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景雯相關文章

搶救「美國線民」

搶救「美國線民」

國民黨下週即將選出黨主席,美國同路人是否會在國民黨內成為絕種?端視朱立倫的造化究竟將會如何。(記者塗建榮攝)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出現一個關鍵詞,就是「美國線民」,出於張亞中對朱立倫的質問。從這個指控出發,讓人不由產生兩個想法,一是,線民意指告密,同志一場,不妨去掉情緒,正名為「美國同路人」,方便討論問題;二是,中國國民黨內不僅不乏、而是充斥中共同路人,請問同時又有多少美國同路人?朱立倫會不會是僅存最後一個還能靠上邊的? 這些問題之所以有意義,在於國民黨的菁英經常政治口號一堆,什麼在美中之間採取平衡策略,什麼不選邊,還有什麼和中親美,甚至外加友日,一副好像這個黨最聰明,有本事穿梭於列強之間,踩在關鍵支點上似的。務虛了半天,回到最現實的真相上,全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黨,不但黨名直接叫做中國黨,它們的幹部與黨員成分,自從二○○○年被政權轉移後,愈來愈離開中間,重心幾乎全押在單邊,所謂平衡美中關係的蹺蹺板從來就沒有起來過。 台灣自民選總統以來,國民黨當選過兩位總統,李登輝與馬英九,這兩人基本上都開啟不同程度的兩岸關係,中國政府同意與他們打交道,但是另一方面,中共不斷抨擊李登輝是勾結外國勢力的台獨,也不時懷疑馬英九根本就是個美國奸細,這些不確定性,或許代表著他們具有若干比例的美國成分,因此才讓北京感覺不夠純淨;進而我們更可大膽下個結論:與美國同路的強度,與當選台灣總統的機會,二者是正相關,稱其是基本條件,應屬允當。 二○二一年的今天,國民黨歷經兩次總統大選挫敗,好像與中國愈來愈同路,與美國愈來愈不同路,被稱為中共同路人,普遍不以為忤,但被污名為美國線民,黨內聲望似乎立即重墜,儼然要被超越,這個氣氛,當然值得標註。依據成長與學習背景,照理說,江啟臣不應該讓朱立倫成為「絕響」才對,但是偏偏現況不是如此,箇中可能牽涉到兩個因素,一個是台籍的江啟臣在中國國民黨並不具血統上的正當性,使得他必須靠攏求生存;二是要當美國同路人仍須以實力為基礎,才能讓華府看得上眼,例如朱立倫昔日為AIT楊甦棣所「認證」,江啟臣的條件恐怕尚未相當? 不論如何,國民黨下週即將選出黨主席,美國同路人是否會在國民黨內成為絕種?端視朱立倫的造化究竟將會如何。如果國民黨還算正常,早就該搶救這位所謂的美國線民,如果說朱立倫真的在這次玩完了,我們不好說他的政治生命到此為止,畢竟西元前六百多年時,有個流亡二十年才返國即位的晉文公在前,朱立倫的顛簸是小事,但是中國國民黨一旦確認美國元素宣告終結,這個黨差不多已可蓋棺論定。
鄒景雯 2021-09-16
養老院裡械鬥

養老院裡械鬥

  路透資料照。   注意社會現象的人,不難發現,養老院裡如果發生鬥毆事件,不論原因為何,是為財、為情,或只是互瞄不順眼,兇殺起來都格外慘重,遠遠超過外界對老年人封閉式群聚行為的想像。這種衝突升級的人際互動,與彼此去日無多,我倆沒有明天,有很大的關係,使得法律的約制對於他們來說,有別於一般人來得更加薄弱。 如果對如此情況缺乏認識,搜尋一下資料,一定可以立即獲致印證,而且年紀愈大的,手段愈為決絕,而且不乏國際案例,可見是人類共通的問題。換言之,隨著年華老去,倘若無法打開交遊網絡,與時俱進,開拓視野,很容易就會鑽進牛角尖,稍有碰撞,肯定要殺得你死我活、拚出個輸贏。 最近看到國民黨為了競選黨主席,相殘出現的械鬥場面,讓人想起不少養老院裡的不幸,包括將張亞中送考紀會,不排除剝奪其參選資格即是。明明就只是茶壺裡的晃動,外界關心的人不多,也能關起門來砍到刀刀見骨、處處噴血;莫非是目睹國民黨夕陽西下、黑夜將至,搞得這些老人們,台上的與台下的,驚恐於窮途末路,非個個都成了亡命之徒不可? 國民黨人在這個時刻搶奪黨權,無人為全黨謀,連假裝一下都不必,這是一個強調菁英政黨者,最意外的。因為,這些主席參選人,明顯與各地國民黨諸侯,不僅是兩個分立的群體,而且在實力或倫理上,也不存在從屬地位。然國民黨的列寧體制並未稍改,現實上,弱中央卻無法領導強地方,未來任何一個人出線都一樣;那麼國民黨在權力結構上正在扭曲變形,無疑已是進行式。 這樣的黨主席改選,已經成為國民黨二○二二年縣市長選舉的負債,雙方的矛盾與互斥,將遠大於指揮與合作。我們看到擁有治理版圖的國民黨諸侯,現在普遍冷眼旁觀這些政治街友在捉對廝殺,沒有一個人意圖搭理沾邊,不難想像他們嫌惡的心情。這絕對是一個分別經過精算的集體結果,也可預見雙方的惡性循環,短時間將看不到盡頭。 如此的國民黨,非但無法做為發動引擎,今後還會成為國民黨新生成的包袱,若不信,去問問侯友宜、盧秀燕有沒有正面表述,就一切瞭然。
鄒景雯 2021-09-15
蔣氏銅像存廢

蔣氏銅像存廢

中正廟每天儀隊交接的演出其實可以保留,當做觀光賣點,但是整個儀式應該移到自由廣場的入口牌樓前來進行,彰顯捍衛自由的表達。(中央社)   行政院促轉會最近公布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主張將移除蔣介石銅像,列為首要項目,引起了正反意見的討論,其實,保存威權遺跡的本身,是提供歷史記憶,促進歷史反省的重要載體。使其消失,未必即是轉型正義的唯一選項,端視我們的社會是否時刻保有充分歷史學習的認知與行動。 基於對台灣人一路走來總是在現實處境下尋求創造新途的信心,中正廟的用途確實應該更活化,至於那座銅像如果繼續保留,我們絕對有能力使之成為最佳的教育現場。 事實上,中正廟的轉型,早在二○○七年已經做過初步啟動,當時牌樓上,原本是「大中至正」,陳水扁總統下令移除,改為「自由廣場」,時隔十四年後,促轉會要進一步探討中正廟的問題,格局應該更宏遠,不僅僅是在圖騰層次建立象徵意義而已。因為,中正廟之所以成為台灣威權時代的總代表建築,正因為它是以帝王陵墓的規格,為蔣介石所打造,其存在,正是記錄台灣曾經走過獨裁歲月的活字典,既然如此,蔣氏銅像做為中正廟的核心,這代人怎麼可以反而湮滅物證呢? 台灣民主化以來,拆除蔣介石銅像的行動,早就在大家的生活中不斷的進行,包括從機關、學校、街頭,所有日常的周遭,「去蔣化」的儀式性工作,業已完成。僅僅保留中正廟裡面的蔣氏銅像,就如同我們沒有拆掉清國時代的北門,日本時期的台灣總督府,是一樣的道理。前者已經成為古蹟,後者是總統府,現在的最高權力中心,可見過去的已經過去,它仍是台灣的一部分;在這些既有的基礎上,如果我們有意識的去分辨,不僅可以穿梭在台灣的不同世紀,發現各個脈絡的殘餘與並存,更可以累積出台灣更多元民主的未來。 不過,不移除這座應該是最高聳的蔣氏銅像,要使其回歸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淪為威權崇拜,當然要有配套,最起碼該調整的就是:每天衛兵交接的演出其實可以保留,當做觀光賣點,但是整個儀式應該移到自由廣場的入口牌樓前來進行,彰顯捍衛自由的表達,而不是過往一向從巨大的銅門走出,在銅像前操演,形同「守墓兵」的不佳安排。 按照程序,促轉會提出建議方案後,接續將展開法制面的檢討,才會提交到行政院定奪;與其日後被打回票,增生無謂的延宕,促轉會現階段很有必要聆聽異議,多做社會對話,先周延決策,才有助於達致國民共同信守的轉型共識。
鄒景雯 2021-09-10
虛構鄰國論

