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元亨相關文章

「學」什麼?「校」什麼?

「學」什麼?「校」什麼?

學校存在的主要核心價值是學生學習,學習不應侷限在課堂上,更不應受限於教科書裡的知識,總括來說,凡是與教育相關的知識、情意與技能,都要讓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小學是基礎教育,涵蓋品德、海洋、食農、創客、防災、環保、性別、各學科領域等教育。小學教育的範圍相當寬廣,國、高中因升學導向,各種類別教育的力道會遞減,到大學以上,那就更不用說了。光舉掃廁所為例,小學生總會徹底落實,國、高中生比起小學生掃得差一些,至於大學生,養尊處優者多,掃廁所的工作全是學校工友或委外負責,我不知道還有哪所大學的學生願意掃廁所? 比起公部門或企業組織,公立學校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依任務需求可區分為行政與教學兩個層面。行政層面除了有編制專門負責人事、主計、出納、事務(採購)、護理師的公務員外,學校處室主任及組長,都由教師兼任,必須負責教學與行政任務。近年來,諸多主客觀因素導致教師擔任行政人員意願薄弱,因此,每到學年末,校長總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請託教師擔任行政人員。教學層面級科任教師所佔的人數比率遠高於兼任行政教師,屬於教學專業人員,必須擔負學生學習成效的責任。因此,與教學無關的任務,教師總可以強力主張減免或者不予辦理,而這樣的主張通常也會與兼任行政工作的教師產生衝突。 學校的教育績效和企業界所追求的業績或營利目的不全然相同,教育績效很難在短時間呈現,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說明教育績效的時間隱性。企業界的業績或營利,可以在短時間內驗收,要想辦法提升盈餘或降低虧損,讓股東賺錢,以利企業永續發展。 學校教育不應只聚焦於教學,更不應僅強調知識學習,我們要讓學生擁有帶得走的能力,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必須達成知識、技能和情意的教育目標。政府各部門擬定相關政策,會優先透過學校宣導、實施、考核,為培育未來高素質的國(公)民做好準備。 有些看似無關教學的政策或公文,就會交付行政人員,行政人員再央請教師配合協助。例如:交通安全成果彙報,確實與各學科領域教學無直接相關,但在國小低年級生活領域,中、高年級的綜合活動領域,會有相關的課程連結。在每天的導師時間,級任老師也會叮嚀學生相關交通安全的注意事項。在兒童朝會,行政人員也會定期宣導,甚至有些學校還設置有交通安全主題教室。 若要認真列舉與正常教學無關的行政業務,那真的是不勝枚舉!學校承擔各部會的政策宣導,辦理各項活動、公文或計畫等,通常被認為與教學無關的業務,卻與教育有直間接相關,特別是為了培育今日的學生成為明日的好國(公)民,必須要落實在國民基本教育階段。國小和國、高中教師承受培育好國(公)民的責任與壓力,豈是自認為超高級知識份子的大學教師所能想像的。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不紮根,如何期待自以為成年人的大學生可以開花結果? 閩南語有句話說:「看人家擔擔子不吃力,擱嫌人家姿勢醜。」用看的、用說的很簡單,自己做了就知道箇中滋味!不管你是什麼身分?什麼角色?你可以指責或批評學校行政服務不盡完美、教學不盡完善,但請不要詆毀教育人員(尤其國民基本教育階段)的努力,更不要全盤否定教育的價值。 2017.08.25 udn/文教/觀點評論
何元亨 2017-08-25
行政是要「逃亡」什麼?

