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仁相關文章

促使歐盟力挺/中東歐國家集體親台遠中

促使歐盟力挺/中東歐國家集體親台遠中

愛沙尼亞曾經奢盼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可拓展雙邊或多邊務實合作,也曾盼來2016年11月簽署愛沙尼亞北海岸物流園項目的合作備忘錄、供過於求的乳製品挺進中國,並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設立愛沙尼亞語專業。只不過,備忘錄簽署歸簽署,實質效益有限。 隨著美中對抗升溫,愛沙尼亞政府基於安全考量,在2020年7月31日宣布拒絕由中國資助建造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還起草法規限制中國5G技術。至此可見愛沙尼亞的立場轉向堅定跟隨美國的腳步。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還在2021年9月力促西方聯手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隔年(2022)就和拉脫維亞追隨立陶宛腳步,退出中國的17+1機制及一帶一路。 愛沙尼亞國旗。(圖取自Unsplash圖庫)   愛國也聲援立陶宛因與台灣加強關係而遭中國的經濟威脅,愛國對中國徹底失望的原因,是俄烏戰爭中,中國選擇與中東歐國家懼怕的對手–俄羅斯的友誼無上限。中國對前蘇聯國家的看法及立場,在2023年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法國新聞台訪問時表露無遺,盧沙野宣稱愛沙尼亞等前蘇聯國家「主權未定」,此言震驚中東歐國家,北京政府急忙滅火。 愛沙尼亞靠向台灣,另有幾個很重要誘因:一來在台設代表處即是宣揚西方的民主價值觀。根據拉脫維亞、愛沙尼亞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的聲明:可經由歐盟與中國進行合作,但此合作是以「共同利益」為基礎,同時顧及人權和「以規則為基礎的世界秩序」。換言之,民主價值觀相近的台灣值得進一步交往,而罔顧人權忽視規則的國家,與其合作的方式則有待斟酌。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於6月6日通過保護歐盟成員國避免第三國經濟脅迫法規,意在嚇阻其他國家藉經濟威脅向成員國施壓,無疑讓中東歐國家吞下定心丸,使立陶宛遭中國的制裁可望獲得緩解。台灣的科技及晶片亦是這130萬人口的科技國家急欲交好和學習的對象。波羅地海三國、捷克等國家陸續對台伸出橄欖枝,效益可能擴及他國。中東歐國家如何撼動歐盟以為其撐腰,值得我國政府借鏡。 (作者是輔大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3-11-12
德國對中戰略的轉折

德國對中戰略的轉折

  在幾個月來紅綠燈聯盟各執己見、擔心中國總理李強來訪得罪、未明顯聚焦中國的歐盟高峰會落幕和北約峰會結束後,德國終於放膽迎來首個中國戰略。畢竟是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其中國戰略的出爐值得觀察。 相較於一兩個月來暗示對北京強硬的草案,真正見光的版本卻因內部意見不一,最重要的「去風險」打了折。箇中原因不乏蕭茲社民黨和德國企業的掣肘之外,綠黨在核能、綠電表現失分導致其國內份量驟降料也是原因。但儘管德國對中戰略未如先前般鷹派,諸如加大壓力測試、定調德企降低投資中國的保險,不過,敦促審查出口管制清單(軍民兩用、侵犯人權)、擴大與台灣的關係、持續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與夥伴的合作,就已充分呈現德國對中政策出現轉變,已走出梅克爾時期重商、不敢過問中國是非的陰霾,更何況,以上這幾個方針已是德國正在逐步執行中,並非紙上談兵。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意識到無法獨力面對巨龍,準備攜手歐盟,從歐盟整體下手,強調與歐盟在中國問題上密切合作的必要性。端看「去風險」概念,正是德籍執委會主席的傑作;繼續強調「合作夥伴、競爭者、系統性對手」都彰顯出德國意欲爭取、影響歐盟對中同調,不被分化、壯大施壓力道。 台灣方面是德國出爐戰略中最大的獲益者,十三次論及台灣,這說明了德國立場有變,其中不乏台灣晶片奏奇功,綠黨和自民黨擁「遠中親台」支持民主的立場。德國闡明跟台灣合作的重要性、重申台海和平需維持不變、擴大支持台灣的國際參與,甚至攜手台灣進行「中國研究」。可見的未來,台德關係會因德國想分散對中依賴而走更近。 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強調,全球貨櫃運輸有一半通過台海,一旦這條「全球經濟的生命線」爆發衝突,將衝擊全世界,德國無法坐視。(美聯社)   顧及需與歐盟內部最大經濟體保持良好關係,市場依賴關係未斷,致北京不敢反應過大,僅澄清與德關係並非對手,同時也意識到德國正在轉變,中共過去以商圍政的策略正在失效。價值和人權、與台灣的關係、對西方市場公平開放、與俄羅斯的關係、假以時日成功分散市場等因素,都可能讓德中關係更加難以順遂。 (作者是輔大義文系系主任)
張孟仁 2023-07-16
「俄勢力」促成台捷外交大突破

