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琇相關文章

《星期專論》台灣脫困的1OO種方法

《星期專論》台灣脫困的1OO種方法

台巴斷交衝擊台灣,但也意外在民間激起很多正面而有創意的思考。 眾議繽紛中極為優異的一個建議案,是余勘平先生所倡議的「與其被動等中國出手,不如我們主動一次完斷所有二十個邦交國,同時向世界宣告,台灣將啟動修憲正名的民主工程。一旦完成修憲正名,台灣就以全新的國家身分,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 這是非常大膽而有創見的思維,具有「操之在我」的主動性與可操作性。但是,能夠讓議案成功推動的關鍵人物還是——總統。所以,to do or not to do, that’s the problem. 問題又回到總統本身。 心理脫困突破困境 我相信,民間絕對可以找出一百種方法幫台灣脫困,然而最重要的是,國家領導人、政治菁英和民眾必須先——心理脫困。心理無法脫困,就不敢採取任何突破性的行動。 心理困境的形成,是長久以來被錯誤的資訊和習慣認知所蒙蔽,不敢思考突破之道,因而自我限縮思維與行動。包括對中國的正確評估與認知、對美國的遊說內容與方法、對掌握自我行動的時機判斷與條件創造等,我們一直被過去的慣性綑綁而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 舉例來說,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為「如果宣布台獨,中國會武力犯台」,這是對中國的嚴重誤判。中國是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佔其GDP總額的一半以上,而且非常仰賴外資投資帶動經濟發展,一旦發生台海戰爭,將造成外資大量外移而嚴重衝擊經濟。再者,目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石油和所有貨品的進出口,都必須倚靠中國東部沿海城鎮。所以說,中國最大的弱點就是東部沿海地區。一旦台海有事,美國和日本極可能會封鎖東海、台灣海峽和南海,對中國的經濟必將造成致命性的重創。如果經濟崩盤,中共政權一定垮台。 中國領導人和頭腦清楚的將領,深諳發動戰爭絕對會傷到中國自身利益,後果不堪設想,這是最愚蠢也最危險的下下策,他們不會笨到選擇此徑。對他們而言,上上策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出自中國的「孫子兵法」。該書和戰國策也正是目前中國在世界攻城掠地的重要教戰守策。 中國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術可就多了。包括輿論戰、網路戰、間諜戰、法律戰,利益收買、滲透分化和威懾恐嚇等心理戰皆是。 看清中國戰略意圖 中國用「台獨戰爭論」成功恐嚇台灣幾十年,讓台灣不得動彈;也成功威懾美國政學界,並利用美國來施壓台灣不准輕舉妄動。然後中國以時間換取空間積極發展經濟和軍事;以「既成事實」戰略佔領南海島礁、建造軍事基地,蓄積力量準備突破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最終把美國趕出太平洋,成為「超級海洋強權」。這是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戰略;拿下台灣,就是中國要邁向海洋強國的突破口。但他們絕不會發動戰爭,而是用「不戰而屈人之兵」戰略一步步將台灣蠶食鯨吞。 譬如目前中國已將一中原則國際化,要讓台灣在國際上「去國家化」,包括逼迫所有國際組織將我國名改為「中國台北」或「中國台灣」,要求聯合國行政單位不接受我國護照、只認「台胞證」等,都是以更強硬的手法,要把台灣逼到角落跪地投降。 看清楚中國的戰略意圖,接下來我們必須自問:台灣還要親中、和中或一中各表嗎?繼續坐以待斃嗎?台灣要不要脫困?要如何脫困? 蔡政府國安和外交單位務必徹底認清「任何善意都不會改變中國想併吞台灣」的事實,重新評估應戰策略。請熟讀「戰國策」和「孫子兵法」,認真布局「以小博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等相關戰略。接受「九二共識」只是更早進入中國牢房、做香港的室友罷了。 除了重新評估敵我情勢外,台灣對美國的遊說工作與內容也應與時俱新。蔡政府和海外遊說團體有必要讓美國政學界充分了解——台灣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是命運共同體,協助台灣成為正常國家是阻斷中國勢力進入太平洋的關鍵策略,而不是壓制台灣必須「維持現狀」。因為美國不斷壓抑台灣,正好就是進入中國「不戰而屈人之兵 」的圈套,成為對付台灣的工具,而且已經被利用了幾十年。 重新開機重擬戰略 其實台灣的困境絕大部分是自己內部造成的。國民黨和統媒對中國的錯誤幻想(九二共識換取和平),民進黨的自我設限和民間的懼戰恐共心理等,都讓我們不斷錯失凝聚集體力量、扭轉國家危機的重要機遇。 再強調一次,台灣脫困絕對可以找到一百種方法,但首要之法就是心理脫困,尤其國家領導人和政治菁英。心理脫困的目的是——重新認知事實與重新開機。一個是資訊更新,一個是採取新方法與新行動,包括對內和對外。否則,再好的策略都會因自我限縮而不斷撞牆。 請重新開機,重新擬定有效的突破戰略。余勘平提出的好方法,也請放入口袋、等待時機,下次中國再斷我們的邦交國,就出手吧!一舉了斷困擾台灣半世紀、扼殺台灣人生存活力的魔咒! (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7-02
《星期專論》別讓惡魔偷走了靈魂

《星期專論》別讓惡魔偷走了靈魂

我們的先祖先輩不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看著他們的背長大,讀著他們以鮮血譜成的生命詩篇,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叫做「反抗」。 王美琇 問一個簡單問題。如果有人把你逼到牆角,請問你的反應是什麼?是逆來順受,抱著頭讓對方拳打腳踢到遍體鱗傷?還是站起來正面反擊,即使自己可能受傷,但對方肯定也不得好過?我相信前輩會告訴我們:站起來反抗到底吧! 小國不必然是弱者 每年的WHA不斷重複「台灣被中國踐踏」的戲碼;再加上這些年來中國持續在國際上封殺台灣、羞辱體育選手和影視工作者、濫捕台灣公民等惡霸作風,已經嚴重斲喪台灣人民的自尊心和國家尊嚴。如果一個民族長期被踐踏和羞辱,對國家的底力和長遠發展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絕對不能等閒視之。 蔡政府今年在世衛的表現雖稍有進步,衛福部長和代表團的場外抗議和進行雙邊會談,多少彌補了台灣所受到的傷害;但我必須說,以一個國家而言,以台灣被中國羞辱殆盡的狀態而言,我們所展現的反抗能量還是非常不夠。 有句話說:「弱者總是會招致欺虐。強者永遠都會獵捕弱者。」台灣雖是小國,但不必然成為弱者。反抗的手段未必都是非理性的,也可以是經過非常理性的算計和戰略規劃。 台灣的選擇可以很多,只是我們被別人所劃定的「紅線」以及自我設限給框限住了。我們在紅線內不斷原地打轉,努力嘗試做一個守規矩的好學生,期待中國的「善意對待或回應」,結果不但一再失去凝聚國內外更大反抗能量的絕佳機會,而且更助長了惡霸的氣燄和永無止境的欺壓,讓國家陷入進退失據的困境。 話說回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變惡劣現狀? 讓台灣聲音極大化 請再想想: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更重要的是弱點。放在國家亦然。影響台灣生存發展最大的是中國,中國對台灣而言最大的弱點是什麼?是他們最痛恨的「台獨」以及大國的面子。台灣被中國霸凌的事實比比皆是,我們所應該做的就是利用適當時機──把中國欺壓台灣、壓迫人權的惡形惡狀以及霸權擴張的野心公諸於世,盡一切力量在國際媒體宣揚「中國惡跡」讓全世界都知道。 我們必須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國際宣傳呼朋引伴,擴大結盟國際上更大的民主力量來支持台灣。這些工作不僅政府應該積極做,海內外台灣人也可以共襄盛舉。我們應儘量在國際重要媒體發聲,也可集資買廣告,讓台灣人的聲音在世界舞台上極大化。讓台灣極大化,而不是銷聲匿跡。 再來,如果我是蔡英文總統,我會將駐外單位一次十個單位一起正名「台灣」,以此來逼中國上談判桌;如果他們無動於衷,我們再來十個單位正名,以此類推,直到中國願意上談判桌為止。我們不願和中國為敵,只是要請他們上談判桌,一起討論台灣問題的解決方案。 美國也許會跳起來責問:你們是要挑釁、成為麻煩製造者嗎?台灣政府或FAPA組織可以告訴美國:台灣從來都不是麻煩製造者,挑釁者和麻煩製造者一直以來就是中國,台灣只是要「求生存」而已。台灣是第一島鏈的咽喉,如果被中國拿下,第二島鏈咽喉的關島必岌岌可危;一旦中國勢力進入太平洋,美國極有可能被迫退出太平洋。這是台灣最重要的戰略價值。 而且,美國電影和文化也一再告訴我們:當你被逼到牆角時,就要站起來反抗到底,絕不能坐以待斃。被迫害者一定要反抗,只有經由一再的反抗,才能爭取到被剝奪的應有權利。女性投票權和黑人民權運動等皆是。 中國對台灣步步進逼和全面封殺,在國際上不斷改變現狀,我們不能再畫地自限「維持現狀」。當別人對我們畫紅線,我們就要想盡辦法「開始移動紅線」;當別人設框框把我們關進裡面,我們就竭盡所能將框架一條一條拆掉,讓被囚禁的台灣飛出鳥籠;當別人把我們逼到牆角、讓我們活不下去,我們就要站起來強力反擊,讓對方勢必付出慘痛的代價。 奮起展開全面反擊 小說家卡謬說:「反抗是我們的歷史現實,除非逃避現實,否則我們就必須在反抗裡找到我們的價值。」 我們堅信,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普世價值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堅信,台灣人有權在世界上得到更公平的對待;我們更堅信,以台灣之名的新國家必定會在世界舞台上贏得更多的尊重。然而這一切,都必須從我們自身做起;尤其是國家領導人和政治菁英們,請從逆轉腦袋開始。 如果不敢跨出一步,我們就會一直原地踏步;害怕失敗而不敢勇於嘗試和突破,就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台灣人需要一場內在革命,一場有關尊嚴、自信、勇氣和追求真實的內在革命。我深信無論國家大小,擁有偉大靈魂的民族,才能夠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 台灣人啊,千萬別讓惡魔偷走了靈魂!奮起吧!全面展開反擊,奪回我們應有的權利和尊嚴,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雖小卻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國家!(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6-04
《星期專論》高度警覺中國白蟻效應

