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該唱悲歌

 去年台灣經濟受惠於美國經濟復甦而稍見起色,國際原油價格重挫也抵銷物價上漲的壓力,失業率微降,台股則在九千點之上,民眾痛苦指數顯有改善。不過,在平穩狀況下卻暗潮洶湧,天災、政爭、意外事件頻仍,社會依舊惶惑不安,而最令人憂心的,則是年輕人的未來。

二、三十年前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年輕人只要肯打拚,就有出頭天的機會,「愛拚才會贏」、「向前行」成為那個時代的進行曲。很多當前產業界的領導人,都是赤貧出身,卻從未失志沮喪,以苦讀、半工半讀或休學做黑手,開啟了人生的黃金時代,同時也為國家打造出經濟發展的奇蹟。然而,到了平均國民所得達到二萬美元的今天,我們的年輕人卻成了失落的族群。青年失業率是整體失業率的三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嚴重的,也是亞洲四小龍最高。多數人的平均薪資介於二、三萬元之間,是所謂低薪低就的「青貧族」、「窮忙族」。尤甚者,有些年輕人的工作環境條件惡劣,淪為派遣工之類的非典型勞動,且由於客觀環境的侷限,如此的工作型態很容易定型化、慣性化,工作便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

悲慘的是,年輕人的困境幾乎是屬於結構性、長期性的問題,若未經由雷霆萬鈞的大改革,很難得到翻身的機會。何以整個大環境竟然為年輕人譜寫了一首悲歌?首要者,台灣已步入了福利國家之林,由於軍公教退撫制度過於優渥,高所得替代率,加上十八%優惠存款利率等福利津貼,幾乎是舉世獨一無二,導致國家債務迅速膨脹。今天的政府債務,中央政府約六兆元,幾達法定舉債上限,加上軍公教、勞保年金潛在負債十七兆元,與一兆元的地方政府債務,合計約二十四兆元,政府負債與GDP比率約一六○%,與希臘宣告破產時相同。而且,由於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以及年金破產預計在一、二十年後,所以債務的重擔將落在現在的年輕人身上。而以二十四兆元的負債除以十九歲以下,大約五三○萬的年輕人,平均每個人負債是四五○萬元。於是未來的年輕人在青貧、窮忙之外,又得多背負債的十字架。

其次,二十多年來的產業外移,尤其對中國的遷移潮,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導致工作機會流失。而逾五成的海外生產比,更只增不減,則讓GDP的成長變成一種數字,與多數國人的實質生活並無關聯,亦無助於解決國內就業問題。復以全球化與網路科技發展,競爭日趨國際化,我年輕人必須與全球年輕人站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外在世界的挑戰日益嚴苛。

大環境的不利,有待朝野的努力改革,為年輕人解開身上的枷鎖。主要重點在年金改革,使之合理化,有效降低國家債務,避免政府破產;其次,改變傾中的經貿政策,改善國內投資環境,讓製造業得以在台生根發展,才是翻轉畸形產業結構的治本之策。除此之外,更應透過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升年輕人專業能力與競爭力。尤其,扭轉現行「消滅技職變大學」的政策,更是改革的重點。台灣教育品質的低落,乃是自一九九五年教改開始,許多技術學院與專科升級為大學,大學數量從二十年前的二十三所,暴增到今年的一二二所。大學生也從二十四.五萬人增加到一二四.五萬人,增加了四倍。不但造成大學文憑氾濫,亦導致技職教育弱化,與產業需求的人才出現落差,因此發生年輕人由於專業與技能不足找不到工作,但產業缺工也找不到勞工的窘境。

不可諱言的,部分年輕人對大環境悲觀,以致缺乏打拚的熱情與志氣,有些人甚至甘於長期失業而不願工作,成為靠爸族、啃老族。因此,除了大環境的改善,年輕人本身亦須重拾工作的熱忱,肯吃苦耐勞,保持樂觀進取的心態,時時吸收新知,強化專業能力,如此才能揚棄年輕人的悲歌。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