「俄勢力」促成台捷外交大突破

一周前傳出捷克總統帕維爾可能跟台灣外長吳釗燮同框的消息,當時筆者還心存懷疑,認為捷克應不至於會去「攆中國虎鬚」,沒想到消息成真。捷克此番大動作,象徵著捷克支持民主理念相同的夥伴。儘管德媒曾報導,帕維爾與蔡英文通話是台灣主動,但此次帕維爾與臺灣外長同框,捷克的心意不鑑自明,對台灣來說肯定是外交突破。 外交部長吳釗燮今(14)日應邀出席「2023年歐洲價值高峰會」並發表演講,罕見與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同場與會,捷克智庫形容為外交突破。(取自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推特;合成)   捷克的「疑中」,除了經濟因素外,烏克蘭遭逢俄羅斯的入侵更點燃捷克對「俄勢力」再起的憂心。帕維爾總統三月上任之際與台灣總統通話,並對《金融時報》勇於說出中國「不是一個友好的國家」,而且「在戰略目標和原則上與西方民主國家不相容」。近日他更大膽提出要監測在其他國家生活的俄羅斯公民。 帕維爾是前北約將領,且身為前中東歐共產國家,對俄羅斯的侵略相當有感。然而,中國對俄羅斯「不離不棄」,導致捷克等中東歐國家有所顧忌,進而對中國不民主、慣以武力、經濟威嚇臺灣,產生惺惺相惜之情。 再者,原本寄望北京帶來投資及時雨,卻未蒙「一帶一路」之利,連帶讓捷克對「16+1」的中東歐論壇顯得冷淡。該集團已有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於去年退出,立陶宛則於二○二一年退出,這些國家現在都不滿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捷克外交部長曾云「一切都因戰爭而改變」,迫使人們重新考慮與中國的政治及經濟關係。為了對抗俄羅斯的入侵,烏克蘭得到了捷克等許多中東歐國家的支持,包括提供武器彈藥。 先前對中國投資未果的失望,加上眼見烏克蘭力抗俄羅斯,讓抱著同樣眼光看台灣的捷克,益發有著親近的感覺。當前捷克執政團隊很友台,捷克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都曾訪台,復加上總統挺台動作幾已極致,接下來就是觀察捷克所為能在中東歐國家產生多大的效應。當烏克蘭戰爭持續越久,自會加速北京與許多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利益脫鉤。一些中東歐國家基本已揚棄了中國的雄厚財力能夠提振經濟增長的天真想法。此際,台灣這個具有民主理念相近且擁有技術的夥伴,自是中東歐國家外交轉向的選擇。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3-06-17
親台遠中?義大利航母與台灣晶片

親台遠中?義大利航母與台灣晶片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義大利想以台灣半導體的合作替換不續簽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此際拋出議題,值得台灣政府思索應對之道。第一、該議題出現的時空背景;第二、台灣如何接招。 日前法國總統馬克宏作出歐盟、法國應戰略自主的表述,顯見其立場轉為「現實」親中,刻意遠美,試圖表現出第三極或第三條路,藉此遊走美中,卻引發諸多抨擊。義大利見狀,中右派開始討論在歐盟內部取代法國,搶下「大西洋主義」、「歐洲主義」的親歐美大旗。 除了義大利經濟部長拋出「一帶一路」無用論,歐盟在十九日也達成「晶片法案」協議,美國媒體開始拋出義大利想以台灣晶片換「一帶一路」,觀察時空背景下應非空穴來風。前一陣子,義國總理梅洛尼原本熱衷於訪中,內部少提台灣。不過,當馬克宏親中遠美的說法引發歐盟、美國反彈,又當歐盟晶片法案有譜,梅洛尼或許正在盤算有利義大利的下一步。這一步關係到選擇美歐台的民主供應鏈,或是赴中牟取「一帶一路」升級的大禮。目前看起來,所有的指標都稱取決於梅洛尼是否揚棄「一帶一路」,表明決定權的歸屬。正因如此,目前的提議應是各方想方設法說服梅洛尼下定決心。 尚未證實的台積電德國布局,也引發了義大利拉攏台灣的動機。倘若台灣(台積電)無法給出建廠的承諾,可以考慮提供周邊的晶片設備、研發布局,或引導讓相對德國較物美價廉的義大利工程師赴德工作,提高義大利親台的誘因。 我國駐米蘭代表處的成立象徵台義關係的拉近,可打鐵趁熱,進一步活絡雙邊關係。擁有高民調、親美且願意提供烏克蘭武器的梅洛尼,可能會是願意提升台義關係的最佳夥伴。提供誘因讓其容易說服內部盟友,是我們目前可以做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義大利的航空母艦已前來印太,試圖加強爭議區的國際存在。這艘能操作第五代F-35戰鬥機的航母東來,強烈顯示義大利的印太意圖。 義大利海軍莫洛西尼號6日前往至印太區域進行遠航訓練。(圖取自facebook.com/MarinaMilitareOfficialPage)   G7集團裡面的德法義需要努力去經營,是否可用晶片外交撬開更進一步的關係,值得政府思索。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3-04-22
德國分散依賴的台灣機會

