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鄭琪芳)
鄭琪芳相關文章
中國啤酒低價灌台 7/3起課臨時反傾銷稅
中國產製啤酒大量低價進口來台,自7月3日起課徵臨時反傾銷稅,為期4個月。(記者田裕華攝) 〔記者鄭琪芳、陳政宇/台北報導〕中國產製啤酒大量低價進口來台,財政部及經濟部初步認定有傾銷情事,且對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自七月三日起課徵臨時反傾銷稅,為期四個月,課徵稅率十三.一三%至六十四.一四%;財政部最快十月做成最後調查認定,決議是否正式課徵反傾銷稅。 民進黨多位立委與產業代表昨召開記者會,指出台灣已成為中國製啤酒出口的最大市場,今年首季進口占比逾七成,近五年中國啤酒累計輸台規模達新台幣一六○億元,已造成國產啤酒市占率下降二成、生產量減少一成五、產能利用率減少近三成,甚至導致廠商人力銳減。 財政部關稅稅率審議小組決議,初步認定中國涉案廠商均有傾銷事實,決定課徵臨時反傾銷稅。其中麒麟啤酒(珠海)課徵稅率十三.一三%;百威雪津啤酒、百威雪津(漳州)啤酒、百威(武漢)啤酒、百威東南銷售有限公司稅率三十三.八五%;其他製造商或出口商稅率六十四.一四%。
鄭琪芳
2025-06-28
拉貨潮帶動 主計總處估今年經濟成長3.1%
近2年台灣GDP及CPI出口將首破5000億美元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儘管關稅陰霾籠罩,但因上半年出口強勁,主計總處昨預測今年經濟成長三.一%、僅下修○.○四個百分點。主計總處表示,AI需求強勁及提前拉貨效應,預估今年商品出口將首破五千億美元,實質GDP規模也上修,但去年GDP上修墊高基數,加上投資及消費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略下修,「上半年成長強勁,下半年比較溫和」。 主計總處公布第一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五.四八%、較概估上修○.一一個百分點,預測全年GDP成長三.一%,每人GDP三萬七○四五美元。不過,上半年GDP成長五.三五%、下半年僅一%,相差四.三五個百分點,為歷年第四大差距。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長蔡鈺泰指出,AI需求較預期強勁,加上提前備貨效應,預估上半年出口二七五七億美元、年增二十二.五五%,下半年出口二四二○億美元、年減三.二%,全年出口五一七七億美元創新高、年增八.九九%;併計商品與服務,預估今年輸出實質成長十一.四四%、上修三.八三個百分點。 蔡鈺泰說明,出口優於預期是支撐經濟成長主因,但下半年不確定性大幅升高,牛津經濟研究院下修全球成長率至二.三%,假設情境為多數國家關稅約十%、中國關稅三十%;國際貨幣基金(IMF)也將全球貿易量成長率大幅下修至一.七%,對我出口造成影響,預測下半年出口負成長。 民間投資方面,半導體及供應鏈廠商加速擴充產能,推升投資成長;但房市趨緩,加上地緣政治、外貿不確定性仍高,約制部分動能,預測今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五.七七%、下修○.四一個百分點。 另,就業市場穩健、薪資持續成長,以及上市櫃公司股利發放增加,挹注家庭可支配所得,可望支撐消費動能;但金融市場劇烈波動影響消費信心,預測今年民間消費實質成長一.六四%、下修○.四八個百分點。 主計總處並預測今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一.八八%、下修○.○六個百分點,主因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加上台幣對美元升值,抑低進口物價,舒緩國內物價上漲壓力。
鄭琪芳
2025-05-29
備妥5千億銀彈 國安基金第9度啟動護盤
美國關稅政策引爆全球股災,台股連續兩日重挫,國安基金昨提前召開管理委員會,決議進場護盤。(記者田裕華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美國關稅政策引爆全球股災,台股連續兩日重挫,國安基金昨提前召開管理委員會,決議授權動用資金執行市場安定任務,以維護股市穩定,這是國安基金第九度進場護盤。 執行市場安定任務 維護台股穩定 國安基金可動用資金五千億元,最快今日投入股市,財政部次長兼國安基金執行秘書阮清華表示,將盡全力用有限資源穩定股市,提振投資人信心。 國安基金說明,川普政府公布對等關稅,台灣適用稅率卅二%,衝擊我國產業發展及國際貿易秩序,引發投資人預期通膨上升及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升高的不安心理,全球股市重挫,國際恐慌氣氛濃厚;台股七日暴跌二○六五.八七點、跌幅九.七%,創史上最大跌幅及跌點,八日續跌七七二.四點、跌幅四.○二%,投資信心明顯不足,且外資今年前三月持續大幅賣超,不利台股穩定。 國安基金指出,目前市場情況符合「國安基金條例」第八條規定,「因國內外重大事件、國際資金大幅移動,顯著影響民眾信心,致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有失序或損及國家安定之虞」,因此決議授權進場。 財金官員表示,這次對等關稅事件非常嚴重,台股出現恐慌性賣壓,連台積電都跌停,投資人信心非常脆弱,加上對美談判的不確定性,市場充滿變數,因此決議進場護盤,但國安基金是點火作用,「拉的時候有人跟,點火才燒得起來」。 國安基金過去八次進場,以二○○○年十月第二次進場投入逾一二○○億元最多;最近一次則是二○二二年七月,共二七五天,創史上最長護盤期間。
鄭琪芳
2025-04-09
