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憲相關文章

紀念228最好的方法

紀念228最好的方法

今天是228和平紀念日,74年過去,我想帶大家回顧這一路走來的過程,並分享一些想法。 228的起因來自於戰後台灣人與來台中國人士之間的衝突,最後在鎮壓之下釀成了悲劇。但是在國民黨數十年的高壓統治下,這一天變成不能說出口的日子,不能公開談論、不能悼念受害者,有的甚至連親人下落都不明,只能將悲痛藏在心中。 時間來到80年代,經歷了多年民主化的抗爭,台灣終於解嚴。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壓抑多年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其中也包括了對於228以及白色恐怖的咎責和紀念,這股浪潮在90年代民主化後達到高峰。 1995年,李前總統首次代表政府對受難者及家屬道歉;1997年,228正式成為國定紀念日。事件過了半個世紀,台灣終於能夠開始公開談論這段歷史,撫平傷痛,迎向和解的時代。 進入21世紀,新一代的孩子終於可以在課本上認識這段歷史,而不是僅能透過長輩刻意避談的隻字片語來拼湊,並且隨著民主深化,這天開始有了更多不同的意義,它象徵了台灣人在民主路上走過的艱辛,時刻警醒我們今天擁有的一切有多不容易。 所以今天大家可以選擇出去旅遊、在家休息,又或者是透過這個機會去了解當年發生的故事,思考這個假期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沒有人可以強迫你做決定。擁有這樣的自由,並珍惜這樣的自由,就是我認為現在的台灣紀念228最好的方法。 祝福大家有個美好的假期,只要偶爾想起有一群前輩為了我們現在享有的一切奮鬥過就好。 (附圖為湯德章紀念公園,關於湯醫師的生平與事蹟請見此處:https://reurl.cc/dVLOny)
林俊憲 2021-02-28
向華強案最大的意義

向華強案最大的意義

向華強案,為拒絕指標性親共人士移民創造先例。 從年前爭議至今的移民案,現在終於有了結果。國安單位以向華強曾經在台灣有案底,有「危害國家利益和公共安全之虞」為由拒絕向華強的移民申請,我要肯定國安單位做出了正確判斷。 向華強的案件之所以那麼重要,並不只是他本人的背景而已,而是具有指標性的作用。這幾年香港的局勢急轉直下,就連許多過去長期親共的人士都開始自危,認為自己也可能成為中共的目標,一海之隔的台灣就成了他們的移民目標之一。 但是,這些親共人士當初既然決定和中共站在一起,就代表他們已經做出選擇,那麼台灣當然有拒絕他們的權力。台灣雖然是個移民社會,但我們只歡迎認同我們生活方式的人,也絕不允許透過移民做出危害台灣的行為,這就是向華強案最大的意義。 https://tw.appledaily.com/....../AJWEZYHVABC7ZAVD7W3M5XCVIA/
林俊憲 2021-02-25
因為李來希,228更該年年被紀念

因為李來希,228更該年年被紀念

就是因為有李來希這種嘴臉,228才更應該年年被紀念。 這週日就是228和平紀念日,每年一接近這個日子,總是會看到各路牛鬼蛇神發表不適當的言論。李來希諷刺228,說要跟秦始皇道歉,言下之意,就是228並非一個需要被紀念的日子。 但228的意義不只是單純一個事件,而是台灣近代一連串苦難的開端。台灣能有今天的民主成就,甚至可以讓李來希這樣亂講話也不用擔心被抓,這是多少辛酸血淚才換來的?紀念這個過程,才是228的最大意義。 說實在的,要不要紀念228都是個人的選擇,李來希可以選擇忽視這一天,去放你的假,不會有人說什麼,但他偏偏要出言嘲諷,這種毫不尊重的醜陋嘴臉,正是228紀念日應該年年舉行的最大原因。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24/540443  
林俊憲 2021-02-24
三場失敗還不能認清局勢