德國分散依賴的台灣機會

睽違廿六年,台灣終於將在三月廿日看到德國部長級官員來訪;同時間(三月十九日)也是德國總理蕭茲不到一年內第二次訪問日本;《德國之聲》還披露該國「對中政策綱領」的草案副本,幾個跡象顯示德國的亞太布局如火如荼,其中「減低對中依賴」的主軸躍然紙上。 德國教育及研究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Bettina Stark-Watzinger)廿日訪台,德國《每日鏡報》以「一九九七年以來德國部長級高官首次訪台 史塔克-瓦特辛格的旅程是遲來的歷史性一步」報導並評論。德國部長來台絕非偶然,此行目的不乏為大量晶片需求解套,擔心新加坡攔胡。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部長史塔克-瓦特辛格將於三月廿日訪台。(路透檔案照) 另一方面,猶記日前台灣中央社罕見發表評論文章,駁斥歐盟只想得到臺灣晶片,而不願深化同臺灣的經貿關係。 德國為歐盟的領航者,台灣有必要掌握德國的方向,並利用己身的優勢,將德國有求於我們轉為台歐貿易協定的助力。首先,由於台灣在半導體發展與製程上皆領先全球,德國教研部長訪台應該不僅止於「與理念相同的國家在全球進行學術合作」,爭取確定台積電的德國設廠必為目的之一。 既然德國和薩克森州都準備提供補貼,但還需要歐盟的參與,我方自然要一石三鳥,利用補貼情事,擴大商請德國為台歐貿易協定扮演橋樑。 第二,鑒於近來各國為防範中國,開始培養研究中國的人才,在英國甫出爐的外交政策與德國部長來台,都提到強化其國內獨立研究中國的能力。台灣正是為西方提供「知中」人才培育的不二人選。 第三,蕭茲在日本也提到半導體、綠氫及電池領域上的研究合作,台灣可與德國進行相關的合作,共同面對中國的挑戰。 最後,經濟安保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優先課題之一,其中又以強化供應鏈為要,以對抗經濟脅迫、由國家主導的非法取得技術和非市場行為的企圖,這幾方面台灣皆為強項,可以據此跟德國進行合作。 德國外交事務專家凱瑟維特(Roderich Kiesewetter)曾表示,德國的外交政策長期以來建立在三個謊言上:來自美國的廉價安全、來自中國的廉價供應鏈、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既然德國戮力分散依賴,無懼「一中」大張旗鼓來台有求於我,台灣除了可協助他們建立「信任供應鏈」之外,別忘了讓德國幫忙遊說台歐貿易協定。有了德國帶頭,台灣的勝算才會大。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3-03-20
捷克外交新路線的轉折點

捷克外交新路線的轉折點

捷克新總統帕維爾與小英總統史無前例的通話,不出意料惹火中國,然而帕維爾肯定有其道理。 捷克總統當選人帕維爾(Petr Pavel)週三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呼籲歐盟國家放棄對中國的任何幻想,稱他的國家不會再因與北京的利益不一致而「表現得像鴕鳥」。 (路透)   檢視疫情期間,捷克迄今與價值理念相近的台灣互動,以及考量到隨著俄烏戰爭的激化不見停戰跡象,甚至普廷高額懸賞繳獲或炸掉西方坦克,且俄中領袖仍盤算春天見面,過度期盼捷中關係改善實為不智。整體評估下來,經由「民意選擇」取代親中捷克總統而上位的親歐美的帕維爾,會有親台舉動算不上異常,捷克的外交政策變化有跡可循。 一方面,捷克是中國在歐洲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窗口,原先捷克期待「一帶一路」的經濟效應,不過《外交政策》二○二○年五月的分析文章點出,二○一八年中國原本承諾的中國華信能源巨大投資違約破產,導致捷克轉為「疑中」,兩國之間商業合作的機構捷克一帶一路中心,也於二○一九年九月十一日關閉。「疑中」的氣氛在二○二○年前參議院議長驟逝之後攀升。 俄羅斯則將美、捷兩國打為對俄羅斯不友善的國家,但捷克不以為意,反標榜與美國同在。另一方面,隨著美國總統拜登在北約峰會宣示美國回歸以及強力挺烏,給中、東歐盟友吃了定心丸之後,助長捷克緊跟美國的堅決態勢。同時,美國老大哥不時出馬譴責北京恫嚇「民主國家」與台灣交好,試圖激化中東歐反共產意識。此外,有立陶宛前車之鑑,捷克大致上已衡量過得罪中國的損失,加上歐盟捍衛歐盟及其成員國的立場,最重要的是COVID-19疫情、晶片短缺、應對威權威脅等挑戰,感受到台灣價值及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此從通話中稱台灣為可信賴的伙伴,支持台灣維持具有活力的民主制度,「不受威權主義脅迫」等語可推斷出。 去年一月上任的捷克外長曾揚言,將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並盛讚台灣造福捷克,才是他們需要的國家。如今少了親中總統的掣肘,象徵性總統與擁有實質權力的行政團隊,以及友台的國會,在親歐美與支持民主價值形成同一路線。換句話說,制定友台政策的東風已經出現,就等我方提出具體合作事項,及理念相近的大國再推一把了!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3-02-02
英國新相與台灣