財劃法三讀 北市統籌稅款增416億最多 南高增幅敬陪末座
財劃法修正案三讀,財政部初步試算,台北市獲配金額增加416億元最多。(記者鄭琪芳翻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20日倉促三讀,財政部初步試算,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將由4676億元暴增至8429億元,大增3753億元、增幅達80.3%;其中,財源最充裕的台北市增加416億元最多、新北市增加374億元次之,台北市獲配數與台南市差距拉大至628億元;若以增幅來看,連江縣增3.58倍、新竹縣增2.7倍、新竹市增2.53倍、花蓮縣增2.28倍、金門縣增2.2倍最驚人,但綠營執政的台南市、高雄市僅增約5成敬陪末座。 財政部表示,上述試算資料是應立委要求提供,其中因三讀通過修正案中部分條文有語意及邏輯性問題,財政部在自行假設條件下,初步試算中央須增加釋出財源3753億元,統籌稅款計8429億元,且明定修法後對地方一般性補助不得少於修法前一年度編列數,另加計計畫型補助款,恐非中央財政得以負荷。 根據財政部初步試算,新版財劃法中央須增加釋出財源3753億元,以台北市增加416億元最多、新北市增加374億元次之、台中市262億元居第3、桃園市259億元、高雄市245億元、台南市僅增163億元,還不如新竹市增210億元、新竹縣185億元及彰化縣181億元。 若以增幅來看,連江縣增3.58倍、新竹縣增2.7倍、新竹市增2.53倍最驚人,花蓮縣、宜蘭縣、台東縣、金門縣也增2倍以上;但高雄市僅增49%、台南市增50.4%,增幅在22縣市中敬陪末座。 財政部表示,新版財劃法分配公式以人口指標為主,易導致人口數較多的縣市獲配數顯著優於其他同級縣市,如新北市獲配增加374億元、彰化縣增181億元,對其他人口較少的地方政府較為不利;另,營業額指標權重高,造成商業發達的縣市獲配數大幅增加,如台北市獲配增加416億元、新竹市增加210億元 , 分 居直轄市及縣市最高,更拉大直轄市間財政差距,如台北市獲配數與台南市相差628億元。
鄭琪芳
2024-12-22
馬文君國有地蓋違建 國產署:未限期改正可終止租約
馬文君位於埔里的莊園,南投縣政府認定為違建。(民眾提供,合成)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國民黨立委馬文君位於南投埔里的莊園,南投縣政府認定為違建;因該建物蓋在國有地上,是否終止租約?財政部國產署表示,承租人若違反土地使用管制或建築法規,依規定將要求其限期改正,若未改正可終止租約,後續如何處置,視地方政府處理而定。 根據「國產法」第42條規定,「民國82年7月21日前已實際使用,並願繳清歷年使用補償金者」,得逕予出租。國產署表示,馬文君豪華莊園於民國82年7月21日前已存在,承租人已提出相關證明,並繳納使用補償金,因此符合國有地出租規定,租約到116年,目前均正常繳納租金。 國產署也指出,該國有地「承租人不姓馬」,即承租人不是馬文君。據悉,該國有地承租人姓王,應是馬文君的先生王俊國。 由於南投縣政府認定該建物屬於違建,國產署是否終止租約?國產署表示,承租人若違反土地使用管制或建築法規等,依規定將要求其限期改正,若未限期改正可以終止租約,但違建屬於地方政府權責,要看地方政府如何處置,國產署再決定如何處理。
鄭琪芳
2023-12-06
失落30年
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法新社) 中國經濟崛起後一度挑戰全球最大經濟體地位,但歷經美中貿易戰、房地產調控、監管風暴、共同富裕、防疫清零政策等折騰,進入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復甦欲振乏力。中國學者點出中國經濟「5個20%」困境,《經濟學人》雜誌更直指中國恐步上日本「失落30年」後塵。以目前中國經濟情勢來看,若習近平政府不改弦易轍,《經濟學人》的預言可能成真。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全球供應鏈重組,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動搖,改推「內循環」經濟模式。不過,儘管中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但習近平政府多項政策打壓下,加上防疫封控政策重創投資及消費信心,中國各項經濟數據均低於預期,不僅「外循環」欲振乏力,「內循環」也陷入一片死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曉光指出,中國經濟面臨「5個20%」困境,包括:青年失業率超過20%、工業企業利潤年減逾20%、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減少20%、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下降20%、消費者信心指數缺口達20%。事實上,這些還是美化過的數據,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全球通膨仍高的情況下,中國卻面臨通縮風險,通膨率連續2個月接近零,顯示中國內外需均面臨挑戰。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6月中意外降息0.1個百分點,但此降息速度對提振內需的效果有限,習近平政府領導下,民眾消費信心不振,企業也不太敢投資,外資又持續撤離,加上房地產陷入困境,長此下去,中國不僅可能重蹈日本資產泡沫破裂的覆轍,而且情況可能更糟,還沒撤離中國的台商,要有風險意識。(鄭琪芳)
鄭琪芳
2023-07-05
請問朱主席 馬政府發多少?
