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的竅門

談「錢進中國」年增率創11年新低

 

台股最新半年報出爐了,道出台灣經濟的真正問題。上市櫃公司赴中國投資累積總金額已達新台幣2.17兆元。雖然仍有增加,但與2016年上半年止金額2.12兆元相比,只增加0.05兆元(即500億元),年增率創十一年來最低

上市櫃公司錢進中國最高峰是馬政府執政之8年,計增加1.4兆餘元,占總累積金額的六成四,扁政府時期這一金額為6731億元。顯然,馬英九的「大膽西進」並未帶給他夢寐以求的「黃金十年」,反而以經濟的負成長收場。接棒的小英政府,因堅持不承認一中原則,兩岸進入「冷和」狀態,但上市公司錢進中國金額減少了,股市因此從去年1月15日的7726點一直攀升至今年9月15日的10580點,經濟成長亦逐期增添力道(2016第一季負0.23%,第二季1.13%,依次為2.03%、2.56%)。

上市櫃公司錢進中國年增率創十一年新低所表示的是,上市櫃公司的經營主軸由中國回歸本土,較多資金留在國內,是這一年多來經濟能從負轉正,雖然緩慢,但逐期上升的主要動力。

上市櫃公司到今天合計已達1600多家,包括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等在內,是台灣經濟的核心。但很不幸,過去十餘年來的對中國之開放,因中國政策性的「吸台政策」,兩地間出現嚴重的經營上的不公平性及不公義性。將生產移至中國的所謂「台商」,在中國享受到包括免稅、割地、低工資、匯率紅利、專制紅利,以遠低的成本搶奪留在國內的上市櫃公司的國內外市場,使在台經營的上市櫃公司亦不得不有樣學樣將經營重心轉移至中國以求生存。現在至中國設子公司或將生產線設在中國之上市櫃公司,據統計已達1400多家,占總上市櫃公司的8成以上。8成是驚人數目,是台灣的經濟「奇景」,也是十餘年來經濟的不公不義所累積下來之結果,古今中外絕對找不到第二個案例,也是台灣「悶」經濟、薪資水準退回十六年前的罪魁禍首。如何反轉其偏差,是往後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

台灣急需一次經濟的轉型正義,以締造一個「留在國內、根在國內的企業,能公平生存發展的經營環境」。上市櫃公司是其中最重要之一環。新內閣或許可趁此兩岸經貿關係稍稍冷卻之際,將上市櫃公司分門別類,對較多生產活動留在台灣的企業給予較多的稅制上優惠與鼓勵,匡正過去十餘年來「跨海政商集團」所操控的「只有利台商,不利台灣廠商」的經濟結構,一鼓作氣把景氣推上「中高成長」的軌道。

(作者為國策顧問,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 資料來源:自由評論網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