台灣,自身的發展軌跡呈現每下愈況之勢,從之前兩位數成長率、亞洲四小龍之首,至近年經濟成長率以「保二」就沾沾自喜,成為大肆表彰的政績,表現甚至不如成熟經濟體的美國,衰退停滯之嚴重彷佛步入生命之初老狀態,甚至是未老先衰的敗象。若與周邊國家相較,彼等正值蓬勃發展的黃金階段,而我卻一日不如一日,更令人興起無限感慨。 在國與國的對照中,最讓台灣感到威脅者非中國莫屬。當年中國以仿冒、盜竊智財權起家,市場盛行佔山為王的山寨文化,如吉利汽車開辦之初仿冒賓士、豐田車型,備受嘲諷,如今卻吃下世界知名車廠富豪汽車(VOLVO),更成了賓士之最大股東;而半導體國家隊的組成,以國家資金為後盾在全球到處狩獵,來勢洶洶,引起歐美日緊張,紛紛設置嚴格的投資審查機制防堵中國,儘管如此,中國以市場為誘因換取技術的策略依然有所斬獲。另外,中國在壟斷與保護本國產業的政策下,培植出強大的電商、行動支付、網路平台、電動車與分享產業,如今對5G規格的制定更加積極,由製造大國變成製造強國,似乎不是嘴巴說說而已。 不僅中國,東南亞經濟也在奮起,新加坡早已列入發達國家之林,泰國、馬來西亞急追台灣,而菲律賓、越南、印尼經濟成長快速,具有明日之星的潛力,甚至連貧窮落後的柬埔寨、緬甸也都打開閉關的大門,強力吸引外國的投資。整個東南亞形成一個經濟整合的板塊,既互補又競爭,使區域經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而南亞的印度,人口與中國幾可等量齊觀,硬體製造雖非所長,但軟體設計能力與人才均屬一流,加上執政者力行制度改革,大力推動基礎建設,假以時日,經濟成就未始不能成為「中國2.0」。 台灣無論自身或在全球經貿上的發展腳步,都走得蹣跚顛簸,其競爭固然有來自外部者,而且這些外部競爭者愈來愈強大,但最大的敵人其實仍是我們自己。台灣有過成功的發展故事,具有努力打拚與創新的精神,至今仍在全球產業供應鏈居核心地位,包括電動車、行動裝置以及晶片設計與製造,甚至當紅的虛擬貨幣挖礦設備,更有許多生產少量、多樣且質優產品的世界冠軍隱身田野街角,這些是台灣經濟再起的強項,不必妄自菲薄。但是,應該再加上執政者不能受制於少數民粹的聲音,徹底改善投資環境,提振民眾的信心,以多數人的利益為政策基底,才能真正促成台灣產業與經濟的復興。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9
台灣面對兩種經濟戰爭

台灣面對兩種經濟戰爭

  台灣是出口帶動成長的經濟體,成功的關鍵在於三、四十年前發展基期低,勞動成本低廉,且全球因民主與共產對峙形成兩極世界,涇渭分明,互不往來,使台灣得以優質的勞動力與生產效率打入全球市場,締造經濟奇蹟,累積下來的老本,仍讓近年經濟成長遲緩的台灣依舊擁有再起的基礎。但缺憾則是,內需市場規模小,容易受制於國際經貿大環境的波動,甚至因對中國貿易依存度達到四成,而產生政治後遺症,主權獨立地位與內部事務皆受到中國強力掣肘。 此一負面形勢發展,顯得愈來愈嚴峻,最近兩大外部事件均將對台灣產生重大衝擊。一是川普以保護美國鋼鋁業為由,無差別地對外提高關稅,導致全球貿易戰一觸即發;二是中國對台灣軟硬兼施,硬的擺出軍事肌肉威嚇,企圖動搖台灣人心,軟的是祭出所謂惠台三十一條措施,全面性針對近年台灣經濟低迷的弱點,意圖搶奪台灣人才,補強其產業發展欠缺的人才與技術,並扼殺台灣經濟復甦的希望。然而,台灣由於資金豐沛,並無較好投資機會,因此金融市場依舊平穩站在萬點之上,對全球貿易戰可能爆發及其殺傷力,顯露旁觀者般的看戲心態;而對於中國的惠台三十一條,統派勢力興奮莫名,樂不可支,似乎又向「統一」邁出一大步,而政府則開會檢討,卻未見具體因應措施,顯然仍以中國之統戰伎倆視之,並未窺見其可能衍生的嚴重衝擊。至於企業界,則以台塑集團王文淵之發言最具代表性,中國此舉對台商有利,但對台灣不利,而台灣發展困頓之癥結乃在嚴苛的環評與勞基法,讓企業難以在台灣投資,只好轉向海外。 近年全球民粹之風盛行,失業與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引發保護主義與排外浪潮,但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且各主要國家之經濟成長大抵依賴經貿秩序之穩定,因此爆發全球貿易戰之可能性本應微乎其微。即使川普以公平貿易與美國優先意外出線,但因其自選舉以來批判之主要對象為中國,且經貿政策之重要策士亦皆為強烈反中人士,故而貿易戰若果引燃,也可能侷限於美中之對抗,因此川普提高鋼鋁進口關稅,重大受害者皆為歐日加拿大等盟友,反倒是出口美國鋼材排名第十一名的中國,按例反嗆一番之後,便樂得站高山看美國與歐盟加拿大日本的交鋒,全球貿易戰引發機率大增,令人出乎意料。川普個性自負,更具賭徒性格,一再以美國被佔便宜之訴求,挑起貿易爭端。不過退出TPP,重新談判NAFTA,如今又與主要盟友互嗆,不但使全球貿易爭端加劇,諷刺的是,竟讓保護主義重鎮的中國,披上了自由貿易捍衛者的外衣。此種發展乃始料未及,台灣的五大貿易對手,只剩東南亞較少受到影響,台灣如何自處,實為嚴格考驗。 中國惠台招式,意在買台、掏空台灣,本質上也是一種貿易戰爭,因為一旦它發揮效用,必然造成台灣經濟更為弱化。因而,與其視之為中國的統戰,毋寧當成兩岸的經濟較勁,也就是中國在包括台商在內的助力下崛起為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終於現出邪惡原形,欲以經濟力反噬台灣。而在攸關生死存亡的經濟戰爭中,可怕的是,台灣依然瀰漫濃厚反商氛圍,不敢務實解決投資不足及層層疊疊的障礙,卻只滿足於文青的小確幸,這不僅無法確保國人真正的幸福,反而會在中國緊迫進逼下失去一切。幸運的是,自英德團隊組成後,執政風格丕變,不再流於書生論政,能夠確實面對與解決投資之五缺困局,並在勞基法再修法時展現應有的堅持,而猶如禁忌圖騰般的核二機組亦將重啟發電,在在展現超脫學院派的務實傾向,執政支持度也反彈回升。總之,無論全球貿易戰或中國對台經濟戰,都是嚴峻的挑戰,執政當局在改善執行力,貫徹促進投資之餘,應具有更高遠的國際視野,規劃平衡、多元的經貿藍圖,為台灣謀求一條救亡圖存的道路。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8
中美都沒有白吃的午餐

