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憲相關文章

讓國人了解外國如何看台灣

讓國人了解外國如何看台灣

算工商服務? 來自某大學同學: 四月二十三日的經濟學人刊出了彭明敏的訃聞,基於敬意,我將這篇文章翻譯成中文,想讓更多的國人了解外國如何看台灣。我從不曾用過臉書帳號,未來也不打算用,因為你已經是擁有許多追隨者的傳播者,是否有意願刊出這篇訃聞? 但是我無意具名。 ——————————————————— 經濟學人2022年4月23日 Obituary Peng Ming-min 訃聞 彭明敏 A taste for freedom 追求自由的滋味 Peng Ming-min, a leading advocate of Taiwan’s independence, died on April 8th, aged 98 彭明敏,倡導台灣獨立的先驅,於四月八日去世,享年九十八歲 當他還是個孩童時,很少人可以看出他日後將在台灣政治上掀起驚滔駭浪,生於1923年的台灣,當時廣泛被稱為福爾摩沙,他像是脫離凡塵的書呆子,課餘主要的休閒是棒球而非政治,但在四十年後當他成為成功的學者時,台灣的怪異且不愉快的國際地位,幾乎把他逼到不得不抉擇一個政治立場-造成他牢獄之災,逃亡流亡海外,最終,在競選總統失敗後,成為總統府資政。 在1895年,台灣被國力日益衰退的中華帝國”永久”割讓給日本,用以平息日本的擴張主義,彭先生的父親,島上移民第四代,是位成功的醫師,注重學業,明敏不負所望,在校是一位明星學生,被日本內地的大學錄取,是少數在那時代可以與日本學生在最高程度競爭的台灣人,但讓父親失望的是他並無意學醫,所幸兒子願意對最愛的法國文學及哲學讓步,折衷就讀法律與政治學,日後他成為在國際法特別是航空法及後來的太空法等新興領域備受尊敬的權威。 他很幸運在日本存活,在1945年一次美軍對渡輪的空襲中,失去了左手臂(日後為他帶來一個意外的好處,把他從前途黯淡的銀行工作拯救回來,因為新進行員得要數鈔票),八月九日他在距離長崎不遠處親眼目睹了蕈狀雲。日本戰敗代表佔據他故土的時代已經結束,在開羅會議中,中國領袖蔣介石向邱吉爾跟羅斯福確認了他們同意戰後將台灣歸還給中國,如同1895年一般,島上住民的意見不被認為值得被考慮。 在返鄉途中,彭先生察覺在恐怖統治下的台灣並不是全然被解放,蔣的國民黨部隊是”一幫打家劫舍的烏合之眾”,看待台灣人為”被征服者”,1947年的二月,在警方毆打私賣香菸的老婦人之後,地區性的民怨沸騰擴散到全島抗爭,終以犧牲數千條人命包含許多當地社會及知識界菁英的方式被鎮壓,在接下來的四十年間,台灣被殘酷地一黨專政地統治,1949年內戰結束,從中國大陸過來的一百五十萬到兩百萬的逃亡難民,支撐起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國民黨人持續宣稱全中國(包含蒙古)的治權。 但是彭先生做的蠻不錯,結了婚並育有一子,他完成在台北的學業,並到蒙特婁以及巴黎繼續深造,在家鄉得到升遷,越來越高的國際聲望,甚至一個台灣的-或者說在那個時代”中國的”-派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職務,他也招致同儕妒忌,不過只是一個台灣人哪能好到哪裡去,他開始逐漸懷疑他成功的秘密可能是要表現”台灣人應被給予適當的地位”,但他仍然避免從政,在1972年的自傳”自由的滋味”中寫道,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學術菁英,杜絕積極的政治活動”。 這狀況變得難以持續,一位國際法的權威,他怎能任憑他的聲望跟隨國民黨胡扯要反攻大陸,且縱容歧視包含他自己在內的台灣人?1964年他與兩位友人起草”台灣人自救宣言”堅持世界必須認知”存在一個中國以及一個台灣”的事實,再簡單不過了:台灣是一個國家。 但這是一個高效率的警察國家,在宣言被散發之前,已經先傳來敲門聲,他被宣判八年徒刑,他的國際聲望與來往的友人是有幫助的,他沒有被刑求,在接下來數年間被居家監禁,在1970年一個縝密的逃亡,喬裝成一個帶著吉他盒”看起來蠢不拉機的披頭族”,經由香港抵達瑞典。這對當局而言不啻是個奇恥大辱,誤以為是中情局暗中把彭先生弄走,同時中國也懷疑美國試圖要培養台灣獨立,在1971年亨利季辛吉密訪北京時,周恩來提及本案,但是彭先生的確是移居美國,在密西根大學擔任教職,從此他成為台灣反對派出色的國際發言人,在1981年成為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的發起人之一,迄今仍然是具影響力的泛台灣遊說團體。 他的下一個返鄉是較歡樂的一次,他已經斷然拒絕蔣介石的兒子以及接班人蔣經國的邀請,在條件下得以自由身分回來,如果他接受反攻大陸的信念,戒嚴已經在1987年解除,反對黨合法化了,所以1992年群眾在台北機場迎接他歸國,在1994年他加入民主進步黨,基於崇高聲望他成為1996年這個國家第一次真正自由的總統大選候選人,在一場電視轉播的辯論會上,他刻意使用台灣話而非中國話發言,但敗給國民黨的現任總統李登輝,他本人也是一位本島台灣人,四年後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2020年又再度政黨輪替。(譯註:應該是2016年) 在1964年彭先生的宣言中所勾勒的”三項主要目標”中,兩項已經達成:現在沒有人會不同意承認”回到中國大陸的懷抱是絕對不可能的”,憲法已經被修改成符合可以運作的民主制度,然而第三項主張,台灣應該加入聯合國,卻是比以往更加的遙遠,中國不曾減弱會激烈的介入企圖終止台灣實質上的獨立地位的威脅力道,彭先生的主張,曾經是如此反動,已然成為主流,但卻無法進一步實現。
李忠憲 2022-05-10
轉進而不是投降

