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甫相關文章

權宜國名永久化?

權宜國名永久化?

  原定明年八月在台中市舉辦的二○一九年首屆東亞青年運動會,二十四日東亞奧委會中國籍主席劉鵬,以台灣民間推動「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違反國際奧會規定為由,在臨時理事會中發動表決「拿掉」台灣主辦權,賽事直接「取消」。台灣首次主辦奧林匹克體系國際運動賽事的機會,就這樣扼殺在中國手裡。 在東亞青年運動會被取消之前,已經有人提及是否會打破從一九八一年起我國參與國際賽事所用的「奧會模式」而損及參賽資格;現在中國出手打壓,不免讓人驚訝時間點上的巧合,好像有人裡應外合一樣!特別是有人把「東奧正名」和「台獨自決」做連結,殊不知公投連署僅是凝聚台灣民眾意見,後續能否「正名」仍須遞件到國際奧會,並非自動生效。 回顧「中華台北」的歷史,先有Chinese Taipei翻譯歧見上的「中國的台北」疑慮,會籍是否代表國家也是爭論不休,國際奧委會曾為此改變會規,也曾同意「兩個中國」同時參加奧運,甚至台灣一度被國際奧委會單方面改成台灣(Taiwan)奧委會。可惜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分別以名稱涉及「一中」和台獨爭議,而強烈抗議導致錯失機會。 到今天,我國參與國際賽事被迫接受的「奧會模式」,不只國名、國旗被改成四不像,還被擴張到其他國際組織中,Chinese Taipei變成台灣「權宜國名」。儘管如此忍讓,台灣有少被中國打壓嗎?諷刺的是,連蔡總統領導的政府與民進黨,不但沒有力挺「東奧台灣正名」公投連署,還以「不支持、不慫恿」的方式「冷處理」。截至二十四日止,公投連署份數還不到八萬,離八月底前獲得三十萬連署才能併同年底地方選舉進行投票的門檻,差一大截。紅藍惡勢力步步進逼,綠色執政「顧全大局」到如此軟弱無力,還被人拿東亞青運重重補上一記,像話嗎?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7-25
中國五毛攻台練兵

中國五毛攻台練兵

近來頻傳香蕉、鳳梨,甚至即將到產季的火龍果產量過剩、價格崩盤的消息,網路也出現傾倒香蕉或水淹鳳梨的照片,追究圖片來源多來自中國或移花接木。可議的是,散播價格崩盤的假新聞會干擾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甚至誤以為買貴。這類假新聞不只「嘴賤傷農」,破壞交易秩序、傷害農民收入,也凸顯網路謠言氾濫,有人想藉此打擊政府威信。 對於「假新聞」,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曾說應修正為「不實訊息」(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4451),可以說假新聞沒有完整定義,重點是「明知訊息不實」仍傳播分享。特別是網路內容很多是「腦補」只用經驗臆測,PTT很多爆卦都缺乏論理判斷,鄉民卻很容易當真,記者也愛引用當新聞。抓住這點,就有網軍操作假新聞的空間。另外,公布「假民調」也是新興的政治假新聞之一,尤其透過中資背景的媒體,發送懸殊民調資訊,操作「棄保」或「逆轉」。 網路傳播快速,單靠傳統媒體已經無法有效更正、回應這些別有居心的不實訊息,於是假新聞可以快速形塑社會對某事件的先入印象,進而以假新聞炒作不實評論,達到操作者打擊對手的目的。成本很低,殺傷力很大,可以是商業行銷工具,更可以是選舉時火力超強的武器,看看二○一四年柯文哲是如何用「網路義勇軍」打擊連勝文就知道。二○一八年這批「網軍」又捲土重來。 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俄羅斯製造了八萬則假新聞,觸及近三分之一美國人口,達到翻轉選情的效果。合理推測,中國必然會循俄國「五毛」模式操弄台灣選情,讓其代理人勝選。先在今年地方選舉「練兵」,再據以調整、精進,二○二○年總統大選時「火力全開」。可怕的是,錯誤資訊帶來錯誤的決定,民主選擇又具有不可逆轉性,不可能重新選舉。因此這極可能是台灣民主史上最嚴峻的一次考驗! 問題是,面對假新聞,政府若干預事實查核,很有可能被指責威脅言論自由,但政府也不可放任假新聞持續氾濫,應嚴肅看待、討論,是否能設法課責網路平台,讓平台負起社會責任。 不只政治面,假新聞氾濫也會讓公民「失去信任」,間接侵蝕民主本質。因此,在對抗假新聞上「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如何處理假新聞肆虐,考驗大眾的媒體識讀能力,或許我們可以從「不分享」來路不明的新聞開始,為乾淨社會盡力。 (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7-05
看中國「淨化」人民

