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明相關文章

知識才是力量?疫情帶你看清誰才是真該相信的人!

知識才是力量?疫情帶你看清誰才是真該相信的人!

弗蘭西斯·培根名言:「知識才是力量」。在台灣的新冠疫情時代,這句話完全失效,不管有沒有知識,人人都有力量、都要發言。個個都是專家,君不見,不是內科系統的醫師(例如某些精神科),竟都能寫武肺或疫苗文章,「評論」多年經驗的感染科醫師及疫情中心醫療界諸位菁英,而且說:你們錯了。這不是很奇怪嗎? 目前趨勢是,政治都凌駕科學,黨主席的學問,比食藥署的藥理學博士、教授「更權威」。對「EUA審查委員」「ACIP委員」,兩者傻傻都分不清的某黨主席,也湊熱鬧指責「疫苗專家不懂疫苗」。有些縣市長以前從未參與公共衛生事務,現在突然搖身一變,自詡是防疫全國最內行,指揮虎虎生風。結果是管控無序,四處烽火,讓有智慧的公民搖頭,無可奈何。對照美國影集「指定倖存者」,他們國會及輿論,可針對美國總統的疑似失能,提出糾舉罷黜聽證會,受大眾公評。這種可制衡的制度,看來還真有點令人羨慕。 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諮詢委員,近日確定將高端疫苗列入公費施打,並建議朝疫苗混打方向規劃,對此,時代力量黨主席陳椒華(中)掀出ACIP委員多是小兒科醫師,質疑「你們懂免疫橋接?你們懂混打?」沒想到立刻被醫生拿出專業打臉。(資料照)     這是新的病毒、新的疫苗、新的話題,很多觀念、論文或實驗,內容隨時都在改變,不用功的記者所在多有,亂提問題或亂報導,十分讓人生氣。這是網路時代,發言隨心所欲,真假資訊滿天飛、YouTuber 侃侃而談,鄉民留言隨便洗版、不負責任,談話性節目某些名嘴,稍微懂點皮毛、就大放厥辭,正確與否,最後都要靠閱聽者自己判斷,民眾真的是非常忙、又非常累! 先進國家的人民不必這麼費心,除了有部分人是反對打疫苗之外,可能是個人主義之故,多數人忙於照顧自己與家人的生活,一般民間不知道什麼是Ct值、R0值、疫調匡列,更不會隨時有閒功夫質疑政府的防疫措施。有疫苗就打,缺貨了就是「乖乖」等。美國食藥署FDA的權威性,大到從未聽說過有人敢去挑戰,除非學問比FDA好(但學問那麼優、早就被網羅進去了)。對兩次防疫成績做得這麼辛苦、這麼好的台灣CDC,卻仍有人嫌的要死、罵東罵西。西方國家的人,看到了會認為這根本是無理取鬧。台灣人卻認為這是防疫生活的日常。 對兩次防疫成績做得這麼辛苦、這麼好的台灣CDC,卻仍有人嫌的要死、罵東罵西。西方國家的人,看到了會認為這根本是無理取鬧。台灣人卻認為這是防疫生活的日常。台灣CDC指揮官陳時中。(資料照)     最近台灣有人以疫苗不夠,接種會「過期」,聲稱要聚眾去總統府抗議。姑不論人類會不會像超市的豬肉一樣「過期」,識字的人,應該有看到莫德納疫苗生產線出問題的新聞,應該要善意體諒台灣疫苗採買過程的艱辛、及真正到貨的不易,應該耐心合作、並好好坐下來聽CDC的說明,稍安勿躁,而不是像鬥雞一樣,每天叫個不停。這樣並不會使確診人數下降。 第二劑疫苗是「加強並刺激記憶細胞」,使以後抗體更強更持久,不會「保鮮過期」。mRNA原則是隔一個月就打第二劑,但指揮中心也表示,隔二到三個月後再打也無妨,AZ的第二劑更是隔越久、抗體越好(當然也不要拖到一年)。 目前台灣應做的是,設法把能拿到的疫苗,趕快讓第一劑普遍化,這比讓第二劑照原定時程完成接種,更是重要。除了像美國財大氣粗,疫苗來源充足,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因貨源問題,而採取很多彈性接種政策,非常不得已。疫苗如何分配,讓專家去操心吧,我們外行人,置喙什麼?其實最、最要緊的是,各人繼續保持平常高度的防疫生活方式,而不是「給我疫苗、其餘免談」。 近日又看到某名醫在YouTube 的受訪節目比手畫腳,大肆攻擊政府沒做好事先宣導,言下之意,若照他的「打疫苗的預防猝死秘訣」,則「300人不會因接種新冠疫苗而枉死」,雖然該名醫也很積極推廣疫苗,但筆者認為,他是否應該以保守的角度聲明:「純是個人意見,不是醫學界公認」。否則民眾會以為,「真正專家在民間」,「中央指揮中心是在做什麼?」 有關「疫苗致死」話題,從很多不幸逝者的剖檢資料,對照研究死亡背景值比較,學者專家都已一再提出學理證明,目前沒有任何一個猝死與疫苗有直接關係。「沒有疫苗,每天還是有一定數目的人死亡」,這個事實,很多人還是聽不太懂,或聽不進去。該名醫的意思,是否很多臨床醫師對接種者當時的評估或宣導,做得不夠謹慎,才有「那麼麼多人死亡」?或根本政府為衝接種覆蓋率、隱瞞欺騙民眾?所以他說,政府說這是科學,可是人民不相信這種科學。這是很嚴重的指控,也煽動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感。若照他的說法,高血壓控制不佳的人一針下去,因為很痛、血壓會立即升高而馬上掛掉,這是否太危言聳聽了?而且病人應該是當場死亡才對,不會是過了一兩個禮拜。 名醫提到疫苗的禁忌,跟一般原則都差不多,但又「強力推薦」注射疫苗前後,要服用蜂膠、魚油,以增加抗體的產生,這真令人吃驚。過去他也提過洗熱水澡,可以增加抵抗力、也是匪夷所思。又說高危險群應抽血查驗「血栓指數」D-dimer,若數字高者就不應接種,可以防止血栓悲劇。又指疫苗注射後、即使發燒也不要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打針時手不能插腰。這些恐怕都缺乏學理上根阿據,也不符合主流醫學說法。 推銷健康食品是可以,但不宜由地位尊崇的醫師來做廣告。若是這麼有效,政府應該對全國民眾普發蜂膠、魚油(而不是什麼五倍券)。疫苗導致的血栓(其實不只有AZ會引起),是無法以事前的抽血得知而事前預防的,血栓指數只是在發生後做為追蹤之用。目前國內疫苗導致血栓約是百萬分之四,機率非常低,很多醫師形容,比被雷公打到的機會還少(前台大某名醫說是十萬分之二,並不正確)。打疫苗後的高燒不舒服,通常是6小時以後,吃些退燒藥,此時對抗體的產生,是不會有什麼太大影響的。服用荷爾蒙,避孕藥者者不要接種,這個建議則早在五月份已經被防疫中心取消了。名醫說法顯未跟上腳步。 事實上經過接種醫師的評估,能注射就要趕快注射,才能早早有抗體,保護不要變成重症,這才是更緊急的最高原則,而不是「稍微怎樣就不打」,以為如此就可以減少「猝死」,筆者覺得這樣也太過天真。醫師的地位崇高,病人會相信醫師講的話,發言不能不慎,任何處置應該以主流醫學的公認想法為主。 事實上經過接種醫師的評估,能注射就要趕快注射,才能早早有抗體,保護不要變成重症,這才是更緊急的最高原則。(資料照)     換言之,大眾應該聽防疫指揮中心的公佈,而不是看YouTube 。指揮中心有義務保護國人健康,出了事必須負責,而其他人的發言並沒有。若有人因此聽了而害怕不敢打、或是去先檢查一堆沒必要的東西,造成緊張兮兮,或延遲了接種,最後卻不幸染疫而身亡,這是誰的責任呢? 要知道,得了武漢肺炎,所造成的血栓,比疫苗造成的血栓可能多出幾十倍,且更難以治療,也與呼吸衰竭、肺纖維化脫不了關係。相反,若只是疫苗造成的血栓,不但罕有,而且大多可以治癒。恐懼AZ疫苗的人(例如曾經投書「教師打疫苗兩個問題」的某教師團體,其癥結還是在不敢打AZ疫苗),宜多深思,不要人云亦云,耽誤保護力的獲得。 嚴格監督執政者,至為重要。但隨時懷疑政府「一直在謀害人民」(以便將來失去政權?),又指責防疫、藥檢專業人才太過缺乏,所以「一無是處」。或是罵有關人員炒股、偏袒,反正就是草芥人命,圖利自己。這樣真的會讓想為台灣奉獻心力的人,疲於奔命,天天忙於解釋、進而無法專心做事,漸漸心灰意冷。當有知識的人(我們的生技感染症人才,就是那麼幾個)都退居下台,而萬一是沒知識者出來領導,力量在哪裡? 要知道,大家共同的敵人是病毒,好好的攜手合作,努力把台灣顧好最重要。而且,知識才是真正的力量。 要了解這道理,很困難嗎? (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8-04
ROC?你俄國人啊?

ROC?你俄國人啊?

筆者轉貼東奧獎牌前五名的名單給朋友,其中ROC排名第四、金牌七面(截至二十八日),不知道其真相的朋友說,這ROC應該是山寨版,意思是說ROC(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是我們專屬,別人怎麼可以模仿或盜用。事實上,ROC(Russian Olympic Committee,俄羅斯奧委會)是俄羅斯因禁藥問題被禁賽,不能用國家、國旗參加奧運,為了不影響選手權利,所以改用「俄羅斯奧委會」的名稱參加。   假如常有出國經驗,便會了解,中華民國ROC只能在台灣用,國際上大部分都不承認,或可能誤認為中國,產生很多困擾。二○一四年筆者旅遊中南美,無論到哪裡,都要填寫國籍為Taiwan。抵貝里斯時,因為是邦交國,以為終於該寫國籍為ROC了,結果海關還是說要寫Taiwan才能入境。次日拜訪大使館,得到的答覆是,最好寫Taiwan,才不致有誤會。 若ROC是國際公認的中華民國縮寫,則俄羅斯奧委會必定不能用此名;現在他們會在全世界二○六個國家前面使用,可見沒有人認為他們是山寨。那麼,究竟誰才是山寨呢? 有人看到第二度參賽的「難民隊」(EOR),竟說這是哪裡來的怪胎?其實它是代表全球八二五○萬名被迫遷徙者和難民的團體,是被聯合國承認的組織,不是怪胎。而台灣一如往昔,須使用中華奧委會的「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義,國內很多人稱為中華隊。好笑的是,目前唯一得金牌的郭婞淳,是台東人、不是台北人。她是台灣的原住民,並不是中國人Chinese,拿的並不是中國的護照,而且她領獎時不能使用我們的國旗、也不能演奏我們的國歌。那麼,究竟誰才是怪胎呢? (作者為退休醫師,台北市民) ◎ 黃榮輝 東京奧運官網(https://olympics.com/tokyo-2020)不管是英文版或中文版,在「奧運會獎牌榜」(Olympic Medal Count)這一頁,你都看得到ROC。例如累計至二十九日,前四大贏得獎牌國家為中國、日本、美國、ROC。不過別激動,這ROC跟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的英文簡稱ROC一點關係都沒有,它是俄羅斯代表隊的名稱「Russian Olympic Committee」,翻譯成中文就是「俄羅斯奧委會」。這讓筆者覺得很奇怪:中華民國,果然不是一個國家?否則哪有國名簡稱被公然在國際場合「盜用」而悶不吭聲?不但不敢主張「我才是ROC」,還繼續摸摸鼻子用Chinese Taipei,中國的台北? 不過,這是歷史悠久的窩囊,就算了!但是,既然俄羅斯被罰不能用國名參賽,可以ROC,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用TOC,Taiwan Olympic Committee(還是Taiwanese Olympic Committee,我英文不好)? 最後,恭喜國民黨,你們的ROC終於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了,好羨慕!不過,你們要不要寫個信向國際奧委會、俄羅斯奧委會抗議一下,順便驗明正身? (作者為國考生,新北市民)
王英明 2021-07-30
沒有什麼「國際認証」,談外行凌駕內行!

沒有什麼「國際認証」,談外行凌駕內行!

