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良瑩相關文章

台灣當然不是阿富汗

台灣當然不是阿富汗

  捍衛台海安全是一場更大的地緣政治鬥爭,其重要性關係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與阿富汗反恐戰爭,不能相提並論。示意圖/擷自網路,民報合成   「戰爭是完成勝利的一連串災難」,法國20世紀初名相克里孟梭如是說。阿富汗變天,媒體播出難民蜂擁搶登飛機的畫面,災難歸災難,美國總統拜登及國務卿布林肯,都不認為美國是輸家。美國20年的「反恐戰爭」(War on terror)沒有讓全球恐怖主義活動銷聲匿跡,也沒有成功改造穆斯林世界,但美國本土確實是沒有再發生過重大的恐攻事件,恐怖份子的巢穴被清剿了,網絡被粉粹了,美國達成了她的戰略目標,這是最根本的成敗論。布林肯說,阿富汗戰爭「任務完成」。 阿富汗是台灣的「前車之鑑」嗎?台灣當然不是阿富汗,阿富汗19世紀便是俄羅斯帝國與大英帝國之間的緩衝國,戰後則為美蘇兩大勢力的緩衝國,在1980年代「一度」落入蘇聯掌控,本世紀頭20年又「一度」落入美國掌控,現在只是恢復了她傳統的緩衝國地位。美國本來就不把阿富汗納為其勢力範圍,她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很難替她平定地方山頭,也很難扶持一個能治理的中央政府,若非塔利班庇護發動9/11恐攻的蓋達組織,美國是不會入侵阿富汗的。 台灣與阿富汗是不同的世界 至於台灣,戰後70多年來,便一直是在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受美國的安全保障與經濟提攜,並憑本身努力與條件,發展為一個民主與開發成功的典範,台灣不是一個「失敗的國家」,不會有槍桿子革命,只有為自由而戰的保台戰爭。「台海安全」與「台灣安全」有點小差別,美國比較常提及的是前者,「捍衛台海安全」當然是特別針對外來侵略。對美國人來說,捍衛台海安全是一場更大的地緣政治鬥爭,其重要性關係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與阿富汗反恐戰爭,不能相提並論。 台灣與阿富汗是兩個不同世界,一個處於有秩有序繁榮進步的東亞,一個處於無法無天貧窮落後的西亞。東亞能有今日,一樣是得助於美國的安全保障與經濟提攜,從1950年代日本的戰後復興開始,到1980年代對中國的開放。尤其過去30、40年間,美國用市場、技術、資金,不間斷支持中國的現代化,其間日本、台灣、南韓都扮演了關鍵的中介角色(中國出口商100強有1/3是台商,其出口值占4成以上,美國是主要市場),中國因此才能由一窮二白,努力到今天1萬美元每人GDP的中所得水準。今天美國東亞貿易占有其全球貿易的4成左右,這是一個對美國利害關係重大的區域。 美國矛頭已轉向中國 根據美國當年襲殺賓拉登取得的大量資料,賓拉登從沒想到美國會發動戰爭攻打阿富汗,他還天真以為美國老百姓會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與伊斯蘭世界和解。賓拉登的左傾幼稚病闖下了大禍,美國不僅佔領阿富汗及伊拉克,還以特戰部隊、無人機及各式精準飛彈,到處襲殺恐怖組織的頭子,不僅如此,美國還鼓動了「阿拉伯之春」的革命狂颱,利比亞、埃及及突尼西亞的獨裁者相繼倒台,敘利亞岌岌可危,整個回教世界惶惶不可終日。 今天美國在阿富汗的利益已不若9/11發生時重要,美國的矛頭已轉向中國,如有人還要一再低估美國捍衛台海的決心,那是犯了賓拉登一樣的左傾幼稚病,等於是鼓勵中國共產黨賭上這40年的區域合作成果。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說,我們對敵人的威嚇是要讓他們「牢牢記住」(Fix in the mind)武力蠢動一定是得不償失。戰爭是一連串的災難,看不完的,但奧斯汀的警告不能不聽。 作者指出,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部長說,美國對敵人的威嚇是要讓他們「牢牢記住」(Fix in the mind)武力蠢動一定是得不償失。圖/擷自PBS 新聞影片
鄭良瑩 2021-08-18
這不是「中國夢」是什麼?

這不是「中國夢」是什麼?

  美國總統川普在他的推文說,「美國不是在跟中國打貿易戰,美中貿易戰,早已讓哪些昏庸無能的前朝官員給打輸了。美國對中貿易現在是每年逆差5000億美元,外加3000億的智慧財產被盜損失。」圖/創用CC授權,民報合成   本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在他的推文說,「美國不是在跟中國打貿易戰,美中貿易戰,早已讓哪些昏庸無能的前朝官員給打輸了。美國對中貿易現在是每年逆差5000億美元,外加3000億的智慧財產被盜損失。」他以汽車為例說明美國吃的虧:中國汽車輸美只課徵2.5%關稅,美國汽車出口到中國則要25%。「你反正已輸了5000億,不可能再輸了。」 在此之前,他簽署了限制500億美元中國進口項目的措施,同時也簽署了放寬台美高層往來的「台灣旅行法」,充分反映了美國對違背自由原則的中國保護主義,愈來愈不滿,而準備從經濟及外交兩方面,開始修正對北京的交往政策。這種不滿不只來自於白宮,也來自於美國外交界、商界、學界,以及廣大選民。 「經濟是一門憂鬱科學(Dismal science)」19世紀英國思想家卡萊爾曾經這麼說。以前經濟學家憂慮人口爆炸,後來憂慮人口老化。現在,又加上來勢兇兇的美國保護主義。這些變數都與經濟無關。 過去30多年,中國是以旺盛出口帶動經濟高速成長,而今看來,美國市場面對14億人口「世界工廠」漫無止境的擴張,似乎已到了一個開放的極限。「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大行其道,自由貿易不敵國家利益,所謂「互利雙贏」,只能姑且聽之,美國佬現在想的是零和遊戲。物競天擇,優勝劣敗。 中國過去實施「一胎化」,減輕工作中的父母扶養負擔,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今天這些父母已經老化,成為「一胎化」世代的負擔。中國勞動人口自2012年起便開始減少,且幾十年內減少趨勢不會逆轉。中國的都市化也緩和下來了,各大都市的高空屋率顯示了這一趨勢。 中國仍有可能超越美國而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我們絕不要天真以為,中國未來30年仍將持續以高於先進國2倍、 3倍的速度成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預估,中國的GDP成長率在進入2020年代之後,已開始往6%滑落,2030年代或將進一步滑落到2%左右。日本及台灣都走過這樣由盛轉淡的過程,中國不會是例外。 一言以蔽之,中國的高速成長已成過去。根據IMF統計,2017年中國每人GDP8,583美元,約為歐盟的4.2分之1 、美國的7分之1、日本的4.5分之1。顯然中國經濟不是朝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生產力及生產水平發展,而是朝巴西、墨西哥、俄羅斯等中等所得國家的生產力及生產水平發展。當中國朝中等所得國家的等級發展(中國官方的宣傳口號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她的經濟成長自然會相應放緩。 中國經濟除人口老化, 及美國保護主義這兩個實體面的影響之外,也受制於她的制度面。民主法制是現代國家的特徵,全球最高所得工業國家「恰好」也都是民主國家。中國各級政府在經濟發展初期,亦即大部分人只是勉強糊口時,雖然展現了某種行政效率,但經濟發展有如登山,愈往上爬,難度愈高。需要的不只是效率,還有創新、靈活、透明。中國的威權政治及國營體制能否因應,是一個大問號。 最後,中國在地緣政治上不能說沒有風險。中國崛起,首先是因為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技術及人員交流,其次才有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因果關係要弄清楚。美中之間不會爆發熱戰,但冷戰則是真實存在的風險,這包括軍事圍堵、高科技軍備競賽、經濟封鎖與心理戰。中國是陸權國,又是後進國,一旦被迫閉關自守,經濟必然陷入遲滯甚至倒退。 中國經濟或許還有幾年好時光,但是她對於美國所主導的世界秩序,不可能構成真正的威脅。所謂未來世紀是「亞洲世紀」或「中國世紀」,是一種沒有反思的、甚至於一廂情願的說法。 美國《時代雜誌》創辦人路思義(Henry Luce)說過一句名言,他在1941年預言說「20世紀將是美國世紀」。事實上,他還有一個預言是世人比較忽略的:他說,「20世紀將是美國主宰世界的第一個世紀。」意思是,美國世紀不會那麼容易就過去。 國內學者在坐過中國的高速鐵路之後,往往會陷入一種遐想。有人說,中國到2050年會「不戰而主東亞」,這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Other things being equal)的一種推測,但不會成為事實。記得在台灣連續幾年創造兩位數字成長率的1971年,國內也有知名學者寫文章預測,台灣國民所得到2010年將超越北歐國家。 國內一些學者在談到中國的未來時,最好是稍事冷靜一下。中國經濟走緩並非壞事,因為不會在國際間過於招忌。中國不稱霸也不是壞事,因為不會陷入與西方國家冷戰的災難。中國跟著台灣的步伐,經濟由盛轉淡,政治逐步向世界主流價值靠攏,14億中國人民的生活在穩定中求改善,全世界人民同享其利,這不是「中國夢」是什麼?
鄭良瑩 2018-04-19
從俄羅斯總統選舉看她的民主轉型