中美都沒有白吃的午餐

  有一種邏輯,無以名之,姑且稱為「有中國特色的邏輯」:中國統戰都是善意讓利,盟邦友台行為則不懷好意,兩岸僵局反射性歸咎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最近,美國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的反應,便是一例。有國民黨人質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美方可能要求開放豬、牛、稻米、基改作物、鉅額軍購、台幣升值、設置薩德反飛彈系統等,政府將如何因應?國家往來本來就是互惠互利,有取有捨。一如國際貿易,各國以相對優勢發展產業,從而互通有無,同享其利,無所謂「一邊賺著中國消費者的錢,一邊傷著中國消費者的心」的政治檢查。 如果有人要質疑美國的友台之舉,那麼他更該質疑中國的統戰措施,不是嗎?美國從未宣稱台灣是美國的一部分,且承諾協助台灣防禦中國武力威脅。中國卻口口聲聲揚言台灣屬於中國,不擇手段封殺台灣國際空間,從服貿貨貿、三中一青、藍八縣市到一代一線、三十一項惠台政策,不斷加緊「窮台」與「買台」的交互操作。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中國精心設計的免費午餐,不用錢的代價可能最貴。九二共識,要台灣吃了午餐之後,乖乖地拿主權來買單,根本是要命的鴻門宴!「台灣旅行法」,如果是一頓午餐,比起來也物美價廉多了吧。 另外,也有國民黨人澆冷水說,「台灣旅行法」,突破有限,不要被唬了;實際可推促台美關係之處,十分有限。平心而論,政府當然不能被「台灣旅行法」沖昏了頭,國際政治是超級現實主義的場域。不過,低估甚至貶抑「台灣旅行法」作用的人,與其對台灣的政府與人民澆冷水,不如呼籲中國政府的抓狂反應降溫一點,他們已經把「台灣旅行法」視為足以導致中美關係倒退的因素。當然,北京的暴跳如雷不啻反證,那些國民黨人的言論基調,只不過是「滅台灣威風」的慣性思考。「台灣旅行法」沒甚麼用,「反分裂國家法」要懂得怕,這也是以中國為主的思想產物。 「有中國特色的邏輯」,大本營當然是在中國。北京黨國目無普世價值,凡事只能「姓黨」。中共中央提案修憲,令歐美政府與媒體驚覺,不能繼續對習近平存有幻想。但「人民日報」卻另有邏輯:中共黨章對中共的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沒有規定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這次在對國家主席任職規定上作出修改,有利於「三位一體」領導體制的一致性。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大可讓黨的總書記、軍委主席,向現行憲法規定看齊,都修改為兩屆任期限制,擺出泱泱大國足以領導世界的架式。不此之圖搞「三位一體」的造神運動,所謂的「反華勢力」恐將因此預言自我實現。 目前,中國全國人大修憲即將過場,除了少數影響有限的反彈與嘲諷,中國人民似乎也只能主動被動掌聲歡迎「登基」大戲。BBC記者在中國採訪,有人直說習近平沒了任期限制非常好,「體現了國家的民主」;也有人說習近平此舉對中國的發展非常好,這樣「非常民主,中國特色的民主權力,是大家選出來的」。一九七○年代後期,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西方國家普遍認為,協助中國經濟發展,走向自由市場,終將啟動政治改革,有利於建構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國際秩序。如今,中國儼然成為全球化的最大風險,且正圖以中國標準來改變遊戲規則。 成為中國的巔峰,或者帶領中國走向崩潰,都是習近平不可測的未來。面對無法操之在我的變數,重點不是討論災難降臨時的對策,而是事前杜絕危機惡化到不可控制。這個迫切問題,同時考驗著台灣與國際。台灣,首當其衝,沒有逃避的空間,沒有投降的餘地,必須在加強自身國防經濟硬實力的同時,再一次堅守國際民主陣營。尤其是,不容誤導台灣的「有中國特色的邏輯」繼續危害,及早認清中國「窮台」、「買台」的一體兩面,儘快扭轉到自由貿易的付費餐桌。從來國際現實皆如此,中美都沒有白吃的午餐,對台灣最大的差別在於:一個有利維護主權,另一個必須讓渡主權。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7
「一中憲法」選出「台灣總統」?

「一中憲法」選出「台灣總統」?

馬英九日前出席新同盟會活動時披露,二○一五他當面告訴習近平,「一中各表」絕對不會表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容許的。(資料照) 馬英九日前出席新同盟會活動時披露,二○一五他當面告訴習近平,「一中各表」絕對不會表到「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台灣獨立」,因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所不容許的,不過,憲法不排除「統一」這個選項。他說,中華民國憲法在民國三十五年制定、三十六年施行,制訂時是來自全中國的代表來制定這部憲法;中華民國的憲法是一部統一的憲法,且當時中共還沒建政,所以沒有所謂「兩個中國」的問題,只有「一個中國」。只能統,不能獨,這就是馬英九對習近平打破任期制的回應? 不知道是無知還是瞎掰,一九四六制憲國大舉行時,擁有中國半壁江山的中國共產黨拒絕參加,也就是所謂的解放區並沒有參加制憲會議。如此制定出來的憲法,怎麼會是一部「統一的憲法」?國共兩黨當時打打談談,蔣介石、毛澤東各成一國,軍事衝突愈演愈烈,還有賴美國出面調停,儼然就是「兩個中國」。可以說,馬英九口中的「一中憲法」,在內戰烽火中制定時便是「兩個中國」之一的片面行動!而一九四七元旦公布實施不久,當年七月國共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便下令動員戡亂。隔年五月,進一步公布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馬英九口中的「一中憲法」凍結了。 上述背景說明了甚麼?它說明了,毛澤東拒絕背書的那部憲法,當年在中國沒有真正實施的機會。國共和談之際,毛澤東的條件之一,便是廢除中華民國憲法。蔣介石內戰失敗,以「法統」為名帶著這部憲法流亡台灣,從而展開從「軍事受降」偷渡到「光復台灣」的外來政權統治。而且,馬英九口中的「一中憲法」,到了台灣不僅依舊被凍結,還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又制定了一部新的憲法,而成為展示「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櫥窗。兩部憲法的零和競爭,也跟中國代表權一樣漢賊不兩立。 七十年後,馬英九還拿歷史性文件來推銷終極統一,既是不長進,也是理論上的失據。老實說,七十年前的歷史性文件,不論白紙黑字怎麼寫,既然隨即被趕出「制憲母體」了,便形同「憲法歸零」,此其一。而馬英九本人當選總統,標誌著台灣的民主演變,國家主權在於台灣人民,於是,任何的歷史性文件,都比不上當下的頭家意志,頭家有權制憲展現意志,這叫做主權在民,此其二。台灣人民尚未行使制憲權之前,「中華民國憲法」經過增修其作用是服務台灣的政治運作,絕非拿來當作向北京「求統乞降」的白旗,卻完全不提台灣人民欲求的民主自由人權獨立現狀,此其三。 李登輝執政時期,朝野討論總統選舉改革。當時,馬英九主張「委任選舉」,意圖維持總統由中國各地區選出的假象。不過,主流民意迅速做出「台灣人民直選總統」的選擇。一九九六以後,「中華民國總統」,改由台灣人民選舉產生,馬英九本人在二○○八、二○一二當選總統,也是完全由台灣人民選出,沒有「中國大陸」選民,一如川普所認知的「台灣總統」。同樣的法理依據所產生,假使蔡英文不是「一中總統」,馬英九當然也不是!這種憲法增修所造成的現實變化,比起馬英九念念不忘的政治象徵,更是當前「中華民國憲法」質變的寫照。應該說,從權力正當性的角度來看,外來沿用至今的這部憲法,當下的政治定義應該是「一個台灣」,無涉大陸與蒙古。 憲法,乃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法,乃是人民共同意志的結晶,絕不是尋求「被統」的降書。台灣的憲政,到了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才算起頭。但歷史與現實的複雜交織,妨礙了台灣二三五○萬人制定屬於自己的憲法。不得已的情況下,採取憲法增修方式,鋪陳台灣人民的國家之路。今天,談到憲法,不能只看到「中華民國憲法」的成文憲法,更應該看到增修部分所浮顯的主流民意,以及未成文為憲法條文的台灣意志。遺憾的是,有些人的心眼總是選擇性的,他們不斷緬懷早成歷史的憲法文件,無法想像凝聚台灣頭家願景的未成文憲法。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3
面對中國的新一波磁吸攻勢