英國新相與台灣

銜著英國保守派大部分議員與民眾的支持,對中鷹派的前外長特拉斯如民調預測般地贏得保守黨黨魁,順理成章成為英國史上第三位女性首相。這位對台友善,向來對中劍拔弩張的首相,在上台後,對中政策的走向為何?以下幾個觀察重點,可供參考。 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奪得執政黨黨魁寶座,成為英國首相。(路透)     脫歐之後與烏克蘭危機,使英國經濟受創,日前,剛被前殖民地印度拉下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寶座,特拉斯面對通膨飆升、生活成本提高和能源短缺,一時之間恐不易給出交代。短期間,唯有在外交領域找尋突破,較易出現亮點。加上外交是她的優勢所在,她應會大做文章,未來中英關係持續惡化的可能性居高。而立場友中的競爭對手—前財相蘇納克不在內閣名單內,更難進行調和的作用。可見的未來,特拉斯應會直面中國的威脅和挑戰,單刀直入新疆、香港、台海等議題,從外交方面彰顯英國的國際角色。 至於經濟方面,英國會調整此前過度「倚中」,轉而配合美國主張的「民主供應鏈」。此外,預期將充分利用印度,將其打造為「世界工廠」,從而減低對中國製造的依賴。近期英印關係密切可為明證。 英國對中政策的鷹派或鴿派,也取決於英美的「特殊關係」。隨著美國持續出手對付中國,同享西方價值和主張以西方來主導國際秩序的英國,將勢不可免地配合美國戰略。不管是印太戰略、強化AUKUS、英日聯手等作為,只會更加頻繁。 儘管特拉斯宣布依照外交前例不會訪台,但以她多次在國際場合聲援台灣,支持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不再重蹈烏克蘭危機,以及強烈維護台海和平的情況下,台英關係預期將有進一步的開展。台灣或可積極邀請英國議員來台,並在民主供應鏈的基礎上,與英洽談緊密合作,助其擺脫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甚至通膨的危機。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2-09-08
從英相之爭 看英國印太與對中政策

從英相之爭 看英國印太與對中政策

  英國保守黨黨魁選舉進入決選,對中國政策成為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對決前財政大臣蘇納克(Rishi Sunak)的輸贏點。原基於貿易利益,立場相對「溫和」而受中國歡迎的蘇納克,限於當前局勢,改採強硬態度,稱中國是對英國國內和全球安全的「頭號威脅」。儘管外界咸認蘇納克為親中派,結果從雙方爭相展示強硬的對中立場,可看出英國內部主流民意的制約。普遍在英國政治生態中,反中傾向已成「政治正確」。為迎合選民,蘇納克已決定撕下親中標籤。 此外,隨著英國脫歐與「全球英國」戰略的布局,如何定義與中國的關係無異成為英國議程的重中之重。無論誰當選黨魁成為英相,英國為謀取印太的利益,靠攏中國已幾無可能,至多在氣候變化等領域與中國合作,視需要爭取中國的市場和投資,然後進行各方位的競爭。 現任外長特拉斯反中立場鮮明,當選後自不待言。事實上,六月底在北約峰會由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等智庫合辦的論壇中,她清楚彰顯未來英國的方向。相較於歐盟與澳洲的遲疑,更不諱言第一優先是打敗俄國,向北京傳遞清楚訊息,使其不會誤判而挑戰台海穩定。強調「中國入侵台灣」,將會是「災難性誤判」,為此主張提供台灣防禦性武器以對抗中國。她同時認為,確保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可保障大家的經濟安全。特拉斯積極拉攏日本和印度聯合抑中,在人權問題上也敢對中國置喙。她對中俄的看法與國防大臣、陸軍參謀長主張增加軍費以因應中、俄威脅不謀而合。 日前,英國軍情六處局長已明確表示,中國對英國的威脅正在加大,成為英國秘密情報局最關注的單一問題,甚至超越反恐。至於特拉斯的印太戰略除了攜美澳抑中扶台之外,注重印太經貿結盟,特別是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多加合作,強化自身的韌性,避免在能源或糧食方面,過於依賴獨裁政權國家。 面對當前局勢、英國國防與情報單位及特拉斯鮮明的印太與對中立場,想以對中爭取貿易利益對決的蘇納克,恐難施展,僅能跟進比狠。若能僥倖取得大位,卻立即轉向跟北京遞出橄欖枝,需面臨許多內外部的制約與挑戰。因此,未來即使由蘇納克出線,英國的印太及對中政策仍會高度追隨美國,繼續將中國視為頭號威脅的可能性不低,至於是否加大對台支持力度,端視英國如何施展槓桿之力。 (作者是輔大義語系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2-07-28
台灣該向芬蘭學習的地方

台灣該向芬蘭學習的地方

芬蘭與台灣處境雷同,有強鄰在側,與俄羅斯有著最長的陸地邊界,打從冷戰以降,努力避免激怒俄羅斯。然而,俄國突然入侵烏克蘭,撼動了芬蘭一貫的生存之術。隨著鎂光燈瞄準芬蘭,我們方才驚覺,芬蘭除了厚植經濟實力,對強鄰的戒備,其實滴水不透,可茲台灣借鏡。 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民眾聲援烏克蘭,抗議俄羅斯入侵。(法新社)     芬蘭是個軟硬實力兼具的國家,已經連續第五年蟬聯全球最快樂的國家。傲人的人均收入,體現出強大的經濟實力,同時得利於歐盟與「芬蘭化」的委屈求全態度。不過,不像德國在北約的保護傘下,致力發展經濟,國防安全其次;冷戰過後,芬蘭不但沒有削減軍費開支,持續購買軍備強化國防,保持強大的遏阻武力。烏克蘭危機逼迫芬蘭調整生存之道,對於加入北約的民意支持度創歷史新高,來到六十二%。 芬蘭的自主不僅止於上述的國防層面,台灣近來的電力短缺,更須關注芬蘭的處理模式。一來,不過度依賴強鄰,僅有五%至七%的能源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其餘早已規劃好能源多樣化,因此即便俄國切斷能源,芬蘭依舊能靠著再生能源、核能、一些天然氣、煤炭和石油運轉,石油也能轉向他國購買。芬蘭主張:能源的來源越不同,電力網就越強大。值得一提的是,芬蘭已經研發先進地下核廢料的儲存方式,持續使用新一代的核能。 台灣處境沒有比芬蘭好,同樣受到強權的威脅,近來更有能源、電力短缺的困擾。芬蘭不信強權、自主不過度依賴、厚植所有實力,其國防、能源的處理模式,正是台灣應該學習的典範。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2-04-01
立陶宛設處效應