看中國「淨化」人民

  五月初,美國知名脫口秀《荷伯報到》的主持人史提芬.荷伯在節目上曾大肆嘲諷中國的「社會信用評價系統」,說中國最該優先淨化(purify)的應為空氣,而非人民。讓這套系統廣受各界關注。 這套系統是結合信用紀錄、數位監視和大數據運用,針對國民的一舉一動進行的動態評分。中國宣稱能夠「淨化社會、淨化人民」,建立具「信用水準」與「誠信意識」的新中國「信用」社會。該系統預計二○二○年全面落實,屆時中國所有公民、企業甚至政府機關,都是信用評分的對象,再配以「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達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信用懲戒效果。 該系統評比項目從違反交通規則、違反公共道德、長時間打電腦遊戲、批評政府的紀錄等所有活動都納入評估,遠遠超過西方對於個人信用僅限於財務資訊的範圍。五月測試後,已有千萬中國人被打入「失信者」黑名單,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和限制,包括就業、住房、貸款、行動自由、高消費行為、社會保障、政治權利,甚至株連下一代讓子女無法入學、工作等。 真正民主國家公民包括台灣,都看得出來這套系統限制、戕害了基本人權,加上系統評分標準演算法隨意主觀且不可測,還可以通過重新調整,產生「愛國」分數,量化中國人民的政治傾向,鼓勵人民相互揭發,建立人民彼此不信任的生活狀態等,讓人不寒而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科技監視技術早已滲入台灣。多個中國3C品牌如手機和APP等,在台灣有一定的市佔率,問題是這些商品早被多國資訊安全測試機構點名「具有資安風險」,甚至如同近年來臉書、Google等公司紛紛向中國讓步,同意中國政府進行內容檢查,這種「大國政府+科技巨頭」結合所展現的監視技術,將遠超過《1984》一書的想像。 然而,台灣政府在這方面警覺性仍不足,除了國防部、國安局等機關限制使用中國資通產品外,民間幾乎毫無設防。政府需要積極介入,從源頭下手管控,並宣導中國數位科技入侵台灣的風險,讓民眾提高警覺,也強化我們「資安即國安」的防衛實力。 (作者為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6-21
台灣要當紐西蘭還是澳洲?

台灣要當紐西蘭還是澳洲?