這兩天小兒科醫師界,非常憤怒的話題是,小兒科、小兒感染科及婦產科醫師竟被認為是不懂疫苗的人,而指控的人,是時代力量的黨主席,她本身是藥理大學食品營養的副教授。藥物科技大學,廣義上是醫學的一個分支,當老師的人,平常接觸醫藥領域機會應該很多,對疫苗這麽專業的討論,既然仍是以外行角度,來責問內行人「你們懂嗎」,難怪令人有無語問蒼天的感慨,套一句專欄作家講的「會被氣得人都黏到天花板去」。雖然後來她有道歉了,但是身為國會議員,不是市井小民,提出指責之前,難道都不必有普通常識?一個不慎重的發言,將失去全台灣醫師對時代力量的支持,實在是得不償失。 (圖為日前立委陳椒華臉書截圖)   最近幾個月,為了政治利益,一些外行人,讀了一點皮毛知識,就想挑戰國內重量級的感染症教授、以及許多世界級疫苗學者。對這些人數有限的國寶醫學人才,我們醫學界一向是敬重有加,連開醫學會議時,當面碰到這些權威,也必須謙恭站在一邊,不敢造次。筆者身為小兒專科醫師,不是感染症次專科醫師、也不是免疫或疫苗專家,在醫學會也只能乖乖坐在台下聽他們演講,沒有發言的份。 近兩禮拜看到我們所景仰的醫學界大師,紛紛被各方奇怪的言論攻擊得體無完膚,實在非常痛心與不捨。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某些科學專家,已屢被某黨派一再糟蹋,以致生技工業發展停滯不前。很想請問那些人,你們什麼時候才要放過台灣? 這些政客完全違反文明世界的通則,不願尊重專家,而部分民眾竟然也樂當粉絲追隨,甚至高票把他們送入國會殿堂或地方政府,真是不可思議。說來真是好笑,某位高IQ外科醫師,竟然也搖身一變,成為防疫專家,天天開記者招待會。試想他去參加醫學會的疫苗、防疫專題討論會,他有上台發言的資格嗎? 近日常聽到新冠疫苗的「世界標準」、「國際認證」,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新冠肺炎疫苗的開打,不滿一年,最著名的四大疫苗,都是臨時認證,沒有一家是做完完整三期試驗,真正的藥證核准,起碼還要再經過三到六年的觀察。講白一點,全世界的人類都還是處於白老鼠的階段。沒有所謂國際認證這回事,有的只是各國政府的臨時藥證授權(EUA)。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因為美國沒有認證,或歐盟沒有認證,所以有問題。其實講這句話才是有問題。 近日常聽到新冠疫苗的「世界標準」、「國際認證」,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新冠肺炎疫苗的開打,不滿一年,最著名的四大疫苗,都是臨時認證,沒有一家是做完完整三期試驗,真正的藥證核准,起碼還要再經過三到六年的觀察。圖為疫苗示意圖。(路透社)   如果某政府認為某疫苗是合格的、是對該國國民有幫助的,就可以給EUA 購買來給人民使用,有任何責任就由政府擔保。這是展現國家的主權,與別的國家毫無關係。 「世界標準」是什麼?台灣一定要依照世界標準嗎?若是台灣的專家有足夠的超強能力,做出安全性高、有保護效力的疫苗,也會成為各國仿效或購買的對象,而成為國際標準。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人,才會說要追隨別人的國際標準。 「免疫橋接」也是很多外行人及部分保守或不樂見國產疫苗誕生的學者,所指責的話題。有些人可能不知道,美國FDA在審核藥物,有時候提早發現某藥確實有治療效果,便會主動對實驗叫停,提早准許讓正在服用安慰劑的病患,開始使用有治療效力藥物。這種彈性調整方式,免於實驗三期完成的作為,叫做「拯救人命」,不叫做「放水」。因為明明知道藥物有效,病人何必平白犧牲、繼續使用安慰劑?稍用點思考,便知道這是橋接的基本概念。 人類史上,過去疫苗的發展,起碼都要10年才算成功。事關緊急人命,去年新冠疫苗開始上市,前後只是半年到10個月。最積極的美國政府,不管成敗,盡量補助巨額款項給各廠商,並給予種種幫助及方便,在剛進行三期有初步報告,立刻准許EUA而上市開打。在這裡插一句話:某執政黨前任立委最近竟諷刺說,會快速給高端EUA,是因為該疫苗公司缺錢。美國政府那樣疼惜其國內疫苗公司,台灣竟然有人喜歡作賤國產疫苗,真是令人悲從中來。 世界各國新冠疫苗使用至今,安全性雖各有難題,大致上已經開始發揮降低感染的危險,以及重症死亡的發生率,抗體產生的成效,結論慢慢也都底定。在開始,完全是茫茫然,不知道保護力如何,各疫苗才會進入三期實驗,以實戰觀察疫苗的效力。但現在既然已經都確定了疫苗大概的結果,而在實驗室裡面,也可以用嚴謹的血清抗體比較,以統計學方法估算另一疫苗的效力,這跟前面所說,美國FDA有時候視情況,當審查某種藥物,已經確認結果,就可以提前勒令停止三期實驗而正式給藥,目的是為了救病人,是一樣的道理。 明明都已知道在實驗室裡面做完比較,並且確認有效力,若是到重災害地區,還是執行傳統三期實驗,也就是部分人給疫苗,部分人給安慰劑(生理食鹽水)、而讓某群人冒著染疫的危險,甚至重症死亡,這不是非常不人道的行為嗎?若是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該說:免疫橋接是草菅人命,我們反而要說這是要拯救人命。 科學必須講究真理,研發疫苗目的是為了救人。外行人甚至像筆者本身不是感染症醫師,唯一能做的就是絕無懸念,信任專家。國內有很多疫苗免疫學者菁英,筆者相信他們是憑著對學術的一股熱情,希望能夠做出領導國際標準的疫苗,貢獻全人類。如果真的是為了謀利,在私人大醫院當主治醫師或個人開業,應該會有更好的收入。 在台灣有些人,完全不相信人類也會有偉大的使命感或情操。他們認為凡事一定要對自己有利益,不然你為什麼要做?對那些日夜努力、研發疫苗的專家學者,完全不了解、也不相信,所以會用極盡侮辱的語言來攻擊。他們也不覺得發展國產疫苗,對國家會有什麼好處?甚至跟中國一樣,擔心台灣會因此發展疫苗外交、擴大台灣的影響力。所以總是以「不合國際認證」,「不符合世界水準」來批評。本文就是想指出他們的錯誤所在,這不是護航國產疫苗,也不是說高端就是最好的疫苗,國產疫苗就像自己的孩子,是全國人民的疫苗,不是某一黨的疫苗。我們要做的是嚴格去監督其品管,而不是盡講外行話。 圖為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書記長鄭麗文、首席副書記長陳玉珍日前開「外交部淪為高端國際行銷部?」記者會,鄭麗文質疑,國產疫苗未經國際認證,送出去真的能強化邦誼嗎?(國民黨團提供)   (前小兒科醫學會教育委員)
王英明 2021-07-28
與歐吉桑談國產疫苗

與歐吉桑談國產疫苗

很久沒吃漢堡,中午嘴饞想出門去買外帶。途遇久違的柑仔店老闆。他問我要去哪裡,我回說:「我要去圖利麥當勞。」他聽了哈哈大笑,抓著我問了一些最近很夯的「國產疫苗」疑惑。我整理一下較易聽懂的回答內容如下: 1)聽說國民黨控告衛福部阿中等人、圖利一個叫「高端」的新冠疫苗公司? 圖利是貪污治罪條例很重的罪。國民黨認為政府「突然」核准一個民間公司疫苗的EUA(就是緊急狀況下政府擔保、暫時核准的藥證)。但有沒有保護力都還看不出來,這一定有圖利廠商、甚至有炒股的罪嫌。 其實有沒有炒股,只要去查股票所有人名字就知道,沒有證據應該是不能亂猜。 2019年上半年,新冠疫情開始擴散,美國總統川普就已灑下百億美金,要十多家民間藥廠趕快研發疫苗,有沒有效都不管,就是鼓勵各藥廠趕快花錢研究。最後只有三家得到EUA。對還沒得EUA的藥廠,如諾瓦瓦克斯或賽諾菲,美國政府還是繼續撥給經費,甚至第一期都還沒有做,錢都已經到位。但從頭到尾美國的在野黨、媒體都沒有指責或控告政府圖利廠商,事後證明好在多虧有這些疫苗,救活很多人。照國民黨的理論,川普或後來的拜登,至少要入獄一百年。 公務員的作為,本來就是應該圖利人民跟國家。台灣的行政單位,爛的很多,但努力做事的也有,有才能的人,往往不太敢拼命,因隨時有可能會被控告圖利廠商。過去南科減振、宇昌、翁啟惠浩鼎案,都是如此。台灣生物科技也因此耽誤了10年。高鐵剛興建,被國民黨罵慘、說是爛鐵,現在高鐵已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份。如果當時圖利罪成立,主事者被抓去關,現在也還沒有高鐵了。當年若不是李國鼎力排眾議,堅持推動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就不會有今天的台積電。你可以說李國鼎當時是圖利張忠謀? 有些人不花吹灰之力,對別人隨便潑一盆髒水,提告說圖利他人,結果讓努力做事情的人,必須花很大的力氣去解釋,反而耽誤正常的工作進度、心灰意懶。最近各界在討論「疫苗卡」,以方便民眾在世界各國旅行經商或出入場所,連這個也有人在投書裡說,做疫苗卡是圖利廠商。這很像佛印所說,心中有糞土,看別人都是糞土。 人類社會就是靠互相圖利這樣方式運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在圖利他人。例如去全聯買東西,是圖利全聯。去看電影是圖利電影院,不然他怎麼繼續經營?政府也該要跟川普一樣,圖利疫苗公司才對,才能確保國家企業的茁壯,才有足夠經費繼續研發,製造供應更好的疫苗。圖利別人是正常商業社會的行為,而別人也是在圖利你,除非有證據是違反法律,否則不該隨便含血噴人。 國產疫苗上市,其實只是提供國人多一項選擇。對國產疫苗沒有信心的人,大可選擇打進口疫苗。但是不要阻擋想打國產疫苗的人的機會。(AFP)   2)照這樣講,國民黨很反對疫苗國造? 哪有這回事,您太冤枉國民黨了。去年2月立法院院會表決,時任國民黨團書記長蔣萬安曾說:「我認為特別條例裡,針對疫苗及對抗病毒藥物,應該給研發團隊正向的鼓勵及激勵」,總召林為洲也說「對於研發疫苗的投入,真的需要相對的鼓勵措施。」 去年7月起國民黨立院為恐購買進口疫苗不易,又再建議政府,應該努力扶持國產疫苗生產,並且屢次增加預算,更要求實驗標準應降低(例如第二期實驗從3千人降為1千人就可以),以便國產疫苗能夠加快上市。9月追加預算詢答時,國民黨還嫌進度太慢:「國內疫苗研發疫苗進度要加把勁,資料顯示最樂觀竟要拖到2021的4到6月,希望能盡快」。當時朝野一致通過疫苗相關編列預算,2020年第二次追加預算,其中疫苗臨床試驗編5700萬元協助,第三次追加預算時,疫苗研發及採購編了133.5億元,第四次追加預算則編列了224.5億元。(以上資料來自聯合及蘋果新聞網站) 執政黨對朝野協商的結果,一年來竟「信以為真」,所以積極邀請專家,協助疫苗公司做各種先期實驗,大家努力研發,在今年七月還有人指政府在壓力下,故意刁難、拖延進度,說還要補件。如今這個國人千盼萬盼的新生寶寶,終於誕生了,大家都感到欣喜光榮之際。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卻說,這是揠苗助長、要提告衛福部。 事情為什麼變這樣,老實講再過一百年,我也想不出來。 3)聽說是高端疫苗的實驗,沒有做到三期,不符合世界標準? 這是外行話。哪來的世界標準?不要以為國外的疫苗就多麼「符合世界標準」。目前全世界最著名的幾個新冠疫苗,都是沒做完整的三期實驗、頂多是有期中報告,就申請EUA,開始大量上市使用 ,一方面繼續監督。近月有部分疫苗已經三期結束收單,但其實真正的安全性、保護力,還要再觀察好幾年。沒有一家疫苗敢說自己是百分之百的,大家都仍是且戰且練兵。截至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疫苗是得到正式的藥證核准。 而且過去我們採用的其他種疫苗,事實上很多也沒有做完三期實驗,就開始注射,例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不同血清價,每次有變更,都是利用效價的比較而已,又如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也是如此。每年施打的流感疫苗,如果做出來都要三期實驗,疫情早就過了。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透過分析現有疫苗接種者體內的「中和抗體量」,回推疫苗的「保護力」,早已在流感疫苗研發上行之有年。即使沒有三期實驗,透過比對國際大廠的疫苗數據,仍能檢視疫苗保護力。這就是一種橋接的觀念。最近橋接也發展出幾種改良型 。 昨天的外電報導指出,歐美政府、科學家正努力建立一套衡量新冠病毒疫苗效力的「基準值」,讓疫苗開發藥廠能以更小規模、更快速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另外,歐盟與英國主管機關也正與業者合作,針對類似台灣國產高端疫苗採用的「免疫橋接」研究建立一套標準,以利加速疫苗開發時程,能更快上市,因應全球疫苗短缺。也就是說免疫橋接,已經越來越成為世界的主流。因為第三期試驗,在疫苗緩和國家根本沒有辦法做。而在疫情慘重國家,又似乎有違反人道之嫌。 可見台灣國產疫苗並不是沒有符合世界水準,而且還可能是目前世界的先驅。且高端資料也指出,他們的二期比一般疫苗的二期做得更多,據稱目前也開始在烏拉圭做三期,希望得到更多的公信力。 要注意的是,兩種疫苗的效價比較,必須在同一個條件,同一個實驗室做出來。所以有些外行人常列舉數據,來「譏笑」某疫苗數值低不夠看,這是錯誤的比較。但無論如何,血清效價與保護力,可以成為平行關係,已經是專家公認的事實,很少會有例外。 4)高端疫苗的EUA審查過程是黑箱作業? 疫苗是藥物的一種。國內過去數十年來,藥政處或食藥署,審核藥物的核准,「從來」沒有公開或錄影、公布,這次卻被有些立委特別要求要錄影,這也很奇怪。根據資料,當天有21位委員,主席外,贊成通過為18人,1人要求補件,1人反對。文明社會的「常識」,是我們必須選擇要信任專家(名記者矢阪明夫言),否則會天下大亂。 而且根據6/18立法院朝野協商,決議在通過EUA兩週內,就要公開會議記錄。但現在才過三天,質疑黑箱作業的人,到底在急什麼? 而這次會議記錄的公開,朝野同意將用隱名方式。當時應該也是這條件,才讓專家願暢所欲言,不受干擾。在台灣如此特殊的藍綠對抗與認知作戰下的環境,如果不這樣做,將會使很多專家(他們是國家的寶貴資產)飽受攻擊或網路霸凌,將來這種審議會議,就找不到有人願意參加了,沒有人會為只有2500元的出席費,讓自己受辱罵。 5)聽說高端還沒有通過EUA,就已經生產幾十萬隻疫苗,這不是有偷跑之嫌? 如果要等通過EUA,才開始買原料開始製造。那麼疫苗上市還會再拖上三四個月,世界上沒有一家疫苗公司是這樣做的。何況疫苗做好,還要檢視儲存效果,看可以放置多久不會變質。先做好疫苗,如果EUA沒過,就是銷毀而已。這是世界上所有藥廠的通例。 6)某市長說,為什麼這麼急著核准EUA推出國產疫苗?我們的疫情有如此緊急嗎? 台灣疫情不緊急嗎?那為什麼每天都有大賣場需要關店消毒?為什麼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到公共場所都戰戰兢兢,連完全解封都遙遙無期?隱藏的無症狀感染者看來是還有很多。 自己國家能夠生產有足夠的疫苗,不怕從國外買不到,疫苗接種能普及,降低了疫情,才能開放旅遊、經商,也能放鬆邊境管制,開始與世界接軌,經濟才能夠復甦。疫苗絕對是決定國家前途的戰略物資。若是等到疫情大爆發(也就是某市長說的緊急情況),再來籌備國產疫苗的生產,到時已是緩不濟急。 國產疫苗上市,其實只是提供國人多一項選擇。對國產疫苗沒有信心的人,大可選擇打進口疫苗。但是不要阻擋想打國產疫苗的人的機會。好比你喜歡吃西瓜,你就儘管吃西瓜。但是你不須要說鳳梨的壞話,因為有的人就是喜歡吃鳳梨。 從內行觀點,與美國國家衛生院合作的國產疫苗,由於是次蛋白製品,並沒有直接進入人體細胞內,所以副作用反應會很少,比較沒有發燒、腫痛的問題,也可能較沒有心肌炎或血栓的顧慮。若是抗體持續夠好,保護力也佳,將來可能會出口或捐贈到很多國家,造成另外一個Taiwan can help 風潮。 (作者為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7-22
唱衰AZ疫苗,請先要有國際觀!

