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 連門都沒有?

 

日前台北市議員江志銘向教育部門提案要求文化局積極研擬具體方案,向中央爭取將「小南門」依原狀重建,實踐台北市空間的轉型正義。

一九六六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進行「文化大革命」,同年台北市政府美其名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原來竣工於一八八四年閩南式建築形式的台北城「東門」、「南門」及「小南門」,城體上半部改建成「中國北方宮殿屋脊、廊柱與雉牒形式」,僅留城門基座保持原貌。西門原來有著台北府城城門裡最華麗的雙層樓閣,一九○五年也被以市街改正及修築鐵路之需要而拆除。因為拆毀西門的過程遭到民意強烈反彈,使得拆除其他四座城門的計畫停擺。所以西門是台北城五個城門裡,唯獨被拆除殆盡的一個。西門舊址旁於台北建城一百三十週年時,花了五百萬元經費做個「西門印象」裝置藝術。

面向總統府的東門山牆上,甚至還加刻了中國國民黨的黨徽,實足造就以威權「黨國圖騰」鎮壓台灣,也成功地轉移了當年真正的秘密目的─在城門接觸地面的四個角落,設置半圓形花圃(其實是偽裝式軍事用途的碉堡),碉堡中間有一塊可輕易以槍托擊破的磚石,該處即可架設五○機槍以利對外發射攻擊。

為何人們對「北門」情有獨鍾?因為「北門」是當年唯一倖免於被改造的清代城門真跡,是台北城唯獨一座近似原貌保留下來的古城門。

北門為何得以免於被改建的命運呢?因為它在大清帝國時代叫做承恩門─承受皇帝的恩澤之意。到了日本時代,它的甕城形式被拆除了,只剩單獨的紅磚城門默默立在所謂城內與城外的分界點,國府時代的北門對於蔣介石上班的總統府而言,它卻成為一座「天高皇帝遠」城門。蔣氏王朝的軍事將官們為了維護蔣總統的安全,將總統府鄰近的三個城門:東門、南門、小南門全都改造成「中國北方宮殿式屋脊與雉牒」,這也可詮釋為蔣家政權對抗同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文化大革命,而要與毛澤東抗衡的復興中華文化之舉!

東門與總統府之間的凱達格蘭大道上,已成為民主台灣的民眾表達各種民意的指標場域,但是東門城體卻是人們不可靠近的禁域。南門正式名稱是麗正門、大南門,是台北府城的正門,是五個城門中最大的一個,其周圍也是快車道,一樣不准民眾走入城門。小南門緊鄰延平南路,曾經裝設夜間照明設施辦過重熙門的點燈儀式。這三個城門周圍的四個半圓形花圃,至今仍然是個偽裝式碉堡,現在應該是解除這個秘密的時候了吧!

(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