從俄羅斯總統選舉看她的民主轉型

  普丁給人的印象是深藏不露,卻又充滿活力。他的聰明、幹練、平實、虔誠與使命感,讓他具有特殊的個人魅力。(圖/創用CC授權) 俄羅斯總統選舉甫於上週熱鬧結束,從最東邊、鄰近阿拉斯加的楚科奇自治區,到最西邊、與波蘭為界的卡里寧格勒州,俄羅斯中央選舉委員會設置了9,700個投票所,7,370萬選民頂著零下的寒冷天氣,「投下神聖一票」(Go to the polls),若說這是地表涵蓋範圍最遼闊的一場選舉,亦不為過。 有選舉不一定是民主,但以一個中等所得的國家來說,俄羅斯已算是比較有制度、運作了4分之1世紀的一個民主政體。她早在1991年就舉行第1次總統直選,比台灣還早了5年,迄今是第7次,從未間斷過。她的媒體基本上是自由的,政府雖控制了電視台,但都是從財團手中接收過來的。俄羅斯「臉書」、「谷歌」、Line、YouTube等,通行無阻,言論並未受壓制。她的國會也比台灣更多元化。 今天的俄羅斯,不只已由蘇聯時代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型為一個奠基於市場及私有財產的資本主義制度,政治制度上,她更揚棄了共產黨極權主義,轉型為一個官員定期改選的多黨民主國家。 她的《憲法》第13條明訂國家不得尊奉任何「意識型態」,《憲法》前言是以「我們俄羅斯人民」,而不以某某人的思想作為開頭,她的軍隊取消了「政戰」的編制。她的總統選舉採取2輪投票,1996年的大選,便是經過2輪投票才定勝負。俄羅斯的民主轉型比起台灣,似乎還更徹底。 英國「經濟學人信息社」(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編纂的《世界民主指標》把俄羅斯列為第135名,只比中國的139名高出4名,比古巴、委內瑞拉、盧安達、衣索比亞、埃及這些亞非及拉丁美洲國家,還要落後,我對這份資料是相當有保留的。英國自19世紀以來就與俄羅斯是死對頭,英國人評論俄羅斯向來特別嚴苛,可說是其來有自。 俄羅斯總統選舉與一個月前,北京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提供世人一個很好的對照。中國人大一致通過取消了國家主席任期制,並把「習主席思想」寫進《憲法》。相比之下,普丁的總統職位則要透過定期直選,一票、一票取得人民的「授權」(Mandate)。中國人大是橡皮圖章,習近平只要坐穩中共中央軍委會主席這個位子,牢牢掌握槍桿子,沒有「國家主席」或「中共總書記」的頭銜,照樣是實質領導人,這有毛澤東及鄧小平的前例可循。 中國把「國家主席」翻譯成President,是有誤導作用的,好像與美國總統或俄羅斯總統一樣。其實,President如果不是直選,哪有什麼權力?因此,1991年直選產生的俄羅斯總統葉爾辛,才能把非直選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逼下台。所謂「葉爾辛效應」,主要不在俄羅斯人口比重,而在他享有的民意基礎。 西方國家在2002年就承認了俄羅斯「市場經濟」的地位(中國迄今還未得到這項承認),對於俄羅斯民主制度的運作,也應該有一個比較平衡的看法,不宜一昧指謫,把她與實行共黨專政且相信「專政有理」的中國等同對待。 即使是西方國家的選舉,也很難做到絕對公平,候選人或政黨所擁有的資源,常有天壤之別。對潛在競爭者威脅利誘「搓圓仔湯」,也是司空見慣。 西方觀察此次選舉,重點在普丁的得票率。依中央選委會資料,普丁的得票數比2012年足足增加了1,000萬票而為5,620萬票,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他的得票率增加13個百分點,而為76.7%。 得票率的衝高,代表俄羅斯選民在歷經葉爾辛時代,如脫韁之馬的自由化改革之後,持續支持普丁保守穩健的施政路線,這裡面有俄羅斯民粹主義的作祟,也有普丁歷久不衰的個人魅力,俄羅斯民粹主義淵源流長,它帶有反美、拯救世界的「彌賽亞」(Messiah)精神。 此次選舉候選人當中,不乏比普丁更右傾、更民粹的政客,自民黨黨魁季里諾夫斯基就是一位。不過,季氏垂垂老矣,自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入侵烏克蘭東部、干預敘利亞內戰以來,普丁儼然已成為俄羅斯對抗美國勢力的化身。 大選前,正逢俄羅斯與英國因俄國間諜遭神經毒氣刺殺而交惡,雙方互逐外交人員,而美國為俄羅斯干預其2016年總統選舉及從事網路攻擊,亦宣布對俄國實施新的經濟制裁。這兩起事件,加上去年底俄羅斯因禁藥問題,遭禁止以國家隊參加冬季奧運會,可說激怒了基層選民不能不「站出來」,用台灣的選舉術語,就是「賭爛票」很多。 普丁給人的印象是深藏不露,卻又充滿活力。他的聰明、幹練、平實、虔誠與使命感,讓他具有特殊的個人魅力。這次他不再接受國會最大黨「團結俄羅斯」提名參選,而是以獨立人士參選,因為他個人的民調聲望遠超過「團結俄羅斯」,不只是基層百姓尊敬他、信賴他,實際掌權的統治精英也以他馬首是瞻。 俄羅斯的統治精英有所謂的「聖彼得堡幫」及「情治幫」(Siloviki),政商網絡遍及全國,他們都是普丁的「樁腳」。西方經濟制裁,讓這些統治精英一部分財力受損,但無損於他們對普丁的支持。這是一個共生結構。普丁可以很容易彌補他們的損失。更何況,普丁與美國勢力對抗,讓他的民間聲望更高,對這個共生結構,非但沒有什麼壞的影響,反而讓他們更加團結。 2018年俄羅斯總統選舉意義重大,它再次見證了俄羅斯的民主轉型,這是為什麼她自1997年起能夠參加「G8工業化民主國家高峰會」,直到2014為止的理由。普丁在未來6年的任期當中,西方國家根本很難再去挑戰他的權力正當性,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在極力拉攏普丁,美國總統川普說不定也在尋求雙邊關係的解套。 1990年俄羅斯同意自德國東部撤出30多萬俄軍,並沒有認可北約軍隊可以隨後進駐。如今北約不但東擴到波羅的海前蘇聯3小國,還要將濱臨黑海的前蘇聯3國納入她的勢力範圍,即烏克蘭、喬治亞及摩爾多瓦,俄國人難免要問:如此侵門踏戶,是否要置俄羅斯於死地?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反撲,是基於地理因素,而非意識型態。川普若要改善與莫斯科的關係,甚至邀請普丁重回G 8,就必須承認美國勢力的界限。在歐洲,已沒有一個共產極權國家,但歐洲地理並沒有改變。
鄭良瑩 2018-03-27
美國亞洲大戰略不動如山

