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龍相關文章

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

  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至今已奪下六面獎牌,追平我國在奧運史上的得牌紀錄,後續有望締造新猷。一夕之間,運動成為顯學。筆者樂見社會多在運動發展上著墨,然而對於多數媒體和民眾將「體育」跟「運動」交互使用,想提出一些看法,希冀社會大眾能更明白體育和運動的意義與內涵。 長期以來,看到許多媒體朋友約定俗成地使用「體育新聞或體育選手」。事實上,體育(physical education)的定義為「透過身體活動,促進身心發展,來達到教育的目標」,同時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的學習需求。以學習「籃球」為例,認知代表能熟悉籃球的基本規則;技能是讓學生能正確做出運球、投籃、上籃的動作;情意則是課堂上透過小組籃球競賽,讓學生認同團體規範與培養團隊精神。 所以,媒體常說台灣不重視「體育」,這表達方式常令人一頭霧水,因為台灣的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幾乎每週都有體育課,且有合格的體育老師教授,精確一點應該是不重視運動。若大家再追根究柢探索下去,就會發現我們的報紙體育版或刊物,在國外大都是以運動(sport)來稱呼。政府機關如果不是在教育部之下,也多以sport表示,例如:英國的數位文化、媒體和運動部(Department for Digital, Culture, Media and Sport)、日本的文部科學省(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反觀,運動則可能包含幾項特徵,有規則、有競爭特質、體能活動、可進行比賽,具有休閒或娛樂的效果,但並不強調教育的精神。如:各類球賽、跑步、水上運動等。因此,我們現在所關心的「運動員」,不會被誤用為「體育員」。而非競賽性的運動,歐美國家通常稱之為遊憩活動(recreation)。 這股奧運熱的延伸,應是如何將國人近日對競技運動的狂熱,轉換為全民運動的開花結果;從學校體育延伸到全民運動,實現以優異的運動表現,提升國家知名度、形象及民眾凝聚力,甚至帶來可觀的運動經濟產值。 所以,現在首要做的正名應該是,體育與運動;使用「運動改革」會比「體育改革」貼切,為東奧熱心吶喊的政治人物,給我們的願景應該是要成立「運動部」,而非「體育部」。 (作者為中興大學教授兼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
余宗龍 2021-07-31
國家英雄 庶民對待

國家英雄 庶民對待

  東京奧運賽事即將展開,我國代表隊搭機赴日參賽,卻爆出選手搭乘經濟艙、官員坐商務艙的爭議,引發外界撻伐,怒火持續延燒。出征擠經濟艙、住窄房直接打臉總統、教育部長,日前尊榮款待國手的公開承諾跳票。國內政壇亦傳出要嚴懲失職人員的消息,平心而論,道歉無法解決問題,且賽前內鬨,無疑對我代表團士氣上造成嚴重打擊,完全沒有好處。此時,不妨冷靜下來面對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下三個方向供主事者省思改革問題之開端: 一、提升專案管理能力。 總統曾公開承諾「參加重要國際賽事的選手和教練,要以搭乘商務艙為原則」。部屬卻因防疫需求,改變了做法,給國手搭經濟艙,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難怪掀起一陣罵聲。對國家英雄的承諾,一台包機商務艙不夠坐,理應再找另一台。再者,若此舉是為選手著想,試問,現行將所有雞蛋(選手和教練)全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飛機)裡,安全嗎?回顧世界體育史曾發生的八次重大空難事件,皆對該國運動發展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風險的預防,不可不慎! 二、加強部門間溝通協調。 政府部門大都採較傳統封閉式的管理文化,會議進行中容易陷入同溫層的討論,而不易察覺此類讓外人觀感不佳的決策。以這件事為例,總統府、教育部若有專責承辦人員關注長官的承諾是否如實兌現;體育署有關會議若邀請上述兩處人員出席討論,確保執行面同步,今日遇見的場景就不會是匪夷所思、荒腔走板的出航。 三、導入開放式創新的思維。 近幾年,企業界施行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可供政府運作模式參酌。例如將會議決策圈比例,外部委員設定為三分之一,避免跌入同溫層的自我感覺良好,利用外部思維進行創新,打破傳統的界線,達成瞻前顧後、面面俱到的效果。當然,現在欲解決僵化體制的當務之急,是檢視委員名單是否長期迷信大牌、已數十年如一日,經時代變遷,無法提供有效、謹慎周密的互補觀察。 (作者為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所教授兼所長)
余宗龍 2021-07-22
戴口罩做運動,好嗎?

