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進 一個貿易老兵的呼籲

 

二戰後,德國與日本經過二十五年發展,到一九七○年代,同樣走到新、舊經濟轉型之際的困境(就像一九九○年代的台灣)。當時,這兩國不約而同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工程,以大規模的「國內產業策略聯盟」進行轉型。日幣才得以自四十五年前的三百兌一美元一路升到現在的水準,德國也一樣。

德、日「策略聯盟」的主軸,不是降低生產成本,而是用既有產業優勢,整合資源,研發創新產品,打團體戰、掌控國際市場。結果是國內好飯大家吃,也保證大家有好飯吃。

而台灣新、舊經濟轉型的關鍵年代,在二十五年前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期開始,可惜的是扁、馬未再堅持李總統的「戒急用忍」,反而讓產業界一窩蜂忙著「西進、南進」,一味追求更廉價的生產成本,卻不知在所有這些「進」之前,最重要的是「台進」—台灣產業策略聯盟。於是這十六年來,好飯只有老闆吃,實質結果是,一盤散沙,最後大家都沒飯吃,造成今天經濟烏鴉鴉的慘況。

德、日的產業策略聯盟,各產業公會的領導者具有強烈愛國心與寬廣的領導力,是最大的關鍵;而政府部門能深入了解產業優勢與困境,進而製訂合理的產業政策,甚至於一個新的環保標準或勞基法也要分成五年五個階段用二十五年來達成,讓產業有漸進調適的財、物力。而不是一次趕跑或讓它們夭折。

相較之下,台灣多數的產業公會,這十六年來遊走兩岸,甚至挪用公資源擴展私人的中國企業版圖、敵我不分的投機份子居多,想都別想策略聯盟。而國家領導人卻完全狀況外。扁馬多次提到要諮詢的「台商」,竟然不是在台灣累積每個分毫成為國庫稅基、兢兢業業升級苦守台灣、支付廣大台灣勞工薪資的「真正台商」,而是那些利潤在巴拿馬,產業在中國,看病回台灣,甚至是甘為中國鷹犬回來耀武揚威的所謂「台商」。十六年下來的結果當然是「台退」,即將就任的蔡總統會很艱難。

但台灣還活著!中國人就很難搞懂台灣去了那麼多錢,怎還能活著?台灣自始僅有、也還有的,其實是善良勤奮認命的人民,與一代代更懂得民主真諦—愛自己腳下土地的新人類。這是蔡總統治理台灣的本錢。請好好守門,去蕪存菁,全盤規劃各產業的策略聯盟型態、R&D與marketing「轉點」,重建台灣經濟實力!

(作者為貿易商,台北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