虛構鄰國論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凱達格蘭論壇 2021亞太安全對話」致詞時表示,台灣不會走向軍事對抗,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 (資料照)   八月卅一日,蔡英文總統在「凱達格蘭論壇—2021亞太安全對話」致詞,通篇以英語表達,其中有段述及「neighbors」的字眼,總統府中文新聞稿以「鄰國」表述,居然引起國內若干反對人士群起攻擊,儼然以文字獄的手法,虛構這是比「兩國論」還要挑釁的蓄意,甚至向中國政府編造錯誤的指涉,其破壞台海安定的行徑,已經逾越基本尺度。 蔡總統的英語講話,公開掛在官方網站上,閱聽前後文,很清楚的是在定位台灣的戰略角色,明確國家的區域義務跟努力;進而在這個基礎上,推展與各方在穩定與和平上的協力。這麼四平八穩的內容,居然也可以扭曲,若非不識字,恐怕只有令人髮指可以形容。 Taiwan i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regional actors to ensure regional stability. We are willing to shoulder our share of the burden, and we will not take our security partners’ cavalry for granted. And our effort doesn’t end here. Taiwan is also fully committed to collaborating with its neighbors to prevent armed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and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While we don’t seek military confrontation, and hope for peaceful, stable and beneficial existence with our neighbors, we will always defend our democracy and way of life. 「臺灣也致力與區域行為者合作,願意承擔確保區域穩定的責任,並且不會將安全夥伴的協助視為理所當然。 臺灣的努力不止於此。我們也致力與鄰國合作,防止臺灣海峽、東海及南海爆發軍事衝突。 我們不走向軍事對抗,盼與鄰國在和平、穩定、且互惠的原則下共存,並堅持捍衛我們的民主和生活方式。」 逐一比對以上關鍵段落,使用了兩次的neighbors,指的是區域各國,由於中文鮮少「鄰國們」的複數用法,稱為鄰國並無不當。但是所謂的「戰鬥藍」,卻完全文不對題,逕指蔡總統稱中國為鄰國,其謊言不僅一戳就破,殊不知此舉正顯露他們才是潛意識中把中國視為鄰國的唯一對象,否則何以一看到鄰國就起乩? 台灣統派為了服務自己在意識形態上的想像,不惜去捏造自己總統的語意,已經引起中國官媒的聯手唱和,甚至有人鼓動習近平政權應該在台海間採取政經行動,以教訓民進黨政府。問題是,以戰鬥藍這麼劣質的手法,北京豈是沒人,不會識破嗎?
鄒景雯 2021-09-08
張亞中救老K

張亞中救老K

  張亞中(左)與卓伯源(右)在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政見會上,各自述自己的優勢。(記者方賓照攝)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電視辯論四日落幕,有一說,當天收看的觀眾,中國人遠遠比台灣人還要多,此由翻牆網路熱議可證;同時有多個媒體民調則顯示,張亞中的支持度居冠,遙遙領先朱立倫與江啟臣,呈現張亞中可望拯救國民黨的「盛況」,然懷疑的人卻說:根本是民進黨在惡意灌票。 這就是國民黨好玩的地方,恐怕也是國民黨最大的剩餘價值所在:提供眾人(顯然不只國內)娛樂的功能大於一切。 二○二一年的國民黨,一口氣跑出四位候選人要競逐黨主席,不僅世代橫跨老中青,並且兼含不同族群,照理應該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氣象才對。不料按下遙控器一收視,四人有志一同,區隔不大,全把兩岸議題當做交心表態的首要大事,既向中國國民黨員交心,也對中國共產黨表態。由於受眾的針對性明確,於是特定對象果然同頻共振;處在平行時空的,只好傻眼訕笑,甚者落井下石,讓人不忍卒睹。 國民黨在二○○八年到二○一六年,仍是完全執政的大黨,他們的中央菁英何以會在短短時間內,演變成今天的面目?似乎有三大錯誤值得一提。首先,國民黨是在何時自絕於台灣民意,導致情勢反轉,一路探底的?答案應該是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運動,這個歷史座標註記著國民黨在中國政策上,踐踏了台灣選民無可容忍的紅線,自此失去政治信賴,而被標籤為親中的政黨,直至失去政權。 其次,近年國民黨的發展是在何時露出曙光、原因又是什麼?相信大家一定會公推二○一八年,在「韓流」旋風下,所席捲的十五縣市長勝選。韓國瑜崛起的背景,出在蔡英文政府內政治理上的失算,從軍公教年金改革、勞基法修正,到同婚議題的討論,開闢過多戰場,卻不能穩控每個戰局,造成流失民心,奉送韓粉揭竿起義的形勢。 最後,國民黨又是怎麼曇花一現,再失時代契機的?當然是二○二○的總統大選前,習近平啟動一連串的攻台作為,自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到鎖定香港進行全面打擊的惡劣背景下,國民黨當時竟鬼迷心竅,克制不住大中國的基因召喚,誤判噤聲等於和平,以致淪為選票亡魂;又是死在對岸手裡,老早證實。 這一路走來,稍有基本記憶的,一定可以歸納出:內政優於兩岸的定論,但是朱江張卓四人,不管是和中、知中、傾中,或是什麼中,就是要較量誰比較「中」,既然如此,誰能勝過張亞「中」? 其實,國民黨若能讓張亞中出來當主席,把國民黨徹底打掉重練,搞不好真可得到死絕而後再生的轉機,也說不定。
鄒景雯 2021-09-06
「復必泰」的演出

「復必泰」的演出

有趣的是,BNT疫苗在登機前的微博畫面,復必泰布條只掛了前頭的單面,(國民黨臉書昨天上午八點多刊登的疫苗照片,也是選用在單面掛著復必泰的舊照)。(取自國民黨臉書)   首批德國BNT疫苗昨日運抵台灣,台灣民間單位是買方,BNT廠是賣方,中間的代理商中國復星製藥偏偏要掛出「復必泰」的布條來蹭熱度,進而成為中國國民黨與若干台灣政媒炒作的話題,其實是一齣使出渾身解數的演出,與聞背後的故事,會讓人噴飯到不行。 這場復必泰的布條秀,九月一日先由上海復星透過中國微博發布了畫面,算是初登場,不久就為台灣的媒體各方在臉書上轉載,逐步擴散到國內來。中國復星的這個舉動,當然引起大家的側目,畢竟最近半年來,不論是自購,或是接受各國捐贈,台灣已經有多次在機場收貨的經驗,從AZ到莫德納,沒有任何一家製造商會在裝箱的貨盤上掛上自己的招牌或疫苗的名稱;而復星只是代理商,不是製造商,復星代理在所謂大中華地區販售的BNT疫苗定名為「復必泰」,這三個字硬要在輸台的這批貨品上「露臉」,形成傳播上的效果,自是非常刻意的安排。 有趣的是,BNT疫苗在登機前的微博畫面,復必泰布條只掛了前頭的單面(國民黨臉書昨天上午八點多刊登的疫苗照片,也是選用在單面掛著復必泰的舊照),然而昨天早上七點負責載運的盧森堡航空一抵達台灣,工作人員上去看到的實況,不只是單面,或是朝前的雙面,卻是四個面全部都掛上了布條,換言之,如果貨盤直接下來,攝影機放在所有的角度,都會清楚捕捉到復必泰斗大的字樣,閃都閃不掉,基本上也算是一種「四面佛」的概念,中國方面的「用心良苦」,你能說它不細膩嗎? 可惜的是,這次捐贈疫苗的幾個團體相當強悍,在台積電一聲令下,這掛滿四面的復必泰布條,在尚未下機前,在機艙內就全給拆了,上海復星如此細膩的小動作,因而「功虧一簣」,未能得逞。鴻海永齡、台積電、慈濟並且公開說明:裝箱外觀,事先並未告知,因此要求抵台移除。明確表達了立場。 上海復星之所以要做此舉動,是來自北京的要求。中國政府稍早已經傳出對於BNT即將抵台,復星的角色未被充分凸顯,頗為在意,尤其郭董跑了一趟德國,中國復星更加被邊緣化,於是抬拉復星(復必泰)的指令從而下達。繼前天在微博宣傳照片後,昨天中午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也在微博發文強調「台灣地區」,還說「相信安全有效的『復必泰』疫苗,會助力台灣同胞驅除疫情的陰霾」云云,深恐外界忘了復必泰所代表的特定區域意義。 這批提早前來的BNT疫苗,之所以能被復星上下其手,是因為包括預定在下週抵台的第二批貨,都源自於復星「棄單」而來,並非台積電等單位合約上的九月中下旬排程。復星原本十分期待中國監管單位可以在八月間通過BNT在中國施打的緊急授權,因此向德國原廠預下了一二○○萬至一五○○萬劑的提貨單,沒想到北京天威難測,事與願違,為了順利去化,國際採購圈證實,直到今天,復星仍在向各國積極推銷這批訂貨可以盡量轉單成功,台灣同意先拿下總共約一八五萬劑的現貨,算是給復星解決了若干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事實上復星不是不能掛上復必泰的布條,如果復星掛上的是「復必泰感謝台灣」的字樣,相信不論是捐贈方或是台灣政府,大家都將「會心一笑」,不會「去之後快」才對。 這次捐贈疫苗的幾個團體相當強悍,在台積電一聲令下,這掛滿四面的復必泰布條,在尚未下機前,在機艙內就全給拆了,上海復星如此細膩的小動作,因而「功虧一簣」,未能得逞。(路透)
鄒景雯 2021-09-03
「護國產擋疫苗」的受益者