馬政府任內有五年稅收超徵,只發給全民消費券三六○○元,還執意油電雙漲搞得民不聊生,如今國民黨卻來質疑普發一.三萬元的政府,不覺得心虛嗎?圖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記者王藝菘攝) 當年執意油電雙漲 搞得民不聊生 不心虛? 蔡政府決定每人發放現金六千元,加上三倍券(一千換三千)及五倍券,蔡政府已普發每人一.三萬元。然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天質疑,去年稅收超徵(實徵數高於預算數)四五○○億元,中央有三八○○億元,每人應發給一萬六七○○元,還有一萬多元跑去哪裡?請問朱主席,馬政府任內,也有五年稅收超徵,馬政府發給全民多少錢?只有消費券三六○○元,還執意油電雙漲搞得民不聊生,如今國民黨卻來質疑普發一.三萬元的政府,不覺得心虛嗎? 朱立倫還說,超徵稅收主要來自營所稅、證交稅及少部分綜所稅,主要偏在機會稅與大產業納稅,其他產業並未復甦,民眾經濟情況也未解決,民進黨不應宣傳稅收超徵是因經濟發展,這完全無關。 這段談話也有謬誤,首先,去年證交稅並未超徵,反而是少數短徵(實徵數低於預算數)的稅目;其次,稅收表現當然與經濟有關,例如,朱立倫擔任副閣揆時,二○○九年稅收短徵二五三八億元、創史上最糟紀錄,而當年經濟成長率負一.六一%、創史上最差紀錄,足以證明兩者息息相關。 根據財政部資料,馬政府執政八年,由於經濟成績不佳,有三年稅收短徵,包括二○○九、二○一二及二○一三年,分別短徵二五三八億、二五八億及二九六億元;反觀蔡政府執政七年,僅二○二○年因疫情衝擊,導致稅收短徵約二二三億元。 另,朱立倫質疑,蔡政府憑什麼拿超徵稅收填補錯誤的能源政策等。近年國際能源飆漲,政府為抑制通膨,採取油電緩漲政策,導致台電、中油虧損擴大;請問朱主席,油電緩漲難道不是人民受惠?難道要像馬政府時期,二○○八、二○一二年油電大幅調漲,不僅帶動物價飆高,還影響經濟表現,尤其二○○八年經濟成長率僅○.八%、通膨率飆至三.五二%,可知當時人民過得有多苦?
鄭琪芳
2023-01-05
超徵與短徵
部分藍營人士將稅收超徵刻意扭曲為「超收人民的錢」、「向老百姓搶錢」等,一面扭曲事實抹黑政府,一面搶奪全民發錢的政治紅利,可說是吃相難看。(法新社) 財政部預估去年全國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中央政府可運用約三八○○億元,蔡總統與蘇揆昨宣布,部分將發放現金與全民共享,算是皆大歡喜。不過,部分藍營人士將稅收超徵刻意扭曲為「超收人民的錢」、「向老百姓搶錢」等,一面扭曲事實抹黑政府,一面搶奪全民發錢的政治紅利,可說是吃相難看。 所謂「稅收超徵」,指政府稅收「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之外,也與政府預算編列較保守有關,去年超徵的稅收中,約八成來自營所稅,主要是政府沒有預料到前年上市櫃公司獲利大增逾七成,使得去年營所稅大幅成長。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日前在臉書貼文,指「政府透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超收人民的錢」。先不說近幾年政府減稅措施有目共睹,政府徵收任何稅費都要依法執行,而所有稅法均須立法院通過,如立法院通過「不當的賦稅制度」讓政府超收人民的錢,在野黨立委為何不吭聲? 事實上,稅收超徵應是好事,歷年政府稅收大多超徵,除非遭遇金融海嘯、網路泡沫等重大事件,導致國內經濟低迷不振,才會出現稅收短徵的情況,像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擔任副閣揆時,二○○九年稅收短徵二五三八億元、創下史上最高紀錄,導致中央政府二○一○年不得不舉債四千多億元(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來因應財政缺口,這樣難道是好事? 蔡政府任內雖減少舉債,但為因應疫情編列八四○○億元特別預算,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仍是赤字,目前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五.七兆元,加上油電緩漲造成巨額虧損、勞健保財務缺口等,政府財政其實沒有想像中寬裕;況且,近來景氣低迷,如何提振經濟、協助產業及勞工渡過難關等,也是政府的要務,這些都需要預算,錢要花在刀口上,若因稅收超徵就隨意撒錢,財政紀律何在?
