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的中國國民待遇

 

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近日在一個台企產品展銷會上「宣布」,雖然去年五二○之後,「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的概念沒有繼續被維護,但是給予台灣人民、特別是青年前往中國就學、就業、創業等「接近大陸人民的各種待遇」,今年就會實現。北京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再次釋放更明確的「類國民待遇」話題,相信不只是端午的過節效應而已。

給予台灣人中國的「國民待遇」,是今年一月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的重要議題,之後,並由中國國台辦研擬相關措施;當兩岸關係因台灣被阻擋於世界衛生大會、李明哲遭顛覆國家政權罪調查而凍結之際,海協會負責人這時對台企、台商、台青喊話,既是把台灣政府與台灣人民加以區隔的分化手段,也是企圖把雙方的主權衝突與經貿交流分別看待的平衡策略。這樣的思維慣性,維持近四十年,無視時空轉換,竟一成不變,注定台灣海峽之間的這條平行線,真正是: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中國處理台灣議題,從來就是棒子與胡蘿蔔政策,也就是所謂的惠台措施與國際打壓的恩威並濟。這是一九七九年,中國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將和平統一的工作方針,定義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後,一貫的對台假想。

在蔣經國「三不」時期,無法「寄希望於台灣政府」,於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之後的李登輝、陳水扁時代,長達二十年,皆繼而續之;唯獨在馬英九時代,有八年的時間有機會「寄希望於台灣政府」,卻一事無成;如今在蔡英文時代,又端出「類國民待遇」,顯然是重新回到了「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軌道。

從以上的歷史發展看來,不論是「寄希望於台灣政府」或「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政經分離都是通不過事實驗證的一廂情願,正視台灣的存在,是第一道繞不開的考題。其次,在民主制度下,台灣政府與台灣人民,必須是重疊的概念,台灣政府如果背離台灣人民,台灣人民會以選票更換政府,因此正視台灣的民主,是第二道繞不開的考題。

然而,這次張德銘講話的場合,是上海「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出面舉辦的展銷會,過去這類的活動向來是由台灣外貿協會所主辦,在民進黨執政後,中國刻意排除了外貿協會的功能,一如海協會刻意排除海基會,國台辦刻意排除陸委會,換言之,依舊走的是「去台灣」、「去民主」的套路。

再從微觀的「類國民待遇」問題來看,北京的意思是台灣人民未來將擁有類似中國人民的待遇。這衍生出兩個疑問,一是,中國人民的待遇究竟如何?二是,所謂的國民待遇,同時也隱含著一個國家如果剝奪了其本國公民的權利,同樣也可比照剝奪外國人的權利,則若適用中國的準國民待遇,其風險又如何?

這兩個疑問,事實上在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任政府都有實證可供解答。若屬民主歧異,二○一二年的法輪功鍾鼎邦事件以及今年的NGO李明哲事件,都是「類國民待遇」的具體展示;這說明台灣人若在中國觸犯政治禁忌,要關要押,無須理由,待遇確實與中國人民差不多,這時的「類」是類似。

但若是在中國發生經貿糾紛,台商一律是被坑被殺,只有束手待宰的份。根據海基會的統計,承認「九二共識」的那幾年,涉及人身安全者,最高一年達三五三件(二○○九年),該年涉及財產法益者,台商投訴亦高達四二八件,這時的「類國民待遇」,「類」則成了不等於。向「一中」叩頭的時代尚且如此,這才是所有前往中國就學、就業、創業者最寫實的前車之鑑。

說到底,給予台灣人接近中國人民的各種待遇,怎不令人為之毛骨悚然!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