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笑談人生
鯨魚影音
首頁
最近更新
鯨魚觀點
時事新聞
台灣政治
國際大事
財經資訊
體育娛樂
藝文活動
綜合新聞
笑談人生
關於我們
鯨魚影音
首頁
作者相關文章 - (鄭琪芳)
鄭琪芳相關文章
中客暴增 排擠高消費日客
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馬政府執政以來,一向把大量開放中國觀光客視為重大政績。根據統計,來自中國的旅客由二○○八年的卅多萬人次暴增至二○一四年的近四百萬人次;相較之下,日本旅客增加有限,甚至出現負成長。對此。立法院預算中心曾發表報告,指中國旅客比率日益增加有失均衡,影響觀光品質,且排擠高消費力的外國觀光客。 來台中日旅客統計 來台旅客 逾4成是中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資料,二○○八年來自中國的旅客僅卅多萬人次,二○○九年暴增近兩倍至九十七萬人次,二○一○年再增至一六三萬人次,一舉超越日本,躍居來台外國旅客最大客源;且中國旅客持續大幅成長,二○一四年已增至近三九九萬人次,占來台旅客逾四成。 相較之下,二○○八年來自日本的旅客為一○八.七萬人次,居外國觀光客之冠,占來台旅客約三成;但二○○八、○九、一三年及今年第一季,日本旅客均出現負成長;二○一四年日本旅客雖成長十五%至一六三.五萬人次,但占來台旅客比率已大幅滑落至十六.五%。 對於二○○八、○九及一三年日本旅客減少,交通部觀光局以金融海嘯、日圓貶值等理由解釋。行政院主計總處也表示,今年第一季日本旅客減少五%,主因日圓貶值又適逢年假,國人赴日旅遊人數增加,排擠日本旅客來台機位所致。不過,二○一四年日圓也大幅貶值,但日本旅客仍增加十五%,匯率是不是影響日本旅客來台意願的主因,令人質疑。 中客一條龍 我業者賺不到錢 事實上,去年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一份報告,除了分析日本旅客與中國旅客比率之消長,報告並指出,常有媒體報導,中國旅客來台會出現吵鬧、不排隊等影響觀光品質情形,排擠高消費力的外國觀光客;且中國旅客來台常到中資或港資經營的商店,即使來台人數增加,觀光效益卻未挹注我國業者。
鄭琪芳
2015-05-31
口頭加薪?實質月薪仍倒退15年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布四月失業率三.六三%,較三月下降○.○九個百分點,為近十五年同月最低;但青年失業仍相當嚴重,廿至廿四歲失業率達十二.○六%。另外,雖然不少廠商表達加薪意願,但今年加薪廠商比率未明顯增加,實質經常性薪資續倒退十五年。 4月失業率 主計總處調查,四月就業人數一一一七萬人,較三月增加八千人。四月失業人數則是四十二.一萬人,減少一萬人。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羅怡玲表示,目前經濟景氣穩定成長,失業情勢持續改善,就業人數也增加,勞動市場穩定發展。 不過,青年失業問題仍嚴重,廿至廿四歲失業率十二.○六%最高,較三月下降○.一三個百分點;十五至十九歲失業率七.七七%次之,上升○.一個百分點;廿五至廿九歲失業率六.二七%,下降○.二八個百分點。 青年失業率 仍嚴重偏高 主計總處昨也公布,一至三月平均經常性薪資(含本薪與按月給付之津貼)為三萬八四○六元,為歷年同期最高,較去年同期增加一.五八%。一至三月平均薪資(含經常性薪資及獎金、紅利、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為六萬○五二五元,增加五.一一%,主要是廠商增加發放年終獎金所致。 考量通膨因素後,一至三月實質平均薪資為五萬九○七八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增幅五.七四%則為近五年最高。一至三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三萬七四八八元,為近七年同期最高,增幅二.一九%則是近十五年最高,但仍不如二○○○年的三萬七七四○元,實質經常性薪資續倒退十五年。 羅怡玲表示,雖然廠商增加發放年終獎金,但經常性薪資增幅較小,不少廠商對外表示今年將會加薪,但實際加薪情況與去年相當,加薪廠商比率沒有大幅增加,「所以我們很希望他們(廠商)能付諸實現」。