三場失敗還不能認清局勢

三場失敗還不能認清局勢,就叫執迷不悟! 最近國民黨內的茶壺風暴實在非常精彩,先是趙少康宣布參選主席,黨內排除萬難讓他回去,一直在他背後的韓國瑜也終於按耐不住,藉著馬英九出庭的新聞,開始鋪墊自己的復出之路。 但是經過這半年多的神隱,韓國瑜似乎還是沒有看出他的政治路已經希望渺茫,其實民意已經給過他三次提醒:第一次總統大選,260多萬票的差距告訴他不適合當國家元首;第二次罷韓投票,90萬票告訴他不適合當市長;第三次投票就是韓粉報復掀起的罷捷,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同意票未過門檻,顯示韓粉的號召力已經大不如前。 這三場投票可以說是台灣民眾對韓國瑜信任度的表態,結果每場都以失敗告終。稍微有點判斷力的人都看得出來自己有多不受歡迎,但韓國瑜就是不懂,只能用執迷不悟來形容,如果還是執意復出的話,那麼第四次失敗也已經可以預見了!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19/538270  
林俊憲 2021-02-19
鼓吹中國疫苗,就是不能忍受台灣「靠自己」

鼓吹中國疫苗,就是不能忍受台灣「靠自己」

鼓吹中國疫苗的目的,其實就是不能忍受台灣「靠自己」罷了。 指揮中心這幾週不斷宣布外購疫苗的好消息,包括今天剛確認的BNT疫苗,目前已經簽約的外購疫苗有2500萬劑,再加上國內兩家廠商已進入二期臨床實驗,預計總共可獲得3500萬劑,疫苗的來源相當充足。 奇怪的是,隨著疫苗來源越來越多,鼓吹中國疫苗的聲音反而越來越大,幾乎已經到了氣急敗壞的地步。其實這些人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疫苗本身,而是「台灣不需要靠中國也能自己獲得疫苗」的這個事實。 對中國來說,打壓台灣並不是為了什麼民族情感,而是要在國際上創造出台灣凡事都要透過中國的印象。從九二一救援到SARS,再到最近的武漢肺炎,種種打壓就是為了不讓台灣和國外直接接觸。 但現在台灣可以自己洽購疫苗,這嚴重打臉了中國的一中敘事。以中國的角度來看,台灣就應該要接受中國疫苗,在「中央政府」的統一調度下戰勝疫情,這才符合中國一直想努力營造的國際形象。 中國疫苗明明問題不斷、效用有待查證,為什麼還是有一些人不斷鼓吹台灣人施打呢?因為他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台灣人的健康,只是想透過疫苗協助中國達成政治手段罷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42461  
林俊憲 2021-02-18
國民黨這麼害怕「台灣」兩個字?

國民黨這麼害怕「台灣」兩個字?

海巡艦塗裝也有意見,國民黨為何就是這麼害怕「台灣」兩個字? 海巡署公布海巡艦塗裝新增「TAIWAN」字樣,增加辨識度,由於原先海巡艦只有以「R.O.C.」標示國名,以及艦首有一個「T」的字母,難以辨識國籍,因此這次的更名除了符合國人期待外,更能增加海上執法的辨識度。 但是,就如同近年來推動的正名案一樣,消息一公佈,馬上引起國民黨的反對。陳以信說新塗裝沒有必要性,最後還要海巡署「勇敢執法」,東扯西扯一堆,就是不敢面對關鍵問題:加上「TAIWAN」究竟哪裡不對? 以台灣的名字走向國際已經是絕大多數國人的共識,國民黨自知民意難違,才找一些無關緊要的理由反對。「台灣」兩個字簡直是國民黨最大的心魔,他們應該好好面對自己的恐懼、問問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才會每次看到這兩個字就反應如此激烈。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17/537388
林俊憲 2021-02-17
過年騷擾別人,會倒霉一整年

過年騷擾別人,會倒霉一整年

大過年的跑來騷擾別人,可是會倒霉一整年! 現在正值新年假期,本來應該是大家開開心心、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日子,沒想到卻有不速之客不請自來,新年一開始,就給台灣人留下惡劣印象。 從去年開始,共機一直以極高的頻率騷擾台灣的週邊空域,我們的空軍弟兄也隨時待命準備升空攔截,當然過年也不例外。他們站在第一線守護台灣安全,讓全國人民有個安心的假期,值得我們最高的敬意。 農曆年是東亞各地都有的文化,中國明知道這個節日的重要性,卻還選擇此時來騷擾台灣。新年一開始就破壞兩岸關係,觸了最大的霉頭,還指望台灣人會對你們改觀嗎?醒醒吧!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39007  
林俊憲 2021-02-13
每逢佳節倍思中國?