《星期專論》高度警覺中國白蟻效應

  中國在國際上全面封殺台灣,連台灣內部,他們也竭盡所能進行滲透。從網路購物到手機上看電影等,已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周遭。就像白蟻在蛀蝕衣櫥,無聲無息地進行。 白蟻效應逐漸浮現 太陽花學運曾經成功阻斷服貿協議,那段時期,是社會對中國因素介入台灣保持最高度警覺的高峰期。蔡英文上任後,這種警覺似乎逐漸退潮下來。然而中國白蟻效應消失了嗎?恐怕沒有。白蟻依然在社會各角落進行蛀蝕工程,而且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 中研院社科所成立「中國效應」研究小組,長期觀測和研究中國因素如何影響台灣。最近他們出了一本重要的研究專書「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讀來令人焦慮不安,不過也看到一點亮光。 中國對台灣的統戰不斷進化,他們結合「市場」和「政治」兩元素,一方面籠絡培養「兩岸政商集團」,一方面在台灣內部培育「在地協力者」或「政治代理人」,已深入影響台灣社會。二○○八年以來,台灣各個領域都可見中國操作的痕跡,白蟻效應逐漸浮現。包括: 中國對台灣的統戰不斷進化,他們結合「市場」和「政治」兩元素,一方面籠絡培養「兩岸政商集團」,一方面在台灣內部培育「在地協力者」或「政治代理人」,已深入影響台灣社會。(報社合成照) 一、新聞媒體:親中集團入台買下媒體,積極扮演「政治代理人」角色。中國政府也採取大量置入性行銷,在部分媒體購買新聞;並以媒體可以登陸的市場誘惑,與台灣媒體高層發展關係,企圖影響台灣的新聞自由或達到讓媒體「自我審查與自我設限」的目的。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且持續惡化。 二、影視圈:除周子瑜、戴立忍事件的殺雞儆猴外,資深記者李至德指出,中國主要影音串連業者「愛奇藝」二○一五年十一月進入台灣,目前在網站上已播出超過兩千部的電影和戲劇,成為台灣最大線上影音串連業者。這種帶有「言論檢查基因的商業資本」如果大到影響市場,就足以讓周子瑜和戴立忍們不斷被圍剿和禁足,進而產生寒蟬效應。 中共培育「在地協力者」 三、宗教領域:古明君和洪瑩發研究指出,中國為籠絡台灣地方派系和宗教人士,台灣的媽祖信仰頭人可以在中國獲取「宗教紅利」,例如土地開發的巨大利益。二○一六年九月由天津市與大甲鎮瀾宮合作開發的「天津濱海媽祖文化園」啟用,開幕當天台方出席者包括胡志強、顏清標和數百位台灣各地媽祖廟代表。二○○八年以來中國對台灣佛教的四大道場:佛光山、中台禪寺、慈濟、法鼓山等展開積極接觸,並促其前往中國發展「宗教市場」。中共籠絡台灣宗教頭人與地方派系,藉此培育「宗教在地協力者」。 四、軍事圈:退休將領到中國進行磕頭交流;並屢傳高階軍事人員成為共諜的叛國事件等。 五、農漁業:馬政府退休農政官員利誘農漁業者,將特殊水果和農漁苗種帶往中國發展契作,最終形成在中國的台商打擊在台灣的業者(尤其外銷市場)。部分農漁組織和國民黨聯手配合中共而獲得市場紅利,自然也成為中共的「在地協力者」。 中國利誘台灣政商網絡,不僅建構大企業和國民黨高層的「兩岸政商集團」,也積極在台灣培育「在地協力者」。兩者交互運用,必要時成為中國介入台灣政治的操作槓桿。二○○九年高雄熱比婭紀錄片事件,二○一二年大選大企業主站出來「呼喊九二共識」,以及蔡英文上台後「關掉陸客觀光團水龍頭」,並發動觀光業者上街遊行等都足以證明。 成立中國白蟻監測站 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吳介民雖指出,台灣社會對中國作用力的抵抗而形成反作用力,諸如太陽花學運和網路活躍公民的嘲諷反擊等,尚足以抵擋中國對台灣的政治介入;但他也憂心認為「反作用力並不必然會發生,這是需要被該作用力衝擊到的人們有所覺知,有意識地接收與分析訊息,凝聚共識、形成論述,並採取集體行動。」 因此,我必須嚴肅提醒蔡政府,切勿為了「怕得罪中國」或「發展兩岸關係」,而對中共介入台灣各領域的現象視而不見或不敢為所當為。請發揮行政權的力量,認真處理中國的滲透與潛在破壞;立院也應立法防範中資入台或併購企業等問題。 政府和社會必須保持高度警戒,並積極在台灣各地成立「中國白蟻監測站」,收集情報、形成監測網絡,定期發表監測報告,提高人民的警覺性以及讓「在地協力者」知所節制;必要時以行動展現公民社會的反制力量和聲音。 筆者稱之為「中國白蟻效應」,是因為白蟻的蛀蝕行動往往是靜悄悄進行,如果台灣人民失去警覺,等到白蟻將台灣蛀蝕出一個大破洞,恐將對我們的民主社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甚至危及國家的存亡。 中國利用台灣的民主自由環境,以裡應外合之姿一點一滴在蛀蝕我們的社會。這是典型的「利用民主反民主」,也是中共統戰台灣的戰略進化與變種。 美國開國元勛傑佛遜說:「自由的代價是永恆的警醒。」中國對台灣的打壓封殺和滲透已經讓人忍無可忍,為了守護台灣和民主自由,請高度警覺「中國白蟻效應」,並適時展開全面反擊吧!(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5-07
《星期專論》台灣距離法治國家有多遠?

《星期專論》台灣距離法治國家有多遠?

  最近兩件個案判決,恰巧形成強烈對比,一是三一八攻佔立院案,一是馬英九洩密案。兩案的判決,足以說明司法正在歷經什麼樣的價值檢驗。 馬案法官對馬英九引發的憲政危機完全視而不見;三一八案法官則看見「公民不服從」阻卻政府違法的憲政層次。兩種判決高下立判。兩相比較,更反映出台灣的司法依然存在「只見藍綠、不見價值」的嚴重亂象。 談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台灣距離法治國家有多遠?司法要帶給台灣什麼價值?司法要為民主深化立下什麼典範?司法人員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或者甘願淪為政黨鬥爭工具和既得利益的維護者? 司法演進推動美國民主 美國的司法演進值得借鏡。美國之所以成為今天的美國,和他們的司法演進有牢不可破的關係。永不屈服的勇敢人民不斷挑戰司法邊界,催逼著司法判例持續更新,落實民主和人權價值的深化,讓美國成為一個民主成熟的自由國度。 換言之,司法判例就是推動美國民主進步的最大動力,而美國憲法中保障人民權利的修正案,更是不斷成為挑戰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智慧與良知的最終判決依據。 一九五四年的布朗案,最高法院廢除「隔離而平等」(separate but equal)法案,讓黑人和白人可以同校就讀;一九一八年阿伯倫(Abram)言論自由案由大法官何姆斯(Justice Holmes)立下影響後世的判決:「…法律不能處罰言語的表達,除非言語的後果必將引起清晰而立即的危險。」 從此以後,「立即而明顯的危險」就成為憲法原則並適用於法院裁判言論自由案的依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一九八四年強生焚燒國旗案。被告強生在德州法院被判有罪,但他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一九八九年最高法院宣判德州的法律侵犯到強生的言論自由,違反憲法、判決無效。 一九六一年的麥普案(Mapp)也讓最高法院確立:警察不可非法拘捕人民和扣押證據(第四修正案);也禁止政府強迫刑事被告作對自己不利的供詞,除非被告同意招供(第五修正案)。保障人民的隱私權、財產權以及緘默權。法院也不得考慮非法取得的證據,否則判決一律無效。 司法判例落實人權保障 一九六六年麥蘭達案(Miranda)最高法院的判決也成為全國各級警察執法時的正當程序,即所謂的「麥蘭達警語」:「警察拘捕被告時必須告知可以保持緘默。若被告要保持緘默,警察必須停止訊問。若被告要求有律師,訊問必須停止;再訊問時律師必須在場。」 一九八七年的馬丁案(Martin)最高法院也確立:檢察官代表政府起訴被告時,檢察官必須負起完全舉證責任,而且證據必須明確到讓陪審團不再有任何的「合理懷疑」,也就是必須「超越合理懷疑」。舉證責任和超越合理懷疑的證據法則,成為正當程序的基本要素。 一九七四年尼克森水門案更是司法權與總統權的經典對決。最高法院最終認定:「總統享有『行政特權』,尤其是國家安全必須保護,但『行政特權』不是絕對的。面對犯罪的可能時,總統的機密權應該和司法權相互平衡。…」最高法院判尼克森敗訴,國會展開彈劾而下台。最高法院明白宣示:「沒有任何人,甚至總統,可以高過法律。」充分彰顯司法權威和憲政高度,以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價值。 美國制憲之初憲法只有七條條文,幾年後國會又通過十條憲法修正案,列舉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自由權,以及保護人民在政府執法過程中不受侵害的基本權利。然而,保護人民的基本權利需要公正而獨立的司法系統。 憲法保障的人民權利受到侵犯時,人民可以上訴聯邦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負責解釋憲法和最終判決。最高法院可以撤銷地方法院的判決。法律由判例構成,法規由判例演繹。最高法院是終極判決,判例並成為全國執法單位必須嚴守的執法依據。這就是美國憲政法治的基礎。 民主價值需要法治支撐 反觀台灣,我們這部違章建築的憲法及增修條文中,雖不缺保障人民權利的條文,但因戒嚴三十八年凍結這部憲法,司法從此淪為威權統治集團整肅異己和欺壓人民的工具。解嚴至今已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但司法和警調人員的腦袋並沒有解嚴,依然揮不去黨國思維陰影,人權價值更形同具文。 所以,看到少數進步法官和檢察官努力嘗試挽回司法的敗壞聲譽時,我們不知道該感到欣慰或者悲哀。 一個成熟民主國家的司法,必須也應該成為三種價值的守護者:一是民主憲政的維護者,一是弱勢人民的守護者,一是公平正義的捍衛者。如果做不到,司法就會成為保守反動者集結孳生的溫床。 因此,司法人員必須好好捫心自問:司法的存在價值是什麼?司法要為民主法治奠定什麼基礎?台灣距離法治國家有多遠? 缺乏法治支撐的民主,勢必搖搖欲墜;法治信念的實踐,需要更多人的膽識與堅持。請讓智慧和良知導引,跨越藍綠政治;讓正義的亮光,照進司法的黑暗角落,重新點亮島嶼的希望。 (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4-09
《星期專論》請問司法院長和法務部長

《星期專論》請問司法院長和法務部長

  若你保持距離,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事物,你必須再靠近一點。 ──引自《不完美的正義》(by Bryan Stevenson) 如果不是因為接觸這些受司法迫害的個案,我無法深刻體會,司法對一個人的傷害是如此之重;然而接觸個案後我更無法理解,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法律人,可以任由崩壞的司法踐踏人民超過半世紀?這是什麼樣的集體沉默螺旋? 從個案看見司法崩壞 司法體系的崩壞,是長期以來體系內多數人對司法人員的「違法濫權」視而不見,甚至相互包庇掩護;還有更多人認為自己只是旁觀者,被動目擊一樁無力阻止的犯罪,結果就導致整個司法的崩壞,最終失去人民的信賴。 從個案或許才能看出司法的崩壞有多嚴重。徐自強案從一九九五年到二○一六年整整纏訟了二十一年,最後在最高法院無罪定讞。整個案件共提起五次非常上訴、一次釋憲、更審九次,除更七審和更八審判處無期徒刑、更九審判決無罪外,其餘都是判處死刑。 這件擄人勒索案從頭到尾唯一的證據,是同案其他兩人的「共同自白」,沒有任何直接證據或補強證據,法官也不採認徐自強「不在場證明」等有利被告的證據。最後徐自強案被七十位法官踢皮球,誰都不敢「違背前輩法官」的判決,也不願接下燙手山芋,直到最高法院的更九審法官「終於有勇氣」否定共同被告「自白」的效力,且認定無直接證據證明徐自強有參與犯案,最終做出無罪判決。 為徐自強的死刑冤案奔走多年的林永頌律師感嘆說:「面對有爭議的死刑案件,為何這麼多法官都『有罪推定』?為何草率審理和判決?為何對矛盾百出的共同被告陳述仍然採信,卻對於被告的有利證據視若無睹或不予調查?審理誤判冤案為何法官欠缺道德勇氣,不敢平反?為何怕得罪前輩法官?這種醬缸司法文化如何改變?」 林永頌律師道出了司法體系沿襲至今的嚴重弊端。這種草率辦案不僅出現在徐自強案,蘇建和案、江國慶案、陸正案等都不斷重蹈覆轍。我們同時也在陳水扁案、郭瑤琪案、郭清江案、謝清志案、吳澧培案、吳明敏案、許添財案、邱義仁案、李界木案、彭百顯案、張燦鍙案等,一再看到檢調粗暴辦案的手法。 這些案子最大的共通點是:沒有直接證據,只有檢察官的「臆測和推論」以及法官的「自由心證」,就將人起訴定罪。起訴書或判決書漏洞百出,簡直就像是一部部用想像編織而成的推理小說,嚴重欠缺嚴謹的證據佐證。 仔細研究這些粗暴辦案手法,竟然也有SOP,包括:大舉搜索住處或辦公室、放話給媒體做政治操作、誘導污點證人做出不利被告的說詞(必要時還可以修改筆錄)、教唆證人作偽證、訊問時恐嚇被告羈押、不採納有利被告的證據、臨時換法官等。 最後證明這一連串的案件都指向一個政治目的:就是要將扁繩之以法,以及把扁朝政務官打成「貪腐集團」。司法淪為政治打手,最終也陪葬司法。 烏龍辦案不必付代價 二○一三年我們曾發起「破繭/檢行動」,集結扁朝政務官集體控告濫權起訴的檢察官,最後案件都被法院駁回,理由是法院認定「濫權起訴罪,係侵害國家審判權之犯罪」。簡單說,法院為了保護檢察官,認定被「濫權起訴」的人民不是「受害者」,這些受盡司法折磨的「受害者」,不可以對濫權起訴的檢察官提起自訴或告訴。 我們的律師團代表顧立雄、高涌誠、黃帝穎等已經將案件聲請大法官釋憲,目前仍躺在大法官的抽屜裡。不知道大法官的良知何時重見天日?或者他們會選擇視而不見? 檢察官的起訴和法官的判決,可以輕易奪走一個人一生的名節尊嚴、生命財產和自由,可是若最後確認是烏龍辦案,他們卻不必付出任何代價,好官我自為之,甚至繼續升官。這種司法如何讓人民信服和尊敬? 因此,我要請問司法院長許宗力和法務部長邱太三,對於這些濫權起訴或枉法裁判的檢察官和法官要如何處理?退場機制和懲戒機制在哪裡?人民如果受到司法迫害有什麼救濟管道? 請讓人民看到你們的積極作為,而不是被內部保守勢力孤立或包圍,最後無所作為、棄械而歸。司改會議可能一年半載結論才會出爐,然後,接下來呢?這一年都不改革了嗎? 別讓犧牲付諸東流 司法的崩壞已經讓人忍無可忍,所以張靜律師、鄭文龍律師、金恆煒和筆者等多人建議「陪審團制」,以及陳師孟提出「用監察權掃除司法敗類」等,都是努力嘗試對司法進行必要的搶救和修復。 眼睜睜看著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因為每個人都不知道何時會被司法糾纏上身,因此我們有責任督促司法走上正途,以確保每位公民能夠在民主社會受到「正常司法」的公平對待。 大刀闊斧改革司法吧,讓司法真正成為社會正義的最後防線;讓這些因冤案而失去自由和生命的人,他們的犧牲不至於完全付諸東流。 (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3-12
《星期專論》司法改革所為何來?