轉進而不是投降

  德國有一群人寫了一封信公開呼籲政府不要轉交重裝武器給烏克蘭,難怪烏克蘭總統感謝名單一直都沒有德國,最早簽署的漢堡大學法學教授 Reinhard Merkel 接受媒體訪問,他的很多論點其實跟國內有些人很像,尤其希望烏克蘭「轉進」而不是「投降」,不就是我從小看到的黨國教科書用語。 這些人的論點,第一個是德國支援烏克蘭重裝武器,涉及升級為核衝突並因此引發全球災難的風險。從自己的角度來看,「俄羅斯一定不能輸掉這場戰爭」,因為它將失去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並在地緣政治上陷入深淵。在它接受明顯失敗之前,它可能會轉而對烏克蘭大城市進行全面轟炸,作為升級的第一個階段。這樣的“不分青紅皂白的轟炸”,正如國際戰爭法所稱,是嚴重的戰爭罪,經常有無數平民受害者。美國作為烏克蘭的主要支持者,將不得不對此做出更嚴厲的干預,否則他們將招致自己的“面子問題”。極端危險的升級階段即將開始。最後階段將是使用戰術核武器。這將是對整個世界前所未有的威脅。這絕對是一個不可接受的風險。 第二點:即使像烏克蘭這樣的侵略受害者的正當防衛,也變得與平民人口的痛苦和死亡不成比例,這與戰爭的繼續下去有關,停止就不會有痛苦。 這世界上像文西一樣的人還不少,用舌燦蓮花的技巧,黑的也可以講成白的。而且把投稿期刊論文的技巧都用上,先戳自己幾個小洞,然後讓審查者無話可說。 「我們的信被誤解為要求投降。有人想出了一個詼諧的比喻,我們這封信的邏輯,對應於受到強姦犯威脅的女性,她們應該躺下並立即張開雙腿。這是無稽之談。與受攻擊個人的典型案例相提並論是錯誤的。」 「那麼,“轉進”是什麼意思?但不要“投降”!這封信說得很清楚,願意做出某些讓步,這也是對方要求的,進入認真的停火談判。」 按照這種邏輯,有核子武器的國家侵略任何一個弱小的國家,被侵略的國家千萬不要強烈抵抗,小小的抵抗一下,然後尋求停戰協議,也不能抵抗太久,否則會死非常多人,這樣不符合道德標準,這個傢伙還提到康德的道德,真的很扯!
李忠憲 2022-05-10
資安與政治

資安與政治

  資訊安全軟體公司卡巴斯基來自俄羅斯,對於美國而言這不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公司,也因此常常對美國政府和企業警告不要使用這個公司生產的防毒軟體。 但德國一直以來並沒有這樣,像5G建置一開始梅克爾的政府沒有排除中國華為,德國當局一直為俄羅斯製造的防毒軟體進行辯護。 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 BSI )甚至將該公司納入其網路安全聯盟,並且在技術層面跟這個公司有著密切的聯繫。 2022年3 月 15 日,在烏克蘭發生戰爭大約一個月之後,德國聯邦信息安全辦公室 (BSI) 發布了有關卡巴斯基產品的安全警告,並建議更換,這的確非比尋常,完全違反了原來德國當局一向的主張。 德國頂級 IT 安全專家也警告俄羅斯企業家卡巴斯基的產品潛藏著網路攻擊的危險,雖然這個公司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但德國客戶已經開始對它保持距離。 德國 Freiburg im Breisgau 市政府的 IT 主管最近很忙,他們必須盡快從該市約 3,000 台電腦及伺服器刪除卡巴斯基的防毒軟體,原因是烏克蘭的戰爭。市政府 IT部門最近回應市議會的緊急要求質詢:更換軟體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可能要花費 30,000 到 50,000 歐元。 事實上,這家俄羅斯製造商的軟體目前正從德國數十萬台計算機在計劃外刪除,政府當局以及公司和私人客戶都受到影響。 資訊安全跟信任有關,信任又跟政治有關,孟買春秋貼出一張蔡璧如立委拍的圖,她說她找到繩子了,用 Vivo X70 Pro 的手機拍的,這張圖蘊含了許多意義,一方面她嘲弄台灣的防疫指揮中心,另外一方面她使用中國的手機,有時候從這個政治人物使用的手機就可以看出她信任的關係。
李忠憲 2022-05-09
希特勒有猶太人的血統?

