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社論相關文章

烏俄戰爭與女性領袖

烏俄戰爭與女性領袖

  宛如蠻族入侵的烏俄戰爭,主角大多是男性領袖,同時,人們也聽到不少女性領袖的聲音。拉長時間來看,從二次大戰、冷戰到烏俄戰爭,雖說男性領袖仍唱主戲,但女性領袖的分量已逐漸加重。英國首位女性首相,被蘇聯記者描述為「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一九二五—二○一三),最為人所知。 早於普廷發動侵略,美國首位女性國務卿歐布萊特(一九三七)預言:這絕不會是二○一四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翻版;未來的情況倒可能令人聯想起一九八○年代蘇聯占領阿富汗的下場。目前,烏克蘭現場,隱約沿著歐布萊特預言進行中。歐布萊特之後,美國女性國務卿輩出,包括萊斯(一九五四)、希拉蕊(一九四七)。賀錦麗(一九六四),則是首位女性副總統。俄烏開戰一個月後,歐布萊特辭世。歐布萊特曾任柯林頓的國務卿,他們攜手推動「北約東擴」,形成她跟這場戰爭的直接關連。「北約東擴」,也是中俄所謂的「合理安全關切」。至於北京的風涼話:中方提供的是急需的人道主義物資,而美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是帶去了穩定和安全還是造成更多的平民傷亡?烏克蘭女性副總理韋列舒克(一九七九)隨即回嗆:我們不需要毯子和寢具,我們需要武器裝備來保衛家園!三言兩語,戳破北京的偽善。 四月初,布查平民遭俄軍屠殺的慘況曝光,澤倫斯基再次向西方喊話。他還將矛頭指向二○○八北約峰會,德法主導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而當時的德國總理梅克爾(一九五四)回應,仍堅持二○○八北約布加勒斯特峰會的決定,不過,她現在充分支持烏克蘭政府和國際社會所有支持烏克蘭,終結俄羅斯野蠻行徑和對烏克蘭戰爭的努力。最近,梅克爾對普廷的溫和政策,以及造成德國、歐洲對俄羅斯之能源倚賴,引起不少討論、批評。德國首位女性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一九八○)主張,遠離石化燃料,倚賴來自俄羅斯的石化燃料,尤其有安全風險。她和同屬綠黨的副總理哈貝克推動軍援烏克蘭一百輛戰車計畫,據媒體爆料遭總理蕭茲拖延。 這次歐洲危機,西方領袖表現不一。俄侵烏前夕,蕭茲竟向澤倫斯基建議,放棄加入北約並宣布中立。澤倫斯基日前肯定,突訪基輔且一起步行街道的強森,是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最有原則的人之一,是對俄羅斯制裁和對烏克蘭國防支援的領導人。倒是,多位女性領袖,巾幗不讓鬚眉。曾任德國首位女性國防部長、現任歐盟首位女性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一九五八),幾天前親赴基輔,傳達歐盟歡迎烏克蘭加入。普廷出兵,芬蘭歷來最年輕的第三位女性總理馬林(一九八五)很快便表示:現在必須迅速就是否可能會申請加入北約表態。上月底,瑞典首位女性首相安德森(一九六七)亦宣示:不排除以任何方式加入北約的可能性。愛沙尼亞首位女性總理卡拉斯(一九七七)亦表態: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支持、幫助烏克蘭打這場戰爭,普廷絕不能贏得這場戰爭。丹麥歷史上第二任女首相佛瑞德里克森(一九七七),甚至響應澤倫斯基號召,允許丹麥國民參戰助烏抗俄。 芬蘭總理馬林(圖右)與瑞典總理安德森(圖左)。(路透)   但放眼望去,女性領袖仍居少數。中俄兩個威權代表,權力始終是男性禁臠,彭帥、林鄭月娥分屬不同類型。而德法領袖仍寄望於外交斡旋之際,英國第二位女性外相特拉斯(一九七五),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個月前便看到一盤棋:中國可能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作北京在印太地區發動侵略行動的機會。上週,她進一步對北約外長表示:「與俄羅斯接觸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可以想像,隨著民主深化、多元開放,應有更多國家的女性有機會出頭,各種專業領域自不在話下。兩種世界的衝突,典型表現在十字路口的緬甸,敏昂萊與翁山蘇姬(一九四五)之對立。 女性領袖之崛起,或有可能挑戰權力的父權化。席莫尼特(一九七四),立陶宛第二位女性總理,不畏北京恫嚇,決定與台灣互設代表處,同為自由奮戰。我國首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則令台灣被譽為印太民主領頭羊、民主防疫典範、可信賴的供應鏈。經驗顯示,男性掌權者常傾向剛性操作權力,女性掌權者較能剛柔並濟,雖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朴槿惠便是負面例子。當前的這場戰爭,已使世界面臨轉型挑戰,如果沒有邱吉爾、雷根型的「硬漢」,可能又需要「鐵娘子」挑重擔了。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13
台灣意識的啟蒙者─彭明敏

台灣意識的啟蒙者─彭明敏

  彭明敏教授八日去世,連日來各方讚詞誄文不斷,感念他一生對台灣的宏偉貢獻。綜觀他的一生,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九六四年發表〈台灣人民自救宣言〉,提出台灣的國家理想;其次是一九七○年在嚴密監控下傳奇地脫出台灣,轟動國際,震撼黨國當局;再次為一九七二年出版英文《自由的滋味》,是許多人的台灣意識啟蒙書。其後,他不論流亡海外或返鄉打拚,一生為台灣民主自由人權奮鬥不懈,樹立了知識份子對抗威權的風骨與人格者典範。 〈台灣人民自救宣言〉由他和兩位學生謝聰敏、魏廷朝合作,但尚未廣為散發,師生即遭逮捕。這份後來曾由《紐約時報》刊出要點的〈宣言〉,強調「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反攻大陸絕不可能」,主張「不分省籍、人民團結」建立新國家,並宣示制訂新憲、重新加入聯合國等目標。六十年後的今天看來,先知的高瞻遠矚,仍是台灣尚待完成的國家理想。 〈宣言〉為彭明敏帶來八年罪刑,旋經當局特赦,仍遭軟禁在家。然而,在特務二十四小時監控下,他巧妙變裝易容,從松山機場公然搭機,脫出台灣;石破天驚的逃亡,全盤策劃出自他本人,得力於美國傳教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日本友人宗像隆幸、國際特赦組織等國際義助。直到彭明敏安抵瑞典三星期後,當局從國際新聞媒體,「看報才知道」他已脫離台灣,因為根據特務作假的監視核銷單據,「彭某」還在台灣到處旅行呢。 國際社會對此至為關注,經美國出版社安排,彭明敏找了曾著有《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一書作者葛超智(George Kerr)當助手,完成《自由的滋味》,受到歡迎和佳評。全書後經翻成中文,也有日文版,海外台灣人反應熱烈;台灣雖列為禁書,仍有地下管道盜刷販售。這本個人回憶錄性質的著作,透過作者娓娓道來,成為研究戰後台灣政治史,特別是民主與獨立運動萌芽及發展的好書,敘述從日本時代起,經過戰後黨國半世紀獨裁專制統治,台灣人流血流汗、前仆後繼為追求民主自由所展現的勇敢、犧牲、堅持和理想。 在海外,他先在大學研究和教書,但台灣的政情與未來,仍是他最關懷的。他廣向台僑、社團、大學演講,也對美國國會議員、媒體遊說,曾應邀到國會作證,說明台灣政情真相。所有這些,重在結合心繫家鄉的有志之士和國際友人,齊力促成台灣民主自由。台灣今日躋身民主國家行列,人民的積極奮鬥之外,不能不歸功於海外台灣人的無私付出和國際友人義助。 隨著民主化而來,海外黑名單解禁,彭明敏一九九二年返鄉,關心並致力政治改革的努力不懈,曾參與一九九六年首次總統直選。晚年的他,以文教基金會從文化層面扎根,推廣台灣意識,還寫作不斷,關注台灣未來;包括在本報「自由廣場」發表的文章,讀者叫好也叫座,集結成《寫給台灣的備忘錄》、《絕筆集》兩書,他是許多人永遠的「彭教授」。 如今,哲人其萎,台灣出生於日本時代的「多桑世代」又一巨人隕落。彭明敏出生於大正年間,在高等學校接受重視人格、通才與外語的教育,直接研讀法語書籍,後來造就他不僅法政專業,也精通台、日、法、英、華等語言,多語優勢廣納多元文化,知識層次與國際視野深廣,識見氣度恢弘;人格教育養成正直儒雅特質,造就台灣紳士典型。 彭明敏仙逝,對關心台灣未來走向的有識之士,尤其當今完全執政的黨政要員,不忘他的遠見與理想,至關緊要。 基本上,「建國的基礎,在於共同命運的意識和共同利益的信念;這種主觀的感覺,是由共同的歷史背景而產生的,不必與客觀的種族、語言、宗教等因素有關」。在對外關係,「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從而,「與中國『交流』必須堅持『平等』原則,對方可以在台灣做的,台灣在中國也可以做;台灣在中國不能做的,中國在台灣也不能做」。同時,親近美日是必走的路,「美國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台灣落入中國的勢力範圍,以確保美國在東亞的國家利益;日本意識到,如果台灣落入中國之手,日本的經濟咽喉,將牢牢掐在中國的手中」。台灣最要緊的,是「不分省籍、人民團結建立新國家,並宣示制訂新憲、重新加入聯合國」。 哲人遠去,台灣打造正常國家社會尚未達標,仍待「不分省籍,竭誠合作」,一起努力。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12
「台灣五中」百年慶的歷史與教育意義

「台灣五中」百年慶的歷史與教育意義

南台灣的高雄中學,本月一日慶祝一百週年校慶,為今年台灣北、中、南五家中學慶祝成立一百年揭開序幕。其中,台南一中四月、成功高中五月、新竹高中和台中二中十二月,將分別歡度百年校慶。有如去年各方紀念的「台灣文化協會百年」凸顯台灣在日本時代社會啟蒙與自覺的意義,今年「台灣五中同慶百年」是台灣邁向現代中等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新竹中學、台中一中、台南一中及高雄中學校友列隊慶祝百年校慶。(雄中提供) 一九二二年,台灣總督府頒布「新台灣教育令」,廢除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差別教育,中學以上實施「日台共學」,並分別在當時的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州各創設一所中學。一世紀以來,這五所中學從日本時代到戰後時期,見證台灣歷史,歷經學制改變,發展為如今雄中、南一中、成功高中、竹中、中二中或通稱「台灣五中」的公立高中。 一百年來,這幾所學校作育無數英才,在國內國外、不同領域,各行各業,服務人群,貢獻社會,還有包括「灣生」在內的日本校友。以傑出校友為例,高雄中學有台灣民主先驅彭明敏、「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或「台灣國民樂派第一人」音樂家蕭泰然、《新英文法》著者「永遠的英文老師」柯旗化、羽球世界排名第一的戴資穎;台南一中有世界級大導演李安、作家楊逵、藝術家陳錦芳、生命科學國際級學者李鎮源;新竹高中有諾貝爾獎得主唯一台灣出生的李遠哲;成功高中有「台美基金會」和「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共同創辦人王桂榮,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也曾就讀該校;中二中有日本外交家大河原良雄,第一位台灣籍國防部長、參謀總長湯曜明。 培育傑出校友之外,各校師長的奉獻付出,更樹立典型,留下杏壇佳話。新竹高中戰後第一任校長辛志平,擔任校長近三十年,人稱「教育哲人」,重視人本、全能均衡、民主教育,開創自由開放校風。王家驥擔任高雄中學校長二十五年,開明樸實,嚴以律己,凡事以身作則,以校作家,提出「自強不息」雄中校訓、「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雄中精神,有「當代的教育家」美名。事實上,日本時代各校也有不少令人懷念的校長。其中,竹中創校第一任校長大木俊九郎出身東京帝大,對台灣和日本學生一視同仁,公正嚴明,行事坦蕩,期勉學生「要永遠追求知識和世間萬物的真理」,每天早上親自打掃庭園,還被誤以為是校工。 就歷史意義來說,各校見證台灣政經社會百年變遷,有變也有不變。其中,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雄中學生組成「雄中自衛隊」,保護學校及市民安全,卒遭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下令攻擊,雄中成為全台灣在事件中唯一遭受軍隊侵擊的學校,如今校園仍留有彈孔,見證了雄中人面對不公不義挺身而出的精神。同樣地,日本時代的學校多有紅磚建築,採羅馬或英國式建築,南一中、竹中、雄中至今保留「紅樓」,都是優美而深具特色的市定文化資產。 中等教育為處於青春期的莘莘學子實行正規教育,提供通識教育,試探個人未來性向,培養基本能力,或為高等教育奠定基礎,或向專業進行有目標的培育。這五所高中在其共同教育理念之外,也分別強調培養務實精神、陶冶品德、拓展全人教育、擁抱婆娑海洋、培養世界公民等重點。 台灣在日本時代進入教育普及的重要時期,從國民教育的公學校開始,逐步擴及中等及職業教育,再推及高等教育。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國民識字能力,並重視衛生醫療,以增進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台灣在進入二十世紀前後實施這一「日本模式」,因教育普及而逐步邁向民智開放與社會現代化。台灣有百年歷史的中學不只上述五所,但除了少數較早由西洋傳教士所創,都在日本時代設立。從而,過去二十多年各地不少國小歡慶百年校慶,加入百年校史行列的中學正逐漸增加。 從百年校慶重溫「台灣五中」的特色,強調至今不變的自由學風,鼓勵創意、夢想、關心社會,實為重點。兩週前,副總統賴清德回母校成功大學演講,談世界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詢問學生「未來自己想做什麼」,有四十二%選擇「躺平族」,讓他尷尬不已。台灣如今學校教育所須追求並激發的,應如哈佛大學校訓簡單的「真理」(Veritas),或如美國教育家克拉克(William Clark)十九世紀期勉日本北海道札幌農校學子的「少年仔!要胸懷大志」(Boys, be ambitious!)。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05
年輕人與國民黨的距離