面對中國的新一波磁吸攻勢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野心,近日更為具體展現:不僅在「兩會」推進個人權力帝制化,也強力推出謀取台灣、實現「中國夢」的作為。中國前天公布三十一項優惠措施,範圍遍及投資、就業、影視、社團交流,不但把台灣投資列入和中國企業「同等待遇」項目,也向台灣公民開放參加官定職業資格考試,加入專業社團、行業組織。中國官方說,這些措施「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前所未有」,凸顯了對台灣的新一波統戰來勢洶洶。 這是中國磁吸台灣的習氏版本,承襲了三十多年前的「葉(劍英)九條」方針政策,以「回歸祖國」、「和平統一」為號召,試圖吸納台灣的資金、人才、產業,為其所用;並給予優特惠,換取政治認同。儘管時空環境、口號不同,招降對象範圍不一,整體而言,引台灣入彀的「口袋戰法」,伎倆一仍舊貫。 習近平版的和平攻勢,針對中國關閉官方往來之門的蔡英文政府,顯有利誘民間、分裂台灣的居心。三十一項措施不論對產業投資的「同等待遇」、對台灣公民的「國民待遇」,其中甚至優於外資,也非已成中國一部分的香港、澳門人民所能適用。正因政治居心如此明顯,習版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堪稱全面磁吸攻勢,以經濟利益為誘餌,企圖深化中國對台灣的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策略,是一種老把戲的新玩法。 新玩法要有新口號。中國現今整體戰略最夯的「中國製造二○二五」、「一帶一路」官方目標,都可拿來引誘台灣民間「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以磁吸台灣人才、資金、智慧財產、關鍵技術投入其間,構成助力。同時,在經歷反服貿、太陽花而失利後推出的對付台灣「一代(青年一代)一線(基層一線)」重點工作,也延伸擴及教師、醫師、財經及科技人才,以中國就業、創業的機會及市場廣大為誘因,為其所吸納。 這一波磁吸新攻勢雖全面且裹著厚厚的糖衣,以致來勢洶洶,台灣戒慎恐懼,仍須認真面對。基本上,中國近年經濟崛起,讓它有更多工具可用來對台灣統戰或執行「惠台措施」,但與鄧小平時代對台灣的磁吸政策環境,已有差異,且顯著提高了有意到中國尋求發展者的風險。其中,除了中國搭建在龐大債務之上的經濟潛藏極大的金融危機禍因,其國家主義經濟發展模式背離市場經濟的諸多作為,也引起先進國家疑慮與抵制;中國在川普政府剛發表的貿易報告成箭靶,即是顯例。這一內外環境,與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吸引龐大國際資金打造「世界工廠」,差異甚大,增添不小的變數及風險。 對台灣來說,因應中國磁吸新攻勢自應記取以往的經驗教訓。整體來說,前此的大膽西進,不論自願或被迫遭磁吸,生產、投資、消費移轉中國,經濟成長、就業、薪資連帶欲高無力,產業鏈遭破壞,甚至連根拔起,經濟產業陷入如今的困境。若干廠商也許因此獲利,更多中小企業在中國同業興起後被一腳踢開,淪為「騰籠換鳥」的對象。更得不償失的,崛起的中國培養了政經代理人,增添中國的硬、軟、銳各種實力,反過來對付台灣。面對中國新一波攻勢,我國不能重蹈覆轍。 面對新一波磁吸新攻勢,最根本而可恃的,自是提振台灣經濟,一旦經濟回春,經濟社會抗拒中國磁吸的定力和免疫力都較扎實。蔡英文總統昨天強調新一年拚經濟方向,提出加速創新、解決五缺、擴展貿易三個重點面向,以改善企業經營環境,讓企業拚經濟沒有後顧之憂。除了這一根留台灣的基本努力,蔡政府及國安團隊,還應更細緻地針對習近平版磁吸新攻勢,提出完整有效的因應方策,確實施行。必須強調,因應中國新攻勢,主政者責無旁貸,但工商企業也要有整體觀;當年不顧「戒急用忍」、唯個別廠商利益是圖的業者,對個體及整體都得不償失,這也是不容重演的經驗教訓。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2
認清中國被放大的真相

