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璋相關文章

一個缺乏文化涵養的市長

一個缺乏文化涵養的市長

台北市政府七月九日發文給市府各機關學校,表示為落實E化,各市屬機關學校明年起不得訂購紙本報章雜誌,若要訂紙本,須專案簽請市長核准。 各機關學校一片譁然,女兒任教的小學,也說連國語日報都不能訂,教師們不禁罵聲連連。好的期刊,也只能打算由家長基金會支持,繼續訂了。 四年前就喊著「有手機就可以查閱一切資料,幹嘛訂報」的柯市長,此舉無異又下了焚書令,只差沒有坑儒而已。但在圖書、報刊業一片不景氣之下,文化部都想辦法要對業者實施各種紓困方案了,北市府反而落井下石,禁止機關學校訂報刊雜誌,跟坑殺這些報刊業者,有何差別? 推行E化,跟看紙本報刊並不衝突,有人愛以手機查資料,有人喜歡紙本的書香氣息,站在推廣閱讀的立場,首先就是要尊重多元和平權的需求,怎能以柯P個人想法,就讓愛看紙本的人,無報刊可讀了?何況家長、學校並不鼓勵小學生過早使用3C產品,不能訂國語日報或少年雜誌了,你要他們看甚麼課外刊物? 台北市立美術館也抱怨說,有些優良雜誌是沒有E化的型式,取消訂閱,如何對讀者交代?事實上,圖書館員也都知道,有些國外報刊,訂閱電子刊物或資料庫,比訂實體報刊貴多了。北市府未經考量之下就發文禁訂紙本報刊,也造成下屬機關學校困擾。 美國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發展心理學家及閱讀教養的學者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近年才出版的《回家吧!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Reader, Come Home;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一書,從腦神經科學和兒童認知發展的觀點,呼籲大家不要太沉迷數位閱讀,紙本閱讀才能養成專注的精神。筆者個人也覺得,即使圖書資料E化是一種趨勢,但紙本閱讀仍有其優點,且觀諸文字載體歷史,從古代紙莎草到羊皮紙再到紙本印刷,轉換之間都有幾百年的重疊使用期間,數化E化資料出現,只不過三十年左右而已,和紙本資料共存共容,應該還有一段很長久的時間,柯市長急切想切斷紙本報刊,只能說他是一位缺乏文化素養的市長罷了!  (作者為前國家圖書館編審,台北市民)   圖書館員的看法 ◎ 張勳慶 據報導,台北市政府在日前通令,明年起所屬各機關學校為了落實E化,不再訂閱紙本報章雜誌,若要訂得上簽市長核准才行。這顯然是一個迷思:那就是在網路上可以看到全文,和入口網站資訊海量下,沒有必要花錢訂閱報章雜誌。然而以筆者過往在圖書館服務經驗,有不同看法。 紙本的「閱讀」,和電子媒體的「瀏覽」,是很不一樣的過程,已經有不少相關論述,而且觀察電子書在台灣發展速度不如預期便可看出。學生族群就算人手一機,但在閱讀吸取和深入上,紙本的力量還是遠遠勝過電子的。而且,一個議題,尤其是時事議題,被老師指定為習題時,學生往往會去閱讀不同報紙,了解不同立場和切入角度,這是一種媒體識讀、公民學習過程。除非議題過於龐大複雜,例如先前的兩岸服貿,他們才會旁及一些調查報導為主的網路媒體和紙本雜誌。更重要的是,網路流風所及,E化新聞往往以標題的誇張與取材的聳動嘴砲,來吸引點閱,只看標題不去閱讀專文和特稿,那可能更會助長民粹和被操控的一群。 此外,在文學為主的副刊閱讀上,拿在雙手上的報紙對閱讀的注意集中,更不是E化所能取代。 台北市政府所謂落實E化不許訂閱紙本報章雜誌,另一頭卻猛砸錢去搞政令置入甚至首長形象宣傳,市府各局處猛印文宣和小冊子大放送,花錢不手軟,這根本就是市長不看報紙不看雜誌,學校師生也只好迫於官大學問大,跟著不能看報紙雜誌。機關和學校訂閱報章雜誌,占預算比例相當有限,市府實不宜以E化為名,窄化資訊管道,限縮了市民與學生的選擇權。 (作者曾任圖書館員,新北市民)  
王錫璋 2020-07-20
北市三倍券是來亂的嗎?

北市三倍券是來亂的嗎?