年輕人與國民黨的距離

  立法院通過「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公民權降為十八歲,憲法一三○條停止適用),待公告半年後的三個月內舉行公民複決投票。不過,對於是否要與年底九合一選舉同一天舉辦,朝野不同調,執政黨主張應一起舉行,才有可能通過修憲的高門檻。但國民黨則反對綁在一起,並反控蔡政府雙重標準。民主制度相對成熟的國家,普遍將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為此落實世代公平正義,台灣已算是「落後的國家」。朝野應善握憲法時刻,同時,這也是檢驗政黨誠信的指標。 18歲公民權修憲案立院通過,可望在年底九合一大選交由公民複決。(記者劉信德攝)     「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雖是這次所有憲改主張共識最高的。然而,先前立法院討論時,國民黨團以程序正義為由屢屢杯葛修憲委員會的討論,試圖藉此牽制民進黨的憲改走向。外界原本認為國民黨可能不出席投票,讓憲改案過不了出席立委的四分之三門檻。但國民黨團在上週立法院投票前大轉彎,內部爭辯後決定投下同意票。整個轉變與「選票至上」、「不能離年輕人太遠」有關,尤其,要參選年底縣市長的區域立委、以及黨內主要百里侯均支持,因而做出調整。不過,修憲案剛送出立法院,外界正關注年底能否通過九六五萬人的高複決門檻,國民黨中央突跳出來反對綁大選,使得憲改案又埋下變數。 國民黨批蔡政府雙重標準,主要因為去年底落幕的四項公投案,其中「公投綁大選」,民進黨主張「不同意」,認為與選舉脫鉤,才能夠理性討論並展現公投的真實民意。藍營不滿執政黨才說要反對綁大選,但針對憲法複決案又主張綁在同一天辦。不過,若說這是雙標,那在去年四項公投案主張「同意」公投綁大選的國民黨,在這次憲法複決案卻一反幾個月前說法,要求不該綁大選,應另尋時間舉辦。國民黨中央前後不一的態度,不也是同樣雙重標準。這是典型龜笑鱉無尾,也凸顯國民黨面對政黨政治競爭,乏於中心思想與戰術因應,全然站在政治對立面思考,兩黨看似涇渭分明,實際上就只是跟著民進黨的腳步走。 由於現行修憲門檻極高,與大選合併進行投票,都未必能夠過關,更何況分開舉辦。國民黨此舉雖拉高政治對立,卻讓民進黨得以輕易反控是在「打假球」、「狐狸尾巴露出來了」,指國民黨只同意一天,第二天就完全改口,讓藍營陷於被動回應。立法院提出憲法修正案,複決的規定來自憲法增修條文,並非公民投票法,是否綁大選,這與一般的公投案,援引的法源本就不同,國民黨還要執著於此,只能說去年底四項公投案全盤皆墨,讓其記恨猶新,輸不起的心態導致誤判與矛盾。國民黨如真正主張公投綁大選,就該一以貫之,繼續要求這次修憲案與九合一選舉合併舉辦,以此凸顯出民進黨的雙重標準。國民黨中央捨此而行,糾結綁不綁大選,對於爭取年輕人的支持,可說毫無意義。 近期民調看出,民眾對國民黨的支持度,持續落後民進黨,甚至有被民眾黨迎頭趕上之勢,這在年輕族群裡,趨勢則更明顯。從政黨發展角度,爭取更多新世代認同國民黨,應屬當務之急。國民黨在二○二○年敗選後,黨內喊出世代交替,也選出號稱黨史百年來「最年輕黨主席」。這位黨魁競選時才說「九二共識有點舊了」、「年輕朋友未必認同」等真心話,但在接任後即遭黨內大咖圍剿,加上中共隔海警告,最後只能把話吞回去,繼續奉祀九二共識神主牌。國民黨無法擺脫一中幽靈,並讓中共得以操弄,這當然會被更具台灣意識的年輕族群看破手腳,該位青壯派黨魁去年再角逐時,只能敬陪末座,國民黨抱殘守缺,依然是其政黨印記。 這次「十八歲公民權修憲案」,原是國民黨爭取新世代支持的重要契機。但這個黨似乎總想著過去,卻又總未能記取教訓。本該藉由在立法院的關鍵席次數,壯大力挺對青年參政的聲量,如今囿於與民進黨周旋在是否綁大選,反遭懷疑是變相對年底憲法複決案的反動員。是否因為在年輕世代的支持度落後,而使國民黨中央對下修公民權年齡遲疑並充滿算計,或是「修改憲法」這項具有主權意涵的政治舉措,已然碰觸了中共紅線而憂心傷及國共合作,而用反對綁大選進行掩護。國民黨才在三二九青年節宣布新設立「青年事務委員會」,盼推青年發展工作。但對修憲案的態度自相矛盾,等於倒打一耙。「年輕人與國民黨的距離」,恐會更加遙遠。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01
台灣沒有腳踏兩條船的空間

台灣沒有腳踏兩條船的空間

烏克蘭對台灣的啟示不少,至少破除了小國絕對無法抵抗大國的迷思。但是,抵抗能力與意志是關鍵,必須自助才能期待人助。這次,西方援助烏克蘭的方式,某種程度展示了他們可能協助台灣自我防衛的操作,國人不能過度期待國際立即介入,至少要能挺到各式奧援開始發揮作用。最大的教訓則在於,所謂的在美中之間保持距離,綏靖北京即能永遠維持台灣現狀,這種幻想已經被普廷粉碎了。國際局勢巨變,專制集團、民主集團的鴻溝加深,新冷戰儼然揭幕了,台灣沒有腳踏兩條船的空間。 不久前,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稱︰「今天看到過去許多藍營朋友,一方面被中共營造的表面繁榮迷惑,一方面又因省籍情結不能接受本省人主導的政府,開始背離兩蔣的反共遺志而親共反台,渾然不知中共已經逐漸成為人類的公敵」。他說,真正能為台灣帶來長遠和平的,正是兩國論。曹興誠的高論,且由國人自行評斷,但他點出的親共反台,確實抓到要害。 曹興誠說,真正能為台灣帶來長遠和平的,正是兩國論。(美聯社、資料照;合成) 國民黨,不是沒有人才、組織、資源,但除了馬英九的迴光返照、韓國瑜的暴起暴落,苦於欠缺向上提升的動力。事實上,曹興誠並不是第一個點出問題的人。二十年來,國民黨由盛而衰,現在可能長期在野,不少人已經發現癥結所在,那就是,選擇了錯誤的路線,在歧途上跟主流民意漸行漸遠,不僅如此,還跟國際地緣政治變化背道而馳。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綑綁在一起,簡直是抱著石頭跳下水去。而這齣悲劇的起源,便是二○○五連戰赴中國「破冰之旅」,國共達成九二一中共識,聯合專制中國反制民主台灣。這條新的路線,告別了李登輝的本土化、兩國論,後來也被二○○八當選的馬英九奉為公媽牌。 一九八八之後,挑戰李登輝的非主流、連馬者流,都認為李登輝在兩岸政策背棄國民黨,最後把李開除黨籍掃地出門。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在清除李登輝路線的同時,也把兩蔣的反共保台遺訓一併切割了。儘管只是口號,但從兩蔣到李登輝,「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都是面對中共一黨專政的矛與盾。抽象的「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也是希望維持現狀的主流民意,可以接受的遙遠目標。可惜,二○○○、二○○四連戰連敗的國民黨,告別主流民意所能接受的立場,反而把「專制統一」的夢魘引進台灣,從此在政治論述上被動挨打,在選舉市場上低迷不振。 在民主台灣、本土認同的潮流下,「專制統一」的支持者微乎其微。中共的數位極權統治,只會更加強化這種趨勢,香港事態對台灣的負面影響不分藍綠,便是一例。基於緩和兩岸緊張,和平解決歧見,所謂的「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至少比「專制統一」更有賣點。不幸,黨國權貴的民族主義作祟,因為恐懼台灣人民當家作主而「親共反台」,將可以作為公約數的「民主統一」剔除,心中只有報復性的「專制統一」。更殘酷的是,近年主流民意更往台灣認同傾斜。民主競爭越來越激烈,卻把自己逼到越來越小的牆角,撿到便宜的是民進黨。 同樣奇怪的是,眼見國民黨家道中落,想要取而代之的柯文哲,雖然號稱墨綠出身,卻走上附和習近平兩岸一家親之路,與國民黨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在習近平面前爭寵,經過美中夥伴關係拆夥、源自中國的新冠疫情為害全球、中國明助暗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不要說中國機艦擾台常態化,讓藍白只能在蒸發的池塘互相搶水,政治板塊放大縮小不問可知。更何況,烏克蘭抗戰月餘不敗,以往面對中國威脅的失敗主義,在台灣社會不攻自破。「中國恐懼症」,受騙者勢必越來越少了。 小國,大國,乃無法改變的規模。主權在民、自決前途,民主活力固然操之於我。但,台灣地處地緣戰略敏感地帶,中國、美日都在從事戰略競逐。一個多月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習近平偽裝中立、實挺普廷,兩個專制政權,儼然結為命運共同體。拜登說︰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鬥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決定性衝突。中國不僅堅拒譴責、制裁俄羅斯,且口口聲聲歸咎西方是始作俑者。兩個陣營矛盾加深之際,九二一中共識、兩岸一家親,尤顯諷刺。朱立倫、柯文哲規劃訪問美國,面對美國智庫或官員,要如何表達自己是站在哪一邊?澤倫斯基或普廷?習近平或拜登?還是複誦馬英九語錄︰「台灣不必選邊站」?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4-01
澤倫斯基對台灣的啟發

