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領導亞洲的五個理由

美日兩國最近發布了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這個「指針」講白一點,就是把美日防衛條約,由單向美國對日本提供保護,提升到NATO等級的攻守同盟,過去是日本與南韓、菲律賓、泰國一樣,單向接受美國條約保護,現在則是和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一樣,可以在「集體安全」架構下,和美國一起出兵到發生危機的地區。

日相安倍晉三在美國國會演說,將美日同盟稱作「希望同盟」(Alliance of Hope),是帶有「彌撒亞」(Messiah)意味的,動盪地區的人民猶如怒海行舟,需要的就是希望,希望可戰勝懦弱,激發信仰。安倍的「希望同盟」是在宣示日本將承擔領導亞洲的責任。另方面,日本外交也在進行一場寧靜革命,過去她只看重日美關係,現在則全力在拉攏亞洲愛好自由民主、特別是與美國存有軍事關係的國家。

日本可以領導亞洲嗎?有些人可能不同意,我們則有不同看法,日本並未真正「過去」,由她來分擔美國領導亞洲的責任,能力綽綽有餘,甚至可說是眾望所歸,茲以五個理由詳述之。

第一,日本面積雖只有38萬平方公里,但是南北長達3000公里,相當於北歐芬蘭到南歐西班牙的距離,日本島嶼散佈於西太平洋遼闊地區,地緣上可控制海洋,又可「進出」大陸,她與南韓及台灣構成一個小三角,與美國及澳洲又構成一個大三角,與南亞的印度遙遙相望,對中國構成一個弧形包圍圈。如此優勢的地理位置,不成為亞洲領導國家也難。

第二,日本經濟雖面臨結構性難題,她的GDP仍相當於兩個法國,人口也是法國的兩倍。日本是聯合國第二大經費貢獻國,亦是亞洲開發銀行最大股東,她沒有嗷嗷待哺的前殖民地,但每年仍然挹注100多億美元援外款項,與英、法兩個殖民大國旗鼓相當。日本同時是世界主要淨投資國,她在全球累計的直接投資金額高達1兆2,000億美元,相比之下,中國直到最近還是直接投資的淨輸入國,中國同時是外援的受惠國,而非贈與國。

第三,日本是亞洲唯一科技先進國,具備提攜亞洲生產技術及生活品質的實力。以高鐵技術而言,日本「新幹線」營運50多年從未發生過傷亡意外,它首次引進台灣,對台灣生活品質的提升,有目共睹。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技術救國主義」(Techno-nationalism)深植社會人心,日本技術固然是世界一流,基礎科學也不輸歐美,而不是一昧地模仿。以宣佈得獎時所隸屬的大學或研究機構作為標準,日本國內所產生的諾貝爾物理獎及化學獎得主就有13人之多,而中國及韓國到今天還是掛零。

150年前,當西方列強挾其「船堅炮利」來到遠東時,日本的反應與中國完全不同,中國是義和團式的「扶清滅洋」,日本則是燃起「技術救國主義」,要徹底「脫亞入歐」、「迎頭趕上」。當然,「技術救國主義」後來走偏了,變成軍國主義,但是戰後此一精神仍留在民間。日本民間企業早已在替美國供應太空及軍事用零組件,精密武器銷售是外交工具之一,日本也要開始供應亞洲盟邦。

第四,日本具有協助亞洲開發的成功經驗。冷戰時期美國圍堵政策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在亞洲有日本的堅定支持並作為盟國典範。當時日本這一角色對美國很重要,因為美國一直認為貧窮是共產主義的溫床。日本以資金、中間產品及技術協助亞洲開發,她與亞洲各國進行垂直分工與產業對產業貿易,她對各國出口機械設備及中間產品,讓她們得以發展對西方國家的出口,而美國在亞洲則扮演「軍力平衡者」、「亞洲人才留學聖地」及「亞洲產品主要顧主」的角色。美日兩國分工合作,才創造了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繁榮。

第五,日本是一個成熟的民主國家,這固然要歸功於戰後美國對她的民主改造,但日本民主早在1920年代就已生根,她曾庇護大批中國革命份子如孫中山、蔣介石等人,她也能夠容忍台灣人搞「台灣愛爾蘭化」自治運動。今天日本人不再是天皇「臣民」,而是日本國「公民」、「消費者」,公民意識抬頭,消費者權益受到保障。日本作為民主重鎮,可以說服那些想要與中國自由貿易的亞洲鄰國,中國霸權不利於其民主生活方式。中國之所以在歷史問題上緊咬著日本不放,就是因為在道德形象上比不過日本,只有把70年前的日本「戰爭罪行」拿來宣傳。

我們歡迎日本更積極地承擔亞洲領導者的角色,原因很簡單:即便美國把60%軍力分配到亞洲,美國仍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才能有效遏制中國的冒險擴張,日本的戰略出擊,不只是在強化日本,也是在強化美國在亞洲的領導地位。

< 資料來源:民報〈社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