鄭琪芳
2015-05-23
馬,真的讓人民哀鴻遍野 哭聲震天
馬總統不時會說出一些與事實差距很大的話,因此常被網友譏諷「一開口就說謊」;昨日一席「七年前哀鴻遍野、哭聲震天」的談話,不僅再遭網友痛批「活在平行世界」,也被官方數據「打臉」。馬執政七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約三%,單月失業率一度飆破六%,實質薪資倒退十五年,加上物價、房價飆高,才真的讓人民哀鴻遍野、哭聲震天。 近8年台灣主要經濟數據 近8年台灣主要經濟數據 近8年台灣主要經濟數據 實質薪資倒退15年 失業率創史上新高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馬上任前一年的二○○七年經濟成長率為六.五二%,○八年一、二季分別為七.七二%及五.四八%;但馬上任後,○八年三、四季經濟成長率為負一.三二%及負七.六五%,因而將全年經濟成長率拉低至○.七%。 ○九年情況繼續惡化,當年經濟成長率負一.五七%,創下史上新低;即使二○一○年因「跌深反彈」使得經濟成長率破十%,但過去七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約三%,且史上經濟成長率最低五年,馬任內就包辦了四年,國內經濟表現明顯不如七年前。 另外,二○○七年失業率為三.九一%,二○○九年卻飆至五.八五%,創下史上新高;二○一○年雖然降至五.二一%,仍是史上第二高;直到二○一四年,失業率才回到四%以下。 雖然失業情勢有所改善,但低薪問題仍嚴重,由於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考量通膨後,實質薪資不僅不如七年前馬上任水準,甚至倒退十五年;加上房價飆高,年輕人想靠自己在台北買房,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分配不正義、世代不正義,成為台灣社會的重大問題。 馬總統一向「自我感覺良好」,也常引用片面數據來美化政績,或許因此才能在民怨鼎沸之際還「睡得很好」。只是,歷史評價不會只反映馬的個人感受,不論是官方數據還是人民實質感受,七年後的台灣真的沒有比較好。馬與其不斷醜化前朝,還不如多花些心力,設法在最後一年任期留點政績吧!
鄭琪芳
2015-05-19
《星期專訪》 林正義:台灣入亞投行 將無力取得商機
記者鄭琪芳/專訪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表示,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掛鉤,有其「戰略西進」意圖,參與亞投行的國家,等於間接協助中國的戰略。台灣參與亞投行,雖對我國加入TPP的影響不大,但也不會提高加入RCEP的機會,政府應該也沒有能力協助廠商開拓商機。不過,政府似乎比較重視參加國際組織的數目,而非參與的品質及效益,「為參加而參加」。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林正義。(記者張嘉明攝) 林正義認為,台灣加入亞投行的決策過程有很多值得檢討,中國一開始就無意讓台灣成為創始會員,但台灣被拒絕後,馬政府還阿Q地認為「先舉手先贏」;事實上,台灣加入亞投行仍有變數,包括名稱及時間的問題等,若短期內無法底定,馬上面臨台灣總統大選,變數更多。 加入等同協助中國「戰略西進」 問:英國加入亞投行後,形成所謂的「亞投行效應」,如何解析? 答:亞投行於二○一三年十月首度提出,英國今年三月十二日決定加入,起了關鍵重大的作用,中、美、日都出乎意料。習近平應會認為這是外交的重大勝利,亞投行原本是受圍堵、不被看好的,目前幾乎重要的歐盟國家都加入,原本觀望的澳洲、韓國也加入。 美、日未參與亞投行,主因亞投行與美、日創設的亞銀是競爭的。這次歐巴馬的決策受到很大的批評,但美國可採取一些後續作法,譬如透過亞銀、世銀與亞投行合作;也可以亞投行一般會員或觀察員涉入;此外,對於亞投行要投資開發的國家,可用雙邊關係或亞銀等持續投資或補助。 對美、日而言,亞投行除了是中國崛起帶來的競爭,也是中國戰略的意圖,與習近平「一帶一路」掛鉤,我稱為「戰略西進」。過去幾年中國最擔心的是美國「戰略東移」,美國結束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後,戰略重心移到亞太地區,所以習近平提出新型大國關係,提到太平洋之大可容得了中、美,他知道美國對中國有來自海上的牽制,他可以做「另類的老大」的話,絕不是在太平洋跟美國直接對抗和競爭,而是往西部,包括中亞、西亞等。 