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缺乏文化涵養的市長

台北市政府七月九日發文給市府各機關學校,表示為落實E化,各市屬機關學校明年起不得訂購紙本報章雜誌,若要訂紙本,須專案簽請市長核准。

各機關學校一片譁然,女兒任教的小學,也說連國語日報都不能訂,教師們不禁罵聲連連。好的期刊,也只能打算由家長基金會支持,繼續訂了。

四年前就喊著「有手機就可以查閱一切資料,幹嘛訂報」的柯市長,此舉無異又下了焚書令,只差沒有坑儒而已。但在圖書、報刊業一片不景氣之下,文化部都想辦法要對業者實施各種紓困方案了,北市府反而落井下石,禁止機關學校訂報刊雜誌,跟坑殺這些報刊業者,有何差別?

推行E化,跟看紙本報刊並不衝突,有人愛以手機查資料,有人喜歡紙本的書香氣息,站在推廣閱讀的立場,首先就是要尊重多元和平權的需求,怎能以柯P個人想法,就讓愛看紙本的人,無報刊可讀了?何況家長、學校並不鼓勵小學生過早使用3C產品,不能訂國語日報或少年雜誌了,你要他們看甚麼課外刊物?

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抱怨說,有些優良雜誌是沒有E化的型式,取消訂閱,如何對讀者交代?事實上,圖書館員也都知道,有些國外報刊,訂閱電子刊物或資料庫,比訂實體報刊貴多了。北市府未經考量之下就發文禁訂紙本報刊,也造成下屬機關學校困擾。

美國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及閱讀教養的學者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近年才出版的《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Reader, Come Home;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一書,從腦神經科學和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呼籲大家不要太沉迷數位閱讀,紙本閱讀才能養成專注的精神。筆者個人也覺得,即使圖書資料E化是一種趨勢,但紙本閱讀仍有其優點,且觀諸文字載體歷史,從古代紙莎草到羊皮紙再到紙本印刷,轉換之間都有幾百年的重疊使用期間,數化E化資料出現,只不過三十年左右而已,和紙本資料共存共容,應該還有一段很長久的時間,柯市長急切想切斷紙本報刊,只能說他是一位缺乏文化素養的市長罷了! 

(作者為前國家圖書館編審,台北市民)

 

圖書館員的看法

◎ 張勳慶

據報導,台北市政府在日前通令,明年起所屬各機關學校為了落實E化,不再訂閱紙本報章雜誌,若要訂得上簽市長核准才行。這顯然是一個迷思:那就是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全文,和入口網站資訊海量下,沒有必要花錢訂閱報章雜誌。然而以筆者過往在圖書館服務經驗,有不同看法。

紙本的「閱讀」,和電子媒體的「瀏覽」,是很不一樣的過程,已經有不少相關論述,而且觀察電子書在台灣發展速度不如預期便可看出。學生族群就算人手一機,但在閱讀吸取和深入上,紙本的力量還是遠遠勝過電子的。而且,一個議題,尤其是時事議題,被老師指定為習題時,學生往往會去閱讀不同報紙,了解不同立場和切入角度,這是一種媒體識讀、公民學習過程。除非議題過於龐大複雜,例如先前的兩岸服貿,他們才會旁及一些調查報導為主的網路媒體和紙本雜誌。更重要的是,網路流風所及,E化新聞往往以標題的誇張與取材的聳動嘴砲,來吸引點閱,只看標題不去閱讀專文和特稿,那可能更會助長民粹和被操控的一群。

此外,在文學為主的副刊閱讀上,拿在雙手上的報紙對閱讀的注意集中,更不是E化所能取代。

台北市政府所謂落實E化不許訂閱紙本報章雜誌,另一頭卻猛砸錢去搞政令置入甚至首長形象宣傳,市府各局處猛印文宣和小冊子大放送,花錢不手軟,這根本就是市長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學校師生也只好迫於官大學問大,跟著不能看報紙雜誌。機關和學校訂閱報章雜誌,占預算比例相當有限,市府實不宜以E化為名,窄化資訊管道,限縮了市民與學生的選擇權。

(作者曾任圖書館員,新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