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盜名的「文化園區」

讀英文版《台北時報》記者 David Frazier  Live Wire: Fighting fake culture,從都發局林洲民的臉書po文談起,講到台灣畸形的「文化園區」現象。剛好,昨天拜訪了其中的兩個:華山和松菸。這是松菸誠品開幕後,我第一次造訪,這棟在黑夜裡燈火通明的建築物,坐落在古蹟旁,比在新聞照片上看到的更突兀,而緊鄰園區的大巨蛋,也比在新聞報導中看到的更令人有壓迫感。更別說那原本蓊鬱的一片綠,現在被硬舖面所取代,看了只讓人神傷。經過一群被移植的椰子樹,尚未栽進土裡,看來淒涼。

Frazier在文中提到,政府所引導的文創產業,讓台灣的大企業大財團得以低價使用國有土地,搶奪政府編列的大筆大筆的文創產業預算。例如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其承包者就是台灣最富有的企業之一鴻海,只需要搖著「文化」的旗子,就可以不花分毫地取得蓋大樓的土地,幾個月後,這個園區即將開幕,屆時,台北人就會看到,這只不過是一個高級的購物中心罷了。

過去十年來,政府推動的「文創」之所以變成「文化創傷」,問題就出在政府和產業的心態是:任何產業都應該馬上可以賺錢,任何活動都應該產生直接銷售。在這個只懂營利事業的國家中(連宗教團體也要經營營利事業),人們很難理解創意需要空間和自由,才能夠孕育並成長,這也是台灣仍然落後於南韓和日本的原因。

19902000年代,台灣曾經有過活躍的音樂、電影、實驗劇場、藝術家經營的展場、咖啡店、live house等等,當時台灣比起新加坡和香港,有房價較便宜的優勢。而中國,雖然曾因高壓政權而在1990年代落後於台灣,但經過過去15年、即便只是溫和的開放,也在當代藝術和獨立音樂的部分,逐漸超越台灣。一部分的原因是人口和市場規模,但另一個原因是,有類似北京798藝術園區的存在。

798一開始跟華山很類似,都是由藝術家發覺並且占領的工廠空間,不同的是,現在的798仍然非常聚焦在當代藝術,主要是藝術家的工作室和展場,非常專業,即便在很多方面是商業化的、甚至充斥露骨的觀光意圖。而今天的華山呢?即使,有一個獨立電影院和一個音樂表演場地,但其主要是一個以文化為名的購物中心,把文化當成可販售的商品,而不是一個被經驗的氛圍。

在華山走來走去,看到的都是商店和餐廳,正前方那片草原,出租給飲料商、旅遊業者辦活動,展場也大多是一次性的展覽,完全沒有所謂的藝術家所形成的社群,也看不出本地藝文團隊有任何有意義的投注或參與。

以上是Frazier 的觀察,對我來說,台北人假日多一個比較有質感、有戶外空間的去處,其實也不錯,但是,就名正言順地說是購物中心、是休閒中心嘛,誠品商場就是商場,不要以「文創」的名義爭取政府補助,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地掠取了本來應該留給非營利藝術創作者的空間和資源。

 

< 資料來源:三際信息站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