鄭琪芳
2023-01-04
朱立倫副閣揆任內 稅收短徵2538億史上最慘
朱立倫2009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當年度稅收較預算數短少2538億元,短徵金額創下史上新高。(資料照)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今年全國稅收可望超出較預算數約4500億元,國民黨主席朱立倫2日表示,許多綠委都跟進主張還税於民,蔡政府卻後悔,搞些五四三,相信民眾無法接受。不過,朱立倫2009年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當年度稅收較預算數短少2538億元,短徵金額創下史上新高。 朱立倫2日陪同國民黨北市第3選區立委補選候選人王鴻薇出席新春親子嘉年華,他會前受訪表示,政府超徵的4500億元其實是大家的血汗錢,民進黨說其中700億歸屬地方政府,當然沒問題,卻還要把3800億切分成好幾部分,只剩1800億要還稅於民,現在後悔不發現金,要做一些五四三,「我不懂欸」。 朱立倫於2009年9月擔任行政院副院長,因適逢金融海嘯,2009年經濟成長率-1.61%、創下史上新低,且2009年全國稅收實徵數僅1兆5303億元,與預算數1兆7841億元相較,稅收不僅無法達成預算數,還較預算數短徵2538億元,預算達成率僅85.8%。 對於今年稅收可望超徵,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蘇貞昌今日已表示,財政部預估今年全國稅收可望超過預算數4500億元,扣除分配給地方政府700億元,中央約3800億元,其中1000億元將用於撥補勞保健保基金財務缺口、挹注台電進行電價補貼,另外1000億元投注「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剩餘1800億元先預留部分財源以備不時之需,其餘將研議發現金與全民共享。
鄭琪芳
2023-01-03
發錢?還債? 政府「父子騎驢」
財政部公布今年前十一月全國稅收三兆七九七億元,預估今年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超徵金額續創史上新高。(資料照) 財政部公布今年前十一月全國稅收三兆七九七億元,預估今年稅收將超出預算數約四五○○億元,超徵金額續創史上新高。我國稅收連續兩年超徵逾四千億元,原本是好事一樁,反映台灣經濟表現優於預期,但近幾年卻被有心人士誤導為政府向人民「超收」稅款,以此要求政府「還稅於民」,近期相關主張甚囂塵上,似乎營造出政府非做不可的氛圍。 稅收超徵 營所稅占約8成最多 然而,今年前十一月稅收超出預算數三五五四億元,以營所稅超徵二八三八億最多,綜所稅九一○億、營業稅八○六億次之。所謂「還稅於民」,難道要把稅收退還給企業?即使綜所稅也超徵,但若退稅給納稅人,也是高所得者拿得多,中低所得者拿得少、甚至拿不到,因很多中低所得者根本沒繳稅,此舉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近來國內景氣降溫,加上年關將近,不少政治人物、學者專家主張發放N倍券、現金等,或可說是「廣義的還稅於民」。不過,政府要發放N倍券或現金,也要經過預算程序,若編在防疫紓困特別預算,還要修正「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提高預算上限,想要在年關前發放,可說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蔡政府任內雖減少舉債,但為因應疫情編列八四○○億元特別預算,總預算加特別預算仍是赤字,目前中央政府一年以上債務餘額約五.七兆元,加上油電緩漲,今年台電現金增資一五○○億元,預估明年也要相當規模,還有中油虧損、勞保基金撥補等,都要不少預算,政府財政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寬裕,相關政策須綜合考量。 在野黨一再批評政府債務太多,但當政府將超徵稅收用來減少舉債、增加還本時,又要求還稅於民,如今,蔡政府就像「父子騎驢」一般,似乎怎麼做都不對。
鄭琪芳
2022-12-27
誰能偷走台灣半導體?