美國亞洲大戰略不動如山

  美國立國200多年,一個不變的亞洲戰略是:美國絕對不容許任何強權在亞洲及太平洋建立排他的霸權與控制。(圖/網路CC授權) 川普總統訪問亞洲5國圓滿結束,有人統計,他提到40幾次「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或「印度太平洋」。他在日本、韓國、越南及菲律賓都提到這一個新名詞,唯獨在中國不提。他訪問日、韓期間,美國、日本及印度3國軍艦在日本海首次舉行軍演。在馬尼拉「ASEAN」高峰會議上,他會見了印度與澳大利亞總理。 當前美國在亞洲面臨的安全挑戰,主要還不在北韓核武,而在中國崛起。經濟規模排名世界第113位的北韓,改變不了自由亞洲的現狀,但全力在追趕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則有重整亞洲秩序的野心。川普此次在3艘航空母艦助陣下高調出訪,既不為北韓,也不為貿易,實則在鞏固美國盟邦及影響力。 北韓戰略上與中國唇齒相依,中美貿易繫乎國計民生,中國能賺多少算多少,兩者都是北京要維持的現狀,川普很難從習近平那裡爭取到什麼重大讓步,尤其是在紫禁城裡接受了皇帝般的招待之後。配合川習會舉行的2,500億美元合同簽約活動,是北京的公關老把戲,每年中國對美國商品貿易順差就不只3,500億美元。 面對崛起的中國,蔡英文總統曾說「絕不在壓力下屈服」。 事實上,屈服在北京壓力下的中國周邊國家,屈指可數。幾個大咖已開始在集結:日本、印度及澳洲正在建構一個海洋的、民主的聯盟;越南對抗中國已有2000年歷史,是一塊大鐵板;龐大而多元的印尼,中國絕對難以掌控。最後,只要美國勢力還在,韓國也不可能見風轉舵。 制衡中國,美國寄希望於印度。依據美國官方預測,印度GDP已位居世界第7,2029年更將爬升到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3。由於近年來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大國成長趨緩,印度經過購買力調整的GDP占全球比重已接近8%,相當於1994年日本或2000年中國的水準。印度現在是全球最大摩托車市場及主要的汽車製造中心。 美國拉攏印度,因她有相當先進的國防工業,包括核武及航太在內。2008年印度曾把探測裝置送上月球,2014年更送上火星軌道。美國人知道印度的能耐,正在考慮把F-16戰機的生產線轉移到印度;印度已從俄羅斯獲得先進戰機與潛艇,並準備興建她的第3艘航空母艦。F-16戰機的生產將讓她的軍力如虎添翼。 川普總統的「自由開放印度太平洋」,與歐巴馬的「軸心轉向亞洲」,克林頓的「交往、擴大民主陣容」,以及更早之前,雷根「邪惡帝國」及小布希「邪惡軸心」之說,口號雖有不同,反映的地緣政治觀,與1947年的「杜魯門主義」其實是一脈相傳,都是劍指俄羅斯及中國。「邪惡軸心」之一的伊拉克,則已遭美國「政權替換」(Regime Change)。 1947年3月,美國杜魯門總統為因應希臘與土耳其的赤化危機,在國會發表著名演說,強調希、土兩國面臨生死存亡,美國必須力挺,捨我其誰。他說,「美國要有一個援助自由人民,對抗外來壓力與內部武裝顛覆的政策。我堅信我們應協助自由人民,以自己方式決定自己的前途」。 杜魯門總統:「美國要有一個援助自由人民,對抗外來壓力與內部武裝顛覆的政策。我堅信我們應協助自由人民,以自己方式決定自己的前途」。(圖/網路CC授權) 一個大戰略於焉誕生。在其後的40年間,美國大舉干預地區衝突、建構全球安全體系、圍堵共產主義擴張、促進自由民主理念、推動大規模援助計畫、以市場及投資扶持友邦。亞洲因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人口成長、教育普及、自由及自決興起、經濟互動頻繁。台灣有今天的自由繁榮,亦受惠於杜魯門主義。 杜魯門主義對美國政策的影響既遠且深,以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川普「通俄門」來看,儘管蘇聯解體已近30年,不僅美國政府、國會、司法及媒體,至今對俄羅斯仍存有敵我意識,乃至於一般老百姓的觀念裡,視共產主義為洪水猛獸者,亦不在少數。對俄國人如此,對中國人何嘗不是如此? 過去對俄、中兩強的「圍堵政策」既然奏效,就不會輕易改弦易轍。因此,儘管蘇聯已經解體,美中「交往」還在熱頭上,但NATO及《美日安保條約》仍不動如山。不但不動如山,NATO還向東歐擴充了成員國,而美日條約則由美國單方面協防日本,提升為攻守同盟。 NATO及《美日安保條約》,一在大西洋,一在太平洋,川普競選時衝「美國第一」衝過了頭,一度對美國這兩大安全支柱,視之索然無味、不合時宜。如今,他在亞洲訪問第一站的橫須賀美軍基地,對數千名官兵演說,慷慨正氣不輸當年的杜魯門:「任何人、任何獨裁者、任何政權、任何國家,都不要低估美國的決心。」                                                                     曾任職於小布希政府的戰略學者葛林(Michael J. Green)研究1783年以來美國作為太平洋強權的相關文獻,發現美國立國200多年,一個不變的亞洲戰略是:美國絕對不容許任何強權在亞洲及太平洋建立排他的霸權與控制,太平洋是美國輸送產品與思想的天然渠道,但絕對不足以屏障美國的安全。 在此思想下,美國過去積極介入亞洲事務,可說是無役不與。這包括:購買阿拉斯加、對菲律賓殖民統治、逼迫日本改革開放、要求列強對中國「門戶開放」、珍珠港、韓戰、越戰、尼克森對中國開放。循著前人腳步前進的川普已認識到:美國介入亞洲事務,不只在扶弱抑強,同時在讓美國更強大。 川普總統的亞洲之旅如有什麼成果,那就是,他重新給亞洲國家帶來信心,相信美國勢力會留在亞洲、相信美國會堅持自由價值、相信美國會信守承諾。美國70年亞洲大戰略峰迴路轉,剎那間又活了過來。美國勢力留在亞洲是絕對改不了的。
鄭良瑩 2017-11-16
敦克爾克啟示錄