希特勒有猶太人的血統?

  如果看俄羅斯的宣傳,有時候會覺得這麼荒謬可笑的事情竟然也這麼多人相信,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主要是因為烏克蘭是新納粹份子,利用這樣的連結召喚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想要征服俄羅斯的幽靈。 烏克蘭的總統有猶太人的血統,這樣其實也無所謂,俄羅斯的外交部長再次宣稱希特勒也有猶太人的血統,納粹裡面反猶太許多主角都是猶太人,結果這個說法引起以色列的憤怒,猶太人最討厭說自己人出賣猶太人,這是猶太人背負莫名其妙的宗教原罪。 希特勒的祖父到底是不是猶太人? 自20世紀以來,希特勒是猶太後裔的説法一直在流傳,但沒有證據證明這一點。 歷史學家林茨大學教授桑德格勒2021年出版的《希特勒的父親》認為這個說法最初是由希特勒的反對者塑造——這種宣傳不是很成功,鑑於後來的發展,它非常笨拙和可怕。 出發點是希特勒家譜上的空白,希特勒的父親阿洛伊斯是私生子,父不詳。他出生後,牧師在洗禮書中希特勒祖父的欄位空白。 一個如此重視血統政黨的領導人,族譜上有一個非常黑暗的空白,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他的祖父可能是猶太人。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納粹1935年的紐倫堡法律將希特勒歸類為“四分之一猶太人”。 每次看到俄羅斯的宣傳:我們要抵抗新納粹主義的攻擊,都感到非常荒謬和可笑。但它確實就存在哪裡,作為發動侵略戰爭最主要的理論基礎。 希特勒有沒有猶太人的血統?如果按照納粹自己的法律,應該是有,而且要送進集中營,世界就是這麼荒謬!
李忠憲 2022-05-05
生活只能向後理解;但必須向前生活

生活只能向後理解;但必須向前生活

今天是丹麥哲學家齊克果的生日: 愛不會改變心愛的人,它會改變自己。 在一個人人生的第一階段,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去冒險。 人們要求言論自由,以作為對他們很少使用的思想自由之補償。 生活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經歷的現實。 驕傲的人總是想做正確的事、偉大的事。因為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做到這一點,他不是與人鬥爭,而是與上帝鬥爭。 人類理解的責任是,理解有些東西無法理解。 生活中最高尚、最美好的事不會被人聽到,不會被人讀到,也不會被人看到,但如果人願意去做的話,那就是生活 我的立場是武裝中立。 生活只能向後理解;但必須向前生活。 什麼是快樂,什麼時候人能快樂?如果你實際上做你自己,那就是今天,這就是快樂。  
李忠憲 2022-05-05
習近平的封城清零

習近平的封城清零

  習近平不願意放棄他在上海強制封城的政策,他這個政策很顯然與西方國家背道而馳,台灣目前也走向與西方相同的道路,現在中國很多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恐怕也將要面臨同樣的命運。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柯文哲和習近平這兩個人,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中央如果採取什麼樣的防疫措施,柯文哲通常都站在相反的立場;西方國家如果採取什麼樣的防疫措施,習近平通常也站在相反的立場。習近平是想要繼續連任中國國家主席,而柯文哲想要擔任台灣的總統。 習近平必須展現出一種強人的氣勢,就是他自己嘴巴裡面常常講的「男子漢」,而柯文哲必須展現「魄力」,兩個人都崇拜他們的偶像「毛澤東」,希望能夠達到毛澤東那樣的歷史地位,即使死多少人也無所謂。 中國自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官方統計數字死亡不到五千人,這個數字對照前幾天的新聞,把活人裝在屍袋裡面送去殯儀館燒,應該沒有什麼人會相信這個數字,但這個數字是中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關鍵基礎,絕對不能呈現真實的狀況。 中國的清零戰略,許多工廠已經關閉,想必會有不少人經濟狀況陷入困境,這種情況可以撼動習近平嗎?大家對毛澤東印象最深刻應該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及三面紅旗、大躍進等恐怖的措施,最後造成幾千萬人饑荒死亡。如果封城清零的政策失敗,產生大規模的饑荒,或許可以影響習近平的未來,但依中國的狀況撐到十月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不會有那樣的大災難發生。 中國強調一定要封城,主要的原因是老年人的疫苗接種率低,能夠極權控制一胎化的國家,把人民的住家外面用鐵絲網圍住,卻不能強制老年人接種疫苗,這種邏輯恐怕也只有長期被洗腦的韭菜才會相信。 我想中國這個政策至少會維持到習近平順利延續第三個任期,獨裁者最關心的事情就是這個,至於死多少人?看到中國有那麼多人或韭菜,習近平會擔心嗎?
李忠憲 2022-05-04
認識人性