「護國產擋疫苗」的受益者

不顧國際評價甚低,北京當局確實一味護著國藥、科興等中國疫苗,到今天還沒有批准BNT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即使美國FDA已經正式通過輝瑞的認證。圖為中國科興疫苗。 (路透檔案照)   「護國產擋疫苗」,應是五月中疫情突然爆發以來,最震天價響的口號之一。國內的反對勢力,夾雜著境外龐大的攻擊力道匯入,以此做為質疑政府疫苗政策的主要訴求;甚至直到八月的前不久,這類洗腦式的反覆操作仍在政壇蔓延。 這句政治口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攻訐點。前期,在批判執政黨誤判國產疫苗的有效性,未能超前部署,訂購足夠的國際疫苗;中期,德國BNT疫苗突然成為顯學,政府採購觸礁,是否委由民間協力完成,出現不同的論辯,這時在野黨以此針砭政府的動機;後來,國際疫情日益吃緊,疫苗到貨量嚴重拖延,導致疫苗施打時程捉襟見肘,這時此話繼續派上用場,說是要給國產的上檔鋪路。 許多事件的真偽,當下沒有答案,時間久了,經常可以驗證出結論。有關「護國產擋疫苗」的假設,在這兩天得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揭曉,原來天底下真的有「護國產擋疫苗」這回事,只是主人翁其實是中國政府,而台灣還因此成為優先受益者。那就是,不顧國際評價甚低,北京當局確實一味護著國藥、科興等中國疫苗,到今天還沒有批准BNT的緊急使用授權(EUA),即使美國FDA已經正式通過輝瑞的認證;眼看著一億劑的提貨權就要到期,中國上海復星只好被迫棄單,台灣順勢承接,搶到了一九○多萬劑,可以趕在九月開學之際,及時給學生們接種。 講到中國復星的苦處,還真是哀怨。本週三,其母公司舉行中期業績發布會,被問到北京一拖再拖,遲遲沒有下文,只見董事長郭廣昌淡淡地說:開發mRNA疫苗的初心,是為國家提供多一種選擇,無論結果如何都沒關係。外人聽來,實在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一路看過復星自與BNT簽署合作協議以來的意興風發,如今卻連爭取做為中國國產疫苗的第三劑仍不可得,就知道習近平的厲害了。 德國BNT當初之所以給予復星代理權,甚至在中國代工的機會,當然是中國龐大的施打市場極度誘人,現在習大大擺明不是「上海幫」說了算,復星真是錢途受挫;要不是從台灣的台積電、鴻海、慈濟拿到共一千五百萬劑的採購訂單,進而獲得五.二五億美元的收入進補,財務報表恐怕更將雪上加霜。 伴隨「護國產擋疫苗」的風向中,有個側翼訴求是「換標籤拖時間」,意指政府堅持原廠標籤、德國直送,是基於意識形態,堅持排除「復必泰」字樣,罔顧國民生命。 結果,這次中國復星「倒貨」,台灣政府迅速同意在德國製造的這批疫苗現貨,既然去不了中國,不如就原裝不動到台灣來,證實「換標籤」的妄想,也是信口開河,笑話一則。無疑為台灣防疫過程中的無謂內耗。
鄒景雯 2021-08-27
71歲的戰鬥藍

71歲的戰鬥藍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和北北桃、高雄等議員組成「戰鬥藍」。(資料照)   國民黨最近有人在號召「戰鬥藍」,乍聽之下,真是活力十足,定睛一看,其主事者已經七十一歲,並不是一十七歲。 提到十七歲,讓人想到國民黨神主牌之一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按照記載,一九一一年中國的這次起義失敗,殉難者中最年輕的正是十七歲,平均年齡則是二十九歲,可見當時國民黨先輩同盟會人如何站在時代與思想的尖峰上,才能鼓動青年熱血行動慷慨赴義,成就了後來的辛亥革命,乃至民國成立。 二○二一年的今天,時隔一百一十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突然興起「戰鬥藍」之議,據稱是七十一歲的結合北北桃與高雄議員組成,還有一位七十歲的國民黨立委出面證實他已招募逾二十七位成員加入,雖然一干人等尚未一字排開、當眾亮相,但是光看到這兩位的組成,不知道該說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還是要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七十餘歲的國民黨人在組裝「戰鬥藍」,至少給外界帶來了兩大疑惑。首先,對於正在激烈競爭的國民黨主席參選人朱立倫、江啟臣來說,其實是個對照性的尷尬。這兩位,一個六十,一個不到五十,明明打得認真,怎麼還會讓超過七十的同志群起在場外大聲疾呼,深恐國民黨失去戰鬥力? 其次是,國民黨裡,十七歲的人在哪裡?二十九歲的人又在哪裡?如果在一個以「戰鬥」為標榜的政治行動中,失去了年輕族群的積極參與及主要構成,其如何能呈現國民黨的未來性與進步性,而不是日薄西山前的迴光返照? 講起七十一歲的這位先生,今年初一度為了是否出馬角逐黨主席鬧過一陣鋒頭,後來突然鳴金收兵,大家普遍認為,NCC「黨媒兩棲」的警告,似乎起了相當作用。比較有趣的是,如今其雖無黨職之名,但是卻以媒體經營者與電視主持人的雙重身分,公然在大行一黨內部的權力之事,這中間的分際何在?取捨何在?必須接受公眾的公評。 孔老夫子針對老年人的通病,講得非常透徹,所謂「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腳踏兩條船,什麼都想要的貪念,若是「戰鬥藍」不忌對社會展示的初心,那麼國民黨這條老命恐怕會先被其休矣。
鄒景雯 2021-08-25
國民黨的反美基因