換言之,參與亞投行的國家,實際上就是在協助中國,在中國「一帶一路」的外交戰略裡,扮演提供資金的角色,當然也可開拓一些商機,但等於間接協助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所以對美、日是比較大的挑戰。 列原始會員被拒 兩岸關係不順暢 問:台灣參與亞投行的決策過程引起不少爭議,為何如此? 答:台灣也是在三月中之後,政策有了很大的轉變,朝野對於要不要加入亞投行並沒有兩極的意見,但決策過程有很多值得檢討。三月中以前,政府一直等待中國主動邀請,並希望成為創始會員,此期待是否建立在準確的評估上,有很大的問號;一直到蕭萬長要去參加博鰲論壇前,三月廿四日馬、蕭的對話,原則上贊成加入,這是英國決定後的十二天。 馬政府希望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趕在最後一天晚上傳真意向書,還不知如何傳遞,顯示政府決策不夠努力。亞投行有網站,即使不經國台辦轉交,也可直接e-mail到亞投行秘書處,或透過兩會或雙方財政部;此外,央行總裁彭淮南出席亞銀這麼多次,亞投行臨時秘書長金立群曾是亞銀副行長,彭跟他一定見過好幾次面,也可以聯繫。 政府一直認為可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太過樂觀了,中國根本無意讓台灣成為創始會員,否則早就透過管道傳遞訊息。而且,比較荒謬的是,張盛和說出資二十二億元台幣,朱立倫說二十億美元,一個是財政部長,一個是執政黨主席,兩人講的數字差這麼多,外界會覺得評估不確實。到底要出資多少,應以台灣在亞銀的股權一.○九%為參考,再考慮亞投行區域內占七十五%,而非用韓國的GDP來算。 現在台灣表態了,中國當然表示歡迎,但只說「適當名義」,他們也歡迎香港。香港與台灣參與亞銀的名稱是「中國香港」及「中國台北」,差別只在於英文名稱有沒有空一格。未來台灣加入亞投行,應該跟香港不一樣,中國應可接受台灣地位比香港稍微好一點,但又不會讓台灣被解讀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政府過去可以做卻沒有做到的是,把亞銀的「中國台北」改成「中華台北」,我們在奧運、APEC、WTO等,可以用「中華台北」或「台澎金馬關稅領域」,這些組織比亞銀重要,且亞銀是美、日占最多股份,為何還用「中國台北」?雖然彭淮南每年抗議,但似乎只是例行公事,而非做了很大的努力。 馬政府有一個阿Q論點,雖然被拒絕成為創始會員,但「先舉手先贏」,可以成為一般會員。不過,我覺得後續還有很多變數,首先是名義的問題,我們的底限是「中華台北」,中國有可能接受,也可能要求跟亞銀一樣用「中國台北」,這是未來談判的重點。 另外,中國把台灣加入亞投行當成一個恩惠,但時間一拖,馬上面臨台灣總統大選,變數會更多。假如中國真的希望台灣參與,除了名義上要顧及台灣的底限,也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底定,只要一拖延,變數就很大。 問:中國拒絕台灣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馬政府仍稱「策略奏效」? 答:台灣先申請創始會員被拒,藉此提高成為一般會員的可能性,這應不是政府的「苦肉計」,政府真的認為有機會成為創始會員。結果,台灣被拒絕後,變成國際關注的焦點,因為其他國家申請一般都會被接受,除了受到經濟制裁的北韓。 這件事也反映政府決策的問題及兩岸關係不順暢的部分,假如兩岸關係真的非常好,溝通非常順暢的話,中方早就會告訴我們創始會員不太可能。 問:台灣加入亞投行,是否影響與美、日的關係? 答:美國對台灣的決定,應不會感到太意外,但我相信一定會感到失望,就像對英、韓、澳一樣,美國對日本則會感謝。此事會讓美國對兩岸關係更加警惕,中國對台灣有很強的政治目的,對台灣參與的方式、名義、資格等設下很多限制,在中國掌控的亞投行都這樣,就知道台灣要參與國際組織有多困難。 不過,台灣參與亞投行,雖讓美國對台灣政治上的信任打了一點折扣,但對台灣加入TPP的影響應該不大,TPP跟TIFA是現實問題,美豬、美牛等才是關鍵。另外,政府認為參與亞投行有助台灣加入RCEP,但亞投行是融資貸款的平台,RCEP則是區域經濟的整合,性質不一樣;何況,RCEP國家都是亞銀的會員,並未因台灣同是亞銀的會員,而提高我們加入RCEP的機會。 