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角度看中國青年下鄉

據中國教育部、人社部統計顯示,去年大學畢業生一○七六萬人中,僅有二五四萬人有穩定工作;今年六月又將有一一五八萬人自大學畢業,青年失業問題恐雪上加霜。

不友善的就業環境,與中國的內、外環境息息相關。胡溫執政末期,中國經濟成長就已明顯趨緩,伴隨土地、勞動成本提高,外資傾向將工廠轉移至成本更低的東南亞。習近平上任後,提出「一帶一路」因應,在沿線國家大興土木,透過協助修築基礎建設,為過剩的資本及勞動力找到出口。無奈隨著其所引發的「債務陷阱」等問題逐漸浮現、財政後繼無力,海外謀職機會也逐漸萎縮。

由於青年失業會引發家庭關係緊張、晚婚晚育、貧富不均加劇等問題,中國當局為此開出了鼓勵報考研究所、提升企業任用青年人誘因、增加公部門職缺、廣設就業服務站等藥方,其中最備受矚目的,當屬推動「青年下鄉」。早在二○一九年,共青團就提出在三年內號召千萬學生下鄉計畫,國務院各部委也在隔年提出具體執行方案,但買帳者遠不如預期。

中國年輕人為了找工作擠破頭。(圖取自微博)

 

這項政策,常被拿來與六○年代末「上山下鄉」運動相提並論,其實兩者有顯著差異。首先,毛澤東在文革中發動紅衛兵打倒劉少奇後,深恐自己成為這群高喊「革命無罪,造反有理」者的下個矛頭,希望藉由「上山下鄉」解散紅衛兵,偏重的是政治考量,與近年的經濟驅動有別;其次,紅衛兵年齡多在高中、大學階段,當前的「青年下鄉」則是指向社會新鮮人;最後,紅衛兵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半強迫下鄉的。

放眼各國,在以服務業占大宗的都會就業型態中,因進入門檻低、可替代性高,景氣不佳時,青年往往首當其衝。以臺灣來說,近年也出現北漂族返鄉現象,其中不少人將新興技術與農漁業巧妙結合,為傳統產業注入活水。而在中國,下鄉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在於城鄉差距過於巨大,使得畢業生寧當都會的「低端人口」,也不願輕言放棄拚搏機會。

反映在對台政策上,是中國年輕人對於「惠台政策」愈發無法接受,中國政府則在民氣引領及其他政治考量下,順勢推出「貿易壁壘調查」,試圖轉移這一股不滿情緒。

(作者為公務員,台中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