國民黨的反美基因

國民黨的反美基因源於誰人的遺傳?很清楚,是國民黨的總裁蔣介石。比較有趣的是,如果說蔣介石是爸爸的角色,那麼蔣宋美齡應該算是媽媽,這個媽媽除了皮膚是黃的,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圖為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紀念瓷盤照。(資料照)   國民黨具有「反美」的「基因」?當然是真的。國民黨的反美基因源於誰人的遺傳?很清楚,是國民黨的總裁蔣介石。比較有趣的是,如果說蔣介石是爸爸的角色,那麼蔣宋美齡應該算是媽媽,這個媽媽除了皮膚是黃的,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於是交疊出國民黨既父系反美、又是美國「媽寶」的雙重人格。 先講比較簡單的蔣宋美齡,何以定義她打心眼裡的認同就是美國人?蔣宋美齡是基督教牧師之女,從出生就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禮,十歲到美國接受完整的教育,直到從衛斯理學院畢業,回到中國後,擔任的是英文老師;不僅養成階段一直在洋學堂裡打轉,她嫁給蔣介石之後的聯姻之作,更是在中國近代史中,為國民黨政權穿梭於美國,求援於美國的最高代表。國民黨敗退到台灣後,宋美齡繼續來去於美國,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四月倒下,她九月即搭機赴美,直到二○○三年去世,最終選擇依舊是埋骨於美國,誰能說她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美國人?這樣的美國媽媽,在潛意識中對於國民黨人有其一定的影響,容後再敘。 回到蔣公身上,這位國民黨眼中「永遠的總裁」、「一代的偉人」、「最高的領袖」,稱之為一九四九年第一代來台軍民的爸爸,實無法形容其當年地位於萬一。如果閱讀有關蔣介石的傳記,即可歸納出蔣介石一輩子,事實上可以由小憤青、憤青、老憤青所構成。這些「憤」,來自於幼年曾因田賦的糾紛被鋃鐺入獄,親身歷經社會不平等的境遇;而後在清國末年列強割據的年代,目睹國族危機的沉重,因而決定赴日學習軍事;乃至壯年時從北伐到抗戰,再到剿匪反被匪剿;退守台灣反攻無望,最後被毛澤東的中國取代在聯合國的席位告終,可以結論:蔣介石的思想體系始終就是一個「仇外」的中國傳統民族主義者。 戒嚴時代,台灣教科書上的課文,有一段故事,指蔣介石在日本求學時,日本教官在課堂上把中國比喻為桌上的土塊,指土塊中有四億個「微生蟲」,就像中國有四億人,蔣介石立刻走上前,將土塊掰成八塊,反問:日本有五千萬人,是否像五千萬個微生蟲,寄生在這八分之一的泥土中?其中所欲傳達的意識形態,是最典型的例證。蔣介石在北伐時的口號是打倒軍閥、打倒帝國主義,更可見一斑。 問題是,蔣介石在革命、奪權的過程中,亟需外力的協助,這也是他倚重宋美齡的原因,但是他從來不把美國的伸援,當作是應該真心感謝的對象,這體現在凡有不遂其意時,即歸諸於美國的背叛,著名的事件不勝枚舉。例如,在二次大戰後成立的聯合國,所謂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表面上是二戰期間同盟國的五國為創始會員國擔任,但是細數美國、英國、法國、俄國與中國,比評當時的國力與工業發展程度,蔣介石的中國在經過八年的戰爭後,尚待復原,實在不算是一咖,要不是美國的拉拔,以聯合抗俄,這安理會的席位實在來得非常虛弱。 只是沒想到美國所託非人,蔣介石硬是在幾年後就把江山給丟了,苦撐到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終究拱手讓人,這二十二年間的拖延,不是美國的支持何以達致?然蔣介石及其徒眾從不作此想,因為如果嘴巴放軟了,豈不證實全是自己的無能,則國民黨在台灣還能狐假虎威下去嗎?以此為引子,大家可以在各種案例中同理可證下去。 最後再談到國民黨為何又是美國的「媽寶」?從宋美齡的一生可以反照出國民黨權貴階層的共同性,兩蔣時代以降培養的所有政治菁英及其子弟,沒有不留美的,許多都在美取得綠卡,這是為什麼?可想而知。就因為不願自己負責,失敗主義瀰漫,才會深恐美國的離去(出賣),並再三掛口叨念,不惜坐實是個窩囊廢。 如果國民黨不是在反美與逃美的分裂中掙扎,它怎麼會變成今天這個德性!
鄒景雯 2021-08-19
國民黨的出賣與流亡

國民黨的出賣與流亡

國共會談(重慶協定),蔣介石(左)與毛澤東(右)。(自由時報資料室)   一個主權國家,必然有自己的政府,做為自主的治理機構,同時建立自己的軍隊,以維護自立能力;因此自己管自己,以及安全不假外求,都應該是主權國家政黨與人民的共同信念。既然國家的存在,關乎於每個國民,不干他人的事,則有一天若國家不存在了,當然是自己的責任,何「出賣」之有?除非這些人認為這裡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自己不是一個有國之民。 什麼情況下會發生這種精神上的錯置?例如類殖民國家,自己無法自決,命運掌握在宗主國手上。一八九五爆發乙未戰爭即是台灣住民對此的反抗;又如流亡政權,依附在別人的土地上,於是慣於把自己的遭遇,推諉成別人的背棄。這種心態看似無奈,其實是很沒出息的懦夫行為。 最近阿富汗的政情,成為全球矚目的國際焦點。美國的決策,G七的應變,乃至阿富汗的後續發展,才是值得觀察的事件主體,不料在台灣,卻被擁有政治權力與輿論平台的特定族群,歪樓地討論成:台灣被美國當成「抗中馬前卒」,遲早被出賣,到時蔡政府有多少類似品德的官員,會在第一時間選擇逃之夭夭?這番仇恨至極的論調,不僅在國內是政媒唱和,還與對岸的中國政媒彷彿一鼻孔出氣,真可以說是自一九四九年流亡到現在,流亡了七十二年,還準備要繼續流亡下去。 為什麼說這些政媒勢力懷抱著流亡情結?很簡單,他們所描述的場景,不就是當年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敗逃到台灣來的翻版嗎?外界十分納悶,這些人在提出前述假設性問題時,怎不先解釋一下:一九四九年蔣介石政權與所謂二百萬軍民為什麼要選擇整個政府的大撤退,而不堅持留在中國死守家園,奮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以生命捍衛自己信守的價值呢? 當然,這些國民黨扈從自始都認為是被美國出賣了。在中國時期如此,美國因為誤信共產黨,才會認定國民黨腐敗無能,弱化支持蔣介石。跑到台灣後也是一路如此,一九五○年要不是韓戰爆發,杜魯門準備放棄國民黨,不會有第七艦隊前來台海巡弋。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退出聯合國,美國是無濟於事。一九七九年美國終於正式與中華民國分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出賣與流亡的餘緒,看來是交織在這些人的記憶裡,幾乎成為他們「降共」的最佳遮羞布。 然矛盾的是,這些人從不說明,既然共產黨沒有國民黨對台灣人形容的這麼可怕,當初國民黨政權又何必出走中國?如果共產黨確實可惡,那麼國民黨今天又為什麼認為反攻民進黨比反攻大陸重要呢? 就因為流亡情緒糾纏,一九四九變得格外敏感,準黨主席朱立倫因此在昨天出了一篇奇文,主題是「沒有一九四九的國民黨,沒有今日的台灣」,充分反映了尚未落地生根的無根性。台灣人是否可以接龍造句,沒有一九四九的國民黨,蔣介石不會在台灣宣布軍事戒嚴,不會有白色恐怖,陳文成可能現在是台大數學系榮譽教授,鄭南榕也應該退休了。這樣的說法,非常不聰明,至少在人口結構上,或是統治與被統治階層上,絕對是少數中的少數。朱立倫不是笨人,一九四九為何會誘發他說笨話?應可歸因於:都是國民黨政媒胡扯阿富汗害的。
鄒景雯 2021-08-18
老國民黨的死胡同

老國民黨的死胡同

國民黨主席選舉今、明兩日正式登記,「朱、江對決」的黨魁選舉邁入新階段。(資料照)   國民黨主席選舉歷經宣布、領表,今明兩天正式登記,外界恐怕只有一個評論,暮氣沉沉,無啥可觀。箇中原因何在?兩個答案,一是參選人條件普遍缺乏前瞻性;二是政見架構依舊在老國民黨的死胡同裡打轉,因此選情甚至比去年還無聊。 怎說去年國民黨主席選舉還有聊一點?二○二○年三月的該黨主席補選,是江啟臣對陣郝龍斌,外界尚可從選舉過程來觀察這個百年老店新舊世代交替的可能與意義,結果江啟臣以六十八.八%比三十一.二%的懸殊比率勝出,說明國民黨員期待江標榜的「創新」,遠大於郝所強調的「過渡」;而國民黨的「未來」也因此提供給大家不小的想像空間。 二○二一年的現在,一年半過去,江啟臣新手上路,駕駛國民黨這部老車的試行成果,顯然未達黨內外咸表滿意的標準,於是「新局」如同升空的氣球遇到亂流,驟然破滅;另一方面,準備前來取而代之者,看似眾多,但是足堪一提的,不僅是老面孔,而且路線守舊。換言之,倘若江啟臣去年(四十八歲)的當選,被稱做是國民黨最後王孫的終結,那麼下個月投票,如果江啟臣成為短命主席,則國民黨除了被視為是王孫復辟、回到過去,還能有什麼氣象? 目前估計,前述的可能性很大。挑戰者中,就拿朱立倫來說,今年六十歲,尚未到退休的年齡,是可以再拚搏幾年,然而昨天,他煞有介事地在臉書上發表了一篇「終戰感言」,做為與社會對話的素材,通篇的內容架構,想必倒盡了不少人的胃口,不得不以「未老先衰」來形容這位準黨主席的無法與時俱進。 朱立倫的思想體系,自二○一六年總統大選落敗至今,並沒有多大的調整;透過「同盟國中緬印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八年對日抗戰」等描述,不僅繼續維持中國國民黨做為外來政權的史觀,刻意忽略台灣人父祖在一九四五年當時的歷史事實與情感;同時他以絕不該把和平視為理所當然,「以為可以挑戰現狀」,意圖與民進黨進行區隔,卻極不公平的處理兩岸之間針對和平的破壞,究竟責任誰屬的本質問題。做為立足於台灣的一個政黨,在競選領導人的過程,既不應該出現前者的粗暴,也不容許明明大敵當前,卻在內部找戰犯去獻祭的媚行,這些都是要極力避免的。 以上的論述,在今天之所以格外刺目,在於世界已經大大的變了。新的國際格局,歷經川普到拜登,基本上已經結構化,若習近平依然故我,不要說十年間這種政客沒興趣的事情,二○二四年大選前,絕對看不到回頭路。既然趨勢如此,立意乘風破浪的從政者能不順應時勢嗎?請胡同裡的主席們再想一想。
鄒景雯 2021-08-16
中國為何小題大做