唱衰AZ疫苗,請先要有國際觀!

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從最初的3月底開始到目前,台灣所用,都是以英國牛津AZ(阿斯特捷利康)疫苗為大宗。我國政府選擇這個疫苗,猜想最初是世界統籌疫苗分配的Covax的安排,而疫苗有不需特別冷鏈的方便性、價格較合理,取得過程順利不受政治干擾(輝瑞BNT有在中國設立「大中華總代理」,是所有疫苗公司的唯一,政治因素造成台灣超過半年的購買紛擾,至今餘波盪漾)。而日本捐贈AZ疫苗數目,竟可覆蓋台灣15%的人口,在各國的疫苗都進貨量不順的時候,這個數目很是龐大。 台灣第一順位的醫護,90%以上都打AZ。而除北美外,世界各國採用比例最高的疫苗(約2/3國家)就是AZ,至少有147國。歐盟主要領袖,包括英國王室,皆打了此疫苗,在歐洲擁有非常崇高的信任度。其研發人之一的吉爾柏特女爵(2021年皇家授勳),七月初在溫布頓網球場,接受7500名觀眾長達一分鐘的起立鼓掌致敬。此疫苗的研發,只費了兩個月,研發小組並期許以成本價,提供世界各國,以便所有人類共同抗疫,而非富裕國家才能購買。我們在影片中看到受讚揚的女爵,神情靦腆害羞,其謙虛的學者風度,非常令人感動。 AZ疫苗研發人之一的吉爾柏特女爵(2021年皇家授勳),七月初在溫布頓網球場,接受7500名觀眾長達一分鐘的起立鼓掌致敬。(美聯社)   在台灣,或許是某些政治因素,特定團隊與媒體,有意讓人民對這疫苗產生偏見,近半年來,以未過濾或捏造誇大的理由,反覆洗腦台灣社會,例如「是日本不要的」或「催命針」形容,造成人心惶惶。(從最近「預約選擇疫苗」的比例,證明發揮了效果)。這些負面的新聞及「AZ特戰隊」訊息,在國際上已使台灣大大失分。 事實上吉爾柏特女爵在受訪時也表示,AZ疫苗確受到極大的污名化。在歐洲特別是北歐,四月份發生的稀有血栓事件(在二期試驗可能沒有受重視),轟動了當地。丹麥與挪威相繼停用,有些國家只是跟進,但後來5/20丹麥又恢復使用。可能是原因無法確定、而且咸認為利大於弊,救了很多人命;除有些國家在限制某些條件,各國還是繼續用AZ接種。而台灣直到六月底,接種數目快近百萬,真正的本來沒有慢性病者、因疫苗造成血栓及血小板低下,也僅有寥寥數例,且多已治癒(歐洲病例是台灣的三到六倍)。 撇開血栓不談,最近所看到最奇異的說法是,是有一神經科教授,竟公然為文,懷疑泰國代工AZ疫苗的品管,理由是工廠由皇室投資,因侮辱泰皇將判刑15年,所以無人敢公正公開評估其品質,因此該教授「自由心證」泰國代工AZ疫苗必有問題 ,並建議政府不要使用此批疫苗,贈送給較落後國家(但如真的出了問題,我國政府要不要負責?沒有說)。 此一製造恐怖的發言,是在唱衰大眾盡量避開AZ疫苗嗎?因為無人知道他打的是哪一批(連地方政府、醫院、醫師都不知道)。迄今全世界應該沒有人去問自己所打的疫苗,是哪個國家代工的。因為大家都會信任,事關人命的重要疫苗,無論在哪裡,一定有母公司嚴格的監督控制。所以像這種毫無證據的指控,會不會引起國際糾紛?該教授不怕泰皇聞悉後,以外交途徑,將他引渡到泰國去開庭嗎?想來真是毛骨悚然。而且泰國是亞洲大國,在歐盟的開放旅行名單,是少數列為white list的國家,也就是准許其國民來遊覽(台灣在六月中旬也被列入,但七月一日已被移除)。 另外一種常聽的說法是,「打了AZ,將無法出國」。這個「國」應該指的是美國。美國固然早有購買AZ疫苗,但因國內已有同質的嬌生疫苗,另外還有自己研發的兩大人氣mRNA疫苗-輝瑞及莫德納,怎麽打都打不完(連觀光客一下飛機就可在機場免費接種),根本不需要再增加「可能有血栓風險」的AZ疫苗。簡單講就是美國沒給EUA。 順便說一句,EUA如果翻譯為「使用國政府風險擔保、廠商免責、特准暫時藥證」,一般人就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沒有透過政府,就買不到疫苗。最近台灣的大企業家買BNT疫苗,但沒有政府的擔保,是買不到的。是政府要向大企業家感謝、還是顛倒過來,其實很容易明白。但小英政府還是有一再表達謝意,因為捐獻疫苗給國家,是很大的貢獻,全台灣人都很感激。但有人說政府「收割」,毫無感謝,就不知道是什麼居心了。 很多美國人沒有聽過AZ疫苗,更何況,入境美國,根本不需要疫苗接種證明,所以是什麼疫苗沒什麼差別。而加拿大在九月份才開放觀光旅遊,入境要件的「疫苗通行證」,與歐盟是完全一樣的,也就是輝瑞BNT、莫德納、嬌生、AZ共四種。 其實現在歐、美的海關規定,非常複雜,各國都不同,簡單一句「打AZ不能出國」太沒有國際觀了。進海關的旅客有分為「必要旅行」(探親、開會、就學)及「非必要旅行」(也就是一般性的純旅行)。歐盟對非歐盟成員國入境者,有列為white list,才准許來「純旅遊」,而且每兩週視各國疫情調整一次。英國則分為綠色、橙色及紅色系(台灣目前是橙色,7/19起會改為綠色)。而且在不同分類,即使有「疫苗通行證」做法也不一,有的是PCR後必須到檢疫旅館14天、第七天還要做一次試驗、有的是連PCR都不必。所有文件的規定隨時在變,事先一定要做好準備,才去買機票,否則到時候無法入境,會增加自己麻煩。 最近某報網路報導(內容不知是真假),提到一留美學生,在學校報到以後,發現在台灣已先注射一劑的AZ不被承認(應該是該校沒聽過AZ),所以要求她從頭打莫德納疫苗。這就是沒有國際觀的結果。既然要到美國、就應該事先知道美國沒有AZ可以接打。而且進入美國海關本來無需「疫苗卡」。所以出國前根本不須注射,到了美國再說。 既然要到美國、就應該事先知道美國沒有AZ疫苗(中)可以接打。而且進入美國海關本來無需「疫苗卡」。所以出國前根本不須注射,到了美國再說。(路透社)   但猜想有些媒體,就是藉此唱衰AZ是不被「世界」所接受的,其實這只是極少學校的無知認定。若是持有我國將發行的「國際疫苗卡」,這都將迎刃而解。這個例子最後只是「混打」而已,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談到「混打」,最近話題沸沸揚揚,其實已有十多個國家開始這個政策。紐西蘭政府的EUA只有輝瑞一種疫苗,其衛生部的官網明示國民,若在海外只注射過一劑,除嬌生外,無論任何廠牌,返回紐西蘭都應直接混打輝瑞BNT。德國更是很多人都已經混打AZ+莫德納或BNT。台灣的CDC較為謹慎保守,希望有更多的資訊文獻再做決定。奇怪的是,很多主張混打的人士,也反對國產「疫苗橋接」得到EUA。這種對科學竟有前倨後恭的態度,是很矛盾的。 無論如何,由於混打的趨勢,最近AZ疫苗,已成為醫界人士口中的「第一劑疫苗首選」。若是疫苗缺乏,只夠打一劑,AZ更是名列冠軍,其保護力以76%贏過莫德納的70%、及輝瑞BNT的52%(台大黃立民教授研究)。而各種混打方式,也都以首劑AZ、再搭配其他疫苗,抗體效價最高,所以打AZ有「進可攻、退可守」的說法。 最後要提到,醫界已ㄧ再提醒,台灣自然死亡,每天平均本來就有480人,如去掉事故傷害,保守估計至少50個人是剛好事前有接種疫苗,無論哪一個廠牌都一樣。但AZ疫苗是接種的第一波,又碰到接種年齡的最高層,這種機率當然最大。 有一個笑話說,人猿兒子問媽媽:我們什麼時候才要接種新冠疫苗?人猿媽媽說,等人類的接種實驗結束,我們就會開始打了。 確實,現在全世界的所有新冠疫苗,都算是實驗階段,各國都還在摸索什麼才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疫苗都有利有弊。一天到晚「非買BNT不可、其他都不考慮」、「AZ最是致命」、「打AZ出不了國」,這些毫無國際觀的講法,就請不要再散播了。很高興現在連縣市首長也會說一句:「不要選擇,能打到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這句今年二月份美國專家早就講的名言。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7-19
與歐巴桑談新冠疫苗

與歐巴桑談新冠疫苗

與歐巴桑談新冠疫苗!圖為情境照,人物與本文無關。(資料照)   為覓食不得不上市場,遇見久違的賣菜歐巴桑,纏著我問一些問題。在保持社交距離狀況,我用口語化、容易聽懂的內容回答如下: 1)看新聞說,「也記」(AZ) 疫苗保護效果比「莫德納」差好幾趴? 答:疫苗在做人體實驗的時候,因為時間、人種、地區、年齡的不同,每一種做出來的保護效果,報告會有差異。所以不能橫向做這樣的比較。比方說,你大兒子在去年的指考數學85分,二兒子今年考90分,你可以說老二功課一定比較好嗎?當然不行,因為題目不一樣。 2)聽國民黨說「也記」疫苗是催命符、打死很多人? 答:哪有這回事。沒有疫苗的時候,台灣每天本來就有350-450人逝世,裡面有不少是猝死,也有很多是原來的慢性病突然間有病變。怎麼會在使用疫苗後,每天有人逝世的事實,突然都會消失?變成凡是有死亡,都是事先有打疫苗的關係?照這個道理,如果不進口疫苗,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突然間會增加好幾年、因為沒有人逝世? 「也記」(AZ)疫苗是世界上最多國家使用的疫苗,德國總理、英國首相、台灣前副總統、國民黨很多元老都是打這款疫苗。如果會到處造成死亡,這家疫苗公司不是早就賠到賣褲子?疫苗都是要救人的,有問題就不會上市。當然萬一有問題(包括幾十年來的各種疫苗),也有「國家救濟補償方案」。但我當醫師45年,似乎很少聽說過有人因與疫苗有關而死亡,領到6百萬。目前的新冠疫苗猝死案件,也是如此。 AZ疫苗是世界上最多國家使用的疫苗,德國總理、英國首相、台灣前副總統、國民黨很多元老都是打這款疫苗。(翻攝管碧玲臉書) 3)專家常說疫苗利大於弊,又說什麼死亡背景参考值沒增加,所以不要擔心,但我還是怕怕。 答:簡單講,一家慢性疾病安養院,每一個月如果平均有三名死亡的話,大家打了疫苗後,那個月還是死亡三人,那就當然是可能與疫苗沒有關連(當然解剖才是唯一答案)。 4)某市長說,大家穿 made in China 的衣服都沒有關係,為什麼疫苗就抗拒made in China? 這種凡事「反中」似乎沒必要。 答:這不是反中啦,台灣的經濟部的法律規定,從馬英九國民黨時代就已經訂下了「中國血清製劑包括疫苗不准進口」條文。如果中國疫苗很優秀,要進口是可以,但是立法院必須修法。再說一句,打在人身上的藥品,跟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可以類比嗎? 從馬英九國民黨時代就已經訂下了「中國血清製劑包括疫苗不准進口」條文。如果中國疫苗很優秀,要進口是可以,但是立法院必須修法。再說一句,打在人身上的藥品,跟穿在人身上的衣服,可以類比嗎?(資料照) 5)我有必要選擇疫苗廠牌嗎? 如果想去餐廳吃飯,但餐廳目前因食材問題,只有肉絲炒飯,如果非要吃海鮮炒飯,那要等三個禮拜。你能再撐三禮拜,當然就餓肚皮等。但你明明很餓(害怕隨時隨地被不明來源感染),有什麼就先吃什麼,起碼肚子飽(在街頭比較放心)。話又說回來,海鮮炒飯真的就比較好吃嗎?也不一定。 6)打了疫苗就天下無敵,不怕感染?所以某市長說,「暴力處理」,就可以解決疫情、病例歸零? 沒有一種廠牌疫苗是保證你百分之百不受新冠病毒感染,何況病毒目前還是會有變異。打疫苗是讓你萬一受感染後,很可能只是輕症,或是傳染力降很低。對長者更是「保證」不會住院或死亡。疫苗打完,平常的防疫工作都是要照做(也許要再繼續做兩年到三年)。 7)台積電、郭董好棒棒,買到了政府買不到的疫苗? 這種講法是大錯特錯。由於目前的新冠疫苗,跟過去的舊疫苗不一樣,都屬實驗階段,為了救命又不能不打,所以一定要由政府出面做擔保,在萬一的時候願負起責任,讓廠商免責,廠商才願意賣給你。 這次BNT疫苗能買成,若無政府出面保證,根本不能成交。過去由於政治因素,我國政府直接購買BNT,一直受到某些阻礙。所以改由民間以商業契約,完成買賣意向文書。但背後還是要有我們政府的支撐,才能完成。政府也要充分嚴格監督疫苗的製作、保存、運送、品質、安全性,要花很多力氣的。民間沒有一個單位可以做到這些事情。 8)郭董有寫文章向北京感謝,那我們是不是也要心懷感激? 這個有點好笑。胖虎常常欺負大雄,有一天胖虎突然不想打大雄,讓大雄覺得走路變得很自在,所以大雄應該非常感激涕零? 9)聽說疫苗現在流行要求注射右手臂,因為離心臟比較遠、比較安全、不會引發心臟病? 這個更好笑。如果讀過國中健康課應該知道,所有血液不要半秒鐘就都會流到心臟,在肺部「清洗」乾淨後馬上再送全身,不管你是右手臂左手臂。(防疫中心記者會,有記者沒有這個常識,竟也就這問題當場發問。大學畢業的藥藥專業記者,腦袋是跟菜市場歐巴桑一樣?)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7-14
台灣還不到佛系防疫的階段!