每逢佳節倍思中國?

每逢佳節倍思中國? 馬前總統若是真的那麼想幫中國代言,還請快走不送。 蔡英文總統在新年前夕發表談話,提到兩岸關係時表示希望在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時,兩岸人民能逐漸恢復正常有序的交流,並指出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我們願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前總統馬英九今日則對此做出批評,指出兩岸的互信是雙方的共同責任,若要兩岸和平的話我們不能甚麼都不做,應要由蔡總統先伸出和解的手。 中國對於台灣的態度有多麼不友善,我想實在是不用再多做說明。不論是屢屢打壓我國加入各種國際組織,或是粗暴的干涉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外交,甚至是頻繁地派出軍機騷擾我國領空,這些極度不友善的舉動馬英九不會不知道,但身為前國家元首的馬英九仍是做出這種幫敵對國家代言的回應,實在是讓人心寒。 若是中國願意釋出善意,我們當然也沒有毫不領情的理由;但在中國還如此強硬的情況下,我們選擇自保、並持續努力在國際舞台上提高曝光度正是現階段該做的事。至於馬前總統若是真的那麼心向著中國,就請快走不送!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37532  
林俊憲 2021-02-10
複製韓國瑜說詞,老趙變不出新把戲?

複製韓國瑜說詞,老趙變不出新把戲?

複製韓國瑜說詞,老趙變不出新把戲? 從趙少康宣布回歸國民黨後,動作頻頻,先是說要選黨主席,後來直接跳過這個步驟,直接說要選總統,最近更是開始談起政見,彷彿代表國民黨參選已成定局一般。 他先是說要讓52台還給中天,根本不是總統的職權,現在又說「經濟靠中國、國安靠美國」,但是仔細一想,這不就是韓國瑜的說法嗎?韓國瑜在前年訪問美國後,說出「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中國」來概括他的外交政策,結果反被國台辦打臉「攀關係」。美國沒靠到,差點就連最依賴的中國都不給靠了。 這套說法,在去年大選韓國瑜慘敗後就已經證明行不通,台灣人不可能接受,現在他再提,只有兩種可能:一種就是真的要完全複製韓國瑜路線、做韓國瑜的繼承者來凝聚韓粉,另外一種,就是老趙還活在二十幾年前的時代,真的變不出新把戲了。 趙少康回歸國民黨,本意應是想帶給國民黨一番新氣象,但如果只能提出這種過時且已證明失敗論述的話,那還是別費心了吧!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2-09/535184  
林俊憲 2021-02-09
黃捷這一役,展現台灣民主的韌性

黃捷這一役,展現台灣民主的韌性

黃捷這一役,展現台灣民主的韌性。 全國矚目的黃捷 高雄市議員罷免投票案結果剛剛已經出爐,以近萬票的差距宣告罷免失敗。這不是第一場罷免投票案,也不是第一場未通過的罷免案,但是今天鳳山人仍然寫下了一個新紀錄:這是第一場不同意票大於同意票,因而未通過的大型罷免案。 由於罷免投票的特性,過去的罷免案中同意票通常高出不同意票許多,但是今天,我們看到鳳山人踴躍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論同意與否。這給全台灣一個重要的示範,我們可以用極高的同意票數罷免掉不適任的市長,也一樣可以用極高的不同意票數留住一位真正為地方努力的好議員。 經濟學人在上週公佈了全球民主指數,台灣上升到了第11名,遠超以往的成績,今天的罷免案寫下新紀錄,再次證明台灣民主的韌性。這次的投票也是給所有政治人物最好的一課:表現不好,人民隨時可以讓你下台;表現優秀,人民也會用行動站出來肯定你!  
林俊憲 2021-02-06
蓋亞那事件,關注美國的反應