《星期專論》司法改革所為何來?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即將登場,各界寄予厚望,但也擔心是否又淪為一場各說各話的大拜拜。所以,我們要質問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司法改革所為何來?重新思索司改的初衷和目的。 黨國遺緒充斥司法界 先說一個故事。前台權會會長黃文雄在《轉型正義》書中序文提起一個故事:已過世的作家柏楊入獄前,曾經被一個調查員拷打逼供,出獄後他想起這位調查員當年還是一位年輕人,本來想要寬恕他,可是有一回在一個餐會遇見他,這時這位調查員已高升到相當的職位,見到柏楊時不但沒有任何道歉話語和愧疚神色,反而滿面春風向柏楊說:「好像是昨天才分別的老朋友」,甚至大談他逮捕施明德和黃信介的「神準」。當時柏楊夫人插口說:「你們調查局會打人,什麼口供都會招出來。」這位調查員趕緊握住柏楊的手說:「柏老,我們從來不會做這件事,你說是不是?」這位官員至今仍然宦途順遂,步步高升。 目前司法界從檢警調到法官等,依然充斥戒嚴時期充當白色恐怖打手的執法者和其徒子徒孫,這些人在民主時代政黨輪替後,不但沒有被檢討和清洗,甚至繼續升官,而且仍奉「黨國意識形態」為圭臬,活躍於司法界。請問,我們要如何期待這些盤據司法的黨國遺緒,與蔡政府合作進行轉型正義和司法改革?這些從未懺悔反省的執法者,心中真有民主法治的價值?他們不會暗地進行串聯反撲嗎? 也因此,我們希望這次由蔡總統領軍的司法改革能夠「大破大立」,不要再淪為一場形式大拜拜。 所謂「大破大立」,個人認為應該先找到一個重要「破口」,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革之道。否則司法改革極可能是「繼續整修違章建築」,勞師動眾、大費周章討論「要換窗簾、換壁紙或換沙發」的司改細節,最後仍由威權舊勢力盤據「司法違章建築」,司改繼續原地踏步、好官我自為之。 「陪審團制」進行大破大立 尋求「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司改「破口」,個人主張引進「陪審團制度」。一旦「陪審團制」要落實實施,目前所有的司法訴訟制度和相關法律規章都必須大修特修,這樣才能讓一灘死水的司法重新活絡起來。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破壞」。 聽說目前司法院長傾向推動「參審制」而非「陪審制」,令人憂心。 所謂「參審制」是由人民擔任參審員,與職業法官一起參與審判,共同決定犯罪事實成立或不成立,並共同決定刑責。通常職業法官擁有法律知識和場域習慣的「主場優勢」,很容易影響一起審判的參審平民。這種制度很可能淪為空有「人民參與審判」的「民主外表」,實則是由職業法官「掌控全場」的情景。 「陪審團制」則是職業法官與陪審員各司職責,法官只能監督檢察官和律師兩造在辯論過程是否堅守「正當法律程序」,至於有罪或無罪則由陪審團做出最終認定,最後再交由法官決定罰責刑度。 有人擔心若交由「人民審判」,台灣人民的薄弱法律素質以及容易受媒體影響,是否合適?我們要問的是,檢察官和法官難道不會受媒體影響?何止媒體,他們還可能受「政黨偏見和黨國意識形態」的影響。 陪審團制度在英國已實施超過六百年,在美國實施也超過兩百年,這些漫長成熟的司法實務經驗沒有值得我們效法之處嗎? 司改必須「創造性破壞」 再來談一部電影。《十二怒漢大審叛》是一部有名的俄羅斯電影,談的是十二個陪審員如何審理一個涉嫌弒父的車臣青年案件。這十二位陪審員帶著各自的社會偏見、種族偏見和生命經驗,從一開始的「一致認定有罪」到後來「逐步檢視證據和深入討論」後,他們全部推翻原有的偏見,以「無罪共識決」挽救了無辜的青年。 這部電影有人性溫度、偏見衝撞與生命視野的觀照,從如何放下個人偏見到重新凝視自己的責任(我們討論的是一個「人」,如果輕率判有罪,他就要終身入獄,永遠不能出來)。甚至最後必須有人願意背負起「繼續照顧這位孤兒,免於放出後被真凶追殺而死於街頭」的責任,處處充滿讓人反思的深刻意涵。 法律不外常識。平民陪審團的確可能帶著社會偏見和個人偏見,但法官和檢察官不也是如此,甚至還有法律知識的傲慢與偏見,比一般人更不容易放下。評選出的陪審員是一般人民,更具備社會同理心和常識,遠勝過專業法官和檢察官。 蔡總統是此次司法改革的領航者,應掌握歷史契機、展現魄力開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陪審團制」來進行司法大改革。我認為,唯有「創造性破壞」,才能打破舊有僵化結構,讓司法從黨國化走向正常化,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在《不平等的審判》書中說:歷史的軌跡不一定歸向正義──除非我們將它導向正義。司法改革所為何來?是為了民主法治的深化鞏固,以及追求法哲學的根本價值──尊重生命和公平正義吧。 (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2-12
《星期專論》蔡總統可以再大膽一點

《星期專論》蔡總統可以再大膽一點

我們來這裡不是要玩弄控制器,我們是要改變船的方向。 ──美國前總統雷根 前些時候去探訪陳水扁前總統,閒聊時,他談起做為一個領袖必須具備三性:霸性、韌性和賭性。霸性,是決斷力、魄力和擔當;韌性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堅持;賭性則是必要時要有放手一搏、承擔風險的勇氣。 扁的觀點值得玩味。回頭看蔡英文總統執政七個多月,民調滑落廿多個百分點,很多人納悶:到底小英的問題出在哪裡?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核心應該出在蔡總統本人,最主要的部分是:性格、用人和缺乏專業幕僚團隊。 總統要先改變腦袋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若要改變命運,唯有改變性格;要改變性格,則必須先改變腦袋。也就是「重新架構」問題和組織的能力。 蔡總統的性格過於謹慎保守,面對棘手問題常會顯得遲疑和緩慢,容易錯失處理問題的良機。例如許多高階退將赴中的不當行徑,嚴重傷害國家尊嚴,但總統不置一詞,政府也沒有斷然處置的方案;再者,中國在國際間頻頻做出羞辱台灣國格之事,總統也靜默不語。請問這種「沉默的姿態」如何能激發人民的熱情支持?如果以「不挑釁中國」的態度來應對「中國不斷挑釁台灣」,這種領導方式和思考框架,能換取一點點中國的善意嗎?任人踐踏的國家如何能讓人民有光榮感,又如何能突破台灣的困境? 蔡總統說內政改革短時間很難看到績效,大家可以體諒,也因此在兩岸、國防和外交問題上,總統更應該在關鍵時刻展現「捍衛國家」的明確態度和積極作為。若兩邊都落空,又怎能贏得人民的支持、民調又如何上升呢? 領袖是希望的化身,更是人民的代言人。領導者最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要為國家、為人民「展現態度」,這就是「政治領導力」。「展現態度」的領導力會有宣示性和感染力,讓政府單位更清楚國家方向以及讓人民對國家產生信心。 強化專業幕僚 檢視用人 蔡總統第二個危機是,缺乏專業的幕僚團隊來協助處理國政。一個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是他的身邊必須有一群專業幕僚團隊,來為他蒐集情報、分析問題和研擬對策等,然後提供他做最後的決策。 美國前總統雷根的成功治國,除了領袖特質外,他有非常堅強的幕僚團隊。一人主管政治管理,直接掌控對外接觸,包括國會、傳播、利益團體和政治團體等;一人負責政策管理,即內政政策和國家安全等;一人主管總統和政府團隊的所有行程安排等。這個「三人組」以下分別掌有工作團隊來推動相關事務。這些幕僚團隊和幕僚長形成總統最重要的核心團隊,幫助雷根充分掌握內外情勢,做出良好的政治判斷。 李登輝前總統的治國模式也值得參考。李前總統在當時憲法限制下,充分運用國安會的功能。專業的國安會幕僚團隊為他研擬兩岸、外交和國防政策外,他也將國安會當作協調平台,經常性召集各部會首長一起會商、協調政策的推動。換句話說,李登輝把治國機制運作成為比較有效率的「準總統制」,行政院長只是「聽話」的執行長。 目前蔡總統身邊除了文宣幕僚外,缺乏其他專業幕僚團隊來為她架構政策推動的政治考量和周延性,讓她在做決策時少了戰略高度和空間,也增添許多不可測的風險。因此,蔡總統應積極強化專業幕僚團隊,協助因應短中長期的政策規劃。 蔡總統另一個危機是「用人」。一個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要務就是「用人」。用對人,事情即成功一半;用錯人,事情可能毀於一夕。 行政院長推動施政首當其衝,每天要面對立院和媒體,需具備相當的政治性格和決斷力。林全是有能力的人,但可能放錯了位置;而且林全和蔡英文的特質太像,無法形成重要的互補。 許多部會首長也必須重新盤點,不適任者儘早撤換。邱吉爾曾說:「不願得罪人、不敢力排眾議的人,不適合在艱困時期擔任政府首長。」推動改革的非常時期,政務官必須有擔當、有信念和使命必達的能力,才能使得動文官體系。 過於溫和的人很難善用權力。一個領導人有時為了完成使命,必須堅強到近乎無情。如果對艱鉅的任務優柔寡斷,或因婦人之仁而手軟,那麼他就做不好份內的工作,或者壓根就不會去做這項工作。 重新架構問題和組織 任何國家領導人都有面臨危機的時刻,不順遂時,要冷靜分析錯誤,迅速找出應對之道,不要被過去的慣性框限;更重要的是,要有「重新架構」問題和組織的能力。 川普即將上任,美國對中政策可能產生變化,美日友台、亞太戰略合縱連橫,台灣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們應借力使力推進世界舞台。歷史機遇千載難逢,但也可能稍縱即逝,端賴蔡英文的作為。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面對內外變局,蔡總統不能再過度謹小慎微,請打破慣性框架,逆轉腦袋,「重新架構」問題和組織,然後「重新開機」吧!我認為,蔡總統可以再大膽一點! (作者為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7-01-08
《星期專論》一通電話開啟美中新賽局