認識人性

  最近一次的 LSD 在雨中跑了四個多小時,30幾公里,本來應該是超無聊,但我一邊聽阿德勒的「認識人性」,讓這段時間變得非常有趣。這本書是阿德勒在維也納社區大學開的一門課,針對400個學習的民眾,一年的講義。 當年我在柏林的時候對於德國這種社區大學 Volkshochschule 感到非常的佩服,外國的學生可以在這裡唸德文,用歌德學院幾十分之一的學費,也可以學習到相同的課程,幾乎什麼有趣的東西都可以在這裡用非常便宜的學費得到這些知識,上課的人也非常多。 從這裡看出來這些德語系的國家,對於終身學習觀念的落實,台灣的教育令太多人離開學校以後就不再學習跟自己工作無關的東西,不知道這種無知,嚴重影響自己生活的品質,以及人生的樂趣。尤其自以為是知識分子,其實卻是一無所知,比自認為無知的人更加可悲而危險。 聽完中文版的有聲書,我到Amazon的Audible找不到阿德勒德文版本有聲書 Menschenkenntnis ,但找到英文版 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順手就買下來。突然想起高中英文老師講的話,英文是通往世界的窗戶,如果沒有辦法閱讀其他的語言,通常都會有英文翻譯本。 「越是理解自己和他人,就越能有更好的生活。」 這本書開頭的第一句話: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殿入口,刻著一句著名的箴言「認識你自己」(gnothi seauton),那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其答案的課題。 我在唸大學的時候,看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對我一生的影響很大。「認識人性」是我第一次看,裡面的很多論述能夠幫助了解自己。推薦我的臉友去聽或看!看完這本書,我們就會更能夠了解陳建仁和柯文哲之間的不同。 逞強是自卑感的另一種表現。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 ~自卑與超越
李忠憲 2022-05-03
1922 資料庫

1922 資料庫

  許多人懷念 1922,有不少浪漫的說法,這輩子傳訊最多的對象;沉默永遠沒有回音;也有人開玩笑失去唯一一個可以傳訊的朋友,生活失去寄托,到便利商店進門竟然不用拜拜。 1922資料庫有全民的行動軌跡當然是一個資訊安全問題,有一個資訊安全界大佬曾經跟我講,他們自己寫一個程式,每次傳訊給1922,就備份自己的位置到個人的資料庫裡面,萬一到時候軌跡被變造,還有證據可以拿出來抗辯。一般人是不會想到這一點,也沒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但的確有這樣的可能。 1922 是防疫的措施,嚴重侵犯了全台灣人的隱私,當時也有個前輩問我:你為什麼沒有出來反對?不相信政府?難道電信公司就可以信任嗎?而且政府沒有辦法把手伸進這些電信公司裡面嗎?這不就是數位獨裁嗎? 我認為這是數位獨裁的可能工具,但在防疫的情況之下,權衡這個措施侵犯隱私與防疫安全之間的尺度,再加上資訊安全滾動式的管理,以及我總不能什麼東西都出來反對,我只是密切觀察這個措施進行的狀況。 現在1922已經退場,希望行政院資安處、立法院、監察院能夠做好資訊安全最後一個資安步驟的稽核,資訊安全的生命週期:設計、生產製造、運送、使用維護、一直到銷毁,都可能會產生問題。 徹底銷毁1922產生的資料庫吧!  
李忠憲 2022-05-02
疫情下的隔離

疫情下的隔離

  疫情變得越來越嚴重,感染的人越來越多,戴上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是日常生活重要的行動綱領,我已經很久一段時間沒有在路上看到人們完整的笑容,孤獨是這個時代人們的宿命。 梭羅的湖濱散記提供孤獨的經驗,教會我們如何全心全意投入生活以及如何與自己獨處,擁抱孤獨而不感到寂寞,兩者大不相同。 基本上這是一場隔離的實驗,1845 年,梭羅開始了一種獨特的生活,獨自住在瓦爾登湖附近自己建造的小屋裡,梭羅主要目的是看自己能否僅依靠自己的勞動成果,過上深思熟慮和充實的生活,擺脫現代文明生活中不必要的任何物質和服務。梭羅在那裡一個人獨自生活超過兩年,在森林當中自力更生,維持簡單的生活,進行深度思考的繁忙腦力運動。 梭羅寫道:大多數人,即使在相對自由的國家,僅僅因為無知和錯誤,人們沉浸在虛構的憂慮和多餘的粗俗勞動中,以致無法採摘更美好的果實。 梭羅面對孤獨的策略就是在大自然中過內在的生活,外在世界迷惑著我們,孤獨是我們自己錯誤想法的產物。我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我們應該將消極重新構建為積極的思想,重新定義為自我實現的孤獨。 梭羅說:我喜歡獨處,我從來沒有找到像獨處這樣的伴侶。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在人群當中反而比一個人的時候,感到更加孤獨。 疫情的嚴峻、隔離的生活似乎是絕佳的機會來探索自己的內在,梭羅是個先行者,一個人跑到瓦爾登湖,做一場兩年的隔離實驗。維持社交距離、自主隔離的環境當中,或許應該準備一本湖濱散記,仔細思考梭羅領略的想法,了解孤獨和寂寞的不同。 一個人越能放下,他越是富有。 ~湖濱散記
李忠憲 2022-05-01
政治立場的改變

