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球不是國球 棒球才是國球

 

贏球不是國球 棒球才是國球
台灣棒球列名世界三大,這是久違了的台灣棒球榮光。圖為2013年台灣代表隊取得經典賽第二輪代表權的光榮一刻。圖/楊惠君攝

 

2016年的台灣職棒球季砲聲隆隆,現在連美國大聯盟也懷疑台灣球員的 Power,更以旅日返台發展的陽耀勳將偏高壞球砍成全壘打的影片為例,自嘲大聯盟球員揮棒方式應該向台灣球員學習。雖然這是諷刺,不過,大聯盟的報導評論,倒是引起台灣人對今年職棒球季的關心與好奇。

8月24日,蔡英文總統在接見2016年三級棒球冠軍隊時,表示棒球將重返2020年東京奧運,台灣各級棒球也有超過900支球隊,並據此提出棒球政策願景的三支箭:職棒新增至6隊、健全職棒二軍制度以及強化球場場地設施。民進黨政府關心棒球誠然是好事一樁,但台灣人對於被譽為國球的棒球態度,可能是值得深思的議題。


蔡英文總統接見2016三級棒球冠軍隊,並開心與每支球隊合影。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棒球人口遠不如澳洲棒球人口

在台灣,棒球被譽為國球,各級棒球有900支球隊,這個數字令我們想起日本夏季甲子園(全國高等學校野球選手權大會)每年參賽的隊伍數量。2016年的夏季甲子園甫於8月21日落幕,這次參賽的隊伍有3874校。雖然日本的人口1.27億人,大約是台灣人口的5倍,但台灣的青棒隊伍其實離3874的5分之1的距離還很遙遠。

姑且不論鄰近的日本,以人口與台灣差不多的澳洲為例(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2150萬人),棒球在澳洲其實是冷門運動,在報紙的體育版上根本沒有棒球的空間。但是,澳洲的棒球運動人口實際上比台灣還多。澳洲除了澳洲職棒(ABL)的6支球隊外,2012年時總計有612個棒球俱樂部,每個俱樂部平均至少會有7支球隊。以我曾經待過的 Runcorn Indians 俱樂部為例,20歲以下的各級球隊就有7支,成棒也有2支;以這些俱樂部來推算,總球隊數超過4000隊。再以澳洲棒球聯盟(Australian Baseball Federation)的2014年官方報告為例,註冊在案的棒球員有53985人。此外,註冊在案的球員,都必須繳交可觀的年費,以我的年費為例,當時我繳了375澳幣(台幣9375元);澳洲人若不是有心打棒球,大概也不會去支付這筆會費。如此看來,台灣人還會對澳洲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拿到棒球銀牌而感到意外嗎?

棒球是日治時期即有的台灣精神

回頭再看台灣的棒球。其實很多台灣人誤以為紅葉少棒是台灣棒球的發跡,因為接續紅葉少棒後,就是台灣少棒揚威美國世界少棒聯盟的年代。當時台灣的國際地位風雨飄搖,少棒以及後來的青少棒、青棒揚威美國的世界少棒聯盟,都是國民黨政府滿足民族主義的最佳宣傳。不過,當 Kano 電影播映後,台灣人才意識到原來台灣的棒球早在日治時期就開始風行,嘉義農林甚至在1931年贏得夏季甲子園亞軍。

也就是說,台灣的棒球,在日本統治時代奠定了基礎,從1906年台灣出現第一支棒球隊開始,棒球在台灣的歷史已經超過百年;但是,台灣棒球一直到1968年紅葉少棒隊擊敗日本,1969年金龍少棒出擊威廉波特後,才變成了政府口中的「國球」。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後,棒球也成為團結「民族」、與光榮「民族」的象徵。

國球絕對不是贏球

如今,台灣人的國際化程度已經很高,民族主義不能侷限台灣人的視野。不過,既然台灣人喜歡將棒球稱呼為國球,那麼,台灣人的棒球運動人口,比得上棒球在澳洲是冷門的運動人口嗎?

坦白說,對台灣人而言,與其說棒球是國球,不如說國球是贏球。

台灣在過去幾屆奧運,跆拳道為我們贏得多面獎牌,所以要重視跆拳道;舉重得牌了,所以要重視舉重。2011年至2013年初,高爾夫球名將曾雅妮盤據 LPGA 排行第一名高達109週,大家又要重視高爾夫球;如今,曾雅妮長期低潮,高爾夫球又突然消逝在台灣人的記憶中。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開打,台灣人痛斥陳偉殷憑什麼不參賽!試問,陳偉殷在日本奮鬥時、受傷開刀時,台灣人關心嗎?

1969年至1996年,台灣三級棒球在美國少棒聯盟分別都取得17次冠軍,也拿下了6次三冠王的驚人記錄。這些贏球成就,讓棒球成為了台灣人的驕傲。台灣也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棒球表演賽中取得銅牌,雖然棒球在1988年兵敗漢城奧運前,然而秣馬厲兵的培訓以及出色的戰略,僅以一個半的投手(郭李建夫與羅振榮)就贏得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銀牌。以上這些都是許多五、六年級的國球記憶。

至於今年即將引退的陳金鋒,則是1998年至2016年這18年來,所有棒球迷的共同記憶。陳金鋒的轟天一擊雖然不能屢次都為台灣搶下勝利,但越過全壘打牆的那刻,感覺就像是獲得冠軍一樣。陳金鋒的奮戰精神,其實不是只為求冠軍,而是一種態度,就是陳金鋒說的「球來就打」運動精神。

台灣人要讓棒球成為國球,就不能只是給予球員只准贏球的壓力,台灣人卻只是關心勝負的一日球迷。國際賽時,不曾買票進場為球員加油的一日球迷,總是在電視機前或網路上冷言酸語球員的表現,這種態度,就是導致「贏球」才是國球的關鍵。棒球要能夠真正成為國球,球來就打、不論輸贏全力以赴的精神,若能夠在球員與球迷身上同時看到,那麼,棒球成為真正的國球,也將指日可待。

< 資料來源:民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