「半導體去台化」是假議題。(資料照,路透) 近來「半導體去台化」成為熱門議題,台積電宣布3奈米赴美設廠後,此論調更是甚囂塵上,然而,正如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所言「門都沒有」,不是蓋一座工廠就可以把產業移植過去。確實, 台灣的人才、成本等優勢,美國難以複製,所謂「半導體去台化」,明顯是中媒炒作出來的假議題,部分親中人士隨之起舞。但當年台灣產業大量西進時,這些人士不僅不憂慮、甚至大力鼓吹。事實上,若論誰有可能偷走台灣半導體產業,中國的可能性絕對大於美國。 過去幾年國內投資熱絡,帶動台灣經濟成長,但在此之前,台灣面臨產業空洞化危機,企業紛紛前往中國設廠,台灣資金、人才、技術大量外移中國,導致國內投資、消費不振,經濟表現落居亞洲4小龍之末。當時中國挾著成本、市場、地理、語言、文化等優勢,對台灣產生龐大的「磁吸效應」,想要挖走台灣人才、偷走台灣技術也更容易,現有中國半導體廠幾乎都有台灣人才身影,例如最近被美國制裁的中國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 所幸,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後,全球供應鏈重組,COVID-19疫情爆發後,更加速外企撤中,台商也紛紛回流投資,台灣經濟體質逐漸改善。過去幾年,台商從大舉「西進」轉為「南向」,甚至開始「東進」,而美國雖有市場、技術等優勢,但工程師等人才欠缺,加上建廠成本高、地理位置遙遠等,難以對台灣產業產生「磁吸效應」,我國半導體產業的優勢,美國也難以複製,就像CNN分析「美國偷不走台積電」。 美中對抗加劇且長期化,華府的態度很明顯,各國必須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面對中國文攻武嚇的台灣更沒有模糊的空間,「去中化」是現在進行式,「東進」成為新趨勢,鴻海日前宣布出清對中國紫光的持股,或許可視為一正面訊息。因此,對於中媒刻意炒作「去台化」議題,國人不要輕易被帶風向,事實上,當初產業西進才是真正的「去台化」危機,幸好台灣渡過此危機,但也付出不小的代價,台灣不能重蹈覆轍。
鄭琪芳
2022-12-21
物價、房價與選舉
物價及房價高漲被視為執政黨敗選原因之一。(資料照) 九合一大選落幕,執政黨大敗收場,物價及房價高漲被視為敗選原因之一。事實上,為抑制房價,政府已祭出好幾波打炒房措施;為紓緩通膨,政府也採取升息及降稅等政策,但國內房價、物價仍居高不下,近期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勢雖趨緩,但民生物資漲幅卻擴大,像蛋價問題拖了1年還是「貴參參」,雞蛋漲幅未減反增,民眾當然心生不滿。 為抑制房價,蔡政府陸續祭出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地合一2.0、實價登錄2.0等措施,加上中央銀行今年3度升息,近期房市開始降溫。不過,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第2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季增2.44%、年增10.27%,創9年來最大升幅;第2季全國房價所得比為9.69倍,季增0.11倍、年增0.62倍;房貸負擔率39.62%,季增1.27個百分點,已接近「偏低」等級。 另,10月CPI年增2.72%,連續3個月低於3%;但扣除蔬果及能源後,核心CPI漲幅2.96%、創14年新高;而17項民生物資平均年增6.9%、為逾13年半最大漲幅,其中雞蛋飆漲近4成、近4年最大漲幅;麵包漲8.76%、漲幅逾14年新高;衛生紙也漲7%以上、逾3年半最大漲幅。若以購買頻率觀察,「每月至少購買1次」漲4.56%,因此民眾對物價上漲很有感。 主計總處昨下修今、明年GDP(國內生產毛額)至3.06%及2.75%,但CPI上修至2.94%及1.86%,儘管我國通膨相較其他國家和緩,但民眾自身感受才是真實的。不可否認,各部會確實盡力想要改善房價及物價問題,但目前看來成效並不顯著,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政府應審慎檢討,例如,大宗物資降稅利益是否確實反映?囤積哄抬或聯合壟斷等行為是否杜絕等?
鄭琪芳
2022-11-30
柯文哲批財政 財長動怒: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批評中央財政紀律,財政部長蘇建榮上午在立院財委會被問及「前長官」的說法時,罕見動怒表示:「這種長官讓人心寒!」(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批評,中央及地方財政紀律都有問題,中央自己帶頭,最好笑的是,特別預算不算歲入、歲出的平衡。財政部長蘇建榮上午在立院財委會被問及「前長官」的說法時,他罕見動怒指柯文哲「兩種標準」,連說兩次:「這種長官讓人心寒!」 蘇建榮表示,他擔任台北市財政局長時曾向柯文哲建議,如果沒有建設需要,可以增加還債,「結果他這樣做了,把這個當成自己的政績」;然而,中央政府做同樣的事,「我到中央來,做同樣的事情」,也是增加還債,稅收也是超過預算,卻被批評數字管控失靈,「哪有這樣兩種標準」,他並連說兩次:「這樣的長官讓人心寒!」 另外,蘇建榮早前表示,今年中央政府將增加債務還本,實質還本將達1500億元,而目前中央政府未償債務餘額實際數為5兆7388億元、占GDP約28.5%,距離舉債上限40.6%還有一段距離,今年底債務餘額保證不會超過6兆元。
鄭琪芳
2022-10-13
中國為何走向衰敗?
