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仁相關文章

《當男人戀愛時》的台語

《當男人戀愛時》的台語

本月初上映的台片《當男人戀愛時》,是二○一四年韓片《不標準情人》翻拍,日前登上全台最賣座電影,票房破億後仍持續累積,朝兩億快速邁進。 說是小姐愛上流氓老梗,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老調重彈,但終究拍出了新意,如影評人鄭秉泓在臉書評論的小鎮人情「集體呈現出來的一種鄉土草根味」,開創出「台味新典範」,全片九成台語對話,屬於自然鋪陳的台語表演,沒有落入流氓專講台語的刻板窠臼,小姐講台語也是清新可人。 二○一八年台片票房榜首《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同樣是韓片重拍,創造了全台超過兩億票房,以此基底推測,深濃台味加持的瀟灑台語演出,可能上看三億成績。 本片主題曲由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得主的茄子蛋樂團製作演唱,源於本片殷振豪導演為樂團《浪子回頭》等名曲執導的「浪子宇宙」系列音樂影片,上億的觀看次數,呼應台灣電影史上台語影歌傳統的滾滾伏流,去年以來連續三部破億台語片並非偶然,戀愛男在保齡球館為愛人獻唱的其實不只《愛情你比我想的閣較偉大》,台式情意和犀利台語也同樣比你我想的閣較奇偉寬廣吧,啥款!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21-04-12
超級台的《孤味》

超級台的《孤味》

今年台灣電影市場很熱鬧,票房排行榜台片前仆後繼,沒有破億也都數千萬起跳,《孤味》也共同造就這波台影大潮,上映一週全台賣座迅速累積四千萬,很可能是繼《返校》之後破億的台片。 此波台片都是非常優異的作品,其中《孤味》正如其名,是唯一的台語主調之作,愛唱卡拉OK的阿嬤,電影一開始就歡唱主題曲,情感積累層疊一整個故事的厚度後,再來安可曲,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更加入合唱,片尾再加一曲二姊憶先父的款款情深,一部台灣傳統家庭倫理悲喜劇,卻隱約投射史詩傳奇的格局,儼然大片風範。 箇中奧妙,在於本片嫡傳台灣電影史台語片影歌傳統,且主題曲並非插曲形式,而是由主角自行唱出,自況心境,已具備台語音樂片的樣態,這是我認為極有潛力的本土劇種,充分展示台語文化,洋溢台式風情,十足情緒張力。魏德聖導演的創新本土音樂片《52赫茲我愛你》,如果加入幾首主打台語歌曲,票房大概增加至少一個億! 另外,本片家族三代故事,第一代講台語,第二代則和第一代講台語,彼此之間講華語,和第三代也講華語,如實彰顯台灣社會實況,是語言寫實主義,也是在地語言復興的警示標記。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20-11-16
建中銅像 台大傅鐘

建中銅像 台大傅鐘

今年建國中學畢業典禮,正門紅樓前的蔣銅像照例扮裝,佈置主題是「塑造成斷線木偶的形象」,象徵學子「擺脫他人意見的擺布…找到自我實現的坦途」。深植於威權土壤的獨裁者銅像,可視為校園的黨國文化意識傀儡,所謂「斷線木偶」自有其深意,也彰顯新世代創意。然而「領袖」頭上動土,「自我實現」有效期限不過數日,典禮過後一切如常,一天的變裝,似乎是銅像換來了一整年可不受其他處置意見的擺布呢! 建中日前畢業典禮,學生以電影未來風格的概念,將蔣介石銅像穿上盔甲,顛覆傳統強人形象的創意獲得好評,校方卻以「不堪民眾『大量』投訴」為由強予拆除,引發學生憤怒投訴。(圖:建中學生提供)     建中如有提議要成立促進校園轉型正義小組,首先必然聯想到銅像,這聯想合理而正當,優先處理最醒目的促轉標的,誰曰不宜,但那當然不是唯一的目標。說促轉小組是衝著銅像來的,只說對了一半,甚至只說對了開頭而已。很多建中畢業生去唸的台大,學生會提議成立轉型正義小組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反對人士的言論操作下,台大校園轉型正義小組,似乎成了單一目標的傅鐘拆除小組,誓言保留「文物地景」之聲如雷貫耳。雖然學生會原始提案隻字未提傅鐘,也的確不是唯一標的,但做為最醒目的威權時代符號,對前校長的重新評價具有高度正當性,優先處置合理合宜,(心虛的)反對人士於是發動黨國文化殘餘意識進行反撲,企圖模糊整體台灣社會心靈改造工程,搶先操弄斑斑斧痕。 如此會有一個效果,就是促轉提案者必須解釋並不是衝著傅鐘來的,這是事實也是必要的說明,但連帶傅鐘的存在也會取得一定的正當性,同時削弱重新評斷前校長傅斯年的強度,即使只是暫時的效果,也是轉型正義路上的一個反挫,正如建中開放畢典扮裝銅像,卻任其餘漫漫長日安然矗立,一次次轉型不正義的總和,是黨國流風滯留固化下的社會難題。 (作者為建中畢業生家長、台大外文所校友)
高志仁 2020-06-15
《路:台灣Express》觀後感