澤倫斯基對台灣的啟發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已逾一個月,烏國軍民在澤倫斯基總統領導下奮力抵抗,俄軍死傷和損失都超過預期,全球第二大軍事強權出師不利,轟擊平民尤引發世人公憤。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台灣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最為國人所關切。 烏國強韌抗敵,既有「特殊、非凡的人民」,也有卓越的領袖。澤倫斯基與高官戰事爆發以來,鎮守首都,以視訊在被圍困的基輔不同角落出現,鼓舞民心士氣,在辦公室接受國際媒體專訪,以推特發文,還直接訴諸國際社會。他先後向歐盟、英、美、德、日、法、義、瑞典、加拿大、以色列等國議會及北約、G7領袖峰會發表演說,也與教宗方濟各通電話。相形之下,侵略者普廷誤判局勢,訴諸武力與核子威嚇,還以「烏克蘭不是一個國家,是俄羅斯人的一部分」的族裔民族主義合理化侵略行為,顛倒是非黑白,引發世人公憤,也導致俄國外交孤立、經濟癱瘓、戰略弱化。 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一如美國前總統雷根,不論演說或受訪,總發揮個人說服的卓越領導力,剴切陳詞,敘述烏國遭遇的艱難處境,突出俄國的冷血強暴,強調人性普世價值,打動人心,贏得支持與尊重。他令人讚服的表現,得到廣大敬意,成為勇敢和捍衛民主的象徵,被稱為「二戰以來最令人信服的戰時領袖」,而有「穿著橄欖綠T恤的邱吉爾」、「西方的道德良知」、「一如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反抗象徵」等讚語;這場烏克蘭以小搏大的戰爭,也被引喻為聖經中牧童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的決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17日在德國國會發表視訊演說,呼籲德國負起歷史責任阻止俄國的侵略戰爭。(圖取自德國聯邦議院網頁)     澤倫斯基普獲讚譽,綜觀他的演說與受訪表現,可以歸納若干要項。 最基本的,把榮耀歸於人民與國家,從不以英雄或偶像自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回答是否害怕在戰爭中死去,他強調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恐懼,「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就像所有人一樣;如果一個人不害怕失去自己或孩子的生命,這個人就有問題。」但身為總統,「我根本沒有權利」感到害怕。相對地,他告訴《經濟學人》,普廷剝奪烏國人民生命,「有如把木頭丟進火車鍋爐」那般隨意。他還在美國國會說,看到一百多個孩子被俄軍炸死,「如果不能阻止死亡,那我的生命就毫無意義」。在幾乎所有的演說,他都以「榮耀歸於烏克蘭」總結。 對主要國家國會及國際組織演說,四十四歲的澤倫斯基引經據典,融合普世價值、經典名言、歷史教訓,還因人因地制宜,援引各國歷史文化政治前例,觸動聽者同理心,深遠有力地引發共鳴,實現「筆誅勝於劍伐」名言。 例如,面對瑞典國會,他開場即指兩國國旗都是藍、黃兩色,引出象徵自由、和平的同盟情感,籲請協助烏國戰後重建。面向法國,他借用一戰最慘烈的法、德「凡爾登戰役」形容烏國現況,呼籲法國捍衛歐洲的自由、平等、博愛。對於美國,他提到珍珠港、九一一恐怖攻擊。針對德國,他要毋忘「柏林圍牆」分裂歐洲的教訓,齊力「拆毀這道圍牆,助我們結束這場戰爭」。在日本,他提到車諾比核電和沙林毒氣,以「海嘯」形容侵略。同樣地,他引英國莎翁名劇和邱吉爾名言,強調烏國奮戰求生存的決心;以民權領袖金恩「我有一個夢」名言,期盼得到美國的道義和實質協助;呼籲加拿大「將心比心」,理解烏國所受攻擊和苦難;請求義大利加強制裁,封殺俄國寡頭再將其當度假勝地。 值得強調,這位猶太裔烏國總統,雖旨在爭取各國支持,贏得同理心、同情與尊重之外,也坦率向各國領袖直言。在美國,他籲請拜登當世界「和平的領袖」;向德國,他請總理「親愛的蕭茲先生」,推倒「柏林圍牆」。對北約,他要求賣或送飛機與坦克給烏國。澤倫斯基在委婉請求之際,時而也有憤怒的情緒轉折,甚至直接喊話。其能如此,在訴諸捍衛共同價值。他一再強調,烏國既為自身的生命、自由、人權而戰,也為世界公民而戰;他告訴歐美政商各界,「事情只有黑與白,善或惡」、「不是支持和平,就是支持俄國人殺害烏國婦孺」。更重要的,幾乎沒有國家可靠一己之力保護自己,平時維護和加強同盟關係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從而,烏國也是為歐洲而戰,普廷得逞,歐洲大患將至。 台灣對世界來說,有舉世關鍵的晶片和科技供應鏈地位,實行普世價值,近年在面對中國威嚇中,獲得更多民主國家的共同關注,澤倫斯基向各國強調的安全利害關係與自由、民主、人權價值,也是我們所應向世人展現並爭取支持的利基。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29
新芬蘭模式才是小國生存之道

新芬蘭模式才是小國生存之道

隨著國際地緣政治丕變,芬蘭模式顯然也蛻變成新的意涵;即小國的自保之道,不再是屈從強權,而是建立強大的軟、硬體實力,方可有效抗衡大國的侵略野心。圖為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民眾聲援烏克蘭,抗議俄羅斯入侵。(法新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無法取得軍事優勢,反陷入進退兩難泥淖。日前傳出,普廷要求俄軍在五月九日「勝利日」前結束戰爭;俄羅斯國防部則宣布,對烏克蘭「特別軍事行動」第一階段結束,接下來將專注在烏東頓巴斯地區的「解放」。前者顯然是虛張聲勢;後者則屬戰術退卻的務實作法。兩者皆在尋找下台階,意圖挽回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的顏面。然而,俄軍敗象已露,強權地位不保,且經濟受到重創,可謂害人害己,自食惡果。 由雙方的軍事對決評析,俄軍嚴重受創,軍心渙散,烏軍則以小搏大,屢獲重大戰果,士氣高昂,戰場形勢已經易位,因此普廷希望在勝利日前結束戰爭,實為一廂情願,不切實際。尤要者,普廷近年極力打造「堡壘經濟」,期能擺脫對西方國家的依賴,作為對外發動戰爭、降低經濟制裁衝擊的底氣。然而,此役西方國家祭出核武級經濟制裁,跨國企業紛紛撤出俄國,引發通膨飆漲、盧布重貶、股市崩跌,與生活物資匱乏,堡壘經濟不堪一擊,既無力實現霸業雄圖,更害苦了一般俄羅斯民眾,獨夫普廷的作為已被國際社會視為「戰犯」,應該得到嚴厲懲罰。 俄羅斯侵烏失敗,引發各種省思與檢討,而地緣政治風險類似的台灣,更力圖從中得到如何因應中國武力犯台的教訓。其實,國際政治「以小事大」的案例,最著名的是芬蘭對俄羅斯的政策路線,即所謂「芬蘭化」或「芬蘭模式」。其指涉的意涵,乃是一個位於強鄰之旁的弱小國家,為保持主權與領土完整,避免遭到併吞,不得不在國際事務上遵從強鄰的意見,甚或在國內自我檢查,壓抑反對強鄰的聲音。這是與俄國領土有一千公里接壤,曾經遭到蘇聯入侵的北歐小國芬蘭,在冷戰期間的低調、中立化作法。坦言之,「芬蘭化」常被當成一種貶抑的名詞,但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上,也確保了芬蘭未再受到惡鄰的侵犯。因而,國內統派、親中派經常引用「芬蘭化」,作為台灣的學習案例, 要求執政者不要招惹中國,更不要相信美國的協防承諾。而在馬英九時期,便有外國學者提出「台灣芬蘭化」一詞,描述其對中國的親善政策。 然而,「芬蘭模式」並不是一個僵固的概念,它之所以成功在於惡鄰並無強烈侵略意圖,或者了解發動戰爭的代價過於慘烈,因此小國的「讓步」確實可以維繫一種脆弱的和平。不過,若是強鄰的併吞野心再也無法壓抑,且視小國為其固有領土,在此情況下只有投降,才能避戰,芬蘭模式已無法發揮作用。 實際上,芬蘭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也逐步改變「唯俄是從」政策,親歐態度日益明顯,與歐洲互動頻繁,更加入了歐盟,成為民主歐洲大家庭的一分子。此次烏俄戰爭爆發,芬蘭力挺烏克蘭,與歐洲站在一起,更多民意支持加入北約,因而遭到俄國嚴厲警告:「將會有嚴重的軍事與政治後果」。但烏俄戰爭讓芬蘭人看清俄羅斯是一個侵略性的極權帝國,隨時可能將炮口對準芬蘭,因此加入北約固然有風險,但不加入的風險更大。 如今隨著國際地緣政治丕變,芬蘭模式顯然也蛻變成新的意涵;即小國的自保之道,不再是屈從強權,而是建立強大的軟、硬體實力,方可有效抗衡大國的侵略野心。當前的芬蘭是個軟硬實力兼具的國家,它已連續五年登上「全球最幸福國家」的榜首,人均GDP、社會支持、醫療健康、平均壽命、個人自由度、慷慨程度、廉潔度等指標均領先世界多數國家。此外,在教育、環保、數位轉型、科技產業與研發、國家競爭力等,成績斐然。尤令人感佩的,這個只有五百五十萬人口的小國,依舊保持強大的遏阻武力,它的水雷戰艦、野戰炮軍力強大,並將購買六十四架F-35戰機,抗敵火力,不容小覷。 冷戰時期的「芬蘭化」,代表一種委屈求全的卑微態度;新冷戰與新鐵幕降臨之際,面對強權赤裸裸的侵略野心,芬蘭的生存之道也與時俱進,不再寄望於大國的垂憐,而是培養強大的國家實力,提振民眾捍衛國家的決心,以遏阻惡鄰蠢動。台灣與芬蘭同樣受到強權的威脅,新的芬蘭模式才是台灣應該學習的典範。台灣實行民主,社會多元、包容,在全球幸福國家中排名二十六名,是東亞第一。競爭力名列世界前茅,更擁有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半導體尤其居全球樞紐地位,可謂軟硬實力齊備。故而,國人不要妄自菲薄,受到失敗主義影響,必須團結一致,發揮小國的優點「以小搏大」,便可有效抵抗惡鄰侵略,保衛自己的家園。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28
台灣與烏克蘭的共同語言

台灣與烏克蘭的共同語言

烏克蘭人用生命向全世界證明,團結所激發的巨大能量,將對侵略者迎頭痛擊。這對亦處生存威脅的台灣,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圖為被摧毀的俄軍裝甲車。(美聯社) 蔡英文總統週二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透過日華議員懇談會年度大會,進行首次視訊會談。兩人從烏克蘭危機談到印太情勢,除了同樣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與破壞國際秩序,也都提到「絕不能允許武力片面改變現狀」。烏克蘭人奮勇阻敵、守護家園已滿一個月,國際社會聲援不斷,也促成歐美等民主國家的大團結,持續奧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俄國總統普廷的獨裁、好戰,鄰近國家同感唇亡齒寒,而更加緊密合作。然而,全球民主的真正威脅,還不在此。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另一位獨夫習近平蠢蠢欲動,想趁火打劫,民主顯然要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如同地震的板塊碰撞,嚴重衝擊了地緣政治,對此變動有切身感受者,除了台灣,還有日本。位處東北亞的日本,在地理上是最直接面臨俄羅斯、中國乃至北韓等國威脅,這三個也被認定是獨裁且流氓的國家。北韓屢屢利用試射飛彈遂行政經勒索。中國則對釣魚台列嶼等東海海域升高侵擾,並加大力道對台海的軍事壓力。這些舉措破壞和平,也影響日本的國家安全。日本與俄羅斯還有北方四島的領土糾紛,當普廷以「固有領土」為名出兵烏克蘭,日本深刻感受。倘若俄國這種以武力取代外交的爭端處理方式能夠得逞,日俄紛爭未來可能加劇外,這對中國與北韓將造成何種鼓動作用。日本的強烈危機感,是可想而知。 面對烏克蘭危機,日本除加入制裁俄羅斯行列,也投入援助烏克蘭,包括提供頭盔、防彈背心以及防寒衣等非殺傷性物資,民眾並發起募款運動。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週三對日本國會進行視訊演說時也表示,「亞洲第一個開始對俄羅斯施壓的就是日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回應,對俄羅斯要再進行制裁,除提供烏克蘭一億美元,還會追加人道援助。另方面,安倍晉三聚焦中國對印太的威脅,他本月中擔任首相特使訪問馬來西亞慶祝兩國建交六十五週年時強調,烏克蘭危機是單方面以武力改變現狀,不僅影響歐洲,在亞洲,對日本和馬來西亞都是嚴重威脅。 在南海海域與中國有「固有疆域」之爭的馬來西亞,面對機、船騷擾,去年曾召見中國大使表達抗議。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本週更指出,中國在南海建造的人工島礁中,至少有三座已完全軍事化,共軍在島上部署反艦和防空飛彈、戰機等武器,已威脅到周邊地區的所有國家。相較俄羅斯直接入侵,中國則採軍事與經濟等手段交互為用,以經濟為誘餌與脅迫工具,再提高軍事強度,從量變達到質變的侵佔目標。南海、台海到東海都是類似模式,最終以武力改變現狀。 最早提出自由開放印太海域的安倍晉三,就是希冀聯合相關國家以抗中。這次烏俄戰爭,印度採取等距態度而未表態,岸田首相為此剛造訪印度,雖未讓莫迪總理改變態度,但雙方聲明強調︰「所有國家都必須遵循國際法和平解決紛爭,不是付諸武力恐嚇與行使武力,企圖單方面改變現狀。」日本與印度同屬印太「四方安全對話」成員國,或對俄羅斯不同調,但都把北京視為最大的戰略挑戰。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視訊對談後,中國仍被懷疑暗中資助俄羅斯,以削弱國際社會制裁力道。北京的盤算,主要著眼於日後的擴張舉動。 俄羅斯於二月廿四日全面入侵烏克蘭,雙方原被認為戰力有別,戰事恐會在短短數日結束。但烏克蘭人齊力對抗至今,致使俄軍灰頭土臉、損傷慘重,普廷也身陷如何全身而退的權力危機。烏克蘭人用生命向全世界證明,團結所激發的巨大能量,將對侵略者迎頭痛擊。這對亦處生存威脅的台灣,有著極大的啟示作用。包括中東歐國家大力相挺、收容難民等,說明烏克蘭當初若只有考量與俄羅斯互動,勢必抵銷民主國家的支持力道。台灣要尋求真正的安全,除自我防衛力量的提升,必須強化與美日等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關係,促使台海議題多邊化、區域化,並進一步爭取參與集體安全機制。蔡總統與安倍同樣表達︰「絕不能允許武力片面改變現狀」,這正是台灣與烏克蘭,乃至民主國家的共同語言。我們還要讓國際社會接收到,「台灣有事」,將不僅日本有事、日美同盟有事,更將會是「印太有事」。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25
今日普廷 明日習近平?