台灣還不到佛系防疫的階段!

希望台北市政府三思,當初為「省錢」(或別苗頭),不想做PCR,但後來也是PCR了;當初不願中央進駐,以顯現自己的超強能力,後來「前進指揮所」還是進駐了。圖為指揮官陳時中(左)與台北市長柯文哲(右)等人2日召開臨時記者會,陳時中宣布將與北市將設立聯合前進指揮所,儘快解決環南市場疫情,柯文哲也比OK手勢回應。(資料照)   7/3週五有北農加環南市場的52人PCR確診消息,驚動各方。我看到兩天前剛好有前防疫處張姓官員,在談話性節目提及,寧夏夜市微解封措施(其實只是開放外帶,與街頭餐廳沒兩樣,但夜市有「停留較久」的性質),很可能是一種可以兼顧經濟的「超前部署」,所以要大家不要小看柯P的智慧。他並說印度變種病毒,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了解,怎麼「圍堵」都沒有用,人類應學著與病毒、與疫情共存,並舉新加坡為例,應該在不要太嚴峻限制下,盡量想辦法讓經濟活動復甦。 這讓人想到,這一個半月來,北市府的防疫「無為而治」,是否就是呼應「圍堵無用」理論下的產物? 雖然柯P說「怎麽跟教科書講的不同」、「原來有潛伏期14天」、「苗栗原來是做PCR成功的啊?」、「你知道齁沒有那麽嚴重啦」、「大多數是別縣市傳來」,而被路透社前記者評為「令人嘆為觀止的傲慢」、「聽市長言詞後太太每天氣得衝到天花板」,但是,確實近來學界漸漸有人認為,應把武肺病毒視為「稍嚴重的流感」,無需太強力疫調、匡列、隔離,對經濟才不會造成鉅大的影響。這個防疫觀念與做法,其實在疫情剛開始的英國,也有實施過,但死傷慘重後,也不能不放棄了。 圍堵沒有用嗎?看屏東的病例,在大家合作下歸零,就知道了。(有人還謠傳因為是小英故鄉,所以不能不圍堵,真的是夠了)。坐在冷氣房可以遠距上班的高級官員大老闆,不需要面對人群,染疫機會也低,但我們無法想像,一年半以來,若非民間努力配合(有人酸酸的說,台灣人怕死,其實也對啦),防疫中心的不眠不休、到處撲火,台灣怎可能讓疫情良好、成為世界模範生?也讓經濟繼續理想地成長,即使目前有點失控,看起來好像要亡國,但在歐盟眼中,仍是前段班,所以在允許入境「白線國家」佔有一席,這個白線,全世界才十幾國而已。 若全台現在都跟北市一樣,以佛系做法,不疫調、隔離、匡列,預料台灣民間很可能將會有大量的病患,尤其是年長者的死亡、重症及無法預料的許多淒慘後遺症,這樣的做法,代價太大了。而且該前防疫官員外行地強調,印度變種只是稍嚴重的流感,其實那是指比最初的武漢病毒株稍嚴重,但跟流感比起來,嚴重度與死亡率是20-40倍以上。我們的社會能夠承擔這樣的人力損失嗎?我們的醫療能力、有充裕到可以面對如此重大的傷病嗎? 要讓武漢肺炎病毒流感化,疫苗覆蓋率起碼要達到六至七成以上。現在的台灣真的還沒有這樣的本錢去做。為了拯救經濟,放鬆了防疫措施,造成的後果,更不堪設想。這時候即使暫時再好的經濟,也很快就被「沒收」回去了。 希望台北市政府三思,當初為「省錢」(或別苗頭),不想做PCR,但後來也是PCR了;當初不願中央進駐,以顯現自己的超強能力,後來「前進指揮所」還是進駐了。事情何必這樣繞一大圈呢。真正的佛系,反而是全權交給真正專家衛生局長,自己不插嘴主控,如東部某縣長,雖然沒有157,但是滿意度很高哩。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7-04
從聯亞解盲談幾個疫苗問題!

從聯亞解盲談幾個疫苗問題!

昨天又有第2個國產疫苗「聯亞」的二期解盲結果發表。國產疫苗是否能夠在七月中上市,意料中ㄧ定仍會有很大、很多的爭論。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疫苗問題,會像台灣這樣充滿政治意味。筆者並非疫苗專家,在此只是想以一位愛台的老醫師思考,提出幾個有關疫苗的看法。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疫苗問題,會像台灣這樣充滿政治意味。(報社合成/法新社)   1、「捐贈疫苗」是一件荒謬的事情。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由民間團體購買捐贈政府、再讓人民使用。疫苗買賣一定要經過政府。因為疫苗是非常特殊的醫療用品,對健康與安全影響非常鉅大。若是藥品已是「正式核准」approval,由商人自由買賣,當然沒有問題。但目前即使所有的頂尖世界級疫苗,全部都是仍屬於「緊急授權使用」(EUA),沒有一個是正式核准,都是由政府出面作為擔保,在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才能由政府來負責一切。所以現在各國所有的疫苗買賣,操控權都在政府而不是廠商。 既然是要由政府來擔保,疫苗的購買當然是由政府來處理。台灣的政府為什麼會買不到疫苗、而要由民間去購買再來捐贈、但最後還是要回歸由政府來擔保?顯然問題還是出在政治。台灣政府的資金不如民間資金嗎?不可能。購買的管道不如民間嗎?當然不是。冷靜思考,政府沒有辦法購買,明明就是因爲政治,如果誤以為民間力量大於政府,實在是思路不清。這像不像早上的公雞,自以為是牠啼叫、才讓太陽升起一樣好笑? 幾個商界、宗教界,政界大老,甚至領導輿論,自認為是政府的不夠、能力不足,「有我才夠看」,對此,筆者覺得小英總統與阿中,確實是太忍氣吞聲了。但有思考能力的社會大眾,請就不要繼續容忍附和那些荒謬的看法了。 2、政府購買疫苗沒有超前部署? 這是更荒謬的想法。購買疫苗或投資,需要龐大的資金,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狀況,如果一年半前就提前購買那些根本只是臨時授權、成效都不一定的疫苗,民進黨豈不是會被K的滿頭包?(尤其在去年疫情平靜的時候) 美加各國其實去年其實都是在「賭」,幸好最後是賭贏。台灣的社會與在野黨顯然不會有這樣寬宏大量。 另外很重要的是,現在世界各國疫苗製造供應鏈、幾乎所有製造廠商都斷炊,根本沒有能力製造足夠的疫苗。台灣的上半場疫情平穩,從來沒有人要公平給這個「不是聯合國會員國的成員」足夠疫苗,台灣政府再有錢也沒有用,因為別人認為你不需要,而且其他會員國已經輪流分過了、才換到台灣。所以謾罵政府沒有努力購買疫苗,才讓「疫苗不夠」,是非常不公平、不理智的一個批評。 3、世界安全有效疫苗那麼多,所以我們不需要國產疫苗? 前面講過,疫苗並不是我們想要、有錢就能購買,有時即使忍痛喪失國際地位、喪失獨立自主權利,也不見得能夠買得到。而且照目前看起來,病毒隨時有變種發生,每年需要不同新的疫苗,來應付本國國民健康的需求。我們是財源豐富、科技能力也夠強的高級文明國家,不該是可以任人宰割的小國。我們發展了國產疫苗,以後就不必再向其他國家卑恭曲膝。所以一定要有我們的自製能力及建立科技基礎的工廠,才能夠在這個競爭的世界,繼續生存。 4、鼓舞國產疫苗的製造,就必須要用更正面寬容、當然也嚴格監督的方式,促使它成功。 目前看到幾篇有關對國產疫苗橋接或EUA的問題,筆者不能說他們內容有誤,只能夠說觀點太過政治化了,甚至讓人覺得就是想打壓國產疫苗的上市,才故意講。例如有人「刻意」去討論德國CureVac 的實驗失敗問題,卻沒提到它是修飾不佳的mRNA,也易誘生干擾素而影響到T輔助細胞,而且也有專家指出它的注射劑量濃度太低的問題。該疫苗的解盲失敗,說早在意料之中,其實並不過分。但如果有意無意忽略國產疫苗目前的謹慎精確方式,一直用別人的失敗,來暗示國產疫苗也將面臨失敗,說是居心不良也許有點過份,但還是希望所謂專家們,能夠提出更加鼓勵正向的要求,嚴格監督政府,也幫忙國產疫苗的早日誕生。 也有人刻意提美國或WHO強調「橋接免疫」的否定,非要再完成三期實驗。但其實他們也都仍在討論中而已。況且是否得到緊急授權,完全是個別政府本身的考量。當初新冠疫苗的出現,也完全是在各國政府為了緊急狀態下不得不做出讓步的EUA,沒有一家是做完整三期才上市。 台灣政府有資格按照自己的權限和保證,提出自己的EUA,為本國人民做出最好的選擇。這是政府的權利,也是義務。當一個學生,因為某種家庭因素,沒有辦法念到畢業,但是卻可以報考同等學歷參加大專聯考,而且考的成績也很好,你總不能如此就阻止他說不可以念大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最近更有人刻意強調政府對EUA審議會成員的更動,認為是故意剔掉持反對意見的專家。但食藥署資訊顯示,會議專家成員,都只有諮詢顧問的資格,並沒有法律效力,所有最後的決定權仍在食藥署本身(不是這些審議專家),而且每次會議成員大多會更動。筆者剛好看到「最近的」一次名單,很驚訝發現防疫中心台大張上淳教授被「換下」。他不是自己人嗎?後也知道中醫大副院長黃高彬是因避嫌(聯亞主持人)也被「換下」。而常跟防疫中心持不同意見的黃立民教授,反而已列入名單。筆者恍然發現,這個審議會議的專家,確實是各有專長。而且依照會議性質的不同,每次有各領域的,或跨領域的專家參加,應該非常專業也非常公正。 社會各界應該深信,任何學者不會以自己的終身前途或聲譽,隨便去處理「橋接免疫」,正如政府也不會以政黨的政治前途,和全國民眾的健康安全開玩笑一樣。所以外界不是專家的人,請不要隨意揣測,故意唱衰國產疫苗,甚至散播炒股或小英總統施加壓力、才不得不讓國產疫苗誕生的傳言。讓科學的回歸科學,這才是文明人應有的態度。 在這裡也希望衛福部,國衛院等有關單位,在考量國外進口疫苗有足夠分配後,以更多的專業與過程,並詳細說明讓國民大眾了解國產疫苗的上市與必要,但不需強求何時一定要上市。當一切準備充分,自然會有許多愛台灣、對政府有信心,對專家也信任的民眾,欣然接受更穩定、更沒有副作用的國產疫苗。 最後,筆者許多留日朋友要我幫忙指出,「疫苗乞丐說」已大大影響日本議員對台灣民眾的觀感。雖然第二批援助疫苗將在七月送達,但日本想幫忙台灣的部分議員,已經心灰意冷了,以後可能不會再有。這些留日又關心故鄉的朋友說,先辱罵AZ疫苗是不好的疫苗、是日本人不要才給台灣的、自己卻偷偷特權先注射的「AZ特戰隊」,「對他們除了大罵無恥之外,我們也希望台灣民眾應該了解:是誰害台灣變成國際孤兒,是誰真正害台灣買不到疫苗、缺乏疫苗、是誰阻擋台灣得不到國外疫苗援助?」 (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6-28
由「Novavax疫苗」最新報告,談國產疫苗的潛力!

由「Novavax疫苗」最新報告,談國產疫苗的潛力!