《路:台灣Express》觀後感

觀賞台日共同製作的《路:台灣Express》,家人覺得平淡,我則感到濃濃懷舊古典風情,以及重大工程建設進行期間的激烈角力,平淡的表面下,看得到暗潮洶湧。 高鐵興建營運過程是本劇骨幹,在戲裡通稱的台灣新幹線,二○○○年動工,二○○七年通車,走過台灣政黨輪替本土政權首次執政,隔年稱其為「廢鐵」的前執政黨重回總統府,繼續在高鐵的財務結構上頻頻相脅擬做破產處理。 高鐵今日仍順暢運行,看到此劇誓言台灣之光、台灣原創、為台灣人造出最好的新幹線,彷彿重拾與平反一段就在不久之前的美好時光,看到一○一大樓剛剛長出來,以及日治時期在地台生和日本灣生的終於聚首,更添思古之幽情! 劇中高鐵團隊歐系和日系的磨合,讓人想起本土政府少數執政針對高鐵激烈的政治攻防,這一段台灣過來人的故事演繹和視覺化呈現,如同也正在公視上演的《國際橋牌社》演出台灣民主化驚心動魄的歷史,喚起社會集體回憶。 台日情結大糾纏,高鐵題材很可以,《路:台灣Express》是值得繼續探索和發揮的社會共同體建設示範。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20-06-01
歷來最公平的金馬獎

歷來最公平的金馬獎

今年金馬獎,頒獎典禮開場大跳台語好萊塢歌舞秀,入圍影片剪輯集錦短片動人心弦,典禮全程獲獎者不只一次致意香港反送中運動,也不用擔心中國影人發言動輒吃台灣豆腐,自在靈動,清爽自在,就如獲頒最佳影片、導演、男主配角、剪輯以及觀眾票選作品所說的:陽光是最公平的,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因為本屆金馬獎沒有外來的中國電影參與,所以公平;因為台灣在地作品豐沛的創意與活力獲得充分完全的注意力,所以公平;因為國家電影獎終於可以專心投注於國家文化意識的滋養與凝聚,所以公平。誠如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小野指出的:「少了中港電影的金馬獎,該是告別的時刻」,向新電影老典範告別,向「國片」傳統告別。 告別之後,迎接的許是「完全不同於其他國家,完全屬於自己的電影」,這是醞釀許久的台灣國族電影的宣告,在新電影運動初見端倪,卻仍遭中華文藝主流意識壓抑,唯有楊德昌的台北天龍國系列電影一枝獨秀強力演繹台灣主體認知,當年楊導因為觀念落差曾抵制國內電影市場,今年金馬獎在中國的抵制下,似乎也開啟了強國陰影籠罩下的另一片天。 以今年最受矚目的《陽光普照》和《返校》為例,兩片各得五大獎實至名歸,前者是融合低調沉鬱和高調天啟的秀異作品,展現台灣人文和地景風光的強大磁場作品;後者則是台片最新型態的改編電玩IP之作,內涵則是揭開台灣歷史傷痛的巨大能量之揮發渲染,直指時下以台灣歷史為背景堂皇興起的展示舞台,一個擁有在地歷史縱深與細膩人文內涵的國族劇種,期許不再門扉虛掩半遮面,伴隨新式商業模式的打造淬鍊,陽光普照之外,返校步履的沉鬱陰影也是搖曳生姿的。 (作者為台語流行文化觀察者)
高志仁 2019-11-25
《陽光普照》下,父愛同寬

《陽光普照》下,父愛同寬

《陽光普照》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導演、男女主配角、原著劇本、攝影、剪輯、歌曲等11個獎項,發揮台灣電影特色的強大人文內涵,開展為知性、感性、故事性俱全,且夾帶鍾孟宏導演驚悚標記的秀異精品,在片尾父親驚天告白名後款款結束時,和鍾導其他作品一樣,透出混合低調沉鬱,同時高調天啟(頗多空拍鏡頭)的獨特氛圍。   評論認為鍾導作品頗有楊德昌導演遺風,《陽光普照》也不例外,讓人想起楊導獲頒2000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同樣描寫台北四口小家庭故事的《一一》,兩片主配角同樣個個立體生動、有型有款,劇情主副線同樣豐富的情感層次,同樣悠忽靈動的影像風格,各自成就一則傑出的都會傳奇。   《一一》裡的小學生洋洋拿著相機到處拍別人後腦勺,那代表人們看不到的自己的另一面,小洋洋在片尾講「我也老了」,而《陽光普照》在片尾大大展現別人看不到的另一面,然後也真的老了,和他所服膺的人生格言一樣老吧!   說到這貫串《陽光普照》全片的格言,記得美國好萊塢巨星珊卓布拉克主演的《麻辣女王》(2000),選美比賽的FBI臥底探員從一開始鄙視選美無腦小姐老是在機智問答裡回答「希望世界和平」,到最後經歷各種辦案波折以及和選美同伴朝夕相處後,最後卻也由衷說出「希望世界和平」,其中微妙的心理轉折,頗有深刻意理與認知深度。   《陽光普照》裡爸爸工作的汽車駕訓班職場標語「把握時間、掌握方向」,這格言也被媽媽嘲笑為無腦空話,然而最後卻成為父親在對的時間操控汽車方向盤拯救兒子於損友騷擾的犀利行動綱領,原來這並非訓示別人的教條,而是父親天命自我救贖的道路。   本片英文片名A Sun,一個平等的太陽溫暖普照世間萬物,音同A Son,一個不平等的父親看似冷漠對待家人,在別人問起時總說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之前是偏愛大兒子、直叫犯下傷害罪的小兒子關到死,之後是在大兒子離世後,只剩小兒子並暗中拼命保護其安全,陽光普照、父愛同寬,只看哪一個兒子得其時而已。   鍾導風格一以貫之灌注本片神秘氣息,像是大兒子離世前剛得到新鮮的戀情,這份情愛悸動為何無法成為大兒子想望、炙人陽光下的喘息陰影,鍾導本人映後座談答以人生本身就是難解謎團,留待觀眾思索神會。   本片製作水準與獲得本屆金馬獎12項提名的《返校》毫不遜色,音樂由前年台片神作《大佛普拉斯》配樂作者林生祥譜曲同樣精采到位,當小兒子離開少年輔育院時,獄友唱起《花心》不知怎麼特別催淚的場景,唱的終歸是一曲光影漫漶、詩意無限、風情萬種的台片篇章。 高志仁/台語流行文化觀察者  
高志仁 2019-11-06
《返校》經典台詞的政治隱喻

