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黨菁英如何治地方痼疾

 每逢地方議會選舉向來賄聲賄影幾乎已是傳統,但是這次由於所謂的泛綠陣營「跑票」規模之大非比尋常,因而驚動到全國。選後,各種改革地方政治文化之議紛出,主要政黨的主席也陸續表態要進行相關法制的建立,在這個曙光乍現的時刻,社會必須提醒政治人物至少應該在這個議題上拿掉拚鬥對抗之心,沉澱出理性,想辦法經由朝野合作完成一次改革,以共同挽回人民對當前政治要角們的信賴。

之所以強調「當前」這個時態與「要角」的個人指涉,乃是基於二者,就事實而言,這次九合一選舉的投票結構,似乎顯示新興選民正積極參與政治,或可推斷台灣公民並未對政治工作徹底失去信心,而是普遍對政治菁英不符期待感到不滿。同時,體察現有檯面上的多已屬傳統型政治人物,利己出發與善於計算是他們一致的強項,而改革這件事對主要政黨防止選民背棄而去都有幫助,可以洗刷都是爛蘋果的印象,這個現實需要若能與理想目標結合,通常辦得成的機率應該較大。

各縣市議會議長的產生,屬於間接選舉,少數幾個人就可以左右操縱,在台灣地方自治的歷史紀錄上,混濁的時間遠比清澄的時候多;甚至從議員層級的直接選舉開始,其上承作為縣市長樁腳、向下拓根到鄉鎮村里長的佈樁,在這種國民黨長年建立的組織動員脈絡影響下,早就是行之有年的封閉式不透明結構。每逢多項選舉合併舉行時,「邊際效用」最大,「買票」傳聞總是猖獗到頂點,例如這次史上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各地檢察機關偵辦賄選案件持續累積,昨天屏檢甚至一舉把二十二名縣議員至村里長提起當選無效之訴,即是明證。這種系統性地從根部開始腐爛,不但導致上層政治成長不健全,由議員們關起門再去推選議長的風氣更是可想而知。

果然,九合一結束,議長選舉登場,扣除台北市,民進黨在五都市長拿下四都,國民黨則在五都議長達陣四都。其中,桃園與台中的議會說明國民黨在兩市的基盤仍然穩固;新北與台南則是民進黨雖然掌握多數席次卻被技術性「翻盤」,兩都被點名的特定議員,傳聞皆與重金利誘、檢調伺候有關,此等胡蘿蔔在前、棍棒在後的手法,司法行政體系絕不可坐視謠言蔓延,務必詳查到水落石出。

這次在地方爆發的震盪,操盤者有無買票、護盤者是否賣票,對國民兩個主要政黨甚至台聯都造成了重傷,誰也無法置身事外討到好處。既然如此,各方應該都把小技小術拿掉。例如,議長選前風聞事有異象,無法著手,民進黨竟以公開宣示祭出集體性「亮票」,並不是最佳處置;選後,民進黨呼籲就修改地方制度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正副議長為記名投票,國民黨反唇相譏「違法再修法應該道歉」,亦非正派作為。兩黨互吐劍氣之際,若只為了紓壓卸責,看在大眾眼中,實在厭惡。

這個時刻,品評政治人物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標準只有一個,就是誰先採取具體行動把改革方案排上議程,並且付諸實現。以國會的實力論,國民黨具有決定權,但若陷入被動,無疑坐實是被改革的對象;民進黨則必須爭取主動權,然要獲取共識,光隔空叫陣絕對不行,應該先把相關立法修法的條文草案拿出來,誠懇前往協商。

以大家對地方政治糜爛程度的了解,兩黨菁英若僅修個改採「記名投票」,恐怕會被認知為應付作用,因為他國比較經驗等學理上盡可論述,但在我國的實務運作上到底是避免己黨跑票,還是有利於他黨固票,其實兼而有之。問題是,今天的地方政治弊病又豈止是議長選舉一個面向而已?鋸箭法是治不好痼疾的。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