政治立場的改變

  馬斯克最近畫了一張圖,表示他的政治立場一直沒有改變,並不是他一直往右派靠近,而是這個世界變了。 今天明鏡周刊有一篇文章,標題是「和平戰士」,德國一直以左派聞名的綠黨,在最近的小型黨代表大會上。明確表示贊成交付武器給烏克蘭,並且支持德國聯邦國防軍特別基金。 完全令人感到驚訝,這個左派的政黨嚴重背離了自己以前的信仰。是個人改變?政黨改變?還是世界改變了? 美國有一個有趣的研究,一個人成為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似乎主要取決於他們的父母是民主黨人還是共和黨人。政黨的關係主要是由社會化決定。這種現象在宗教上有類似的狀況,但大多數人小時候跟父母一起上教堂,但他們的宗教信仰往往與他們父母的信仰大不相同。 事實上,大多數經歷不會改變政治信念,就像彩票中獎者在短暫的好運後,恢復到往常的幸福水平一樣。 政治與進化密切相關,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以往跟著父母信奉國民黨的那些藍藍路,在經過太陽花運動,以及韓國瑜的逆流之後,變成為最堅定的1450。 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政治問題都與我們的祖先面臨的相同問題:繁殖、防禦、合作、生存。像最近一直討論的要不要接受什麼樣的移民?香港人可以居住,但可不可以成為公民?香港人一直以來對台灣的政治立場都站在中國那邊,成為台灣公民以後就會突然改變嗎? 我覺得很多人因為政治正確選擇綠黨,就像小時候跟著父母去廟裡拜拜一樣。承平時代沒什麼影響,但遭受到真正的威脅時,突然發現拿香抵抗很可笑,自然拿起了機關槍。  
李忠憲 2022-05-01
天然氣

天然氣

  俄羅斯切斷了波蘭和保加利亞的天然氣供應,波蘭總理說:波蘭希望成為第一個不依賴俄羅斯能源進口的國家。 波蘭離柏林不遠,我也曾經去拜訪過華沙和居里夫人的家,這種在強國旁邊的小國家處境都非常艱難。要在這種環境生存必須要勇敢堅強。 記得蔡英文總統在烏克蘭戰爭開始,宣布配合美國經濟制裁俄羅斯,決定抵制供應俄羅斯台灣製造的晶片,有前輩傳一篇文章說蔡英文總統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附上很多中國歷史故事和格言 bla bla bla…,這些前輩真的搞不清楚國際外交的局勢。 連瑞士都放棄中立,芬蘭、瑞典申請加入北約,俄羅斯外交部長恐嚇北約國家供應武器可能造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德國政府在一方面恐懼天然氣被切斷的同時,決定交付烏克蘭重型防空坦克。 想想台灣如果真的像德國一樣,有條來自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二號,台灣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台灣很多人討厭德國,因為之前德國在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之間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利台灣,但這次烏克蘭戰爭以後,必須考慮最多現實問題的是德國,當一個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做出決定的國家,突然為了安全自由正義改變原來的政策,基本上是要犧牲和放棄很多已經在手上的東西。
李忠憲 2022-04-27
法國總統大選的廢票

法國總統大選的廢票

  法國總統馬克龍以58.55%的得票率再次當選。然而,與五年前的總統選舉(66.1%)相比,他獲得的選票明顯減少。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廢票的人數是50年來的新高,許多接受訪問的法國民眾認為這兩個人都不能為法國改變什麼,投給馬可宏的許多選民,只是害怕雷朋當選,在兩個腐爛發臭的蘋果當中要想辦法挑個來吃,就像在上海被鐵絲網圍住的隔離民眾一樣,是不得已的決定。 那為什麼那麼多人投廢票?不去投票就算了,辛辛苦苦跑去投廢票?根據法國兩輪投票制度的運作,法國第一輪投票的淘汰候選人有義務告訴他的選民第二輪投票的建議。但這次眾多的選民,不想聽從這些建議,又不願意放棄自己投票的權利,只好投下廢票。 有些人認為投廢票很有意義,不放棄自己公民的身分,表達自己的憤怒。但投廢票對結果毫無影響,而且有助於極端思想的政黨得到好處,這些政黨非常容易動員他們的支持者投票,這種行為可能是危險的。 投廢票而不是不投票是一種頑固的做法,對體制和情勢不滿,卻又不願意放棄。通常年輕人不滿不會去投票,投廢票許多是年紀比較大的選民,他們只是想要「表達自己的聲音」,這種意見必須被人了解,被整個法國聽見。 在許多國家投廢票會影響選舉的結果,在秘魯和哥倫比亞如果選票大部分是廢票,選舉將無效,但這些國家強制選民去投票。還沒有一個主流的民主國家將廢票當成一回事,變成真正可以影響選舉結果的一個選項。 投廢票動機肯定很多,從有意識的抗議到純粹的監督,或不理解而盲目履行義務,這些都有可能。這次廢票這麼多,跟許多左派選民在第二輪投票前的呼籲有關,認為這次選舉是在邪惡中做選擇。 在法國這樣老牌的民主國家,選舉變成一種無奈的選擇,到最後表達公民義務的結果是去投下廢票,真的也是民主的一種悲哀,但無論如何能夠去投票是件好事,覺得兩個都很爛,投廢票表達意見,總比當韭菜好。
李忠憲 2022-04-26
媒體的專業