《返校》經典台詞的政治隱喻

《返校》上映一週賣座迅速破億,第二週以差不多的速度累積票房,坐二望三億可以期待,形成全台觀影熱潮,片中被憲兵抓走的老師大喊「國家殺人」,教官對告密者說「國家會感謝妳」,也成為經典台詞。 遊戲改編電影《返校》上映一週全台票房破億,成為今年首部票房破億的國片,是國片 2012 年來,最好的開片紀錄。(圖:翻攝自牽猴子) 但為何講的不是當年執政掌權的「中國國民黨」殺人、「中國國民黨」會感謝妳?加上本片並非根據真實發生的單一事件,於是有些觀眾認為,此片歷史指涉不夠直接,統治加害者身分不夠鮮明。 可能的確是如此,尤其觀眾對白色恐怖歷史了解與否,將形成不同的觀影經驗,熟悉者對片裡的恐怖感同身受,不熟悉者則靠驚悚片類型元素產生感官震懾,體驗恐怖氛圍。 片中唯一直指「黨」的是因出借讀書會場所受到牽連的外省籍校工,埋怨不分青紅皂白冤枉一位忠貞愛黨者,並動手報復牽連他的男女主角,不過目的未成就先被同樣在追殺男女主角的鬼差除掉了。 由於校工是老黨員,直指黨本身是合情合理,學校師生個人和黨沒那麼深的淵源,指稱對象變成黨所附隨、建構學校監控體系的「國家」,邏輯上也很自然,愛黨叛黨者被一體追殺,也顯示國家的「超然」。 本片代表國家的主要符號國徽,和中國國民黨黨徽,是無法分辨的連體雙生,國旗上、教官帽上、鬼差頭上、讀書會學生鬼魂耍的布袋戲玩偶上無所不在的黨徽標誌,代表整個黨國結合連動體制更高層次的壓迫。 所以,對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的暴虐專制體質之認識和警覺,可能是《返校》全片最大的政治隱喻,這也是時下轉型正義工作揭露究責當年統治者之餘,一個較為隱晦的面向,卻是台灣未來走向的關鍵所在,這在宣稱要為中華民國粉身碎骨的總統候選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之間千絲萬縷的牽連,也已經彰顯出來,對此,台灣人不要忘記,也不要害怕想起來!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9-09-30
返校·夢·張愛玲

返校·夢·張愛玲

《返校》導演和監製受訪表示,不曾考慮電影會在中國上映,除了鬼片因素通不過審查,師生戀更在禁絕之列,於是這主題成為本片和中國市場之間最遙遠的距離,在本片就是整個噩夢漩渦的原生點與暴風眼。 這場噩夢始於女主角方芮欣晚上在就讀的高中醒來,和暗戀她的學弟遊走鬼魅校園。在惶惶莫名所以的迷離狀態下,從一個小動作可知,方同學首先想起來的是和張老師的情愫,從這裡開始她會想起來更多事情,想起自己如何成為白色恐怖力量的幫兇,想起如何親手編織噩夢,並在恢復記憶的同時,超脫這場難以自拔的無邊夢境。 方同學從面對她舉報對象的犀利發問「妳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的惶惑怨悔,到堅定拒絕教官要她忘掉這一切的要求,完成了一場艱鉅的夢的解析,從此不再忘記,也不害怕想起來,捲入噩夢的學弟也終於獲得重生的勇氣,雖然夢的文本終究讓人不勝唏噓。 本片可上溯新生迷茫的鬼魂過渡到對世間深情回顧與超然關照的奇幻驚悚類型片傳統,暢銷電玩作品改編也貼近時下主流娛樂工業和視覺文化生態,情節從學弟失去意識開始,到夢境的凜冽鋪陳,再到風暴過後的廢墟和重生,敘事架構井然分明。 雖然夢境段落的虛實交錯和意識流風情,部分觀眾可能會產生隔閡,卻也強化了極權時代的肅殺緊迫氛圍,即使不熟悉一九六○年代的白色恐怖背景,也會產生相當的震懾感,這可能比詭異色調的滿地紅國旗和無所不在的黨徽符號元素呈現更具有政治渲染力吧! 而劇中夢醒強大的情感渲染力,仍舊回歸師生苦戀的浪漫神話,愛情精神意志的穿透力度,一所學校傾覆了,也許就是為了要成全這段戀情,這是張愛玲以二戰時期香港城陷落為背景的《傾城之戀》說不盡的蒼涼故事邏輯,「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大改革」,不同於白流蘇的是,方芮欣似乎感覺到了她在歷史上地位的「微妙之點」,和許許多多沒有機會變老的受難者一起,到達榮耀相思相知的彼岸。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9-09-23
《俗女養成記》有感