中國為何小題大做

立陶宛新政府一步一步採取遠中行動,並不時對於中國作為「不假辭色」,如果習近平政權沒有反制措施,北京的權力結構將受到挑戰,互相召回大使只是小菜一碟。圖為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館。(歐新社)   歐盟及其所屬會員國,在台灣已經分別設立了十八個代表處,這些歐洲國家全與中國建立有官方的邦交關係,換言之,建交當初,這些國家都「認知」或者「承認」中國所念茲在茲的「一個中國」原則或政策,準備今年到台灣來設處,乃至同意台灣先去駐點的立陶宛,不但不是甘冒大不韙的急先鋒,甚至已經來晚了。 檢視這些早就來台設點的歐洲國家,德、法、英、義、西等大國,與台灣正式建立經貿的往來關係,全都在一九九○年之前就已經陸續展開;就是拿歐盟經貿辦公室來講,也是在二○○三年即在此落腳;即使以過去與立陶宛同為「十七加一」聯盟的中東歐國家為例,也已有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在台灣先馳得點。從這麼長遠的演進對照,再怎麼說,立陶宛現在要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都不應該大驚小怪才對。 但是為什麼這次針對立陶宛,北京要這麼刻意的「小題大做」,不僅召回駐立國大使,要求立國駐中國大使返國,甚至放話再有進一步,將不惜兩國斷交呢? 其實,台灣政府對歐洲有計畫地從「經貿外交」的推展,進入到互設辦事處的談判,可以上推到一九九一年,當時是國民黨的李登輝總統主政,中共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則是江澤民,這邊是有謀略的行動,對岸也不是省油的燈,對於台歐關係的破壞,同樣無所不用其極,也無一時的稍緩。 二、三十年下來,這個鬥爭的基調,歷經台灣幾次的政黨輪替、政府更迭,並沒有形式上太大的改變,各國彼此間維持著一個不說破的「默契」,那就是與中國是正式關係,與台灣是非正式關係,大家絕不逾越外交的雷池一步,倒也「相安無事」。嚴格而言,立陶宛與台灣的開啟互動,並不脫以上的基調,台立互相設處,仍維持在經貿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並沒有留下太多的小辮子、給中國興師問罪的空間;然而北京這回卻如刺蝟般,全副武裝起來,顯然是中國本身已經有所不同了。 習近平的中國,與江澤民、胡錦濤的中國,至少有幾個最大的不同。首先,昔日的中國,不論是對美國或是對歐洲,基本上掌握著「大國外交」的主動性,從而對國際涉外工作擁有相對的自信,不太會把一些「小打小鬧」列為優先事項來處理。習近平時代,特別是疫後的世界,「大國秩序」已然鬆動,導致的成因很多,使得中國重新面對台灣課題,格外脆弱敏感,不再能顧盼自雄。 其次,國際秩序的核心,主要是美中關係,雙方從戰略同盟走向戰略對抗,北京因此警覺到所有的「圍堵」,都來自於美國的策動,就如立陶宛與台灣加強關係,習近平政權直接聯想是美國在背後撐腰;加以拜登的多邊主義奏效,連歐盟都站在立陶宛這一邊,這讓維尼對於「台灣牌」頻出,從捷克到立陶宛到斯洛伐克,更加懷疑是骨牌效應的初始階段,因而必須有所行動。 其三,立陶宛這個中國盟邦,自去年大選結束,新的執政聯盟一反一個中國政策,公開表態支持「自由奮鬥者」台灣之後,中國即已對這個新政府放棄現實主義的路線大調整,心存芥蒂;而立陶宛新政府也確實一步一步採取遠中行動,並不時對於中國作為「不假辭色」,其實已經走了好幾步,根本不是有沒有進一步的問題,如果習近平政權沒有反制措施,北京的權力結構將受到挑戰,互相召回大使相信只是小菜一碟。 最後,被中國指為是「核心利益」的台灣關係,是由拒絕「九二共識」的政府執政,自二○一六年以來,竟能自戰狼外交的撻伐中掙脫而出,在中東歐找到突破口,這無疑是北京的重大失敗。為轉移不滿,最廉價的手段就是訴諸民族主義,中國國台辦近期拉開嗓門,升高罵戰,既演給其國內人看,也演給國際的各方人看,後續發展則端視北京對台還有什麼實質籌碼可用。 立陶宛事件說明,目前似乎並不屬於「習近平時間」,問題是中國到底有幾個洞悉時局的明眼人?
鄒景雯 2021-08-12
韓國瑜的空間

韓國瑜的空間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資料照) 國民黨將在下個月改選黨主席,這次的黨權更迭,韓國瑜還有沒有出馬角逐的空間?端視目前已經表態的朱立倫、江啟臣、卓伯源是否足堪承擔藍色選民期待與託付的大任?如果已經有人,韓國瑜應該繼續放情山野,不必過問太多世事,如果沒有人,則韓國瑜的空間當然就出現了,誰也阻攔不了。 台灣民主化之後,看待國民黨的問題,從來就不能由國民黨單一的結構來尋找答案,畢竟各政黨都只是做為台灣政局棋盤上的一個棋子。五月中突然爆發的疫情,顯然是近期影響政黨實力消長最重大的事件。疫情過後,一個新的發展態勢確實浮上檯面,那就是民眾黨不論是網路聲量、或是民調支持度,都已經明顯超越國民黨,甚至有吃掉國民黨的跡象。 以筆者得知的一份內部數據,佐證了這樣的觀察。今年的五、六月間,也就是疫情爆發的前階段,藍綠政治結構大致是三十八(泛綠):二十四(泛藍):二十二(中間)的比例,當時的政黨支持度,民進黨為二十七,國民黨十四,民眾黨居然跳到十七,儼然不再是刻板的小黨格局,到了七月,隨著疫情逐步可控,民進黨爬升為三十,國民黨再掉到十一,民眾黨則成為十八,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二十到二十九歲的年輕人部分,國民黨只剩下個位數約七到九的區間,說明國民黨原本的支持結構,呈現「白化」的狀況,並且仍在進行中。由此,即不難理解,那段時間何以民進黨會刻意與柯文哲捉對交鋒,目的恐怕是在持續邊緣化國民黨。 不僅量化資料如此,另外從對藍色支持樁腳們的訪談中也發現,柯文哲所吸收並因而壯大的是韓粉,這類群眾基本上「有韓投韓,無韓投柯」,比率不小;而朱立倫與江啟臣的票源,區塊雷同,主要是獲得國民黨核心支持者的支持,但國民黨的核心支持者一直在萎縮,不只是江啟臣,包括朱在內,他們二人都無法博得韓粉的熱情,這個真空若無法改善並扭轉,「藍消白長」,國民黨成為第三黨的趨勢,就不會是一時現象,未來可能固定化,進而結構化。 即因為國民黨的勢力版圖清楚可見,現在韓國瑜的支持者拱韓聲音很大,例如前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據聞已是「非韓」即不參加國民黨活動的立場,就如顏寬恒被視為是「挺朱」因此請辭江中央副秘書長的表態一樣。李四川是韓粉眼中最佳的桃園市長人選,與朱立倫昨天力挺的桃園市議長邱奕勝,呈「分庭抗禮」之勢,或可看出雙方的不同脈絡。 這個情況,同樣出現在國民黨十四個執政縣市,例如基於二○二二年的縣市長選舉,或是未來仕途上的變數考慮,新北市長侯友宜與台中市長盧秀燕可能會對韓國瑜參選黨主席抱持保留態度;問題是,朱立倫批評江啟臣未能領導國民黨,講得頭頭是道,然他個人是否具有強大的政治魅力,來解決自己所提出來的種種問題?目前還沒有看到足夠的政見證明。韓國瑜的動向值得觀察的原因在此。 二○二一年的今天,國內外的環境又有了新一輪的變化,曾經是高雄市長,也曾經是五五二萬票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若真的成為藍色選民屬意讓韓粉從柯營「歸隊」的另一選擇,他勢必要因應新局有所蛻變,包括處理好對美國與日本的關係,同時面對香港中聯辦絕對不可以走進去的事實,韓如果能夠做到,朱立倫的「優勢」就會更加渺茫。
鄒景雯 2021-08-05
北京何止「助」台

