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後的省思

 

一九二一年文協成立,倡議「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當家作主意識。戰後知識分子力求政治革新,結果菁英魂斷槍下,人民在戒嚴體制下委屈沉潛。一九八○年代,爭取民主、自由、人權承先啓後,風起雲湧,成就跨越二十一世紀首度政黨輪替,二○一六年後本土政黨二度完全執政,正常國家的曙光呈現眼前。

蔡英文總統執政六年,文教成果豐碩。文化部先後完成國家文化記憶庫,重建台灣藝術史工程,再造歷史場域廊道。從《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出發》到《光-台灣文化的啓蒙與自覺》在國北師美術館策展,以黃土水的雕塑《少女胸像》、《甘露水》為核心,成矚目焦點,讓參觀者驚艷叫絕,展現了台灣人百年追尋的藝術價值及美學教育的落實。

被譽為「台灣現代民族音樂之父」的郭芝苑,去年百歲冥誕的多場音樂會,特邀國際知名法國管風琴家菲德利克.里瓦爾來台演奏其作品;今年三月郭芝苑作品也在法國巴黎演出,深獲國際樂壇矚目;之後愛爾蘭都柏林還有郭芝苑紀念音樂會。文化部與民間合作,成功將台灣音樂推上世界舞台。

除了美術、音樂,文學作品也不遑多讓。李喬小說,極富反抗精神的台灣史詩;陳冠學散文,千錘百鍊,台灣史上最光彩燦爛的經典。李魁賢詩作,充滿台灣意象,文筆自然,樸實內斂,透過詩的創作與翻譯,以自己的魅力,將文學作品推向國際,是台灣文學國際化的先行者。文化部有責任與義務將台灣文學作品譯成多國語言,以國際隊的規模,文化輸出,行銷世界。

去年教育部回應文協百年,特舉辦《本土三十前瞻踏實》文化教育研討會,深受各界好評與回響。省思文協百年,國家應擬定文教十年計劃,逐步執行,以實現二○三○年台灣文教未來的想像,比如台灣本土文教的全面落實、少子和高齡化的因應對策、雙語教育與國家語言的平衡、人才培育及國際專業人才的引進、台灣遭遇戰爭危機的公民行動等,終而形塑出敵我意識清晰的正常國家。

綜觀最近烏克蘭抵抗俄國入侵的團結民族性,實乃烏國教育長期連結其本土文化、語言、歷史的結果。台灣要完成邁向正常國家最後一哩路,應從主體教育培養「國家認同一體」。文化的底蘊發揮到淋漓盡致,必能彰顯台灣民族靈魂的自信心,讓文教的軟實力,繼科技的護國神山之後,成為台灣立國基石。

(作者是台灣北社社員、台灣社社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川信

李川信
前台灣北社社長、現任台灣社社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