認清中國被放大的真相

這些年來,中國的整體形象與影響力突然被不成比例的放大。突然間,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似乎可與美國並駕齊驅、分庭抗禮,特別是經濟上,中國躍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故事,簡直成了一則傳奇。百年前被殖民帝國蹂躪的病貓現在變成一尾噴著火焰的巨龍。如今,習近平顯然有意藉著修憲成為實質的皇帝,一個專制帝王,加上歷史特殊情結,中國的本質究意是什麼?對世局與台灣的衝擊為何,都是吾人首應關切的課題。 近代中國的發展軌跡,混雜著自大與自卑的極端情結。自大的是,中國是數千年的天朝,也發展出超穩定的政治社會結構,自以為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而周邊國家則是未受教化的蠻夷之邦;自卑的是,如此的文明古國,竟然被工業革命後崛起的列強的船堅砲利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東方文明尊貴的主人頓時淪為西方文明的卑微奴僕。這近一個半世紀的恥辱,深深烙印在中國人的心理底層,因此當中國掙脫貧窮再度崛起時,藉著炫富、擴張軍力來展現優越感,洗刷過去的恥辱,便成為其國人的行為與國家政策的底層意識。一個貧窮的小孩成功了,那是充滿正向光明的啟示;但是,若一個被剝削欺壓的人有了翻身的機會,卻產生報復的畸形心態,對世事充滿妒恨之心,往往會作出種種異常脫軌,不合文明價值的行為,對社會產生強大的破壞力。當前的中國如果不擺脫自憐自艾的心態,在世局中的角色與作為,就可能淪入如此負面的模式。 其實,中國未來如何作為,很多不可預測,但核心議題則是了解中國之真正國力,去除對它過度想像與放大的部分,也就是回復中國真正面貌,才能找出正確的對應之道。首先,中國看似擁有無窮盡的資源與權威,乃是因為它是一個極權國家,可以控制一切民間的資源,以之進行國家建設計畫,或用於扶植特定產業,以及紓困解決金融危機等,不講自由人權的執行力,讓它擁有的資源發揮乘數的效果。而同樣在近代有快速經濟發展的亞洲經濟體,包括日本、台灣等,經濟發展累積的財富與資源藏之於民間,政府必須經立法通過預算,再以徵稅方式將民間資源用於公共建設。因此,台灣公共建設投資不足,百廢待舉,且財政短絀,但民間的超額儲蓄卻創新紀錄,然而政府對於吸納民間財源落實政策目的,卻似乎有心無力。體制與權力結構的差異,無疑是放大中國形象與影響力的最重要因素。 其次,中國推動經濟發展的起點,乃是一窮二白的狀態,公共建設落後,產業不發達,人民收入極低,是一個典型的第三世界國家,看似集一切不利條件之大成,其實反而像是一張可以隨意揮灑的白紙,上面鮮少阻止政府建設與規劃的障礙。這些年中國發展高鐵等基礎建設,都市的建設快速,以及行動支付、電商等快速普及化,進步之速度令人驚訝,即是建基在一個低的、空白的起點,因此發展出一種後發而跳躍式發展的模式。對照之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因為公共建設與都市規劃太早,當時並無很多先進科技可以運用,昔日是一種輝煌的象徵,如今卻顯得簡陋落後。美國人經常感慨,美國的輝煌不再,即源自於此種現象。這也是川普選舉時訴求以上兆美元重新打造美國的公共建設,能夠吸引很多美國選民認同的主因。再由此來看,某些人認為中國在建設上比台灣先進,反諷台灣猶如一個原始社會,其實也是不同發展脈絡所造成的假象,並非台灣實質上落後於中國。 總之,中國並未如外觀上的強大,吾人不必像阿Q式的自慰,對中國的發展視而不見,但面對中國的打壓也不必驚惶失措。習近平擬修憲稱帝,讓中國再度回到朝代循環的歷史軌跡,這種發展趨勢與一切文明與普世價值背道而馳;其朝代循環的徵兆,最明顯的是以「一帶一路」復興古代海陸絲綢之路,彰顯中華帝國的榮光。無論如何,台灣已是經濟高度發展,建構民主自由人權的制度與價值,是一個精神與物質文明燦然大備的國家,這些都是我們面對外在挑戰的後盾與生存根基。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3-01
228給當下台灣的雙重啟示

228給當下台灣的雙重啟示

  台灣人民正在努力解構二二八,但少數人卻把捍衛既得利益當作保家衛國,不斷阻撓台灣的轉型正義,並致力於連結專制中國。二○一六以來,有些國家認同十分可疑的人,藉由年金改革的個人利益為發起點,想盡辦法動搖本土政權的執政基礎,加深民眾對小英政府的挫折感,其目標就是追求北京為核心的中國大一統。那些人,尤其是外來群體,不惜摜壓台灣的主流民意、本土菁英,以遂行台灣屬於中國的終極統一。在他們的思維深處, 二二八屠殺不是歷史罪惡,而是捍衛外來政權、追求同屬一中的必要之惡! 今年二二八前夕,對岸傳來習近平打破任期制的號角,台北則發生所謂的八百壯士衝撞立法院,拆獨派旗幟。陳抗者自己脫序造成的意外傷害,儼然被國民黨、統派退將等同為國犧牲來炒作。那些人,威權時代充當附隨人員,民主時代抗拒轉型正義、年金改革、追討黨產等,還將自己塑造成革命烈士,簡直是把台灣人民當作集體失憶的愚民。這種顛倒黑白的現象正好說明,歷史真相必須水落石出,轉型正義必須貫徹到底,徹底解構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的威權統治結構,讓當年的幫閑幫兇接受轉型正義洗禮。 不過,一年一度的二二八紀念日到來,不免令人想到將近兩年來的轉型正義,似乎有點對黨國附隨仁慈、對轉型正義殘忍。軍公教年金改革的民意基礎,早已表現在二○一六選舉結果,然而,執行的蛋頭學官急事緩辦,優柔寡斷,迷信社會對話,拉長戰線的結果,反年改團體得以時間換取空間,搞出後來遍地開花的陳抗活動,社會為之不安。而公教年金改革,又與軍人年金改革脫鉤,所謂的八百壯士更加積非成是,繼續下去真不知小英政府一根蠟燭要幾頭燒。同樣令人費解的是,附隨組織婦聯會的處置,內政部、黨產會出之以簽訂行政契約的便宜行事,以婦聯會捐款來私了轉型正義。結果,行政契約落空,卻發生婦聯會資料遭搬空銷毀疑雲,未來的正義真不知道要如何轉型。小英政府的蛋頭學官,至今還不了解黨國附隨盤根錯節,轉型正義未見其利,卻被冠上政治迫害的標籤,這對主流民意的囑託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落。 二二八屠殺之後,將近五十年之久,台灣人民失去話語權,祖父母的恐懼至今仍為「皇民後裔」的恥辱印記。二二八還沒成為歷史,到現在矛盾都還沒有完全解開,加害群體仍傲視被害群體。二○○○至二○○八,阿扁政府掉以輕心,沒有力行轉型正義、歷史清理,遂令未改黨國本色的馬英九班師回朝,演出八年的台灣主權驚魂記。殷鑒不遠,小英政府絕對不容重蹈覆轍,把轉型正義、歷史清理搞成七折八扣,自失清除黨國殘餘的正當性。萬一轉型正義半途擱淺,有感政績又不符人民期待,加上北京窮台買台繞台擾台的敵意作為,假使台灣的政治時鐘又撥回二○○八,還有再一次的二○一六翻轉機會嗎?台灣的民主,擋得住北京外力與台灣內應的內外夾擊嗎? 七十年來,二二八的真相益加浮顯,重塑了台灣人民的精神與認同,加害者與元凶也終將站上歷史的審判台。唯,外來群體的優越感,至今未除。在對岸,另有一個虎視眈眈想要取代國民黨充當新的外來政權的黨國,尚未君臨台灣便已高高在上傲視台灣,已然在台灣上空形成不同型態的二二八陰影。為了併吞台灣這塊領土,這個黨國將不惜無差別地消滅台灣人民的意志,有別於七十年前國民黨主要是對台灣菁英下手,一九八九的六四屠殺就是一記警鐘。因為,久一點的西藏,近一點的香港,在在說明北京黨國要的只是領土,不在乎在土地上生活的人民,遑論人民的信仰、價值與意志。於是,二二八,過去的應該平復,未來的必須杜絕,成了這個政治符號給當下台灣的雙重啟示。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8
中華帝國之夢