今日普廷 明日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台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獨裁霸權的犧牲品,引發國際關切。而中國與其協力者則趁機散播「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失敗主義言論,企圖製造恐慌,讓台灣未戰先潰。然而,隨著俄軍陷入泥淖,以及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祭出核武級經濟制裁,普廷的冒進行動正在付出慘痛代價,於是「今日普廷、明日習近平」,為中國的武力犯台企圖亮起了紅燈。 烏俄與兩岸關係具有極大相似性。普廷宣稱烏克蘭是俄羅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共亦聲言,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有甚者,俄中兩國均具有不惜以武力達成目標的決心與行動意志,兩國並在今年二月發布聯合聲明,無限度力挺對方,正式形成獨裁霸權的「邪惡軸心」,與力倡民主、人權的西方國家針鋒相對。因此,當俄羅斯悍然發動侵略時,中國棄昔日盟友烏克蘭於不顧,不願譴責俄國。而中國輿論更大力聲援曾經佔領中國廣大領土的俄羅斯,顯然將烏俄戰爭當成武力犯台的移情對象。不過,事與願違,俄軍進展緩慢,並遭到猛烈反擊,讓擁有「超級強權」威名的俄羅斯被看破手腳。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直指俄羅斯是假的超級強國,比多數人想像來得脆弱;而其承受國際制裁的能力也絕非「堡壘」般堅不可摧。 習近平與普廷。(美聯社檔案照)     烏俄情勢發展,勢必帶給習近平兩個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其一,軍力全球排名第二的俄羅斯對付武力懸殊的烏克蘭尚且難以得逞,則排名第三的中國,面對擁有海峽天險與不對稱戰力的台灣,又何來必勝的把握?尤其,普廷入侵烏克蘭,師出無名,又陷入苦戰,不但不能恢復「大俄羅斯榮光」,反而曝露出帝國日薄西山的黯淡晚景。此戰之後,俄羅斯是否會重蹈蘇聯因入侵阿富汗而崩決覆轍,猶未可知;但普廷如何收搭殘局,能否再維持強力獨裁者角色,顯然並不樂觀。對於習近平而言,一旦武力犯台挫敗,不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碎,其終身執政的帝王夢更將如泡影幻滅,一切成空。這些應是此刻習近平內心的魔障。其二,普廷為了對抗西方制裁,近年來大力打造「堡壘經濟」,一方面儲備六千多億美元外匯存底,並降低外債比率,一方面大量輸出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造成歐洲對俄的強烈依賴。但是,此次西方國家祭出的經濟制裁,包括將俄羅斯主要銀行逐出SWIFT系統、取消貿易最惠國待遇、凍結其石油出口、制裁普廷及寡頭富商,加上西方大企業紛紛退出俄羅斯,造成盧布狂貶,股市至今不敢開市,民眾擠兌,搶購民生用品,可說輕而易舉摧毀了普廷的堡壘。這種無砲火的經濟戰爭,讓俄羅斯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反觀中國,與全球具有高度經貿連結,雖自美中貿易戰後意圖建立「內循環」機制,標榜「自力更生」,但經濟體系的脆弱性顯而易見,恐怕更禁不起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 尤有甚者,中國經濟正面臨下滑困境,加劇中國對外動武的難度。中國經濟已走過高速成長年代,今年官方GDP目標是五.五%,但外界仍認為是高估。而中國經濟的另一大關卡,則在「中等收入陷阱」。多數專家認為,中國要超脫「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將其成長模式由「投入驅動」轉變為「技術創新驅動」。然而,中共的政策卻在走回頭路,以「國進民退」、「共同富裕」為名,加強對私企的監管、變相沒收企業家所得等,無異從有限度開放的資本市場,倒退回原始共產主義的樣態。此舉必然扼殺民間的技術創新動力,帶來經濟的倒退。然而,獨裁者的思考往往異於一般人的想像,人民的安全與幸福並非考量的重點,其處理民怨常用的伎倆,是將內部問題外部化。故而,中共無力改善人民所得時,對內則高舉「共同富裕」等旗幟企圖進行財富重分配;對外則是祭出民族主義的召喚,以收復神聖領土之名,恫嚇台灣,甚至武力進犯,企圖轉移人民對經濟衰退的不滿。 由此可見,縱使主客觀條件不利於中共犯台,吾人仍須保持高度警戒,提防中共領導人突然喪失理智,企圖武統台灣。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近日在公開演講指出,中國對台動武的可能性,因烏俄戰爭爆發,已從「不可想像」變成「可想像」,台灣必須正視防衛策略。總之,以烏克蘭為例,與其猜測獨裁者的心思,以及美國會不會協防台灣,不如強化自身的防衛力量,凝聚團結抗敵的意志;能夠自救,國際的後援力量才會到來。而這才是守護國家的根本大計。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14
烏克蘭戰爭的警惕及借鏡

烏克蘭戰爭的警惕及借鏡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戰爭持續,烏國軍民在澤倫斯基總統領導下奮力抵抗,俄軍雖在南部沿海地區取得戰略進展,開始圍攻主要城市,也加強對平民區的攻擊,但速戰速決的如意算盤顯已落空。這場二戰以來歐洲最大規模的地面戰爭,擾亂了世界地緣政治秩序,台灣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發,最為國人所關切。 最重要的是烏國軍民奮起,抵抗外敵。開戰之前,俄軍集結邊境,烏國人民志願動員,組成國土防衛隊,七十九歲老婦拿起武器參加民兵訓練的鏡頭,最令人敬佩。戰事一旦爆發,民眾響應政府號召,拿起武器,製作汽油彈、設置路障、挖掘壕溝,同心協力,傳出肉身擋坦克等英勇事蹟。其間,知名運動員、國會女議員、選美皇后紛紛共赴國難,凸顯了保家衛國的決心,民調顯示七成烏國人民相信可以戰勝侵略者。所有這些,世界重量級拳王烏希克(Oleksandr Usyk)宣布加入戰鬥行列時說得好:國家的榮譽比我的冠軍腰帶來得重要。 烏國有「特殊、非凡的人民」,也有卓越的領袖。演員出身的澤倫斯基,有國立大學法律學位,曾以政治喜劇《人民公僕》大受歡迎。面對強敵侵門踏戶,他與執政團隊堅守首都基輔,沒有高官出逃,同樣面臨戰火及暗殺之險的第一夫人歐琳娜也挺身而出,因為「生命終將戰勝死亡,光明必將制伏黑暗」。澤倫斯基不時出現在鏡頭之前,反覆呼籲人民抵抗,婉謝美國撤離的安排,使他在許多國家成為勇敢和捍衛民主的象徵,是二戰之後歐洲最可敬的政治領袖。猶太家庭出生的他,親自與美歐各國領袖視訊溝通,言辭懇切動人,勸說各國支援,籲請制裁俄國;他告訴歐盟大會「這是最後一次看到我活著」,連口譯員都感動哽咽,全場起立致敬。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和他的妻子歐琳娜(Olena)。(路透)   烏國有英勇不屈的人民,也有堅毅不拔的總統,而普廷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入侵,激起全球公憤。於是,各國針對俄國經濟制裁的範圍深廣且嚴厲,擴及金融、科技、經貿、體育、運輸、文化、演藝…,前所未見。北約三十國雖因投鼠忌器,不便出兵相助,避免釀成大戰,但分享情報,武器、彈藥、裝備源源供應;而歐洲展現具體的命運共同體團結與行動,瑞士、芬蘭放棄中立相挺,波蘭等鄰國大量收容烏國難民,波羅的海諸國警戒。同時,許多國家人民見義勇為,前往加入義勇軍助陣,台灣和各國踴躍捐輸相挺,全球集會聲援烏國,俄國也有成千上萬人上街反戰。 關注烏國情勢,台灣人正從中記取足供警惕及借鏡之處。首先,台灣有如烏國,面對險惡的敵國,且鑒於習近平與普廷有類似野心和性格,正如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所說,中共來犯的意圖較普廷瘋狂無理,台灣實無「恃敵之不來」的奢侈。從而,美國前國務卿龐皮歐近日在台北所說,台灣須展現決心,讓習近平知道進犯的代價很高,唯恐觸怒壞人反而助長對方的冒險主義。烏國人民威武不屈,在有如聖經「大衛對決歌利亞」的戰爭中,自助人助,乃能得到世人敬意和支持。 其次,烏國力抗惡鄰侵略,展現上下一心,可敬畏的人民與堅毅的領袖,最值得讚許與見賢思齊。反觀台灣現狀,為敵國當間諜者輕判,忠誠備受質疑者進入國會外交國防委員會,政媒充斥敵我錯亂論調,對侵略者以「反美挺俄」與中國唱和,也散布「疑美論」鼓吹失敗主義、投降主義。與烏國相比,這些都顯現台灣應有的警覺和心防不足,不利國家社會的安定與生存;強化社會及軍隊的思想武裝,刻不容緩。 同樣重要的,烏國對抗入侵,實施不對稱戰力以小擊大,讓俄軍屢遭頓挫。面對中國可能的挑釁和侵略,台灣不僅應明顯增加國防預算,也須同時明智有效地配置經費資源,武器軍備的研發採購隨之務實調整,戰略戰術和軍事佈局認真檢視。有識之士就此提出檢討現行以募兵為主的制度,提高徵兵役期,應考慮實施。 烏國力抗強敵還有重大啟示,即抵禦外敵是全民的事,充實後備實戰軍力和民間有效動員至關緊要。新制教召訓練近日施行,是我國強化後備戰力好的開始。充沛而活絡的民間志工,一向是台灣社會強項,要規劃轉化為國家危難動員的網絡。另外,提升軍人地位與榮譽,讓從軍不再虛費時間,而能發揮專長、效力國家社會。就此而言,借鏡烏克蘭戰爭,對國防安全進行總體檢,建立全民國防,是台灣求生存壯大的要務。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08
支援烏克蘭力抗惡鄰侵略

