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童話傳奇

 

逢大選年,媒體照三餐出菜轟炸;三腳督到四腳督、三隻小豬/看到光,到三個和尚/看到渴。這兩則童話都是中、西方家戶喻曉耳熟能詳,以「三」個動物、人成就一篇老少咸宜滿溢趣味文本。

個人拾前人牙慧,饒舌幾句,數字在小屁孩心中十分重要,特別是「三」。小時候常聽到大人說:「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三不成禮。」、「第三查某囝食命(好命)」、「三代表多數」…等。因此,「三」和它的倍數在小屁孩的心靈蒙上神祕面紗,「三」具有神秘的特殊意義。

忝為老學生研習兒童文學,發現童話常用「三段法」,專家指出,故事出現「三段論」結構,不是無意義的重複,而是為了更加突出、完整的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灰姑娘》就是一例。」傅林統在討論格林兄弟改寫作品時,提出,格林兄弟在改寫童話時所用的三段式構成法,是一種反覆敘述的表現法,它產生了一種旋律感,對歐洲童話影響很大。

例如《野狼和七隻小羊》,野狼第三次拜訪小羊才得闖入;《玫瑰公主》的魔女第三度拜訪白雪公主,公主吃了蘋果而昏迷不醒、《金鵝》的三個兄弟分別在森林裡遇見矮人,三弟得到了金鵝,並解決三個難題、《青蛙王子》的青蛙有三個要求,王子的忠僕哈因立胸上的三個鐵環分成三次斷裂。

以上顯示,三段式構成法成為西洋童話奇異的特色,也洩漏格林兄弟對數字「三」的偏愛。

角色的安排,童話常出現一家三兄弟或三姊妹,西方童話有關老三的故事,三兄弟比三姊妹多,且不約而同常以老三最出色/真正的主人翁。這種對老三角色的偏愛,如〈每件東西的一半〉、〈魔馬〉、〈七匹小馬〉、〈金鵝〉、〈魔桌、金驢、袋中棒子〉、〈穿靴的貓〉、〈辛達‧喬成了國王〉、以成人為對象的文學作品莎士比亞《李爾王》,甚至出現在台灣民間流傳的《蛇郎君》。

早期,童話故事是說給大人聽的,資產階級興起,才慢慢變為教化兒童的工具,但創作與詮釋皆由大人掌控,它承載的簡易道德及未經驗證的理想主義,正是成人世界失落的。

(作者是教師退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