美國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6/14日表示,其研發的兩劑式武漢肺炎疫苗,在美國和墨西哥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具有90.4%,對中度至嚴重感染的保護力更達100%,對77名染疫受試者中的54人進行病毒定序,發現半數是英國變種病毒。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2種變種病毒種類,保護力高達約93%,包括英國、巴西、南非和印度變種病毒株。此外,臨床試驗中並未發現安全疑慮,常見副作用均為輕、中度,通常不會持續超過二至三天,僅有少數人症狀較為嚴重。外電以「黑馬」形容這支疫苗,應也可望繼輝瑞/BNT、莫德納和嬌生後,成為第四支獲美國食藥局FDA緊急授權EUA的武肺疫苗。 美國生技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6/14日表示,其研發的兩劑式武漢肺炎疫苗,在美國和墨西哥的第三期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對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具有90.4%,對中度至嚴重感染的保護力更達100%,對77名染疫受試者中的54人進行病毒定序,發現半數是英國變種病毒。(路透社)   美國疫苗供應充足,FDA可能會要求Novavax直接申請完整授權,此將需要數月時間。由於Novavax與我國高端、聯亞兩家藥廠的武肺疫苗,均採用同樣的次蛋白質單位技術,等於是真正同門兄弟,這對台灣會是個振奮的消息! 回首看6/13「自由廣場」謝炎堯教授大作「新冠病毒疫苗不適用橋接」,提及「Novavax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只能阻止感染武漢原生新冠病毒株,但現在世界各國肆虐的新冠病毒都是變異種,因此美國至今沒有緊急授權使用」。這真是亂下結論,且有藉機打擊國產疫苗之嫌,謝教授知道國產疫苗與Novavax疫苗師出同門,Novavax疫苗若對變異種病毒無效,也等於宣告國產疫苗不必做了。但據昨天的Novavax疫苗最資訊,已充分打臉這種說法。而且它沒有緊急授權EUA,是因為時間未到、還沒提出的關係,不是沒核准。 謝教授認為我國食藥署人才有限,見到國外疫苗能產生同等力價的中和抗體,就公布採用「免疫橋接」來審查國產疫苗,是一種嚴重錯誤。不過筆者由資訊看到目前食藥署人才濟濟,堪稱一時之選,其實他們所做決定,很得國外疫苗專家肯定。謝教授根據食藥署將為國產疫苗採「免疫橋接」,就武斷加以批評說是人才有限,實在有失學者風範。 這裡有幾個邏輯觀念需要澄清:緊急授權EUA只是某政府、對某疫苗暫時使用的「權宜」法律名詞,其效力與安全是由授權的政府負責,並沒有國際統一的標準,也不是美國說了才算,更無需誤會沒有得到緊急授權EUA,就是不合格的疫苗。6/14聯合報刻意提到「高端」恐難取得美方EUA。但這並不是高端評價有問題或使用橋接的關係,而是美國FDA根本已停止審查這類申請(可能疫苗已太多種〉,何況,美國給不給國產疫苗EUA,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英國的AZ疫苗也沒有申請美國的EUA,因美國根本不用歐洲疫苗,而AZ也沒有向美國申請。只要台灣政府有授EUA給「高端」或「聯亞」,政府願負全責,台灣自己就可以開始使用自己生產的疫苗。(當然要賣到全世界,美國的EUA可能就很有必要,但那是另一層次問題) 。 其次,「橋接」並非是某特定疫苗專用。藥物三期實驗時,有的人必須使用安慰劑(如食鹽水),在其他較小的流行病是標準方式,但在隨時有死亡的新冠肺炎,又似乎是很不得已的必做程序。目前好在疫情已有一段時間了,有六、七種已發展成功的疫苗,在抗體、不良副作用都已有很多實驗證明,一切算是初步都已經有譜,所以後來接續發展的不同疫苗,完成了二期解盲,再以前面的檢驗成果做範本參考,讓疫苗製作時間縮短,並減少使無辜者(被注射安慰劑)的產生重症、甚甚死亡,以此種叫做橋接方式來申請EUA,已漸是目前科學界的最新、也是較人道的趨勢(所謂非常時期有非常時期的做法)。 mRNA疫苗是先進技術,從發展到製作時間也較快速。假如時光倒流,次蛋白疫苗製造與使用,先於mRNA疫苗,說不定後來要求「橋接方式」核准的反而是mRNA疫苗。謝教授及一些見不得國產疫苗成功的人士,認為不應該為了製作疫苗「降低了醫學標準」,寧可費時曠日、耗資宏大,也要慢慢等完整的第三期試驗。筆者認為這是腐朽老舊、緩不濟急的想法。新冠疫病開路先鋒的疫苗如輝瑞、莫德納,其實也只是做部份三期實驗就拿到EUA,理論上這也非完整標準的疫苗核准approval,等於邊打戰邊練兵,在承平時期是不會准的。 很多人包括有的醫師,都認為有錢就可買到疫苗,政府一定是漫不經心、不努力以赴才買不到疫苗,完全忽視台灣在「非國家」的特殊地位下,又有強鄰威脅所造成的困難。事實上一項統計指出。全世界現在都購買疫苗不易,例如目前越南採購1.2億劑,到貨290萬劑,到貨率2.4%。台灣採購1981萬劑,到貨87.66萬劑,到貨率4.43%,在死亡人數高居不下,已關係到全國人民的生死存亡關頭,卻有人一直反對國產疫苗的製作,是另有他心?還是有「非買中國疫苗不可」的偏執狂? 美國Novavax疫苗與台灣使用同樣次蛋白技術,雖是較傳統方式,而且製作時間會比較長,但現在已證明異軍突起,對變種病毒反而效果更佳。而且次蛋白技術已使用在很多種老疫苗上,在多年經驗下,其副作用已非常清楚。而新技術的疫苗如輝瑞、莫德納,目前雖然是當紅炸子雞,因為使用時間還短,幾年後會不會有什麼不良副作用產生,現在也無法保證,說不定最後勝利者才是類似我們的國產疫苗。很多人也擔心國產疫苗無法取得認證,無法出國。但所謂「疫苗護照」也只有歐盟對其會員國旅客的便捷方式,對一般遊客是否有其他方式如以PCR代替,現在仍情勢不明。何況Novavax疫苗將來若接受各國認證,國產疫苗也會跟進受惠的。 疫苗不是今年才要打,可能每年都需要,台灣以後還要更多疫苗資源。我們無法一直靠別人。在台灣最艱難的時刻,希望所有國人就跟海外台僑念念在茲、那首蕭泰然教授作曲的「嘸通嫌台灣」一樣,不要一直唱衰台灣,自己國家只有自己才能救,大家要有信心確實信任政府的專家、共同一起合作,相信我們必可度過難關。 (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6-15
解盲、台灣首位染病逝世醫師事件、好心肝

解盲、台灣首位染病逝世醫師事件、好心肝

這三件獨立事件,看似毫無關係,其實是可以一起討論的。 國產第一個Covid-19 疫苗,實驗解盲成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然是否一定要第三期實驗、可否緊急授權到能夠上市,這兩個月仍會有很多政治上而不是科學上的爭論。 蔡總統因疫苗購買困難、疫情緊張,為安定人心,所做的國產疫苗宣告,讓反對黨有機會見縫插針,看似有瑕疵,但因目前世界上各國疫苗製造困難、進度緩慢,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有錢就可以買,許多染疫更慘重國家都在搶奪疫苗,有如世界第三次大戰。在此狀況下,若我們不能自己走出一條自製疫苗的道路,將來會慘到求助無門、或被他國予取予求。所以即使在野黨,數月前也曾極力支持國產疫苗的研製。那知後來為了急於購買中國疫苗,一切都變質了。 若是此一國家政策,大家都了解其重要性,並已做了決定,則全國朝野上下共同努力,應集合有關專家盡量促成。依照常理,一個希望繼續執政的政府,一定會盡最大的力量完成這樣工作,並且小心絕不能出錯,以免危害人民安全(其實也包括執政者自己)。在野黨更需要密切合作嚴格監督,而不是隨時扯後腿,希望計畫失敗。這樣的事情如果不相信政府(甚至牽扯炒股),則在民主制度下所產生的政府,到底是做什麼用?還不如回到茹毛飲血時代,各部落自求生存。 若我們不能自己走出一條自製疫苗的道路,將來會慘到求助無門、或被他國予取予求。所以即使在野黨,數月前也曾極力支持國產疫苗的研製。(REUTERS)   數天前中央研究院陳院士突然大肆批評即將有解盲結果的高端疫苗,並攻擊蔡總統,真的令人匪夷所思。他若不贊成此種製作過程,一開始早就不該加入審查小組。不然就是繼續堅守其位,在解盲或將有結果時,如發現真有弊端問題,再勇敢揭發,提出反對意見,真的就會讓人敬佩萬分;反之他選擇還沒看到結果就先未審先判,然後以「吹哨者」自居說已辭去審議小組,(其實連院士職也應一併辭去,以表示「風骨」,因為此一職位是總統任命)。 結果後遺症就是陷其他學者於不義(暗示停留在小組的人都是乖乖聽命上級,做違背良心並且危害國民的事),而且大大影響很多人對解盲成功的可信度,讓社會產生對立分裂。其個人也被獵巫挖瘡疤,說他是造成翁啟惠院長「冤案」元兇,也是支持管爺任院長的大咖。更令人聯想起當年的宇昌案,影響了台灣生技發展的停滯,和何大一的遠離台灣,否則現在疫苗的代工廠,應該是在台灣,而不是在韓國。這樣使得整個台灣在疫情下更動蕩不安,令人懷疑他的動機是什麼? 四天前台北三重出現第一位台灣醫師(ㄧ說66歲,ㄧ說70)在染疫下「隱性缺氧」死亡,且在五天前才接種過AZ疫苗,據稱他早有ㄧ些慢性病史。或有人認為是否與疫苗有關,但其實應該是早已染疫,是他疫苗「接種的太慢」,來不及產生抗體以應付這波病毒感染潮,才導致這悲劇。 早在三月底國內開始就有第一批AZ疫苗接種,但太多不利此台灣唯一疫苗的傳言(尤其藍營的大力宣傳),例如保護力較差、又有血栓的可能性,造成很多人對接種的遲疑。事實證明東方人的凝血機制與西方人不同,造成血栓比你在大雨中被雷電擊中機會還少。而美國專家一再強調,用各種疫苗的保護力%來評比,是一種錯誤。幾種國際性疫苗,對防止重症、住院、死亡的效果,尤其老人,效果都是接近100%。「等待品牌更佳的疫苗再接種」,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 有什麼就打什麼,輪到了就趕快去打一針,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即使不幸感染、起碼也可以防止讓你不致於重症甚至死亡,這恐怕是下週開始,台灣將要擴大接種,大家所最需要的觀念。包括三重的醫師事件,以及台灣很多死亡的老人家,所帶給我們的教訓是,大家疫苗接受的都太慢了。相信國產疫苗,當然很好,但是若你還沒有機會等到,而當場有別的疫苗,能打就趕快打吧。某台灣有名藥廠董事長告訴我:假設疫苗效果真的沒有你「想像中」的好,還是要趕快去注射。他說「寧可中鏢、也不要重症」個人覺得這句話蠻有意思。 由此也令人想到最近的「好心肝」事件,會使人生氣,是因為台北市政府亂無章法的管理方式,在疫苗已經開始有充分供應狀況下,還是使很多需要的人,可能因此被剝奪早日得到抗體、保護不會得重症的機會。 台北市的AZ疫苗政策,在四月初固然有聯醫開始為前三類人員做網站預約注射,但名額非常有限,很難預約得到,到五月上旬至中旬,因為疫情爆發,所有的疫苗接種門診,不但取消預約而且在網頁全部消失不見,市立醫院的電話完全打不通,許多身為第一類的醫護急得求助無門。一直到五月最後兩天才聽到醫師公會與市衛生局,「爭吵三次」,方取得注射時間表。然而到今天還是「據說」仍有五千名醫護人員尚未接種。為何寧可注射里長不打醫護?很多人想不通,是因為我們不是樁腳嗎? 目前全台灣各縣市(不論藍綠),幾乎都已經安排好下週二起,開始為75歲老人注射疫苗,像高雄市早在三禮拜前都已經做好志願調查,並且將會安排行動不便者、以愛心計程車接送,而住外地的長者也將以縣市聯訊方式,讓他在地接種,不需要回到高雄在籍地。連聽起來不怎麼樣的彰化縣,與常常被人家取笑的宜蘭「妙妙」縣長,也因用人得當,都做了非常完善的安排。 但在台北市,我們只聽到愛心診所特權事件,仍然吵哄哄一片,而今晨我聽到里幹事仍然在廣播:「台北市的接種安排計劃,尚未得到通知,請大家靜候」。身為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民,不知道是應該憂慮,還是要笑? (作者為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6-12
美國疫苗運台與柯市長發言無關!

美國疫苗運台與柯市長發言無關!

閱今日自由廣場《美日聯手破解中國以疫謀統》乙文,提到: 原先美日對於台灣疫苗短缺,是否需要緊急援,仍處於疫情分析評估中,因而有美國在台協會酈英傑的發言。然而,在台北市長柯文哲質疑砲轟民進黨親美政策失當,台北「自謀生路」,不排除另行採購「國際認證」疫苗的表態後,美日對台供應疫苗「有了新的戰略評估」,「因此,首批美製十五萬劑莫德納疫苗從盧森堡起飛,緊急運飛供應台灣後,美國在台協會、我駐美代表蕭美琴都在第一時間透過社群平台告知,展現美國對台灣的重視關切。 」 讀至此,令人感覺,「原來」就是因為柯市長生氣發言,使得美國立即驚恐萬分、改弦易轍,趕快把疫苗運到台灣。這讓許多國人對柯市長感恩佩服的不得了。 然則事情的真相是這樣嗎?儷英傑臨別發言是在5/26。柯市長當天開罵說:1、萊豬也吃了(事實上台灣到目前還沒有進口半隻萊豬)、2、軍火也買了(事實上買軍火是為了台灣要對抗中國、而不是為了討好美國、3、死11人不算多?(事實上以全世界平均而言,台灣的死亡率1.0-1.2,低於各國)。 而莫德納疫苗在盧森堡機場起飛時間是台灣時間5/28 凌晨一時。事先的包裝作業,從德國Baxter代工的工廠,運到盧森堡也要3~4天時間,換言之早在儷英傑離職聲明、柯P震怒發言之前五天,疫苗運輸的決策作業已完成,準備起飛。 而這一切訂單合約程序,早在川普時代美國衛生部長來台之時,已經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包括莫德納技術轉移給「高端」(這次莫德納疫苗的進口,應該是台灣突如其來的疫情爆發,使得美國提早運送第一批疫苗來,表示緊急的援助。5/27日本朝野,都表示願意釋出他們的AZ疫苗,同樣也是因感恩過去台灣對日本的地震援助,反饋民主台灣的一種表現,跟柯市長個人的震怒有何關聯? 所以師大教授范世平會說:其實儷英傑是武林高手,明知道疫苗快到了,故意不動聲色,擺了柯P一道,讓他臉上無光。 所以師大教授范世平會說:其實儷英傑是武林高手,明知道疫苗快到了,故意不動聲色,擺了柯P一道,讓他臉上無光。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資料照)     附帶說明: 筆者猜測,因人力資源,使疫苗注射進度會稍慢,所以疫苗進來不可能ㄧ次全部到位,以免過期。就像一份大餐要吃,也是一道一道慢慢來一樣,所以奉勸國人不必太急,或做過多的猜測。在此筆者也再度建議:疫苗進度應該擴大人手,加速進度,以解除民眾的焦慮與恐慌。 我比較不懂的是,為什麼會有人會把這次疫苗的進口功勞,全部算在柯市長個人的「震怒」上。請大家明白,台灣所有的一些防疫物資防疫措施,都是政府上下以及所有人民努力多時的結果,絕不會是一個人的功勞。希望大家繼續努力,度過難關!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5-30
「武漢之亂」,迎接莫德納疫苗有感