媒體的專業

  許多先進的國家都為網路上的自媒體感到憂心,很多外行人每天在網路上面發表了無數的專業評論。傳統的媒體引用專家的評論之前,基本上會尊重議題的專業性,小心找到有關的專家。網路上的評論沒有經過這樣嚴謹的過程,因此造成相當大的問題。 不過這些作法僅限於重視形象專業的老牌西方媒體,台灣的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完全不用擔心這樣的事情,專業的媒體跟網路上的自媒體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每天都會有精神科醫師評論的疫情新聞與措施。 這些媒體的從業人員,念新聞系出身的記者或高階主管,絕大部分以前是唸社會組,但總不會因為這樣就變得崇拜醫生,覺得醫生無所不能吧?媒體把基層精神科醫師當成公衛專家,真的很難想像原因是什麼?難道是因為人家說自己是亞里斯多德第幾代的傳人,這樣就可以唬爛一整個傳統媒體公司的人嗎? 而且不用說傳人,即使亞里斯多德再世,他也絕對不會是公共衛生專家,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人人以為我最聰明,但我自己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哪會天天在那裡扯,然後電視媒體每天報得很開心? 言論自由是很重要,每個人都可以評論跟講他想講的話,但這些傳統媒體比自媒體還誇張,把基層的精神科醫師當成公共衛生專家,真的是台灣神奇的現象之一。
李忠憲 2022-04-24
歷史的分岔路

歷史的分岔路

  記得我在德國大選之前,去上汪浩的節目「三國演譯」,我說梅克爾沒有什麼重大的貢獻,比不上她的前任柯爾,統一的總理。同台的矢板很不以為然,同樣是內閣制,對於常常換總理的日本,可能希望像德國那樣有長期執政的總理,這是一個穩定的政治體制,而且梅克爾真的解決了許多短期的危機。 做一個傑出的領導人要面對很多的挑戰,就像蔡英文一樣,一方面要面對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問題,一方面還要選舉,在持家的過程當中還要想到未來,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我講到「弟子規」的時候,好像有一個臉友說:李教授每天都在講那個對台灣很不好的德國,這樣跟崇拜弟子規有什麼不一樣? 我喜歡德國沒有錯,所以才會去德國留學,我講德國的事情不光只是講好的,我也會講壞的,德國的文化,歌德、黑格爾、尼采、赫塞、席勒等等,被類比成弟子規,真的也蠻瞧不起西方文化。 梅克爾喜歡俄語,她曾經說過:這是一種美麗的語言,很深情,有點像音樂。這位前東德的公民在念中學的時候,她曾經參加俄語比賽,得到冠軍而有了前往莫斯科的機會,對俄羅斯從小就有好感。 烏克蘭戰爭現在正迫使德國人就她總理任期內,提出一些棘手的疑問。為什麼在她擔任總理期間烏克蘭與西方沒有密切聯繫?為什麼允許德國過度依賴俄羅斯的能源進口?現在還被抓到為什麼克里米亞戰爭之後,無視歐盟的禁令偷賣武器給俄羅斯? 三角等距一直是德國的口號,和莫斯科及華盛頓保持相同的關係,但美國川普上台以後,梅克爾喜歡普丁,恐怕遠遠勝過川普。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之後,梅克爾已經充分了解到普丁的殘忍程度。她甚至承認北溪二號是一個魔鬼的計劃。 德國想要急轉彎並不容易,即使新任總理宣布德國要投注在國防上的預算符合川普的期待,要施行上也有相當多的阻力。這種情況可以講一個類比的例子,德國跟俄羅斯現在的情況,有點像當年如果台灣跟中國簽訂服貿協議,依賴中國那麼多東西的時候,不管現在領導人是誰,要怎麼急轉彎?恐怕不可逆!
李忠憲 2022-04-24
尋找自由

尋找自由

  普丁表面上入侵烏克蘭是以民族主義的口號,害怕烏克蘭加入北約,但他最害怕的是「民主自由」,隨著烏克蘭的民主化,自由的火花也將蔓延到俄羅斯,而且沒有辦法像現在這樣把民主自由控制在萌芽狀態,所謂俄羅斯普丁式的民主。 烏克蘭的民主自由對普丁的權力基礎構成了真正的威脅。因此,他將盡一切努力將自由主義驅逐出烏克蘭,並建立一個西方文明不能干涉的區域,這也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爭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跟普丁一模一樣處境的是習近平,一方面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害怕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想要統一台灣也是同樣的道理,表面上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實際上害怕台灣「民主自由」影響到中國的土地。 即使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是韭菜,但中國專制獨裁政府在防堵疫情上種種作為,以及在上海殘酷無情、視人民為芻狗,與台灣相比更是天壤之別,台灣的民主自由的確影響習近平統治的合法性,而才是普丁和他最擔心的部分。 有不少哲學家崇尚存在主義,但存在主義並不是那麼容易了解,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常常困擾許多知識分子的一生。但可以確定的是,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之前,一定要先找到自由。不管是在香港或烏克蘭,都可以看到這種為尋找「自由」不惜犧牲「存在」的勇敢事蹟,這也是獨裁者最害怕的事情。 人畢竟不能像貓狗畜生那樣活著,當自由遭受到威脅,沒有民主就沒有飯吃,看看上海的例子。這不只是國家社會群體追求的目標,每個人的人生也一樣:「在找到人生意義之前,先尋求自由」,這是一種務實的做法。
李忠憲 2022-04-23
2024 下架蔡英文