行政是要「逃亡」什麼?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看著媒體斗大聳動的標題:「行政大逃亡」8月將湧現。怎麼會形容擔任行政職的老師是「大逃亡」?難道有誰曾經擔任行政職而面臨生命威脅嗎? 有人說:「行政大逃亡是台灣中小學教育最大的危機。」有這麼嚴重嗎?大學不也一樣,除了公務員外,有哪個教授願意跳出來主動擔任行政職?連系主任都是菜鳥助理教授擔任,何況是更高階的行政主管。在我看來,台灣中小學教育最大的危機是任何人都可以對中小學教育說三道四:從販夫走卒、學生家長、中小學老師、知名企業家、電視名嘴到大學教授等等,每個人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 「想升官發財者,莫入教育門!」不是每個人都會在乎行政加給有多少錢的,局外人少在那邊揣測議論。我在師專新生訓練時,就立志要完成校長夢,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總想著,當幾年老師後,接著當組長,考主任考校長。目標確立了,行政路便走得更坦然!在我當老師的年代(那時剛解嚴),組長是小小官,主任是小官,校長是大官,更別說教育局的督學或其他長官了,官威浩大得令人生懼。現在呢?隨著民主成熟,那時所謂的「官們」,早成了人民的公僕。想要嗅聞「官味」、追求「官位」、享受「官威」的人,早就放棄兼任行政職的動力了。 這些年,公文和評鑑減量已漸漸落實,許多原有的視導或評鑑,已合併到4年一次的校務評鑑,甚至連校務評鑑的向度與指標也不斷合併中,大多以平日行政業務的內容為主。教育主管機關「減量」的目的,都是為了減輕行政人員的工作負擔與壓力,可以更落實行政支援教學與學習的目標。教育局發的公文,都會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不知道教育界外人指稱「沒意義的公文」是什麼?更別說什麼堆砌文字且無意義的報告了,難道學校現場承辦的公文和繕寫的計畫,都是沒有意義的嗎?那學校就該關門大吉了!若教育界的外人或不了解教育現場的人士而隨意指指點點,又不需負任何責任,只為了掀起陣陣漣漪,堆砌個人的社會聲望,那不是太輕鬆了嗎? 教育現場中,願意主動擔任行政職的老師的確漸漸式微,原因可以找到千百種,但我認為那只是「人性」!有人說:給行政主管加薪來留人,根本沒有用。以我來說,校長津貼比資深主任約多3,000元,資深的組長跟主任加給是一樣的,比導師約多2,000元。「加薪」是一種實質的鼓勵與肯定,不「加薪」看看,怎知道沒有用?如果只想花一根香蕉的價錢,就只能聘請「猴子」了。君不見,多少大學教授或經理人被國外優渥的薪資挖角了!除了薪資加給誘因不足外,難道,擔任導師或科任老師不會遇到跟擔任行政職相類似的困擾嗎?在各校級職務編配辦法的運作下:導師、科任老師、組長、主任,每個職位總會找到有人做的。一個蘿蔔一個坑,只是到底「坑」和「蘿蔔」的尺寸合不合而已! 在這個年代,即便大多數的老師不願意擔任行政職,但總有老師對學校具深厚情感,對學校未來發展還有憧憬,對個人教育生涯還有期待,對行政服務還有熱情,不在乎行政加給,不在乎寒暑假法定假期減少,不在乎外界的說三道四。願意承擔行政職的老師們,我們應該給予肯定與鼓勵! 兼任行政職的老師,不僅承辦行政業務,也要扮演科任教師的角色。所承辦的每一件公文,辦理每一個活動,繕寫每一個計劃,都是為了讓學校運作得更好,幫助其他老師教得更好,讓每個孩子可以擁有更豐富的學習機會。誰敢說沒有意義呢? 教育不是服務業,無法一味追求顧客高滿意度。教育要提升的是專業形象,安全的學習環境,豐富多元的學習機會。期許有幸擔任校長的夥伴,要成為兼任行政職老師的堅強後盾,綜理校務,綜合承擔一切毀譽!期盼各界,多給中小學教師一些掌聲! (作者為新北市新莊區昌隆國民小學校長)
何元亨 2017-08-06
《灣生回家》電影裡的鄉愁