中華帝國之夢

  中共十九屆三中全會,刻正在北京舉行。會議事前公布中共中央的提案:從憲法中刪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並維持一月一中全會的議案,要將習近平的個人思想寫入憲法。過去幾年被習近平鬥垮鬥臭的政敵,從明日之星薄熙來到指定接班人孫政才,應該始料所未及:習近平的中國夢,實為「中華帝國之夢」,跟別人不一樣!如果修憲通過,習近平長期掌權將夢想成真,強國夢變成強人夢,中國的決策風險將比以往更高,「中國風險」也將增加國際政治經濟投資的新成本,幾乎同時對中國、國際、台灣都帶來不可預測的挑戰。 去年底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川普將俄國與中國界定為戰略競爭對手,沒多久之後,為習近平量身打造的終身職呼之欲出,中國帶給美國乃至全球的挑戰,又多了一個驚嘆號。全球化時代,北韓的金正恩不斷製造麻煩,俄國的普廷、中國的習近平一一成為新皇帝,肯定會為這個地區以及更大國際範圍的和平安全民主自由人權構成威脅。全球化時代以龐大的經濟紅利揭幕,如今卻逐漸航向極端不可知的未來,這恐怕是當初對全球化心懷樂觀者意料之外的事。尤其是,中國堪稱全球化所孕育的巨嬰,如今它卻越來越像政經酷斯拉,全球化是否已走到了自噬的關卡,令人悲觀。 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制伏了毛澤東為代表的權力怪獸,將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漸變成執政黨,統治集團雖然依舊有其封閉性,畢竟走上了集體領導之路,權力交替建立任期制的慣例,江澤民、胡錦濤都扮演制度的遵守者。然而,韜光養晦到了習近平出現大轉彎,整肅黨內高層為一人獨裁鋪路,中共十九大之後,習近平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一般咸信,習近平會在第二個任期鋪陳長期掌權的部署,只不過時間來得出乎大家意料之早,而且手法也出乎大家意料之外之不避人耳目。中共中央直接提案修憲,唯一說明的就是,習近平已經君臨十四億人,再上去沒有任何的挑戰者了。習近平打破慣例,首當其衝當屬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從鄧小平以來,國內外對中國經濟成長帶動政治改革的期待,即將隨著習近平「登基」而徹底破滅。 國際對中國的想像,似乎也到了臨界點。習近平自我完成終身制,此時此刻也讓民主國家失去對他的僅存幻想。於今回顧,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遭政治凌遲,遺孀還繼續受凌遲,並不是一個偶然的個案,而是習近平對普世價值不屑一顧的真情流露。習近平時代,歐美民主國家對中國人權倒退幾乎不吭一聲,以免犧牲了本國對中國市場與工廠的利益。結果,犧牲價值的姑息主義,讓中國倒退回辛亥革命之前的封建皇朝。未來,世人必須觀察的焦點,已經不是中國何時和平演變了,而是普世價值會遭中國標準衝擊到甚麼程度。從科技產業的國家隊,到散財童子的孔子學院;從一帶一路佔據戰略要點,到菲律賓杜特蒂疏美親中;習近平為自己畫的版圖,邊疆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福禍相倚。習近平「登基」,難免也是如此。對台灣而言,或許也是福禍相倚。終身掌權,其邏輯就是權力第一,為了鞏固權力、極大化權力,不顧一切。習近平的手下敗將,原先都誤以為他會遵守鄧小平留下來的規矩,這樣的致命誤解,讓習近平順利清理戰場,完成今天的唯我獨尊。這樣的權力性格,台灣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民主若淪為渙散,將成為習近平的軟柿子;民主法治,國防安全,必須以習近平的攻擊性敵意為前提來想定。所謂的「武統」時間表,更應該要有枕戈待旦的充分準備。不過,一如自由印太戰略的浮現,台灣也不用陷入單獨面對大國的驚惶,習近平露出鋒芒的中國質變,勢必會加速圍堵中國戰略的行動化。再一次,台灣的命運又將密切連結於國際民主陣營,可以說,這是小英政府新的國安團隊的隨堂考。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7
國家安全「外熱內冷」怪現象

國家安全「外熱內冷」怪現象

  美國智庫對台海情勢持續關心,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發表報告列舉了四大類十八種的強權可能突發行動,其中分析到在中國襲台前,還可能暗殺美國領袖。另有2049計畫研究所針對台海情勢舉辦的座談會上多位專家主張,川普政府應該宣示台海為國際公海,以阻嚇中國的侵略性行動。而哈德遜研究所舉行的研討會,多位專家認為中國片面宣布啟用M503航線違反國際法規,並指中國若要武力犯台,非常困難,代價極高。 在此之前,美國國會通過的二○一八國防授權法案,建議台美軍艦互訪停泊;眾議院通過,參議院正在審查的台灣旅行法案,鼓勵台美政府所有層級的交流。來台訪問的美國參議院「台灣連線」共同主席殷霍夫直言:他們看見這個重要區域處於威脅之中。隨團的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幕僚建議,台灣能更大膽地提出全面性軍售項目,但軍購項目以包裹方式採購,對台灣不見得有利,反而是單項採購較適合台灣。 這些發展無異印證紐約時報的報導:隨著中國加強施壓台灣,美國正在謹慎反制中國。一如川普去年底公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俄中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並根據「我們的一中政策」,維持與台灣的堅固關係,這其中包括「台灣關係法」下的對台承諾,要提供台灣合理防衛所需並嚇阻脅迫。事實上,這也跟中國在東海、台海、南海的軍力示威有關,尤其是對台灣的機艦擾台繞台、片面啟用M503航線等冒進行動。美國方面針對台灣安全的作為增加,一方面說明了台美關係漸入佳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台海安全的隱憂,導致美國從政府到智庫都提高了對台灣安全的警戒。 正當來自美國政府與智庫的關切愈來愈頻繁之際,府院於昨日宣布進行內閣改組,特別是國安首長大幅變動,令人矚目。不過,除此之外,國內對自身安全處境的討論卻相對沉靜,或者更直白地說,缺乏應有的討論。朝野之間的政治攻防,針對年底的選舉布局,以及更瑣碎的內政爭議,抗拒改革的抗議活動,幾乎成為台灣的日常,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七嘴八舌,就是沒有嚴肅面對國家安全的陰影。特別是,知識社群對國家安全的討論,音量極其微弱。而改進空間最大的,非民意代表尤其是立法委員莫屬。許多立委疏忽自己帶動社會思考的示範作用,於是從經濟民生到國家安全,國會失去促成社會對話的作用。 日前海基會舉辦台商春節聯誼活動,蔡英文總統致詞表示:面對兩岸的新情勢,「我們始終堅持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走回頭路」;台灣一定會善盡對區域安全的責任,維持一個穩定、具一致性、可預測的兩岸關係;「相信兩岸的領導人都有責任和智慧,共同珍惜這樣得來不易的成果」。維護台海現狀,台灣責無旁貸,但在向對岸和平喊話的同時,也不能或忘提醒國人的危機意識,否則,對國家安全遭到中國進行式的威脅無感,前往中國投資、經商、求學、就業將更無風險意識,假使累積到可觀的資源與人員在中國,豈不是台灣自動奉送中國當「人質」?台灣的國家安全「外熱內冷」,中國豈不更加躍躍欲試? 春節前,被提名亞太助卿的董雲裳在聽證會表示:美國並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不承認中華民國是與美方有正式官方關係的國家,美國政策是不在官方網站上顯示中華民國國旗。董雲裳所言,便是「美國的一中政策」的當下內涵,我們必須務實以對,不必對內遮掩迴避。重要的是,找出美國的戰略作為與台灣定位的操作區間,朝野國人冷靜思考對話求取共識行動,確立一個符合二三五○萬人共同利益的方向,將我們的民主活力導引到這個目標。台灣能否成為正常國家,端看是否改採建設性的行動,還是沿襲內耗的慣性。就此而言,蔡總統向對岸和平喊話固有意義,讓國家安全成為社會對話的日常議題更屬迫切。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4
台灣的經濟之盾

