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行善的艋舺人「刈包吉」

李道勇/城南文史工作室

艋舺是台北較早開發的淡水河河港,也是繁榮的貨運集散地。這裡當然就有供水手、船工、碼頭工人的去處,而紅燈區產生的棄嬰就有「育嬰堂」來照顧(廣州街尾與華西街對角處,列為古蹟),台北一有天災地變,船頭行等富戶也就出面賑濟災民、「義倉」、「義葬」,後來就成立「同仁堂」等慈善機構,隨著日本政府來台,1899年日本人將這些機構合併為仁濟院,1906年台灣總督府頒布《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俗語因此多出「浮浪貢」一詞),起初游民全被掃進收容所,收容所人滿為患,但是沒有一技之長的,仍然淪落街頭。1922年施乾開啟台灣民間自發行善助人的行為,成立「愛愛寮」並且對親友、社會各界募款,他並且協助街頭乞丐,習得一技之長,協助他們重回社會。

萬華的社區互助和街頭關懷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全台灣都找不到第二個有長期關懷街頭弱勢族群的地方,即使有些當地居民長期感到困擾。但是二戰後,連震東(連戰的父親),擔任台北州接收委員會主委,竟然上下其手,將慈善團體仁濟醫院所擁有土地,交連家三代據為私有。

「刈包吉」是否認識施乾三代不重要,但是他確實發揮自發行善助人的精神,他連辦32年的街友宴(除夕前一天,到初二,辦4天),一開始供5桌,最多還曾供過千桌以上,而且年年都會有蝦子、豬腳及無限量的愛心麵,讓街友也能感受年夜飯。「刈包吉」不但辦「跨年街友宴」,還發愛心便當,甚至端午節發出兩千顆肉粽。但年事已高的「刈包吉」廖榮吉感嘆自己體力、財力日漸不足,今年舉辦完街友宴之後,盼找到接班人來辦未來的街友宴。

我們常見公司行號舉辦尾牙、忘年會、每次動輒花費百千萬以上,但誰有廖榮吉所說的耐心、度量?光是看到街友在宴中搶食菜餚,甚至發生爭執,你能不發脾氣?因此令人擔心後繼無人。

< 資料來源:《民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道勇

李道勇
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