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錢作業配

媒體的罪惡,總是來自於造假和欺瞞,而不是訪問壞人。(翻攝影片)

最近「泛科學」這家網路新媒體,因幫味全做業配廣宣活動,而受到各方批評。這是因為味全屬於頂新集團旗下,而頂新之前食安風暴受到的抵制,目前尚未止歇。

有人說這是「道德」與「科學」之爭,但或許是因為台灣科學家很多,而倫理學家相對稀少,所以多數人都不太清楚,泛科學這案子其實不太算是倫理問題,還比較接近美學問題。他們是做了一個爛廣告,而不是做了一件壞事。

收錢幫人做廣告,是合法的商業活動,只要宣傳內容沒有誇大不實,或違反善良風俗,那就不太會有倫理問題。當代媒體廣告業配之所以常引起道德爭議,是因為把媒體的「內容」與「廣告」混淆,或「置入」得太嚴重,而讓閱聽人誤以為那是客觀資訊。

我大概評估過泛科學這次幫味全所做的廣宣專案(與其主管的相關聲明)。因為這個專案還在走,依目前釋出的資訊,其作法在倫理層面上算是沒什麼問題的。但為什麼他們還是被罵翻天呢? 

首先,抵制味全,不是因為味全的奶或其他產品有毒,而是其背後的資金來自頂新,而頂新之前有一系列食安大案,讓民眾不滿,所以抵制味全讓其虧損,而間接讓頂新集團有連帶損失。

所以抵制味全的東西,不是因為科學(產品有毒),而是資本關係(資金有毒)。泛科學就算證明味全產品相對安全,也不能解決味全被抵制的問題。但許多人還是會看泛科學不爽。為什麼呢?

在許多人仍對味全「堅壁清野」圍堵的狀況下,泛科學仍選擇與味全資金串接,這是批評者最不滿的點。當然,拿味全錢,不能説就是不道德,因為拿味全勞務費用的人可多著,包括包裝材、宅配等外圍上下游業務,也有收味全的錢,就沒啥人認為他們有道德問題。但拿錢,還有拿得好看,和拿得不好看之別。

泛科學的作法目前仍未違反科學學術倫理,也沒違反媒體倫理,就是這廣宣專案做得不漂亮。但要說清這不漂亮之處,還要看到泛科學的品牌形象。 

泛科學主打科學知識普及化,也就會有幾分知識份子風格。學院派的自然科學家總追求「價值中立」(value free),但要做到,並不容易。許多科學家也會拿大企業的錢做資本家想要的研究。會出倫理問題的,是拿了企業的錢之後,做出了扭曲或遮掩真相的結論。

但泛科學會引來批評,並非基於他們扭曲真相,而是許多觀者誤認他們是學術單位,可以不用拿這種錢。搞得太像學術權威,別人就真以為你不食人間煙火,每月坐在辦公室就可以領到教授薪水或科技部專案補助。

這種誤認不能說全是閱聽人的錯,泛科學在建立品牌的時候,似乎也想走模糊路線來建立權威感。但總有面對真相的一刻,他們還是得承認自己是營利事業,要上廣告的。

如果泛科學有夠強大的行銷團隊,就可以把這個廣編專案處理得更好。像是一接案就大吹大擂,說要撂人去砸味全場子,最後再弄個其實沒啥人看得懂的科學結論,對味全有交待,對其支持者也有交待。

但這種做事方法的確不太合科學人的性格,所以他們就平平穩穩的推出這個廣宣專案,然後被罵爆。但以台灣新媒體的格局,的確也很難有專才處理這種行銷事務。

公關行銷界都清楚,有爭議的錢,一向是最好賺,也是最難賺的。好賺之處在於,沒人敢賺,所以輪得到你;難賺之處在於,攤子往往爛到你再怎麼努力也救不回來,還可能把自己的商譽賠掉。

總結來講,我認為文青、科學界或新媒體圈,對泛科學此專案的質疑和否定,是有點太過了。相對於他們這種還蠻公開的但做得很爛的業配,台灣還有更多可惡的隱藏業配,卻做得相當精美、不露痕跡。

像是華航空服員罷工之前,各大媒體壓下工會發出的新聞,還找老記者寫幫資方說話的稿子,甚至連「空姐之母」這種馬屁新聞都做,這才是真正有倫理爭議的業配,因為這涉及造假和欺瞞。

但泛科學廣告做壞掉,大家抓得出來,我上面說的這些呢?又有多少人意識到其中的問題?又該怎麼抓出來?

媒體的罪惡,總是來自於造假和欺瞞,而不是訪問壞人。做壞掉的廣告,就別看了,把更多的精力用來注視邪惡吧。

< 資料來源:人渣文本 - 周偉航 部落客作家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