「武漢之亂」,迎接莫德納疫苗有感

近兩週全國民眾,在疫情報導、政治攻防、「藍紅白」聯軍與執政黨對嗆、假消息、政論節目的轟炸下,多數人也是乖乖戴口罩、關在家裡不敢出門,心裡的鬱卒可想而知。所以今天莫德納疫苗的進口台灣、變成是振奮人心的大消息(雖然很多人心裡還是嘀咕,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可以打?)。另外一個好消息是,日本有可能會將他們的AZ疫苗,也釋出部分到台灣來。 好消息令人鬆一口氣,筆者想藉機談最近的所見所想、以及建議。首先我認為,十天來的累積47人死亡,事實上可能大部分本來可以避免發生,或是不會那麼嚴重。這又要牽涉到第一個進口的AZ疫苗。請聽我分析。 台灣看起來市面繁榮、人民富足,實際上國力低弱,外有強敵環伺並常來掣肘、內有隨時希望政府垮台、對疫情崩潰幸災樂禍的反對黨,每天照三餐酸言酸語,洗腦了很多不懂得思考的民眾。 疫苗沒有進口,衛福部被反對黨罵,AZ疫苗進口,還是被罵,很多人放話說AZ品質差、副作用多,不利消息一再被放大,講得人心惶惶。另外,防疫中心可能為安定人心的必要性,也不定期公布可能會有某某疫苗(文獻上「保護力很高」的兩種美國疫苗),在某某時間會進來。雖然阿中部長一直強調這並不是確定消息,但也說屆時「大家可以選擇」(以上的訊息在網路上都可以查得到),但這已經讓很多人、尤其是排第一優先的醫護人員,普遍造成錯覺與不切實際的期待。雖然後來我們知道無法買到疫苗,是外來勢力的阻擋。 疫苗沒有進口,衛福部被反對黨罵,AZ疫苗進口,還是被罵,很多人放話說AZ品質差、副作用多,不利消息一再被放大,講得人心惶惶。(資料照)   武肺疫苗是發展只有一兩年的藥品,連很多醫師可能都沒有正確的認知與觀念,以為「有效保護力」95%的疫苗,一定比75%的好。加上疫情控制的穩定(這當然是全國人民守法的功勞),所以剛開始的接種率,醫護人員甚至不到兩成。 但從3/22第一次開打以後,就沒有其他進口疫苗的消息,防疫中心除了提出一些辯解如「AZ疫苗的副作用反而比較低、好處比壞處大很多」以外,完全沒有主動出擊的作法。(說不定阿中部長是怕鼓吹疫苗,會被酸是在為AZ炒股票?) 當時CDC就應該舉行多場的說明會(至少應該在各大醫院),把目前最新的醫學資訊告訴大家。其實YouTube 後來也有很棒的簡體中文版介紹。其中最重要的三個觀念就是:1)把不同疫苗的保護力%互相比較,並且說某疫苗優於某疫苗,是沒有意義也會造成誤導,因為做實驗的人數、地點各種條件都不一樣。2)注射疫苗主要的目的,並不保證每一個人都不染病,而是可以減少得病之後的重病率、住院率、與死亡率。美國的專家一致認為:輝瑞、莫德納、嬌生、AZ,這四種已經合格上市的疫苗,這樣的保護力,都是100%。所以比起非常罕有的副作用,疫苗的好處多了非常多。3)「你能夠現在打得到的市面合格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無需選擇」。這句話在美國加拿大,已經家喻戶曉。但在台灣,沒有人知道。後來我在自由時報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觀念,可能這是台灣第一個有寫這問題的醫師。 但是這樣的宣導工作,防疫中心顯然是沒有主動去做,無論哪一類「優先」排序行業人員,施打率都很低,反而是因為怕打不完,到最後變成擴大注射,有點亂點鴛鴦。有台北某國立大醫院,只要自稱是該醫院醫師的家屬,也不看任何文件證明,立即可施打疫苗,雖是有法令依據,但聽說場面非常的混亂。 現在想起來,若是醫護人員、機師、防疫旅館 人員、警察單位大家對AZ疫苗的興趣不大,CDC應該主動出擊前往各安養院,或是在衛生所普遍開設老人疫苗門診,隨到隨打(即使只打一針)。若是能這樣做,則最近一直攀升的死亡人數,應該可以減少到最低。因為事實證明60歲以上的老人危險性是最高的。當時唱衰AZ疫苗的人,現在稱之為「罪人」,實不為過。 當時唱衰AZ疫苗的人,現在稱之為「罪人」,實不為過。(截圖自今年2月立委王定宇臉書)   我國的政論節目,新聞頻道,數量堪稱世界第一。而部長級的人物,每天下午開直播節目,報告政策及疫情,並且由任何記者直接問到飽,這種情形恐怕是世界上唯一。我特別問過住美國、加拿大、日本的親友兒女,他們一般社會、大眾、媒體,大家懂不懂或有沒有人討論CT 值、RO、匡列,或「校正回歸」,結果他們絕大部分都說,「沒聽過、不知道」,朋友圈普遍也沒有人討論這種事。或許病人太多,防疫的方式不同,但他們認為這些名詞,只是防疫專家使用的專有名詞,是統計並做決策的一個根據,對一般民眾生活不太有影響,他們也沒有必要去知道或者是辯論這麼多問題,也沒有這個閒工夫。反正他們已經一年沒有去美容院,小孩子也一年沒有上學,也沒去過餐廳,日子就是這麼過。 真的,每天染疫人數的增減,除了增加我有知的權利以外,對我的生活影響是什麼?難道昨天確診五十人,我的口罩就戴鬆一點,明天四百人,我口罩就要戴緊一點?防疫政策如何實施,要第幾級的管制,如果大家都照政府的規定,有這麼困難嗎?講前兩天因為申報太慢、現在補正就可以了,說什麼「校正回歸」這樣不親民的名詞?而無論如何「校正回歸」,最後總數還不是一樣?有沒有「校正回歸」,對我每天的「洗手習慣」一點也沒有改變。讓專家去思考就好,我們個人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先進國家的人民不知道這些醫學名詞都沒有關係,我們台灣人就水準特別高,非要知道不可?而且要做各種討論、辯解、攻擊、諷刺?大家才能防疫? 每天14:00的疫情報告,當然大家都關心,我也常常看。但是往往受不了很多沒有水準的記者,或者是故意挑動情緒、或是無厘頭攻擊政府政策、或是沒有注意聽講、一再問同樣的問題。除了疼惜認真的部長被公開凌遲(日本人稱這是台灣的「酷吏媒體」),我也很生氣浪費了自己很多時間。最近有記者問到「什麼時候才是死亡高峰?」我聽了以後差點笑到扭了腰。 每天14:00的疫情報告,當然大家都關心,我也常常看。但是往往受不了很多沒有水準的記者,或者是故意挑動情緒、或是無厘頭攻擊政府政策、或是沒有注意聽講、一再問同樣的問題。(資料照)   我誠懇的建議,防疫中心的記者招待會,改為一週一次或兩次就夠了。其他應該改用新聞稿。反正很認真的解說,還是有人要攻擊你,不需要自討苦吃。而全國人民每天聽那麼多的專有名詞、詳細說明、討論、辯解,攻擊、酸言酸語,其實是最後可能反而會造成大家都精神崩潰了。(聽說最近醫院的身心科的病人越來越多)。 台灣的疫情,會越來越嚴峻。新的疫苗已經進來了,有資格打疫苗的人,開放後應該馬上去打,不要選擇疫苗的品牌。AZ外,包括莫德納,現在已經放寬8到20度,可以使用三十天 。CDC應該擴大注射地點,也許可利用散布各地的小兒科診所,用原來的疫苗注射設備為病人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設計一套簡便的申報軟體,減少注射醫師的額外體力精神負擔,也不要太多的官僚作業。 首批15萬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今將抵台。(法新社)   更重要的是,應考慮優先為65歲以上的老人接種,特別是在方便的衛生所,只要當場排隊累積十人,立即施打。減少死亡率,應該是這疫苗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希望未來的日子,全民與防疫團隊的專家合作,全力對抗病毒,不要再扯防疫單位的後腿。整體社會國家的平安,才是每一個人的平安,台灣終將可以度過危機,恢復正常生活。 (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5-28
機師、疫苗、防疫及「笑死人」風波

機師、疫苗、防疫及「笑死人」風波

華航機師染疫事件,有人跳出來批評防疫署「疫苗接種順序不對」。這明顯是後知後覺的馬後炮,因這人在2月19日才剛說過「全世界打疫苗,第一線當然是是醫護人員,這是正確的」,當時連提沒提到機師的接種。現在有問題了,就開始說機師及防疫旅館人員更重要。台大李秉穎教授回應「機師列疫苗優先,是世界上的笑話」。此言當然有點太「猛」,但應是長期受不了唯一愛唱反調,以「防疫專家」自居的某地方首長、反覆持續對防疫團隊冷嘲熱諷,一時心有不平,脫口而出。 然而我們該討論的是,機師染病,是因為「沒有列入接種優先」嗎? 有了疫苗當然是多了一份保障,但是沒有疫苗的過去一年,全國上下都很努力的防疫,各航空公司機師其實從來沒有出現大問題。即使在這一次的華航、諾富特群聚染疫事件,同樣高風險的機師,長榮沒有人染疫,各家的空服員也沒有染疫(空服員的接觸面應該比躲在駕駛艙的機師更廣),為什麼偏偏只有華航的機師染疫?顯然就是管理上出了問題,而不是疫苗的優先順序。航空公司管控不好,專屬旅館分流粗糙、防疫心態疲憊、在國外學洋人缺乏自律做法,問題就在這裡。 以時間序而言,其實在一月前後,桃機工會就已經提出希望列入疫苗優先順序(據說紐西蘭機師也是如此,不算是世界級笑話),但台灣政治地位特殊,無法一次拿到大量疫苗,分批先後排序注射,也是無可奈何的做法。機師只要照以前做好自律及規定上的防疫,他所接觸的確診病人很少,影響的層面,絕對沒有每天一直要面對確診病人的醫護人那麼大,而醫護的檢疫被隔離,會造成更多的其他病人影響,機師影響的只是他的家人。醫護體系的崩潰,會影響到全國。而機師系統的崩潰,影響的只是暫時停飛,以及短暫的經濟影響。 華航的機師染疫顯然是管理上出了問題,而不是疫苗的優先順序。航空公司管控不好,專屬旅館分流粗糙、防疫心態疲憊、在國外學洋人缺乏自律做法,問題就在這裡。(資料照)   防疫署2月26日早有排定接種順序計畫。回顧時間序顯示,3月3日及4月4日進口AZ疫苗,第一類(醫護人員)開始接種是3月22日,第二類(中央及地方防疫人員)及第三類(機師、船員及防疫旅館)開始接種是4月12日,兩者距離不到三禮拜,這樣的排序不算優先嗎? 當時如把機師列在第一類優先,難道就沒有破口發生?機師的早不感染、晚不感染,一定剛好是在疫苗開始後才會感染?4月12日開始為機師師接種疫苗,他們有急得馬上去打嗎?4月22日華航有四位機師染疫了,當時長榮機師已接種了235位,華航卻僅44位。華航的辯解是他們的任務多了四倍(接種時間排不出來?)。老實講,任務多少那是華航自己的事情,他們如果認真當做一回事,必須設法趕快排定接種時程。對自己的危險性沒有警覺,不設法提早安排接種時間、也沒有自我警惕、沒有做好防疫及管理措施。這才是染疫的原因。而不是像政客為他們申冤說,沒有排在第一順位。 即使打好預防針也不是絕對、也不是從此可以保證安全,平常的防護還是必須繼續做。而華航所屬的專任旅館,管理亂七八糟,機組人員的調配、檢疫隔離時間、各項檢測方式政策,因為各方壓力及想法,改來改去。在此也建議集思廣益,由專家討論出最嚴格合理的方式,不要去管政治。阿中說檢疫太嚴格,華航會倒閉,這句話聽在民眾耳裡,很不服氣,因為如果台灣疫情全面崩潰,華航的存在又有什麼用?尤其在疫苗短缺、無法如期獲得的台灣,需要嚴謹專家的建議來處理,現在的共識是三天實在太短。不管是7+7、7+14、事前事後的PCR、抗體抗原⋯該做的都盡量要做,不可馬虎。至於屢屢的馬後砲及自任專家的事,實去在應該盡量減少、媒體也不應該報導、以免浪費我們有普通智商的人的時間。 (作者為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1-05-08
現在能打的疫苗 就是最好的疫苗