《俗女養成記》有感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創造收視熱潮,最受歡迎的橋段,當屬女主角陳嘉玲的台語家庭倫理悲喜劇,好看好聽。 劇名既為「俗女」,未看先猜主角是台語人,果然不差,說來淒然,然而此劇突破台語戲劇表現框架「俗」到底的功夫,倒也成為觀眾認同的社會基底。 女主角劇終前的一段和自己對話的台語告白,照說這種透露人物角色內心世界的感性和理性話語,在台灣的華語主流社會,即使角色在劇裡滿口台語,仍然會以華語呈現,隱含的是華語作為高階語言的社會地位。 而大小陳嘉玲卻在全劇總結敘述大講台語,這對習慣華語優位的台灣觀眾和台語人,是感人劇情之外的又一重情感撞擊吧!尤其陳嘉玲經過學校教育和天龍國經歷後,早已華語流利,和親弟弟也是講華語,此刻回歸故里,回歸母語(和父語),改編一下主題曲: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我只是講台語的人。 台語不是雅語,也不是俗語,就是陳嘉玲從小在家裡講的家庭語。台語家庭的用語,可以粗獷,可以雅緻,可以激昂,可以低語,有刻板印象的台式語言,也有不同型式與內涵的表現。 面對華語霸權在語言外部和內部建立起固著的藩籬,台語本身無形疆界的衝撞,台語優位有意識的言說與刻劃,是《俗女養成記》最不俗的演出,其中蘊含充沛持久的語言戰力,繼國民電影「新台語片」帶動台灣電影復甦,「新台語劇」也會是未來台灣創意的養成記。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9-09-16
今年金曲獎很···

今年金曲獎很···

今年金曲獎很「江惠」,不只台語歌后獎落江惠儀,開場陳奕迅演出的「金氏紀錄」,演唱歌曲包括以十三座獎項保持女歌手個人獲獎紀錄的江蕙親自作詞作曲的《甲你攬牢牢》,江蕙早期藝名為江惠(沒有草字頭),是一九九○年第一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得主,當時未做語言分類,江蕙是唯一的首任金曲歌后。 好哦工作室以《斯瓦細格》獲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影視中心攝影組攝)   今年金曲獎很「政治」,最佳樂團獎頒給現任立委林昶佐領軍的閃靈,樂團作品就叫《政治》,也創下政治人物得獎先例,林立委和特別貢獻獎黑名單工作室致詞的水晶唱片任將達都聲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高呼香港加油。 今年金曲獎也很「台灣」,日籍得獎人讚美Taiwan is a great country,閃靈致詞台灣萬歲,而致敬的黑名單工作室,1989年《抓狂歌》專輯開啟新台語歌運動的先聲,直指台語文化自覺意識甦醒以及台語文化再造,彷彿一篇台灣文化宣言。且本屆華語歌王更由歌曲常帶台語的本土嘻哈風格Leo王拿下,蔡總統臉書便引用其台灣創作者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幸福感言,也提到性別平權紀念歌曲年度之歌《玫瑰少年》,點出發揮自由多元創意的台灣價值。 江惠儀以《露螺》獲最佳台語女歌手獎。 本屆台語歌后江惠儀領獎時表示在思考新台語和舊台語的差別,期許自己用喜歡的台語歌和台語音樂,做為時代的見證,美哉斯言。不過這裡有一點要提醒的是,在公視台語台即將開播的今天,強化台語的公共性格備受期待,台語獎項得主如能準備台語致詞稿,會是語言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新台語時代的有力見證!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9-07-01
電影與選戰:「都是假的嗎?」

電影與選戰:「都是假的嗎?」

「都是假的嗎?難道沒有一點點是真的嗎?」 這不是時下真假訊息滿天飛舞的縣市長選戰造勢語言,而是現正上映的台片《誰先愛上他的》女主角劉三蓮針對破裂的夫妻關係詢問心理諮商師的問題。 也或許,作為台北電影獎劇情片和男女主角等大獎得主,以及即將頒發的金馬獎最佳影片唯一的台灣作品代表,女主角的疑惑,會是個更深層具有普遍在地意義的叩問。 《誰先愛上他的》創造了台片好久不見的票房冠軍紀錄,觀眾熱度持續不退,沒有史詩般的時間向度,場景就在市井街頭、公寓房間、小劇場空間內游移,然而情感內涵深不可測,同性、異性、親子之間的愛戀交織出每天都是一萬年的愛恨與糾纏。 本片以演技見長,男女主角皆為富有電視劇或劇場界演出經驗的演員,表現深沉老練揮灑得宜,敘事觀點所從出的女主角兒子也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從調侃愛哭老媽不當好萊塢演員太可惜到感謝老爸同志愛人照顧離家老爸以至於終能體諒老媽茹苦含辛一整個家庭倫理悲喜劇曖曖內含光,難怪觀眾看到欲罷不能了! 《誰先愛上他的》戲裡同異性情緣等量齊觀,同時作為「中華台北」格局下金馬獎項的本土情意代表,適逢縣市地方選舉合併包括挺同反同和國族內涵等各項公投熱議的虛虛實實,本片攀上本土觀眾認同高峰,顯得真實不欺而且不只是一點點而已呢!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8-11-12
「一中不合作」評中影台北