《星期專論》一通電話開啟美中新賽局

  川普和蔡英文熱線,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藉由台灣,劍指中國。川普新政權正式向中國叫陣,一場美中新賽局已醞釀展開。 中國不斷宣稱「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問題」,要世界各國向「一中政策」磕頭,這種昭然若揭的態度,正好暴露台灣一直都是中國的「軟肋」(最脆弱的部位)。川普陣營對中國「佔盡美國便宜」的不滿早有所聞,從川普競選期間多次對中國的辛辣發言即有跡可循。此次藉由一通電話拉攏台灣,並稱蔡英文為「台灣總統」,擊中中國最弱的軟肋,這是川普給中國上的第一堂震撼課,也是美中開展新賽局的第一回合。 美國養大中國反咬自己 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行徑和「美國至上」的信念,加上共和黨陣營的幕僚團隊,讓這位素人總統極有機會重新檢視這隻他們自己養大、現在要反咬自己的「大怪獸」─中國;重新翻修季辛吉所訂下四十年不變的「一中政策」;以及重新聚焦「中國是美國在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對手」。這是美國輕忽「中國崛起」、累積了四十年的嚴重後遺症,川普一聲「轟天雷」,企圖轟醒沉睡中的美國媒體和政界。我覺得對美國絕對是好事,對台灣也是歷史性的絕佳機會。 回頭看歷史,有助於我們了解川普陣營的憤怒其來有自。冷戰時期,美國為了「聯中制蘇」積極拉攏中國,從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等歷任總統,都相繼對中國提供大量援助計畫;中國則先利用蘇聯和美國敵對,榨取蘇聯援助,等到中蘇失和,中國就轉向美國聯美制俄。換句話說,中國是玩弄美蘇對峙下的最大贏家。 一九七八年美中建交,當時中國的鄧小平已開始鋪排壯大中國的路。他相信,中國有一天要超越美國成為經濟大國,唯一方法就是徹底發展科技,而最根本的捷徑就是取得美國已有的先進科技。美國為了「聯中制蘇」,積極協助中國壯大,將能源、商業、國防科技、太空科技、軍事先進武器和網路作戰技術等全部都轉移給中國,甚至幫助中國強化陸、海、空軍的作戰實力。 幾十年下來,中國在美國有計畫的培育和資助下,「韜光養晦」逐漸壯大經濟和國防實力,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積極展現搶奪世界資源和霸權擴張的姿態。中國不但想和美國競爭全球、區域霸權地位,甚至使用許多不公平的經貿手段,重創了美國本土的經濟。 川普競選時對中國強烈抨擊,包括「這個國家正在『強姦』美國」、「中國是最惡劣的匯率操縱國」、「中國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等,早已鋪陳川普陣營對美中貿易摩擦和南、東海緊張局勢等問題的極度不滿,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霸權擴張也有高度警戒。 除了美中貿易逆差,中國政府向來利用匯率控制、政府補貼和對進口品課重稅等許多不公平手段,讓美國失去貿易優勢,在世界市場上節節敗退,讓經濟蒙上陰影。經濟發展疲軟和中國的霸權擴張,都讓川普陣營、共和黨人士和軍方難以消受,他們在等待一個反擊的時刻。 蔡政府要面對三問題 現在看來,美國反擊的時刻已經到了。英普熱線,美國藉由台灣,劍指中國。川普從中國的軟肋重擊,讓中國知道「美國這次是玩真的」。至於台灣,應該如何來面對川普所揭開的美中新賽局? 二次戰前,亞洲除了兩個獨立國家外,其他都是殖民地國家;但是戰後,二十幾個殖民地都紛紛獨立,只有台灣至今依然身分不明。美國為了「聯中制蘇」,壓制台灣成為獨立國家已近四十年。此次川普稱蔡英文為「台灣總統」,等同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其陣營大將葉望輝也直白說「這就是事實」。蔡政府該如何接收此重要訊息,進而開展國家正常化的短中長期戰略準備?川普已經「打破現狀」,蔡英文還要繼續「維持現狀」嗎?這是蔡政府必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川普政府極有可能重新檢討尼克森以來的「一中三公報」和對台政策,我們要如何接球?蔡政府國安幕僚單位是否已展開相關檢討?如何在有利台灣的新局中創造優勢?台灣在擺脫依賴中國的過程中,能否重新接上美日的經濟軌道以及新南向政策,開啟台灣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第三個問題,蔡政府也必須鄭重告誡中國,中國如果再繼續欺壓、孤立台灣,最後只會將台灣推向美國和日本。台灣願意和中國發展平等互惠的「兄弟之邦」,前提是中國必須尊重台灣是獨立國家的事實,如同川普尊重台灣一般。 借力使力壯大台灣 台灣在美中兩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絕非易事,但小國有小國的生存之道。我們必須展現靈巧和謀略,懂得掌握時機、創造先機,在時代新局中站穩腳步,讓台灣立於不敗之地,甚至轉敗為勝。 川普新政府把台灣視為「聯台制中」的戰略夥伴或其他考量,蔡政府當然必須審慎應對,但是「借力使力」蓄勢壯大台灣,都可以事在人為。請全力備戰,迎接一場歷史性的硬仗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12-11
《星期專論》刺痛我們的,讓我們更加警醒

《星期專論》刺痛我們的,讓我們更加警醒

  只有當我知道實際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我才知道我應該原諒什麼。 ——東德時期人權牧師、現任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 記憶,是人類最神秘的情感密碼。歷史記憶,蘊含著個人的生命記憶和共同體的集體記憶。在轉型正義正在起步的此刻,這是必須被重視和細膩處理的細部工程。 當前台灣不時出現黨國遺緒亂象和藍綠對立氛圍,究其因,其實是我們從來沒有好好用心去處理轉型正義,特別是歷史記憶,讓個人的生命創傷累積成為社會的集體創傷,然後又在政治不斷操弄之下,埋下社會分裂的因子。 「一個需要轉型正義的社會,其實是滿載創傷的社會。」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一語道破台灣病因的癥結。她說:「過去不會因為被刻意掩埋而消失。沒有被好好處理的過往只會潛入土裡,日後長成更加怪異扭曲的結果繼續糾纏後人。……沒有被好好釐清的『歷史記憶』,只會成為負面的記憶與社會集體心靈的陰影,最後不斷循環以惡制惡。」 借鏡德國處理經驗 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曾經在二○一○年十月追蹤報導戰後第四代面對納粹歷史的態度。根據調查指出,德國社會對納粹歷史的認知、親情的糾結和對子孫的影響,要到第四代才能真正鬆綁。換句話說,重大的歷史悲劇所帶給社會的巨大創傷,可能需要歷經三、四個世代,才有辦法慢慢走出歷史的陰影。不過,如果歷史創傷從來沒有被面對和細緻處理,社會內部分裂恐怕會持續惡化,甚至禍延子孫。 也因此,花亦芬教授非常用心地將德國處理轉型正義的寶貴經驗,寫成了這本鉅作「在歷史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書中除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現場照片外,她也寫出了德國政府和文史學家、藝術家面對歷史傷口的具體作為與深刻省思。整本書令人動容和感嘆。 德國在戰後七十年間歷經兩次的轉型正義,一次是戰後西方盟國對納粹戰犯的審判,以及德國政府部門的「去納粹化」工程;第二次轉型正義則是在兩德統一後,處理東德共產黨的黨產與政治迫害問題。花教授指出,轉型正義主要涉及兩個領域:一是司法,包括處理「司法平復」和「不當黨產」;一是歷史記憶與檔案開放,以及如何透過公共參與來促進公民社會展開價值重建工程。 除了司法平復與黨產處理的經驗外,也值得台灣借鏡的是,德國在處理歷史記憶的工程上,處處可見他們的深刻反省和細膩感人。 花亦芬指出,德國人選擇在歷史傷口的城市和悲劇發生地,揭開傷痕累累的記憶,除了著名的集中營外,也打造了無數個紀念園區、大大小小的紀念碑和舉辦經常性史料展等。例如在首都柏林的馬路邊,處處可見用黃銅所製作的小紀念碑「紀念石」(Stolpersteine),上面寫著受難猶太人的生平簡史,鑲在受難者住處門前的路上。目前在柏林的路邊就有超過三千五百個「紀念石」,讓這座城市成為全世界別具一格、具有歷史反省深度的文化都市。 他們更將「蓋世太保之地」轉變成為國家級的「歷史記憶之地」。其中最有名的歷史記憶之地就是「恐怖政治地形館」。它不是哀悼受難者的紀念園區,而是揭露納粹「加害者」與「共犯」如何做出無數傷天害理之事的歷史資訊中心。讓德國後代子孫可以在歷史空間裡,看見加害者的故事、受害者的故事、悔罪與和解的故事等。 認真面對歷史記憶 德國最令世人感佩的是,他們勇敢正視深不見底的黑暗過往,勇於將罪責反省銘刻在光明之處,引領人們去省思歷史的深刻教誨,並將民主和人權的價值不斷深植在重新立國的基礎上,讓德國慢慢走出歷史陰影,再度成為一個令人尊敬的民主大國。 反觀台灣,重新執政的民進黨政府,雖已意識到人民對於轉型正義的殷切期盼,也陸續展開黨產處理和司法改革的艱困工程;但是政府和社會似乎尚未深刻體認,處理「歷史記憶」的細部工程是同等重要。 沒有歷史記憶,是非正義就變得模糊錯亂。每天上演藍綠鬥爭、各說各話的戲碼,可能將逐漸湮滅掉脆弱的民主價值。 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德國,除了讓歷史記憶進入教科書、紀念館和紀念活動外,中央應與地方政府、民間通力合作,在每個歷史傷口和民主運動的重要場景,立下大大小小的紀念碑和紀念館,記錄先民先烈的抗暴事蹟和犧牲史實,並且透過教育過程成為年輕學子的歷史學習之旅,以及人民處處可見的民主洗禮。 「歷史記憶」的轉型正義工程,不是「口惠式」的一場演講或活動儀式而已,我們必須認真且細膩地去處理,讓悲痛的歷史記憶成為持續滋養民主的養分,成為後人絕不重蹈覆轍的警惕,成為凝聚共同體的團結意志,成為推動國家進步的核心價值——民主、人權、法治。 法國散文家蒙田說:「刺痛我們的,比撫觸我們的,讓我們感受更深,也令我們更加警醒。」歷史記憶的轉型正義,意義也在此。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11-13
《星期專論》博弈棋局:蔡英文vs.習近平

《星期專論》博弈棋局:蔡英文vs.習近平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篇〉 蔡總統對兩岸問題談了什麼,其實都只是枝節,重要的是,我們要看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棋局,台灣才能掌握戰略突破的有效路徑和迴旋空間,這可能是蔡英文面對中國最重要的功課。 習近平展現兩手硬 台灣最大的威脅來自中國,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長年研究中國問題的中研院副研究員徐斯儉教授指出,二○一三年習近平上台後,展開四大棋局的鋪陳和運行,包括中共政權的精英政治棋局、政權與社會關係棋局、國內外經濟棋局、國際外交和軍事棋局等。習近平以強勢戰略「集中權力、四面出擊」開啟對內和對外的強烈衝撞,雖已逐步掌控大局,但也引發內部權力矛盾、社會衝突和區域緊張,而且有日益嚴重的趨勢。 兩岸專家董立文教授認為,習近平上台後對內展開整風、反貪腐、體制改革與中紀委擴權等四面出擊的霹靂手段,已逐漸勾勒出個人集權的改革軸線。整風和反貪腐其實是一場血淋淋的政治鬥爭,為的是掃除政敵的威脅,同時也雷厲風行壓制言論的嚴密社會控制。 習近平對內硬、對外也硬。這種「兩手硬」的策略不僅是鞏固權力和集權立威而已,他在國際軍事外交上展現「積極又強硬」的作風,也讓國際瞠目結舌。 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處理和周邊國家的海上領土爭端。中興大學蔡明彥教授指出,中國採取「既成事實」戰略,也就是一開始它先和周邊國家進行「戰略衝撞」,隨後再展開必要的協商和磨合,藉此向外界展現中國捍衛其國家利益的政策底線,然後迫使對方妥協,進而在該地區創造出有利於中國的「新現狀」。 例如二○一三年十一月中國率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不惜和日本、美國進行「戰略衝撞」。美日為防止東海地區發生軍機擦撞意外,只好尋求和中國「協商、磨合」,此時美日已進入中國所設定的戰略邏輯,然後,中國再迫使美日承認中國軍方在東海空域的「實際存在」。中國不僅在東海使用此招,南海島礁的填海造陸工程也如出一轍。 中共對台不會手軟 這種「進兩步、退一步」和「造成既成事實」的策略操作,讓北京有機會改變長期以來東海和南海的現狀,使中國在該地區取得戰略優勢和「界定新現狀」。當然,此舉也引起美、日和周邊國家的警戒與展開軍事戰略協防。 習近平對台灣當然也不手軟,同樣採取「戰略衝撞」和「既成事實」策略對付台灣。以「一個中國、九二共識」持續施壓、衝撞蔡政府,並在國際社會加速孤立和消滅台灣。這是「只出一張嘴」的無本生意,又有中國國民黨和政經統派裡應外合,中共何樂而不為? 值得蔡政府注意的是,中共的「單邊主義」對台政策已由中國單方面逕自實施,包括M503航路、卡式台胞證、福建自貿區、陸客中轉等。也就是,習政權跳過我政府直接操作對台政策,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和年輕人,中共正以各種政策積極拉攏「三中一青」和「藍八縣」,避免重蹈太陽花學運的對台失策,同時進行分化台灣社會。 面對習近平的強權擴張世界、步步進逼台灣的棋局,蔡英文的博弈對策又是什麼?她要如何讓台灣在險惡、孤立中的環境立於不敗之地?蔡政府能否固守台灣並進行戰略突破? 蔡政府必須有作為 個人淺見認為,對外,蔡政府應該「借力使力」。利用中國引起區域緊張的局勢,以及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積極強化台灣的戰略價值;加入美日和太平洋周邊國家的協防聯盟;加強駐外單位的功能,包括宣揚台灣價值、強化雙邊觀光旅遊和商務往來;以及重視國際宣傳,例如揭露中國強權擴張野心、抓住時機在歐美亞主流媒體凸顯「強權中國打壓民主台灣」等議題。 對內也同等重要。蔡英文必須成為「台灣鐵娘子」,展現決斷力和領導力讓改革施政成功,才能穩住國民信心和台灣政局。蔡政府有必要將短中長期的戰略目標展開有節奏的實踐,讓短期目標先達陣,使人民對蔡政府產生信心,將有助於中長期目標的鋪陳與開展,同時,必須嚴防中共分化台灣的「白蟻攻勢」。 中國很想一口吃下台灣,但台灣是一塊「讓中國難以下嚥」的硬骨頭。套用外子辜寬敏先生所說:「習近平是有任期的,但台灣沒有任期。我們可以等。」台灣必須以時間換取空間,加速內部的民主深化和經濟改造,積極強化國家總體實力,讓台灣重新壯大起來。 民主成熟、經濟強健的台灣,絕對讓中國吞不下去,中國硬要吞,勢必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博弈棋局,蔡英文對上習近平。習近平「敢於用硬」,蔡英文則是「軟中帶硬」。民主自由的台灣和威權專制的中國持續對峙,這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雙方漸行漸遠,實在不必相送。 台灣不必喪志,如同麥克阿瑟將軍所說:「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我們仍在蓄勢,等待下一個揚帆待發的時刻。(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10-16
《星期專論》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台灣