支援烏克蘭力抗惡鄰侵略

普廷忙於侵略烏國,他的盟友習近平也沒閒著,除了暗助俄國因應西方經濟制裁,也對台灣加緊進行新一波認知作戰。圖為台北街頭民眾自發拿海報聲援烏克蘭抗俄。(記者方賓照攝)   在國際社會眾目睽睽之下,俄羅斯上週四入侵烏克蘭,擾亂了世界地緣政治秩序。普廷總統原打算三天就擊潰烏國,但烏國軍民奮起,俄軍進展受阻,以致莫斯科面對越來越大國際壓力,烏克蘭得到更多支持。台灣不是烏克蘭,但長年受惡鄰欺壓處境相同,密切觀察烏國情勢並落實應變之計,是當前要務。 普廷侵略烏克蘭,手法有如二○○八年入侵高加索國家喬治亞,先藉故掀起戰端,後承認境內南奧賽提亞、阿柏克茲亞兩個地區獨立,以合理化在喬治亞周邊軍事活動,阻撓其加入北約。二○一四年,他如法炮製,併吞克里米亞。然而,普廷這次所面對的,卻是更強大、更團結的西方聯盟,他在各方矚目之際公然侵略烏國,野心未必得逞,卻已引發世人公憤,可能招致外交孤立、經濟癱瘓、科技倒退,搞到自己惡名昭彰。 果然,連日來世界各地湧現群眾集會支持烏國,要普廷停止戰爭行動;台北街頭、一○一、高雄燈會加入聲援,民間捐助烏國。同時,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等體系國際輿論,幾乎一面倒撻伐俄國;網路大咖推特、YouTube、臉書、Google先後加入抵制,馬斯克提供星鏈網路服務支援烏國,而自媒體的烏國現場傳播,尤讓入侵俄軍的若干狼狽鏡頭為世人所訕笑。即使在俄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六百六十四位學者聯名,要求普廷停止這場「不義」戰爭;聖彼得堡等逾五十個城市成千上萬群眾反戰抗議。加上軍事進展不如預期,普廷政府加緊控制媒體,隱瞞公眾戰爭真相。 烏國上下對抗侵略者的英勇表現,最值得稱道。俄軍壓境之前,就有烏國人民志願組織動員,七十九歲老婦拿起武器參加集訓拚老命保家園的鏡頭,直讓世人敬佩。俄軍入侵之後,黑海的蛇島十三名守軍奮戰不屈;民眾自動加入戰鬥,從咖啡師、滑雪教練、律師到新婚夫婦,紛紛拿起武器,走上前線;傳出肉身擋坦克、捐軀炸橋等壯烈事蹟。同時,網球國手返國從軍、國會女議員執干戈以衛社稷、選美皇后脫比基尼換戎裝,諸多共赴國難的舉動,凸顯了烏國軍民對抗俄國的決心,民調顯示七成烏國人民相信可以戰勝侵略者。 普廷忙於侵略烏國,他的盟友習近平也沒閒著,除了暗助俄國因應西方經濟制裁,也對台灣加緊進行新一波認知作戰。台灣內部的認同錯亂,給了中國操作空間。於是,一些假借情勢散布的論調紛紛出籠,顛倒是非,怪罪烏國要加入北約不智,嘲諷演員出身但已成英雄的烏國總統澤倫斯基,卻對侵略者噤聲。親中、反美是其基本立場,類型不一,以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為大宗。 疑美論最常見。美歐受限烏國非北約成員,軍援但不出兵,以免引發大戰,他們即指「口頭承諾宛如泡影」;西方一旦出手,又說「經濟制裁,難傷俄七寸」、「美歐援烏是火上澆油」。等而下之的,不但說「美國漁翁得利」,還把事前不斷警告俄國必然入侵的拜登打成「股市最大空頭」。 這幫人說,美國既然不可靠,台灣不能選邊站,當美國的棋子,以免棋子變棄子,「台海開戰、沒人相助」或「哪天中美好起來了,台灣就是祭品」。進而,「小國不刺激大國」,承認九二共識、倡議「金門不當烏克蘭」、採取「芬蘭模式」就能換取和平。尤有甚者,諷刺烏國人民戰時拿起武器保家衛國,是「義和團式的愛國主義」。所有這些,所隱藏的居心是台灣不能親美,台灣只宜落入中國圈套,台灣人當中國呆胞。 大多數台灣人民不接受這些居心叵測的論調,且受烏克蘭力抗惡鄰所啟發。澳洲總理莫里森、美國前總統川普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最近都警告,習近平正從烏國亂局伺機對付台灣。在感謝友邦領袖關切之餘,我國須反求諸己,認真檢視是否如烏克蘭人有強烈保家衛國決心,政治領袖具對抗惡鄰的堅毅和智慧。 從而,「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應化為具體行動;野心勃勃的中國或尚無全面侵略能力,但我國因應其從外島等採取局部進犯的想定不可無。其他可為要務甚多。烏克蘭以刺針飛彈、標槍飛彈、無人機等發揮不對稱作戰戰力,我國也要見賢思齊,因地制宜,務實調整戰略戰術及軍事佈局。其犖犖大者,著手檢討調整募兵制,充實後備實戰軍力,提升軍人榮譽與地位,強化軍人及社會的思想武裝,提高國防預算在GDP比重。台灣只有展現自我防衛的真誠及決心,方足以自助人助,既嚇阻抗拒外敵,並獲友邦實質急難相助。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3-01
習近平是台灣的最後挑戰

習近平是台灣的最後挑戰

習近平第三任以後,中國的成長只會持續趨緩,軍事、外交則戰狼四出尋釁。這樣的中國前景,國際已不可能期待是和平發展的夥伴,更可能的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美聯社檔案照) 又有老藍男回憶錄,藉機「褒蔣經國、貶李登輝」。一九八八,蔣逝李繼,揭開國民黨內鬥序幕,民主運動也波濤洶湧。從蔣經國的權力佈局來看,不論是願意或不願意,李登輝都比較像是既定人選。不過,非主流挑戰者,始終不這樣認為,孫運璿才是他們相信的版本。這種認知,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民主現場。恰好,國史館也出版「美麗島事件史料彙編」,台灣民主艱辛過程則凸顯了,那些老藍男之威權附隨角色。而民眾黨擬參選人與發言人,輕佻歧視當年的人權鬥士身材,既典型表現出「性別、身材歧視」的柯式風格,也透露這個新政黨對轉型正義之冷漠。 台灣民主實踐,歷經七次總統直選,三次政黨輪替,但特定族群的特定年齡層,依舊心結難解。那些心結,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卻幾乎是已跨越的鴻溝。因為台灣的權力正當性,早已從威權統治者私相授受,轉移到人民選舉授權。遙想當年的台灣,對岸的一黨專政,正可提供想像參考。日前,紐約時報刊登「一場以習近平為主角的中國領導人接班大戲」的評論,便點出了這個問題。它指出︰推遲繼承人選提名,可能會加劇中國權貴階層的焦慮,甚至擴大裂痕。在三連任的主題下,接班問題儼然成為禁忌。 二○一二年底,習近平按照鄧小平奠定的體制,接下總書記、軍委主席、國家主席等權力印璽。接下來,他開始以肅貪之名,推動清黨運動。改革開放三十年,以權謀私蔚為風尚,稍加整頓無可厚非。但到了鬥爭政治局委員兼直轄市書記薄熙來,有些人開始覺得苗頭不對。拔除任內的「非法挑戰者」,如果是鞏固可預測權力體制,國際也無庸置喙。詎料,二○一八,習近平邁入第二任期,修憲廢除國家主席任期制。此事,在西方看來,改革開放路線的可預測性已經蕩然無存。夥伴關係,竟淪於修昔底德陷阱,美中關係之逆轉,與此不無關係。 今天,習近平已經掌權十年,正以毛澤東第二的姿態邁向第三任,或者,毫無任期限制,一如俄羅斯甚至北朝鮮。數位極權統治,已非可能性而是進行式。只不過,習近平,現年六十八歲,即使三連任,再過五年七十三歲,接班人不可再拖。再拖五年,七十八歲,風險更高。而隨著他大權一把抓,權力核心越來越小,內部的接班鬥爭,只會更尖銳而非和諧。因為,小圈子內,贏者全拿,輸者被鬥,沒有集體領導那回事,縱使有也只是過渡期的危險平衡。或許,在中共權力集團的歷史上,只有文革結束到鄧小平掌權之間的驚心動魄,差堪比擬。 現在無法斷定,會是哪年哪月哪一天,但後習時代來臨時,中國不無可能陷入紛亂。習近平第三任以後,中國的成長只會持續趨緩,軍事、外交則戰狼四出尋釁。這樣的中國前景,國際已不可能期待是和平發展的夥伴,更可能的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相對的,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將繼續對中國採取經貿、金融、科技等限制或制裁,令中國失去世界工廠與市場的地位。話說回來,中國從拋物線的頂點往下滑,對國際仍是一大挑戰,因為過去四十年它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實力,在一定時間內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回到台灣,我們的國力發展,還在往拋物線的頂點上升。這種狀況,碰到已從拋物線的頂點下滑的中國,採取什麼策略最為有利?目前,台灣上升,中國下降,但總體國力仍是中國為大。於是,台灣與中國的馬拉松,決勝可能不是眼前而是未來。時間,站在台灣這一邊。台灣人民,必須具有戰略耐心,機智的矮人才能打得過變弱的巨人。當然,站在巨人旁邊顯得是矮人的台灣,在國際上其實名列前茅,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可以想像,這樣的過程,也在激發台灣人民的內在潛力,例如防疫成功的故事,讓我們在克服現實挑戰之後,繼續邁向國家正常化的目標。 就此而言,習近平可能是台灣的最後挑戰。如果他把自己的路線走到極限,勢必引起民主國家的普世價值反撲;如果他冒進侵犯,台灣難免會受創,但中國的內傷更大。也許,那會是壓垮中共權力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作用與反作用力,「反獨促統激進化」是「台灣被獨立」最近的路,搞不好會在習近平手上實現。果真如此,那就是辯證法的最大諷刺。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2-24
政治板塊的「馬太效應」