台灣的經濟之盾

  狗年開紅盤,股匯市果然有亮眼表現,似為今年險峻財經情勢的舒緩帶來佳兆。小英上台以來,結構改革大抵建構完成,而反改革與統派勢力集結對抗改革漸成強弩之末。總的來說,執政依舊蹣跚,但隨著新階段的開啟,正向能量慢慢凌駕負面,烏雲漸散,小英團隊只要具有堅強戰鬥力,方向明確,未來的任期將可交出豐碩成果。 一年多以來的改革雖然未必能滿足各方人士的期待,是非功過有待公論,但基本上對台灣進步構成的拉扯力量已漸消退,今年應可定調為拚經濟年,全心全意拉抬經濟,讓人民有感,才是政府施政之主軸。最近行政院一再端出拚經濟方案,對新創產業的培植用力尤深,值得肯定;而不論國內外大環境,都是正向多於負面,國際經貿與經濟成長預期樂觀,變數在於美國等各大央行的縮減資產負債表與升息,以及各國競相以減稅拚經濟,導致國際資金縮收與回流,是否衝擊新興市場;而這股從金融海嘯以來釋出的龐大資金,乃是讓全球經濟走出加護病房,乃至康復出院的主因。 如今全球資金的縮收與各國的減稅,創新產業大競逐局面開展,換言之,資金成本必然升高,再無免費午餐可吃,而各國搶人搶錢搶技術等,將如殺戮戰場,成敗之考驗,堪稱極其激烈殘酷,台灣若在此波新趨勢上落後、脫隊,後果不堪設想。不但導致經濟一蹶不振,政治主權將受到更嚴重的威脅。幸運的是,此類衝擊皆可預期,並非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政府與企業已有充裕時間因應,不致喪失先機,坐困愁城。 拚經濟的重中之重,在於能否搭上新創產業的大潮,一旦成功,當可為這幾十年來產業出走潮造成的所得停滯帶來新的成長動力,翻轉向下滑落的趨勢。這波新產業發展等於是一場全新的革命,主要為人工智慧、自動化、自駕車、物聯網、電商、社群網站、大數據、無人商店等,欲以最先端科技與生產力提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型態。這波產業革命以科技數據與人工智慧為核心,市場與人口紅利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人力素質佳,教育程度高的小國,如台灣者若能搭上風潮, 將可超脫被邊緣化的危機。換言之,能否抓住新創產業的潮流,將是台灣再起的關鍵。這部分恰巧也是小英政府執政以來念茲在茲的目標,即全力扶植「五加二」創新產業。不過,除非像中國那種既擁有資源,又有絕對支配權的威權政體,否則政府不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小英政府的首要之務即在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內外資的直接投資,才是新創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其實,台灣要完成拚經濟目標,存在著內外的大挑戰。內在問題則是多年以來投資與消費陷於低潮,無論消費者、投資者都對未來缺乏信心,以致企業外移,使經濟失去強勁動能,導致消費與投資萎縮的惡性循環。台灣與中國同樣擁有數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差別在於台灣缺乏龐大內需市場,因此經濟命脈與進出口高度關連,一旦企業大量外移中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逾五成時,台灣與中國便形成核心與邊陲的關係,導致小英上台後,處處受制於中國的威脅。而中國更肆無忌憚的以經濟為籌碼,強力施壓台灣接受投降式的九二共識,並且片面實施對台極度不友善的政策作為,如減少中國觀光客來台、戰機、軍艦繞台例行化、強力阻撓台灣國際參與、逕行啟用M503航線,完全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甚至連濟助震災都直接與藍營、災民接觸,罔顧台灣主權獨立的事實。 因此,台灣新的挑戰首在於經濟,此又與經濟能否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息息相關。可以說,狗年甚至未來數年,台灣發展的最大變數,應是中國對台的威脅與打壓。其中最凶險者莫過於當前中國領導人為了塑造個人權威,若誤判形勢,將任內併吞台灣當成個人的歷史定位,以致兩岸對立持續,毫無對話空間,最後陷兩岸人民於戰火的劫難之中。而台灣生存之道,仍是推動經貿多元化,建立本土的完整產業供應鏈,與全球先驅產業緊密連結,那才是台灣繼「矽盾」之後,最強大的自我防衛之盾。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3
兩岸關係 中國也該解套了

兩岸關係 中國也該解套了

  中國解放軍有位朱少將日前批評:國民黨已不是昨日的國民黨,說句不好聽的,國民黨一些人過來說主張統一,那都是騙吃騙喝,因為主流不是這樣。朱少將真是快人快語,把國民黨在內的統派罵得淋漓盡致。那些穿梭兩岸的「食客」,既然不是台灣的主流,他們跟北京同一個鼻孔出氣,裡頭完全沒有台灣的地氣,當然是騙吃騙喝騙利益。但換個角度來看,北京應也心知那些人在台灣沒有號召力,卻偏偏歡迎他們來招搖撞騙,顯然,請客的人也被套牢了。 民主化之後,台灣的主流民意,突破威權統治的柵欄,循著頭家作主的方向前進。民調也好,選舉也好,順主流民意則昌,逆主流民意則亡;政客可以欺騙主流民意於一時,無法欺騙主流民意於永遠,因為民主政治基本上是透明的。為了競逐大位,馬英九表面上迎合主流民意,執政八年卻與主流民意背道而馳,最後遭到頭家大反撲,留下國民黨完全在野的殘壘,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事實上,台灣的政治運作,主軸就是人民當家作主,管你藍色、綠色、白色、紅色,沒有人可以用意識形態綁架主流民意,黨意凌駕民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偏偏,台灣就是有那麼少數的人,言行早被主流民意唾棄了,但他們仍不願向頭家低頭融入主流,反而化身機會主義的政治蝙蝠,投奔北京充當促統的內應。雙方一拍即合,其實是因為兩者都在疏離台灣主流的同溫層取暖。然而,這樣的統戰社交活動,只能自己統自己,其自我亢奮的情緒,對台灣主流民意毫無影響。甚至,北京熱情擁抱台灣的政治邊緣人,只會讓台灣的主流民意對北京漸行漸遠。這種政治力學,穿梭兩岸的台灣統派,當然是心知肚明的,只不過為了騙吃騙喝,他們要把戲演得很逼真。 中國做為大國,應該有調解矛盾的能量,卻被台灣的政治邊緣人騙吃騙喝,導致對台灣內部實情的認識完全錯誤,不僅有失大國的面子,還讓所謂的對台工作白費力氣。中國要與台灣對話,不論目的設定在哪裡,都應跟台灣主流民意,尤其是主流民意所選出的政府對話,才有現實意義。台灣是民主體制,不是一黨專政,中國的對話對象,絕非毫無代表性的個人,亦非疏離主流民意的政黨,而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民選政府。不以代表台灣的政府為對手,不啻是拒絕與主流民意對話,這等於是將台灣推向更遠的認同。擁抱少數,拒絕多數,這種統戰真是莫測高深。 過去,從連戰到馬英九的一中各表、終極統一、同屬一中,給北京的兩岸政策造成極大的誤導,誤以為迴避主流民意、拉攏親中勢力,便足以走向促統目標。馬執政八年,確實一度讓這種可能性上升,但終統暴衝物極必反,太陽花學運點燃了公民怒火,國共的如意算盤徒勞無功。這次,如果又是盤算親中政府捲土重來,讓本土政權的努力再度歸零,恐怕是時不再來了,因為台灣的主體意識更深化,傾中賣台路線更沒有空間。即便是國民黨,除非想永遠在野,不然就得以主流民意為標竿進行基因改造!想選舉的國民黨,不想選舉的統派,「換柱」便是分歧點,而且分歧勢必愈來愈大。 一九九一,台灣終止動員戡亂,萬年國會老法統也告終止,兩岸關係走向新局。可惜,北京昧於新思維,武嚇我國總統直選,結果逼出特殊兩國論、一邊一國論。錯過二十年的歷史契機,繼續排斥正常化的機會,有些時間站在中國那一邊,也有些時間站在台灣這一邊,大國小國的平衡是動態前進的,「自由印太戰略」便是眼前的發展。更何況,台灣無法正常化,兩岸關係無法正常化,則中國的國家構造在關鍵部位也無法正常化,不僅台灣為數不多的統派,連全世界的投機政客都可藉此到中國騙吃騙喝,一如北京現在還無法脫身的金錢外交,這到底便宜了誰?兩岸關係,中國也該解套了,不是嗎?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2
「幸福共好」翻轉台灣