《星期專論》一個外國記者眼中的台灣

  台灣人絕對不會向「無可避免」的歷史力量屈服。 ——駐台資深外國記者寇謐將(Michael Cole) 我們習慣往內看。內部吵成一團,從統獨、藍綠、兩岸,吵到勞資、年金和觀光等。改革尚未到站,精力耗掉一半,團結還掛在月亮。我們很少往外看,看看聽聽世界是怎麼看待我們。 一位在台灣住了十年的資深外國記者寇謐將(Michael Cole),長期深入觀察和探索台灣脈動,因而更深刻理解台灣的處境。他不僅多次協助採訪台灣的外國記者了解台灣狀況,也時時在國際會議場合為台灣發聲。近兩年,他出了兩本書介紹台灣,一本是「黑色島嶼」,對台灣近年的公民運動做了非常深入的調查報導;一本是「島嶼無戰事」,這是我特別想要介紹給大家的。 寇謐將的用心提點 在「島嶼無戰事」一書中,寇謐將觀察到台灣出現許多危機和盲點,非常值得我們省思: 一、駐台國際媒體正相繼撤出台灣:由於馬英九過去八年使出全力所製造的「兩岸和平」假象,已經使得外國駐台媒體認為台海已經無戰事、無危機,正紛紛相繼撤出台灣。駐台辦事處關閉、人員裁撤,一流的記者多被調往其他地區,特別是中國。大批媒體出走的結果是,關於台灣的資訊愈來愈少,而報導台灣的新聞或文章,署名的卻是派駐北京或上海的記者。這種現象會造成對台灣的誤解與資訊匱乏,嚴重破壞台灣想要在國際間被人認識和了解的種種努力。 二、台灣的記者會或遊行很少使用英文:寇謐將發現,在台灣的抗議遊行中,很少看見布條和標語寫上英文,這對國際宣達非常不利;連公民團體的記者會也甚少發布英文新聞稿。而且獨派團體的記者會又往往只說台語,讓只能聽懂中文的外國記者無法理解其訴求,這些團體也很少主動去接觸外國媒體。台灣努力要讓世界聽見台灣,可是做法上卻又故步自封,令人難以理解。 三、研究台灣問題的外文專書嚴重缺乏:用中文以外的文字寫成有關台灣的書籍,每年的出版量非常少;而且世界各地的書店也很少或幾乎沒有看到有關台灣的書籍。寇謐將曾經在倫敦著名的水石書店(Waterstones),找不到一本有關台灣的書,但是比台灣小很多的國家的書籍,卻都各有幾本,跟中國有關的書就更多了。甚至在台灣內部的書店,以英文介紹台灣的書籍也同樣少得驚人。這對世界要了解台灣,形成一種很嚴重的缺憾與障礙。 四、外國學術單位研究台灣主題已逐漸消失:由於近十年來,西方學術機構紛紛接受來自中國政府或中國企業對其研究中心和大學的金錢資助,造成這些學術機構開始承受「某種壓力」而自動或被動「自我審查」,在課堂上或學術刊物上,他們會盡量避免觸及「有爭議」的議題,包括新疆、西藏和台灣等。於是關於台灣問題就成為被附屬在「研究中國」的書籍或研究論文中,偶爾被稍微提及或當作註腳而已。 台灣要強化三大策略 換句話說,台灣正從國際媒體的關注議題中消失,從國際政治學術研究的範疇中消失,從國際的雷達地圖中逐漸消失。這對台灣可不是一件好事,特別是我們正面對隔壁中國虎視眈眈和文攻武嚇的危機狀況下。 寇謐將的善意提醒,非常值得我們政府和民間重視。中國以「大國崛起」之姿,不僅在世界各國以其經濟實力和金錢攻勢攻城掠地,脅迫各國政府和學術單位紛紛向其「一個中國」政策磕頭;更對台灣內部展開「白蟻攻勢」的滲透、分化和顛覆戰,陸客觀光業者上街抗議即為顯例。蔡政府的國安相關單位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到底台灣應該做些什麼來加強自保和反擊中國對台的蠶食鯨吞?寇謐將在書的末尾提出三大策略給我們參考:一、加強國際宣傳(以國際社會能夠理解和有興趣的方式闡述,包括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等);二、強化國防實力(不只軍備,還有強化民主體制、公民社會和經濟實力);三、遏止中國攻勢(尤其是提防對台灣民主制度的破壞)。 太陽花學運是一個非常令人驚豔的例外,成功吸引了全球的國際媒體重新聚焦在台灣,也讓許多歐美政界和「中國通」人士紛紛跌破眼鏡。一群擅長於網路作戰的年輕人,以快狠準的多國語言網路傳播方式,讓全球在瞬間了解台灣的實況。這群工作團隊若有機會組織化和常態化,對台灣的國際傳播絕對是一大戰力。 新政府應大膽展現力量 台灣能否被重新放上世界地圖?能否重新進入國際雷達的坐標上?我們要如何展現自己的實力?世界又將如何重新看待台灣?未來這幾年,台灣的蛻變會是重要的關鍵。 台灣的領航者和社會各界的力量都很重要,蔡英文政府千萬不要以錯誤的戰略「不得罪中國」而自我限縮、自綁手腳,重蹈馬政府的失敗覆轍。請大膽善用政府的力量、公民社會的力量,進行有計畫、有步驟的戰略突破,展現靈活而有創意的智慧與能量,讓世界重新看見台灣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9-18
《星期專論》蓄勢─為受困的台灣

《星期專論》蓄勢─為受困的台灣

  現實主義無法改變現實,只有政治的道德主義才能改變現實。 ——社會學家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里約奧運開幕儀式中,全世界比我們小、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國家,都舉著自己的國旗進場,只有台灣和難民隊伍舉著奧運會旗進場,令人鬱卒和心痛。 「台灣在世界上到底是以什麼樣貌存在?我們究竟算是什麼?世界又是如何來看待我們?」這個問題意識,又重新回到我的腦海。 台灣像國際「賤民」 派任德國大使的好友謝志偉說:「我曾在德國的外交官網查詢,他們將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標記出來,唯獨兩個國家很特別,分別是台灣和巴勒斯坦。台灣的國家名稱被寫成China Taiwan,後面的備註寫著『一個未被承認的國家』;巴勒斯坦的備註則寫著『一個正在形成的國家』。」台灣和巴勒斯坦的國家境況一目了然。 台灣是一個受困的不正常國家。我們自認為是一個國家,卻不被世界多數國家承認是一個「國家」。台灣是國家,台灣也是非國家。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除了二十二個小國承認外,世界上沒有人承認這個國家存在。我們的正式國名已經被不斷修改為——Chinese Taipei、China Taiwan等。我們的國家像「賤民」般受盡國際的漠視、羞辱,以及中國永無休止的霸凌和踐踏。 認知到自己的國家在世界上像個「賤民」,不見得是件壞事。如同中研院研究員吳叡人的「賤民宣言」裡所說:「賤民時刻承受的羞辱踐踏使他疼痛,疼痛卻使他保持清醒。……這種疼痛而清醒的生存慾望,是一種向無意義的殘酷現世要求意義、要求承認的慾望,那是賤民追求『自由』的形式。」 因為疼痛而清醒,因為受困而必須奮戰到底,是我們的抵抗意志,也是求生存的必要。問題是,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促成國家窘迫處境的改變? 我喜歡吳叡人在「賤民宣言」中所提的「蓄勢」二字,雖然有些悲觀。是的,就是「蓄勢」。為未來蓄勢,為將來一定要促成的改變「蓄勢」。 為未來的改變蓄勢 班納迪克說:「現實主義無法改變現實,只有政治的道德主義可以改變現實。」回想太陽花學運,便能深切理解這句話的意義。若非在地公民運動經年累月的「蓄勢」,台灣社會不可能爆發奇蹟式的太陽花運動,促成了政治現實的改變和扭轉國家命運。 所以,民間社會必須持續「蓄勢」下去。班納迪克在叡人的書「受困的思想」中說:「台灣要變成一個像樣的好國家不是烏托邦,只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工作。」我認為有幾方面或許我們可以進行「蓄勢」: 一、說出真相且傳播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中華民國」是一個自欺欺人的假象,只能自我壯膽和自我麻痺,完全走不出國際社會;「中華台北」更是自取其辱的國際笑話。我們必須以「台灣」之名重新向國際的現實政治高牆不斷敲擊,直到高牆倒塌為止。巴勒斯坦做得到,台灣做不到嗎? 持續不斷說出國家真相,幫助更多國人的覺醒和行動,讓公民社會的能量持續蘊積,直到成為社會的主流民意,最後政治社群就必須向主流民意靠攏。這就是一種為未來的「蓄勢」。 二、把「台灣」意象極大化:這是形塑「我們是誰」的基樁工程。從教育、文化到產業各層面,讓「台灣」成為民族靈魂的力量,甚至國家品牌,從國內到國際,形成一種不容忽視的存在。如同班納迪克期勉台灣人:「一個適當的行動方式,是去創造一個堅實而不傲慢的自我認識,並據以在知識和政治的世界中確立、伸張自我。」 三、堅定推動民主深化:民主愈成熟,台灣就愈有機會蛻變成為正常國家。立法院可以促成許多重大的法案變革,帶動民主深化和國家進步,立委諸公務必力拚到底。人民期待蔡政府和民進黨的,絕對不是「謙卑、謙卑、再謙卑」,而是要「改革、改革、再改革」。 四、公民社會和天然獨持續壯大:繼續播種進步思想和公民意識,讓公民社會與天然獨年輕世代更加成熟強壯,這是改變台灣未來最重要的「蓄勢」工程。 台灣新國家站起來 如果依據國際現實政治理論,台灣將永遠被美中兩大強權支配、霸凌和羞辱,不但永無止境而且永無翻身的餘地。但事實未必如此。「現實主義無法改變現實,只有政治的道德主義可以改變現實。」只有政治的道德主義才會激發熱情,持續蓄積正向的能量,滴水穿石般改變人心、凝聚意志,最終以眾志成城之勢帶動起政治和社會的重大變革。世界各國的民主進化歷史,都足以證實班的理論。 卡繆說:「正因為這條路受到阻礙,我們才要往這條路繼續前進。」雖然未來路途可能艱辛漫長,但只要堅持下去、持續不斷「蓄勢」,終有一天,我們一定會促成沛然莫之能禦的「大勢」,帶來真正的改變。以「台灣」之名的「新國家」,終將在世界舞台上重新站起來。 蓄勢——為未來蓄勢;為將來一定要促成的改變蓄勢;為受困的台灣蓄勢。是的,台灣,我們深愛的祖國和家園,為你,千千萬萬遍;為你,千千萬萬遍。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8-21
《星期專論》忍者的悲歌:反抗或求生