敦克爾克啟示錄

  二戰期間,發生在法國的敦克爾克戰役是一次戰略性的撤退。納粹德國將英法聯軍包抄,最後英軍仍順利撤退歐洲大陸。圖為英軍步兵在敦克爾克海岸找尋掩護。圖/取自網路公有領域   筆者上月在英格蘭鄉下小城諾里奇的戲院,與200多名的當地觀眾,一起觀看了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這兩天回國之後,發現本片在台上映已1個月還沒下片,電影如此受歡迎,莫非台灣人對於1940年的英國處境,也都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敦克爾克大行動》描寫二次大戰初期英國派遣到歐洲大陸的30萬大軍,在比利時敦克爾克海灘被德軍包圍、渡海撤退回國的故事。1940年5月底至6月初,英國總共動員了845艘船艦,其中500艘是民間船隻,在9天之內來回運送了33萬8,000名士兵,包括10萬名法國士兵在內,其間折損兵員約3,500人。 這部由英國籍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影片,全球票房已超過5億美元,並引起廣泛的討論。英國人當然叫好,認為敦克爾克大撤退是英勇史詩,電影有助於英國脫歐後的國族認同,因為它描述了英國人受挫歐洲大陸,回到綠意盎然的不列顛島。 法國人抱怨本片淡化了法國士兵的犧牲,敦克爾克撤退是靠3萬名法軍留在里耳附近掩護,導演卻視而不見。俄國人說,英軍沒有背水一戰是「懦夫」,無「英勇」可言,俄軍在東線與納粹作戰,可是堅壁清野,絕不輕言撤退。至於美國人,很多人疑問為何沒有美國人的角色(美國1年半之後才參戰)。 馬英九前總統在臉書上發表觀後感言,把1942年國民黨遠征軍在緬甸替7,000名英軍解圍的「仁安羌大捷」比作「亞洲的敦克爾克」。 另有一位藝術系教授,把敦克爾克撤退扯到蔡英文總統的維安撤退演習,又說,最近全球賣座冠軍應是中國電影「戰狼2」,而不是「敦克爾克大行動」,說什麼兩部走紅電影「對比了兩岸的戰與逃」。 其實,諾蘭的敦克爾克可貴之處,就在於沒有揮舞國旗的好戰思想(Jingoism),電影固然呈現了英國人的英勇與犧牲,但對於人性的驚慌、失措、恐懼與膽怯,也多所著墨。電影中甚至參雜了排外的民族矛盾。「只限英國人!」有個救援艦艇的軍官不讓法國士兵上船。法國人留在後一梯次接送,這是「英國優先」作祟。 敦克爾克戰役是一次戰略性的撤退行動 「敦克爾克大行動」與其說是戰爭片,不如說是逃難片,描寫英國人自歐洲大陸的泥沼中撤退的集體心理。並非所有人對撤退都深信不疑,槍林彈雨中,有些人度過難關,有些人則葬身海底。天空上,英國與德國戰機的纏鬥從沒有間斷。(英國製飛機引擎仍是世界一流,德國可能還差一截。) 電影一開始是小兵被冷槍追擊、翻牆逃命、「好人輸了」的鏡頭,結束時則出現一架英國戰機引擎已經沒油、用滑翔方式力撐、卻還能把德國戰機打下、引起海灘上歡聲雷動、「好人終於贏了」的喜劇收場。 最後是疲憊的士兵們回到叫作「家」的不列顛島,在碼頭受到溫暖的接待,收音機隱約聽到首相邱吉爾正在宣讀他那篇與島共存亡的著名文告:「⋯⋯我們要在沙灘上戰鬥,我們要在敵人空降地點戰鬥,我們要在村子、城市裡面戰鬥,我們要在山上戰鬥,我們絕不投降⋯⋯。」 二戰是敏感的題材,導演已盡可能讓電影不帶政治色彩。全片自始至終看不到一個德軍面孔,沒有參謀本部巨頭們的鏡頭,對於33萬人撤退的大場面,沒有太多的發揮,即使有船隻中了魚雷,也沒有太慘烈的畫面。但二戰題材不可能不引起政治聯想。 敦克爾克成為21世紀英國疑歐致脫歐的世紀延伸 敦克爾克引發的聯想不勝枚舉:英國獨自對抗世界、英國製造技術仍優於德國(此時英國發明了雷達)、退出歐洲、全國大團結。早在去年二月,保守黨一位內閣部長便曾投書《每日電訊報》,標題寫著,「藉由敦克爾克精神,我國將繁榮於歐盟之外」。 本片一個膾炙人口的情景是,海灘上英軍及船隻一再地被攻擊,而觀眾情緒因不斷的機槍聲與轟炸聲陷於沈悶之際,突然琴聲響起,海平線上出現「萬船齊發」的壯觀畫面,各式各樣的漁船、遊艇、駁船、蒸氣艇,甚至於無動力的救生艇,載浮載沈來到海灘,展開了英國公民同舟共濟的自救行動。 關鍵時刻英國公民的後勤技術、足智多謀、勇氣、困惑、思辨與恐懼,在此表露無遺。在這裡,導演的操作不能說沒有一點濫情愛國主義,因為英國號召的民間救援船隻,還包括能夠運送幾千人的大型客輪,有艘客輪海面下被炸了大洞,是靠著床墊擋水,勉強駛回英國。導演只拍小船,而大船的英勇事蹟則過濾掉了。 有歷史學者認為,敦克爾克能夠成功撤退,是因為德國的裝甲部隊開到敦克爾克外圍主動停了下來,沒有再往海邊挺進。這是因為希特勒要避免讓英國人敗得太慘,而斷了和談之路。這麼說是有根據的,因希特勒是用未加密的指令,要部隊停止前進,故意讓英國人知道他是在釋出和談的誠意。 當時英國戰時內閣的確也討論了該不該和談。主和的外交部長哈利法克斯認為,英國應該趁法國還可再撐兩週,英國飛機工廠還沒被轟炸之前,與納粹德國談判一個可以保障英國獨立的和平共存條件,但邱吉爾認為打一仗即使是敗了,失掉的絕對不會比和談更慘。 最後邱吉爾貫徹了他的意志,主和派退出內閣。邱吉爾在內閣會議中把英國的大陸政策定了調,他誓言「如我們多年來的島嶼故事要到此為止,那只有先讓我們每一個人鮮血塗地再結束吧。」 英國人的「疑歐」(Euroscepticism),根深蒂固。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19世紀的滑鐵盧之役,乃至於16世紀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沉澱為一層又一層的地殼,是地殼之下的熊熊岩漿,才把英國的獨立國格粹煉得如此不屈不撓。 英國早在亨利8世在位時期(1509-1547),便開始推行英國新教,等於是對歐陸天主教勢力宣布獨立自主。於此同時,亨利又在沿海興建一系列城堡並建造戰艦,以嚴防天主教的西班牙與法國入侵。這種防禦固守的思維,具有充沛的道德能量,滋養著英國人的國族認同。 1973年英國忍氣吞聲加入了歐盟前身的歐洲共同市場,44年來享受了歐洲統合的好處,但潛意識裡仍有揮之不去的自責,「入歐」好像是犯了「數典忘祖」的滔天大罪。英國脫歐無法用貿易統計來作理性分析,因為英國人有驅除這種罪惡感的心理需求,即使是不利於己,也要向歐洲大陸說掰掰。 當前台灣人面對的海峽形勢,比起敦克爾克撤退時的英國,更為險峻,因為1949年蔣介石前總統率200萬軍民撤退來台時,還會宣示「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保台決心,如今保台決心漸漸被統戰掉了,很多人對國家沒信心、妄自菲薄,不像1940年的英國人。 筆者深深期待,「敦克爾克大行動」這部電影,能帶給國人振聾發聵的啟示。
鄭良瑩 2017-08-15
川普時代大國政治的地理因素

