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殺未來的諾貝爾級作家

 

台北市政府九日發文給所屬各機關學校,明年起不得訂購紙本報章雜誌,若要訂紙本需專案簽請市長核准。好大的官威,但柯P不知道這項倒行逆施,會讓未來的「諾貝爾級作家」夭折。

美國神經科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Maryanne Wolf)專研認知科學、發達心理學。她也是加州大學LA分校的教育、情報學研究所的「失讀症.多元的學習者.社會的公正中心」所長。

在她的著作中指出,看、聽、講、嗅等行為存在於遺傳基因的程式中,而讀跟寫則不在遺傳基因程式中,必須靠成人處心積慮地教小孩才辦得到,因腦內會發明新的複合的神經迴路,把文字、音、意義三種東西結合。

八到十歲間知識增加,可以推理出文章的意義。十到十二歲間,一邊讀文章一邊自己立下假說,假說是正確或是錯誤?逐漸會自己判斷,也會揣摩作者與登場人物的感情與思考。了解到人世間跟自己不同想法的人。這乃是步向成人的第一步,很重要。初等教育在培育小孩包含推理、推論、真偽判斷的綜合讀書能力。

「深讀」在前,繼續讀下去培養出批評的眼光,驅使想像力跟時代、文化都不同的作者「對話」,與作者的思想有共感後,由此構築出自己的思想。到中學或大學階段遇到好老師,習得「深讀」並不困難。

依沃爾夫看法,智慧型手機等現代的數位媒體,是不適合「仔細推敲語言、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思考」的媒體。有一個關於數位媒體與紙張媒體的比較調查。在歐洲從二○○○年到二○一七年,花了十七年調查十七萬名年輕人。結果使用紙張媒體的人,在談話的內容、來龍去脈、場景等更記得住,更會了解。即使幼年時代就熟悉於數位媒體的世代,結果也相同。

閱讀時,視線在紙面上隨著文章往前走,有時會往後面複習(REVIEW)一下;而數位媒體則是鋸齒形往前走。如果是紙張,本來就有花心思好好了解的心理準備,但數位媒體畫面一直往前走,似乎在「趕集」。電子書也有同樣的陷阱,不會仔細推敲,無法「深讀」。上述情境對新聞的了解也適用,數位新聞僅簡單將發生的事情敘述一下。

數位媒體文章短,推特就是一例,容易疏忽事態的複雜化,也沒有多角度的看法,不容易有好的判斷。數位閱讀的危險在於會影響腦部的性癖,當個人習慣傾向速讀的數位媒體,就不會花時間思考,變為「短絡」。

(作者為退休工程師,著有《你想知道的核能發電》)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