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在台大上的一堂變革與誠信熟重的課

 

  

台大校長遴選風波惹議,當選人管中閔(圖)在填表格時未告知現任台哥大獨董,且遴選委員之一的蔡明興更是台哥大副董,管蔡之間的「利益迴避」爭議,仍未得到適當解決,風波越演越烈。資料照片

廖凱弘 / 台大校友、台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長達半年的台大新校長遴選過程,在沸沸揚揚的質疑聲中,不但未能隨著1月5日過半票數當選的管中閔而落幕,而且國家行政體系中監察院、教育部也希望台大能進一步確認遴選過程的相關爭議。甚至,隨著立法委員一度介入要求教育部不得核定新校長 (後撤案),台大校內甚至發起「抗議政治力介入台大、堅守大學自主」網路連署 

另外,因當選人管中閔未於遴選過程中,主動揭露自己擔任台哥大獨董的資訊,以致於與遴選委員之一的台哥大副董蔡明興之間的「利益迴避」爭議,仍未得到適當解決,校內另一派教授,也發起了「貫徹大學自主,呼籲召開校務會議,處理遴選違法爭議」網路連署。爭議至此,兩位當事者:新校長當選人管中閔與台哥大副董蔡明興,皆未發表具體看法或為自己澄清,究竟是否有「刻意」隱瞞遴選委員會的情事。

在台大新校長的遴選過程中,有幾個有趣的「事實」,值得拿出來檢視:第一,管中閔擔任台哥大獨董的期間,為2017年6月14至2018年1月12日;而台大新校長的遴選委員會開始運作期間,則是從2017年7月10日至 2018年1月5日,兩者幾乎重疊,管中閔從9月獲推薦後擔任校長候選人期間,亦同時為台灣大哥大的獨立董事。

換言之,管中閔在填具個人學經歷上或獲推薦資料上,皆應揭露此個人兼職資訊而未主動揭露,卻選擇在當選之時,才口頭請辭獨董。前者固然是遴選辦法《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要點》規定未盡周全之處,然而候選人本身是否「刻意」隱瞞,以圖自身當選目的,則必須由當事人親自說明,校長遴選委員會則應有更令人信服的調查過程與對外說明。

再者,若以此段期間進行新聞檢索,有關「利益迴避」 問題,新聞報導皆落於另外一位同樣進入遴選委員會進行兩輪投票的候選人,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身上,此期間的新聞風向皆質疑,周副院長與遴選委員之一的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是否有「利益迴避」問題,而卻沒有媒體「發現」,如果「周-廖」有職務上的隸屬關係,恐怕會影響遴選的公平性,難道「管-蔡」之間沒有這種關係嗎?眾家新聞媒體之偏頗,未盡查證事實與平衡報導之責,可說是此次台大校長遴選爭議會愈益擴大的主因之一。

最後,此次台大新校長的遴選過程,因共有8位候選人,經過校務會議之後的遴選委員會投票,亦有五位候選人角逐新校長職位。新聞媒體即用「中研院幫」vs.「台大幫」敘述此兩陣營對壘的競選態勢。然而,最後結果卻是普遍被大家認為「沒有幫派」的管中閔出線,而且是以12:9三票差距獲選。

亦有媒體報導,此次遴選委員中有3票企業校友代表,即台灣大哥大副董事長蔡明興、廣達電腦共同創辦人梁次震,以及元大期貨總經理周筱玲,皆是投管中閔,是其最後勝出的原因,但因採無記名投票,事實如何,恐怕難以認定。若管中閔能在過程中,更能誠信、 負責,應可避免此端爭議不休。否則,藉由隱匿自身重要的兼職資訊,躲開「鷸蚌相爭」,就難以避免當前大眾質疑的「漁翁得利」的悠悠之口了。

誠如管爺在遴選期間喊出的「高教變革就是社會變革的樞紐」理念,若霸氣的管爺無法在此次爭議中,秉持誠信原則,為自己的明顯「缺失」負責,甚至為所任教的台大脫困,恐怕再瑰麗的變革口號,都會因程序正當性已受損而蒙塵變質。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