近幾年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除美中貿易衝突外,習近平的經濟及防疫政策恐是元凶。圖為北京市裡的打工族因封城無法上工。(法新社) 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為5.5%,但第2季經濟成長驟降至0.4%,上半年經濟成長率僅2.5%;世界銀行9月底將中國經濟成長大幅下修至2.8%,可能繼2020年後再度被台灣超車。近幾年中國經濟急轉直下,部分外媒甚至以「走向衰敗」來形容,何以至此?除美中貿易衝突外,習近平的經濟及防疫政策恐是元凶。 2018年美中貿易戰爆發後,中國經濟成長逐年放緩;2020年初COVID-19疫情爆發,當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僅2.2%、創40年新低,也是30年來首度被台灣超車。儘管2021年中國經濟從低點反彈,但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出一連串政策,包括行業監管、共同富裕、能耗雙控、防疫清零等,科技業、房地產等遭打壓,無預警限電一再發生,加上沒完沒了的封控,中國經濟好得起來才怪!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習近平主政下,中國政經風險飆升,外商持續撤離,資金加速外流,美國推動供應鏈重組,全球經濟加速與中國脫鉤。儘管中共提出所謂的「內循環」,但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監管風暴打擊投資信心,房地產泡沫重創經濟,加上防疫封控衝擊內需,中國青年失業率飆至20%,民眾不敢消費、企業不敢投資,「內循環」變成了「惡性循環」。 中國經濟從崛起到衰敗,從全球化逐漸走向經濟孤立,「一帶一路」倡議遭各國抵制,供應鏈「去中國化」成為民主陣營共識。如今,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已成過去式,未來是否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也變成疑問,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宜加速調整布局,以降低中國政經風險的衝擊。
鄭琪芳
2022-10-05
強勢美元風暴
Fed「鷹」到底、美元噴出 新台幣狂殺1.66角、摜破31.5元關卡(記者陳梅英攝) 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抗通膨,美元指數飆破114.5、再創20年新高,今年以來美元指數已飆漲逾19%,強勢美元下,不僅全球股匯市劇烈動盪,也加劇他國通膨壓力、導致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市場甚至開始擔憂金融危機重演。然而,Fed一心只想抗通膨,不惜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想必不會在乎他國困境,這場強勢美元風暴短期恐難落幕。 美元為國際準備貨幣,這波美元強勢升值,導致資金大量移動,各國股市紛紛墜入熊市,非美貨幣加速貶值。根據央行統計,截至昨日下午4時,今年以來美元指數漲19.52%,日圓重貶20.37%、韓元貶17.44%、歐元貶15.37%、新台幣貶13.12%、人民幣貶11.84%、新加坡幣貶6.4%,台幣貶幅算是居中,但台幣已貶至逾5年8個月新低,貶值速度驚人。 儘管貨幣貶值有利於出口,卻加重輸入型通膨壓力,且股市跌不停,投資人財富縮水,也可能影響消費意願,不利於內需產業,強勢美元對各國可說是「弊多於利」。其實,美元太強也不利於美國出口,何況,全球經濟成長趨緩,部分國家甚至陷入衰退疑慮,最終將會反噬美國經濟。 事實上,Fed「以鄰為壑」並非首次,從過去量化寬鬆(QE)大量印鈔,到如今量化緊縮(QT)激進升息,都對全球造成顯著影響;誠然,Fed認為經濟衰退是遏制通膨的必要代價,但強勢美元的負面效應太大,若因此引發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全球付出的代價未免太過慘烈。 強勢美元風暴來襲,今年台灣經濟表現雖不如預期,但相較其他國家,台灣基本面還算不錯,而且沒有外債,加上外匯存底豐沛,應不致於發生債務危機或金融危機;不過,若爆發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機,台灣也難以置身事外。從近日Fed官員的談話來看,美國激進升息短期恐難轉向,金融市場將持續動盪,政府、企業及投資人,均應審慎以對。
鄭琪芳
2022-09-29
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