「幸福共好」翻轉台灣

  「紐約時報」報導一個已經受人注意的現象:中國移民的民族主義正在抬頭,不僅北京當局加大對未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人士或企業的打壓力道,許多海外華人也在民間擔任北京的側翼,有台灣人在老闆或管理階層為中國人的職場,因表達自己的台灣認同而丟了工作。雖然澳洲公平工作法明文規定,雇主不可因「政治觀點、國家出身或社會門第」歧視一名員工或潛在員工,這正是很多中國老闆正在做的事情。中國標準強壓普世價值,這也不是國際上的新鮮事。 在此之前,中國對台商和台灣藝人,早就採取嚴格的政治正確檢查了。幾年前,國台辦便警告,「絕不允許在中國賺錢卻支持台獨」。其實,台商在中國依法經營,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勞工所得、繳交各種稅捐,既是在中國賺錢,也是為中國賺錢。但在中國,政治就是高於經濟。要求以政治忠誠換取經濟利益,手法至今完全沒有改變,甚至有變本加厲之勢。尤其是,有些在台灣違法的台商,在中國以政治效忠加上老實繳稅,換取逍遙法外的人身自由,兩岸共同打擊犯罪的協議形同虛設。 近年來,台灣藝人紛紛前往中國發展,也成為北京政治獵巫的對象。只要被中國網民貼上台獨標籤,表演活動往往就泡湯了,而且被糟蹋的台灣藝人從此被封殺。尤其令人髮指的是,由於逢迎北京政治正確有利可圖,竟有台灣的過氣藝人或小咖藝人,前往中國專門兜售「一中」商品,賣人格不賣演藝,以宣揚台灣屬於中國的論調,博取中國媒體的版面。如此也罷,那樣的少數人還樂於當起內奸,為台灣藝人廣貼台獨標籤不遺餘力,爽了自己,苦了同行。這種事,舉世獨步,堪稱中國特殊國情。 對台商、台灣藝人如此,對國際品牌也開始用同樣的修理方法了。萬豪國際、達美航空、寶格麗、香奈兒等在國籍選擇欄列入台灣,便遭撻伐「一邊賺著中國消費者的錢,一邊傷著中國消費者的心」。北京所謂的一中原則,中國以外的世界都明白,台灣的現狀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北京的主觀願望改變不了這個客觀事實。然而,儘管中國以外的世界都知道,一中原則是沒有穿新衣的國王,但這個奇怪的國家就是要施展銳實力,迫使全世界讚賞他的新衣有多麼華麗。其實,現在的中國消費能力固然提高了,但國內品牌的品質與服務就是比不上國際品牌,一旦為了政治正確封殺國際品牌,受害最大的還是中國人民,尤其是權貴階層,因為他們會變成空有財富卻得不到消費滿足。 隨著中國夢、大國夢的崛起,中國民族主義到達新的歷史高峰。而表面上富強,其內在則焦躁不安。高層的權力鬥爭,社會的貧富擴大,缺乏現代法治,政治高於一切等,除了促使權貴階層把子女、財產送往國外,尤其是美國,現在連中產階級也用腳投票,想盡辦法把子女送往美國,或設法赴美生產取得身分。有中國移民代辦業者分析指出,此一現象源自對生活品質的焦慮、對生命安全的焦慮、對財產安全的焦慮;對大企業家來說,還要加上政治安全的考量。所以說,中國強到底有多強?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了然! 話說回來,不論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還是終有期限的暴發成長,但現階段中國確有一定的銳實力對付台灣。在這樣的現實態勢下,台灣不能過動也不能過卑,必須將中國的明槍暗箭視為常數,來策定國計民生並操作兩岸互動。特別是,就全球化的獲利而言,中國(大國)遠高於台灣(小國),台灣不宜繼續沿用過去的發展模式,把中國視為經濟規模變大的腹地,從而不惜將經濟連結中國,否則,上述發生在澳洲台灣就業者的厄運,就會降臨整個台灣。長期以來,台灣的產業升級一直未見成效,是以小英政府的創新經濟尤其令人期待。新年新氣象,但願政府團隊把經濟數據好轉化為有感政績,讓企業投資與就業所得一一暢旺,以「幸福共好」翻轉台灣。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21
台灣看到自己的軟實力了嗎?

台灣看到自己的軟實力了嗎?