現在能打的疫苗 就是最好的疫苗

又傳本土疫情,喚起民眾再度關注新冠肺炎疫苗問題。《彭博》26日公布防疫韌性排名(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退居第五,主因是疫苗覆蓋率僅0.1%,是53個國家/地區中最低。 彭博最新的防疫排行榜,台灣僅居第5名。(資料照)     台灣疫情相對安全、有人想要等待「效力更強」品牌(或國產)疫苗上市、加上「恐懼副作用」,應是目前台灣接種率不高的幾個因素。本來該進口的品牌遲遲沒到(有些令人失望),而近日社區感染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筆者覺得,或有需要介紹專家們已一再提起的兩個觀念。 其一是,疫苗副作用,應視為身體免疫機能的正常運作。有發燒,表示身體正在盡責地工作、產生抗體,正因為年輕人的免疫作用較老年人強,所以「副作用」也較大。除非有較嚴重的反應或過敏,其實都是對身體具正向的良性作用,而且其不適在短時間就會消失,比起得病的痛苦,還是很有代價。在沒有疫苗的時候,每天有很多人突然發病或死亡,統計上在台灣十大死因中,扣除事故傷害,每天約有350人死亡,這些人或可能是剛好一兩週內有注射疫苗,因此觀念上也許要注意時間的「巧合」。討論安全性時,更必須考慮是本來就會發生,或真的是因疫苗而發生。 其次,美國有很多專家都指出,比較各疫苗的「效力」efficacy (例如輝瑞的95%、嬌生的64%、AZ的65-70%),來判斷哪個疫苗「優」或「劣」,很可能會產生誤解。因為所謂「效力」,是由大規模的實際人體試驗產生,方式是選某個地區,某取樣人口,一部份人注射疫苗、一部份人注射安慰劑(例如生理鹽水),在某段時間後,由已染病者去分析,有多少比例是打疫苗者、多少比例是打安慰劑,計算風險後得到的就是「效力」。簡單講就是兩者的致病風險比較。所謂效力95%,並不是一百個人注射後,「有九十五人不會感染」這麼簡單的數學邏輯。若是如此則一萬人接種,後來會有五百人還是感染,那真是很糟的疫苗了。 AZ疫苗似給大家「效果差一點」(75%左右)的印象,但最近《刺烙針》一篇報告,兩劑間隔如延到2-3個月,有效率可達90%。 這種實驗結果,會因時機、方式、國家或地區(各地方有不同的防疫政策)、有無變種病毒,而產生差異。選在本土病例極罕見的台灣做實驗(去年6月前後),會得到打疫苗與打生理鹽水都有「100%效力」的結論(因為沒有人得病)。美國主疫苗輝瑞、莫德納,做實驗時是選在美國本土境內,當時亦非疫情最高峰。嬌生則是在更後期的高峰期所做,加上在南非與巴西也做了很多人體實驗,才產生似乎平均「效力較差」的結論。這種數據並不適用於每個不同的情境,或每個真實的世界裡。所以專家認為「多少%有效,不應是疫苗做比較的重要條件」。 約翰霍普金醫學院的阿達加Adalja 教授說:打疫苗最主要目的,不是保證大家都不染病,而是降低得病後的嚴重度、避免發生住院的狀況。能達到這個目的,就已經是非常好的疫苗。更重要的是在「群體免疫效果」產生以後,能讓新冠病毒「馴服」得像一般呼吸道感染病毒一樣,不致對大多數人產生威脅,也不會因為病毒存在的條件,一直不斷產生變異,讓流行期越拖越延長,無法控制。打疫苗不但保護自己,也保護社區的附近其他人。 阿達加教授說:「目前每個通過臨床試驗、已核准上市的疫苗,都是效力一樣強的疫苗,都有100%防止疾病嚴重度及住院的效果」。在5月4日歐盟公告有這能力的疫苗,所指的是:輝瑞、莫德納、嬌生、AZ這四種。歐盟希望藉此而重新開放觀光。 美國專家對其國內上市新冠疫苗的意見是:目前你能首先打到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The best COVID-19 vaccine for you is most likely still the first one you can get)。不需要選擇、也不需要等待。 這句話也值得大家、尤其有高風險職業的工作者參考。 (作者為退休醫師,台灣家醫學會創會理事)
王英明 2021-05-06
交通部帶領人民 視安全於無物

交通部帶領人民 視安全於無物

交通部4/4委請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共16名土木技師,進駐太魯閣事故現場勘查,事後結論稱,台鐵有五大疏失,包括忽略西正線施工影響東正線安危、未設邊坡護欄防車輛衝撞、沒加強鋪面摩擦係數、幾乎沒有審查過台鐵局的鐵路兩側禁建限建辦法案子及未裝設監測系統。 交通部4/4委請台灣省土木技師公會及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共16名土木技師,進駐太魯閣事故現場勘查,事後結論稱,台鐵有五大疏失!(資料照)   看到這消息,真是令人氣結!如此的五大疏失,一般外行民眾,都恍悟這應該只是交通安全的基本功,事情本來就應該如此的呀。但交通部監管下的台鐵,卻完全沒有做到,出了事還要請專家開會「才看得出來」。這證明主管單位平常對交通安全完全不在乎,也忘了什麼叫做「管理監督」。非常簡單的一件事情,只要任何環節有人注意到或加強管理,如此的重大車禍絕對不會發生。我們以為只有像印度某些地方的火車,上下堆滿了人潮,毫無安全概念,那種落後地方,才會發生類似車禍。沒想到竟然在已是文明國家的台灣,防疫世界第一、科技發達、交通便捷、醫療保險世界聞名、每年出國旅遊人數超過一千六百萬,卻發生這樣舉世矚目,沒有面子的重大事故。若非交通主管單位,視安全於無物,怎麼可能發生? 交通部長在做什麼?只要看到這兩三年任何交通宣導所做出來的圖樣,旁邊一定有加一個交通部長的人物卡通「可愛」造型,就可知道端倪(交通部長的大頭貼,多於行政院長、更多於小英總統)。印製大量的文宣、出版書籍,預算花在行銷或個人作秀,而不少其實是一時的誇大宣傳,表示做了很多「利民」好事,但實情並非如此。除此之外,在安全上,交通官員做了什麼思考、或措施、或改革? 以台北車站大廳的「外勞及本土社團群聚並席地而坐」而言,已經存在有六、七年以上,北車本身非常不願意這種現象發生,就管理以及公共場所容納人數的安全問題,實在是牽涉太多,不是單純有礙觀瞻的問題。其實2014年曾有修法禁止之舉,卻被民進黨立委杯葛。北車趁去年初疫情緊張時候,暫停此群聚活動,但不到三、四個月,又在交通部的支持下重新開放。當時事先還為此開公聽會,筆者亦受邀參與。除了筆者強力反對外,只有一位教授附和我的說法,更提出75%民意調查反對車站群聚的論文為證據。但其他許多年輕人社團,都支持應繼續假日提供外勞及社團群聚場地。如果交通部有絲毫的公共安全觀念,起碼也為了萬一火災的疏散空間動線,就應該堅持不再開放,但反而是遷就無知群眾、為求聲量、累積政治資源、以選票為出發,所以一意孤行。這是當時北車一位高級職員私下告訴我,上級要開放的原因。 台灣許多交通安全概念,還停留在「禮讓」「規勸」的佛性層次,對違規者盡量不「冒犯」。國外文明先進國家的交通原則是,以法規為據,違反者就是罰款或坐牢,沒有所謂「禮讓」。台灣是世界罕有救護車會與一般車輛發生互撞的地方,很多文明國家,駕駛人聽到救護車鳴笛,都是「就地停止」、等待救護車平安通過,而不是僅僅減低速度。台灣許多工地,上有吊車吊臂,下面的行人照樣行走。多數「斑馬線」上的大小車輛不管行人、疾馳而過。很多危險溪流、海浪區域,禁止遊客進入,但很多人仍視安全於無物,想進就進。台灣人真的命很大嗎?「隨時都在賭」(以為不會發生),這是上次普悠瑪事件的一位受災代表講的話。不幸,這一次台灣人再次賭輸了。 美加等先進國家人民,骨子裡其實並沒有交通安全的神聖概念,或特別遵守法律,只是為怕受罰。只要違規、很容易就被抓到。只要被抓到、一定處罰。這不叫做「禮讓」,這叫做「照法律走」。台灣的種種法令設計不全、管理鬆弛。好人沈默、壞人囂張,認為事情沒有那麼嚴重,「你們這些乖乖牌,是在么飽吵什麼」,所以事故一再發生,而且一定會再發生。請注意,事先沒辦法防範的才叫做意外。太魯閤的出軌車禍,不是「意外」,而是「意內」。 交通部還要繼續領導全國民眾,認為安全並不重要,只要快捷、方便、省事、賺錢、(或許加上官商勾結)才重要嗎? (退休醫師 台北市人)
王英明 2021-04-06
從醫學角度看「武漢肺炎」的污蔑歧視性

從醫學角度看「武漢肺炎」的污蔑歧視性

繼某前政治大咖,要求小英總統命令她的行政院長,不要再用有污名化之嫌的「武漢肺炎」,最近又有中部地方首長,以公文下相同命令給市府各單位。筆者友人告知,他在英文補習班,竟也有老師訓誡同學,造句不該用「武漢肺炎」,因為是歧視。朋友說,台灣是自由國家,他並沒有霸凌誰,只是口頭講到武漢,為什麼就是歧視呢?要我釋疑。 其實「可不可以」用這個詞,在台灣的媒體、專家、社會大眾已花時間討論了一年。衛福部站在減低困擾、學術溝通或新聞資訊交換的立場,早已不再使用這個其實是中國最初自己提出來的「武漢肺炎」字眼。很有意思的是,筆者觀察到,「努力」推動並斥責別人「絕對」不可再用這名詞的,多半是在政治上偏藍的人士。而大剌剌的使用這四字,則可能是偏綠民眾(我偏偏要用、嘸你是要怎樣)。 筆者行醫超過40年,所看醫學名詞使用地名人名,司空見慣,而自己或同仁,壓根連做夢也從未與歧視或污名化有聯想。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若是由政治做考量,結果本來沒事的就變成有事。有些人就是聽到禁用武漢肺炎之後,反而激起他的「敵視」(而不是「歧視」),講得更用力。 世界衛生組織WHO只是民間團體,對各國的政府並沒有行政權限命令。內行人都知道,WHO最早成立的宗旨,主要是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療,以前的會員代表委員制,領導人物多以文明先進國家為主,但2017年秘書長選舉,改為會員國一國一票後,變得對非洲國家有利。聽說此後英美等大國,很少理會或太在意WHO的某些決策。這一次的疫情當初爆發,理論上一開始WHO就應該要強迫立即介入中國調查(我們看的電影不是都這樣嗎?)但後來過了多久以後,WHO才有辦法被准許進入,相信大家都已從媒體知道了。 2015年WHO的「傳染病命名指引」Guidelines ,應該只是指導或建議,「為避免污名化及減少誤會,希望學術界不要使用人名、地名、職業、動物、食物等作為病原體或疾病的名字」。但奇怪的是,最近一年的COVID-19病毒變種,世界上普遍還是使用「英國變種」、「南非變種」、「巴西變種」,這三個國家的人民也沒有提出抗議。 必要時以地名人名做與疾病或病毒名,不但好記,一般大眾容易了解,而且也是一種對歷史、人文的尊敬。(EPA)     有人說,最初提起使用地名有被歧視感,很可能都是第三世界國家。WHO近年政策上走向偏第三世界,也被認為是一種趨勢。筆者從社會學邏輯看,沒有先自我歧視,可能就不會抗議別人的歧視。「黑命貴」不就是黑人不求上進,社經地位低落,自我歧視在先,就認為他的命比較貴、需要大家重視?人生而平等,哪裡有誰的命比較貴呢?在台灣的移工,若認為自己堂堂正正,與在這土地的任何一個台灣人地位平等,就不會希望有任何特殊的待遇,假日同樣可以去爬七星山、去賞櫻、去西門町看電影。在我看來,交通部就是歧視外勞,把他們看成不同的人種,需要特別的照顧,所以假日才會提供台北火車站,讓他們聚會坐地板吃東西。美其名為重視他們,事實上骨子裡也許就是不知不覺的一種歧視。 要知道一直到今天為止,每年流感病毒感染株,WHO仍然都還在用地名為準,例如2020年的四價疫苗,是A流感的H1N1布里斯班2018、H3N2堪薩斯2017,B流感則為維多利亞的科羅拉多2017、山形的普吉島2013。而2019年的四價,使用地名則分別為:密西根、新加坡、科羅拉多、普吉島。我們從來沒有聽過有哪一個國家或者是WHO自己說,這是歧視或污名化這些地方,不可以再講。反而覺得簡單明瞭,一目了然。 歷史上20世紀的人類A流感三大起源名,分別是1918西班牙型H1N1、1958亞洲型H2N2(此型現在已經消失)、1968香港型H3N2,從未聽說過有人因此歧視這些地方、而不去旅行或留學就業。台灣冬季常有的病毒性腸胃炎,主要病源諾羅病毒,每一本教科書或網站都會告訴你,它又稱諾瓦克病毒,諾瓦克是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城鎮,是當時首爆發學校群聚感染腸胃炎的地方。被蜱蟲咬後的萊姆病,1975年首發現於康乃狄克的萊姆鎮(及鄰近兩鄉鎮)。這些美國小鄉鎮居民,反而多認為名氣能夠及於全世界,何樂不為?萊姆鎮甚至還賣紀念品如T恤。1918年A流感H1N1,百年來一直被說是西班牙流感,實際上跟西班牙一點關係也沒有,非常冤枉。但西班牙仍是旅遊大國,世界遺產數目居世界第三名,在台灣的西班牙旅遊團,疫情以前每年大概有一兩百團以上。兩年前台港航班每天有80架次,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害怕得香港腳,而不去香港旅遊。即使是有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每年去麥加朝聖或觀光埃及,人數並沒有減少。反而因為對這個病有感,而對防疫方面多做一分準備。若以前不覺得歧視,現在是。那是否醫學上很多病名要一起改正才公平?很傷腦筋喔。 必要時以地名人名做與疾病或病毒名,不但好記,一般大眾容易了解(你跟一個不懂英文的鄉下老翁說:「可維乃庭」,他會懂這是什麼嗎?)而且也是一種對歷史、人文的尊敬。大家常舉的例子,如日本腦炎、德國麻疹、阿茲海默病、帕金森病、志賀氏痢疾、克隆氏結腸炎,成千上萬...最後都成為醫學史的一部分,而人名更成了必要,就好像發現了新的星座,一定是以發現者為名一樣。若怕有誤會,只要解釋清楚就好了。 台灣多年被拒絕進入WHO,我們除了防疫方面盡量合作以外,對有政治含義的宣示,其實沒有義務那麼俯首聽命,當做聖旨。有些人對社會上的不公不義或歧視,從來沒有發言過,對「不要使用武漢肺炎」,卻非常熱心,是有點怪怪的。若是用同樣的標準,他應該率先去抗議「英國、巴西、南非變種」的使用,甚至替「西班牙流感」伸冤,這樣才公平啊。 筆者的結論是,國際上、學術上不用COVID-19,確會失掉接軌機會及減弱講話重要性。但民間有人要用「武漢肺炎」,不論是認為已經習慣了或者是可以較容易立即辨識、或是用於廣大不一定有高深知識的老百姓,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從政者不宜強用行政命令來處理,學者專家也不必大費周章時常去解釋「這是污名或歧視」。如同上述所言各例,沒有那麼嚴重啦。要不要用武漢肺炎這名詞,對防疫工作一點影響也沒有。既然如此,大家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也不必傷神了。 (作者為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1-03-12
封院會讓部桃變成病毒培養皿

