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花世代不再堅持程序正義

(記者黃謙賢攝)

(記者黃謙賢攝)

周敏/科技業人士
 
民進黨中執會於周三(5/29)不顧賴清德反對,通過了蔡陣營的提案(對比韓柯、納50%手機民調)。5/31日本產經新聞大幅報導民進黨總統初選,標題為「蔡氏為了挽回局面,把初選規則改成對她有利,受到批評」。民進黨此舉不僅違反程序正義,法界表示民進黨單方面修改進行中的初選規則,有違法之嫌。法學專家指出,賴清德可參照昔日馬王政爭國民黨欲開除王金平的案例,向法院提出「假處分」。雖然賴清德表示他不會對民進黨提起法律訴訟,但是非曲直已相當明白。
 
根據法界意見和國際媒體報導,多數國人明白程序正義是站在賴清德這一邊。然而台灣社會發生一件非常有趣的現象,當許多中老年人不分藍綠強烈批評民進黨對民主的破壞,不少年輕人卻援用各式各樣的理由來「合理化」蔡陣營的做法。更有趣的是,2014年年輕人的太陽花學運主打的正是「程序正義」。但是五年後的現在,許多太陽花世代的年輕人不是選擇默不作聲,就是站到破壞程序正義的那一邊。
 
很多民主前輩終生為台灣民主奮鬥,當年看到太陽花運動時覺得很欣慰。這些前輩當時本以為可以交棒了,但現在卻發現即使自己已經垂垂老矣,還是得再次站出來,再一次為台灣民主奮鬥。 筆者和這些中老年人對談,發現他們對於這些挺英年輕人感到失望和不解。這些前輩不明白,為何許多太陽花世代於2014年主張程序正義,2019年卻用各式各樣理由合理化蔡陣營的程序不正義?筆者發現更有趣的是,許多年輕人瞧不起國民黨,但是不少國民黨知識分子也都能看出來這次民進黨總統初選有程序正義方面的問題,並加以批判。為何連國民黨知識分子都能秉持良心做出批判,而許多經歷過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卻視而不見?對於這些前輩的疑問,筆者嘗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此一矛盾現象。
 
不理性的人性

從心理學的角度觀之,人生下來就是不理性的。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進行道德判斷時未必會根據原理原則。一般人往往是先有了喜惡愛憎,才去拼湊表面上的道德理由,也就是「合理化」的論述。正如西方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指出,人的感性猶如大象,人的理性有如騎象人。騎象人(理性)坐在象背上看似掌握主導權,但實際上騎象人(理性)相對於大象(感性)是非常渺小的。如果大象(感性)不同意騎象人(理性)指揮的前進方向,騎象人(理性)一定是落敗的一方。
 
了解一般人的道德論述的不理性,就可以理解為何許多太陽花世代五年前主張「程序正義」,現在卻合理化「程序不正義」。五年前的太陽花學運其實是因為學生反中,擔心台灣市場開放給中國會帶來負面效應。當時剛發生學運時,社會大眾感到困惑,一時無法判斷學運的正當性。此時學運打出「程序正義」的口號,社會大眾一時之間雖然不清楚服貿協議的影響,但是大家知道「程序正義」,所以支持了太陽花學運。換言之,對太陽花運動來說,「程序正義」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背後的理由其實是擔心中國。
 
五年後的今天,太陽花世代中許多人因為支持蔡英文,即使蔡陣營所做所為(單方面延期和更改規則)不僅破壞程序正義,甚至被法界指出有違法之嫌,也被國際媒體所報導,但許多太陽花世代的年輕人選擇直接忽略這個事實。他們甚至編出一套合理化的攻擊論述,去攻擊蔡英文的對手。
 
挺英的年輕人的不理性行為,不僅可從他們選擇性支持程序正義可以看得出來,還可以從他們對手機民調的主張得證。挺英的年輕人主張手機民調,但只限於總統初選而已,一點也不在乎剛舉辦完的民進黨立委初選並沒有納入手機民調。如果手機民調真的有那麼重要,他們應該要求一併重新辦理方是。這樣才合乎理性。
 