《星期專論》忍者的悲歌:反抗或求生

  在這樣一個變動的時代中,我如何可能偽裝來娛樂你? ──六○年代民謠天后瓊拜雅(Joan Baez) 戴立忍在中國「被下架」的新聞傳來時,我正在重讀張鐵志先生的書《時代的噪音》。兩種聲音疊放在一起,頓覺恍如隔世。 瓊拜雅的話宛如她的歌聲,溫柔又有力地在風中迴盪:歌曲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能讓人歡笑、哭泣和憤怒;能讓人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殘酷;讓人願意起身奮鬥。 奮鬥是為了什麼?為了理想和信念?為了被壓迫而反抗?還是為了求生存? 戴立忍導演多年來關心公共議題、參與許多社會運動,他用行動實踐理念、用藝術表達信念。這樣一個有理想、有信念的導演,為什麼在中國被撤換的隔天,自動發出三千字的「悔過書」,全面檢視自己的過去向中共交心?這是「被認錯」還是「主動認錯」?無論被動或主動,都讓人不勝欷歔。 台灣影視圈為了在中國謀生,一個接一個向中國「下跪磕頭」。這種事件接連發生,對台灣而言絕對是重大警訊。警訊背後透露兩個深層的隱憂:一則是,台灣藝人嚴重欠缺「捍衛尊嚴和信念的反抗精神」;一則是,台灣影視環境的萎縮惡化,讓相關從業者為了生存或發展而赴中,甚至必要時也會「賣國求榮」。 相較台灣藝人的薄弱反抗意志,我必須談談西方搖滾先驅的反抗精神。 西方搖滾反抗精神 搖滾巨星天團U2主唱波諾說:「如果搖滾樂不敢質問大的問題,那還是搖滾樂嗎?…做為一個搖滾樂團,你必須抓住時代精神,並且必須介入。」 三十多年來,U2和波諾始終熱心參與世界各國的戰爭與和平、人權、環境和貧窮議題。一九八八年,他們到智利開演唱會,以歌曲〈消失者的母親〉聲援在皮諾契獨裁時代被綁架、被逮捕和被殺害者的母親們。他們也到波蘭為團結工聯推動的民主革命助陣;到非洲關心愛滋病和貧窮;到尼加拉瓜和薩爾多瓦關切內戰受害人民;為「國際特赦組織」舉辦巡迴演唱會,幫其招募數萬會員,也透過群眾力量拯救不少政治犯。 西方搖滾巨星天團從喬希爾(Joe Hill)、狄倫(Bob Dylan)、瓊拜雅(Joan Baez)、約翰藍儂(John Lennon)到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和U2等,都有一個共同特色:濃厚的人道主義、堅持社會正義和價值信念,而且他們想用音樂的力量參與社會改革,讓世界更美好。 這就是介入社會、介入政治、關懷弱勢的真正的搖滾反抗精神。香港歌手何韻詩說:「歌手頂多只是職業,我真正珍惜的是,做一個香港人的身分。」這種肯定自我價值的認同信念,恐怕才是台灣藝人該深切反思的。 不過,丟給影視圈去處理反抗極權或委屈求生,似乎也呈現我們社會的另一種無情。加害者極權中國不該被嚴厲譴責嗎?眼睜睜看著影視環境的惡化,讓藝人為謀生而紛紛向中國磕頭,我們只能袖手旁觀,然後痛罵而已嗎?難道政府不能積極有所作為? 南韓的他山之石 看看南韓怎麼做吧。林子強教授的研究指出,金大中當選總統後,隨即於一九九八年提出「文化立國」方針,以文化產業、數位內容及影音多媒體產業為主軸,政府整合文化觀光部、產業資源部、資訊通訊部等跨部會力量,為振興文化產業展開佈局。二○○一年成立「文化產業振興院」,從資金、平台與海外拓銷三方面著手進行。 在影視產業方面,成立「電影振興委員會」主導政策、培育人才和國內外行銷等;並以稅制獎勵遊說大企業如三星、大宇等投資影視工業,讓龐大資金到位,增強製作實力,強化影視產業的品質和競爭力。南韓電視連續劇《冬季戀歌》和《大長今》,更在日本、台灣和美國屢創收視佳績。 南韓把影視產業當作一種文化戰略,在世界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韓流」,不僅成功帶動本土影視的興盛,也帶動文化觀光的加值(《大長今》讓濟州島風華再現、《冬季戀歌》讓南怡島成為戀人度假勝地),以及國家品牌的另類光輝。 相較於南韓,我國政府長久以來輕忽本土影視產業,任其自生自滅,甚至只以「親國民黨」做為保護對象或資源給配的審核標準。加上馬英九執政時傾中姿態毫不掩飾,藝人一個個前往中國磕頭就不足為奇了。 在地全球化的文化戰略 因此,蔡英文政府必須有新作為,除了政經改革,文化戰略的擘畫更是刻不容緩。從南韓經驗清楚看到,全球化必須從在地化做起,「在地全球化」才是重新壯大台灣的根本之道,從文化經略到產業振興都是。我們必須讓在地文化風華再現,全力振興文化影視產業,讓台灣藝人和民眾重新找回信心,看見自己土地和文化的光榮;重新創造自己的傳奇故事,認同自己的身分和存在價值。 一個強壯而文明的國家,必須從文化奠基開始。找到自我存在的尊嚴和價值,才能找到明確堅定的國家認同。 樂評家張鐵志說得好:「自我放棄覺醒的權利,才是一切集權主義的溫床。」戴立忍的悲歌,忍者的悲歌,不僅是反抗或求生,更是失根的文化哀鳴啊!(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7-24
《星期專論》一直敲響正義的鼓聲

《星期專論》一直敲響正義的鼓聲

  追求自由,不管在哪裡,都沒有輕鬆的道路。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 有句古老諺語說:「自由就像氧氣,氧氣消失前,你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印證了這句話。 香港的言論自由正在被中國國家恐怖主義一步步限縮和壓制,如果香港人不團結起來強力反抗,如果自由陣營的人們不聲援香港,那麼,香港的自由被關進中共鐵幕恐難避免。 國家恐怖主義重傷人民 追求自由從來沒有輕鬆的捷徑。對抗國家恐怖主義,就是要一直敲響正義的鼓聲,就是要誓死反抗到底,直到重獲自由為止。 香港籠罩在紅色恐怖之中,猶如台灣曾經籠罩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兩者都是國家恐怖主義肆意侵犯和傷害人民。台灣正在經歷第二次民主改革工程,了解過往國家恐怖主義的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國家暴力和處理轉型正義。 台灣人的人權遭到國家暴力的迫害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二二八事件的大規模屠殺。數萬無辜人民和知識份子被蔣介石政權殘暴屠殺,有些連屍體都找不到。第二階段則是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政權以國家機器和官僚體制的共犯結構,沒有經過任何正當程序的審判,逕自草率地對人民執行逮捕、監禁、酷刑、判決和處死等。 根據中研院法研所研究員黃丞儀教授的專論指出,國民黨政府在戒嚴時期運用軍法及特務機關行使國家暴力,禁錮人民的思想自由和政治權利。國家暴力系統透過〈戒嚴法〉、︿懲治叛亂條例〉和刑法一百條等他們制定的「法律」,賦予執法單位「法源」,對異議份子遂行逮捕和判刑。執法單位包括檢調軍警特和法官、大法官等,大量政治冤案就此產生,造成許多人失去生命以及長期坐牢。統治者目的就是要殺雞儆猴,讓人民嚇破膽,從此成為不敢反抗的順民。 因此黃丞儀主張,為了彌補民主轉型過程的正義缺席,應該由立法院刪除國安法第九條第二款,解開大法官第二七二號解釋的魔咒,同時以特別法的立法手段,允許戒嚴時期一般人民受軍事審判的案件,可以由司法院所組織的特別法庭依據現行法律重新審判。 換句話說,處理轉型正義除了釐清歷史真相外,也必須讓所有白色恐怖時期的政治冤案獲得重新審判的機會。同時,對於加害體系的軍事首長、軍事司法官、情治人員和檢察官、法官等,調查公布其相關責任並予以適當究責。 劍及履及轉型正義 曾在納粹黨衛軍麾下當奧斯威辛集中營警衛的九十四歲的韓寧(Reinhold Hanning),六月十七日在德國法院被以曾是納粹大規模謀殺的協助犯,判處有期徒刑五年。韓寧在審判期間首度坦承當時對犯人即將遭槍斃、送往毒氣室以及遺體被掩埋等事知悉,他誠摯向受害者致歉且對此暴行感到慚愧。 德國追究納粹暴行至今仍在繼續,這是他們處理轉型正義的具體行動。 南非在曼德拉執政後展開的轉型正義工程,包括通過南非新憲法,從概論到人權憲章都銘刻了種族隔離時代的血淚歷史,讓人權保障成為新憲法的中心思想。曼德拉也在約翰尼斯堡最惡名昭彰的監獄中心蓋了一座獨立的憲法法院,他要以一種讓大家都看得見的方式表達「絕不重蹈覆轍」的原則,並成為拯救國家生命的象徵。憲法法院將一則又一則的案例緊扣憲法精神,並讓憲法的重要價值藉由案例的闡釋,化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土壤。 除此,他們更在憲法要求下設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開始展開彌平歷史傷口的轉型正義工程。 蔡英文總統念茲在茲司法轉型正義,然而戒嚴時期司法體系中的檢察官、法官、軍法官等,現在依然高高在位,活躍於司法實務界且繼續影響其徒子徒孫,請問新政府的司法轉型正義和司法改革該如何被期待?十月的司法國是會議是否有決心和魄力推動司法大改造?或者又是一次大拜拜論壇而已? 還有,特偵組一直都是國民黨對付異己的政爭工具,廢除特偵組已是全民共識,更是司法轉型正義的當務之急。怎麼廢除?只要立法院通過刪除〈法院組織法〉第六十三條之一,特偵組即可解散歸建。請問新政府和民進黨立院黨團為何遲遲未動? 追求自由沒有捷徑 如果司法改革畏首畏尾,轉型正義就成為半吊子;如果司法不能真正獨立,台灣的民主將成為脆弱民主。沒有是非價值與究責制度的妥協退讓,只是一種鄉愿。鄉愿的結果就是讓歷史變成一齣荒謬劇,讓威權遺緒繼續打著民主反民主,重蹈扁政府的失敗悲劇。 追求自由沒有捷徑。對香港和台灣而言,要重獲自由、要爭取百分百的民主,就是要一直敲響正義的鼓聲,讓更多的人民聽見,團結起來反抗不義;更要讓公民社會和政治工作者聽見良知的呼喚,起而廢除或改革不正義的制度,消除一切對公民權利的傷害以及對自由的禁錮,讓民主價值在自由的土地上生根茁壯。 追求自由沒有捷徑。就是要一直敲響正義的鼓聲,就是要奮力一搏啊!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6-26
《星期專論》台灣:鳥籠裡的金絲雀

《星期專論》台灣:鳥籠裡的金絲雀

  風吹不倒根紮得很深的樹。 ──電影〈神鬼獵人〉 二○○七年一個線上遊戲「Click Click Click」(點滑鼠大賽)吸引了台灣網友的注意。遊戲規定只要玩家上網點擊一次,該網站就會記錄到玩家所屬的國家,在有限時間內由最多點擊次數的國家獲勝。 台灣網友得知消息後瘋狂送出點擊、傳遞訊息,甚至寫出全天候自動點擊的程式。短短七天內網友創造了十三億的點擊次數,在第七天拿下冠軍。 當時很多人納悶:這個看似無意義的遊戲,為什麼會激起台灣網友無限的熱情和戰鬥力?美國研究兩岸問題的重要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說:「這是一種想要尋求認可的聲音,希望自己的國家被國際承認。」瘋狂的汗水背後所透露的,正是台灣人「渴望台灣被世界看見」的集體心聲。 美國把台灣留在鳥籠 任雪麗說起這個故事,也帶出她的深刻觀察:「他們(台灣人)沒有太多選擇,猶如籠中之鳥,無法展翅高飛,但他們卻會盡其所能地避免死亡。而且正如籠中之鳥,台灣能做的就是發出聲音。」 這番話真實到令人心痛、也令人有些不服氣。真的非如此不可嗎?台灣只能這樣嗎?我們必須要反問的是:是誰把台灣關進鳥籠?美國沒有責任嗎?中國沒有意圖嗎?台灣能不能翻轉命運? 美國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說:「美國從過去的決定到今天,都在限制台灣的選擇和機會,這讓美國有義務特別關注台灣與其利益。」 誠哉斯言。最近美國眾議院通過六項對台保證,重申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對此我們非常感謝,但我也必須說,這是美國虧欠台灣的,他們曾經對不起台灣。二次大戰尾聲,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三巨頭為了犒賞蔣介石軍隊參與同盟國陣營對抗日本,戰爭結束後,他們把台灣當作禮物送給蔣介石,沒有讓台灣選擇獨立。二次戰後幾乎所有的殖民地都紛紛獨立,只有台灣從此被關進蔣介石的「大中國」獨裁政權的鳥籠裡。 長久以來,美國嚴重限制了台灣走向正常國家的選擇自由。直到近年,美國因「重返亞洲」戰略而開始重視台灣。但美國不想得罪中國,不願公開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卻又在六項保證中強調「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換句話說,美國還是選擇「把台灣放在鳥籠中」。 中國在世界孤立台灣 中國也虎視眈眈想把台灣關進「一中鳥籠」裡,甚至把鳥籠帶回家。 中國至今無法逼迫台灣就範,所以它在全世界發動攻勢對他國施壓,不准他國政府承認台灣,在國際上徹底孤立台灣。台灣幾乎被排除在所有國際組織之外,甚至最不該有政治干預的世界衛生組織,台灣也被中國封殺。這對台灣的傷害非常大。 二○○六年禽流感疫情造成世界恐慌,當時台灣連一個病例都沒有,卻在世衛組織所發佈的疫情地圖上被標註為疫區。這是世衛組織的政治決定,將台灣認定為中國的領土,中國是疫區,台灣遭池魚之殃。台灣無法加入世衛,代表著台灣沒有被整合入全球疾病通報、監控和醫療網絡,使得台灣人暴露在流行疾病的風險當中。世衛屈服於中國,完全漠視台灣人民的醫療人權。台灣應該發出怒吼抗議,不該自我限縮。 台灣的命運非常險惡,兩大強權都想把台灣關進鳥籠。這個殘酷事實讓台灣人深刻感悟:台灣像是鳥籠裡的金絲雀。金絲雀只能在鳥籠裡不停地歌唱、在鳥籠裡宣示主權、在鳥籠裡嘶喊獨立和自由、在鳥籠裡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鳥籠裡散發民主光彩讓世界無法忽視。 雖然台灣被關在鳥籠裡,但卻不斷製造出不可思議的驚奇,讓國際政治觀察家頻頻跌破眼鏡。許多觀察家評斷台灣終將被中國併吞,甚至三年前華府也紛傳「棄台論」,卻不料二○一四年三月迸出一個太陽花運動,讓全世界對台灣的民主活力嘖嘖稱奇。 任雪麗說:「台灣吸引世界的目光,因為她的人民打造出一個重要到無法忽視的國家。」一位美國卸任官員也說:「台灣能帶給其他國家希望,這個國家在重重限制下還能保持活力,令人振奮。」 台灣人永不放棄希望 正因為台灣的深刻困境,讓台灣人從基層勞工到各行各業,從島內到海外,幾乎是全民總動員關心台灣,無時無刻想要盡一己之力為台灣打拚。 海外台灣人組織FAPA在經年累月努力之下,已在美國會贏得三百五十多位參、眾議員的友誼相挺,在關鍵時刻為台灣發聲。選前蔡英文訪美見到重量級人士,以及眾議院在蔡英文就職前夕發表「六項保證」,背後都有FAPA和海外台灣人長期努力的痕跡。 這就是台灣最動人的生命力。縱使我們像鳥籠裡的金絲雀,被世界孤立、被強權左右,但是台灣人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台灣精神就是「永不服輸」的拚鬥精神,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們就會繼續拚下去!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用最素樸、最偉大的人民力量,把關住我們的鳥籠狠狠地拆掉!我們會讓鳥籠裡的金絲雀重獲自由和獨立,讓金絲雀美麗而嘹亮的歌聲,傳唱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台灣人會向世界證明:台灣絕對不會被輕易擊敗!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5-31
《星期專論》蔡英文的三道防火牆