  不久前,中國官方媒體展開新一輪獵巫運動,點名修理包括萬豪國際、達美航空、颯拉、美敦力、寶格麗、梵克雅寶、香奈兒等,以不同方式將港澳、台灣列為國家。新華社批評:「這些國際知名品牌在中國都有著較為龐大的消費群體,但你們一邊賺著中國消費者的錢,一邊傷著中國消費者的心,不錘你們錘誰?」可笑的是,連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在網頁的「國籍」選項中,也被發現出現港澳、台灣的選項,因而慘遭修理。更逗的是,法國戶外運動品牌盟可睞,被中國官媒發現,其英文官網將台灣、香港和澳門當成國家,中國的全稱寫成Republic of China,而非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而二○一八平昌冬奧開幕式,我國代表隊出場時,工作人員舉著「中華台北」字牌,卻有眼尖的美國網友發現,南韓電視台直接用「台灣」介紹我國。為台灣正名,也遭到中國官媒連珠炮攻擊,南韓電視台被批評未按照奧會規定,逕自改為「台灣」。中國官媒點名批評,多家南韓電視台問題都很大,轉播時的韓文字幕不是把Chinese Taipei寫成台灣,就是稱台北為首都,或兩者兼具,太離譜了。去年底,南韓總統文在寅赴中國事訪問規格被拉低,且爆發隨行記者遭中國保安集體毆打情事。當時韓國新聞協會發表聲明,質疑中國當局包庇對記者施暴的人。平昌冬奧的「台灣」事件,或許與此有點關聯也說不定。 中國官媒的獵巫舉動,很明顯是心理很容易受傷的大國玻璃心作祟,堪稱中國夢的一大諷刺。不過,肆無忌憚地獵巫,憑恃消費市場把國際品牌當售貨小姐折騰,還真的很貼切地凸顯了當代中國的暴發型成長,工廠與市場不僅成為它鞭使國際品牌的工具,且已成為它對內壓迫人權、在國際發揮銳實力的武器。對台灣而言,這種舉動也完全符合不斷縮小台灣包圍圈的政治正確。尤其是,當中國的銳實力得以對國際組織發揮實質影響力,它更得以扶植親中或中國籍人士出任要職,以利自以為是的「一個中國原則」阻擋台灣參與,香港籍的世界衛生組織前幹事長陳馮富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然而,烏雲,有黑壓壓的雲層,也有透光的金邊。中國加大摜壓台灣的力度,一方面是因為它的總體國力大幅上升,抬高了它在國際政治的發言權,就像它在南海島礁填海造陸,不要說台灣,連美國乃至普世價值,它也不放在眼裡,這是一種中國式的大國傲慢;但另一方面,處心積慮想在國際完封台灣的正常化,也是警覺到多數國家雖然虛與委蛇「一個中國原則」,但實際上對台灣主權獨立現狀也愈來愈視為當然。上述被中國官媒修理的國際品牌,很難想像是犯了行政疏失的錯誤,真正的原因應該出在他們的認知:台灣是一個國家,本來就是事實。即使對市場暫時低頭,因而按照中國立場修改,但那些國際品牌的腦袋,仍不會將中國立場當作客觀事實,因為他們在中國以外更大的世界正常生活! 台灣被視為國家,獨立於中國之外,現在已經是國際公民的日常了。台灣的領土、主權、政府、海關、貨幣、民主、自由、人權、法治、文明、信仰、創意等等,都截然不同於中國虛構的「地方」,只要外人理解到起碼的事實之後,就永遠無法繼續活在中國的虛構裡。這種對台灣真相的了解,堪稱台灣自己看不到的軟實力。維持現狀,務實致遠,同時必須察覺國際氣候的變化,讓更多地球村公民深入踏查台灣,不啻是用最自然的方式拆解中國的虛構,這是經貿面向之外,主政者必須著力之處。中國硬要將虛構橫柴入灶,只會一再凸顯隱而不彰的真實,從而真實必定是最後的勝利者。而這個過程中,二三五○萬人尤其是主政者,有義務努力讓所有揭穿國王新衣的人理直氣壯。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15
要加入CPTPP不能只喊口號

要加入CPTPP不能只喊口號

  花蓮大地震,各界踴躍捐輸,友邦及時支援,患難見情義。特別是日本安倍首相,揮毫寫下「台灣加油」四字,還以影音強調:「親愛的台灣朋友們,日本此時此刻與你們同在。」最令國人有感。震災是展現台日兩國友誼與共同價值觀的時刻;七年前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台灣人慷慨解囊,讓日本社會、上至皇后都銘記難忘。 不僅友誼與共同價值觀,台日在經濟與安全議題也休戚與共,尤其面對武力崛起的中國,兩國更有顯著的共同利害。對我國來說,這一形勢一年來更為明顯,隨著日本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的主導地位,由十一國參與的多邊經貿協定,下月初將在智利完成簽署;我國要加入這一區域整合,日本是不可或缺的助力。 經貿談判或加入區域整合的過程,有取有給,有得有失,主要衡量長期整體利益,沒有只賺不賠的。從而,除了在談判桌極力爭取自身利益,也須就國內衝擊預做妥善因應規劃,溝通取得共識支持並化解必有的阻力。 就此而言,三一一大地震將屆七週年之際,蔡英文政府傳出檢討改變對日本核災地區食品進口禁令,打算把地區管制改為風險管制,是適時且務實的調整。我國從三一一之後,基於輻射污染風險,禁止福島等五縣市食品進口。七年來,這一禁令對我國的利弊得失,已到了必須重新評估的時候。 不妨先從國際大局說,對日本食品實施地區禁令的,全球現今只有中國和台灣;前此南韓也這麼做,禁止日本特定地區、特定產品進口,遭世界貿易組織(WTO)仲裁敗訴。今年初,中國主管官員告訴往訪的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考慮放寬對日本食品禁令,且將成立工作小組,著手動作。台灣與中國並列禁止日本食品唯二國家,但看禁令有無必要;中國一旦解禁,台灣將成舉世唯一。更糟的,若中國撤除禁令後台灣才行動,台北跟著北京亦步亦趨的國際形象既成,對台灣是何等的傷害! 再看必要性與正當性。據衛福部食藥署統計,近七年來共檢驗十一.五萬件日本進口食品,有兩百二十件驗出微量輻射;這些產品雖符合台、日輻射標準,仍退運未流入市場。這一數據其實與美國食藥署(FDA)早在二○一四年的公告相吻合:沒有證據證明福島核電廠事故產生的放射性核種,在美國食品供應中構成公共健康問題。 如果日本是不友善國家,台灣對日本福島等食品進口以舉世鮮見的做法從嚴處理,或許還有一些道理。事實上,日本不但期待我國解禁,基於平等互惠的原則,也才可能在雙邊及多邊經貿關係有所增進。在國際禁令已然鬆綁的大局中,日本又攸關我國突破經貿邊緣化的布局,台灣對福島等日本食品不能再如此處理這一問題。 禁放日本食品進口,本質上是專業與科學的問題,理應參考國際標準及慣例應對。然而,在泛政治的台灣,儘管哈日族居絕對多數,年輕一輩尤然;視日本如寇讎、與中國一樣仇日者,仍活躍於政媒。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經政治操作,因此容易失焦。從政治上說,沒有主政者會愚蠢到開放有輻射污染的食品進口,拿國民健康開玩笑。衛福部日前表明,永遠不會准許進口輻射污染食品,但會根據國際慣例,保障國人食安情況下,適時調整做法。不過,做對的事,也要講究方法。前年十一月,行政院在三天內全國召開十場公聽會,遭質疑有違程序正義,公聽會發生衝突,是為前車之鑑。同時,開放之後,也須確實查核檢測,才能食安無疑。 適當處理福島等日本食品進口,只是我國突破當前經貿困局的挑戰之一。美國卸職官員近日有關「美豬牛雜不解禁,台美FTA沒得談」的談話,也是剴切之言。外向經濟的台灣,不能再閉門政治惡鬥,讓尋常百姓在困頓的大局中繼續只求小確幸為滿足。打破困局,要有開放面對挑戰的準備;要加入CPTPP,同樣也不能只喊口號。
自由時報社論 201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