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真算是蔣經國的貢獻嗎?

《蘋果日報》標題:這些事 真算是經國先生的貢獻嗎

先總統蔣經國13日逝世30周年,任內功過再度受到熱議。圖為前總統馬英九在大溪頭寮賓館的致意花圈歐。資料照片

李大有/工程師

1月13日是前總統蔣經國逝世30周年,《中國時報》委託民調公司進行民意調查,從蔣中正至馬英九的6位前總統中,蔣經國得到最高評價。這份民調是不是在為蔣萬安台北市長初選的血統純正性背書不得而知,但是日前馬英九前總統赴國民黨中常會演講時提到,經國先生對台灣有「四大貢獻」,包括推動十大建設、解除台澎戒嚴、開放大陸探親以及力行勤政愛民。然而,這四大貢獻是否真的讓這位20世紀中後期的政治人物,在21世紀仍然可以得到最高評價?分析如下:

(1) 十大建設:

1973年底,蔣經國宣布,加速完成南北高速公路等九項建設。隔年9月,蔣在立法院施政報告時,又加入興建核能發電廠,而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十大建設。十大建設的確是國家重要的基礎建設,對台灣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助益。

然而,在二戰末期台灣與日本一樣是盟軍轟炸的目標,戰後重要基礎建設及工業建設幾乎摧毀殆盡。日本可以在1945年後的19年間迅速復員,並且成功的主辦1964年東京奧運,但是反觀國民黨,自1949年敗逃台灣,遲至1978年年底南北高速公路才全線通車。如果十大建設這麼值得馬英九為蔣經國貼金,那麼1978年以前的30年間,在台灣的全面執政下,國民黨又有什麼「大建設」? 經國先生又「貢獻」了什麼?

(2) 解除台澎戒嚴:

戒嚴令是指一個國家進入了危機,而這個危機有可能會影響國家及人民的存亡時,由國家元首發布的限制性行政命令。《台灣省戒嚴令》,是時任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陳誠於1949年5月19日所頒布,時至1987年7月15日由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

然而,從1979年1月1日起,中國停止了長達21年的金門砲擊,這時台灣已經沒有「可能會影響國家及人民存亡」的情形。當1978年蔣經國就任第六任總統後,蔣已經有權力『解除解嚴』但是他卻沒有做,在10年總統任期中享受著限制人民權利的統治便利性,一直要到蔣病入膏肓,在過逝前半年才匆匆宣布解嚴,大剌剌的沽名釣譽,這樣還是「貢獻」嗎?

(3) 開放大陸探親:

居住與遷徙的自由是普世的價值。國民黨在1949年前後陸續帶了200萬的中國難民來到台灣,最早是喊出「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隨著反攻日漸無望,國民黨持續限制滯臺外省人返鄉權利。1987年11月,蔣經國自知來日無多的情形下,准許人民登記赴大陸探親。國民黨限制人民返鄉的自由,非但沒有對受限制的人民致歉,在經過數十年限制後的開放,還有人認為這是「貢獻」?真不知經國先生的貢獻何在?

(4) 勤政愛民:

勤政愛民是政治人物的本份,中華民國1947年行憲以來,那一個總統不是「力行勤政愛民」?而馬英九所稱勤政愛民的經國先生,究竟是跑到六龜育幼院,抱起楊恩典的經國先生?還是冒雨蒞臨台北淡水河畔,為中正杯龍舟競賽運動員加油,並親切地走向群眾打招呼的經國先生?或是經國先生11位民間友人的友誼?如果你對蔣經國還留有深刻親民的形象的話,那麼這些「勤政愛民行程的媒體操作」,是不是與東北亞某個新興核武國家領導人有幾分神似呢? 

如果一個政府執政了30年沒有「大建設」,而30年後「才做了」10個本來就應該做的基礎建設;如果執政者在已經不符合戒嚴要件的時間,持續以戒嚴令限制人民的自由,到了天年將至才解嚴;如果政府可以限制人民返鄉的自由,在經過數十年嚴格限制後,才勉為其難由紅十字會開放人民返鄉;這樣的經國先生就可以從20世紀傳頌到21世紀,親民的形象也可以深植人心的話,可以說是台灣人的良善本質所致,也可以說是集體的鄉愿,說得不客氣一點,或許是台灣人民對威權時代政治人物沒有「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