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與 信仰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但這句話不表示人總是維持理性,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個人非理性運作的現象,也常常在民主政治中,看到集體非理性的選舉結果。尤其現在在網際網路當中,非理性已經變成一種日常生活。

人們往往更頻繁、更熱情地捍衛自己持有的信仰,而不是誠實地接受反對他們信仰的論點。而且一個人越在對他們重要的信念上受到挑戰時,就越有可能在討論中滲入憤怒情緒。人們很少願意被暗示他們錯了或承認他們的信仰有缺陷。

由於對死亡的恐懼,人類將自己投入了信仰體系。當我們熟悉自己最後都會死的事實時,大多數的人會使用宗教信仰來安慰自己死亡不是終點。

或者利用道德信仰系統來幫助我們思考比我們自己更大的計劃,例如獨立建國、美好的未來,這些計劃將在我們死後繼續進行。

讓自己放棄對這個脈絡的信念,也就讓自己放棄在心理上否認死亡的能力。

羅素說: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興趣逐漸擴大,變得越來越客觀,直到自我的牆一點一點地退去,你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融入普遍的生命。

一個人的存在應該像一條河流:起初很小,狹窄地包含在河岸中,然後熱情地衝過岩石和瀑布。漸漸地,河水變寬,河岸退去,水流更安靜,最終,沒有任何明顯的裂痕,匯入大海,無痛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人能這樣看待自己的生命,就不會害怕死亡,因為他所關心的事情會繼續存在。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