綜上所述,許多太陽花世代選擇性地支持「程序正義」,選擇性地支持手機民調,追根究柢其實就是來自未經反思、不理性的人性。然而,不理性的道德判斷值得稱許嗎?根據西方啟蒙思想家康德的主張,真正的道德法則應該放諸四海皆準,不會因為情境因素而改變。康德十分強調理性,他主張人應該避免被不可靠的情感所左右,不要因為情感因素改變道德原則。筆者認為康德的主張相當值得提供給太陽花世代做參考。
 
世代差異

那麼,為什麼台灣的中老年人比較能夠堅持「程序正義」?筆者認為這和他們的經歷有關。首先,從時代背景來看,許多中老年人在求學時代歷經過威權統治,都寫過對兩蔣歌功頌德的作文。因為走過那樣的歲月,在台灣民主化後,許多中老年人即使支持特定的政治人物,但是他們心中依舊有一個聲音提醒他們不要盲目崇拜。換句話說,他們心中依舊有一雙眼睛看著他們支持的對象,他們心中依舊有一把尺衡量著他們支持的對象。有這樣的理性態度,讓他們可以在支持某個特定人物當選後,如果發現該人物初心已變,或是當初就只是行銷手法騙票罷了,他們可以毫不眷戀地根據原理原則,揚棄原本支持的對象,不會有情感依附的問題。
 
相對的,現在的年輕人並沒有走過威權歲月。在他們成長的環境中,追逐著影視明星。到了可以投票的年齡,如果沒有發展出足夠的理性能力的話,此時若把對影視明星的偶像崇拜移轉到政治人物身上,就會產生粉絲現象。粉絲現象可怕的是不理性的態度,偶像不能被批評,偶像就算錯也要把她說成對的,呈現強烈的情感依附現象。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年輕人,筆者認為也要檢討台灣的民主教育。民主前輩或許以為將奮鬥得來的民主成果獻給下一代,他們自己就會發展出對民主素養。現在看起來這一套想法是錯誤的,事實上台灣需要提升年輕一代的民主素養。如果有投票權的年輕一代堅持「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筆者盼民主前輩也不需要過於失望,因為還有下一代的年輕人教育。總之,台灣社會應該好好思考如何提升台灣年輕世代的民主素養,培養理性的態度,和對原理原則的尊重。
 
世代差異的另一個原因則和人生閱歷有關。許多中老年人在個人人生道路上,曾被有權力者不公平對待過。所以當民進黨當權派為遂一己之私心延期改規則時,多數中老年人一眼就看穿他們在玩什麼把戲,明明白白,昭然若揭。但是許多年輕世代自己本身沒有這種經驗,就看不出來權力遊戲的血腥可怕,反而心疼有權者被偷襲之類的。對此現象,中老年人頗感無言。
 
其實,人生的道路很長,沒有人永遠都是勝利的一方。所以有朝一日現在的年輕世代也有可能會被有權力者不公平對待。到時候如果還是一直沉溺於不理性的感性之中,發展出成熟民主素養是不太可能的。但屆時如果他們有足夠的反省能力,能夠回想起在2019那一年,他們也曾支持有權力的人去更改遊戲規則,誠實面對,痛定思痛。若能透過如此反思,他們也會有機會能夠發展出理性的道德態度。
 
民主教育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許多年輕人之所以無視於民進黨當權派的程序不正義,和不理性的人性有關。而中老年人(不分藍綠)能夠堅持程序正義,是因為過去的時代背景和豐富的個人閱歷。筆者認為,如果要提升台灣社會整體的民主素養,不應空待終有一天年輕人會因為自己遇到挫折,突然幡然醒悟道德原則的重要性。社會上的有識之士還是應該要全面檢討台灣民主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除了對已有選票的年輕世代進行宣導之外,更要注重尚未有選票的更年輕世代的教育。這樣台灣民主才不會淪為曇花一現,終結在感性橫溢、缺乏理性的民粹主義之中。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論壇〉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