蓋亞那事件,關注美國的反應

蓋亞那事件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其實是美國的反應。 昨天才傳出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的消息,沒想到今天就在中國的打壓下取消了協議。這件事情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時間點。根據外交部的說法,在1月15日就已經設立辦公室,並且一直運作到2月4日才公布,2月5日就被中國施壓停止。也就是說,1月15日到2月4日這段時間,台灣辦公室確實設立運作中,那麼問題就來了:中國為何現在才做出反應? 中國在蓋亞那也有大使館,所以對於台灣的動向也一定有所掌握,不可能不知道台灣設立辦公室這件事,否則就是他們的外交人員嚴重失職,那麼為什麼遲遲等到今天才施壓要求停止?因為他們在等待一個能夠爭取最大曝光的時機,就是要故意等台灣宣布、美國祝賀以後才出手。 另外,中國的手段實在非常卑劣,居然是拿疫苗威脅蓋亞那,甚至還派大使館人員進去蓋亞那外交部指揮他們發聲明,把救命的疫苗當作威脅人的工具,這種事也只有中國做得出來。 但是就台灣的立場來說,去苛責外交部公開也沒有道理。花了公帑在蓋亞那設立辦公室,哪有可能不向國人公開?否則一定會被在野黨大作文章,說逃避監督之類的話。況且這是中國打壓造成的,實在不應該砲口對內怪外交部。 另一方面,後續這件事最需要觀察的是美國的反應。美國在昨天消息傳出後,也立刻透過駐蓋亞那大使館發表祝賀的聲明,中國這個舉動等於是直接挑釁美國。如果大家還記得,在前幾年川普總統任內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在中國的打壓下,台灣被迫跟幾個中南美洲國家斷交,美國馬上召回大使表達不滿,這在外交上是最強烈的舉動,又在去年通過台北法案,幫助台灣國際參與。 中南美洲是美國的後院,美國向來對這個地方非常重視,所以前幾年的斷交才會引起美國這麼大的反應。中國這次故意要等消息曝光、美國祝賀以後才行動,就是要試探美國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對台灣來說,這也是拜登政府上任以後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外交危機,可以藉此看新政府會如何反應,也能摸清楚未來幾年台美在外交合作上會是什麼樣的模式。即使最後辦公室沒有設成功,這個事件還是有許多值得台灣做參考的地方。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6199  
林俊憲 2021-02-05
有意義的實質合作,台灣外交新模式

有意義的實質合作,台灣外交新模式

建立有意義的實質合作關係,將成為台灣外交新模式。 外交部今天早上宣布,將在南美洲國家蓋亞那(Guyana) 設立台灣辦公室(Taiwan Office),不是「中華台北」,也不是「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是真真正正以台灣為名的辦公室。 台灣民眾對蓋亞那可能比較陌生,她雖然位處南美洲,歷史上卻與加勒比海地區、英美等國關係比較密切。消息傳出後,美國駐蓋亞那大使館也馬上發文祝賀,並稱兩國將能在民主價值、透明以及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合作。這也符合美國不斷強調的,協助台灣建立有意義的實質國際關係。 從索馬利蘭再到蓋亞那,我們已經可以漸漸看出未來台灣的國際關係新模式,台灣不會在外交的儀式和字眼上繼續與中國爭鬥,而是轉而在互惠合作的基礎上與共享相同價值的國家合作。在外交部的努力下,相信未來台灣的名字在國際上將越來越常出現!  
林俊憲 2021-02-04
急著為向華強解套,說沒有鬼大家相信嗎?

急著為向華強解套,說沒有鬼大家相信嗎?