  澳洲媒體近日披露一份政府「最高機密」報告,對過去十年中國干預澳洲政治感到憂心,同時澳洲也加大檢討和強化外國政治干預的情報力。早在去年,媒體報導中國滲透澳洲的新聞界時,就引起大量關注。隨即澳洲總理滕博爾於去年十二月宣布推行新的反間諜和外國干預法,明文禁止外國政治獻金,以打擊和防止國外勢力介入國內政治,並擴大間諜罪的定義。 中國一向想把觸角伸進太平洋,突破美國的防線。因此太平洋上的幾個民主國家,自然就是其施展「銳實力」的對象。中國打開破口的方式,不外乎幾個手段,包含捐助政治獻金、控制當地媒體、培植紅色資本家和政治要角、大量移民等。以這些手段逐步進入政府,就像寄生蟲從內部控制宿主一樣可怕。 相鄰的紐西蘭就不同了!才剛被中情局前分析師在國會聽證會上指控,紐西蘭總理阿爾登所屬工黨,接受中國統戰部等國安機關的政治獻金,中國已成功滲透紐西蘭政治網絡。 確實!紐西蘭不只接受中國政治獻金的執政黨當選,該黨前議員和內閣官員或伴侶,多人在紐西蘭的中國企業或銀行位居要職,更有華裔議員被紐西蘭國家安全局查出受過軍事情報訓練,偽裝學者後從政,更一度主管外交、國防,甚至陪同紐西蘭總理訪問北京。 中國的滲透計畫,在於企圖影響紐西蘭和澳洲的進步人權及民主價值觀,並以破壞國家主權和改變政治體系為目的,最終變為中國的附庸國,形成過去天朝的朝貢體系。好在西方多國的國安單位,都對中國非善意的滲透與政治操控頻頻發出警訊,並開始採取反制的措施。 這一波中國的滲透攻勢,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又因語言相通、交流頻繁,以及最重要的國家認同問題遲未解決,台灣人民的「心防」流失顯得令人怵目驚心。例如週一空軍F-16戰機演習中墜毀,飛官殉職,網路上竟然有人主張應該裁軍云云。或許這是中國網軍前來「帶風向」,卻讓人想起鑽研中國情報的美國學者馬提斯所說,中國間諜在台灣極為活躍,是中國國民黨馬政府執政八年最失敗的地方。 假新聞、網軍肆虐、五星旗飄揚、紅藍政媒人士都爭相「進京面聖」,政府到底要如何有效防杜中國勢力滲透?台灣要當紐西蘭還是澳洲?是必須嚴正面對問題、思考對策的時候了!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6-06
國際早已台灣 我們何必中國

國際早已台灣 我們何必中國

  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廿四日宣佈和中華民國斷交,這是繼月初多明尼加宣佈與我國斷交的第二個斷交國。回顧近幾次的斷交聲明,可以發現蔡政府對中國的稱呼,已逐漸在改變,蔡總統在針對布吉納法索斷交事件中召開的記者會,全文不見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全面以「中國」稱呼「中國」。 筆者以為稱「中國」當然可能涉及兩國論,但繼續進行「一中」正統之爭則是不切實際。國際實踐上大多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同時,要考量國內及國際因素。但如中國已改變現狀,根據動態平衡理論,我們也必要衡平調整,有關台灣國家定位與外交論述,應該開始新的方向,讓「台灣」代表「台灣」,不能再模糊「中華民國」(台灣)這種混用的方式。 有趣的是,在友邦和其他國家眼中,早已用「台灣」稱「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現在就等待政府何時全面改稱「中國」為「中國」,切割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彰顯獨立自主的主權地位。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5-28
談大愛台《智子之心》自行下架

