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黨的新路線

 

 


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之後,除了1951年吳三連、1954年高玉樹之外,台北市長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無黨籍者,之後除了1994年的陳水扁之外,幾乎清一色由國民黨當選台北市長,不只如此,台北市議會每屆都是國民黨獨大,也就是美國政治學者薩托利稱的「一黨獨大制」。 翻開台北市議會的 預算表決史,不管刪的預算是一百萬元或是只刪一元的象徵性表決,在野黨幾乎每表決必輸。

所以,最新的台北市長選戰幾乎成為全台的焦點,這不只是一名台大重症加護病房教授級醫師與於數百億家產連家之勝負,這場選舉攸關首都市民對於民主政治的抉擇,年輕人關切選情的熱情度也始無前例。尤其在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之後,根據杜瓦傑M. Duverger定律:簡單過半數投票制有利於兩黨制發展,台灣的未來似乎應該是大黨的天下,但,歷史的偶然下,洪仲丘事件、太陽花運動分別號召數十萬白衣、黑衣上街頭,人民對於代議士政治、政黨政治的不滿升高,讓首都之戰呈現不一樣氛圍。

台大醫師柯文哲在這場首都選戰中率先宣布不插旗,不買廣告,始無前例地在選戰過程公布選務帳目,選前二十日宣布停止千元以上募款,拒絕大額捐款,上述幾項決策都有別於過往的百里候征戰。競選總部採「極簡陋」風,連傳給記者的「簡訊費用」都省下來,改用免費的LINE、youtb等新興科技媒體,所有的文宣都透過網路進行,工作同仁及競選歌曲來自網路「海選」,這樣特殊的選戰模式讓選舉過程在不同年齡層出現「數位落差」,所以柯文哲在五十歲以上選民明顯弱勢,相對之下,五十歲以下的新科技使用者很接受滑手機收受選舉訊息,傳播新科技打破傳統版塊,網路草根鄉民以鍵盤帶動議題設定。這些新風格正反應出選民對傳統政治及執政黨的不滿。

政治學者多年來研究政黨政治發展,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兩黨制下選民的偏好呈常態,政黨必須設定大多數人支持的方案才能獲得多數選票,所以有「中間人投票定理」,兩黨的政策差異越來越小。相較下,多黨制選民選擇多元化,政黨更能代表選民的偏好,可是,又依中間人投票定理所以政黨難以獲得絕對多數,因此必須由「多黨聯盟」執政,上述的政黨討論何者對台灣這樣的新興民主國家較好,論辯多載仍無定論,沒想到討論至今日,首都決戰選舉氛圍已出現政黨政治之外的新路線!新路線的政治領袖已崛起!此刻,國際政治正逢茉莉花革命、顏色革命帶動民主浪潮,全球化帶動貧富差距惡化,國際政治上大國盤算交易著,站在國際浪潮的十字路口,正逢台灣命運翻轉關鍵時刻,無黨籍魅力領袖能否為積鬱的公民找到新出口新出路,答案即將揭曉。

註:上圖左為柯辦的年輕新聞助理葉芝邑,也是網路海選而來。
< 資料來源:簡余晏部落格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