「一中不合作」評中影台北

中影出身的小野出任台北市長柯文哲連任競選總幹事,沒幾天黨產會就宣布中影為中國國民黨附隨組織,由於柯市長曾自承為文化上的中國人,和黨產會指出「中影公司接受中國國民黨指示執行拍攝影片等文化宣傳之業務」,兩者文化意識在台北市長選戰接軌聚合,也不是讓人意外的發展。 柯市長打著白色力量招牌,訴求超越藍綠超脫政治惡鬥,小野也曾說中影出品的新(潮流)電影在九○年代本土化之前,轉向對台灣本身的身世與歷史文化的注視,「沒有任何政治的操弄和政治的目的。」然而柯無黨籍的粉飾,遮掩不了其中國文化認同的黨國洗腦意識形態,而新電影作品不少改編自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作品,當時打得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怎會「沒有任何政治的目的」?雙方都在政治上裝無辜假純潔,難怪小野會說非常認同柯的政治理念。 小野是台灣影史里程碑八○年代新電影運動的核心人物,回想新電影雖得到國際影展肯定與台北主流文藝界的頌揚,台灣大眾的掌聲卻相對稀落,主因是其半吊子的台灣情懷,本土語言和題材形成某種奇觀,卻抗拒其內涵認同,溯其起源就不難理解:六○年代中影另一個電影品牌「健康寫實片」,負有中國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政策」、獎助「國語片」、以至於確認中華文化意識正當性的政治使命。 從半吊子台灣風情的新電影,到新世紀海角七號開啟的新台語片風潮,是清楚俐落的典範轉移;同樣的,也該藉由選舉淘汰更新,從柯市長的中國文化認同,轉移到台灣首都的國家身世典範,而不只是流亡中國政權的附隨文化而已。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8-10-15
從茄子蛋主唱台語致詞談起

從茄子蛋主唱台語致詞談起

  今年金曲獎,台語獎項很特別的是,最佳台語專輯得主茄子蛋樂團,主唱黃奇斌準備了台語致詞稿,說是爸爸有交代一定要講台語,之前受訪也曾表示,「我的母語就是台語,這也是唯一能讓我寫出溫度的語言。」 台語歌手和創作者講台語應該很自然,卻變成特別的事,那是因為台語的公共性格在台灣甚為貧弱,在公開或所謂正式場合,大多沒想要、不習慣、講不出流利台語,頂多像頒獎人插科打諢,彷彿台語是專屬於演出和表達情緒的語言,說笑或罵髒話自動轉換成台語,這才是台灣中語主流社會的日常與自然吧! 聽聽評審給最佳台語女歌手的評語,「走出傳統台語固定曲式,融合流行旋律」、「展現清新動人的聲線」云云,就是主流樂評一向習於劃分匠氣俗味和精緻清新台語歌的路數,這再一次令人好奇,把「固定曲式」和「流行旋律」對立起來是什麼奧秘?相對的,「國語歌」似乎就沒有什麼傳統和現代氣息的品味判別,青春流變從來沒有固定曲式的問題呢! 以此標準,茄子蛋的台語搖滾風自然受到青睞,《浪子回頭》、《波克比的愛》、《Ms. Doremi》等也的確是如評語所言是「接地氣又不失創作底蘊」的優秀作品,在中語主流語境裡吸引年輕人的耳朵,展現潛力十足的台語音樂活力風貌,值得讚賞。 雖然整體而言,原客台語金曲作品大抵是「國語」流行的附屬旁支,中語霸權下的語言分類小確幸,但都不失為在地文化復振據點,各語群音樂人持續發揮有溫度的多元母語創作,保持文化自我自覺意識,會是台灣流行創意發展的關鍵元素吧!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8-06-25
台大哪裡優秀?

台大哪裡優秀?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請辭,辭職聲明批評台大校長遴委會及校務會議對各項爭議模糊帶過或擱置不處理、當選人不公開說明任憑疑義蔓延,且預期將持續遭遇政治化污衊,臨去一擊砲火猛烈,然而校長任用問題未解,仍留遺憾。 行政院長賴清德回應,台大校長人選紛擾,是「百年」來問題最多的一次,則將相關爭議加上歷史的向度,時間軸立即前推一世紀日治時期。不過一九二八年設立的台大前身台北帝大創校尚未滿百年,台大醫學院前身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倒是超過了百年歷史,一九四九年傅斯年就任前曾短暫代理校長的台大醫學院杜聰明院長即畢業於此校,再赴京都帝大取得醫學博士學位。 其實,所謂百年來問題最多不過是檯面上人選就位紛爭表象,檯面下各方勢力的交會震盪,在過去校長官派年代和近年來遴選過程也從來都是暗潮洶湧,台大所謂第一學府的光芒盡現於學生和教授的優質水平,管理行政階層則等而下之,學術幫的把持較勁完全不下於中華流亡政權如財金幫、交通幫、教育幫等盤據公共資源予取予求。 從校長本身的素質與表現來看,之前台大校慶出來力挺準校長就任的幾位前校長,有解嚴時期打壓學生運動的,有自肥延任爭議的,有阻撓陳文成校友遇難紀念碑設立的,在此不論,即便在校園設有傅園和傅鐘景仰尊崇的傅斯年校長,也有其在白色恐怖時期如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中肅清校園實際扮演角色的「傅斯年神話」議題,及其相關論述所塑造的中華道統連結導向問題。 例如,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的楊庸一醫師在一篇呼籲重新遴選台大校長的文章指出,台大向以繼承北大自居,「認為台大的自由學風,是由傅斯年校長等由北大所帶來的傳統。醫學院的歐、日學術傳統,卻使我直覺的開始懷疑這個講法。世界上,哪有一所(優秀的)大學會自稱自己是繼承另一所大學?」客觀條件上(藏書和校地等),「台大實在沒有理由非繼承北大才能成為台大」。 台大行政權力縱橫之爭以及學術地位內涵之辯,以百年規格來檢視有其歷史條件,弄掉一個教育部長官位也不為過,值此契機引來社會高度注目自有其深意,台大不能只有優學生、優教授也要有優校長哩!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所畢業校友)
高志仁 2018-04-16
花甲影評賀歲片