川普時代大國政治的地理因素

    川普計畫大幅擴充美國軍備,「以實力確保和平」。這個國防戰略,顯然是仿效1980年代發動軍備競賽的雷根總統。圖/Jim Mattis@flickr(CC2.0)   在柏林圍牆拆除26年半之後,誓言「讓美國再次安全」(Make America safe again)的美國總統川普,上週三簽署了在美墨邊境興建圍牆的行政命令。2天後,他又簽署對7個回教國家人民的入境禁令。一夕間,全球有數百人登不上飛往美國的飛機,谷歌、臉書等高科技公司外籍員工受影響,美國國內外掀起軒然大波。 歷史正在重演,美國也曾經在1888年實施長達55年的「排華法案」,數百名返鄉探親的美國華人船回到舊金山被拒絕上岸,當時也是美國經濟走下坡,失業嚴重,華人成了待罪羔羊。 美國政策的急速右傾,讓世人不得不正視「現代化」和「經濟發展」底下的洶湧暗潮:資源稀少性、歷史記憶、文化族群分歧與地緣政治爭奪,仍制約著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進步。世界當然不是平的,欲理解川普時代的大國政治,首先該拿張地圖出來瞧瞧。 看看台灣。台灣位在黃海、東海及南海的中心點,連結日本、韓國與東南亞,是麥克阿瑟將軍口中的「不沉航空母艦」。美國要保有兩億人口、高度工業化的日、韓、台,不讓她們倒向北京而與美國為敵,必先保有台灣。 台灣人對川普新政府那些將軍們,要少講理念、多講地理,才算是「講同樣的話」。所謂「台美共享民主價值」,那是後來的事,在麥克阿瑟的年代並不存在。 人類最深刻的鬥爭  在於對領土的控制   再看看俄羅斯。俄羅斯領土橫跨半個地球,但大多是平坦草原,少有天然疆界,歷史上常遭敵人入侵。普丁要保有烏克蘭,和過去的沙皇或蘇共總書記沒有兩樣。因此,歐洲人拉著美國人,處心積慮要把北約擴展到烏克蘭,自然要遭到俄國的反制。今天的俄國已不能也不想稱霸歐洲,川普為何要為難俄國? 人類最深刻的鬥爭,不在理念,而在於對領土的控制——具體言之,就是對歐亞大陸心臟與周邊的控制。前者包括俄羅斯及中國兩個陸權國,後者包括西歐、中東、阿富汗、南亞、東南亞及東北亞的日、韓、台。歐亞大陸周邊是海權國美國與兩個陸權國競爭的地帶。川普時代的美國,面對中國的島嶼蠶食,必將轉守為攻。 例如,新任國務卿蒂勒森在參議院曾說,美國必要時會封鎖南海各島礁,以阻擋中國船隻進一步將南海軍事化,發言堪稱「大膽」。川普政府的真正意圖如何,也足夠讓北京不得不小心以對。又例如,川普說要讓南韓自由發展核子打擊武器,他認為這是迫使北京認真約束北韓發展核武的根本辦法。 台灣有學者質疑,美國財政捉襟見肘,沒有能力擴充軍備,那是杞人憂天。美國聯邦政府將近50%的支出都用在國民醫療與社會福利,川普上台第一道命令就是砍歐巴馬的醫療及社福支出,這部份只要減5%,國防支出就可多出20%。 川普同時也下令凍結聯邦人事,又找來各大軍火製造商,要求降低武器採購成本。洛克希德已同意F- 35戰機削價50億美元,川普大總統要得到他要的飛機及船艦,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精打細算本來就是他的看家本領,此與吃公家飯30年的歐巴馬、柯林頓等人,能力上是有所不同的。 美中軍事衝突  可能很快跨過核子威懾門檻  美中一旦爆發軍事衝突,很可能急速升高,馬上跨過核子威懾的門檻。例如,美國在對西太平洋增援航空母艦的同時,也警告中國若膽敢擊沈美國航母,可能要面對美國核子攻擊,中國將如何因應?中國有與美國玩核子邊緣對決(Nuclear Brinkmanship)的實力嗎?中國少量的核子武力,經得起美國的第一擊攻擊嗎? 美國總統不會容忍一艘航母被擊沉的政治後果。英國柴契爾首相在1982年的福克蘭島戰爭中,就曾威脅阿根廷,如阿根廷飛彈擊沉馳援的英國航母,英國將對阿根廷進行核子攻擊。在冷戰時期,美國便曾警告蘇聯,如西歐遭到俄軍攻擊,美國將使用「戰術核子彈」。在1958年金馬砲戰時,她也做過類似威脅。 美國歷經好幾任總統的裁減戰略武器談判,輪到川普突然說要大幅強化、擴充美國的核子武力,其中蹊蹺值得玩味。川普又說他不怕軍備競賽,「看誰撐得起、撐得久」。前蘇聯因禁不起與美國軍備競賽而垮台,川普亞太政策「以實力確保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就是來自1980年代發動軍備競賽的雷根總統。 地理決定論的智慧歷久彌新,川普時代的美國不會只是聲音大而已,棒子將會更大。台灣人要認清地圖上的現實,海權國的美國在面對中國挑戰「美國第一」,正在將勢力伸展到海洋之時,美國不可能不防衛台灣,防衛台灣是為了讓美國更安全,重點不在「台灣安全」,而在「美國安全」。
鄭良瑩 2017-02-05
川普為何對俄國交好,對中國不假辭色?

川普為何對俄國交好,對中國不假辭色?

    俄羅斯總統普丁(如圖)展現戰鬥民族的強人形象,美國川普總統還在拿捏分寸,現在是少惹為妙。圖/Wiki, Presidential Press and Information Office, 20170113 川普即將入主白宮,成為自由世界新盟主。在此之前,他的推文早已撼動美國外交政策,川普助理說,有些推文不能「從字面上來看」(Taken literally),但世人仍可從中窺見川普的一些外交見解;特別令人好奇的是:同樣都在挑戰美國霸權,為何川普對俄國交好,對中國就不假辭色?道理何在? 賺走美國鉅額財富,是中國不是俄國 首先,大凡民族主義,都需要為民族困境,尋求待罪羔羊。川普的「美國第一」或「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轉化為產業政策,就是不容自由貿易,自由到企業可以掌控國家,以及自由到可以讓外國賺走美國鉅額財富。俄羅斯不是這種「賺走美國鉅額財富」而坐大的國家,但不幸的,中國就是一個。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一項分析,美國自俄羅斯進口占美國GDP不到0.1%,在烏克蘭危機前幾年的美俄貿易高峰,此數值也不過是0.2%,而其貨品項目係以原物料為大宗。相比之下,美國自中國進口占美國GDP,歷年都在3%以上,貨品項目以製造品為主。 對美國老百姓來說,昨日超強的俄羅斯,會不會回來威脅歐洲不是重點;重點是,今天她對美國勞工是完全無害的。而所謂明日超強的中國,會不會保持「和平崛起」也不是重點;重點是,30多年來她是以犧牲美國人的工作機會來成就自己,過去是,現在還是如此。 其次,柿子要挑軟的吃。中國美國還惹得起,俄羅斯恐怕惹不起。俄羅斯軍力在中國之上,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川普在選舉期間就宣稱,他有200位退役將領當他的國安顧問,當選後他的國防部長及國安幕僚長人選也都是退役將領,他對俄羅斯及中國的軍力狀況,不會沒有精確的掌握。 惹不起的戰鬥民族,是俄國不是中國 2014年俄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併克里米亞半島,並在烏克蘭東部兩省扶持親俄勢力,以牽制烏克蘭倒向北約(NATO)。俄軍的作戰規劃與效率,令西方國家不寒而慄。普丁已放出狠話:俄羅斯會不惜動用核武,以維護她在烏克蘭的利益。俄國目前核彈頭總數是7300顆,高於美國的6900顆,中國只有260顆。 俄羅斯的核子動力潛艇,在靜音及續航力方面也優於中國潛艇,不容易被追蹤或獵殺。如果發生衝突,俄國是有能力利用潛艇作戰,讓挪威孤立無援,同時阻擋美國船艦馳援歐洲的。 相對於俄國,中國GDP雖然龐大,但龐大GDP無法轉化為相等的軍力,主要原因在於科技能力沒有跟上來。以戰機噴射引擎為例,中國到今天還在仿製俄國的次級品。 如果GDP可轉化為相等的軍力的話,根據《經濟學人》預測,2030年世界GDP前5名依序是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及巴西,至2050年則為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及奈及利亞。這些「新興強權」能夠主宰世局嗎?確實大有疑問。 俄羅斯軍隊不只擁有科技能力,更擁有200年海外用兵的經驗,拿破崙戰爭時就已占領過巴黎;19世紀和美國的老祖宗英國,在全球範圍內打冷戰;20世紀對手換成美國,俄國在德國、中東歐、北極海及太平洋,與美軍對峙仍長達半世紀。1970年代,她也曾在蒙古進駐20萬軍隊,差點直攻北京。 最近俄羅斯又對敘利亞內戰,進行干預,導彈由裏海及地中海的軍艦發射。這些長久累計的海外用兵經驗,不存在於個人,而存在於組織之內,中國軍隊並不具備此一傳統。自2007年起,俄國戰機恢復蘇聯時代對美國及英國海岸沿線的長程巡航,俄國敢於這樣與美、英對幹,中國敢嗎? 美國政壇最近冒出「陰謀論」說,川普因有把柄在普丁手中,或彼此有什麼交易,才會對普丁好到不出一句惡言。其實,不出惡言不表示軟弱。川普在12日的記者會就曾說,希拉蕊只是表面對俄國強硬,事到臨頭還不見得敢挑戰普丁。俄羅斯確實是惹不起的國家,兩「普」交好,對美俄兩強都不是壞事,只是北京可能吃味。 和俄國同屬白人基督教,是美國不是中國 第三,「美國第一」(America First)或多或少帶有基督教白人的優越感,這由川普在最早競選時,說要禁止所有的回教徒入境,以及說要在美墨邊境修建「長城」,把「帶來毒品與犯罪」的墨西哥移民隔絕在外,可以嗅出端倪。前者已略有修正,後者看來勢在必行。 俄羅斯是一個白人國家,更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信奉的雖是東正教,但已足夠和中國的儒教文化作出相當區隔。川普不必然反儒教,但他在俄、中兩強當中,選擇與俄羅斯交好,顯然是想在這場基督教與極端回教之間的文明衝突中,把俄羅斯納為天然盟友。 筆者以前常在俄羅斯電視上看到一個會讓川普感動的畫面:遠在中亞塔吉克斯坦山區的俄國駐軍,由部隊長帶頭,逐一跪在軍中神父之前,親吻十字架,接受祝福。 俄國無疑是站在基督教對抗極端回教的最前線。如果同為東正教的希臘,可以在1952年就成為北約會員,1980年成為歐盟會員,而在2000年代,又有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阿爾巴尼亞等三個東正教國家,相繼加入北約,羅、保兩國更加入了歐盟,那麼川普說要與俄國聯手「粉碎」IS恐怖組織,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言而之,川普對俄交好、對中不假辭色,就美國立場言,不能說沒有相當的合理性。川普在競選時,喜歡把自己塑造成會替美國爭取較佳利益的唯一候選人,還寫過一本叫《交易之道》(Art of Deal)的書,他將如何推動他的新交易,世人正睜大眼睛在看。
鄭良瑩 2017-01-13
幾則可供蔡政府參考的「川普語錄」