只重數目輕忽效益 為參加而參加 問:台灣加入亞投行,有何政治與經濟上意義? 答:政府似乎比較重視參加國際組織的數目,參與的品質、評估及效益反而不是關注的焦點,也就是「為參加而參加」。台灣參與亞投行,如果在公共工程、基礎建設方面能開拓商機,就是經濟上的意義,但政府要有很大整合能力,依我的觀察,政府應該沒有這個能力。 假如台灣可以用最少的經濟與政治代價參與亞投行,不需要承擔太多的股份,名稱也沒被改成「中國台北」,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要期待可以對參與RCEP帶來推進作用,對國內廠商參與亞投行的計畫也不要有太大期待。
鄭琪芳
2015-04-20
ECFA無效 我在中國進口市占再降
中國五大進口國 僅台灣市占率降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馬政府一再誇大ECFA效益,並稱應加速推動服貿及貨貿協議。不過,根據中國海關統計,自ECFA上路以來,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卻下降,去年中國自台灣進口值減少二.八%,導致我國在中國進口市占率降至七.八%,是中國前五大進口國中,唯一進口值減少且市占率下降者。 廣告 北京台灣街。(歐新社) 主計總處引用中國海關資料指出,二○一四年中國進口總值一兆九六○三億美元,較二○一三年增加○.四%;主要進口國中,自德國進口增加十一.五%幅度最大,其次為美國增加四.二%,南韓增加三.九%,日本略增○.四%,但自我國進口值減少二.八%。 主計總處官員說明,中國海關進口資料與台灣海關出口資料有落差,若根據我國海關統計,去年對中國出口仍小增○.四%,與中國海關統計自台灣進口減二.八%有些差距,可能是通關時間及速度有落差所致。 若分析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二○一四年仍以南韓市占率九.七%居首,較二○一三年提高○.三個百分點;日本八.三%居次,與二○一三年持平;台灣則由八%降至七.八%,下降○.二個百分點,與美國並列第三名。 馬政府上任後,積極與中國洽簽各項協議,其中ECFA早收清單於二○一一年起實施降稅,但台灣在中國的進口市占率卻呈現下滑趨勢;二○○七年市占率還有十.六%,二○○八年降至九.一%,二○一一年更下滑至七.二%,二○一三年雖回升至八%,但二○一四年又降至七.八%。 反觀其他國家,去年美、韓在中國的進口市占率均提升○.三個百分點,德國更提升○.五個百分點,日本則是持平;中國前五大進口國中,僅台灣市占率下降。目前美、德未與中國簽署FTA,中、韓FTA也尚未生效;但ECFA已上路逾四年,台灣在中國的進口市占率反而下滑。 ECFA關稅減免 達成率僅6.2% 另外,經濟部國貿局估計,ECFA早收清單上路以來,自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台灣出口至中國減免關稅約二十二.三億美元,平均一年減免約五.六億美元,與當初馬政府宣稱的一年九十億美元有極大落差,達成率僅約六.二%。而且,台灣出口至中國的減稅金額為國貿局推估,實際減稅利益不得而知。
鄭琪芳
2015-03-22
平均月薪9.4萬 油電業仍最肥
金融保險業8.3萬元 緊追在後〔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台灣低薪問題嚴重,僅油電燃氣及金融保險業薪資一路遙遙領先,令人稱羨。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去年「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平均薪資九.四萬元最高,相當於整體受僱員工平均薪資的兩倍;「金融保險業」及「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則以平均薪資約八.三萬元緊追在後。2014年受僱員工平均薪資 前5高行業國內油電燃氣業多屬於公股事業,例如台電、中油、天然氣公司等;金融業也以公股行庫的市占率最高,例如兆豐金、第一金、台銀、土銀等。換句話說,國內薪資較高的行業,不少是國營事業或公股事業。