談大愛台《智子之心》自行下架

大愛戲劇《智子之心》僅開播兩集,即被腰斬下架,據悉損失近千萬。因內容被認為有美化日本之嫌,儘管劇情改編自真人真事「林智惠—智子」的生命故事,描述林智惠在十八歲時不顧家人反對,堅持前往香港及廣州當戰地護士,因故事背景碰觸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因此引起中國官方高度關注,並發動中國網民圍攻劇組批評「媚日」。 中國對台灣打壓一向不分行業,即便是影視戲劇界打著「政治歸政治」、「戲劇歸戲劇」切割台灣,但也不乏需要高喊自己是中國人「表忠」,才有演出機會。雖然在台灣不需要為政治立場而道歉,但中國卻實質造成台灣影視戲劇界實施「自我省察」,並封殺以台灣為主體的言論、歷史、連續劇等等。有趣的是這類主張,都必須強調「無關政治」,這次大愛台的回應,就特別說到「大愛台真的不講政治」,因這部戲跟大愛台希望內容人心淨化、社會祥和的宗旨不一樣,所以下架。 先不說當初劇本是如何通過徵選,中國官媒提到劇情過度美化侵華日軍、堪稱「新皇民運動」,片中,主角高唱日本歌或與日兵互許終生,挺身而出維持日本敗戰軍人的尊嚴等畫面,在中國看來是認同混亂;但在台灣看來,這不過是歷史一部分。大時代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只能說大愛台在台灣自由慣了,去中國水土不服,容易踩到紅線。 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智子之心》是大愛台自行下架,並非中國官方封殺。何時中國可過問在台播映的戲劇「政治正確」與否?這無疑是對創作自由、言論自由的戕害。戲劇創作為表意自由的一部分,由不得中國干預。倒是下架之後,中國網民一面倒歡呼慶祝,稱是「反法西斯鬥爭的勝利」。播映時就傳出,中國國台辦關切,尤其編劇在中國另有合作。 據查近期無中國國台辦人員來台,那中國是透過何管道下指導棋?還是大愛台自行揣摩上意?非「上人」的意思,而是中國的旨意?畢竟慈濟也有前進中國開設宗教會所,難免讓人聯想。還是中國意識形態的管制與審查,已默默地「交流」進台灣?那麼不免讓人疑惑,還有多少台灣公司「自查自糾」配合遏制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台灣影視戲劇節目?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5-15
別以為你不是台獨

別以為你不是台獨

台灣民主基金會十九日公布「台灣民主價值與治理」民調,詢問若因台灣獨立致中國武力犯台,是否願意為台灣而戰?有五十五%表示願意;調查也詢問,如中國為統一而武力犯台,是否願意為台灣而戰?有六十七.七%表示願意。月初,同基金會民調問及同問題,有高達七成三十九歲以下民眾願意為台灣而戰。 年齡是個特別的分界,因為從十八歲到三十六歲都是役齡區間,期間可依法徵兵。一直以來,親中派都以年輕人不會為台灣而戰,「拒絕統一」必敗做為立論,而大肆鼓吹投降主義。如今高達七成青年願意為台灣而戰,徹底打碎親中派的幻想,也是向中共發出明確「拒絕統一」的訊號。有趣的是,根據中研院民調,不同年齡層贊成義務役及願意參戰的比率大致相當,尤其年輕人並沒有比較反對義務役。這是重要指標,為捍衛民主自由的「台灣價值」,家園保衛戰都是選項,更別提恢復義務役。 至於何謂台獨?對台灣來說大致可分為,訴求國家正常化,推動「正名制憲」或主張「人民自決」獨立建國,就是「一邊一國」。賴清德院長十五日重申務實台獨「不必再宣布獨立」,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指「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名字叫作中華民國。」這也是近來台灣的主流民意。有人稱之為「華獨」。根據二○一六年杜克大學與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資料,贊成比率是七十二.四%。 「華獨」的內涵大致可分為,台灣目前是實質主權獨立的國家;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主張維持現狀。如要選擇統獨,無戰爭下,多選擇獨立。可見傳統「台獨」與「華獨」已難分彼此。唯一不同在於有無中華民國國號。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如了解,多數人會選擇台灣。 對中共來說,拒絕終極統一就是「分裂」,不區分「台獨」或「華獨」。暫時打擊「台獨」為多,是分化的做法,要分散台灣「拒絕統一」的力量。十八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怒嗆記者,蔡英文為「台灣地區領導人」,而非「總統」。可見無論主張「華獨」或「台獨」,都是「分裂國土」,有違一個中國。既然如此,又何來有總統?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你我都是「台獨」。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4-20
厭世中國