《灣生回家》電影裡的鄉愁

兒時的土角厝。作者提供 何元亨/新北市新莊區昌隆國民小學校長       這幾天,因為《灣生回家》一書作者虛構身世吵得沸沸揚揚,早已忘記,我何時到電影院看這部紀錄片。看這部紀錄片的動機就如當初《看見臺灣》、《拔一條河》等,凡是記錄臺灣人文風土的影片,我都會感到興趣。特別是《灣生回家》一片,我和片中人物同樣有一份特殊的鄉愁:兒時成長的故鄉,對照現在居住的異鄉,經常會有「故鄉變異鄉;異鄉變故鄉。」的情感。遺憾的是,《灣生回家》一書作者虛構身世,傷害紀錄片的真實性,倘若能像楊力州導演《拔一條河》的書和紀錄片同步且真實,就不會有現在的紛擾。     不是遊子,很難體會遊子對故鄉的眷戀。詩人余光中先生也寫過鄉愁一詩,很幸運的,我沒有經歷那個時代的悲慘。我相信每個遊子對故鄉的眷戀永遠不會消褪,甚至直到生命終了。     回顧過往,《灣生回家》電影裡的人物和故事,在某方面類似1987年臺灣政府開放「兩岸探親」的感人故事。那些當年因國共內戰被迫離開故鄉的人,重新回到久違的故鄉,不也令人熱淚盈眶。「鮭魚返鄉」或「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並非中國人或臺灣人的專利,只是「衣錦還鄉」可滿足世人的虛榮。對故鄉的眷戀,不分族群或國別。     我的故鄉在大甲偏僻的小農村,離鄉三十餘年,卻常惦記著故鄉的人、事、物。每年的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總能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故鄉的媽祖廟,那是我故鄉眷戀的一個小印記而已,卻能短暫滿足我思鄉的悸動。即便我現在返鄉的機會少些,但故鄉裡有我的童年,我的親友,那是無法抹滅的情感。只要返鄉,我一定會到村莊裡逛逛,特別會到我兒時的「土角厝」看看,即使現在有些破舊荒廢。看看我兒時成長的足跡,即便景物不依舊,人事部分非,我依舊覺得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     我周遭的友人跟我有相同的際遇,曾經聽過友人的父祖輩從臺南到臺東開墾,在那裡落地生根。後來,友人北上讀大學,就一直留在北部成家立業,偶爾也聽他說會回到臺東故鄉走走看看,這不也是另一種對故鄉的眷戀嗎?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周遭俯拾即得,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灣生回家》的故事不也是這樣嗎?     《灣生回家》紀錄片,真實的生命故事。我從單純的鄉愁看這部片,會引起遊子共鳴的情感。當然,有人會宏觀的從戰爭、殖民、民族情緒等來看這部片,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我喜歡回到人類最初的情感,對故鄉永遠的眷戀,這樣單純些,這樣的赤子心更顯珍貴。
何元亨 2017-01-04
到底是名嘴太神還是電視台太神

