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打地基」之外

記者鄒景雯/特稿

五二○快到了,新政府已經倒數計時,此後不好再稱為「新」,同時這個政府也開始盤點過去這一年來做了什麼?

  • 蔡英文總統昨天出席中華民國屏東同鄉會總會成立。(記者蘇芳禾攝)

    蔡英文總統昨天出席中華民國屏東同鄉會總會成立。(記者蘇芳禾攝)

蔡總統近來在許多公開或私下的場合,都一再自我界定:執政第一年是在「打地基」;言下之意是,如果大家光只看到塵土飛揚,卻沒瞧見有樓層冒出頭,請要忍耐與靜待,時間總會證明這一切是必經的過程。

其實,除了政治競爭對手之外,大家都希望能夠相信終有大廈櫛比鱗次的一天,因此主政者若要花精力把基礎給打造穩固,完全不是問題。問題是:為什麼這個國家的整體士氣,並未因執政團隊的累喘吁吁而為之高昂?有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是警訊,不可小覷。

稱這個政府「累」,早就顯露在蔡總統的笑臉愈來愈少,以及林全院長的疲勞已經直接寫在臉上。如果未來三年任期,這種不能帶來幸福感,反而給大家添憂的現象要持續上演,這還能想像嗎?因此沒有任何理由,主政者一定要尋求改變。

怎麼改法?首先,不要動輒再放所謂「總統震怒」的幼稚言語。在任何一個組織,如果主事者遇到挫折,只會發怒,這對幹部所傳遞的最強烈訊號,就是其掌控全局的能力已經發生問題,不但無助於強化領導統御,更是打擊威信的大忌。

道理很簡單,權力在手上,用就是了,把困難處理掉,何須發脾氣?例如,最近司改會議通過終審法官由總統任命,引起外界總統擴權的陰謀論,事實上,這是司法院長許宗力的鼓吹,蔡總統持高度保留態度,司改委員林子儀知之甚詳。既然真相易查,嚴正說明總統反對,絕對比強調總統生氣了有意義。

其次,總統的功能在抬頭領導,不在埋頭苦幹。諸凡有關大小政策都要鉅細靡遺、親力親為的決策流程,都遠遠不及對外展現強有力的信心、大有為的熱情,更能給總統的形象加分。每週一的府院黨決策會議雖然已經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密集與各業界的座談,這種研討式的聽取意見,頂多只是初步了解問題的作用,如果缺少縝密的幕僚作業,往往徒勞無功,並無法形成通盤完整的政策,值得檢視與慎思。

最後,仍要給蔡總統打氣,學者要有能力化簡為繁,為政之道則在化繁為簡,途徑完全不同。第二年開始,不妨試試看。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