花甲影評賀歲片

二○一七年是台灣影視豐收年,《紅衣小女孩2》、《血觀音》、《目擊者》、《52赫茲我愛你》、《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大佛普拉斯》、《帶我去月球》等不同風格類型台片能量噴發,總體票房大幅超越前一年台片只佔全台電影市場五趴左右的規模,成為後「海角」時期另一波高峰。 電視劇集方面也是鬧熱滾滾,集合各類型影集的「植劇場」系列以及《麻醉風暴2》和《戀愛沙塵暴》等精彩作品,引發觀眾追劇風潮,其中《花甲男孩轉大人》於去年中播出後更是口碑轟傳,網路討論熱度居高不下,收視率稱冠「植劇場」系列。繼播出一刀未剪完整版後,接著推出電影版《花甲大人轉男孩》,彷彿總結去年台灣在地影視熱潮的圓滿句點,成為今年初最受矚目的溫馨親情賀歲片。 從《花甲男孩轉大人》到《花甲大人轉男孩》,片名轉繞來自電影版的穿越梗,劇組映後現身戲院時,我問瞿友寧導演沒看過電視劇有沒有關係?導演回答平穩練達,說沒看電視劇影響不大,看過了則多點體會,也建議回頭看了電視劇再來二刷。其實導演講的後半段才是重點,委婉道出這就是一部延伸自電視劇共存共榮之作,花甲戲迷進了戲院才能開TURBO(借用電影台詞梗)盡情享用的一齣很鬧、很雜的家庭溫情小品。 在這前提下,有些影評提到的劇情過於單薄、情感不夠細膩、故事不夠完整等就不再是缺點,而是等待花甲戲迷前去編織完成的開放作品,劇終散場沒有固定的時間,而是在每一次觀眾融合前戲積累情緒填補空缺的時刻。 其實,即使沒從頭到尾看過電視劇,台灣觀眾對花甲熱潮大都或多或少有耳聞,不太可能在完全對花甲家族全然陌生的狀態下走進電影院,這是本片上映的龐大利基,也讓人想起盛行於半世紀前的黑白台語電影。當時觀眾成群樓頂招樓腳阿母招阿爸看得津津有味的家庭倫理愛情悲喜劇,有評論視為廉價流俗的娛樂,實在是低估了其中常民的感動,以及在地語言台語的共鳴魅力。 準此,有人說本片加入的金士傑是最感人的橋段,甚至是觀眾的福氣。這點我比較不這麼看。父女情深總是讓人有感,華語對話著實令人動容,然而在花甲家族劇場終究只是外掛,屬於花甲戲迷會社裡的集體情感密碼,才是悠遊花甲電影連結台語片傳統的核心質素。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8-02-12
年度台片鐵三角最後一擊:衝組

年度台片鐵三角最後一擊:衝組

看現任立委林昶佐當選前演出的電影《衝組》,政治指涉滿滿,獨派語彙處處,重金屬搖滾黑死腔海海,國族打造慾望充塞其間,各種台灣元素衝勁十足,然而整體結構則相對平衡沉穩,相較於當紅韓片《與神同行》人間地府歷險記,特效畫面雖然沒那麼澎湃炫目,但與阿德同行,台南後壁土狗勇闖台北天龍國的故事,台灣的中國城無論南北不也和地府傳說一樣的偉岸闊氣! 本片閃靈樂團全員一身戲胞上陣,男主角阿德敢唱敢衝,飾演家鄉女友阿珍的是《通靈少女》原作短片《神算》女主角余佩真,二○一四年台北電影獎最佳短片的最佳新演員得主;飾演帶阿德進樂團的曉涵是《當愛來的時候》女主角李亦捷,二○一○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最佳新演員提名;配角群和主角表現一樣優異到位,大致已底定本片戲劇品質。 《衝組》電影是令人驚艷的音樂片作品,和《大佛普拉斯》、《血觀音》適足做為反映台灣政壇的年度台片鐵三角:《血觀音》配樂包括片尾曲《滿樹翠碧》結合南管旋律和交響樂等東西方元素,直指中華文化的虛偽狡詐;《大佛普拉斯》配樂包括片尾曲《有無》化為一個搶戲的角色,進一步質疑台灣的中華政權存在合理性;《衝組》則呈現威脅台灣存續的對岸中華(中國)對立項,侵害台灣國族形塑的內外因素圖像於此完足。 就此脈絡而言,台語演出自然純熟的《衝組》,承續鄭文堂導演立意重拾「過去屬於台灣人獨有的台語片」的二○一○年《眼淚》,以及二○一五年推出的《菜鳥》,堪稱台灣民主運動主題電影里程碑,故事主軸較《血觀音》及其導演楊雅喆前作呈現野百合學運的二○一○年作品《男朋友.女朋友》顯得明白直接許多,對台灣的「中國城」和「兩岸和平協議」的賣台疑慮,是毫不迂迴掩飾的。 做為台灣新世代衝撞體制的太陽花學運代表作品,《衝組》的喜劇形式和漫畫影像色彩,包裝的是深沉的台灣國族信念和一再受挫的民主運動目標的悲愴本質,其流暢的台灣精神熱血標竿,相信是跨年之際在《與神同行》和《野蠻遊戲:瘋狂叢林》等奇幻外片之外,台灣觀眾另一個關於國族意識洗禮的美麗奇幻的選擇。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8-01-01
對威權符號視而不見才是「激烈」行為源頭