幾則可供蔡政府參考的「川普語錄」

    蔡英文的「執政百日」早已過了,川普的總統任期,明年1月20日才要開始,台灣人正睜大眼睛,看看兩者表現會有什麼不同。圖/維基百科,攝影者: Marc Nozell,20170317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的一言一行,現在是全球關注焦點。他不是政客,有願景、有全新觀點,根據CNN最新民調,美國人對他處理經濟問題,比對前任幾位總統都還有信心。他每天發出的推特,約有1500萬人在看,幾萬人轉發,10萬人按讚。以下摘譯幾則「川普語錄」,對於目前民調下滑的蔡英文政府,或有振聾發聵之效。 --「經驗教我幾件事。其一,有些事情要聽從你的本能 (Gut),不管書面上講得多好。其二、信賴你所知道的,通常結果是比較好。第三,你的最佳投資往往是那些你沒去做的。」 這句話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十分吻合。我們很多人買房子,賺了錢,不是因為投資,而是要解決住的需求。另有人擁千萬績優股票,也不是因為投資,而是年輕時投效這家公司,你努力工作,公司給股票分紅,公司發了,你也跟著發了。 個人如此,國家亦復如此。台灣產業各有其發展脈絡,最早可回溯到日治時代。例如現在是台灣創匯大宗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是由早期電子電氣產業發展出來的,而電子電氣產業的發展,則又根基於1960年代的家庭電氣化需求,由進口替代發展到加工出口,其間還有日本及歐美著名大廠的投資與技術合作。 因此,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提醒蔡英文,不可光想著要發展「創新產業」,而忽視了現有產業時,蔡總統就不必急著發新聞稿辯解。特別是,現在美國對貿易及投資有了新思維,更不可忽視對現有產業的協助。 套用孫中山先生愛用的一個寓言:「創新產業」好比是彩券,而現有產業則是2300萬人靠它吃飯的扁擔,蔡政府不要彩券獎金還沒入袋,就把扁擔給丟到河裏去了。 --「我畢業於華頓財經學院,這是最難進去的學校。我是很棒的學生。」 川普講話沒什麼修飾與條理,但如認為他無知無識,那就大錯特錯,人家可是長春藤名校出身。重點是,他還是有經營實績的億萬富豪及家族企業負責人,1塊錢會當2塊錢用,有100萬元會想把它變成200萬。他不相信官僚能辦事,因官僚有100萬,只會把它分掉或吃掉。他也不相信政客,因政客光說不練。 --「小布希不是偉大總統,但歐巴馬做得更爛。他搞了很多反商,民怨四起,法規及法規限制一大堆,讓你幾乎做不了事。」 這句話台灣工商界聽起來,可說是心有戚戚焉。上週川普拜訪《紐約時報》透露,他已經和微軟的比爾蓋茲及蘋果的庫克通過電話,他會大幅減稅、大刪法規限制,以爭取他們在美國蓋大型工廠,不要再跑到中國或越南設廠,他又說,他提出的政府獎勵措施,會讓這些大公司滿意到難以拒絕。 在台灣,營運半世紀以上的台化彰化廠,卻可以因為環保標準不符合新政府要求,一夕間被迫關廠,「創造」了2000人失業。難怪台塑總裁王文淵要說:人家川普是主張減稅、鼓勵製造業回流,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增加課稅、提高法規限制、推動「新南向政策」,殊不知,這些都會讓工作機會及稅收不增反減。 川普被批搞民粹,但他沒有反商的問題。最近全球股市因「川普經濟學」有利經濟擴充,正呈現一片榮景,美元漲勢也蠢蠢欲動。台灣經濟若要趁勢成長、提高薪資與生活水準,沒有健全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民間工商界共同努力,是絕對不可能的。蔡英文政府不可讓工商界有「幾乎做不了事」的怨嘆。 --「我每天醒來所想的,就是替美國那些被忽略、被忽視、被放棄的人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我拜訪了那些被極端不公平貿易協定所摧毀的社區及關廠工人,這些是我們國家被遺忘了的男男女女。」 台灣也有很多「被遺忘了的男男女女」,病徵和美國幾乎是一模一樣,工廠大量外移,薪資20、30年停滯不動,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燒炭自殺時有所聞,平均壽命持續下降。蔡政府「每天醒來」有無在想這一個問題?或者還是在忙著自己的待辦事項? 川普念茲在茲的,就只有「工作機會!工作機會!工作機會!」 為了工作機會,他高喊退出NAFTA、TPP、對中國貨課徵45%關稅,還不惜幹上環保團體,認為這會降低美國競爭力與投資誘因。 川普還設定了GDP年成長比原目標增加1.5個百分點,工作機會增加180萬個,10年增加1800萬個的施政總目標,能不能達成是一回事,至少是政策主軸清晰、不互相矛盾、有利部門動員。 成長乎?穩定乎?蔡總統在《經濟學人》說,要讓台灣再次成為亞洲一隻猛虎,可說是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希望不是說說而已。 --「2017年1月21日在我宣誓就職之次日,美國人醒來會發現,法律終於得到伸張。我們會體諒、同情每一個人,但我最同情的,還是那些生活中掙扎的公民。」 川普這句話說得很硬、直入人心。根據民調,川普支持者比希拉蕊支持者熱情很多,他們就是要看到改朝換代、看到川普到華府「清理一灘臭水」(Drain the swamp)。支持者相信,川普會貫徹他的鷹派改革路線,他們在選戰中聽到的,會在川普總統任內得到實現。截至目前來看,川普也沒讓人失望。 當歐巴馬在APEC峰會上說,川普許多政策在他上任之後會有所調整時,川普立刻在推特發表錄影重申,「上任第一天」就會發布6道命令,包括退出TPP、調查工作簽證發放弊端、禁止官員離職5年內從事關說、取消有損工作機會的環保禁令、強化重大建設安全防護、每頒布一項法令限制須先取消2項舊規定等。 川普內閣人事安排,也顯示了他的改革決心。首席國安顧問、中情局局長、司法部長、國防部長等要職,不是鷹派高級將領,就是共和黨保守派國會議員出任,白宮幕僚長及策略長兩個核心職位,分由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及一位右翼的媒體老板擔任。商務及教育部長則請理念相同、有經營能力的企業人士出馬。另方面,川普清除了白宮交接團隊中,所有具有說客(Lobbyist)背景的成員。 蔡英文的「執政百日」早已過了,川普的總統任期,明年1月20日才要開始,台灣人正睜大眼睛,看看兩者表現會有什麼不同。 --「我想這個國家的大問題是講求政治正確,很多人挑戰我,坦白說我沒有講求完全政治正確的時間,而且老實說,這個國家也沒有這種時間了。」 美國是一個多元社會,連牧師都講求「政治正確」,政客更不用說。例如美國已遭到好幾次恐怖份子的攻擊,但歐巴馬至今仍拒使用「穆斯林恐怖主義」(Muslim Terrorism)的字眼,而寧願使用「激進穆斯林」(Radical Muslin),來稱呼這些恐怖份子。影響所及,航空公司要區分旅客,連「中東人」這種字眼,都不敢使用。 美國政客不只不敢惹穆斯林,對於環保人士、同性戀者、墮胎合法論者,也大多三緘其口。川普則不管這些,言所當言。競選時他還在南部各州向拉丁裔美國人喊話,美國是一個英語國家,住在這個國家,大家都該講英語。結果他在南部各州仍然大獲全勝,可說是打破了「政治正確」的神話。 「政治正確」不只是美國的大問題,也是台灣的大問題。今年7月,一個動保團體只是因為有士兵虐狗,居然可以跑到營區向國軍興師問罪,在電視機前大聲咆哮,不管訴求多麼崇高,行為卻極端荒繆。 在此之前,蔡總統視察國軍時曾宣示說「國軍榮辱就是我的榮辱」。如果這是總統的信念,就不該讓興師問罪的事情發生,如發生了就要替國軍講話,雖然會讓動保團體不高興,卻能贏得全國軍民的讚許。川普說,這種事他經驗很多,講出內心真話,為信念辯護,最後結果反而讓自己聲望更高。此話值得蔡政府參考。 --「紐約冷得要死、還在下雪──我們需要地球暖化!」 川普才準備要振興美國產業,如他還把節能減碳掛在口上,那就是頭殼壞去。他說地球暖化是「中國搞出來的陰謀」,目的在削弱美國產業競爭力。前者不一定為真,後者則是千真萬確。台灣產業競爭力也受威脅,卻還有人常把「京都議定書」掛在口上,要用一個台灣沒有參與制定的國際規定,來綁本國產業的手腳。 1997年各國承諾減碳的「京都議定書」,美國參議院至今還沒批准,未來4年更不可能批准。4年之後,「京都議定書」剛好到期終止,各國還要另訂新約。由於防止地球暖化必須全球一體實施,才會有效果,要簽定一個有約束性的新條約,並獲得所有國家批准,目前看來短時間內是不會實現。 因此,蔡英文政府在減碳問題上要想清楚:你是要台灣繼續「善盡國際義務」呢,還是要「台灣優先」?川普已表明了「美國優先」的立場,蔡英文政府何不研究,人家如何排除國際規定,自訂一套兼顧國情與經濟成長的環保標準? --「最終來說,你的表現不是由你做多少事,而是由你成就了什麼來衡量。」 這是企業管理的一項規則,川普在當選後,曾對選舉期間不斷貶損他的記者,故意閃開並告訴他「你被開除了」,因為最終成敗顯示他以前說的都是廢話。將來他會不會用這條規則,來整頓美國官僚系統,很多美國官員正在「剉咧等」。 台灣公務員考核也有只管「預算達成率」,不管最終成敗的通病。以「新南向政策」來說,最終是要看台灣與各國的貿易、投資、文化交流,在各國對外交流的比重上增加了多少百分比,而不是要看各部會「做了多少事」的統計數據,例如辦了幾場活動、服務多少廠商等等。蔡英文政府不應再讓文官這樣鬼混下去。 --「高爾夫好玩是因為,每個人打球都是客客氣氣,看人打球如看其人,他是不是為人正直,抗壓性怎樣。」 最後,來點輕鬆的。今年6月下旬,川普在總統選戰方酣之際,曾專程飛到英國,表面上是替他的高爾夫球場開幕剪綵,其實是在與英國脫歐做「策略聯盟」。根據BBC報導,他在143碼的第9洞,用7號鐵桿打到旗竿3呎以內。BBC說,川普知道打球靠節奏與時間點,不靠蠻力。 川普對美國總統選舉與高爾夫比賽,曾有個妙喻。他說,各州分別決勝負以取得選舉人票數,等於是高爾夫的逐洞賽,若由全體選民總票數決定,等於是看高爾夫的總桿數。他強調,不論規則怎麼訂,他都有辦法勝出。如由選民總票數決定,他會只跑6個人口大州,不像現在要跑22個州才會贏。 美國總統不管共和黨或民主黨,幾乎沒有不打高爾夫的,他們不怕被批評,因為在美國高爾夫是平民運動,且自今年里約奧運開始,已列為奧運項目之一。小布希說,打高爾夫讓他當總統頭腦更清楚。 台灣總統自李登輝以後,就沒有人再打高爾夫球,不僅總統不打,一般政治人物也很少打,「不打高爾夫」成了另一種「政治正確」,這對於已躋身高所得國家的台灣,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
鄭良瑩 2016-11-30
異哉!川普「商人性格」可能出賣台灣之說