厭世中國

  中國對台卅一項措施中,才提到文化、影視產業類,鼓勵台灣人進入中國文化市場,亦宣稱可享受與中國本地創作者「同等待遇」。隨即發生圖文插畫家厭世姬的作品《厭世動物園》在中國被檢舉為台獨作品被下架,相關資訊也被封鎖無法查詢。 厭世姬在中國出版的作品,不只書名、封面要改,連內容都被刪減,避免有享樂和頹廢主義。中國所有境外書刊,都會有相關審批程序,意即會有言論和思想審查,符合中國特色的作品才能出版,即便出版後也有被下架風險,這也難怪政府要提醒想去中國的台灣人,必須自行評估風險,不只是投資有賺有賠而已,而是風險特別高。 言論出版管制,只不過是思想控制的一部分,不只在中國如此,近年來也把中國特色輸出到全球,來自於中國的「銳實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想法,包含打擊民主思想箝制人民自由等,頻頻給各國帶來困擾,以台灣來說,前陣子外國網站紛紛改變國家名稱從台灣變成中國台灣,也是類似的概念。 (作者為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3-23
我不會去考中國律師

我不會去考中國律師

  中國對台卅一項措施中,專技人員考試跟法律相關的莫過於司法職業資格考試,但這只能算「舊瓶裝舊酒」,連新瓶都談不上。在馬前總統時代就已開放,只是逐步放寬職業項目。近日媒體和補教業者也大肆宣傳,有關去中國當律師的優勢和好處。 過去在台大聽課,當時老師講過一段話,他開玩笑說到:「法律人是最愛國的,離開了這片土地,我們就活不下去。」意思是法律人一出國就失業。不像醫師,不管去到哪個地方,都還有醫療專業。法律人出了國,熟知的法律便不管用,也許有共通原理原則,但實際法條運用完全不通。除非你有國際法專才能跨國處理法律事務。 中國律師考試與台灣大有不同,除考試方法外,考試科目也是滿大挑戰,光看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就令人退避三舍。但這也不奇怪,中國法律制度早期多繼受自蘇聯,和台灣繼受自歐陸等西方民主國家不同,更別說中國還有思想控制,雖說專業科目上,中國也有些前衛進步的法律設計,但一般不會把中國當成法治先進國家。 除法律制度外,也有執業範圍被限縮和實習問題,目前開放包括涉台婚姻、繼承、智財糾紛和民事訴訟業務等「相對安全」的業務,即便考上之後,也還有能否找到實習並順利拿到執業證的疑問;再者,這僅是拿到入場券,並不是燙金保證,衡量為考取所花費的成本後,會讓人質疑是否值得。這也是為何即便開放那麼多年,前往中國執業的人數並沒有呈現爆炸性的成長,考試人數還逐年下降。 最後還有個重要問題,中國法治具有濃厚的人治色彩,許多糾紛需透過政治人脈解決。好比台商商業糾紛都有國台辦介入身影,有人當靠山才能保你平安,所謂:「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相信這句話,每一位在中國台商都朗朗上口。 法律人的工作不只是使用法律和執行業務,亦包含背後所捍衛的價值信仰,參照我國律師法第一條,律師以保障人權、實現社會正義及促進民主法治為使命。並有維護社會秩序及改善法律制度的任務。這些應該不只是打高空的空談,而是真的內化成法律人生命認同的一部分,因此我不會去考中國律師。 (作者為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8-03-17
〈青年時評〉所以要統一嗎?

〈青年時評〉所以要統一嗎?