立陶宛設處效應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台立關係來到高點,北京揚言報復。隱身在後的美國踏出口頭支持階段,出手金援立陶宛,並以理念相近夥伴為名,與之舉行高階雙邊戰略對話,且有意賦予立陶宛在印太的角色。儘管歐盟僅口惠支持,但美立關係驟升,使「以小博大」的立陶宛順勢成為其他有意與台灣深化關係國家的樣板,中東歐國家仿效的催化劑。 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訪問華府時說,立陶宛正向世界展示抵抗中國日益強硬的施壓。(法新社,自由時報合成)     立陶宛與中國抗衡的一舉一動動見觀瞻,許多國家最關注的莫過於「經濟脅迫」。儘管未從中國貿易獲利的立陶宛受到「經濟脅迫」的機會不高,但仍順勢尋求分散經濟依賴的可行性。事實上,對因疫情所致的供應鏈斷鏈有感的國家,理應做好經濟分散依賴的準備。 至於國安問題上,立陶宛顧及北約,拒絕中國「一帶一路」染指該國深水不凍港克萊佩達港,還選擇瑞典電信公司建設5G網路,甚至冷諷被降為代辦可減少中方情報人員匿藏等等,種種舉動已然把自己與價值觀、民主供應鏈緊緊綁在一起,相較於尋求兩邊避險不得罪的國家,自成典範。 立陶宛「攆虎鬚」需要有強大的奧援,美國在立陶宛設處掛牌後,立即給予金援與提供印太合作的角色,應能提升歐盟內部親美派的意願。倘若美國加大後續支持動作,台灣可望因此受益。 儘管歐盟目前仍採謹慎立場,不願開罪北京,但藉由立陶宛這麼拉攏美國、台灣等理念相同夥伴,不失為一著棋。也使得北京正苦思懲罰手段與力度,但難處在如施壓歐盟整體,令其他會員國強逼立陶宛就範,恐將適得其反,更易將歐方推往美國懷抱,甚至影響冬奧的外交戰。可見國際局勢更邁向制度與理念之爭,值得國內政治人物深入思考、評量。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11-26
「中國夢醒」的義大利

「中國夢醒」的義大利

立場向來較為親中的G20羅馬峰會地主國義大利,在會議期間首度向中國公開關切台灣海峽緊張情勢,呼籲以對話、非衝突手段解決兩岸問題,盼兩岸能對話與緩和情勢。這是義大利外交部官網首度公開宣告對台海緊張局勢的關切。 G20羅馬峰會落幕,義大利外長迪馬尤(圖右)上月29日和中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圖左)會談時首度明確關切台海情勢。(歐新社)       義大利身為G7第一個加入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夥伴,雙方還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現在挺身說話,除了嗅到危機警訊,也是歐洲國家友台立場進一步發酵。到底義大利勇於發聲的背景為何? 過去二十多年來,義大利總體上與中國保持著親密關係,雙方互為主要貿易夥伴。相關調查顯示,十四個美國盟國的公民中,義大利民眾最不敵視中國。二零一八年義國民粹政府上台,其中擁最高民意支持的五星運動黨,疑歐立場強烈,為改善義國經濟,轉而尋求中國資金,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力拼對中出口,以及使義大利港口(特別是熱那亞和的里雅斯特)成為連接亞、歐海上航線的主要出口地。 不過,五星運動黨執政十四個月後,與同為疑歐的聯盟撕破臉,轉而與親歐的民主黨聯手,加上歐盟重振基金義大利取得最大份額,成為歐盟應對疫情復甦的最大受益國,遂使外長迪馬尤轉親歐美,不但改支持美國的5G立場,甚至呼籲歐盟要有共同的5G政策。 目前由技術官僚領軍的義國政府,以前歐洲央行主席德拉吉為總理,德拉吉務實,某些領域願與北京合作,但他留學美國、親歐的背景,奠定了義大利重拾大西洋及歐洲主義的兩個外交支柱。今年四月他以國安為由動用「黃金權力」,否決中方的半導體併購案。義國《頁報》(Il Foglio)當時以全版刊登「我們全是半導體乞丐」大幅報導「全世界都需要台灣」,若沒有台灣,重要國家工業都將停擺。 到了十月廿九日,迪馬尤與王毅會談時除了關心香港、新疆人權外,還明確表示義大利政府很關切台灣海峽緊張局勢。連串發展,顯示台灣議題不斷在歐盟圈發酵:立陶宛與其他中東歐國家與台交好、歐洲議會大張旗鼓挺台、欲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合作、美國扶台、歐盟印太戰略可加入台灣等等。 中國「戰狼」外交以及美中對峙,使得理念相同的美歐儘管難避嫌隙,不免還是會走在一起,民主國家同一陣線,台灣又是美歐科技資安領域的重要交集,唯有台海的和平方能提供西方最大的利益,應是這一連串發展的最佳註腳。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11-07
歐台政治合作報告 中國抓狂的背後

