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科技保護法之國安要素

七月六日美中貿易大戰正式開打,說穿了,這是一場美中世界霸權爭奪戰。美國贏,即東亞保持現狀,中國贏,台灣即成為中國之一省,南海諸島、尖閣列島則是中國的,朝鮮半島及日本列島亦有可能成為中國屬地。

決定這霸權戰勝負的關鍵在科技,故美中科技戰將是這一貿易戰的重頭戲。中國早已準備這一科技戰之來臨,故2014年就創造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2015年制定了「2025中國製造」大藍圖。以圖取代美國科技霸權。

中國的「2025中國製造」,以在高科技領域上領先美、日為目標,對台灣之半導體業即覬覦已久。鑒於美方對中國竊取智財權的防備日趨嚴格,北京依賴台灣技術之移轉亦必日殷。二月宣布的三十一項對台措施及往後由各地方宣布的如上海55條、福建66條,其隱藏在內的目的就是,挖走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協助中國對抗美國的科技戰,政府絕不可等閒視之,應以更高的國安立場處理因應。

這是一場科技戰,美國第一個定會要求我國的是,「科技保護對中國的嚴密度」。以當今的鬆懈度言,將來美國科技技術與台灣之交流授權必面臨美方之質疑而受大幅度之限制,甚至被壓殺。

近日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及蘇治芬相繼提出「敏感科技保護法」草案,這是「經安立法」之一,但立刻遇到台商及業者之阻力,提出如敏感科技如何界定等問題。敏感科技保護法不是要審查何種科技可以轉移,而是在懲罰、防止科技之流出,如韓國就可禁止科技人才跳槽至中國。事在人為,延宕了十五年的科技保護法還要延宕下去嗎?中美科技戰下,台灣如何取信於國際,獲取美企之信任是一大課題,政府實已不可一再渾沌下去。

台商是將來國安之隱憂,「經安立法」亦應明確重新定義「台商」。凡營業活動(營收或資產配置)五十%以上在中國者,應已非一般台商,而是「華商」,超過七十%者應視為「中資」予以規範,以有效防範無形的滲透。「科技保護法」應注意到這一問題之敏感性,方能防範中國經台商之手,突破美國的科技防線,竊取先進科技。

中國在近十餘年,科技之進步令人刮目相看。但弔詭的是中國今天之IT科技竟然是台灣送給它的,若無2002年的「積極開放」,中國的IT王國是不可能實現。難道我們還要重蹈覆轍?

(作者為國策顧問,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