封院會讓部桃變成病毒培養皿

有感於國內最近對「封院措施」爭論不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系助理研究員、台籍醫師葉庭育(Julian Yeh)二十六日特別發文說,他去年三月及最近發表的論文,已一再指出: 「有群聚感染,應該是予以疏散,而不是封鎖。」他依照病毒基因序列研究所做的結論,認為封院的行為,會使病毒突變速度加快,若無法根絕互相傳染(基本上不是負壓病房就不可能根絕),封鎖會讓病毒發生RNA recombination (基因互換),整個封鎖區會變成一個大型培養皿,讓病毒做出一堆突變。其他專家也有同樣看法,此建議已被世衛組織接受,通知各國。 目前部桃的做法,正好符合這個理論,而且看來緊張的疫情,正在控制中。 這幾天藍綠代表人物的爭論或甩鍋,很多都只是聚焦在「封院是誰決定」這件事情上。十八年前沒有像葉醫師這種想法或建議,由於缺乏經驗又在混亂之中,而且所謂中央與院轄市,位階幾乎平行,朝小野大,台北市馬市長聲勢如日中天,民進黨政府中央防疫專家的建議,地方不一定接受,倉促之中做出和平醫院封院的決定,暫時就說是「不得已之惡」吧,誰決定的都沒關係,問題是當時所有的防疫裝備物資、院舍容量、病床分級、人流分配、專家指揮系統、病棟隔離,統統等於零。 當年和平醫院封院風波再起,臉書專頁特地翻出當年馬英九受訪時影片,當時馬稱市府開會做了決定,之後提報給行政院,打臉中央下令封院說法。(資料照)   而當基層人員向衛生局求援,得到的答覆卻是「你們要自求多福」,這就像電影「大敵當前」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沒有發足夠槍枝,就叫士兵衝向敵方的機槍陣地,違命者會被當場槍斃一樣,真的是非常荒唐。 封院只是一個名詞,問題是要怎麼去做。我們或許可以容忍十八年前不得已做了封院決定,但是無法容忍沒有做好配套措施就封院。當年有些想講出內幕的人,聽說在升官後也就封口了。我們也許可以就此忘記以前的慘劇,但無法接受有人過去沒做好該做的事,逃過彈劾,卻妄想要用十八年前的舊觀念,強迫政府處理目前的疫情。這其實已挑起了很多人心中的痛。 (作者為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創會理事)   淑媞之此時不提何時提 ◎ 黃勝桓 我若是自覺忍辱十七年多的淑媞,此時不提何時提? 一、眼看部立桃園醫院漸有可能封院,當然要趁這時倡議一下;一旦桃醫真的封了,不就證明二○一三年和平醫院封院是對的?時隔十七年多,這些當家的大人,並沒比我小女子當年英明呀!看以後誰還敢非議淑媞之SARS潰堤? 二、時隔十七年多,當年懂事的凋零不少;當年不懂事的雖然也長大了,但大多仍不清楚、不知道當年和平封院細節,機不可失,怎能不趁機嗆聲,為自己抱不平? 三、毛澤東說的「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平穩近一年的疫情突然又緊張起來,正是扭轉情勢的大好時機!只要將當年封院事情攪一攪,混一混,讓藍綠各說各話,至少可扳回多年來挨罵的劣勢,不再是一面倒的指摘淑媞! 說著、說著,淑媞當年的市府老大馬長官也出來「護媞」了,怎不叫淑媞涕零? (作者為電子業退休,台北市民)  
王英明 2021-01-28
是防疫 不是獵巫

是防疫 不是獵巫

1月24日下午6:40,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因應桃園醫院的群聚感染,突將居檢/隔離人數,擴大到5千人以上。這空前的舉動,想必影響到許多人的生活。從防疫的角度看,其執行是否能夠嚴格確實,一定會關係到這段危機的疫情控制。 自由時報22日「自由廣場」有美國返台退休賴教授文「檢疫不是獵巫」,認為「網瘋傳前署長沒戴好口罩照片」,以及「他自己檢疫在家、只是走到庭院就被鄰居斥責」、「移工檢疫走出門口八秒就被罰」可能有「不尊重人權或隱私」之嫌。文中對台灣人「自滿於防疫成功、頻說Taiwan can help 」,似也有點意見。該文的意思,好像是這種連國外媒體也都有些不解的「過份剝奪人權與自由」,所換來防疫的成功,不用太驕傲,當然更不需要獵巫。 目前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還是大有人在。特別現在隔離的人已經擴大到五千人,可能有不少人會私下埋怨。其實,短暫稍微犧牲一些人權與自由,大家咬牙忍耐(不能出國、很多行業瀕臨倒閉、很多人失業),換來的卻是ㄧ年來台灣防疫成功、照常生活,這是全民大都贊同也是值得驕傲的地方。 看到這時候,國外很多地方還在講自由、不願戴口罩,還在講人權、不願被檢疫隔離、不願放棄群聚,結果就是成千百萬的確診與死亡,何優何劣,非常明顯。賴文說台灣如此的人權態度,與中國相較,是五十步笑百步。我懷疑他有看到中國把「外出老人綁在柱子」的新聞影片。 台灣的防疫法規處理嚴格,大家也都以最高標準來檢視旁邊的人,看來好像有些雞婆的「歇斯底里」,要求似太嚴格了。但問題不在於「走到庭院」或「八秒鐘、十分鐘」,而是在於心態。當你輕忽那八秒鐘,下一次你就有可能隨便跑出去把病毒帶到超商。如果我們不是執著於那似乎有一點「誇張的嚴厲」,明天或就會苦嚐輕忽所造成的惡果。 前陣子網傳前署長的沒戴好口罩照片,那不是獵巫,只是反撲。他對染疫醫師指責、卻不依循真相,惹怒了善良的台灣人。大家只是想看看 ,執著於SOP的人,他自己的SOP是怎麼樣?陳部長為他緩頰說「有保持社交距離」,但網傳第二張顯然就是沒有。而照這說法,現在部桃應該開除了6名醫護人員。染疫人員如果再增加,就繼續再開除,我們有那樣的人力資源嗎? 前陣子網傳前署長的沒戴好口罩照片,那不是獵巫,只是反撲。他對染疫醫師指責、卻不依循真相,惹怒了善良的台灣人。圖為前衛生署長、台大公衛所教授楊志良。(資料照)     什麼才是獵巫?染疫人員被撻伐、責任醫院醫護人員被排斥、家人也被認為帶有病毒。被公布「足跡」的場所,大眾避而遠之(其實這種公布,只是追溯過去,請某段時間去過的人注意自己的症狀,而不是現在很危險不要去)。還有,四個縣市公務人員不能去桃園、學生旅遊不要安排桃園。這才是獵巫。 就不知道過年期間,桃園人能去馬祖或苗栗遊覽嗎?在外地工作的桃園人,能否返家過年?家住台北而在桃園工作的人,過年會不會被台北的家人排斥?而誰能保證,在這四縣市,絕對不會隨時出現下一個可能有感染能力的病人?小小台灣,各縣市大家要封來封去嗎? 目前只是部立桃園醫院有院內感染,及零星關係者的社區小感染,而且正在全面控制疏散當中。有一個縣長說,大家不要去「疫區」。把桃園市當做「疫區」,顯然是錯誤。檢疫當然不是獵巫。但什麼才是獵巫?有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 (教師)
王英明 2021-01-25
與其封院,不如封嘴

與其封院,不如封嘴

部立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感染,使得疫情升高,人心浮動。去年三月就有藍營的人一直主張封院、封城、普篩,沒想到經過了一年,現在講的還是一樣。 回憶18年前,國民黨主政的台北市政府,因為對SARS感染控制,無計可施,為防止擴大,在沒有任何準備下,倉促就把和平醫院封院,所有的人員,即使人在外面,也全部必須奉命回到醫院,不准再出去,甚至還包括當場送貨的、送報紙的,估計有1200人一律關在院內。這種模仿中世紀抑制黑死病的措施(把城圍起來,放一把火讓裡面的人都死,以為疾病就會消失),最後造成154名的院內感染,包括有11名醫護職員在內、共35人死亡,存活者據說現仍處於肺功能受損狀態。 之所以傷亡慘重,最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一開始並沒有樓層管控,潛在感染者不明,病毒到處流竄,互相傳染而不自知,浴廁宿食場地數十人混居共用,而上級並沒有給醫護人員全力的足夠防疫資源,很多處理病人的護理人員,只是一個口罩和手套而已。封院最後並沒有把病毒「關」在和平醫院,反而越「養」越多,鄰近的萬華仁濟醫院、國宅社區相繼都出現了病例。 18年前,國民黨主政的台北市政府,因為對SARS感染控制,無計可施,為防止擴大,在沒有任何準備下,倉促就把和平醫院封院,最後造成154名的院內感染,包括有11名醫護職員在內、共35人死亡。(資料照)   18年過去了,面對世紀大疫,撇開各種醫療檢測、疫調、防護設備的進步不說,光是指揮中心在部桃所實施的分艙、分流、對醫護人員及相關者的擴大採檢及一人一室集中隔離,尤其病患逐一的清空、分散病人到支援醫院、各層樓分次消毒,真的令我們這些老醫師眼睛一亮,欽佩不已。 反之,當年穿全套防護設備像太空人一樣,進入醫院(聽說只是去開會、不是進入病房)、使很多護理人員在樓上窗口一看就哭了的前衛生局主管,事隔多年,到現在還在電視頻道、臉書,大罵民進黨政府,「為什麼部桃發生院內感染,還不趕快封院,以致把病毒帶給家人及社區」。難道一點都不明白,就是當年的台北市封院,害死了那麼多人?近日國民黨軍方背景的不分區立委,也突然變成防疫專家,要政府趕快擬定封城計劃。前天幾個縣市首長下令,公務人員不能去桃園,同樣是一種封城的心態。他們認為只要封起來,一切就於我無關、一切就沒有事。 2003年的和平封院,很多真相沒有被揭露,而由於政治因素,社會過去多視為禁忌、避而不談。所幸近年有一些年輕醫師開始回顧這段歷史,檢討的話題慢慢已浮上檯面了。 但國民黨似乎18年來都沒有進步,更沒有得到教訓,也毫無反省愧疚,上上下下,念念在茲,唯一的招數仍然是封院、封城。兩千人(醫護、檢驗、藥局、行政、廚房、清潔、洗衣房、電機、庫房、工友、病患、家屬)被封在醫院,只進不出,要多少單人房加單獨浴廁設備,要多少防護衣、要多少人員輪班,想起來真是不寒而慄。 封院或封城,是影響很大、犧牲也可能很大的措施,有一定的、不得已條件才能做。專家已指出,當疫情變得不可收拾、每天百病例以上的增加、疫調已經不可能、半數感染源完全查不到,這才是開始考慮封院、封城的時候。現在病例尚少、來源清楚、感控掌握胸有成竹,哪有封院、封城的必要?徒然製造恐慌而已。一旦桃園封城,桃園完了、新竹也完了、竹科也完了、台積電也完了。台灣也可以說是等於完了。 普篩也是一樣,當確認病例每天有成千上百的增加,已經很難做感控時候,才有必要做社區普篩。而且要知道,病毒非常狡猾,篩檢不是只做一次就大勢底定,有時候可能要連續做三篩、四篩,民眾等於是必須放下日常生活,兩三天就被叫去排隊檢查一次,而且還要面對可能偽陰性、偽陽性各種判斷及憂慮,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個人覺得,中央指揮中心有很多令我們放心的專家,一定會依序對全國民眾的防疫,做出最好的選擇,就像過去一年一樣。大家最好少講話,全力支持配合。 與其一直講封院,不如封嘴。 (作者為前和平醫院資深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1-01-23
開除傷兵? 不怕逃兵?

開除傷兵? 不怕逃兵?

  以封院聞名的某政治人物說過名言:「防疫視同作戰。」然而作戰豈有不受傷?遇此情形,上級通常應會前往探視慰問傷者,殉者甚至要發撫卹金。如今竟有人責怪傷者:「你是否沒有照SOP躲好,才被子彈打到?」若是真如此人所說「開除」傷兵,將來恐怕「逃兵」越來越多,兵敗如山倒必可預期。 科學不是萬能,醫學更不是百分百,否則人類早就可以人人活到一二○歲。對新冠病毒,我們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北部醫師染疫,病毒什麼時候、什麼方式感染,其實沒有一個專家可以明確斷言,大家都只是猜測而已。以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的病毒,在空氣中飛揚,誰看得見? 酸民及記者們都認為,照顧確診病人的醫護人員,只要打個噴嚏、稍微咳嗽,就應該停止上班、自我隔離,不可以去吃丼飯,如此我們需要幾倍醫療人力才夠用?多數民眾都以為,病人曾經到過的地方,地面、門把、空氣、桌上,到處都是病毒。其實病毒在各種器材上,停留存活也有一定時間。防疫中心的「蹤跡」公布,有一大部分是在預防萬一。因為照估算應已不存在了。 如果民眾能落實戴口罩、不摸口鼻、勤洗手,除非與病人在同一密閉空間,近距長時接觸,否則並不那麼容易感染。而除非病人也不戴口罩,把鼻涕到處亂噴亂抹,要接觸病毒也不是想像那樣簡單。 (作者為家庭醫學會創會理事,退休醫師)
王英明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