戴口罩做運動,好嗎?

  出門戴口罩早已成為台灣人的常態,只是很多人心中有個疑問,到底可不可以戴口罩做運動? 根據官方數據,近三分之一的國人,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他們悶在家中近兩個月,正等著迎接微解封後,外出運動。然而,前些日子新聞報導有疑似戴口罩夜跑昏倒的案例,造成許多民眾的恐慌與焦慮不安。 遍尋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健康人戴口罩運動,並不會造成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傷害。據六月三十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最新研究成果得知,與不戴口罩的健康受測者相比,戴口罩的最大攝氧量與心跳率皆較低。研究者提到,雖然戴口罩可能因生理機轉而對個體的運動能力產生限制,但此臨床研究並沒有得到戴口罩會對安全造成影響的數據支持。稍早的研究也曾發現,戴口罩並不會影響一般健康成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生理指標,但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臟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由於疾病所造成的限制,戴上口罩後運動,反而可能增加身體的負擔,危險性提高。 不過,目前文獻大都在較舒適的室內進行。反觀台灣氣候炎熱潮濕,戴口罩外出有時已經很不舒服了,該怎麼在戶外戴著口罩做激烈的運動,肯定又是全新的生活感受,這之間的關係,也有待本國研究者進一步探究釐清之。 平心而論,運動愛好者從事的中高強度運動,通常需要較高的耗氧量,但因疫情關係才開始戴口罩,過去並沒有這樣做,身體或許沒辦法很快適應。因此,防疫新生活的運動方式,不妨微調成「緩和的運動強度及較長的運動持續時間」。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讓身體逐漸適應,例如拉筋伸展、悠閒地自行車、快走、舞蹈;且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攝取足夠水分,才是享受運動的最佳途徑。 此外,外出運動一定要多帶幾個備用口罩,在運動汗濕後,防護效果下降,適時更換口罩,才能確保口罩的保護力。 (作者為中興大學教授兼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所長)
余宗龍 2021-07-11
體育運動新經濟

體育運動新經濟

  世大運落幕,台灣選手表現亮眼,對外不但提升了國際能見度,對內還凝聚國人向心力和榮譽感,帶動島內運動風氣,可喜可賀!該如何延續這股前所未見的運動熱潮,筆者認為,輿論討論的焦點不應只放在政治議題上,民眾應督促政治人物、政府相關單位,健全相關的法規和措施,將台灣的體育運動與民眾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創造新價值。具體做法如下: 一、台灣運動產業新經濟增長點︰首先,運動其實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我國運動製造業曾於八○至九○年代外銷市場叱吒風雲,之後因產業外移,逐漸喪失競爭力和眾多工作機會。儘管如此,運動製造業一直在我競爭力產業的DNA裡。因此,如何扶植我運動製造業風華再起,帶動國家經濟成長、就業率、幸福感等,進而留住優秀台灣人才,應是我們現在開始需要正視和探究的重要課題。目前我運動製造業猶如早已過氣的明星,鮮少受到政府重視的眼光。今日全球化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政府若能有計畫地整合資源、輔導其產業升級,將我一向擁有傲視全球的科技與創新能力,應用在運動製造業上,強化競爭優勢,則我國運動製造業重返榮耀,絕非空談!另外,藉由政府力量盤點可資發展的縣市工業園區,提供年輕人創意、創新、創業之優惠場所,亦有鼓勵青年發揮所學、根留台灣、投入運動市場的跨時代意義。 二、掌握契機擬定精準策略:隨著世大運落幕,民眾內心燃起的運動魂不該就此熄滅,有很多從不關心運動賽事或實際從事運動的國人,都在這次賽會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此時,政府和民間體育組織應協力研擬對策,讓他們開始將運動落實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豐富國人的休閒育樂生活。此外,這次賽事號召力十足,也看到民眾支持運動的熱情。國人有了一次好的賽事體驗,未來就可能繼續欣賞和支持運動賽會,國內的運動經營管理者一定要好好把握,順水推舟優化賽事體驗活動和設施環境,提供球迷更豐富多元的觀賽體驗,對國家的全民運動、甚至運動產業的發展,都是正向助益! 三、活化運動基礎建設:最後,運動設施亦是維持這股運動熱潮的關鍵之一。儘管政府興建運動設施經費逐年遞增,然而卻常常出現蚊子館、或興建完竣後無後續維修的計畫,造成折損率過高的情形。對於有商業價值的運動場館BOT給一般企業可以理解且有雙贏的效益。然而,一般位於住家或公司附近公園內的簡易運動設施,卻常是被忽略的一塊,惟這些設備才是國人使用頻率和觸及率較高的,不可不重視。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可仿效歐美國家,將運動設施維護費用轉嫁給當地的良善企業團體,推廣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由政府列牌表揚於維護之標的設施場地旁,協助實踐企業在地化的思維。政府出資興建、民間共同維護,壯大基底、互蒙其利,才能由點、線、面發揮整合社會資源的極大化效益。 我國對於體育運動的發展,一直有三分鐘的熱度,而這也讓體育運動永遠都處在跌跌撞撞、載沉載浮的輪迴中。誠如上述,體育運動可帶動新經濟、就業機會,與健全人民的生活品質。政治人物若真愛運動,應把握這股熱潮,多花心思在重要法條的鑽研上,千萬別熱潮退後回到老樣子,那麼全民所期待的「運動大躍進」,可能又將淪為南柯一夢! (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管理學院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余宗龍 2017-09-02
這才是有感的體育政策