歐台政治合作報告 中國抓狂的背後

隨著歐洲議會日前通過第一份專門針對臺灣所發佈的立場文件「歐盟–臺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後,歐盟對臺灣的支持度來到新高。儘管這八頁的文件對歐盟行政單位不具法律約束力,但面對北京大陣仗出動包括全國人大、外交部、中國駐歐盟使團及國台辦等機構進行了強烈譴責與反對,足可看出報告的隱性影響力。 歐洲議會史特拉斯堡全會於10月20日以580票支持:26票反對:66票棄權,高票通過「歐盟–台灣政治關係與合作」報告案。圖為我駐歐盟代表蔡明彥(右二)與議員們合影。(取自歐盟代表處網站)   事實上,歐盟日益敢於發出挺台的聲浪可不僅於此,倘若追溯到日前執委會副主席關心軍機擾台、盼強化與台灣的合作,及重申歐盟支持立陶宛或會員國在不違反一中政策下,可逕自與台灣發展友好關係,核心之重乃希望藉台之力解決歐洲晶片荒問題。 歐盟外交最高代表九月二十八日亦曾向中國外長表達欲同台灣這個理念相近夥伴強化關係,三天前更直陳台灣的晶片是歐盟數位發展不可或缺之物,因此中方對台的脅迫同時也對歐盟造成了一定的風險。 由歐盟兩位執委會副主席發言的立場觀之,歐盟的「科技自主」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而歐盟盤算打造科技民主供應鏈,將台灣視為理念相近夥伴,並網羅其中成就其數位經濟發展。倘若台灣受害,歐盟也不能幸免於難。歐盟想與理念相同夥伴共榮的想法益發明確,想進廚房(印太、台海),就得不怕熱(軍事、經貿威脅)。 歐盟近期悄然轉移外交方向,貼近印太,似乎照著他們出爐的印太政策劇本走,意欲插旗該區域,並與該區域重要成員國多方交往,一則分散風險,二來扮演要角。或許誠如美國準駐中大使所云:感覺歐洲也逐漸意識到中國威脅。歐盟介入印太的力道逐漸加強。 另觀美國總統拜登對台灣的承諾,以及美國準駐中與駐日大使不約而同論及「聯盟」的重要性,還包括日本眾議院近期改選所提出的政策,都與台海和平穩定脫不了干係。不管是德國與捷克所勝選的黨派,都不乏對台灣存有好感。儘管民主有其缺點,但同為民主的理念相近夥伴,考慮到國安因素,欲打造安全供應鏈,不免還是先給民主夥伴機會,台灣的民主與科技安全供應鏈當為西方國家的首選。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10-23
德國大選後與中國的互動

德國大選後與中國的互動

  梅克爾執政十六年,儘管暱稱鐵娘子,秉持人權價值,任內仍不斷擴大德中政治和經濟關係,堪稱西方對北京最友好的領導人。此外,德國經濟為歐盟龍頭,許多政策皆能引導歐盟走向,更遑論擁有提案權的歐盟執委會主席亦為德國人。德國大選過後,梅克爾的友中政策能否接棒,取決於未來聯合政府的組成。目前,社民黨已然成為第一大黨,倘邀請立場相近的綠黨、自由民主黨組紅綠燈聯盟,看似不利中國,有鑒於此,中國駐美大使趕緊先畫了紅線警告:「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便會秀肌肉」。德國及未來歐盟的對中政策該硬或軟實需視綠黨與自民黨而定。當前,中海遠購入漢堡港碼頭的三成股份能否能得到新政府的點頭,將是新政府對中政策的處女秀。 德國社會民主黨廿七日在首都柏林總部向支持者報告選舉結果,並接受歡呼。該黨總理候選人蕭茲(中)將爭取在耶誕節前組成聯合內閣。由於社民黨也贏得柏林邦議會選舉,其推出的候選人吉費(Franziska Giffey,左)也將成為柏林首位女市長。右為同黨的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邦總理史維席格(Manuela Schwesig)。(美聯社)       若以蕭茲出任總理,之前曾擔任漢堡市長的他支持許多和中國合作的項目,咸信他的對華政策有很多的合作空間。觀察社民黨的中國政策相當隱晦,只道雙方關係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和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之爭來決定,正是不願正面衝突的保留。不過,此次小黨影響力倍增亦是影響政策規劃的主角。綠黨與自民黨皆主張彰顯人權價值,綠黨更是想出利用跨大西洋合作遏阻北京,自民黨則強調捍衛商業利益與價值觀時不能有所取捨。兩個小黨的票數如獲增加,對社民黨必有所牽制。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傾向「價值優先」不排除對中強硬。根據民調機構Forsa八月底出爐的民調:五十八%的德國人認為,即便對中經貿關係會受到影響,德國也應採取更強硬的政策,並更為捍衛自身利益。影響力廣大的德國工業聯盟(BDI)也針對奴工的問題批判中國,對在中國投資的德商示警。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議題一開始並非重點,直到最後一次方有精彩討論,由於德國洪災所致,氣候變遷才是首要看點。未來,該議題不脫尋求北京的合作,社民黨與綠黨皆有意願,北京將擁利器來跟新政府周旋。 準此,新聯盟、民意與德國工業聯盟的立場或使德國對中政策往不利北京的趨勢發展,逐漸往價值取向挪移,但不至於脫離「與中國多對話接觸為準則」的準則。目前德國的對中政策雖以經濟利益為基礎,但為避免過度依賴,亦不願在美中對峙選邊,未來會轉為歐洲導向,德國各黨支持歐洲解決方案解決5G困擾,不願依賴外國數位技術,以及科技、軍事(部分政黨支持)自主,即為顯例。此外,綠黨和自民黨先前多次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甚至自民黨黨綱有利於台灣,倘兩黨上台執政,對台灣實屬利基。 (作者是輔大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09-28
打贏CPTPP角力戰