北京何止「助」台

中國當代領導人的錯誤行徑,何只是「助」台而已,他也助了世界各國得以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對於全球的危害性,這才是其最大的定位。 。(法新社檔案照)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最近一篇文章寫道,台灣最大的弱點是被國際孤立,但北京卻沒有善用這點,反倒幫助台灣取得幾十年來前所未有的國際支持。這個觀點,在強調習近平脅迫策略的失敗,使得中國的統一大夢愈行愈遠。其實,中國當代領導人的錯誤行徑,何止是「助」台而已,他也助了世界各國得以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對於全球的危害性,這才是其最大的定位。 中國自鄧小平以來,歷經江澤民、胡錦濤,基本上延續的「韜光養晦」路線,事實上在本質從無二致,面對國際,都是在追求共產黨中國的強大,面對台灣,也早已提出「一國兩制」;但是前面的這三十多年,所謂收斂鋒芒,待時而起,圖的是以退為進,如同披著羊皮的狼,讓外界無法捉摸其真實面目。此一隱忍與藏拙之策,果然成功騙來以美國為首的先進諸國,自甘為其開疆闢土,打開走進世界的大門;從加入聯合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乃至主導世界衛生組織,哪一個過程不是在無煙硝的寧靜攻伐中,放任紅色中國神速的在國際權力舞台攻城掠地? 要不是習近平自二○一二年底上台之後,索性圖窮匕現,一舉把羊皮給脫了,公開昭告其「中國夢」,並向全球展開戰狼式行動,請問一股腦浸淫於中國特許市場、裙帶利益、醬缸文化中的各國政商,哪一個能夠猶如當頭棒喝,終於澈悟?要不是習近平的頻擂戰鼓,令川普與共和黨政府毅然戰略改變,全面啟動美中經濟科技脫鉤,以及時掌握國運興衰的最後關鍵十年,則中國國務院在二○一五年推出的「中國製造二○二五」,現在應該已經木已成舟,早形成不可逆的霸業。更要不是習近平以一人統治取代集體領導,導致疫情在官僚失聲體制下燎原,領導歐盟的大國誰又能自外於貿易好處的誘惑,幡然覺悟人權雙標的集體偽善。所以說,習近平幫助世界才是犖犖大者。 台灣海峽問題做為世界局勢的重要篇章,習近平對於台灣的「幫助」,可以分為對外與對內兩大部分,對外者,就如《外交政策》文章所觀察到的,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獲援與認同,因為習近平的失策,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高峰。不過,這樣的描述略嫌簡化,也弱視了台灣堅持並致力民主進程的努力,在亞洲,特別是東方社群,所開創的價值體系,已經直接顛覆了「中國發展道路」與「中國制度模式」的煽惑謊言,台灣的自助,才是區隔彼此高下的主動力量。 這麼說,不表示不承認習近平的「幫助」。這些年來,中國政府對於台灣不假辭色的「千錘百鍊」,確實不斷在對台灣成為「共同體」的凝聚過程,提供了外力的強烈壓縮作用。旁的不說,遠的不講,就拿東京奧運期間,中國對於台灣藝人因為替台灣國手加油祝賀,即片面取消多項合約這件事為例,就是一個擺在眼前的實證。原來,所有的「民國派」,不論職別,若以為可以比肩,實則比台獨的下場更慘烈,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容不得你賺錢還想要牌坊。這件事,對於在台「友中」勢力的打擊與效應,還在持續震盪之中,甚至遠遠超過國共政商走卒的想像。沒收台灣人對於中國的幻想,習近平之助大矣。
鄒景雯 2021-08-04
國際聚焦南海的機會

國際聚焦南海的機會

  過去這麼多年,輕忽了中國透過政經力量大肆向外擴張的戰略行動,已經構成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彭博資料照)     近月以來,美中兩大都在有意塑造今年不排除「拜習會」的可能,最新的時間點指向十月。美國副國務卿雪蔓前幾天的天津之行,即使雙方依舊針鋒相對,但是降溫鋪路的用意,仍廣受區域各國所注視,尤其身處其中的台灣,不可能會掉以輕心。 美國長期以來的對中戰略,多數時候是外交與軍事雙軌分行,前者側重預防,後者強調震懾;到了川普執政時期,才罕見出現合流趨攏的態勢。今年拜登總統上台後,普遍認為政府在既定結構下,延續了相同的路線,但是多位交往政策時代的民主黨老臣重掌高位,他們的言行與動向,還是會牽扯到不少國人敏感的神經,這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於是針對中國問題,台美之間,事前的溝通,事後的簡報,現在成為累積兩國互信的重要基石。 在觀測美中關係演變之際,一個訊號頗具有一併參考的價值。那就是我們的盟邦私底下坦承:過去這麼多年,確實輕忽了中國透過政經力量大肆向外擴張的戰略行動,已經構成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南海即是首當其衝的火藥庫。這個星期開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與東南亞國家密集視訊對話,副總統賀錦麗未來也打算要出訪新加坡及越南,與此一重新把東南亞列為涉外優先區域的政策反省,具有直接關聯。 除了公開與各國進行外交補強,美國也發現到,過去低估了「一帶一路」做為落實習近平霸權主義的效用,亦是一失策;最近正對相關國家展開了檯面下的勸阻措施,特別是遊說南海諸國退出中國的帶路計畫。 東協多國面對思考的課題包括,中國尋求建立自身規則與標準的戰略謀劃,其實是「新殖民主義」的體現,其在各國推行的基建合作、醫療援助、數位合作,都是擴張性外交政策,目的在強化區域影響力及控制力,然而與之合作的國家,均陷入「債務陷阱」困境,中國再藉由豁免受援國債務,交換戰略資產,進而獲得對該國的經濟支配權及政治影響力。 同時,這也是中國文化擴張與侵略的計畫。中國藉由「銳實力」影響南海各國的決策,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企圖在國際經濟權力真空地帶輸出意識形態,卻導致合作諸國遭受嚴重污染、農地破壞等問題,無益當地經濟發展,並剝奪當地工作機會,不惜因經貿利益傷害當地人權。如今這些後遺症刻在逐步顯露。 美國將焦點集中於東南亞,亟欲拆解中國佈局,不僅已經排上了行事曆,其實由稍早在歐洲先行發生的若干變化,已經可以看出國際勢力重整的威力。例如推動G七集團全球基建計畫、美二○二一戰略競爭法案、美「清潔網路」計畫、美日澳「藍點網路」計畫、歐印「連通性」夥伴關係計畫、歐亞互聯互通計畫等相關合作方案,全是如火如荼反制中國的倡議看來,現在民主盟國在南海的耕耘與成效,也應該可以期待;台灣在地緣位置上,與東協鄰邦不是一朝一夕的累積,今後可以扮演的角色,可以爭取的機會,相信更將應運而生。如果探知了這個風勢的方向,我們在監視美中發展的同時,可以有更多的自信定力與靈活策略才對。
鄒景雯 2021-08-02
防疫矛盾題