這才是有感的體育政策

資料照片 作者:東南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副教授 余宗龍 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奧運盛會,台灣健兒戮力以赴、表現精采,奮戰不懈的精神令人動容。台灣健兒在國際舞台揚名,對外不但能提高國際能見度,對內還可凝聚國人向心力和榮譽感,帶動島內運動風氣。此刻民眾應督促政治人物、政府相關單位,健全體育運動的制度,讓這波熱潮持續延燒,將台灣的體育運動提升至另一個層次。 筆者想問:保障退役運動選手就業的專任運動教練制度已談論多時,關心運動發展的政治人物們,此時不幫忙,更待何時?優秀運動員在榮耀過後,把專業回饋給國家,傳承給後進,轉任專職教練,全力投入人才發掘與訓練的行列,帶動台灣的運動實力,此構想經多年討論,立意雖好,但執行面呢? 新政府若想要立即推出有感的體育政策,讓退役運動員發揮所長、適才適所,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不可否認,近年來國家體育的發展在多方努力下,確實是改善不少。但攸關國家競技運動實力的專任運動教練制度,卻始終卡卡的。 韓愈《馬說》中提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運動教練如同伯樂般,沒有他們的慧眼選才培訓,運動選手雖有資質,仍無法成為奪牌的千里馬。這箇中道理早已是老生常談,但卻在體育界知易行難,學校專任運動教練制度推動數十載,仍因經費不足,為地方政府、重點學校和家長所詬病。 長久以來,體育當局獲得中央政府總預算補助款有限,且要顧及的層面涵蓋了競技運動、全民運動、學校體育和運動設施,尚難有充裕經費實質挹注於新聘的專任運動教練身上,導致許多重點項目的運動教練仍四處流浪。近年來,運動彩券的盈餘卻可能對不完善的專任運動教練制度,再度燃起一道曙光。 以去年為例,運動彩券盈餘為28.56億元,新資金的流入,除了用在補助各界發展體育上,如何改善當前學校專任教練制度僧多粥少的現象,並作有效的考核和管理,應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當伯樂們有穩定的待遇和工作環境,理當能更專注在千里馬的發掘和培訓教育中,如此一來,國際賽佳績、奧運奪牌自然就會水到渠成。政治人物若真愛運動,應把握這股熱潮,多花心思在重要體育法條的鑽研上,幫幫眾多有一身工夫卻流浪的運動教練吧。
余宗龍 2016-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