到底是名嘴太神還是電視台太神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曾當過名嘴。資料照片 何元亨/新北市新莊區昌隆國民小學校長   電視節目百家爭鳴,不論政治性或娛樂性談話節目,造就無數的名嘴,也提供資深媒體人再度證明資深的機會,甚至栽培名嘴成為政治人物。名嘴的影響力已超越第四權(媒體權):可以左右政府政策;可以引導司法判決;可以預測財經趨勢;可以形塑社會共識;可以鼓動流行風潮……。      民主價值得以彰顯;社會正義得以伸張;人民生活得以富裕;教育品質得以提升……,有一部分可能要歸功於名嘴。我認為名嘴的特點如下:   一、要有豐富的學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懂政治;右懂經濟。不管什麼議題,都能和自身專業跨領域侃侃而談。相信你曾看過藥學系教授談食品保健或醫療程序,執業律師談房地產趨勢,政治系教授談課綱……。其實,這些人的學識都比不上「資深媒體人」,因為資深媒體人什麼都能談:政治、經濟、司法、演藝、教育、文學、歷史……,名符其實的「懂王」。   二、要有金剛不壞之身:名嘴擁有絕對的言論免責權,不管什麼流行議題或時事,先談再說。若發現錯誤,事後道歉,便能安然度過。即便被告,也是纏訟多年,緩刑或罰鍰結案。也許偶爾不經意或刻意的被告,更是小名嘴成為大名嘴的康莊大道。   三、要具演員的天分:有些名嘴在自己座位前方的桌子,一定要擺放許多報章雜誌或書籍,看起來準備充分,也很有學問,有時候也要獻一下爆料的簡訊或LINE等私訊內容。談到激動處要演出憤怒或哽咽,遇到同臺名嘴吐槽時,要適時裝傻。遇到主持人請教不懂的問題時,要立刻迴避,或者說回去再研究一下。   四、要有廣大的人脈:名嘴交遊廣闊,販夫走卒或上流仕紳都是他們口中的好友。更具意象的說法是某政黨或某醫療院所或某單位高層人士向他透露事情的真相,所謂的深喉嚨啦。有時候,也會以曾經和某特定人士餐敘為說詞,間接說明廣大的人脈。天曉得!他們說的是真的還假的?   五、要有千里眼和順風耳的神力:不論在哪個現場?他們總能清楚的聽到、看到關鍵的消息及畫面,說得活靈活現,彷彿置身在當下的樣子。相信他們應是媽祖的左右護法,能聽到更能看到一般人聽不到、看不到的事情。   六、要會寫小說或劇本:看到一件事的開端,便著手構思這件事所需的角色,鋪陳所需的故事情節,還得預留故事發展的伏筆。日後,不管事實的真相發展為何?就可以從伏筆裡,慢慢轉化成合理的藉口。   七、要有先射箭後畫靶的能力:名嘴們「我口說我心」、「我口說你心」、「我口說他心」,眾人皆非我獨是。在談論事件時,臉不紅氣不喘,就算說錯了,就算邏輯不太順暢,就算天馬行空,總能面不改色,始終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也就是以自己的主觀論點為圓心,找到有利的論據為圓周,永遠繞著圓心轉,真亦成真,假亦成真。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真正的名嘴應該是這樣!放眼現今談話性節目,有幾臺真正找到專攻術業的名嘴評論或說明?如果不斷按遙控器,有時還會看到同一個名嘴,上不同的節目談論不一樣的議題,那就真的是「有神快拜」了。這時候,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名嘴太神還是電視台太神?
何元亨 2016-11-16
別再以站導護來評斷老師的「教育愛」

別再以站導護來評斷老師的「教育愛」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黃明堂攝。 校內導護歸教育人員,校外導護歸社會。 我們都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大人的存在目的之一,不是為了保護孩子平安成長嗎?政府不是由大人組成的嗎?社會能維持安定或變得混亂,不也是大人造成的嗎? 老師不必站校外導護是有道理的。近日的文章大多討論法律責任問題,老師被撞怎麼辦?老師站校外導護而導致班上孩子受傷怎麼辦?老師沒有交通指揮權等等理由,說穿了很簡單,就是認為老師沒有義務站校外導護。其實不管是老師或孩子或社會人士,若遺憾的發生意外,一定該有相關法律保障。可惜的是,法律總在生命出現遺憾時,才會出現一點點的曙光。 為了保護孩子上放學安全,各校有許多交通導護志工盡心盡力。但,上學與放學途中,整個社會環境友善嗎?家長為何不放心孩子獨自走路或搭公車上學?是因為社會治安無法令家長放心,到學校途中充滿太多的「驚奇」與「冒險」。大人們都很清楚,人行道上有哪些障礙物,少數的汽機車駕駛人見孩子年幼可欺,橫衝直撞,不願禮讓,這就是國民素質的問題。而國民素質又是教育的問題,惡性循環,生生不息。 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安全上放學,有空的家長總會準時接送。然而許多自私的家長只顧著自己的孩子安全,特別在下雨天,汽機車經常塞爆校門口,如果學校開放,汽機車一定塞滿整個校園。沒空的家長怎麼辦呢?當然,有一部分交給安親班接送,可是,那是不是也要討論安親班車輛塞滿孩子的安全問題? 保護孩子上放學安全,社會必須有共識。共識不難:莫道他人子弟,皆當自己兒女。汽機車駕駛人如果有這樣的共識,可以把自己當成導護志工,怎會有搶快、搶黃燈、闖紅燈的事情?在路口遇見孩子過馬路,一定會耐心等候。可惜臺灣社會雖然友善,但總會發生一些憾事。在國民素質尚未全面提升到保護孩子的共識下,便要依靠執行公權力的警察。然而警察要做的事太多,雖也會執行護童專案,卻無法普遍落實在大多數孩子上放學的街道上,最多是選擇交通繁忙的重要路口或校門口,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老師是孩子在學校的父母,既是父母怎會有不疼愛保護孩子的呢?社會人士就別再以是否站校外導護來評斷老師的「教育愛」,那是很廉價的評斷。別把老師當服務業,老師做的是千秋大業!校外導護問題,要歸咎社會風氣,國民素質,政府積極作為,與老師何關? 老師,斯卡也達! (作者為新北市三重區興穀國民小學校長)
何元亨 2016-03-09
台獨原形有何不好? 