急著為向華強解套,說沒有鬼大家相信嗎? 向華強移民案從去年底曝光開始,移民單位和國安單位就以最嚴格標準審查向華強背景,也發現他早年在台灣已經有案底。現在卻有消息傳出某位「警界背景」的國民黨立委一直在為他解套,動作之大,很難不讓人懷疑背後的動機。 我先前就曾說過,台灣其實根本不用煩惱要不要同意向華強移民,加拿大已經示範過,連周星馳都被用「和向華強關係密切」當作理由拒絕,更不用說向華強本人了。雖然年後才要開審查會議,但在這麼多疑慮下,實在沒有通過的理由。 奇怪的是,一位和向華強非親非故的立委,為何要這麼關切他的移民案?況且早已有公開報導指出他在台灣有案底,這位口口聲聲說自己是「警界出身」的立委,卻為「黑道老大」遊說,怎麼看都有點矛盾吧?是不是該出來向國人說明一下呢?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30827  
林俊憲 2021-02-03
歧視別人,又指責別人歧視的中國式邏輯

歧視別人,又指責別人歧視的中國式邏輯

歧視別人,又指責別人歧視的中國式邏輯。 最近有兩則關於中國外交的新聞,對照起來非常諷刺,第一就是戲弄非洲小孩,嘲笑他們的口音,在中國的網路上大紅。第二則是加拿大駐中國使館訂製了看似印有蝙蝠和Wuhan字樣的T恤,雖然是誤會一場,卻被大做文章。外界來看可能會認為雙重標準,但以中國的邏輯來看,他們覺得再正常不過。 嘲笑非洲小孩這件事,要是在西方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甚至引起外交紛爭,但為何在中國不會?因為他們不像西方有殖民他國的過去,沒有反省過這樣的歷史,所以對於種族歧視這種概念非常薄弱,中國正在成為帝國主義的加害者而不自之。 但奇妙的是,中國又對他國對自身的攻擊非常敏感,例如這次衣服的事件根本是場誤會,只是圖案相似罷了,卻引起舉國上下的反擊,這樣的行為過去我們也已經看過很多次,「辱華」在網路上甚至變成一種嘲笑的名詞,用來描述中國的激烈反應。 中國的這種雙重標準,其實是一種自卑轉自大的表現,容不下任何批評。認為自己強大,卻看不起比自己弱小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急著想證明自己,但卻反而弄巧成拙,更讓人看不起。中國的經濟或許已經變好沒錯,但從文化、教育來看,仍然離先進國家有很長的距離,更別說想成為世界老大。 美國之所以強大,並不在於軍力多強、經濟多厲害這些硬體指標,而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跟制度走在世界前面,大家願意追隨他們的腳步。像中國這樣四處砸錢收買的方式,不會有人真的打從心裡尊敬,只會當做冤大頭敲詐罷了,然後中國又感覺受辱,更變本加厲的無理取鬧,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中國如果不能明白這些道理,永遠就只能當個追隨者,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成為老大。但中共為了統治,只能強力灌輸民族主義的觀念,民族主義和世界老大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互斥的,這使得「中國夢」永遠只能是夢,不可能成真。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29012  
林俊憲 2021-02-02
感謝「這位先生」和「這位女士」們

感謝「這位先生」和「這位女士」們

本土連四天+0,感謝全台灣的「這位先生」和「這位女士」們! 剛剛指揮中心宣布,今日境外移入新增2例,本土則是0確診,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天本土沒有新增病例了,代表桃園醫院的情況已經漸漸獲得控制,沒有進一步擴大的跡象。 昨天國台辦刻意將陳時中部長稱為「這位先生」,很顯然是為了故意表達不尊重,沒想到目的沒達成,反而激起全國的向心力,因為國台辦對台灣一點都不了解:所有台灣人都是防疫的一份子,「這位先生」的名字是誰,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都非常清楚,台灣防疫成功不是任何單一個人的功勞,是指揮中心的調度、是防疫人員的嚴謹、是醫護人員的不眠不休,以及所有台灣人的自覺遵守防疫措施,共同造就了現在的成績。這種「同島一命」、人人都是一份子的歸屬感,是中共永遠無法理解的。 台灣人不在意「這位先生」的名字叫什麼,也不會因為國台辦的挑釁而生氣,因為「這位先生」可以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任何人,即使不一定叫得出名字,但我們都在為台灣的美好而努力。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1-28/530015  
林俊憲 2021-01-28
封院以後毫無作為的官僚殺人