  一直以來部分媒體和名人總會用一種隱晦的方式談兩岸統一,總在言論的最後留了伏筆,如近日龍應台表示:只要兩岸仍持續不信任,那麼北京武統台灣的可能性永遠存在;她也指出,台灣的領導人不應該忙於自己內部權力的鬥爭,而沒有看到中國巨大的改變,以及全球新秩序的形成。若對於大格局沒有非常清晰的掌握,北京根本不需要動手,台灣就會自我消解掉;若台灣的領導人沒有遠見和強大的決心,而陷於每四年一選的遊戲,她認為台灣的前途非常悲觀。 首先,只要你我不接受統一,中國武統台灣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和信任與否無關,難道信任中國就不會被武統嗎?還是更容易?看看西藏經驗,達賴喇嘛簽署和平協議後就被迫逃亡印度。 至於所謂台灣領導人不應忙於內鬥,而沒有看到中國的巨大改變;中國確實巨大改變,一部分人富起來了,看看兩會中富豪代表有多少就知道。更何況,中國更血腥的內鬥一直存在,多少官員被自殺,還有武警部門首長以筷子自戕,只能說中國能人異士特別多,死法都光怪陸離。台灣當然也有內鬥,各國都有。民主國家政黨競爭,自然互有監督批評,難道我們也該像中國一樣,異議人士都死於非命或消失? 中國的巨大改變,全球都在關注,甚至也有人說會是「新秩序的形成」,大家看法不一。現在,所謂新秩序的形成竟是獨裁專制的新秩序,我們看到了一個解除任期制的新帝王誕生。龍應台女士看到沒? 再談所謂對大格局的清晰掌握,似乎呼應了不少人所表達的,習近平就是「有遠見和決心」,所以要修憲改成無任期制的原因,畢竟對國家好的話,領導人做一輩子也沒關係,反正拚經濟嘛! 台灣會不會消解掉我不知道,會也是因為中國武統台灣。但我知道為什麼民主國家要有定期制選舉,因為每次選舉都是民意的展現,定期選舉讓人民重新展現民意,這是維持國家權力的民主正當性鎖鏈。如果沒有選舉,就跟中國一樣。 這類言論,都有個相同結論,就是前面說了那麼多悲觀消極的故事,所以那就乾脆統一好了。但他們總是不敢言明,畢竟台灣支持統一的人實在太少,又太怕被戴上紅帽子! (作者為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生)
陳冠甫 2018-03-08
恐懼與剝削

恐懼與剝削

◎ 陳冠甫 在大眾情緒被某些議題挑起時,社會氛圍的集體控制力顯得異常的強大。尤其當議題涉及到女性、性關係、上與下、特別身分(宗教或教育人員)等元素時。 從房思琪小說內容的影射到人肉搜索:防師騎現象,讓多數人潛意識下的不安被擴張放大,究竟是這事件可能涉及犯罪的本質令人惶恐?抑或是對自己也可能被支配的恐懼所導致?如果不跟著其他人一起同聲譴責、究責,自己或周圍的人似也會因而陷入危機當中。 但也因這種恐懼感的散播,被無形氛圍所控制的輿論,顯得格外的危險,容易失去理性的判斷;更甚者,若是基於其他動機(誓言拿出政治生命作賭注的政客),而包裝在正義的大纛下,亦無法輕易察覺。這又何嘗不是社會體制變相對主角的性剝削呢?既然如此,這些輿論的正當性是不是格外的偽善呢? (作者為律師,台北市民)   ◎ 林佳均 遭懷疑讓台灣女作家自殺的補教「狼師」真實身分,遭到民進黨議員蕭永達直接召開記者會點名,也引發社會各界對各家媒體為何不願意公開狼師姓名,反而用化名等方式報導新聞的質疑聲浪,而媒體紛紛以「新聞自律」作回應。律師李宣毅、媒改盟以及民間司改會都稱自律行為其實為好現象。 從幾個月前陳姓小模被殺害事件,當時許多媒體提供嫌疑人的真實姓名、照片等個人資訊,遭到網友群起肉搜,嫌疑人的臉書被許多「正義魔人」留下上萬則不堪言論,其中也涉及人身攻擊。然而事後大逆轉,嫌疑人洗刷冤情被釋放後,許多曾留言的網友也紛紛回頭刪文。台灣網民習慣沒有足夠證據時的肉搜、公審行為,時常使當事人往後的生活非常大的不便。更何況案情攸關到性侵、死亡時,這些行為也只會造成受害者家屬的二度傷害,甚至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媒體公不公開真實姓名根本不是重點也不偽善,這充其量只是個稻草人,質疑這件事反而使人懷疑是要滿足欲公審這件事的人而已。當媒體開始有意識地維持該有的職業道德時,身為能自由發布訊息的閱聽人,也應當做好最後一道防線,不要再散布未經查證的資訊了! (作者為中正大學電傳所研究生)
陳冠甫 201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