政治板塊的「馬太效應」

  春節過後,行政院有條件解禁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進口。據TVBS民調,開放日食有四十五%不贊成,四十四%贊成,十二%沒意見,在此之前,絕大多數反對。而國民黨仍想以「守護人民食安」之名,再吹起民粹之風,切入年底選舉動員。但去年底公投,反美豬陣線潰堤。國民黨常稱,「親美友日和中」,卻對美豬日食不惜一戰,亦自陷於不利的外交處境。政黨競爭,不利的議題,不如清理戰場,另闢有利於己戰場。不此之圖,徘徊於滑鐵盧的廢墟,豈有補於事? 去年底,拜登召開首屆全球民主峰會視訊會議,台灣正式獲邀參加。馬英九大唱反調:民進黨政府,離「民主」越來越遠,趨近「不自由的民主」或「民選的專制」。諷刺的是,經濟學人資訊社之二○二一民主指數報告,台灣在全球一六七國家地區中排名第八,也是亞洲唯一擠進前十名的「全面民主」政體。更不要說,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盛讚台灣是印太的民主領頭羊,而且,台灣以民主防疫成功的故事,早被視為中國專制防疫的對照組。過去兩年,台灣自證是可信賴的產業鏈。莫德納則宣布台灣子公司設立計畫,支援台灣mRNA疫苗及治療藥物的需求。凡此,堪稱民主台灣在「善的循環」中升值之體現。威權心態不改,胡謅「不自由的民主」、「民選的專制」,看扁選民,唱衰台灣,在少數的同溫層取暖。這樣的國民黨,柯文哲不吃就太客氣了,雖然他的兩岸一家親也是票房毒藥。 現在的國民黨,宛如踩進沼澤。一,污名化台灣民主,與民主世界由外觀察所得印象截然不同。習近平在國際罵聲載道,國民黨卻對之百依百順,也與西方聯合抗中的主軸背道而馳。二,民主台灣,主權在民。不論國民黨意識形態、國家認同為何,理應接受多數選民的抉擇。二○一六以來,除了二○一八,主流民意穩定支持本土政權,台灣民主活力也在全球民主退潮下備受肯定。偏偏有人,勝選叫民主,敗選是專制,置頭家於何地?三,習近平的中國夢,正威脅國際秩序與普世價值。如今,中俄正從事專制國家集團化,企圖東西挾擊扳倒美國霸權。而依國民黨路線,民主台灣將融入專制集團。既批評「不自由的民主」、「民選的專制」,又擁抱如假包換的專制,豈不是精神分裂! 台灣政治板塊,向來藍大於綠。最近四次大選,景觀有所改變,國民黨的得票數(萬)是七六六、六八九、三八一、五五二,民進黨則是五四四、六○九、六八九、八一七。也許將來回顧,二○一四太陽花運動、二○一六民進黨完全執政,加總計算的十年,可能是藍綠板塊消長的最後推擠。一方面是,隨著民主深化,台灣認同擴大所致。另一方面是,中國脅迫日急,跨越藍綠的台灣共識形成。而這兩方面,年輕世代最為明顯,這無疑也警示著,藍營可能失去未來。假使此一趨勢定型化,不無可能迎來一、二十年的綠色年代。二○○○至二○○八,阿扁堪稱少數總統,即使二○○四連任成功,朝小野大格局未改,尤其是立法院。小英兩次高票當選,立法院也佔穩定多數,從內外環境綜合判斷,「改朝換色」難度越來越高。 綠色板塊擴大,小綠的機會也隨之而來,能否避免權力導致腐化的誘惑,則是變數。藍色板塊縮水,自己人都僧多米少了,還要提防外人搶食。最要命的是,綠色板塊擴大,內部可以接受顏色淡化,往中間光譜挪移。而藍色板塊縮水,卻使藍色濃度加深,深藍的聲量壓倒淡藍,路線、提名都往非主流傾斜。「聖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所謂的「馬太效應」,可能就這樣在台灣上演。 近五年,地緣政治劇烈變化,美中關係由夥伴轉為對手,香港二次回歸強化台灣認同,歐盟對中政策也由親而疏。影響所及,「抗中保台」成為國際與台灣的共識。綠營順風而行先蒙其利,藍白逆風而行遂受其害,二○一八至二○二○的戲劇性起落,即為著例。而中國威脅,已從台灣擴大至民主世界,國共、兩岸一家親,在台灣勢必越來越尷尬,對民主國家也宛如異類。柯文哲,民意支持開高走低,關鍵無非是與台灣(民主)漸行漸遠、與中國(專制)漸行漸近。黃健庭稱,如果一個政黨不能得到年輕人認同,這個黨是沒有未來的。這,不就是「靠中」的國民黨與「小藍化」的民眾黨同有的罩門嗎?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2-17
爭議不斷的北京冬奧

爭議不斷的北京冬奧

  正在中國北京進行的冬季奧運,不僅開幕前因人權、環保等因素遭到國際抵制,開賽以來也爭議不斷。對中國當局來說,冬奧是它展現體育實力、愛國主義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場合,旨在「奮力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北京篇章」。不過,中國畢竟不是冬季運動發達的國家,愛國主義或民族情緒常趨於偏激,政府形象也鴉鴉烏。因此,北京當局精心營造的冬奧,頂多只充分展現中國特色,未必對它的預期目標產生多少加分作用。 冬奧在武漢肺炎疫情未了,當局堅持「清零」政策的大環境進行,採行各種隔離措施,最讓各國選手抱怨,食物供應也連帶令人難以恭維。其次,奧運聖火傳遞者,有兩年前在中印邊境混戰受傷的解放軍官祁發寶,引發印度不滿;安排具維吾爾血統的運動員參與聖火點燃儀式,而新疆人權狀況惡劣正是冬奧遭外交抵制的主因。此外,參與者被主辦單位要求安裝「冬奧通」,但這款App被指有安全漏洞,日本冬奧代表團已告知成員,回國後徹底刪除這一App。 尤有甚者,冬奧之前,中國與俄羅斯都宣稱,反對把奧運政治化;但習近平與普廷開幕「會前會」的聯合聲明,卻強調反對北約擴張、反對顏色革命、反對台灣獨立,形同組成「獨裁聯盟」,先把奧運塗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做賊喊捉賊,即此之謂也。 北京冬奧引發南韓公眾撻伐,更凸顯了中國的一貫心態。開幕式上,一名身著傳統朝鮮服裝的女性表演者,以中國少數民族代表身分,在一個傳遞中國國旗的環節中出現。南韓輿論認為,這是把韓服納入中國文化的霸道作法,是文化掠奪、文化挪用,扭曲歷史,破壞韓國文化認同的惡劣行徑;有如前此指稱泡菜等韓式料理源自中國,都是把韓國文化當做中國一部分的霸權心態。這一風波,加上兩位南韓選手在滑雪比賽領先卻被判犯規而引發的裁判不公質疑,也在南韓導致公憤,在大選中廣受熱議,年輕族群的反中民意,尤為今年中韓建交三十年投下陰影。 掠人之美,常把周遭美好事物視為己有,對待朝鮮文化如此,也顯現在強要他人當中國人的心態。北京冬奧最受中國青睞的滑雪選手谷愛凌,是頗具代表性的例子。十八歲的谷愛凌是美中混血,在舊金山出生長大、並在美國獲得一流滑雪培訓,長期代表美國隊參加國際比賽;這次代表中國出賽,並得到金牌,被捧為「冰雪公主」。相形之下,背景相當的華裔溜冰選手陳巍也奪冠,卻因代表美國,且被指曾有譴責新疆人權的「辱華」言論,遭中國網民出征,「虛偽」等冷嘲熱諷此起彼落。 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奧會也規定運動員須為參賽國國民,谷愛凌代表中國出賽意味著放棄美國籍,但她奪標後告訴記者,「我在美國的時候是美國人,在中國的時候是中國人」,引發對其國籍的廣泛議論。國際媒體也發現,連同谷愛凌,中國招募了三十名所謂「歸化運動員」參加冬奧,絕大部分是男女冰上曲棍球球員。這種「國籍衝突」進一步引發各方好奇,中國是否為了營造冬奧成績,不惜在其國籍法另闢蹊徑,准許他們未放棄雙重國籍,就歸化成中國公民。 對專制中國來說,政治實用主義才是硬道理,法律為政治服務,司空見慣;但此例一開,面對中國內外成千上萬也想擁有雙重國籍者反彈,後患不容輕忽,中國官方因此對此諱莫如深。《紐約時報》就谷愛凌議題的觀察最具代表性:問題在於,她能否一直保持這樣的姿態,代表著兩個關係正在惡化的敵對國家,做一個不發表公共意見的公眾人物。 谷愛凌的國籍問題廣受矚目之際,台灣也因冬奧掌旗選手黃郁婷穿著中國隊服,演員方芳、陳竹音宣稱入籍中國,引發爭議;方芳還以「中國公民」身分自居,要「祖國」出手教訓台灣。這幾個事例加上黃安等過氣藝人的「舔共」言行,吃裡扒外,且政府當局束手無為,許多國人紛紛要求有懲戒行動。在民主台灣,認同與選擇的個人權利受到保障,但面對中國百般脅迫、千方百計要併吞的野心,台灣與中國之間,比《紐約時報》所描繪的美中「兩個關係正在惡化的敵對國家」猶有過之,台灣實在沒有對錯亂敵我關係公眾人物言行繼續姑息養奸的奢侈。 台灣與中國交往,彭明敏教授曾有倡議︰須堅持「平等」原則,對方可以在台灣做的,台灣在中國也可以做;台灣在中國不能做的,中國在台灣也不能做。整體如此,個體適用,對公眾人物尤然。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2-15
經濟這種武器最經濟

經濟這種武器最經濟

澳網球迷穿「彭帥在哪裡?」T恤,入場卻遭警衛攔下。球后娜拉提諾娃等網壇大咖,痛批主辦方在自家主場也對中國卑躬屈膝。當地記者還踢爆,澳網擔心觸怒中國贊助商,因為雙方簽下五年一億美元合約。由於公憤難息,澳洲網協主席泰利表示:穿「彭帥在哪裡?」T恤沒問題,但不能引發混亂。 經濟,的確是老共善用的胡蘿蔔兼大棒子。路透報導:一些受到中國抵制行動影響的公司,要求立陶宛領導人緩和與中國的爭端。報導稱,許多跨國公司受到影響,但受衝擊最嚴重的企業之一,就是德國的汽車業,因為中國抵制進口立陶宛機械和零組件產品,有些企業可能不得不有所取捨。有句話,利令智昏。NBA金州勇士隊老闆之一,華爾街知名投資機構「社會資本」主席帕里哈皮提亞(斯里蘭卡裔)大言不慚:「沒人在意維吾爾人發生什麼事」。胡蘿蔔跟大棒子,是比飛彈還廉價的武器,只要利字當頭,很容易淪為俘虜。但現在情景也有所不同了,帕里哈皮提亞一言既出,可恥罵名隨之而來。國際女網協會也因彭帥事件,無限期停辦在中國與香港的賽事。NBA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坎特(土耳其裔),對新疆、西藏、香港、台灣等議題直言不諱。 中國擁有經濟這種最經濟的武器,從何而來?很諷刺的事實,就是過去四十年民主國家挹注中國發展經濟,讓整個中國瀰漫著大國崛起、取代美國霸權的氣焰。為了追逐大國夢、強國夢,針對非民主國家,北京客製了上合組織、17+1、一帶一路,推進威權主義的擴張,並且到處壟斷戰略要塞、物資。斯里蘭卡搞得負債累累、瀕臨破產,向中國尋求債務重組,是這個月的新案例。針對民主國家,透過拐彎抹角的政治獻金、孔子學院、間諜學生、捐助研究計畫影響學術獨立性等,介入其民主運作、政策取向、竊取科技機密、以學術包裝統戰。來自中國的李貞駒以律師身分遊走英國政治圈,向左翼的工黨捐贈超過七十萬英鎊。與中共統戰部有聯繫的黃向墨,多次向澳洲兩大政黨捐款。待澳洲率先要求武漢病毒溯源調查,立即面臨北京的經濟制裁。立陶宛,大家不也看到同樣的戲碼? 其實,台灣也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二○○八至二○一六,馬政府高唱九二共識,經濟連結中國,政治終極統一。北京的回報,是糖衣毒藥。等到二○一六蔡政府拒絕九二共識,從觀光客到鳳梨、蓮霧、釋迦,甚至台商集團罰款追稅,收起胡蘿蔔,亮出大棒子。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二○一八「人進來、貨出去、賺大錢」可謂達到高潮。還好,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上場,中國經濟成長趨緩,外資(包括台資)逐漸退潮,加上國際地緣政治風向改變,中國的風險明顯高於機會。再加上,香港國安法之圖窮匕現。二○二○,台灣抗拒來自對岸的凌厲脅迫。緊接著,台灣又克服來自對岸的疫情,成為全球經濟哀鴻遍野中,各國政府與國際媒體所肯定的世外桃源。 話說回來,經濟仍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對於配合美國經濟制裁特定國家,印度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坦言:全球的不利因素日漸增強,印度政府已向美國解釋,既然印度是美國至關重要的戰略夥伴,應該會希望這個夥伴強健而非疲弱;我們重視與美國的牢固夥伴關係,但同樣我們應該有權成為一個強大的經濟體。經濟,當今對民主政府,至少有兩層意義:一是國力基本上建立在經濟力之上,經濟力不行則捍衛國家的武力亦將弱化,無法抵抗專制國家的進擊;二是民主政府面臨定期改選,就業民生影響選民意向頗大,漠視經濟因素不啻政治自殺。 於是,當中國這個專制集團領頭羊,從民主國家吸血四十年而增強經濟力,回過頭來圖謀反噬民主集團,難免具有初期的、短期的優勢。即使民主國家開始回擊,導致中國的經濟力從高峰下滑,但專制力量仍可控制由此產生的內部矛盾,甚且經濟力弱化亦無妨集中於窮兵黷武,北朝鮮飛彈試射不亦樂乎,便是典型。槍桿子,對內對外,都是鞏固權力之必要,普廷之於烏克蘭,何嘗不是如此。經濟力,槍桿子,形成複合式的國家競爭樣態。再加上,普廷、習近平兩個不測變數。一場新冠病毒改變的層面,可能比我們現在所想像的更多。後疫情時代,全球似乎又回到不確定的年代。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26
評斷蔣經國