《星期專論》蔡英文的三道防火牆

  思想所要求的不只是識見而已,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勇氣。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歷史已翻過新的一頁,但危機尚未解除。中國因素仍持續影響台灣,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稍微回顧歷史,我們才能確知目前的處境與因應之道。 公民抵抗運動救了台灣 二○○五年連戰訪中與胡錦濤簽署「連胡共識」,「國共聯手制台」的統一戰線於焉展開。二○○八年馬英九上台後,加速連結中國,八年間與中國簽下二十三項協議,讓台灣的經貿加深依賴中國、鎖進中國。從ECFA到服貿、貨貿協議,馬政府積極建構「兩岸經濟統合」機制,讓中國因素深刻影響台灣。中國「買台灣」的戰略,在馬執政期間大獲進展。 由於民主監督機制的匱乏和憲政體制的混亂,讓馬得以「行政權+立法權」的獨裁行徑橫行無阻。在野黨無法阻卻,公民社會展現多次抵抗運動也徒呼負負。台灣在國共聯手的統一戰線中,一步步陷入空前的亡國危機。 所幸多年來公民社會所累積的集體意志和抵抗能量,最終引爆太陽花運動,徹底扭轉國家的危機。太陽花運動揭露了「兩岸權貴政商集團」的醜陋真相、阻斷了中國「買台灣」的陽謀、打亂了國共聯手「以經促統」的路徑圖,讓社會公眾徹底覺醒,更讓蔡英文和民進黨趁著公民抵抗的「熱帶氣旋」重返執政。 不過,中國的謀台戰略並未鬆手。蔡英文上台前,中國以種種「狠手段」對付台灣,逼迫新政府就範的意圖昭然若揭。包括斷我邦交國、在肯亞擄走台灣人、世界鋼鐵會議逼走台灣代表、縮減陸客等。 中國烏雲依然籠罩台灣上空。蔡英文政府應該警覺,但不必過度憂心和動搖。新政府更應該警醒的是,他們的權力來源和執政空間,是太陽花運動與公民社會所衝撞出來的,所以,積極回應公民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深化和經濟自主的訴求,遠比回應中國的需索更重要。這也是台灣突破重圍求生存的唯一生路。 三道防火牆的戰略縱深 為了防堵中國因素繼續影響台灣,蔡英文新政府有必要建構三道防火牆。 第一道防火牆:民主監督機制健全化。包括行政部門和立法院。過去八年馬英九把中央行政權當作推土機,不斷對中國大開門戶,讓中國因素進入台灣、影響台灣。中國想藉由「經濟圍困台灣」毫不掩飾,馬政府對中國卻毫不設防,一個民主國家的防衛機制形同自我繳械。美國政府和國會尚且懂得嚴審、阻卻中國政府的資金入美併購重要企業,馬政府卻大剌剌的歡迎中國資金入侵,併購戰略產業和媒體,令人匪夷所思。 蔡英文新政府務必重新整頓和健全化對中國的行政監督機制,讓政府行政部門為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徹底把關。 立法院也應加速對中國的監督法制化,例如進行中的台灣與中國簽訂協議之監督條例,以及嚴格立法審查入台中資等,並邀請公民團體共同監督、審議。立法院代表民意,民進黨掌握多數的立院更代表最新民意,立法院必須成為守護台灣的最重要堡壘。 第二道防火牆:積極強化公民社會。過去八年,活躍的公民團體強力監督、批判馬政府的親中行徑,並帶動集體抵抗的公民能量和集體意志,也形塑了整體社會期待「自己國家自己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換總統、換政府」的氛圍,讓民進黨能夠華麗地重返執政。如果沒有公民社會的集體抵抗,現在台灣恐怕已岌岌可危了。 蔡英文政府必須珍惜這股進步的公民力量,讓各司所長的公民團體成為政府的戰略夥伴,讓公民團體長期關注的議題成為施政的養分,共同為台灣的民主深化與社會進步打出更大的成長空間。積極強化公民社會的能量,公民社會愈健全,台灣就愈安全。 第三道防火牆:讓「天然獨」持續壯大。青春的反抗火焰和熾熱的改革情懷,一直都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從各國的發展歷史屢見不鮮,台灣也不例外。如果沒有「天然獨」世代衝進立法院,燃起太陽花運動,歷史不會翻過新的一頁,政治版圖也絕不可能重新盤整。 新政府要有長期戰略,從教育和文化繼續耕耘台灣意識與公民意識,讓一代又一代的「天然獨」對於斯土斯民的情感自然生根,同時,深化年輕人參與社會改革的公共意識和責任。只要守護土地、守護民主、守護國家的「天然獨」年輕世代持續成長茁壯,終將形成台灣最重要的「民主防火牆」。中國即使想要併吞台灣,他們也絕對過不了「天然獨」這一關。 面對中國的步步進逼,建構這三道防火牆,是為保護台灣,也為「英派新政」築起更強固的戰略縱深。 期待蔡英文的超凡勇氣 漢娜.鄂蘭說:「思想所要求的不只是識見而已,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勇氣。」我相信,蔡英文總統有足夠的識見,看見台灣的深層危機和求生之道;我更期待,她有超凡的勇氣,抵擋中國的併台野心,帶領政府和國人開創出一個嶄新的時代,讓台灣在世界上像個「國家」重新站起來!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5-01
《星期專論》小英準總統,請再想想

《星期專論》小英準總統,請再想想

  你的靈魂必須自由,因為那是唯一的自由。 ──奧修(OSHO) 小英準總統,新政府即將任命教育部長,您說「能夠跟產業溝通」是重要條件考量。您的這句話,讓我坐立難安。 「能夠跟產業溝通」,是您對教育的未來想像?您的教育定位是為了「拚經濟」嗎?希望這只是我的誤解。 縱使多數民眾都支持您的五大產業再造與創新經濟,期望台灣能夠積極發展自主性的經濟,讓國家重新壯大起來。但是我認為,這一切都不應該是「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挪威的誠實小故事 先說個小故事。挪威的奧斯陸銀行在二○一一年發起一項活動,事先他們沒有公告活動內容,只是將十個分別放入兩百五十挪威克郎(約一千三百元台幣)的小錢包,隨機丟棄在市中心不同的角落。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測試當今的挪威人是不是還保有「誠實的美德」。 原本銀行的人認為能取回若干個錢包就很安慰,後來十個分散各地的錢包全數都被交給警方,之後又轉交給銀行。銀行公布消息後,再以錢包的十倍獎金贈予那些拾金不昧的路人。這個活動讓挪威人津津樂道。 曾在台擔任記者、現旅居挪威的李濠仲說,「誠實不欺」是挪威最重要的教育基礎。從小到大,倡導誠實價值的課程無所不在,甚至大學也有必修的「道德課」。挪威人希望,下一代除了具備專業技能外,更必須懷抱道德良心做事,諸如工程品質不能偷工減料、不得因商業利益而傷害環境或人民、不能官商勾結等。 舉這則故事,只是想請教小英準總統:品德教育重不重要?食安頻頻出包、工程品質堪憂、軍官出賣國家、街上隨機殺人等,這些不都是我們的品德教育出了問題?究竟教育的目的何在?是為了教育出「很會賺錢的機器」或「很有成就的人士」?還是為了讓人擁有高尚的品格、自由而獨立的心靈,在快樂學習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進而尋覓到可以回饋社會的方式? 教育決定靈魂的重量 小國的生存很重要,小國的靈魂重不重要?非常重要。國家的靈魂就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教育,決定國家靈魂的重量;而自由,則是教育的靈魂之所繫。只有自由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偉大的國家;只有自由的靈魂,才能激發無窮的想像和創造力。 一位美國教授曾說:「美國不是因為偉大而自由,是因為自由而偉大。」也因為自由開放的成長環境,才孕育出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和臉書的札克柏格。 一個自由而獨立的靈魂,自然會去探索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也許熱愛知識,熱愛某種技能,熱愛藝術、文學,熱愛科學等。因為熱愛某物而產生的學習動力,才能激發一個人的潛能,經過日積月累的經驗和智識的累積,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他獨特的「專業能力」。 誠如台大教授黃武雄所說:「教育的目的不是為經濟服務,而是要讓每個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並得到最大的內在發展,這就是競爭力。當每一個個體都有了競爭力,他們自己就會去開創機會,去發展文化,發展經濟。教育不為經濟服務,但最終會造就經濟。」 可是,台灣的教育令人窒息,那是扼殺自由靈魂的教育。我長大的年代如此,相信小英準總統也是。現在小孩的學習和成長壓力可能更大。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被賦予太多「功利性」的期望:多才多藝、考進好學校、出社會有競爭力、未來功成名就等等。似乎沒有大人會認真地問問小孩:你快樂嗎? 孩子們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失去和大自然親近的機會,失去追求知識的熱情,失去自由飛翔的勇氣,最後,他可能也會失去自己,繼續重蹈大人們不快樂人生的覆轍。請問,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教育嗎? 深化台灣主體性教育 台灣的教育也同樣令人憤怒。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會抑制自己的人民去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和歷史,只有國民黨政府。黑箱課綱的爭議未歇,卻已經要蠻橫上路。請問民進黨真的有決心阻擋黑箱課綱嗎? 扁時代的教育部長杜正勝以「建立台灣主體性」全力推動台灣化教育,讓本土的歷史觀照和多元文化進入教科書,也讓「公民與社會」學科進入大學指考。從台灣歷史的認識到公民意識的啟蒙,培養出整個「天然獨」的年輕世代,風起雲湧投入關懷土地、關懷弱勢和介入公共政策的公民運動。他們開啟了台灣的新時代,也帶來新政治的想像。 因此,我想再請問小英準總統:教育部長只是為了「跟產業能夠溝通」嗎?台灣主體性教育是否要繼續深化?認識環境與大自然的教育重不重要?公民意識和社會關懷的教育呢?民主價值、多元文化與人文思想不重要嗎? 一個人如果不能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又如何能夠看見宇宙的奧秘?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無法看見台灣的價值,又如何能夠讓世界看見台灣?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 教育是國家的根基,是民族的靈魂之窗。小英準總統,請您再想想。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4-03
《星期專論》別讓他們的犧牲成為過眼雲煙