考量通膨 實質薪資倒退15年根據主計總處資料,去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包括民營及國營事業員工,不含公務員)每人每月平均薪資(含固定月薪、獎金、紅利及加班費等)四萬七三○○元,較前年增加三.五八%,為近四年最大增幅。不過,考量通貨膨脹後,去年實質平均薪資剩下四萬五四九四元,仍不如一九九九年的水準,實質薪資續倒退十五年。各行業中,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平均薪資九萬四○二二元最高,「金融保險業」八萬三○九二元次之;此外,製造業中的「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平均薪資也達八萬二七二○元,均遙遙領先其他行業。而且,油電燃氣及金融保險業可說是高薪、高獎金的行業,平均固定月薪約六、七萬元,加計獎金後平均薪資達八、九萬元。以「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為例,去年一月及八月平均薪資均超過十五萬元,九月及十二月也有十二萬元上下;「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去年一月平均薪資更超過二十二萬元。教育服務業僅2.4萬 敬陪末座相較之下,去年「教育服務業」(短期補習班、汽車駕訓班等)平均薪資僅二萬四二二四元,在各行業中敬陪末座;「住宿及餐飲業」平均薪資三萬一七四七元,排名倒數第二;支援服務業(人力派遣等)平均薪資三萬四九○九元,倒數第三。從薪資調漲幅度來看,去年薪資調漲最多的是金融保險業,有六.七%,再來是不動產業的六.四九%,第三位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五.七九%。另外,去年「其他服務業」平均每月工時一九三.一小時、「支援服務業」一八九.一小時,在各行業中名列前茅,可說是低薪、高工時的行業;製造業平均工時一八四.八小時也偏高。相較之下,「教育服務業」平均工時一三四.四小時最低,「金融保險業」一六五.六小時、「資訊及通訊傳播業」一六六.一小時,也相對較低。
鄭琪芳
2015-02-28
去年實質平均薪資4.55萬 倒退15年
去年實質平均薪資4萬5494元,雖較前年增加2.36%,但仍不如1999年的4萬6040元,實質薪資仍倒退15年。(本報資料照)2015-02-26 09:37〔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去年實質平均薪資4萬5494元,雖較前年增加2.36%,但仍不如1999年的4萬6040元,實質薪資仍倒退15年。主計總處表示,去年平均經常性薪資(固定月薪)為3萬8208元,為歷年同期最高,較前年增加1.81%;去年平均薪資(含固定月薪、獎金、紅利及加班費等)則是4萬7300元,增加3.58%。不過,扣除物價漲幅後,去年實質經常性薪資剩下3萬6749元,僅較前年同期微增0.61%,不如1999年的3萬7277元;實質平均薪資則是4萬5494元,增2.36%,同樣不如1999年的4萬6040元,薪資成長仍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另外,去年女性薪資平均為4萬2481元,男性薪資平均為5萬1464元,女性薪資僅是男性的82.55%,但已高於前年的81.46%,顯示兩性薪資差距逐漸縮小。
鄭琪芳
2015-02-26
1月CPI跌0.94% 食物類仍漲4.45%
油氣電價因素 創62月最大跌幅〔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昨公布一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九四%,為近六十二個月最大跌幅,主因是油氣價格調降、電價回饋及基期較高所致;不過,食物類仍上漲四.四五%,其中蔬菜大漲二十.二一%,豬肉漲十六.三四%,雞蛋也漲十三.八%。1月物價漲跌較顯著項目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說明,一月油料費跌近三成,影響CPI一.一一個百分點;水電燃氣跌十八.九%,影響○.七一個百分點;加上去年一月適逢除夕,比較基期偏高,使得CPI走跌,但食物類上漲抵銷部分跌幅。若剔除蔬果及能源,核心CPI漲○.六四%,整體物價還算穩定,沒有通縮問題。若按所得層級別分析,一月低所得家庭CPI仍較去年同月漲○.