對威權符號視而不見才是「激烈」行為源頭

  台北市中正高中校內的蔣介石銅像日前遭人砍斷頭部,校方以帆布先行包裹;惟論者指出,行政單位對各校威權符號林立裝作沒看見,這種行政怠惰不作為本身才是一而再而三的「激烈」行為的源頭。資料照片 高志仁/中正高中員工眷屬、師大附中及建中在學生家長 台北市兩所高中,中正高中和師大附中,近日分別發生蔣像斷頭和校慶紀念徽章習近平頭像移除事件,引起矚目,反映校園裡無處不在的歷史威權符號和當代中國意象連動的一體兩面。 台北市立「中正高中」(1975年自「士林高中」改名)蔣介石銅像遭噴漆斷頭,校方表示「深感遺憾和不解」,市府教育局聲明看法及立場:「校園環境建置應與課程教學和學生學習等教育需求作妥適結合,校園銅像之處置,宜透過民主程序及親師生和平對話機制,蒐集多元意見後,採平和方式處理,不宜以激烈手段為之。」 這讓人想起,前不久台北市陽明公園蔣介石銅像同樣遭潑漆斷頭,管理單位市府工務局公園處同樣官腔官調的聲明:「請民眾保持理性,勿以身觸法……積極進行後續處理」,事後果真積極修復了銅像,無視其具有高度爭議空間的行為內涵,中華台北市府無心無力於轉型正義是始終如一的。 《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已在立法院通過,明定公共場所的威權統治象徵應予移除和改名等處置,而銅像處理相對單純,如有明快措施則事半功倍,上述可能「引起師生恐慌」(其實師生都很鎮定)和「威脅校園安全」的「激烈手段」就無從無由出現,然而市府和教育局不思正本清源,市內各校威權符號林立裝作沒看見,這種行政怠惰不作為本身不就是一而再而三的「激烈」行為的一個源頭! 而師大附中校慶紀念徽章設計徵選最高票作品,以習近平像配上校歌唱的「新中國的中堅」,反諷意味十足,後經校方關切其政治意涵「協調」改為梅花校徽,創意設計瞬間滑落為官式樣板,然而這過程重於結果,創作者表示挑起議題的目的已完成大半,所以同意修改,想必這位同學還有許多投票給他的設計的附中學生想要修改的其實是「新中國」校歌,校方若不就此源頭著力,改得了一時的設計,也改不了一個個年輕學子對威權時代校歌的反感和質疑的! 學校是教育場所,台灣教育數十年來結合「舊中國」和「新中國」威權教育需求的「校園環境建置」(銅像和校歌都是校園建置的一部分),處理進度上不可受制於行政官僚朗朗上口的「多元意見,平和方式」敷衍推託心態,應該積極引導,「中正高中」已經從校門口移到不起眼校園一角的蔣像如此,像是建中等校仍然矗立於大門口的銅像,校方和教育主管就更要有心有力的處置,而不只是做為學生耍弄變裝的小丑道具而已,這不只是尋求校園建置的變化,而是整個台灣歷史和社會文化轉型的根本托付。
高志仁 2017-12-27
大佛戰觀音

大佛戰觀音

  今年金馬獎,大佛戰觀音的格局,兩片共拿下八個大獎,最後至高榮譽的最佳劇情片由觀音勝出,看好《大佛普拉斯》的影評人們可能略感意外,同時也為剛上映的《血觀音》獻上滿滿的祝福,希望同為台片新生代的創意動能化為觀眾的支持,再創本土電影市場榮景。 兩部片都是優秀台片,彼此高下不論,本文就金馬獎選片機制和品味做一評析。 誠如資深影評人藍祖蔚評論今年五部入圍最佳劇情片,大佛「視野最廣,意境最高」,然而,「金馬獎複選評審,只給黃信堯新導演提名,卻不願讓十項提名的《大佛普拉斯》再多一項最佳導演獎提名」,「那種標準還真的非常像菜埔荒腔走板的大鼓聲呢!」 《血觀音》楊雅喆導演壓軸致詞提到《海角七號》裡的「山也BOT,海也BOT」警世格言,呼應他展示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社運標語,其實這也巧妙連結到二○○八年《海角七號》金馬得獎運勢。 那一年,全台票房逾五億的驚世台片《海角七號》亦獲多項提名,結果和今年的大佛一樣包辦兩項音樂獎,也無緣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當年的金馬評審給獎氛圍,海角大概就是一部音樂不錯的賣座電影吧! 當年最佳影片給了誰(中國片《投名狀》)已不重要,沒得獎的《海角七號》仍穩坐近代最具影響力的台片寶座。那麼今年的最佳影片《血觀音》,以及聽講些微差距摃龜的《大佛普拉斯》,彼此關係又是如何呢? 我以為,不同於二○○八,今年是比較幽微的台灣內部的對於國家定位和文化想像的差異。參考兩位導演媒體受訪的發言,楊雅喆導演流露的比較是對於台灣繼承了中華文化不堪污濁一面的無奈與悵惘,隱含的是對失落的中華文化美好可能的懷想;黃信堯導演則是對空心大佛象徵的虛構中華民國及其文化建構本身存在與否的根本質疑。《血觀音》末尾病重臥床的活死人無愛無神長命百歲,《大佛普拉斯》末尾則是無可如何不知所終的聲響,中華民國流亡台灣聲聲喪鐘。 這是兩片根本的差別,華國覺青的觀音刻畫,以及另一個時空脫離中華的欲望探索,連結到二○○八年的海角日本歷史時空,華國金馬獎的認可傾向是一以貫之顯而易見的。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7-11-27
乘著國民語言的翅膀 談林慧萍