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今日台灣經濟將會如何?(路透) 2015年底,曾因一口氣想吃下台灣3大封測廠,又狂言併購聯發科、台積電而聲名大噪的中國紫光集團,最近再度成為媒體焦點,先是鴻海集團旗下工業富聯以53.8億人民幣(近240億台幣)迂迴投資紫光,後又傳出紫光前董事長趙偉國被帶走調查。不過數年,紫光從「半導體土豪」到「破產重整」,從欲併購台廠到被台廠入股;試想,假如當年沒有擋下紫光,今日台灣經濟將會如何? 紫光集團有「中國半導體國家隊」之稱,2015年底挾著龐大資金意圖併購台灣半導體大廠,趙偉國更公開施壓我國政府開放投資半導體產業,揚言「台灣既然不讓我們投資,我們就禁止在台灣生產的產品在中國銷售」。所幸,紫光入股矽品、力成及南茂3家封測廠最終以破局收場,馬政府欲開放中資入股IC設計,也因數百位產學人士連署反對而卡住,蔡政府上台後不了了之。 假如當年紫光遂行其意,如今台灣半導體產業恐怕是另一番光景。首先,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爆發後,被中資染指的台廠將會如何?是否落得同遭美國制裁的下場?再者,目前我國積體電路出口占比逾37%,為推升台灣經濟成長的主力,中資若透過入股奪取我國半導體技術及人才等,半導體產業還能成為台灣的「矽盾」嗎?疫情期間台灣經濟表現還能一枝獨秀嗎?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有今日榮景,靠的是不斷投入研發與人才培育,掌握關鍵技術及製程領先,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優勢。儘管紫光如今落入破產重組,但鴻海集團入股紫光一事,先斬後奏的作法已引起疑慮,何況紫光又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植的企業,此案是否涉及關鍵技術應嚴格把關,想想2015年,貿然放行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政府不可不慎。
鄭琪芳
2022-07-27
破紀錄!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 超徵4034億
財政部公布去年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元、創歷年最高,並較預算數高出4034億元,超徵金額也創歷史新高。 (記者鄭琪芳攝)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今公布去年12月全國稅收1349億元、年減257億元或16%;累計去年全國稅收2兆8450億元、創歷年最高,年增4463億元或18.6%,而且較預算數高出4034億元,超徵金額也創歷史新高。 財政部統計處副處長陳玉豐指出,2021年全國稅收以營所稅增加2214 億元、證交稅增 1246 億元、營業稅增 449 億元、綜所稅增210 億元較多,並有10個稅目稅收創歷年新高,包括關稅、營所稅、綜所稅、遺產稅、證交稅、期交稅、營業稅、房屋稅、牌照稅及契稅。而且,除了娛樂稅因疫情衝擊而短徵、預算達成率僅71.9%外,其餘稅目都較預算數超徵。 根據財政部統計,去年營所稅6985億元,年增46.4%,主因去年免辦暫繳的稅款回補,且上市櫃公司獲利成長,申報結算及暫繳自繳稅額增加所致;去年綜所稅5256億元,年增4.2%,主因盈餘分配所得扣繳稅款、房地合一稅及薪資所得扣繳稅款增加所致。 另外,去年營業稅4821億元,年增10.3%,主因國內產銷活動穩定,進口電子零組件、礦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化學品等稅額增加;去年證交稅則高達2753 億元,年增82.7%,主因航運及半導體股等大漲,帶動股市成交量增加。 財政部並指出,12月房地合一稅29億元,年增21.9%;累計去年房地合一稅304億元,創歷年新高,年增1倍,主因房市交易熱木絡,加上房地合一2.0上路時間拉長,適用新制案件增加所致。
鄭琪芳
2022-01-11
公投之後
反萊豬公投未過,有助台灣加入CPTPP。(路透檔案照) 上週六公投結果出爐,執政黨以「四個不同意」完封,經濟選民的態度成為關鍵。然而,公投之後,執政黨仍要面對能源轉型及經貿談判等問題,不論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斷言「明年一定缺電」,或是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所提「淨零碳排」,還是外界關注的「加入CPTPP」等,都是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尤其國內投資大爆發,解決能源問題刻不容緩。 這次「核四」及「三接」公投都是能源議題,民眾對於核四安全的疑慮始終無法消除,「重啟核四」案未通過不令人意外。至於「三接遷建」案未通過,反映民眾對於供電穩定的重視,公投結果出爐後,經濟部也承諾三接力拚2025年6月如期完工,確保國內供電穩定。 不過,即使三接如期完工,國內供電是否無虞、能源轉型能否達標等,恐怕都是很大的問號。近幾年國內投資熱絡,用電需求不斷攀升,在核能逐漸減少下,綠能可否彌補缺口成為關鍵,但台電2020年裝置容量4977萬瓩,雖有18.5%為再生能源,從發電量來看,再生能源占比僅約5.4%,與2025年再生能源達發電量20%的目標差距甚大,產業界擔憂「缺電」及「碳中和」問題,並非杞人憂天。 另外,「反萊豬」不僅牽動台美經貿關係,也影響我國與他國洽談經貿協議,這次反萊豬公投未過,對於台灣爭取加入「印太經濟架構」、「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預料將有正面助益,政府應該積極爭取加入。此外,萊豬爭議消除後,日本福島食品議題也浮上檯面,這對台灣加入CPTPP也有所影響,政府不能再迴避此議題。 (鄭琪芳)
鄭琪芳
2021-12-22
誰債留子孫?