○八%,中所得及高所得家庭則分別跌○.八二%及一.五三%,主因占低所得家庭支出比重較高的食物類漲幅較大。主計總處調查,一月CPI七大類指數中,交通及通訊類較去年同月跌七.○三%最多,主因油料費跌二十九.五二%,為近七十三個月最大跌幅。居住類也跌二.一七%,主因電價回饋方案,使得電費跌二十四.七二%。不過,食物類較去年同月漲四.四五%;外食費則漲三.九八%,為半年來年增率首度低於四%,但僅較上月跌○.○二%。監控民生物資 豬肉漲16.34%最多另外,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監控的十七項重要民生物資,一月平均漲幅達四.九五%,以豬肉上漲十六.三四%最多,雞蛋漲十三.八%次之,醬油、麵包都漲七.一六%,速食麵漲四.七七%。躉售物價指數(WPI)方面,受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影響,一月WPI較去年同月跌七.五七%;其中國產內銷物價指數跌八.○五%,為近六十四個月最大跌幅;美元計價的進口物價指數跌十六.八三%,為近六十六個月最大跌幅。
鄭琪芳
2015-02-06
投資不振 超額儲蓄將破2兆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國內投資不振,投資增加速度遠不如國民儲蓄,導致超額儲蓄(儲蓄毛額減掉投資毛額)屢創新高。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去年超額儲蓄達一兆八五一○億元,預估今年將首度飆破二兆元、達二兆二○五一億元,大增近二成,續創史上新高;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占GNI比率)則攀升至十二.八九%,為近二十八年來新高。投資不振,加上民間消費成長有限,主計總處預估今年超額儲蓄將首度破2兆元,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強調,超額儲蓄太多是不健康的,因為國內缺乏投資,不僅就業機會增加有限,薪資更難以成長。(資料照)國民儲蓄包括家庭、企業及政府儲蓄,一九九○年代家庭儲蓄約占國民儲蓄淨額七成,企業儲蓄約占三成,但近幾年企業儲蓄已攀升至約五成。主計總處官員表示,企業儲蓄主要來自營業盈餘及財產所得,其比重呈現攀升趨勢;但因最近修改國民所得統計方式,最新數據尚未出爐。企業儲蓄升 無助薪資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及企業儲蓄比重均呈上升趨勢,代表企業增加的盈餘,沒有用來幫員工加薪,也沒有增加國內投資,而是繼續投資海外生產線。他強調,超額儲蓄太多是不健康的,因為國內缺乏投資,不僅就業機會增加有限,薪資更難以成長。根據主計總處資料,我國超額儲蓄率曾在一九八○年代中期飆高,一度攀升至約二十%,但隨著民間投資成長,超額儲蓄率走低,一度降至二%以下;近幾年超額儲蓄率又大幅攀升,二○一四年升至十一.二一%,預估今年將達十二.八九%,為一九八七年以來新高。主計總處估計,去年國民儲蓄毛額約五兆三九九○億元,今年將達五兆八六四六億元,增加四六五六億元,續創史上新高;今年儲蓄率(國民儲蓄毛額占GNI比率)則為三十四.二七%,為一九八八年以來新高。主計總處並預估,今年國內投資毛額三兆六五九五億元,僅較去年增加一一一五億元,投資率(國內投資毛額占GNI比率)二十一.三九%,為二○一○年以來新低。林向愷:數據高 不健康由於國內投資增加速度不如國民儲蓄,導致超額儲蓄屢創新高,預估今年超額儲蓄將達二兆二○五一億元,較去年大增三五四一億元,增幅達十九%,再度創下史上新高。主計總處官員表示,預估今年民間投資實質成長五.五九%,可望連三年正成長,但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分別負成長二.一三%及十四.九六%。近幾年民間投資主要來自半導體業,其他產業投資力道較弱;加上實質薪資未成長,影響民間消費成長,超額儲蓄因此維持較高水準。
鄭琪芳
2015-01-03
選前蠻幹選後翻盤 稅改當兒戲