評斷蔣經國

  七海文化園區暨蔣經國總統圖書館上週六開幕,蔡英文總統出席並講話。她肯定蔣經國的反共立場,強調堅定保衛台灣,是當前國人面對中國脅迫的最大共識。蔣經國是台灣威權時代的代表人物,雖去世三十四年,這一場合仍朝野政黨領袖群聚,也引發各方諸多討論。 蔡英文的講話,從現今情勢切入,側重蔣經國的反共保台立場,避開對蔣經國的整體評價,「每位總統的歷史地位都應該由人民決定」。這一講話,招致不同反應。有人認為這展現總統高度,期盼社會和解團結;不滿意者直指避重就輕,未誠實面對蔣經國專制與迫害人權的事實,甚至為獨裁者「站台」,形同背書;還有人認定這只是以突出他的反共來鬥爭中國國民黨。 論蔣經國功過,反共保台無疑是一大重點。他說出「我也是台灣人」,拒絕共產中國招降,接受本土新政黨成立。面對內外交迫的情勢,他選擇與台灣人民站在一起,宣布蔣家後代不世襲,且經由民主改革而使中華民國台灣化,以與共產中國保持不相隸屬的局面。 事實上,根據解密的檔案,蔣經國一九七三年六月告訴美國大使馬康衛,「中華民國現在不會,也永遠不會與中共進行任何談判、會談、接觸。這項拒絕是明確、絕對和最終的決定。中華民國政府在任何狀況下都不會威脅中共。」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也曾向同年五月來訪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當面表明。蔣經國的立場清楚而堅定,「任何與中共的會談,只是被併吞的前奏」,會引起國內情勢混亂和政府垮台,是自殺的行為。 蔣經國態度堅決,後來在一九七九年美國與中國建交時,再以總統和黨主席身分宣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或「三不政策」,黨政一體遵行。相較於蔣經國的反共保台,上週六出席以他為名紀念場合的國民黨人,有的與共產黨合謀「聯共制台」,有的與共產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會面妄想和平,其用心與見識,相差誠不可以道里計。 這正是這般人等和國民黨現今最大的問題。他們「經國先生如何如何」常掛嘴邊,所作所為卻總與他反共保台的高瞻遠矚背道而馳,把台灣人民當做不辨是非善惡的戇百姓。離譜的是,近年儘管中國多方脅迫台灣,許多藍營人士至今執迷不悟,他們親中反美仇日,企圖把台灣推向共產中國,與人民站對立面,全然悖離蔣經國路線。 另一方面,蔣經國從蔣介石時代起,長年處於獨裁者「一人之下」的地位,從「太子」到「二世」,也留下諸多暗黑紀錄。誠然,他有勤政親民的形象與作風,在經濟建設、因應外在變局、政治改革、本土化,乃至於晚年解除戒嚴、開放政黨、廢除報禁,有諸多值得肯定之處。不過,必須強調,蔣經國的「開明專制」,固有其個人特色,其實主要仍出自內外情勢所迫。 從時勢看,一九七○年代起,台灣對外遭遇重大挫折,美國尼克森的中國政策轉向,在聯合國席次不保,日本等主要國家斷交,內部也有黨外人士風起雲湧的民主運動,黨國體制的蔣家政權統治的合法性遭到嚴厲挑戰。蔣經國一九七○年訪美在紐約遇刺,七二年擔任行政院長、七八年出任總統,但他的民主化及本土化作為,直到一九八○年代中晚期才實行。其間,中壢事件、美麗島事件、林義雄家人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案,蔣經國政府所展現的鐵腕作風,仍「以維繫自身執政地位為第一要務」。 這就突出蔣經國晚年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是形勢所逼的結果;特別是來自人民當家做主要求,與美國的壓力。戰後以威權手法,厲行少數統治的蔣家政權,被迫以本土化轉向多數人民靠攏;以「自由中國」自稱的中華民國,須以民主化提升統治的正當性。台灣人民在其間,前仆後繼,流血流汗,居功厥偉;特別是海外台灣僑民,積極遊說以美國為主的國會,對台灣政府施壓,功不可沒。 從而,蔣經國晚年開啟了本土化與民主化之路,是他對台灣的貢獻。然而,在五○及六○年代的肅殺時期,主控特務的蔣經國,無疑是製造白色恐怖的首腦人物。美麗島案辯護律師蘇貞昌說得好,「人民不會因為獨裁者晚年的慈眉善目就忘記當時的血腥鎮壓。」如今,蔣經國帶領走出的外來政權體制,尚未因民主到來而終結;轉型正義也還待完成,猶常遭到逆流反撲。和解須建立在歷史真相的公開,團結要承認過去的錯誤或罪過。評斷蔣經國,吾人須有此體認。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25
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軟著陸

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軟著陸

  過去兩年,台灣在防疫上是清零的代表,成就備受國際社會讚譽;經濟上,固然有美中貿易戰、病毒威脅,與中國軍事擾台的壓力,依舊表現亮眼,人均GDP甚至可能超過韓國,成為新一輪台韓經濟競賽的領先者。然而,種種成就之下也暗藏危機;今年台灣的主要挑戰在於如何面對新一波的疫情。就像台灣夏天典型的西北雨,本來天氣晴朗,但轉眼之間就下起大雨。國人在滿足現有成就之餘,必須正視、應付隨時降臨的威脅。 日前,吾人在社論中討論了「清零」或「與病毒共存」的決策兩難,果如所料,Omicron傳播力超強,已經快速闖入我們寧靜的家園。這兩天公布的本土個案暴增,大量群聚感染已經出現,印證了全球多數公衛專家的看法,這隻病毒太難以防範,要徹底清零恐怕已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調適過去兩年成功的經驗、方法,轉而採用一套兼顧人民健康、經濟、生活的務實措施,已到了必須做出決斷的時候。而由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過程,必須要有充分的心理建設,才能達到軟著陸的效果,減少對社會、經濟的衝擊。首先必須釐清,「與病毒共存」並非因為防疫失敗,而採取放棄治療的態度,而是在徹底了解病毒多次變異的特性,譬如毒性明顯降低,染疫者以輕症居多,多數不會發生重症、死亡,亦即病毒流感化之後,政府與民眾不再沉浸在清零的榮耀,轉而面對現實,不再執行成效極低的強力圍堵;尤其,清零必須付出的社會與經濟成本太過龐大,多數經濟體無法承受如此經年累月的荼毒。因此,與其耗費龐大資源去對抗病毒,獲得慘勝,不如在可以承受的成本下作有效的損害控管,讓社會、經濟恢復常態運作。這才是與病毒共存的真諦。 武漢肺炎變異株Omicron傳播力超強,許多國家已經半放棄防疫,做「共存」準備;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防疫做得越好越有可能清零,但現在變異株大量傳播,我們也要做一些心理準備與病毒共存。(指揮中心提供)     「與病毒共存」措施成功的前提,在於必須充分了解病毒的特性。目前對Omicron的研究,大多顯示它的毒性明顯降低,死亡、重症比率低,尤其,若有施打疫苗,更可發揮極佳效果。有的專家甚至指出︰「打完三劑和完全沒打者,致死率相差十四倍。」這乃是全球染疫人數激增,但死亡率卻未見升高的原因。由此可見,「與病毒共存」不是讓毫無抗體民眾赤裸裸對抗病毒,而是必須讓民眾普遍施打疫苗,擁有足夠對抗病毒的武器。而台灣的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約八成二、第二劑約七成四、追加劑約一成六。那些完全沒有施打疫苗近一成八的人口,尤其高齡者,將會成為與病毒共存的破口。因此,如何鼓勵尚未接種民眾施打疫苗,並加強第三劑的施打,將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其次,Omicron毒性雖低,仍有致命風險,尤其由於感染人數大幅飆升,因此重症、死亡人數仍然相對增加,故而要與之共存並降低感染機率,那麼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多消毒、維持社交距離等良好公衛習慣仍然必須維持。而放棄清零,必將面對染疫人數的激增,除了國人必須做好心理建設,朝野政黨必須取得共識,共同承擔責任,不能有落井下石,賺國難財的算計,才能營造同島一命的意識,度過難關。 此外,「與病毒共存」還有一層更重要的意義,即社會、經濟在長達兩年的疫情蹂躪之後,不但人心疲累,整個國家似乎再也難以承受。前兩年,台灣經濟受惠於全球供應鏈斷鏈,導致全球產業尤其半導體對台灣的需求,讓台灣出口飛躍成長;相對的,內需消費卻萎縮疲弱了。內需產業牽涉相當多的就業人口,去年五月疫情引爆,無薪假即以餐飲、旅遊居多,可見三級警戒下各種禁令已對經濟、生活造成重大傷害。而全球經濟的復甦動力,主要來自貨幣寬鬆、利低率與財政支出,並非基本面的支撐,勢必難以長期延續。國家的運作必須恢復常態,經濟與社會都一樣。 坦言之,防疫良好的台灣要走向與病毒共存,部分國人不免會有抗拒的心態,但是由民進黨日前公布的一項民調顯示,有五成七的民眾接受與病毒共存,五成六則不贊成提升三級警戒,可見民眾的心理已有了重大轉折,為由清零到與病毒共存,鋪下良好的基礎。當前國人最重要的期許是:在清零階段,台灣是一個成功國家;未來若走向與病毒共存,台灣仍然必須努力成為一個成功國家。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24
誰最怕韓先生來敲門?

誰最怕韓先生來敲門?

上次,韓流從襲捲港都開始,這次,韓流可能會從首都出發嗎?這是個有趣的想像。(資料照) 「韓先生來敲門」,只做公益,不打算參選,起手式仍是一則神話。韓流也算一種政治奇蹟,主要訴求不在市政建設、治國藍圖,而是宣揚「彌勒下凡救世」的信仰,讓各種不滿者湧入神壇。藍營先是四大公投四大皆空,繼而中二補選、北五罷昶兩頭落空,韓先生敲門的時間選得好。藍營士氣低落之際,誰最怕韓先生來敲門? 朱立倫,未獲侯友宜支持,在黨內缺乏御林軍,也就必須靠戰功。以往,他的優勢,在於溫和務實。但這次復出,嚴責民進黨反中、抗中(這是主流民意),與習近平一搭一唱(宣稱民進黨改變兩岸現狀造成兩岸形勢險峻)。朱立倫似乎對洪秀柱、韓國瑜不以為然,卻又被湘西趕屍到深藍路線,其中政治盤算,令人莫測高深。 馬英九、趙少康,沒有兵馬糧草,卻充當戰鬥藍。可惜,只有麥克風,沒有戰鬥力,四大、中二、北五人仰馬翻。馬、趙加上幾個市議員級的戰鬥藍,韓先生還沒敲門時,一副鬥志激昂。如今,韓國瑜登高一呼,立刻暴露了那些人不過是紙上談兵!馬、趙等喜歡講歪理,韓國瑜懶得講理,偏好煽動民粹、仇恨動員,那才符合藍營眼中的戰鬥藍! 所以說,「台灣的希望,不是在政治人物的高低,台灣的希望在於善良的人民、草根的力量與基層熱情」,韓國瑜口中的草根,含沙射影的對象,立即令人聯想到的,無非是馬英九、郝龍斌、蔣萬安這些貴族藍。尤其是蔣萬安,被藍營視為台北市長儲君。就二○二二的大勢來看,蔣萬安不能缺乏深藍這一塊。不幸,「支持韓國瑜的選民比較不理性」,一句真知灼見挑動了敏感神經。當理性對上不理性,蔣萬安鬥得過韓國瑜嗎? 侯友宜是韓國瑜的平行線,淡藍務實、市政優先、迴避表態,他的路線在黨內外是內冷外熱。韓國瑜所代表的深藍民粹路線,可能會讓侯友宜在黨內受到更大擠壓,也可能因為韓流再起的激盪,讓這位藍營最大諸侯,在台灣的主流社會更受期待。而這也對侯友宜帶來莫大挑戰,下一步如何在黨內初選勝出?若要脫黨自立旗幟或結合非藍盟友,得失如何?這可能給不同陣營提供了縱橫捭闔的機會。 二○一八,韓國瑜異軍突起由南北伐,小英號差一點翻船。當時,還有一位受害者,柯文哲。獨領風騷多年後,柯文哲與綠營漸行漸遠,也跟主流民意若即若離,聲勢漸有疲態。此時,半路殺出程咬金,柯文哲簡直被邊緣化。而韓流暴起暴落,柯文哲的危機並未解除。因為,侯友宜的社會形象、政治手腕,一再凸顯柯文哲之粗糙毛躁、立場搖擺。如今,前有深藍教主韓國瑜,後有民意新寵侯友宜,意圖向藍營拓荒之柯文哲,更像是孤立於寒風中。柯氏父母拉攏顏氏家族,不啻自我否定核心價值,更受年輕族群質疑。若韓流取黨主席、攻首都,指定接班人黃珊珊首當其衝。 藍營無人,韓流再起,乍看之下有利於綠營,但對綠營的二○二二、二○二四想像帶來什麼蝴蝶效應,還有待觀察。四大、中二、北五,小英號乘風破浪。未來,賴清德、鄭文燦,以及黃偉哲、陳其邁、潘孟安等南方三劍客,乃至陳建仁、陳時中,這些儒將能以柔克剛或正面對決韓流嗎?小英執政六年,迄今功大於過、瑕不掩瑜,國際空間擴大、疫情控制得宜、經濟民生穩定,故國際讚譽有加。不過,民進黨也隱然予人驕兵觀感,大新竹合併升格操之過急,明明是好事卻備受爭議,即為近例。這次韓先生來敲門,能量如何尚未可知,而這個新的變化球投出,會不會給綠營內的戰將型人物打擊機會?會不會打亂了小英屬意的接班部署? 上次,韓流從席捲港都開始,這次,韓流可能會從首都出發嗎?這是個有趣的想像。不論如何,韓先生來敲門,還有一個人應該感到不安,習近平是也。二○一八,韓國瑜演出暴起的上半場,讓習近平誤判統一的高潮出現了,結果,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反助小英二○二○逆轉勝,韓國瑜沒有打下江山卻丟了菜攤。國民黨無法定錨台灣,遂令韓流亂竄,至今未見止跌跡象。韓流已過高峰期,深藍民粹路線,如果再重演暴落的下半場,一中想像在台灣高溫蒸發,將令習近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任務」更加難以實現。二○二○,一人毀一黨,如果續局是一人毀兩黨,歷史就真的反諷至極了。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12
台灣與立陶宛 要走「遠離中國」道路