攤開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證明蔡政府上任5年多舉債僅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馬政府8年債務淨增加1兆7344億元。(路透資料照) 最近藍綠掀起「舉債」口水戰,藍營聲稱蔡政府6年舉債2.2兆元,更有學者跟進批評「債留子孫也能算政績」;蔡政府則駁斥藍營說法,攤開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證明蔡政府上任5年多舉債僅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馬政府8年債務淨增加1兆7344億元。不過,這場口水戰至今未歇,其實藍綠若真要爭個黑白,只要釐清何謂「債留子孫」即可。 對於蔡政府與馬政府舉債多寡,藍綠公布的數據差距相當大,主要就是藍營以舉借債務的「預算數」來算,把沒有舉借的債務也算進去,且未扣掉「債務還本」;綠營則公布舉借債務的「實際數」,並且扣除「債務還本」。然而,所謂「債留子孫」,是指政府舉債後留下來給後代償還的債務,當然要看政府實際舉債及還債金額,也就是債務餘額淨增加數。 蔡政府上任以來,若加上今年,已連續4年總預算未舉債,特別預算實際舉借數也低於預算數,加上債務還本,截至今年8月底,中央政府1年以上債務餘額僅較2016年5月底淨增加3110億元,遠低於前兩任政府,蔡政府算是「債留子孫」比較少的。事實上,中央政府實際舉債及還債情況,立法院審議通過的決算書編列得很清楚,藍營民代不可能搞不清楚預算及決算,卻一再拿預算數來質疑,實有模糊焦點之嫌。 另有藍營立委表示,中央政府財政狀況好轉,是馬政府任內將營所稅調高至20%所致,應歸功於前任。這就是典型的張冠李戴了,馬政府任內將營所稅由25%調降至17%,蔡政府上任後才調回20%、同時搭配綜所稅減稅措施,這些修法紀錄立法院都有,怎麼就變成馬政府的功勞了? 近幾年政府財政狀況改善,實際歲入大於預算數,因此政府可以減少舉債,而歲入來自人民及企業,國人當居首功;不過,國內經濟表現良好,歲入增加、舉債降低,政府施政表現與財政控管也有影響,即使不願給予肯定,也不應拿片面數據或錯誤資訊來誤導大眾,這場舉債口水戰可以休矣!
鄭琪芳
2021-10-06
從3倍券到5倍券
去年發放的3倍,有效振興經濟。(資料照,記者葉永騫翻攝) 本土疫情趨緩,全國降至2級疫情警戒,餐飲、旅宿、零售等內需服務業亟待復甦;因此,政府將再推出振興券,擬從3倍券提高為5倍券,初步規劃「1000元換5000元」。不過,部分人士再度對振興券的效益提出質疑,主張發放現金或消費券。然而,若真的在意效益,就不該只考慮行政成本,而是應考慮替代效果。 由政府廣發現金給民眾,當然是最快也最省事的作法,行政成本也最低,但現金沒有使用期限,加上台灣民眾普遍有儲蓄的習慣,部分民眾收到現金後可能就放著,不會增加額外的支出,「替代消費」的效果較大,削弱了刺激內需的效果,恐怕難以在短期內振興服務業。 因此,當年馬政府也是發放消費券而非現金,不過,對於馬政府舉債856億元發放消費券,審計部曾發布報告指出,消費券替代效果明顯,民眾以消費券取代現金,高達72%用在日常支出,帶動經濟乘數效果相當不足。 當然,振興券也會有一些替代效果,為了盡量降低替代效果,同時考量民眾負擔,政府去年推出「1000元換3000元」的3倍券,今年擬推出「1000元換5000元」的5倍券;如此一來,民眾至少拿出1000元來消費,雖然替代效果還是難免,但經濟效益應可大於消費券。 然而,如同審計部報告所言,去年數位券設計較複雜或優惠不吸引人,加上電子支付使用不夠普及等,使得數位券領用不如預期,紙本券領取比率超過9成,導致印刷、配送等行政費用增加4.26億元。事實上,數位券不僅可以降低行政費用,從防疫角度來看,也可避免群聚領券、實體接觸等;因此,這次政府發放振興券,如何提升數位券使用比率,將是行政部門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 (鄭琪芳)
鄭琪芳
2021-08-05
«
1
2
3
4
5
6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徐榛蔚說明會被罵爆!災民當場「躺平」、多人離席抗議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