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仇的心理
《基督山恩仇記》講述了主人公厄德蒙德因被陷害入獄長達十四年,出獄後決心復仇的故事。我們對於他的報復行為感到高興,彷彿讀者自己也同時得到了正義和平反,再多的辛苦和苦難都無所謂。
尼采認為:簡單的人缺乏報復的手段,要不是因為世界的限制,不然因為自己的社會地位低下。根據尼采的說法,壞這個詞最初指的是簡單、普通的人,只是與尊貴的人形成對比。善惡沒有絕對的標準,只有相對的標準。
就復仇作為人類心理的標準而言,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描述主人和奴隸哲學不同的對待方式,一個低下的人不得不抑制對他所遭受的不公正行為進行報復的渴望,或者用怨恨來壓抑這種渴望;而大師級的人物則有能力憑藉他的優越性,以權力和公開的方式進行報復。對於尼采,厄德蒙德可以說最初處於一個簡單的人的位置,因為他的社會地位和無助而不得不壓制報復,因為他既沒有辦法也沒有力量可以任何方式進行報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獲得了向折磨他的人報仇所需的力量,非常謹慎和有策略地進行報仇。根據尼采的說法,最好報復的時機是直到一個人掌握全部的真理和正義,並且可以平靜地用它們來對付對手:這樣報復與伸張正義是一致的。
正如尼采所強調的那樣,報復是一種生理需要:“誰忍受不公正而不允許報復”,可以說身體和靈魂都會生病。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描述過報仇,一種外向但被忽略的攻擊性行為會向內轉變,並讓你生病。 在他的驅力理論中,他假設攻擊性和死亡驅力是與生俱來的傾向,是人類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與遵循快樂原則的愛欲並存。如果這種攻擊性既不能經由文化昇華,也不能排泄到外部,那麼它就不可避免地針對個體自身,如果無力保護自己免受折磨,會讓人沮喪,甚至選擇自殺。
復仇不意味著真正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報復行為不能平息自己的怒火,沒有原諒、放手並重新開始,而是與折磨自己的人保持著不祥的連結。生活只為了報復,得不到內心的平靜。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