正當各媒體將中央振興三倍券預購方式,整理成表格報導,民眾也大致了解四種實體券和電子票券的使用方式了,台北市的長者民眾,卻突然陷入市府要加碼一千元的三倍券困擾中。 按說,市府要給六十五歲長者民眾多加碼一千元,本是敬老兼振興的好提議;可是其方式實在太複雜了。首先,要持悠遊敬老卡上網登錄,再儲自己的三千元到悠遊敬老卡,然後消費滿三千元以上,等簡訊通知後,再到超商靠卡加值,才能得到三千元的補助。等於是中央花一千,得二千元補助;北市府則是要先花三千,才能得到三千補助。 好不容易搞清中央振興券領取方式的長者,又被搞糊塗了,又因為你去領(或登錄)了中央振興券的話,北市多發的一千元的方式就無法申請了。想多得一千元,就得乖乖放棄經濟部推出的領取方式。 但上網登錄、用悠遊卡消費、再等簡訊通知、跑超商靠卡…等,不就是銀髮族的弱項嗎?北市府不能因為長者平常使用敬老卡交通補助的比率不理想,就想出多補助一千元的強迫使用悠遊卡消費的方式,來折磨老人家。柯P說,這是要讓長者、身障者養成無現金交易的習慣,卻是何不食肉糜的思維,很不可取。試想,很多長者是孤單老人,平常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還是很多,你要讓他上網登錄,又要跑超商靠卡,對身障或行動不便者,更是非常不方便。何況,能用悠遊卡消費的商店,並非普及,長者即使能靠子女協助,登錄了補助,又能去哪些地方消費,恐怕也會使他們困擾。 所以,柯P這時候推北市版的三倍券,真是來亂的。柯P幾年前取消了重陽敬老金,現在要展現敬老誠意,不如恢復將這一千元在重陽節以紅包現金,由里長辦公室發放,還能讓長者有感,又不致和七月的中央振興三倍券衝突呢 。 (作者為台北市民,退休公務員)
王錫璋 2020-06-22
台灣電視新聞的落後 哈吉貝知道

台灣電視新聞的落後 哈吉貝知道

哈吉貝侵襲日本,造成重大災難,連同浸水的新幹線車廂,可能損失數百億日圓以上,此在媒體多已有報導,這裡且談談日本電視上的颱風新聞。 哈吉貝颱風十二日直撲日本關東地區,對這個可能是一九五八年艾達颱風之後,會帶來最大風雨的颱風,日本相當戒備,NHK從十一日開始,每段新聞都花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報導颱風的訊息;那些交通工具會停擺、各地防災狀況、避難場所、百貨、超市、超商的營業時間…等等都詳細分析報導。筆者昨日看了一、兩次,還發現他們將這次颱風與一九五八年艾達颱風強度相比擬,要民眾提高警覺。艾達颱風曾造成靜岡縣狩野川氾濫成災,關東地區死亡一千二百人,故日本氣象廳自己另命名「狩野川颱風」,並建立「狩野川颱風紀念館」,NHK也派人去訪問,新聞中並有多次黑白影片顯示該次颱風的災難情況,也做了今年九月九日侵日颱風和這次哈吉貝的比較。 和國內電視的颱風新聞比較起來,感覺NHK比較全面而詳實,民眾生活各方面的影響都報導了。國內電視的颱風新聞,通常以引用氣象局預報人員的官方報告為主,配上幾位記者到海邊給大風吹得花容失色的尖叫聲,和市區招牌、大樹掉落的鏡頭,大概就是我們颱風新聞常見的一些畫面,但倒是花很多篇幅在報導行政院長在防颱中心連線訓令各縣市長,要加強防颱準備的鏡頭。 民眾看颱風新聞,則在關心有沒有放颱風假,沒放的話,縣市長信箱會被灌爆。所以,電視畫面一再打著哪個縣市宣布放颱風假了。 縣市政府會宣布是否放颱風假,大概會讓日本人很吃驚!十一日晚我看了NHK新聞兩次,各半小時左右,的確沒見過電視有在報導某縣市要放颱風假的。 日本是沒有颱風假這名詞的,各人依自己住家環境和災情狀況,自己決定要不要請事假,日後再補班。所以日本電視新聞,可以把重點放在更有用的防災訊息上。 (作者為前國家圖書館編審,台北市民)
王錫璋 2019-10-19
柯P的敬老政策為何失靈?

柯P的敬老政策為何失靈?

台北市長柯文哲兩年前,取消重陽節敬老金,引起眾多長者反彈,民調並掉落許多。柯P雖然說,要以擴大老人共餐、增加老人照料…等非一次補助型來彌補老人福利,但效果似乎不好。 問題就是發放老人敬老金是里幹事依照名冊發放或匯進戶頭,每個人都有,且一個都不漏。而老人共餐、增加老人照料…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或可以享受到的福利;如日昨就有議員質詢,市府近年花費老人共餐預算一.七億元,卻只有八千八百人次老人參加過,與台北市四十多萬老人人數相比,可說不成比例。 也就是,敬老金是看得到的,實際可拿來依自己需要使用的,其他福利措施,卻未必看得見、用得著的,故老人們當然反對取消重陽節敬老金。 其他福利措施,若要讓老人覺得有感,值得取消敬老金來代替,就得多宣傳、多通知。老實說,我也是長者,但我在區、里,兩年來從沒被告知哪裡有老人共餐、歡迎來參加的通知或電話。今年,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除流感疫苗外,還可多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市府和區、里卻從沒通知有這項福利。還好,我平常有看報,知道有這訊息,主動問衛生所,才自己去打的。如果許多宅居老人沒看報紙的話,又如何去享受到這份福利?老人也希望不領敬老金,以後有長照中心,但市府的規劃在幾年後,或在社區哪裡可實現呢?一點訊息都沒有,老人怎能懷抱希望呢? 所以,柯P的敬老政策算是不成功的,值得幕僚單位檢討,否則明年選舉,老人票一定流失很多。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台北市民)
王錫璋 2017-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