封院以後毫無作為的官僚殺人

重點不在封院,而是封院以後毫無作為的官僚殺人。 SARS發生在18年前,現在的年輕人甚至可能根本不記得那時候發生什麼事,但邱淑媞出來放話,馬英九也跑出來幫她護航,大家才發覺當初台北市的做法有多殘忍,根本是典型的官僚殺人。 和平醫院這件事要分兩個部分來看,第一是封院的決定,第二是封院後的措施。第一個部分,這幾天當年的當事人,包括游錫堃院長都已經講得很清楚,甚至馬英九在受訪片段也說了封院是他跟邱淑媞的決定,這部分就不需多說。當年台灣第一次面臨這種致死率高的急性傳染病,沒有應對經驗,封院都還算可以理解,重點是在第二個部分:封院後的措施。 這幾天我看了非常多當年的報導與當事人事後的口述資料,這些資料不約而同都在講一件事:台北市政府封院以後完全沒有進一步措施,院內一片混亂,所有人交互感染。 大家無預警被封院,院內群龍無首,這時候就是上級單位要介入管理的時候,但邱淑媞封院後第四天才第一次進和平醫院,不僅沒有給予和平醫院任何幫助,還穿著非常高規格的防護衣,對比院內醫護人員什麼都沒有,畫面非常諷刺,從此邱淑媞就有了「太空人」的稱號。邱淑媞在臉書寫說「若不能給醫護鋼盔,最起碼,不要讓他們在黑暗中作戰。」來指責現在的指揮中心,看到這句話我非常憤怒,當年不給他們鋼盔的不就是妳嗎?局長穿得跟太空人一樣,醫護人員連防護衣都沒有,那個太空人不就是妳自己嗎? 和平醫院這件事在今天被重新拿出來討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台灣有沒有學到教訓?從過去一年的防疫來看,台灣確實學到了。至於邱淑媞這個人,她現在出來講任何話都只是在傷口上灑鹽。台灣不需要她的建議,對她只有一個簡單的期望:拜託戴好口罩,閉嘴吧。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1-25/528269  
林俊憲 2021-01-26
現在還問這種外行話

現在還問這種外行話

居家隔離制度已經實行一年,怎麼還在問這種外行問題? 由於桃園醫院的感染情況可能擴大,指揮中心於昨天宣布擴大居家隔離實施對象至近五千人,儘速堵上可能的破口。沒想到連這麼嚴格的措施都有人唱反調,完全是為反而反。 吳斯懷說,居家隔離要怎麼「做家事、買菜」?到現在還在問這種問題,我真的無法理解。台灣從去年二月疫情有升溫趨勢以來,就超前部署針對中國入境實施居家隔離制度,到現在正好快一年。期間制度不斷改善更新,也被證明是有效的方式。既然吳委員不懂,我就來幫他說明一下: 依照目前規定,被隔離者只要不違反規則,每天可以領到一千元的補償,已經足以支付生活開銷。如果家庭生活真的出現困難,指揮中心早已經整合了各縣市的社福單位,只要撥打電話就能提供送餐、通訊醫療、清理垃圾的服務,制度非常完善。 說老實話,上面這些措施,吳委員應該比我還懂才對,他可是衛環委員會的成員啊!現在還問這種外行話,只有兩種可能:第一,他活在跟我們不一樣的平行時空,與一年來台灣的防疫作戰脫節。第二,他其實非常清楚,只是為了攻擊而攻擊。不論是哪一種,實在都不是一個立委該有的表現!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1-25/527311  
林俊憲 2021-01-25
18年前的31條人命,邱淑媞還記得嗎?

18年前的31條人命,邱淑媞還記得嗎?