打贏CPTPP角力戰

政府在中國遞出申請案後以追趕方式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令人期待能再現二十年前成功加入世貿的戲碼。我方在經貿方面彈性、靈活、不拘泥以爭議最少的名稱申請,加速闖關以期先馳得點取得入門券。不過,不待真正的挑戰上演,我方與北京的角力即刻粉墨登場。台灣如何打贏此戰,或至少不落人後,避免遭到對方的狙擊,需要嚴陣以待。目前國際圍中的大環境看似有利台灣,申請加入的中國和澳洲、加拿大、日本、越南在地緣政治、經貿、人權各有齟齬,儘管加入CPTPP看重的是經貿條件,但絕不能忽視政治戰略考量與經貿利益的交換,仍有運作的空間。 首先自是與日本的關係在今年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有利台灣的申請案,日本外相茂木敏充明確表達歡迎台灣邁出第一步。事實上,與日本的核食問題除了奠基在食安的基礎上,還可充分考慮日本外相的弦外之音:日本會從戰略角度與日本國民的理解為基礎,加以因應。上述的一席話可讓我方有想像的空間,改利用某種優勢換取不全面進口核食,避免群眾反彈。更應讓日本充分了解到,在美國缺席下,台灣的加入就是多了一個理念價值相同的友伴。此外,美國取消日本核食進口限制與歐盟放寬部分日本核災區食品禁令,皆是台灣對內說服群眾的一大利基,當然必先以食安之事實服眾。 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美聯社     至於澳洲忌憚中國,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AUKUS即顯示出澳洲抗中的決心,澳洲趁此要求中國先對其葡萄酒等其他產品解禁,方可取得諒解。此外,澳洲也會考慮分散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台灣必得好好掌握機先,一旦中國決心加速談判進程,對澳洲示好,只是一個轉念而已。 誠如政府所言,台灣產業絕大多數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乃是我方的優勢,既然有分析指出中國藉CPTPP外力改革對內的國企,使之轉型,以及尋求不反中的友伴,台灣也須有提升競爭力而吞些苦果的決心。許多CPTPP的成員國都是我方南向政策的標的國,值得我們彈性思考先中國加入的方式。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09-24
拜登示好 歐洲盟友投桃報李

拜登示好 歐洲盟友投桃報李

迄至美俄峰會落幕,拜登在G7、北約、美歐峰會的歐洲行,都已達到拉攏盟友的成效。 G7峰會剛開始時,歐洲幾位盟友對於中國人權問題批評與聲援台海和平扭扭捏捏,拜登釋出善意,表達捍衛北約第五條「共同防禦」及同意化解長達十七年的飛機補貼爭議,儘管德、法依然公式般表達需要中國的合作,但北約峰會擔憂中國崛起的字眼卻首度進入聲明,公然指責中國的態勢益發明確;更遑論,當飛機補貼糾紛被宣布暫時休兵,美歐關係立即升溫到沸點。 歐盟執委會主席一改先前在G7的保守態度,於美歐峰會上配合拜登的民主人權聯盟,挑明歐中的差異即在人權與人類尊嚴。隨後峰會即出現聲明,關切中國在新疆、西藏人權問題與香港自治和民主進程,甚至再次「嚴重關切」東海和南海的局勢與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至於經濟方面,則是提到「工具」,亦即「安全機制」,為了提防不公平的經濟競爭,包括5G合作對象(歐盟要求分散風險,儘量挑選民主國家的5G營運商)、外國直接投資(審查是否有敵意地投資在戰略領域),以及投資過程的檢視與篩查(歐洲議會早已在兩年前通過外資審查機制)。除了被動的經濟保護措施,美歐將主動出擊,以彼此共同的民主價值觀合作開發與部署新技術,推出西方式的標準及法規,爭取國際話語權。 外交老手拜登深知「國家利益」的現實考量,高舉著西方價值的民主人權要求盟友歸隊之餘,願意給予盟友「實質性」的胡蘿蔔,藉由在北約架構內宣示美國保護北約盟友,以及暫停歐盟在意的美歐貿易戰,換取信任。 此外,拜登為謀求與俄國、土耳其改善關係,僅在會前抨擊對方人權問題,會面時卻暫擱異議。暫緩土耳其的爭議是避免土耳其倒向俄國;與俄表面交歡則為分化中俄,力阻雙面作戰。 拜登外交團隊的歐洲行,已見成效,接下來值得觀察的便是拜登所主張的西方版「一帶一路」,是否有進一步的架構,以及北京反擊美國籠絡歐盟的方式。美中爭霸之下,儘管有選邊的風險,但歐盟、俄羅斯、土耳其也拿到了糖果。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21-06-18
禁蒙是要蒙住甚麼?

禁蒙是要蒙住甚麼?