台獨原形有何不好? 

作者:何元亨(新北市三重區興穀國小校長) 回應郭正亮先生撰〈民進黨震回台獨原形〉一文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forum/20140411/376973/1/。     民進黨存在的核心價值只是中央執政嗎?若真是如此,就太小看了台灣人了,回想過去,民進黨受到台灣人支持的理由是什麼?     第一個理由是衝破威權體制。第二個理由是堅持台灣主權,建立台灣共和國,也就是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人決定。第三個理由是制定一部屬於台灣的新憲法。第四個理由是清廉勤政愛鄉土。不過,現在這些理由都生鏽了。     讓民進黨震回台獨原形吧!不要說太長的時間,就從美麗島事件開始吧,追求台灣獨立的理想,也有三十幾年了。兩岸國共對立的年代,台灣全力對抗中國的武力侵犯,因為美國還有保衛台灣的利益,勉強撐得住。回頭看看,這還不算是台灣最危險的年代,現在才是,台灣要同時對抗中國武力與經濟的侵犯,美國也許冷眼旁觀,台灣人再不團結,還撐得住嗎?     台灣維持現狀不就是如此嗎?最多就是二十幾個邦交國。從小,老師都教我們兩國來往要基於平等互惠原則。現在呢,政府官員告訴我們,因為沒有正常的外交關係,所以在各種談判上,無法像一般正常國家的外交關係。若真如此,為何不讓台灣國家正常化?     台灣人民鬱悶的是;比我們土地小、人口少、落後的國家,都能夠在聯合國佔有席位,在國際場合拿自己的國旗、唱自己的國歌。有人以為正名、制憲對日常生活並無急迫性,聽起來似有點道理,其實不然。     國家正常了,我們可以教孩子完整的台灣歷史、台灣地理;台商到世界各國做生意,可獲各國政府的尊重與法律保障;國家運動代表隊可以不再受「奧會模式」所箝制;國家正常了,潛逃至外國的重大罪犯,可以順利的引渡回國;我們的產品出產國可以標示得更清楚;政治不再有意識形態,藍綠不再惡鬥;我們不再有國家認同的混淆,我們會更有自信地與世界各國競爭;不論教育、經濟、政治、社會、司法各方面都會正常。    誰還能說追求國家正常化不重要呢?我們辛勤的為生活打拚,為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要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與各國的孩子自由公平的競爭!追求國家正常化當然跟拚經濟一樣重要,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           世界上當然只有「一個中國」;也必然只有「一個台灣」。我們不需要爭取「一個中國」的原則,我們迫切的需要是爭取「一個台灣」在國際上的生存權。以台灣的經濟優勢,世界各國及聯合國沒有道理排斥我們參與國際社會。要讓台灣走出去,要讓四海之內的台灣同胞在國際上抬頭挺胸,台灣就是一個國家,台灣就是我們的國號,不要再捨近求遠去拼湊一些莫名其妙的稱呼。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名正言順的享有與其他國家相同的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我們要讓世人再次為台灣喝采!    民進黨執政時代,被在野黨批評為「鎖國」,現在國民黨執政了,也是鎖國;把台灣鎖在中國。台灣處處仰中國鼻息,怎能看見世界其他國家和煦的陽光呢?  
何元亨 2014-04-11
認同的追尋

