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係的更加緊密與提升,是蔡政府這七年多來最顯著的執政成績。圖為2022年美國國慶活動,當時AIT臉書會後上傳多張副總統賴清德(左)與AIT處長孫曉雅(右)合照。AIT在貼文寫下「美台友好,一拍即合」。(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副總統、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八月將率團出席巴拉圭新任總統就職典禮,過境美國行程受到關注。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也將出訪美國、日本等國家。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近日則說,有考慮要不要再去一次美國。二○二四總統選戰進入最後半年的激烈競爭階段,主要陣營的總統參選人規劃美國行,除了顯示台美關係的重中之重,亦是告訴國人,在美國聯合民主盟邦以壓制中共威權擴張的關鍵時刻,我們未來的國家領導人,在美中之間,如何丈量台灣的位置,才能鞏固並深化我們的民主體制。
賴清德日前與後援會進行座談時說︰這次選舉是「中南海」和「白宮」選擇,要選擇「美國」,還是「中國」。我們方向都是走入世界、邁向未來,在蔡總統領導下,我們與白宮接近了,未來他領導國家,也是朝這個方向持續走近,這是對台灣社會不悔的承諾。主張「兩岸一家親」的柯文哲,一邊以「外傭說」等不雅言語批評,卻也認同賴應帶領台灣走向世界。侯友宜接受了國民黨的「九二共識」,但也喊說「美國是我們長久堅固的盟友」。被外界認為有志角逐總統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投書美媒,在對美關係,稱台灣不能養成依賴習慣,也不能一直跟隨著別人的指導。主張通過「一中各表」框架,與中國共同推進…。相較於賴清德的明確主張,有如「戰略清晰」,其他人 雖不否認美國的重要,但以貼近中共的一中說法,在美中求取平衡。
台美關係的更加緊密與提升,是蔡政府這七年多來最顯著的執政成績。面對中共在區域的挑釁,美國不僅重返亞洲,更聚焦於台海等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美國等民主盟邦力量的投入,是我們維繫民主與安全的最大保障。但部分在野人士倒果為因,將中共的軍事擴張,辯稱是因為美國過度的介入,才讓北京不得不為。此等附和中共窮兵黷武的言論,進而將台美的合作,也扭曲為破壞和平之舉。因而衍生所謂蔡政府將台海帶入戰爭邊緣,彷彿只要對美保持距離、且不觸怒中國,台海即能夠歸於「平靜」,返回所謂的「現狀」。他們認為在美中之間維持「等距」,諸如「強國等距」、「不做強國的棋子」等說法,以為這樣做就能夠換得「和平」,展現「自主」,其實是讓台灣遠離民主夥伴,逃避扮演更積極的區域角色,讓中國能堂而皇之介入台灣破壞內部民主,並以台灣為跳板而更危害民主世界。
這類打著避戰、反戰名義的訴求,談到對美關係時,往往自我設限,或擔心惹中國不高興。例如賴清德下月要代表台灣出訪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部分輿論炒作過境美國會引發北京報復,彷彿我們政府高層到美國去,美方接待規格高些,就被指控升高台海情勢。這些有如認知作戰的攻訐,也會對美國政府的決策形成約制。然而,當其他在野政治人物或總統參選人能進入美國華府,具副總統身分的賴清德受限,這是台美往來極不正常之處。台美關係既然是堅若磐石,我們朝野理應一致敦促美國,要改變這限制。其他在野政黨未來亦有輪替執政的機會,台美互動的不正常,同樣會出現。若干在野政治領袖表面喊親美,重視台美關係,實際並不樂見台美關係的真正提升,而是在意北京有任何不快,藉以恐嚇台海將會有事、自設紅線。
這些「美中等距」論者,遇到對美關係常「踩煞車」,但一談到與中國關係就要「無上限」。現今國際情勢不若過去,中國早非世界工廠,經貿去中化是國際主流,卻仍有人鼓吹錢進中國發大財的謬論,妄想重啟在十年前被台灣人民擋下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對於台灣追求與其他民主盟邦更緊密關係,台美新簽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加速經貿連結,卻一味唱衰或批評。台灣與立陶宛進行半導體與精密工業合作,這有助於增強雙方的民主韌性,卻被在野方面扣上「出賣」罵名,但多少台灣核心技術流向中國,弱化我們競爭力,從來未見其聞問關切。以「美中等距」美化,實際包裝親中遠美的路線,用來迂迴連結中國。二○二四總統大選攸關台灣的未來,當幾位總統參選人都高喊美國重要時,外界應檢視其中的真偽之別,是否有如「葉公好龍」,表裡不一,不樂見台美關係的真正提升。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