九合一大選後,來自各方對稅改的反撲驟然加強,多項稅改方案陷入翻盤危機,證所稅「大戶條款」成為倒下的第一張骨牌,緊接著「股利扣抵減半」、「金融營業稅調高」也面臨挑戰,規劃中的「房地合一」稅制則遭遇更大的反彈,骨牌效應隱然成形。由於多項減稅方案將如期上路,若加稅方案一一棄守,財政健全將是一場空。過去六年半來,馬政府的租稅政策一向是減稅多、加稅少,二○○九年遺贈稅最高稅率由五十%大幅降至十%,造成所得分配加速惡化;二○一○年營所稅稅率由廿五%降至十七%,加上綜所稅稅率調降及扣除額調高等,一年稅收損失逾千億元。馬政府胡亂減稅又大量舉債,導致國家財政嚴重惡化。因此,二○一二年馬總統連任後,財政部先是推動復徵證所稅,接著又推出「財政健全方案」,前者聲稱是租稅正義的第一步,後者則稱為史上最大加稅案。然而,馬政府決策匆促又粗糙,多項稅改政策未經充分討論,只會仗著國會多數蠻幹。不論是證所稅或財政健全方案,從提出方案到立法院三讀通過,都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導致外界疑慮及負面影響無法充分討論,反彈聲浪一直未消除,只是被壓抑。這次選舉結束後,反撲力量趁勢而起,藍委急著推翻「大戶條款」,綠委也有樣學樣,提案讓「股利扣抵減半」暫緩,朝野立委簡直是把稅改當兒戲。差別只在於,藍委一度想趁著看守內閣期間強渡關山,綠委至少還會先召開公聽會試水溫。不論如何,國家財政及所得分配惡化之程度,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朝野均責無旁貸。馬政府的稅改政策或許不盡如人意,但既然「財政健全方案」的減稅措施將如期上路,就不能單單推翻加稅措施,實施後再視情況通盤檢討,才是負責任的做法。
鄭琪芳
2014-12-25
留爛攤 證所稅鬧劇難收場
立院財委會昨決議「大戶條款」暫緩三年,二○一二年紛擾至今的證所稅議題勢必延燒至二○一八年,這齣已上演近三年的證所稅鬧劇更加難以收場。執政黨自己搞了個爛攤子無力收拾,竟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任。倘若立院三讀通過的法案因有雜音就要暫緩,那爭議更大的服貿協議,是否更應立即暫緩?九合一選舉大潰敗後,執政黨似乎仍未回神,仍未體察民意對分配不正義、世代不正義的不滿,反而誤把少數利益團體的聲音當做新民意。因此,不僅藍委一再施壓要求放寬或廢除大戶條款,財金部會的態度也鬆動。對於大戶條款存廢,金管會原本持「中性」立場,選後卻態度丕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更不諱言自己「換位置就換腦袋」,贊成廢除在他財政部次長任內通過的法案。至於兩年前曾賭上烏紗帽捍衛證所稅如期上路的財政部長張盛和,雖提出「禿頭論」希望保住「兩根頭髮」(大戶條款),卻也改口尊重立法院決議,「除了接受,還能怎麼樣?」由於執政黨立委與財金部會首長事前早就喬好,財委會昨協商不到五分鐘,就達成大戶條款暫緩三年的決議。不過,回溯歷史,證所稅之所以淪為「禿頭」,就是當初政策制訂過程中藍委強勢主導所致;之後,藍委又兩度在政策未上路前就自毀立場,簡直把執政當兒戲!馬政府視為重大改革的證所稅,由於決策過程荒腔走板、亂無章法,加上推出時機不適當,當初立法院通過國民黨團版本時,就已宣告失敗的下場,差別只是失敗得多徹底罷了。不過,證所稅的失敗,可能對推動中的「房地合一稅制」造成負面影響,若「房地合一稅制」也在藍委介入下成為證所稅翻版,馬政府的稅改就真的是一敗塗地了。
鄭琪芳
2014-12-18
油電兩度雙漲 馬難辭其咎
彷彿是在懲罰選民一般,馬總統的兩屆任期,第一要務都是推動「油電雙漲」,後果就是帶動萬物齊漲,影響國內經濟表現。雖然近期油價走跌,立委要求電價也要降,但物價有「向下僵固性」,一旦漲了就很難回跌,物價早就回不去了,「油電雙漲」所造成的傷害,老百姓仍痛在心裡!馬不痛 百姓最痛馬政府打著「改革」之名,不顧民意的強烈反彈,於二○○八年及二○一二年兩度強推「油電雙漲」政策。當時,馬總統一再跳針說「現在不痛,以後會更痛」、「一般民眾不一定能夠了解經濟學上的考量」等。如今,回頭檢視「油電雙漲」政策,真正不懂經濟學的人,正是馬總統自己。二○○八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馬政府五月祭出「油電雙漲」,先傷了台灣的經濟體質,讓台灣在面對風暴來襲時更加脆弱,導致當年GDP接近零成長,隔年更是負成長一.五七%,創下史上新低;而當年CPI年增率飆高至三.五二%,創下十三年來新高。二○一二年全球景氣低緩不振,連任的馬總統不思提振經濟方案,竟決定再度推出「油電雙漲」,不僅推升物價上漲,更導致國內經濟雪上加霜,當年GDP勉強「保二」,CPI年增率則達一.九三%。