異哉!川普「商人性格」可能出賣台灣之說

  圖/PROGage [email protected] (CC BY-SA 2.0);民報影像處理   台灣對美國價值不大,要小心川普把台灣給出賣了。這種基於刻板印象、「想當然耳」的奇怪推論,只能當作選舉民調一樣,參考、參考就好,不必當真。 首先,美國總統商人出身者大有人在:1950年宣布第七艦隊協防台灣的杜魯門,年輕時曾經營成衣服飾生意,1992年一口氣對台出售150架F-16戰機的老布希,在42歲開始從政以前,是德州石油業大亨。相比之下,1972年為了制衡蘇聯,不惜拉攏中國、犧牲台灣利益的尼克森,則是律師出身,美國媒體批評他比誰都奸詐 (Crooked)。 美國總統會出賣台灣,不會是他的「商人性格」或道德有什麼瑕疵,而是美國及其盟邦的總體軍力及國力已經無法壓制中國,所有可用之政策已到山窮水盡,才會出此下策。這種局勢的出現,在可預見的將來恐怕是不會到來。 其次,川普絕非只是嘩眾取寵的政客,而是美國的真實面孔。川普不認為他只是在打一次選戰,而是在推動一種撥亂反正的「運動」(Movement) --他在勝選當晚的演說,就是這麼說的。必須注意的是,川普團隊與2009年以來美國風起雲湧的草根運動「茶黨」(Tea Party),關係十分密切,曾任印地安那州長的副總統當選人彭斯,便是茶黨支持者。 茶黨支持者關心的,固然是以國內議題為主,但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去年9月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說,將近80%的茶黨支持者認為,台灣如受中國攻擊,美國應該出兵協防台灣,在茶黨非支持者方面,則是主張出兵與不主張出兵參半。 這項調查反映了美國草根民眾保守、反共、親台灣的傳統,百年來參加海外作戰的,絕大數是這些美國人的子弟,川普對台政策不可能背離這些選民太遠。 第三、川普對外政策揭櫫「以實力保障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採取強硬的經濟及軍事路線,同時,他又要求盟邦提高軍費支出,「自已國家自己救」,這都是基於傳統白人社會的價值信仰,例如講求「公平」(Fair) ,而非「平等」(Equal),講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Don’t tread on me),不能一口咬定他特別喜歡「交易」,而忽視他的價值信仰。 川普是個商人,更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他的草根民眾動員,如配合有效的領導與政策,對於美國、自由世界及台灣,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有人說他搞民粹,這都是因為政治精英看不起草根民眾,不喜歡他們支持的政策,因此才把它冠上「民粹主義」的標籤,以此來掩飾自已立場的空洞。 第四、台灣對美國價值大不大,要看美國如何看待中國。美國如視中國為夥伴,台灣對她來說,可能價值不大,但美國如視中國為敵國或競爭對手,台灣對她的價值可就很大了。 根據卡內基的同一項調查,茶黨支持者有96%、非支持者有85%,視中國為美國的敵國或競爭對手,此與前項調查說,這些美國人大多主張協防台灣,邏輯上是吻合的。 再者,美國看重一個盟邦或安全夥伴,不會只是她的戰略地位,還有她的配合能力 (Competence)。美國視日本為其亞洲政策的碁盤,不只因為日本提供她海空軍基地,而是日本在經濟、文化及科技方面擁有豐富資源。最近幾年,日本科學家連續獲頒諾貝爾獎,証明了這一點。在冷戰時期,她也曾對亞洲經濟復興,做出貢獻。美國航太與高科技的發展,都有日本技術的參與。 同樣的,美國也不會只把台灣看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艦」。過去30年,台灣在美國對中國採取的貿易開放政策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台灣是高科技重鎮,發生大地震,連紐約股市都會大跌,台灣究竟重不重要,不言可喻。 總而言之,說川普「商人性格」比較可能會出賣台灣,此話十分牽強。36年前美國選出一個史上最保守的共和黨總統雷根,當時台灣沒有人對他的演員背景,說三道四,因為當時大家都反共,當然要歡迎反共硬漢雷根上台。 現在,川普的保守立場比起雷根,恐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人卻有人不歡迎了,要在他的「商人性格」作文章,嚇唬自已人,這些台灣人的反共立場,可說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鄭良瑩 2016-11-16
不可再看走眼「狂人總統」川普

