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意義

 

烏克蘭被俄羅斯侵略,很多人開始認真思考戰爭這件事情,那些忽略威脅的言論:統獨假議題,販賣亡國感等等,不僅變得相當的尷尬,而且消失的無影無縱。有些人開始努力運動,強身健國,有些人詢問並加入民團,想要練習戰爭的技巧,並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護身的槍枝武器,清除內部的敵人,捍衛自己的家園。

馬基雅利說:戰爭超出了道德判斷和純粹的權力問題。他認為戰爭的勝利是統治主權合法性的體現,也是國家內部秩序的保障。

克勞塞維茨說:每場戰爭都是暴力行為。它的目的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手,使他完全沒有防禦能力。戰爭本身永遠不會結束。政治意圖是目的,戰爭是手段。

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全面重新分配權力的歷史時期。中國崛起、俄羅斯回歸,這次的侵略戰爭無疑是這種權力重新分配的正式行為。烏克蘭首當其衝,台灣可能緊接在後,但每個民主國家都一樣遭受威脅。德國聯邦國防軍總參謀長表示:他非常擔心,因為他覺得德軍無法應對俄羅斯這樣的襲擊。德國總理蕭茲也因此重新大幅增加預算,整頓軍事力量武裝德國。

當普丁談到在外國干預的情況下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時,這正是克勞塞維茨所描述的極端暴力的問題,可能造成全面戰爭的危險。克勞塞維茨試圖給戰爭一個政治框架,正是為了防止它升級到極端。戰爭不過是延續國家政策的方式。防止全面性的戰爭,常常需要即時的應對。

普丁一直認為拜登和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相當軟弱,只會袖手旁觀,但忽略了網路時代巨量資訊傳播的可怕,柏林大規模支持烏克蘭的示威遊行,這些由下而上所帶來的壓力,扭轉了德國的政治。

戰爭是殘酷和不幸,但卻是人類歷史重要的一部分。尼采認為戰爭的破壞力突破根深蒂固的社會模式,並為文化變革提供動力。戰爭是必要的,為了釋放人類內在的激情,這些激情已被馴服的社會昇華。並且釋放權力意志,重新回到戰爭的野蠻狀態,才能使人回歸本性,從而超越自己。

政治不僅引起戰爭,而且支配戰爭,因而政治決定戰爭的性質。

——克勞塞維茨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