傷害難彌補 物價回不去了今年下半年以來,油價持續走跌,加上台電去年大賺,油電價格可能雙降;即使如此,「油電雙漲」的傷害已難彌補,物價更是回不去了,占CPI權數近十%的外食漲勢難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馬政府兩次「油電雙漲」的決策過程,盡顯其輕率與無能,即使GDP一再下修、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倒退十幾年,政府不惜與人民為敵,也要強推。國內經濟每況愈下、人民生活愈來愈苦,馬政府一再蠻幹的錯誤政策,絕對難辭其咎。相關新聞《物價》油料跌11% 11月外食漲幅反擴大《電價》前經長反對調降 拗台灣能源太便宜《油價》國際油價續跌 4年來最低
鄭琪芳
2014-12-06
ECFA無效 我在中國市佔一路退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馬政府一再宣稱中韓FTA對台灣衝擊大,須加速ECFA貨貿協議談判。不過,根據統計,二○一一年ECFA早收清單生效後,台灣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呈下滑趨勢,二○○七年市佔率十.六%,二○一一年降至七.二%,今年一至八月為七.六%,且排名由第三降至第四,ECFA效益令人質疑。我國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今年一至八月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以南韓九.三%最高;日本八.三%居次;美國七.九%第三;台灣則以七.六%退居第四名,並較去年同期減少○.七個百分點,是中國前六大進口國中,唯一市佔率下滑者。美、澳未簽FTA 在中市佔反增加此外,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二○○七年我國在中國進口市場佔有率還有十.六%,二○○八年降至九.一%,二○一一年更降至七.二%,二○一三年雖回升至八%,但今年一至八月又降至七.六%。若以今年前八月與二○○七年相較,韓國、日本及台灣在中國市佔率分別下滑一.六、五.七及三個百分點;美國則小幅上升,且排名超越台灣躍居第三;澳洲更增加逾二個百分點。但美、澳都尚未與中國簽署FTA,在中國市佔率卻增加;簽了ECFA的台灣,市佔率反而下滑。馬吹減稅效益 達成率不到六%另外,經濟部國貿局估計,自二○一一年至二○一四年九月,ECFA早收清單估計減免關稅金額二十億美元,換算平均一年減免五.三億美元,與當初馬政府宣稱的一年九十億美元有極大落差,達成率不到六%。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表示,台灣企業不斷外移中國,本來只是下游過去,後來中、上游跟著過去,原本自台灣出口的中間財減少;加上近幾年中國大力扶植本地產業,包括石化、面板、太陽能、工具機等,都是中國推動「進口替代」的重點項目;因此,就算簽了ECFA,台灣出口也不會轉好。林向愷指出,國內產業移往海外生產後,只一味追求降低成本,不會提升技術,也沒有轉型壓力,因此技術優勢愈來愈弱,產品競爭力降低,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問題所在;但馬政府只會歸咎於我們沒簽FTA,以中韓FTA來要脅讓服貿過關、加速貨貿談判,卻不談簽ECFA後台灣投資中國屢創新高的問題。
鄭琪芳
2014-11-14
«
1
2
3
4
5
6
»
熱門文章
近三日
近一月
熱門
川習會將登場 魯比歐:美不會放棄支持台灣
黃靖媗
亞塞拜然拒發簽證 國際法官協會聲援台灣
楊國文
國民黨的「中國結」困境
李敏勇
習近平與鄭麗文電來電去的騙術
李筱峰
從剴剴案到花蓮救災 粉專怒轟鍾沛君冷血
自由時報
徐榛蔚縣府太脫線!記者忍不住電爆官員影片掀熱議 網直呼解氣!
自由時報
各自慶國慶 何必動干戈
李敏勇
徐榛蔚說明會被罵爆!災民當場「躺平」、多人離席抗議
自由時報
給鐵藍家人的家書
Judy
館長、黑幫、中國黨
Mock Mayson
醫生父子臨終寫下最愛兩個字「台灣」
張肇烜
韓國瑜與他的黑道好朋友
曾韋禎
揭開蔣經國十大建設的歷史真相
彭淑禎
氣到現在,都無法原諒國民黨
陳增芝
熱門搜尋
請輸入標題、作者等關鍵字
開始搜尋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