2024 下架蔡英文

  伊曼紐爾·康德在他的《論永久和平》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民主國家不會相互開戰。這句話大部分正確,但1812-1815 年的美國和英國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呢? 民主國家真的從不相互開戰?我們只能說,民主國家之間似乎很少發生戰爭,因為民主國家喜歡貿易,因此發展了相互依存關係,或許因為民主國家的統治者擔心選民不喜歡他們宣戰,並可能將他們趕下台。但是,這僅適用於有新聞自由的情況。如果媒體受到嚴格控制,那麼選民要不是不知道發生了戰爭,不然只會聽到統治者希望他們聽到關於戰爭原因和性質的敘述。 民主國家不願相互發動戰爭取決於「其選民不僅有改變統治者的真正可能性」,以及「是否有真正的新聞自由」。 戴高樂説:政治太嚴肅,不能留給政客。最近酸了兩個政客,只掉了三個臉友,多了幾十個追蹤,真令我感到驚訝。自發性參與政治是民主最重要的保障,韓流之後發展出來的1450 文化是台灣民主重要的里程碑。戴高樂也説過:政治太重要以致於不能只留給政客。 1. 「其選民不僅有改變統治者的真正可能性」 2. 「是否有真正的新聞自由」 千萬不要被政治人物圈粉,保持客觀的態度,這兩點對民主國家真的相當重要,第一點也是 2024 下架蔡英文的原因!  
李忠憲 2022-04-22
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增加26%

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增加26%

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增加26%! 活著見證歷史的感覺真好,尤其自己曾經拼命努力過的事情,得到了這麼驚人的證明! 2016年說中國海思這些半導體公司將要主導世界,台灣的IC設計如果不賣,下場就是式微倒閉,連聯發科自己都這麼說,結果咧? 2021 年半導體製造商排名最顯著的變化是海思跌出前 25 名。 諾伍德表示,“海思的收入下降了 81 % ,從2020 年的82億美元降至 2021 年的 15億美元”。 這是美國制裁該公司及其母公司華為的直接結果。 Die bedeutendste Veränderung in der Rangliste der Halbleiterhersteller im Jahr 2021 war das Herausfallen von HiSilicon aus den Top 25. “Der Umsatz von HiSilicon ging um 81 Prozent zurück, von 8,2 Milliarden USD im Jahr 2020 auf 1,5 Milliarden USD im Jahr 2021″, so Norwood. “Dies war eine direkte Folge der US-Sanktionen gegen das Unternehmen und seine Muttergesellschaft Huawei.”  
李忠憲 2022-04-21
政治、企業與學校

政治、企業與學校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所謂魅力權威的概念,用以解釋為什麼人們歡迎一些人作為他們的合法統治者,無論好壞並忠誠地追隨他們。 而追隨其他人只是盡職盡責或勉強,韋伯對拿破崙和華盛頓這樣的人著迷,他們不是透過傳統君主或法律獲得權力,而是經由革命或起義。他借鑒宗教人物的經驗,認為這些領導人,通常是局外人,需要被視為傑出的、英勇的,甚至是神奇的才能獲得忠誠,只要人民為之著迷,他們所擁有的奇蹟,他們就可以繼續掌權,承諾不斷到來。 在資訊革命科技之後的時代,韋伯的想法引起了新的關注,以此來理解為什麼一些被辱罵的領導人曾經獲得大眾支持,某些政治人物在電視或網路上比其他人更具吸引力和影響力。 馴服、墨守成規、通常再努力也是能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浪漫瘋狂是挺身而出改革社會的激情元素,但激情不代表之後,年輕時高舉公平正義強調自由反獨裁,投入改革或革命,掌握權力之後變得專制保守獨裁,在歷史上的例子比比皆是,古巴的卡斯楚、土耳其的埃爾多安、一直到香港的特首林鄭等等,跟卡斯楚相比,切格瓦拉就選擇不同的道路,但這畢竟是少數。 台灣比較離譜的是,許多人說實在還沒有掌握到真正的權力之前,人格特質的改變就開始,或真實的面貌就外顯,忍耐不了那麼久。不少人政治的頂峰就是一個小黨黨主席,黃國昌、柯文哲以及…。大位不以智取,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兩種非常不同狀況上位的途徑。優雅通常只是運氣好,由下往上爬的過程不是血涙斑斑,就是臭不可聞。 到大公司去上班當然沒有辦法一步登天,已經有那麼多前輩幹部佔住重要的位置,排隊就不知道要等多久。不想去大公司上班,失去主導性當然是另外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但自己創業再來跟大公司競爭,恐怕並不容易。 昨天接受一個企業家的開示,不只這麼簡單,更加了解這種處境的困難,他說搞政治和企業的基本環境完全不一樣,搞政治是零和遊戲、贏者全拿,沒有把餅做大這件事情。搞企業就不太一樣,如果贏者全拿違反托拉斯,競爭的環境中不允許這種狀況,所以即使是小公司也有很大的生存空間,而且商業的行為是可以把市場做大。政治尤其是政黨不行,彼此都是非常緊張的競爭關係。 當時我就在想,幹嘛搞政治或搞企業,只要能夠孤獨超越,搞學術不是更好嗎?尤其如果要關門做皇帝,最小傷害的方式不就是留在學校或什麼中央研究院!  
李忠憲 2022-04-20
翁達瑞與陳時奮