不可再看走眼「狂人總統」川普

    川普以一個政治素人,橫掃全美10多萬個大小城鎮及鄉村。圖/翻攝自川普臉書 (Facebook @Donald J. Trump)   「瘋狂素人」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讓台灣媒體都看走了眼,昨天幾家大報的頭條還說「希拉蕊形勢樂觀,預估能順利當選」。如我們都錯估了川普的選情,那麼,是不是也會錯估「狂人總統」川普的未來表現呢?為了美國,也為了台灣,希望不可再看走眼。 首先,美國從來不是軍事獨裁, 在1797年華盛頓將軍拒絕再當第三任總統之後,便已不是,川普不可能在內政及外交上倒行逆施,他需要保守派的繼續支持,也需要與兩黨領袖合作,他在選舉期間大肆抨擊外國移民及媒體,事實上是受到保守派的喝采的,而美國有排外言論也不始於今日,1850年代就有「排華」。 若只是他的選舉語言太誇張,就要把他比作希特勒之流的狂人,是落入了一種製造恐懼的宣傳陷阱。 其次,川普在競選最後的一、兩週,已很難再看到「脫線」演出,這表示他的行事風格仍有改變的正面取向。當然,他的政策立場沒有什麼改變,如禁止伊斯蘭教徒入境、反對外國移民、反對自由貿易、有條件協防盟邦等等,但他的語言風格改變了許多。 不過,在最後幾場造勢活動中,他還是忍不住數落了前面一排的電視攝影記者,說他們只敢朝講台拍,不敢拍攝全場萬人空巷的場面。其原因是,選舉期間的美國媒體與川普口中的「政壇當權派」(The establishment) 走得實在太近,讓他忍無可忍。 第三、川普何許人也?是資產淨值39億美元的川普機構所有人。一個大企業家的眼界與領導能力,絕對不會輸給一個吃公家飯的政壇老手。30多年前台灣人到美國,看到樣樣都比台灣進步,現在再去美國,發現很多機場老舊擁擠,高速公路滿是坑坑洞洞,華府高層看不到這些,但川普比較有心,他說要全面翻新美國的基礎建設,此舉馬上可達到刺激經濟、創造就業的效果,顯示他的「讓美國重新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不是一句空洞口號而已。 第四、雖說川普在選舉時揮舞經濟民族主義大旗,說是要保護並找回美國勞工的工作機會,但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政府不可能一聲令下,就要美國公司把外移工廠都遷回美國,而美國與亞洲國家簽訂「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 、與歐洲簽訂「跨大西洋貿易投資夥伴協定」(TTIP) ,都有國家安全的考量,簽與不簽,也要看國會的態度。川普要當一個稱職的總統,不能不把美國利益擺在黨派利益之上,也不能不仰賴他的內閣與國安團隊。這些基本的調適,對他來說應該都不是難事。 第五、川普所面對的世局雖然難解,歐盟衰弱,中東在烽火中,美國所領導的自由主義秩序受到俄羅斯與中國兩強的挑戰,但川普在昨晚勝選演說中說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語氣軟中帶硬,顯示難解的世局,對他也不是難事。在對台政策方面,相信他也不會背離70年來的兩黨對台基本方針。 最後,此次大選證明,美國民主制度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僵化,也沒有完全被金權勢力所把持,從美國電視上看的奇特景象是,大批美國選民蜂湧現身各地投票所,大排長龍,要把政治話語權,從利益集團手中掌握回來。過去兩個世代以來,大多數美國老百姓的親身感受是,貧富不均、經濟遲滯,這次大選總算對選民的需求有了回應。 川普以一個政治素人,能橫掃全美10多萬個大小城鎮及鄉村,就顯示出美國這個國家,不慍不火、勇於自我調適的偉大之處,他所繼承的,是一個偉大國家的天命,我們當然要相信他能領導美國及自由世界,邁向和平、和諧與富足康樂。
鄭良瑩 2016-11-12
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

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

 此次「九合一」地方選舉,媒體慣常以傳統的縣市地圖,來標示藍綠版圖,但民主政治是數人頭的政治,人口比土地面積重要,有些縣市地狹人稠,有些地廣人稀,以普通地圖來標示藍綠版圖,各縣市的大小失真很多,也就無法精確標示藍綠版圖的變動。筆者嘗試依據縣市人口,製作了一幅台灣人口地圖(參見附圖),每一個小方塊代表5 萬人口,人口僅1.3萬的連江縣為唯一的例外。圖中,我們熟知的「台灣頭」,即柯P口中的「北北基桃」四縣市,在普通地圖中原本是小小的,只占10 %面積,但是在人口地圖中,卻變得非常「大頭」,占有將近40%的比重。台灣頭不但是人口重心,也是首善之區,過去10多年來,都是在國民黨掌控之下,現在則由民進黨、國民黨及無黨籍三分天下。人口地圖顯示,國民黨勝選的新北市,是真正的大票倉,其他殘餘的國民黨執政縣市,全部加起來都沒有它大。另外,彰化縣論面積只是個小縣,大約只有隔鄰南投縣的四分之一,但是論人口,彰化縣卻是一個大縣,她129萬的人口,剛剛好是南投縣、台東縣及新竹縣等三個國民黨勝選縣市的總和。從普通地圖看,這三縣的面積都很大,看似一片藍天,但在人口地圖上看,卻是無足輕重的小縣。從附圖可以看出,台灣人口分布的中心位置,應在苗栗與台中交界的大安溪,以北是民進黨、國民黨及無黨籍三分天下的局面,以南則是一片綠地,民進黨此次贏得台中與彰化,確實讓藍綠版圖全然改觀。美國前眾議長歐尼爾說,「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政治。」(All politics is local)「九合一」地方選舉,由各縣市公民一人一票選出了縣市長,藍消綠長的新局勢,可預知2016年總統及立委選舉,國民黨勝選機率,兇多吉少。從人口地圖看藍綠版圖,國民黨的頹勢,可看得更清楚,同時也更凸顯新北市的重要性。
鄭良瑩 201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