防疫矛盾題

BNT疫苗。(美聯社檔案照)   疫情,給小至個人,大到國家,帶來了全新的課題。在防疫政策的公共辯論之中,其實不怕反對,所謂「正反合」,可以得到不斷的進步。最怕的是反對者的自我反對,這種矛盾現象,充斥在這波變種疫情的過程裡,說明我們的政治人物對於議題的掌握能力,恐怕求個六十分及格的並不多。 反對者的自我反對,多半是到底在追求什麼目標,連自己也搞不清楚。最近一個例子就是有關「疫苗護照」的提問,會關注這個題目的國家,多半有兩大目的:一是希望藉由施加嚴律,來提高疫苗接種率;其次是政府有意邊境鬆綁,以此做為社會解封的前提條件,例如亞洲的日本,或是歐盟的好幾國。於是,透過施打疫苗就發給「通行證」的概念,給予進出國門或國內主要設施的方便,做為爭取公民認同的誘因。 這種構想,其實目前並不是世界各國普遍的主流政策走向,甚至在若干國家,包括澳洲、法國、義大利和希臘等國,紛紛爆發了群眾上街頭示威抗議的事件,這些國家崇尚自由的民族性,反對公權力對他們設置障礙。同時,疫苗護照要能成立,涉及與各國的雙向開放,無法一廂情願,拿日本來說,至今只談妥了義大利、澳洲、土耳其、保加利亞和波蘭五個對象,實用性相當侷限。 既然國際對疫苗護照的討論,仍相對冷門,加上歐盟上個月才正式通過將台灣納入安全旅遊名單,各會員國逐步取消對台灣非必要旅遊的入境限制,換言之,台灣人沒打疫苗也可以入境,這時一再執著於台灣的國產疫苗拿不拿得到國際疫苗護照的質疑,不是鑽牛角尖,就是針對性而來。何況,更關鍵的是,在變種病毒持續肆虐各國的現況下,台灣朝野政黨與主要民意,現在是把嚴守國境,放在監督政府防疫作為的第一位,唯恐再有破口,對國內社區造成衝擊,於是,寧可過度,也在所不惜。既然自己的邊境暫時根本看不到開放的打算,則又何來疫苗護照的迫切性與需要性?故而,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假議題。 類似這種自己都沒想清楚,以致自曝其短的議題攻防,隨時可見,不只一樁。另一個就是把BNT疫苗過度神話的炒作,一方面說BNT是目前最好的疫苗,一方面又說是唯一青少年適用,但是隨著今年各國新的研究陸續出爐,以及新的疫苗逐步研發,已經不斷在顛覆去年既有的有限認知。以色列近日已經把BNT抗Delta變種的保護率,從原先的六十四%,再下降至卅九%。這麼低的數據,所謂防止青少年把病毒帶回家給大人的說法,受到直接的挑戰。 而青少年的重症率與死亡率,各國都是零,BNT是不是這個族群最佳選擇的觀念,恐怕還不如蛋白次單位疫苗來得安全穩當,畢竟後者才是業經人類長期使用所熟悉的技術,較少不可知的後遺症。這麼說,並不是要將蛋白質疫苗另行神話,而是政治退位,客觀並呈,滾動檢討,才是成熟社會該有的疫苗態度。 一個社會愈有求知的容受度,就愈能淘汰不適任的政客,免於國人受到愚民手段的侵害。
鄒景雯 2021-07-27
疫苗偏見識讀

疫苗偏見識讀

圖為AZ疫苗。(路透檔案照) 疫情期間,有關疫苗的訊息充斥,成為國人閱讀搜尋的重點項目,在自媒體的盛行使用,許多未經深思熟慮與外部審核的言論四處氾濫,若再加上既定的偏見,甚至是刻意的目的,在在都讓「識讀能力」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功。如果缺乏這種警覺,淪為人云亦云的愚夫愚婦,尚屬其次,若因此喪失資訊優勢,導致競爭與權益的落差,才是最大自誤。 事實上,自五月中因變種病毒入侵社區,導致疫情爆發以來,已經發生過好幾波有關識讀問題的考驗,最新的這個時序,議題已經轉移到國產疫苗的程序、效力之上,且不乏出自意見領袖之口,大量輕率謬誤的言論充斥,由於其對立刺激的吸睛作用,益發使得真實而有價值的知識,在大眾傳播路徑上,受到了更大且無謂的屏障。 最近一個例子是,有多位具備醫學背景的人說,「高端只有完成二期,不像中國科興疫苗在完成二期時,就為國際期刊所刊登,高端並沒有,這種疫苗誰敢打?」此一敘述,由自媒體經網路媒體轉載後,乍看之下,若因發言者的教育背景,恐怕很容易就讓受眾照單全收,喪失了查證的動機,因此其誤導性十足。 真相當然不是這樣的。只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透過公開資訊的查察,很快就會發現散播這類訊息的人,已經自己把自己的招牌給拆了。 事實是,科興在二○二○年春天研製出疫苗,同年十一月,科興疫苗的研發內容被「刺胳針」(The Lancet)醫學雜誌接受採用,並在今年二月正式出刊,揭露了科興曾對七四三名十八到五十九歲的志願者進行一/二期試驗。試驗結果顯示,沒有嚴重的不良反應。 我們知道中國政府早在去年七月就給了科興疫苗的緊急批准,之後,並陸續在若干城市提供給醫務、港口、公共服務等高風險人員施打。科興也開始在巴西啟動第三期試驗。科興為刺胳針這種權威期刊所採用,是事後的事情,而且獲刊登又怎麼樣?科興只是把自己的試驗數據公開而已。大家也才知道第一、二期居然只有七四三人。而且,前實用疫苗雜誌主編暨前英國公衛醫學主席Peter English博士已公開指教,科興的受試者全是五十九歲以下,他比較想知道的是老年受試者的結果,畢竟這才是真正容易重症與死亡的族群。後來我們也知道了科興在巴西試驗的有效性是五十.六五%。而以科興這個例子,要來對比這個月十九日才通過EUA,並且已經送國際期刊審查中的台灣國產高端疫苗,這些人若不是指鹿為馬,那應該是什麼? 還有另一種論調是,現在國內疫情趨緩,還有什麼緊急使用授權的必要性?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現在在台灣的所有國際疫苗都是緊急使用授權,要全部取消嗎?慈濟七月二十一日才簽約的BNT疫苗,有何緊急使用的必要性?可見其誤導視聽的破壞性。眾人皆理解,政府去年簽了超過三千萬劑的疫苗訂購量,今年因國際疫情吃緊,導致到貨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現貨」,兩家國產疫苗現在在台灣都已分別在生產現貨,既然其中一家已經通過了緊急使用授權,未來若進一步經ACIP通過准許接種,有什麼理由不把現貨從工廠裡拿出來給國人使用,以增加抗體,以及群體覆蓋率?這些叫囂何緊急之有的政客,是自己因職務關係已經打了疫苗,所以不顧他人等待疫苗之苦嗎?這就不只是偏見,更加上傲慢。 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聰明的公民,不但明辨真偽,也絕對不會記憶短淺,只要冷眼看待這些有名有姓的人破功就好。
鄒景雯 2021-07-23
台灣疫苗可搶一個紀錄