  香港禁蒙面法的施行似乎讓抗議活動升溫了,不過,細數曾實施過該法的國家不少:源自一八四五年的美國,再來就是一九七五年義大利、德國一九八五年、法國二○一○年,甚至到近期的荷蘭二○一九年,多數都與公共秩序與國家「安全」相關,但也引起莫大的疑慮與分裂。義大利一九七五年的「禁蒙面法」即與維持公共秩序及人身安全相關,不過,後來極右的政黨因對穆斯林的疑慮,想援引該法,延伸成為針對伊斯蘭婦女的「禁戴面紗法」。 荷蘭下議院通過法案禁止在公共場合穿蒙住臉面的衣服,如全身式罩袍和戴全臉面紗。(法新社)   四十多年前義大利受到極左組織赤軍旅都市遊擊隊攻擊,造成社會脫序與人心惶惶。該組織最著名的行動之一是在一九七八年綁架並處決了義大利前總理阿爾多.莫羅。因赤軍旅的猖獗,在一九七五年催生一五二號法令旨在對抗恐怖份子,授予警方特權,如對某人的身分感到懷疑,警方有權要求對方摘下所有遮掩顏面的物品,該法迄今在義大利仍然有效。換句話說,自一九七五年以降,義大利因「安全」因素,一直禁止在公共場所遮住臉部。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因反恐原因在歐洲曾有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禁戴面紗爭議也於義大利出現。面紗爭議擴大起源於義大利當局禁止證件照(居留證或身分證等)穿戴面紗,如此無法辨別外觀與頭髮顏色等。在義大利的伊斯蘭隨即抗議,舉出一九九五年的法律允許證件照可穿戴面紗。二○○○年時也出現同樣問題,但最終以宗教所規定的穿著勉強通過。 禁戴面紗法是義大利北方聯盟在貝魯斯科尼領導的右派政府以保護公共安全為由所提出的法案。法案規定,因個人穿戴宗教服飾而難以或不能辨認身分時,對當事人可處以最多三萬歐元罰款和十二個月徒刑;而對於強迫兒童或殘疾人穿戴此種服飾的人,禁閉時間延長至十八個月。 一九七五年一五二號法令早已久遠,當時的反恐年代已過,義大利忘了該法案,九○年與二○○○年間有很多女子穿戴面紗行走,未見反對聲浪。當時針對該爭議,義大利內部分為兩派,支持可穿戴面紗者,聲稱尊重宗教自由;反對者則矢言女性解放。二○一一年曾有人提議修法,認為遮住面孔的人一旦犯罪被判刑,不能獲得義大利公民身分。有些人認為無需修法,認為問題不是法律本身,而是有些伊斯蘭婦女自願蒙面紗,且年輕人很難真正從家庭解放出來。 從義大利經驗可知,倘若禁蒙面法的實施是考量到公共秩序、國家,甚至是人身「安全」,似可勉為接受;如非用來保護人民免於生命威脅,淪為解決「宗教習俗差異」或其他理由,易生誤解與反彈。 (作者為輔仁大學義大利語副系主任兼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張孟仁 2019-10-11
義大利公投失利及其後續連鎖效應

義大利公投失利及其後續連鎖效應

義國憲改公投與奧地利總統第二次選舉同天舉行,卻有兩樣情。原本擔心極右派候選人成功在奧地利奪權,成為歐盟圈內右派崛起的骨牌效應,幸運地,傳來親歐無黨籍總統當選。然則,義大利倫齊總理原本寄望藉由投票率高一點,衝高支持率,卻重摔一跤,投票率達到七成,但其中反對票高達六成,無意間發現義國選民唾棄了他,趕緊摸黑先來個口頭請辭,以慰藉這一大批反對的選民。 倫齊這一年來為了此次公投,讓許多運作空轉,經濟未見起色,政治又四面樹敵,搞得兵敗如山倒。目前,反對陣營迅速集結,紛紛道出各自需求:五星運動黨領袖葛里洛為第一大贏家,跟選前一些分析家研判如出一轍,盼以新的選舉法(Italicum)進行大選,準備揮軍中央;中右派的貝魯斯柯尼日前與反目的盟友重修舊好,要求修改新的選舉法,一來防五星運動黨坐大,二來為提前大選做佈局;極右的北方聯盟口頭邀請義大利兄弟─國家聯盟黨進行結盟應付提前的大選。基此,反體制或是右派政黨的崛起已無從抵制,更遑論整頓銀行破產與進行經改。 誠如倫齊所言,此番憲法改革是難得一見大刀闊斧的改革,此次革命未成,需再等待廿年。綜觀公投結果,失業的年輕人與反對倫齊者佔據多數,他們跟英美同調,不畏懼義國借債成本攀升或是被其他歐盟成員國孤立。在他們眼中,歐盟的撙節政策、不願對義大利近期所發生的嚴重地震更改調高預算、德國反對歐洲央行購債、與其他會員國不願對難民問題伸出援手,甚至袖手旁觀,迫使他們針對倫齊與歐盟做出相應的懲罰。選前一直用公投失利等於「義脫」的前兆亦無法打動選民。 可見的未來,在中左派相鬥分裂的情況下,勢必難以撼動五星運動與其他右派鋪天蓋地的勢力。但讓人更不願見到的是五星運動與極右派聯手,倘若有天走到這一步,那身為全球八大的義大利與歐元區第三大的經濟體出走歐元,甚至脫歐,只是意料中的事。 從憲改公投失利的結果對歐洲的影響看來:法國的極右派會受到鼓舞,而歐盟對義大利的影響力會逐漸式微,近期要表決新一期的歐盟預算,義大利可能真的祭出否決。 (作者現任輔仁大學義大利語系主任、義大利國立Siena大學比較歐洲政治博士)
張孟仁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