翁達瑞與陳時奮

  針對這兩個名字,最近河道上有些討論,以前在群組中也有一些猜測,他好像是嘉義高中的學長。我不認為他是什麼組織或利益團體,翁的文章很多,但有一貫立場與人格,在美國居住工作、熱情的台灣人。多產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廢文多(咦?),很多教授有這種毛病。我並非完全同意他的所有看法(這句話是廢話),雖然有時候是隔岸觀火、上位指導,但我從他的文章學到不少東西,一直有追蹤他。 匿名、用不同的名字寫作有時會比較方便,常常聽媒體人說一句話:對於重大事件,報導文學多是虛假的,而小說的情節都是真的。我也有些朋友因為複雜的關係,沒有辦法以真面目示人,只能在幕後或筆名發表意見,這些事情都可以接受。 我之前很多的論述,其實也都是別人的替身,總結許多智者的經驗和心得,然後寫成一篇自己風格的文章,外界可能有些評論:一個教授怎麼可能懂那麼多?實務經驗豐富?難道是留學德國的原因嗎?(咦!) 用不同的名字寫作,世界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佩索亞,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不僅以他自己的名義,他還創作了大約七十位其他作家,其中有三位最為出名,即阿爾貝托·卡埃羅、里卡多·雷斯、和阿爾瓦羅·德·坎波斯。他沒有稱他們為假名,也不認為這是筆名,因為他覺得這並沒有捕捉到他們真正獨立的知識分子生活,而是稱他們為異名。這些虛構人物有時持有不受歡迎或極端的觀點。 佩索亞自己說:這三個人怎麼寫作?卡埃羅,通過純粹和意想不到的靈感,不知道甚至懷疑我會以他的名義寫作。雷斯,經過抽象的冥想,突然在頌歌中具體化。坎波斯,當我突然想寫,不知道何時,在許多方面都像坎波斯,他總是在我困倦或昏昏欲睡時出現,因此我的壓制和理性思考被暫停;他的散文是無盡的遐想。 我曾經打算用筆名寫作,不會惹麻煩。不要得罪人,升官發財比較容易,結果莫名其妙得罪了台灣所有主要的政黨。而且才華不夠,沒有用這個名字來騙人,文章幾乎沒有人看。 雖然許多人對翁達瑞有不少意見,但我對他還是相當的肯定,能夠帶給我思想上衝擊的人,其實並沒有很多!
李忠憲 2022-04-18
知識與訊息查核

知識與訊息查核

  我曾經接到訊息查核中心的工作人員電話問我:李老師你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查核資訊安全事件的真假? 我直接的回答就是:沒有! 大家都知道「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到底是什麼?會讀書學歷高就有知識?我們往往有這樣的成見,但看了幾個高學歷的人的言行舉止,這樣的認知有很高的風險。會做研究當教授就有知識?看起來好像也不是這樣,這種知識的假象呈現出來,大部分都只是「姿勢」,而不是「知識」。 在通常的用法中,知識通常被定義為對事物的熟悉程度,事實、訊息或透過思想經驗獲得的技能。然而,沒有絕對公認的知識定義。羅素曾經說過:知識可能被定義為與事實一致的信念。問題在於,沒有人知道什麼是信念,沒有人知道事實是什麼,也沒有人知道他們之間達成什麼樣的關係使一個信念成真。 知識經常被認為是理性思維的結果,哲學的主要部分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知識只有來自理性思維或經驗,不然就是來自兩者的結合。 這個定義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電影天才無限家描述的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用直覺的方式就寫出了許多難以置信的神奇數列,他說這些都歸功於他的家庭女神,他在劍橋的老師和同事拿到這些數列用嚴謹的方式證明,成為他們畢生的成就,我們可以說這些數列不是知識嗎?而這些數列既不是來自於理性思維,也不來自於經驗,更不是兩者的結合。 這種直覺是神聖的力量嗎?印度神童的預言是神諭嗎?拉馬努金的直覺可以經由理性思維得到證明,但不能證明的就不是知識嗎?這些歷史上屢見不鮮的預言家是先知?還是一派胡言? 我一直覺得訊息查核是件困難的工作,而且意義也不大,通常只會成為另外一個爭議的焦點。相信的人不會受到撼動,也不在乎什麼訊息查核。而且這些組織到底有多少的資源和能力可以做到這樣的事情?選擇什麼樣的訊息來查核?沒有辦法釐清事實,恐怕反而製造更多的紛爭。 “誰將自己定位為真理和知識的法官,就會被眾神的笑聲淹沒”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這個式子是真的嗎?請作答!  
李忠憲 202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