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

 

一手創建自由報系、確立辦報理念,並堅持言論立場的大家長—本報創辦人林榮三先生,在十一月二十八日離開了我們。於社內簡約籌設的弔唁堂,我們對創辦人俯首追思、懷念不已,更得到來自社會不同領域、超越黨派、橫跨世代,熟識或不識的各界賢達,前來致哀弔唁,親自表示關懷,對此隆情盛意,我們由衷表示感謝。

在這段日子裡,愛護自由報系的廣大讀者,對於今後報系經營方向殷殷期盼,尤其面對「林榮三身後」的未來,多所垂詢,此一對林創辦人堅強意志力的高度信賴,實在令人動容,我們感念在心之餘,深省肩頭責任的重大,應當嚴肅向讀者與社會報告。

自由報系的立報宗旨「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是台灣為本位的立場,以本土意識,提出本土關懷,從而捍衛言論自由的價值。這個辦報的目標,鑲嵌在台灣近代的民主化歷程中,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歷史的見證。即如自由時報因報禁解除而生,也因對本土的堅持而在不斷對抗既有體制中壯大。

三十年來,「台灣人辦報為台灣發聲」,從當年使人側目的忌諱,因創造住民共鳴,而能在激烈經營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今理所當然的自然使命,不僅說明做為新聞媒體與台灣民主同步成長的意義,也預設了自由報系在新世紀的發展策略,唯有繼續追求「台灣優先」,才能達成「自由第一」。因此,這個從生存茁壯經驗中得到的信念,在未來不會改變,因為它既是利他的信仰,也是利己的理性抉擇。

強調台灣與本土,並不是狹隘的統獨或地域觀念,而是連結到自由與民主的普世概念,箇中有兩大主軸,一是台灣的前途必須由二千三百萬住民自己決定,二是台灣人必須完全保有對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在滿足這些原則下,台灣自應與鄰國共促和平,對國際善盡責任。

國家自主須以經濟自主為支撐後盾,有別於資本家的既定模式,林創辦人在言論指導上不僅關注台灣的經濟問題,而其著眼的經濟發展,終極關懷在擴大就業,因此有別於一般的GDP思維,能夠創造較大就業人口的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政府如何透過政策工具輔導其在台灣永續生存,多年來是自由報系大聲疾呼的路線。

由於關切大家能夠安居樂業,相信只要努力勤奮,就可以懷抱希望,因此我們反對產業不致力升級,只為降低成本而大量外移,造成繳稅、就業都在境外,留下失業在台灣;同時基於「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我們對於與中國達成自由貿易、經濟一體,更高度保留,斷言向中國傾斜的錯誤政策,正是這些年國人薪資不易成長、貨品不敵對岸廉價競爭的元凶。

台灣的經濟發展不均與失能,已經衍生社會分配與世代問題,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國家有責任給青年世代開創只要努力就能收穫的積極環境,提供創業與機會謀合的平台;而社會富裕年代成長的新世代絕不可失志自棄,或能從資深世代胼手胝足、勤勉打拚、自創天地的不服輸性格中,尋找人生唯有奮鬥的借鏡。

創辦人不講深奧的大道理,然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段話:「如果大家沒飯吃,日子攏過得真艱苦,只有咱坐在這享受,你想咱甘ㄟ快樂。」用詞淺顯質樸,實際上卻充滿著淑世的理想,這套思考架構對應前述的經濟觀點,邏輯匯然貫通,亦是其執著之處。

經營報社,創辦人一向秉持媒體是社會公器,再三訓示絕不私用,因此針對任何重大議題,要確認資訊正確、分析觀點專業,只對事不對人,做為言論的準繩,若涉及個人利害的事項,他亦從不利用媒體的力量做為對外打擊或脅迫徇私的工具。反之,長期以來,基於媒體監督揭惡的職責,我們不斷面對來自外力強大的利誘與威嚇,然辦報立場與良知,不容改變,絕不妥協。這條紅線清楚地畫下,創辦人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強調的是「辦報要有報格」。這條開大門走大路的途徑,提供了我們今後寬廣的公共政策討論空間。丈量的就是「台灣優先 自由第一」這把尺。

逐一清點創辦人留給我們的身影,自由報系已經超脫了「林榮三身後」的時空限制,他心繫台灣、熱愛鄉土、正直不阿的風範,其實早就成為新聞志業者的共同DNA,必然將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