台灣疫苗可搶一個紀錄

圖為一名護理人員正在準備注射 Covid-19 疫苗。(歐新社)   台灣的兩家國產疫苗高端與聯亞,都屬於蛋白質疫苗,前者已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後者正在排審中。若比較全世界蛋白質疫苗研發的進度,台灣疫苗有一個紀錄可以搶奪,那就是全球民主國家中第一個開放施打蛋白質疫苗的國家,這絕對是生技發展上的重要鼓舞。 何以標榜民主國家?科學數據公開透明,是民主體制下取得真實信服與問責依據的強項,這不是非民主國家可以企及的。現實生活也證實,非民主國家雖然已有蛋白質疫苗問世甚至施打,但是防疫效果不彰,因此並不值得一同並列評比。 非民主國家中,俄羅斯維克多研究所(Vector Institute)研發的蛋白質疫苗,已經獲得俄國批准使用,並在土庫曼斯坦得到認證,但是由於被外部專家指出有研究上的重大瑕疵,因此並未有大規模的施打。古巴研發了多種蛋白質疫苗,但是五月間在其國內大量施打的,是Soberana02這支共軛疫苗,以及一款名為Abdala的蛋白質疫苗,現在古巴的最新疫情每天確診達六千多人。倒是Abdala在委內瑞拉被納入國家計畫,不過,此舉受到委國醫學協會與NGO組織的嚴厲批判,WHO也提出了警告。觀察委內瑞拉的最新疫情,至少接種一劑的人數,目前有二九○萬人,約十.二%覆蓋率,死亡人數累計達三三九二人,最近每天的新增確診數仍超過一千人,疫情仍屬嚴峻。 至於隔壁的中國,至少有七支蛋白質疫苗刻在研發中,由安徽智飛龍科馬製藥研發的蛋白質疫苗已獲中國政府認證,上個月有六十萬劑剛被送到廣東去施打,須完成三針,有效性外界不得而知。然以中國的科興滅活疫苗為例,為了能夠在COVAX平台上架,才不得不去進行大規模的試驗,但在巴西做出來的數據只有五十%療效,真是令人尷尬。那麼安徽的這支只在國內使用的蛋白質疫苗會如何,我們不好說可想而知,然確實數據不明。 台灣的國產疫苗,不是一個檔次,當然不需要跟這些非民主國家的黑箱研發一較長短。衛福部長陳時中已經表示在審查程序完成後,會針對高端疫苗的EUA內容進行更多的適當揭露,兩家疫苗廠也都將在國外展開第三期的試驗,未來可以取得進一步有效性與安全性的保證,在此前提下,國內的緊急使用授權與後續的研究,可以同步進行,實殆無疑義。既然如此,台灣疫苗若再通過ACIP專家小組的准許接種,接下來應該要盡快搶下另一個世界民主國家第一個蛋白質疫苗被相當規模施打的紀錄。 民主國家陣營目前最受各方矚目的蛋白質疫苗,當屬美國的諾瓦瓦克斯(Novavax),今年五月在美國擴大第三階段試驗,包括年僅十二歲的受試者,六月間該公司宣布總體效力為九十.四%,注射兩劑後,可百分之百預防重症。雖有滿手的國際訂單,但是目前尚在等待美國FDA的最後核准。 職是之故,已經取得台灣EUA的高端疫苗,可望在一週內由ACIP討論,按照小組召集人李秉穎的評價,這個時程應該更有效率一點,使其早日成為預約平台上的選項,以供國人選用,並且再讓自由世界首先施打的紀錄自然落袋,請問何樂不為?
鄒景雯 2021-07-21
國際助台風潮下的產物

國際助台風潮下的產物

立陶宛經濟及創新部長雅莫內特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與立陶宛相當親近的鄰國波蘭,因為與科技大國台灣合作,造就了雙方豐碩的經貿產業交流成果,讓她打定主意一定要與台灣加強關係。(取自臉書) 去年,我國與非洲索馬利蘭設立代表處時,由於這個國家因索馬利亞的反對,長期受到孤立,不被聯合國承認,因此對於台灣前往伸出友誼之手,是求之不得;這次,台灣能夠到立陶宛去設立台灣代表處,情況與意義完全不同。立陶宛是一個民主國家,有其在地緣政治上的國家利益,能夠同意提升雙方的關係往來,這是近年來國際一波波助台風潮下的珍貴產物。 立陶宛與台灣的快速增溫,早有脈絡可循。去年立陶宛國會大選後,許多友台並曾訪問過台灣的國會議員,紛紛入閣出任要職,揭開了立陶宛遠中親台的政策路線。今年五月間,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證實立陶宛退出十七加一合作機制,正式結束自二○一二年以來的中國與中東歐結盟關係,以行動抗議立陶宛並未從中獲得實質好處,無疑成為重要訊號。 接著在六月,台灣面臨國際疫苗延遲交貨的困境,立陶宛率先於歐盟二十七個會員國,霸氣宣布將捐贈兩萬劑疫苗給台灣,頓時把台立的關係「化暗為明」,許多國人從「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相互關照」的立陶宛式語言中,驚覺到與這個國家之間的聯繫,感動之餘,不但紛紛「用新台幣讓立陶宛巧克力下架」,還有眾多捐款自動湧入立陶宛的慈善機構,成為新聞事件。 這個月,另一個指標人物經濟及創新部長雅莫內特,則是在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毫不忌諱的表示,看著與立陶宛相當親近的鄰國波蘭,因為與科技大國台灣合作,造就了雙方豐碩的經貿產業交流成果,讓她打定主意一定要與台灣加強關係。這段白話文,為立陶宛計畫今秋前來台灣設處,做出了註解。 這個新政府自上台以來,標榜的就是以價值為基礎的全新外交指導方針,而且在公佈的執政綱要當中,更主動表示將支持台灣的民主自由,印證台灣與立陶宛是有共享價值與利益的夥伴。外交部吳釗燮部長今年五月接受立陶宛國會邀請,在一場以如何鞏固民主體制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呼籲民主社群面臨威權體制的挑撥分化及複合式威脅,更應該團結一致,互助合作,強化彼此夥伴關係就是捍衛民主自由的最佳策略,描繪了兩國共同面對的類似挑戰。 如今,我們順利前往這個國土約台灣一.八倍大,人口二八○萬人的勇敢國家先行設處,把外交觸角延伸到波羅的海地區,恐怕只是一個逗點,一個開始,後面屬於「好國好民」的共同故事,勢必要源源不絕的應運而出。
鄒景雯 2021-07-20
疫苗篇已翻頁

疫苗篇已翻頁

我國自購AZ疫苗,由華航班機載運回台。(資料照) 台灣的疫苗篇章,已經翻到了下一頁。新的一頁亟待克服的問題有二,一是已經簽約的合約何時才能如期到貨?二是兩家國產疫苗能否通過EUA,上線讓國人選擇?國人的施打覆蓋率如何加速提升?除此之外的「過去式」,實在不應該頻頻回頭、糾結太久,否則會妨礙台灣前進的腳步。 例如,政府授權鴻海及永齡、台積電購買德國BNT這一題,就是個多贏局面,已殆無疑義,即屬無須內部持續爭論的「過去式」。理由是,首先,政府原本就希望採購BNT疫苗,著眼點是提供給十二歲以上的青少年施打,這是目前國際疫苗中,唯一有試驗數據的,也因此在今年一月眼看就要簽約,現在如願以償,郭台銘的鍥而不捨,當然是重要促因,蔡總統因此對他非常感謝,認為是「直腸子的熱血之人」,已經準備在未來正式到貨時的疫苗捐贈儀式上,當面對他致謝。 其次,對郭董來說,六月十六日接到德國BNT來函,表示只會出售疫苗給政府,不會賣給民間企業團體,原本的宏願一度就要破滅;好在他超級執著,六月十八日找上蔡總統,蔡總統也隨即邀請會商,經過公私協力,最終促成其得以圓夢,應是好事一樁。至於台積電,以其在國際半導體界的地位,在對中、對德交涉中,發揮意在言外的影響力,成為普遍的認知共識,既然兌現社會責任,自是企業形象的再升級。多贏意義在此。 經此一役,目前,台灣已經先後完成包括AZ、莫德納、Novavax、BNT等四款國際疫苗的簽約洽購,等於主要品牌悉已掌握。不過,新的挑戰也接踵而來。在過去幾個月的經驗中,不管是與原廠直簽,或是透過COVAX分配,合約是一回事,到貨又是另外一件事。譬如政府與AZ在去年十月明明簽了一千萬劑,居然可以至今只送來不到一三○萬劑,就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儘管AZ台灣公司最近聲明:明年初前,將按時程供應近九○○萬劑疫苗,然是否真能履行?以其信用,恐怕還要嚴肅交涉才行。 此外,對台灣而言,COVAX平台幾近停擺,是個不爭的事實,在未來,主要會影響Novavax的到貨,是否會成為天邊的彩霞?畢竟,已經在美徵召十二歲受試者、參與三期試驗的這個品牌,是我國青少年另一個可以期待的選項,值得密切關注。同理,德國直送的BNT疫苗亦然。不只產量問題,政治力是否真能完全退散,需要拿出事實才能見真章。 相對於國際疫苗,國產疫苗的送審程序,尤其受到有識者的注目。有關高端與聯亞的緊急使用授權審查進度,除了讓科學數據來說話,行政效率也是大眾矚目的指標,畢竟疫苗的覆蓋率不能等人,這是社會逐步解封,經濟運作恢復的前提之一。更重要的是,國產疫苗超越國際疫苗的願景是,有一天,台灣如果能有合格的國產疫苗,可以成功的打在國人身上,進而成為我們的回饋尖兵,得以捐贈給其他國家,這將會是建立新世代台灣人又一民族信心的一大里程碑,這是同國一命之後,世界一家的實踐,故而成為新的篇章,此之謂也。
鄒景雯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