18年前的31條人命,邱淑媞還記得嗎? SARS時期的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昨天發了一篇攻擊指揮中心「四大錯誤」的文,立刻引發大批網友的怒火。因為當年正是她的錯誤決策,封閉和平醫院後就放任不管,導致7位醫院人員、24位民眾死亡。 她對指揮中心的批評毫無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一定要帶大家回顧當年的狀況。她口口聲聲說封院是中央和地方的決定,但中央的公文在決定封院以後才送到。另外,公文上寫了「進行醫院分區使用管理」但最重要的分區管理一直沒有做,導致院內近千人就這樣在恐慌中互相感染,最後釀成悲劇。 當年面對SARS,全台灣都沒有經驗,在付出寶貴人命的慘痛教訓後才有今天的防疫模式。但無論如何,邱淑媞都是最沒有立場指責現在防疫的那個人。台灣人會永遠記得當年犧牲的人們,但同樣的,也會記住是誰的不作為,導致這些人失去寶貴生命。 *附上一篇報導給大家參考,這是一名當年也被困在醫院中的記者所寫,紀錄了院內恐懼絕望的情況,也記下邱淑媞當年是多麼冷血無能: https://reurl.cc/qmgaAg  
林俊憲 2021-01-23
對比17年前,台灣真的不一樣了

對比17年前,台灣真的不一樣了

對比17年前的情況,台灣真的不一樣了。 這幾天桃園醫院的疫情不斷升溫,剛剛指揮中心才宣布又有4人確診,目前為止,與桃園醫院相關的案例已經有9起。但是在醫院之外,民眾非但沒有恐慌,甚至還不斷的送物資給這些醫護人員們,幫他們加油打氣,這跟17年前SARS的景象完全不同。大眾對於流行病的態度已經從害怕躲避轉變為正向面對,其中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四個字:資訊透明。 當年SARS中最慘烈的和平醫院封院事件,就是資訊不透明的後果。那些醫護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被關在醫院裡,他們無助絕望的畫面又透過新聞轉播24小時播送給每個台灣人,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都在想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於是疫情雖然沒有擴散,但台灣人的信心全部被摧毀,那年的經濟也受到重創。 所以台灣從和平醫院事件學到了兩個寶貴教訓:第一,流行病防治不只是醫學問題而已,同時還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第二,要讓所有人都加入防疫作戰,就要讓每個人都知道現在發生什麼事。政府知道什麼,民眾也會知道什麼,這就是指揮中心在疫情初期每天開記者會的原因。 現在回頭來看,每日記者會的效果遠遠超過原先的預期。這次部立桃園醫院的事件雖然很不幸,但我認為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看看台灣是否能夠繼續在疫情演變成持久戰的情況下維持良好表現。而民眾的反應也證明我們是成功的,大家不再害怕,因為人人都有意識自己是防疫的一份子,疫情自然不容易擴散開來。看到如今台灣人的反應,對比當年SARS的慘烈,台灣真的不一樣了。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15348
林俊憲 2021-01-19
楊志良「斜槓中年」典範

楊志良「斜槓中年」典範

想講話時是前署長、講錯話時就是平民,楊志良堪稱「斜槓中年」的典範。 楊志良指責染疫醫師引起全國軒然大波,也引得醫師公會出面要求道歉,但楊志良還是堅持自己沒有錯,居然還反過來要求醫師公會道歉,這樣的人居然是前任的衛生署長。 從他卸任這幾年以來,類似的事件已經發生好幾次。記憶好一點的朋友,可能還記得他前陣子發了一篇英文公開信指責美國防疫不力,結果被抓包英文文法錯誤百出後,居然還怪編輯沒有幫他修改。唯一一次道歉是因為指責獸醫「沒醫德」,被獸醫提告後才心不甘情不願道歉。 楊志良一直強調他已經不是官員、不需要對他的話負責,但是反過來說,要不是他是前任衛生署長,有誰會把一位胡言亂語的人當一回事?靠著前任署長的身份獲得舞台,卻不用承擔相應的責任,天底下有這麼好的事嗎? 事情發展至今,也沒有人會期待楊志良真的出來道歉,因為他擺明了認為自己毫無錯誤,虛偽的道歉也沒有任何意義。但請楊志良往後講話不要再拿「前衛生署長」的頭銜出來背書,你的言論扛不起這塊招牌。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411457  
林俊憲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