台灣與立陶宛 要走「遠離中國」道路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週二表示「以台灣為名設處是個錯誤」;不過,立陶宛外交部回應,歡迎台灣代表處的設立,「此一決定堅定不移」。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亦說,她不同意瑙塞達發言,並反問為何在中國施壓之後才批評。(取自瑙塞達臉書)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週二表示「以台灣為名設處是個錯誤」;不過,立陶宛外交部回應,歡迎台灣代表處的設立,「此一決定堅定不移」。立陶宛國會議長希米利特亦說,她不同意瑙塞達發言,並反問為何在中國施壓之後才批評。台灣與立陶宛交往日漸增溫,但立陶宛內部內閣與總統屢傳關係緊張,對外政策有所分歧,已為兩國互動埋下變數。中國不僅對立陶宛實施經濟脅迫,並試圖將手伸進立陶宛政壇,這已不是台灣對外空間遭打壓的問題,而是反映民主國家的共同危機。 屬於半總統制國家的立陶宛,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具有一定權限,不是虛位元首。瑙塞達在二○一九年當選,立陶宛現在內閣則在二○二○年國會選舉後由新執政聯盟產生。對於立陶宛採取「抗中友台」路線,總統顯與內閣不同調。瑙塞達又稱,代表處的名稱,要「各方」都能接受,他並拋出應該與「台北」建立非外交的貿易辦事處,形同主張將我新設代表處改名。中國對「錯誤說」見縫插針說︰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但更重要是採取行動,糾正「錯誤」。北京利用立陶宛的內部分歧使力,政治人物也看不清中國脅迫才是問題根源,把砲口對內,這樣的場景在台灣、在民主國家皆不陌生,這就是中共慣用的分化手法。 立陶宛政府去年五月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十七+一合作機制,並呼籲其他歐盟成員國也離開。當時中國即嗆稱「會讓立陶宛後悔」。去年七月立陶宛並同意台灣設立「台灣代表處」,成為歐洲國家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駐館,北京則進行經濟報復。去年八月中國國鐵先中斷鐵路貨運,進口商也取消訂單。去年十二月中國海關在報關系統剔除立陶宛導致商品無法報關,北京還把脅迫對象指向與立陶宛往來的跨國企業與其他國家貿易商,要求配合施壓。這種非常規的貿易制裁,北京不單是為對付立陶宛,同時在測試其他民主國家,尤其是歐盟國家的反應。若繼續自掃門前雪,只會幫助中國進一步各個滲透,瓦解民主陣營多年所建立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國際秩序。 從國際角度看,立陶宛將眼光投放在印太地區,結交台灣等民主國家,這是深化與擴大民主夥伴之間的合作。北京要傾力阻攔,則是破壞民主陣營的關係鞏固。所以,這已然不是台灣與立陶宛雙邊交往的層次,而是當民主國家面臨獨裁國家的逼迫時,要如何共同因應的迫切課題。歐洲主要國家陸續為立陶宛發聲即為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積極串聯共同力挺,同樣是要防堵威權勢力的步步進逼。立陶宛國內或有歧異,歐盟內部對於抗中政策的腳步或有快慢,但若讓北京藉此成功使力,壓迫立陶宛改變決策,除給台灣與立陶宛關係帶來不利影響,更被視為民主陣營的重大挫敗,而後者才是中國的最主要目標。 中國打壓民主國家常使兩招式:一是軍事威嚇,二是經濟脅迫。較近國家如台灣,就兩招皆來,所以我們承力最深。如果立陶宛搬到東亞地區,北京大概也會天天軍機騷擾不斷。台灣遭惡鄰威脅,主要民主國家均給予聲援,要求台海和平穩定。立陶宛遭中共鎖定壓迫,且「因台灣而起」,我們更該積極為其發聲。中共批評與我們實質往來的國家皆違反一中政策,但這只是分化民主陣營團結的說詞,弱化民主國家抗拒中國的力道。全世界應讓中共正視,愈打壓哪一個民主國家,民主陣營要更加力挺,這既是向北京傳遞明確訊號,也是對民主國家內部的「抗中派」,最堅定的奧援。 立陶宛發展與台灣的關係,有助於未來於印太地區的佈局。台灣在立陶宛設下據點,也能進一步拓展與歐盟國家,尤其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台灣前天在立陶宛當地宣布,將設二億美元規模「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在有利台灣與立陶宛經濟和科技發展戰略的產業,共同提升競爭力。這是回應與立陶宛深化連結和實質關係的決心。我們認為方向明確,但步伐必須更快些,尤其具體項目與時程尚不明朗,在因應北京諸多的貿易報復,平衡效應還不夠顯著。台灣設立基金,這與傳統經援邦交國的模式不同,完全是兩進步且民主國家的互利合作,雙方也藉此證明,選擇「遠離中國」,絕對是正確的道路。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07
國民黨放不下的包袱?

國民黨放不下的包袱?

  國民黨贏得3Q,輸掉四大公投,得不償失。接著,中二補選、北五罷昶上場,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最後一週,于北辰自行退黨,韓先生來敲門。國民黨陣腳不穩,朱立倫能否止跌回升,本週末便可見真章。在此,不妨顧左右而談點周邊事態。 一九四六,盟軍統帥委令蔣介石軍隊到台灣接受日軍投降。一二三,到台灣,國民黨以台灣光復論述,將台灣佔為己有。外來政權理直氣壯,國民黨要角家族的侵占國家土地,對國民黨來說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在此之前,還有國民黨要角,兩代公務員,沒有經商,卻富可敵國,被富比士雜誌評為台灣富豪。這,堪稱國民黨台灣奇蹟初體驗。 國民黨的富豪,族繁不及備載。他們可能振振有詞,又不是竊盜國家財產。或許,不是直接來自國家財產,卻有黨產作為輸送管道,五鬼搬運到私人口袋,藏在海外帳戶。威權統治時代,國庫通黨庫,國產先洗成黨產,那些威權侍從再從黨吸吮奶水。有奶便是娘,兩蔣威權體制附隨組織,主要便是這樣維繫起來的。如今,轉型正義,還產於民,那些黨國侍從一不做二不休,想盡辦法包括司法訴訟,企圖將黨庫通私庫,完成國庫通黨庫再通私庫的三部曲。有民進黨人想有樣學樣,不明財產暗度陳倉到國外,卻沒學到國民黨的五鬼搬運法,且疏忽了司法體系的特殊性,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 去年十月底,馬英九的三中案(中影、中視、中廣股權交易),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馬英九無罪,北檢提起二審上訴。而國民黨近七十三億之損害,該黨竟無領導人出面索賠。國民黨整天喊窮,卻未曾追究這筆巨款消失在哪裡,真是奇中奇。中影、中視、中廣,原始資本多少來自國家?如何變成黨營事業?如何被賤賣給私人?連國民黨主席都親自拍板,追根究柢其中的千迴百轉,想必會令人對國庫、黨庫、私庫的共生關係豁然開朗。只不過,「法院也是執政黨的」、「法院是國民黨開的」(許水德名言),真相能否大白還很難說。 另一個題目是黑道。孫中山、蔣介石,都跟黑道淵源匪淺。從中國到台灣,國民黨跟黑道,似乎有孿生兄弟的味道。一九八四,美國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因為寫作「蔣經國傳」、 「吳國楨傳」等,在美國加州遭到國防部情報局吸收的竹聯幫份子刺殺身亡,而指使者指向蔣孝武。此案在華府引起軒然大波,斷交不久的台美關係雪上加霜。華府壓力如泰山壓頂,逼得蔣經國以政治開放求取救贖,甚至在隔年八月透過美國「時代雜誌」訪問宣布:「我的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任總統。」黑道,令蔣經國付出慘痛的代價,但那種代價卻沒有白費,讓他留下溫暖的背影,歷史的反諷往往如此。 可惜,蔣經國付出了代價,自稱是他接班人的國民黨人並沒有記取教訓。李登輝帶領國民黨本土化,該黨權貴尤其深藍給他冠上黑金教父的帽子。李登輝是不是黑金教父、黑白郎君,且待未來的歷史專業研究來評論得失。但國民黨權貴尤其深藍,既然對黑道深惡痛絕,就應該與之斷絕往來才對。怪就怪在,事實不然。李登輝,去之而後快;國民黨,與黑道依舊麻吉!搞了半天,好像是怪李登輝不夠挺黑道! 即將到來的中二選區補選,國民黨提名人的家世背景任人皆知,該黨上下卻黑白不分,保持距離者反受撻伐。柯文哲父母,則與之「巧遇」,一起參拜玉皇大帝,啟人遐想。而兩個月前的3Q罷免案,國民黨把打電動、肇事逃逸、母語質詢視為十惡不赦、趕盡殺絕。這種邏輯彷彿說,只要是自己人、利益共同體,雞鳴狗盜都無所謂,反正國民黨「尚黑」。反之,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只需絲毫白璧之瑕,就會被放大成一大片黑幕,當作邪惡勢力,必欲除之而後快。至於他們的支持者,也像被催眠一般,失去是非對錯的基本判斷能力。愚己愚人,莫此為甚。 柯文哲的父母柯承發(右2)、何瑞英(左2)到沙鹿玉皇殿拜拜,「巧遇」國民黨台中二選區立委補選候選人顏寬恒(左1)。(記者歐素美攝)     話雖如此,台灣的選民,最終還是不會令人失望。地方區域選舉,經常難免被似是而非所左右。一旦到了國家層級選舉,每能突破大是大非的盲點。這種現象,暫且稱之為台灣式民主的二元結構。以故,組織縝密的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佔有優勢。但隨著民智大開,年輕選民成為主體,該黨在中央選舉只能徒呼負負。這種二元結構何時破解,吾人不敢預卜,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早晚的事。
自由時報社論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