認同的追尋

全世界不會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有認同混淆的問題。走在島嶼的街道上,隨便找幾個人問問你是哪裡人?通常會有三個不同的答案;台灣人、中國人、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如果再追問你的國家叫什麼名字?答案應該也會有三個;台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台灣。 恁祖媽係台灣人(蘋果綠版)。圖片來源:李小克 有趣吧,這是台灣人身分與國家認同的混淆,追究遠因當然歸咎於外來政權統治心態與移民社會所必然造成的認同混淆。再看看我們的駐外使館,國家名稱可真是繽紛多元啊。大部分人並不以為意,只要經濟面穩定成長,管他政治面是否正常?喚一聲「台灣」偉大的祖國,竟要歷經數百年還不克自然。 我們的祖先遠渡黑水溝到台灣定居,不論先來後到,不管是逃避戰亂或另謀生路,除了島嶼上原住民外,誰敢否認祖先來自於中國?也就因此,克服不了祖國究竟是中國或是台灣的迷思。想想看,就是因為追求建立美好的家園才會遠離原鄉,遷徙到台灣,腳踩的地,頭頂的天,呼吸的空氣等全都是台灣,有誰還要否認祖國台灣的定義。 認同的追尋在台灣是一條艱困的道路,看看我們的運動員到國外參加比賽,聽不著國歌響起,見不到國旗冉冉升起,尚未比賽,自信心卻已少了一大截,就算實力比對手強,也掩蓋不住沒有國旗和國歌相伴的遺憾。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發光發熱的王建民,每當他出賽時,美國現場轉播電視畫面會呈現一幅簡單的台灣地圖,介紹他是來自於台灣臺南的投手,此刻,不再有人對王建民是台灣人產生絲毫的質疑,內心也自然湧現生為台灣人的驕傲。可惜的是當球賽結束,有一部分人又產生身分認同的混淆了。 台灣人的認同往往只在運動賽事時展現。圖片來源:女王 生活在台灣,根源在台灣,還有什麼障礙阻止我們對台灣的熱愛。祖先到臺灣來延續族群的命脈已經數百年了,也建立了美麗的家園,我們有什麼理由放棄這一切,豈敢違背祖先渡海遷台的偉大夢想。 在國內,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必須更堅定;到國外,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必須更堅持。對於國家認同,要堅信台灣是我們唯一的祖國,學學東帝汶、科索沃及波羅的海三小國,面對同種族的外國勢力的威脅,依舊建立屬於自己族群記憶與國民想像的新國家。 1994年吳念真主持電台節目時,貨車司機王文德call in到節目中唱〈母親的名叫台灣〉`,希望由當日來賓蔡振男演唱, 後由吳念真與蔡振男共同編修後灌錄唱片。影像來源:Youtube 「一個中國」舉世皆知,該努力的是要讓「一個台灣」在國際上立足,追尋身分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唯有國家認同的一致性,國家記憶的共同點,我們才會有力量抵禦敵國的威脅,也才會有自信與其他國家在國際台臺競爭。
何元亨 2013-05-15
國家正常化優先

國家正常化優先

台灣人民鬱悶的是,比我們土地小、人口少、落後的國家,都能夠在聯合國佔有席位,在國際場合拿自己的國旗、唱自己的國歌。有人以為正名、制憲對日常生活並無急迫性,聽起來似有點道理,其實不然。 國家正常了,我們可以教孩子完整的台灣歷史、台灣地理;台商到世界各國做生意,可獲各國政府的尊重與法律保障;國家運動代表隊可以不再受「奧會模式」所箝制;國家正常了,潛逃至外國的重大罪犯,可以順利的引渡回國;我們的產品出產國可以標示得更清楚;政治不再有意識形態,藍綠不再惡鬥;我們不再有國家認同的混淆,我們會更有自信地與世界各國競爭;不論教育、經濟、政治、社會、司法各方面都會正常。 誰還能說追求國家正常化不重要呢?我們辛勤地為生活打拚,為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要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以與各國的孩子自由公平的競爭!追求國家正常化當然跟拚經濟一樣重要,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  
何元亨 200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