乘著國民語言的翅膀 談林慧萍

林慧萍二○一七台北演唱會於上週末舉行,以「一朵盛開的花」為題,取自這位「玉女歌后」翻唱日語歌曲的一九八二年成名作《往昔》首句歌詞,賣座甚佳,當年的青年學生粉絲大軍出動,如今的歐吉桑歐巴桑們湧進國際會議中心,重溫年少青春情懷,誠如名嘴電視評論員王瑞德在FB講的「謝謝林慧萍帶我們夫妻回到三十年前談戀愛的甜蜜時光!」 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社會威權治下已聞變革先聲,本土化和民主化動能在各領域積聚,新台語歌源頭《心事誰人知》和新電影開端《光陰的故事》引領時代潮流,同時期台灣流行樂界則玉女歌聲傳唱,易智言導演二○一四年的台片《行動代號:孫中山》,以《往昔》插曲做為時代指涉的標記,是植基於台灣社會集體記憶的選擇。 林慧萍的演唱會選唱了當年齊名的玉女歌手名曲,如江玲的《我的歌》、沈雁的《一串心》、楊林的《玻璃心》、金瑞瑤的《飛向你飛向我》等,並笑稱自己在當年的偶像歌星裡也是數一數二的。 林慧萍在台灣流行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同年代「玉女歌手」的分殊,在於她迅速脫離所謂校園民歌以中國縹緲認同為基底的純夢風月氣質,走上與台灣社會接地氣的活力演歌風格,其台語歌曲的演繹能力更底定綿延其歌唱事業的根基,如成名不久隨即發行台灣歌謠專輯和後來的「台灣國語」台語專輯,其作曲並和黃乙玲合唱的《講乎自己聽》,則共同成就了一部年度金曲獎台語歌后作品。 林慧萍雖以華語歌手身分行走台灣流行歌壇,實則和其演唱會以一曲《流水年華》致敬的國民歌后鳳飛飛一樣,是華台語雙棲的實力唱將,其舞台演出在時代記憶的懷舊氛圍之餘,也流露出林慧萍自己期許的不被時代淘汰的未來企圖心,不同於所謂校園民歌演唱會的明日黃花老人同樂會氣息,而真正是「一朵盛開的花」。 林慧萍台語流暢,演唱會上不時講著像「洗面礙著鼻」的台語俗諺,和好朋友黃乙玲也隨口在台下合唱台語名曲《講什麼山盟海誓》。放眼未來,除了全場大合唱國民情歌《倩影》,林慧萍可以再接再厲,乘著國民語言的翅膀,舉辦以台語為主的演唱會,呼應廣大歌迷的共同渴求,展翅飛翔於台灣文化心情的廣闊天空。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7-11-06
大佛為誰響

大佛為誰響

近來國際影展熱門台片《大佛普拉斯》,英文片名The Great Buddha+,取其由短片《大佛》發展延伸之意,而若由本片內涵與核心意象來看,For Whom the Buddha Tolls(大佛為誰響)會是個理想的英文片名。 此名源自出身牧師的十七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名作No man is an island(無人是孤島)悼喪詩歌,一九五四年諾貝爾獎得主海明威以一九三○年代西班牙反法西斯內戰為背景的小說《戰地鐘聲》,即以上述詩作裡的一句For Whom the Bell Tolls(喪鐘為誰響)為名。 若問電影裡的喪鐘為誰響,首先當是為肚臍而響,林生祥的配樂為肚臍演奏詩意悠揚的安魂告別曲,身後飛碟屋一瞥唱曲更有天啟的味道。肚臍橫死溝渠前曾去中正廟祭改,然而廟祝講「神明也挑人的」,暗指在中華民國這座挑人獻祭的大廟,肚臍其實是「請鬼提藥單」。 大佛做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象徵,黃信堯導演受訪多次提及,佛像工廠是台灣社會縮影,警衛和拾荒者角色代表平民百姓,老闆可比擬為政府,而不容質疑的佛像,就好比領土最西到噴赤河最南到曾母暗沙的虛構中華民國云云,一般評述多討論電影的社會階級差序刻畫,如此政治暗諷內涵則少見闡釋。 原英詩問「喪鐘為誰響」,回應以It tolls for thee(是為你而響),也就是為每一個聽到鐘聲的人而響,因為沒有人是孤島,每個人都是所有人整體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象徵包括其他所有人在內的一次整體的衰亡。 而大佛為誰響?可以說,是為「三分靠作弊、七分靠後壁」的中華民國流亡台灣的底層悲命共同體而響,為黨國體制下有辜無辜受難的無名有名冤魂而響,這形成了本片廣泛吸納心懷國族/弱勢台灣影迷的多層次關懷共感在地內涵,作用於台灣國民集體心理意識基底,豈止是為九天雲霄飛碟屋住民肚臍一人安魂哀悼而已! 究其實,大佛是為全體中華民國流亡台灣人而響,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高志仁 20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