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生回家》電影裡的鄉愁

兒時的土角厝。作者提供

兒時的土角厝。作者提供

何元亨/新北市新莊區昌隆國民小學校長
     
這幾天,因為《灣生回家》一書作者虛構身世吵得沸沸揚揚,早已忘記,我何時到電影院看這部紀錄片。看這部紀錄片的動機就如當初《看見臺灣》、《拔一條河》等,凡是記錄臺灣人文風土的影片,我都會感到興趣。特別是《灣生回家》一片,我和片中人物同樣有一份特殊的鄉愁:兒時成長的故鄉,對照現在居住的異鄉,經常會有「故鄉變異鄉;異鄉變故鄉。」的情感。遺憾的是,《灣生回家》一書作者虛構身世,傷害紀錄片的真實性,倘若能像楊力州導演《拔一條河》的書和紀錄片同步且真實,就不會有現在的紛擾。
   
不是遊子,很難體會遊子對故鄉的眷戀。詩人余光中先生也寫過鄉愁一詩,很幸運的,我沒有經歷那個時代的悲慘。我相信每個遊子對故鄉的眷戀永遠不會消褪,甚至直到生命終了。
   
回顧過往,《灣生回家》電影裡的人物和故事,在某方面類似1987年臺灣政府開放「兩岸探親」的感人故事。那些當年因國共內戰被迫離開故鄉的人,重新回到久違的故鄉,不也令人熱淚盈眶。「鮭魚返鄉」或「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並非中國人或臺灣人的專利,只是「衣錦還鄉」可滿足世人的虛榮。對故鄉的眷戀,不分族群或國別。
   
我的故鄉在大甲偏僻的小農村,離鄉三十餘年,卻常惦記著故鄉的人、事、物。每年的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總能在電視新聞中看到故鄉的媽祖廟,那是我故鄉眷戀的一個小印記而已,卻能短暫滿足我思鄉的悸動。即便我現在返鄉的機會少些,但故鄉裡有我的童年,我的親友,那是無法抹滅的情感。只要返鄉,我一定會到村莊裡逛逛,特別會到我兒時的「土角厝」看看,即使現在有些破舊荒廢。看看我兒時成長的足跡,即便景物不依舊,人事部分非,我依舊覺得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
   
我周遭的友人跟我有相同的際遇,曾經聽過友人的父祖輩從臺南到臺東開墾,在那裡落地生根。後來,友人北上讀大學,就一直留在北部成家立業,偶爾也聽他說會回到臺東故鄉走走看看,這不也是另一種對故鄉的眷戀嗎?類似的例子,在我們生活周遭俯拾即得,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灣生回家》的故事不也是這樣嗎?
   
《灣生回家》紀錄片,真實的生命故事。我從單純的鄉愁看這部片,會引起遊子共鳴的情感。當然,有人會宏觀的從戰爭、殖民、民族情緒等來看這部片,就會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我喜歡回到人類最初的情感,對故鄉永遠的眷戀,這樣單純些,這樣的赤子心更顯珍貴。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何元亨

何元亨
新北市新莊昌隆國小校長。著作:《缺角的秋海棠》《童思‧童詩》《佟佟的心情故事》《戀戀鄉情》《童年萬萬歲》 《阿公帶我飛》《半紙人生》《黃金穀進行曲》 《國小教甄複試謀略》《李敏勇現代詩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