《星期專論》別讓他們的犧牲成為過眼雲煙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 血腥的三月。二二八大屠殺在全島展開。血的記憶,無法遺忘。血的記憶,漂泊了近七十年,依然找不到真相和正義的依歸。 台灣民主轉型已近三十年,但如何處理轉型正義始終牛步化,讓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如同一個尚未癒合的傷口,時常在社會角落隱隱作痛。沒有處理的結果,就造成是非價值的錯亂和政治紛爭不斷。 轉型正義三大任務 「轉型正義」不只是一個名詞,更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以及政黨的價值取向和真假面貌。 一九八○年代開始,全世界有近八十個國家從威權獨裁轉為民主政體,他們都面臨處理威權遺緒的問題,使得轉型正義成為世界性的現象。二○○四年聯合國對「轉型正義」下了定義:「轉型正義的理念,乃是一個社會處理大規模獨裁濫權的遺緒,所進行的所有程序和機制,其目標在確立責任、服膺正義並成就和解。」 中研院社科所研究員吳乃德教授指出,轉型正義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民主轉型之後,處理「正義」的工程。轉型正義包含三大任務: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與歷史記憶的保存。這些任務的終極目標,是要為因政治壓迫而分裂的社會帶來和解,也為民主立下文明基礎,保證醜惡的過去不再發生。 轉型正義的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足以借鏡。西班牙在一九七八年開始民主轉型,但卻到了二○○七年才通過︿歷史記憶法﹀,除啟動挖掘政治受難者遺體外,同時禁止獨裁者佛朗哥的肖像和名字出現於公共場所。 南韓於一九八七年民主轉型,二○○○年金大中就任後成立「查明可疑死亡真相委員會」;盧武鉉更在二○○五年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更大規模調查國家暴力侵害人民的真相。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委員會的報告書「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指出,捷克在一九九一年通過︿除垢法﹀,規定曾在共產政權中任職情治系統、司法機構、軍警、國家銀行、國有媒體、國營企業和國科院、大學等,都是除垢對象;以及曾任共產體制高階主管者,五年內不得在政府和學術部門等擔任高層職位。 波蘭於一九九七年通過︿除垢法﹀,規定凡要競選總統、國會議員或出任法官、檢察官、公共電視台等政府高階職位者,都必須填寫「除垢聲明」,說明其在一九四四年至一九九○年間是否曾為共產政權的「協力者」。「除垢聲明」由「公共利益委員會」審查是否誠實、正確。如有疑點則交由「除垢法庭」加以釐清。 相較於捷克和波蘭追訴加害者的做法,「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則稍微和緩。「真相委員會」最早由阿根廷民主政府成立,智利、南非跟進。至二○一一年為止,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成立了類似的真相委員會。 「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主要是由國家政府成立,代表民主政府處理黑暗歷史的決心。政府直接授權「真和會」,進行調查獨裁統治期間殘害人民的事件。以南非為例,由曼德拉總統任命具道德崇高地位的屠圖主教主持該會的運作。委員會的權力包括搜尋證據、傳喚證人與執行證人保護方案等。前兩年半,委員會轄下有三百名職員,年度預算一千八百萬美元。 南非「真和會」的特點是,對加害者有條件赦免。在加害者完整交代其罪行的條件下,給予法律上的豁免;甚至讓加害者與被害者共同出席聽證會,說明受害遭遇和加害者的懺悔,透過電視轉播進行全國性的集體療癒過程。 通常「真和會」調查國家暴力侵害人權的案件完畢後必須撰寫總結報告,然後公諸於世,任務完成就解散。南非真和會於二○○三年出版了五部巨冊的總結報告;一九九九年瓜地馬拉「歷史澄清會」出版︿瓜地馬拉:沉默的記憶﹀;一九八四年阿根廷「失蹤者國家委員會」出版︿永不重蹈覆轍﹀等。 這些報告都完整呈現威權統治的壓迫歷史,包括政治壓迫的歷史背景、受害者人數、加害者與加害體系的運作,以及政治壓迫的事實:集體屠殺、掩埋屍體、暗殺、槍決、失蹤、監禁、刑求、性暴力等。 沒有真相就沒有和解 轉型正義報告書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真相,同時也是社會重要的反省教材,讓後人記取教訓,讓黑暗的歷史永遠不再重蹈覆轍,也讓民主社會有機會尋求真正的和解。從理解真相、回復正義到和解,最後才能走向共生。 沒有轉型正義,就沒有真正的是非價值;沒有歷史真相,就不會有真正的和解共生。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四十多年,有數以萬計的政治犧牲者,整個社會也籠罩在恐怖統治的陰影下,受到極大的心靈創傷。這些犧牲者用他們的血淚和生命,鋪就了民主之路,讓後代子孫可以安心上路。因此,蔡英文政府有責任盡全力落實轉型正義,絕不要讓他們的犧牲成為過眼雲煙,才能消除台灣社會和人民心中深刻的劇痛。 讓血的記憶不再漂泊,讓正義銘刻在芳香的土地上。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3-06
《星期專論》新時代造山運動已經開始

《星期專論》新時代造山運動已經開始

一群有決心的人,可以改變世界。 ──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 前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板塊運動,預告了地殼巨變的時刻即將到來。這次大選果然再次發生板塊大位移運動。新時代的造山運動已經正式開始。 台灣的民主歷史開啟新的一頁。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統誕生,國會首度政黨輪替,土生土長將屆滿三十歲的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 締造這一頁造山運動的壯闊歷史的關鍵靈魂人物,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但我必須說,真正的時代推手,是成千上萬的你我,是千千萬萬素樸的人民。這是一場台灣人民以集體意志和集體行動,推動國家進步的最偉大的群眾運動。誠如南方朔先生所說:「這個世界的權力儘管被政客、企業所壟斷分享,但真正在推動時代進步的,其實是生生不息的知識創新與公民覺醒所延伸而成的群眾運動。」 民主大海嘯早有徵兆 民主2.0。台灣的民主再次進階成長。回頭看這場偉大的造山運動,絕對不是偶然。有幾個現象特別值得一提。 一、年輕世代的大海嘯來臨:每四年有近一百三十萬的首投族投入大選,八年就有兩百萬以上的年輕世代,要對政局發出他們的聲音。中國國民黨把這群年輕世代的進步份子視如寇讎,稱他們為「民粹」和「街頭暴民」,認為他們是製造社會動亂的罪魁禍首。年輕人對生活的不滿、對國家暴力的憤怒、對未來的焦慮、對「被統一」的不安、對台灣的國家熱情、對土地的關懷、對民主價值與公平正義的堅持等,國民黨完全視而不見,這個黨又如何能夠贏得年輕人的心? 歷史上所有國家推動民主前進的改革力量,幾乎都是年輕人。台灣也不例外。從反核四、大埔事件到反課綱,從洪仲丘事件到太陽花運動,從周子瑜事件到台灣認同,已經揭示了整個年輕世代的覺醒。他們沒有省籍情結,只有台灣情深;他們知道必須介入政治,否則政治會介入他們的生活和未來;他們明瞭,中國國民黨是阻礙台灣進步的亂源,所以喊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 這群年輕世代的菁英群組,用無比堅毅的行動力和網路戰鬥力,把知識和力量傳播出去,感染了周遭親友、影響了整個年輕世代,甚至整個社會。這個大海嘯,終於讓國民黨慘遭滅頂。 舊政治與新政治對決 二、舊政治與新政治的對決:中國國民黨是一個只有利益分贓、沒有核心價值的政黨。幾十年來,這個黨的選舉方式就是:撒黨產銀彈、綁樁買票、招待旅遊、請客吃飯、摸彩送禮、造謠抹黑、打恐嚇牌等。因為有效,所以數十年如一日、不改其志。這就是國民黨習以為常的舊政治。這種舊政治始終阻礙著民主的深化與前進。 許多五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民被舊政治「重污染」成為習慣,以為民主選舉就是這麼回事。因此,我們只能仰賴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世代,在他們擁有投票權時,站出來把這些舊政治惡習,一次又一次地掃進歷史垃圾堆。 國民黨的政客對公民意識的抬頭渾然不覺,對年輕世代厭惡舊政治、渴望新政治視而不見,終於被大海嘯所吞沒。最清楚的例子,就是國民黨資深立委李慶華、林郁方、楊瓊瓔等,被黃國昌、林昶佐、洪慈庸等打敗。儘管他們用抹黑文宣鋪天蓋地重砲轟擊,最後依然敗下陣來。這就是新政治與舊政治的對決。 三、新時代的召喚:當蔡英文喊出「新政治、新經濟、新社會」時,已經楬櫫一個壯闊的新時代即將來臨。這個夢想和希望,召喚著渴望改變的年輕人和進步公民,也形成社會氛圍的主旋律,奠定了蔡英文走向勝利的基礎。 開展新政治與新經濟 未來,蔡英文「新政治」的第一哩路,必須在新國會儘速展開攸關民主深化的法案審查,包括國會改革、不當黨產處理、政黨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選罷法修正、公投法、十八歲選舉權、憲政改造等。這些民主法案若能順利通過,民主深化與鞏固才能水到渠成。 至於蔡英文所承諾的「新經濟」,包括帶動工業4.0和新產業革命的產業轉型與創新經濟,以及社會安全網等,將會影響未來數十年的社會型態和人民生活,以及國家實力的興衰。 產業的轉型升級與經濟新處方,可能在短期內很難看見成果,但卻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必要工程。維持經濟自主性與產業創新,是台灣一定要走的道路。誠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所說:「如果台灣失去經濟的獨立自主,最終將失去政治的獨立自主。」我們唯有先求壯大自己的實力,包括民主實力、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等,這些綜合國力才是台灣求生存的最重要堡壘。 台灣正處於經濟衰退的困境中,也必須面對美中強權的政治壓力,蔡英文的第一哩路的確困難重重。然而我深信,一個壯闊的時代即將來臨,新時代的造山運動已經開始。蔡總統,放手一搏吧!未來,妳帶領台灣的成功,將會是所有台灣人的成功!請讓台灣人抬頭挺胸,擁有一個光榮驕傲的國家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6-01-24
《星期專論》看不見的「合法掠奪」

《星期專論》看不見的「合法掠奪」

  法律有時會與掠奪者站在一起,成為掠奪者的工具,使其免去羞恥、危險與良心不安。法律有時更會動用法院、警察、治安人員等為掠奪者服務;當被掠奪者起而為自己辯護(或反抗)時,反而成為階下囚。這就是「合法掠奪」。 ——十九世紀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 巴斯夏在一八五○年所寫的兩篇文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和〈論法律〉,彷彿先知的預言,在一百六十五年後的今天讀來,依然令人驚嘆。放在台灣現今的發展脈絡,似乎也得到印證。 巴斯夏指出,任何政策法令都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完整的政策必須總計這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利益與損失。因為在民主制度下,利益團體經常會遊說政府發起政策或立法,讓自己獲得未來的利益。然而這些未來的利益,平凡百姓卻往往看不見,甚至可能蒙受損失或傷害。 利益團體或特權也會利用平民百姓對經濟知識的欠缺,讓他們在無知下支持包裹糖衣的法律,經由這些法律,利益團體或特權輕易掠奪了平民百姓的財產。這就是「合法掠奪」。 國民黨本質 就是掠奪集團 王如玄的軍宅案就是最典型的「合法掠奪」。也就是一群擁有軍宅買賣資訊的禿鷹集團(包括政府內外),在宣稱「一切合法」下,遊走看不見的法律邊緣,對弱勢軍眷榮民進行財產掠奪並獲取利益。 頂新集團也是對人民的健康進行長期的「合法掠奪」,魏應充被法官宣判無罪,更印證了巴斯夏所說:「法律成為掠奪者的工具,法院為掠奪者提供服務。」台灣司法的墮落莫此為甚。 若再進一步檢視台灣近代發展史,其實處處都充斥著這種「看不見」的「合法掠奪」。而且,堂而皇之進行「合法掠奪」行動的創始鼻祖,就是統治台灣超過半世紀的中國國民黨。這個黨的本質,就是一個「掠奪集團」。 中國國民黨遷佔台灣數十年間所施行的高壓統治,就是百分百以「法律之名」進行所謂的「合法掠奪」行動。包括白色恐怖時期以「刑法一○○條」的「意圖顛覆政府」等叛亂罪刑責,掠奪台灣人民的言論自由、人權和生命財產等;以及以教育、文化和考試制度等政策法令之名,進行洗腦教育和資源分配,「合法掠奪」台灣人的存在尊嚴和就業機會,讓台灣人淪為次等國民。 甚且,以「三七五減租」的政策法令之名,進行「合法掠奪」屬於台灣人地主的土地。 這種激烈的土地改革,主要目的並非「耕者有其田」糖衣下的所謂「嘉惠農民」,而是國民黨政府繼二二八事件剷除台灣人菁英之後,進一步大舉削弱大地主階級的力量,讓地方仕紳的可能反抗火苗就此完全滅絕。然後扶植地方派系、改組農會,將仕紳階級排除在農會之外,讓地方派系接管農會,藉此控制地方政治。 法令當工具 進行合法掠奪 國民黨政府對人民進行的「合法掠奪」非僅止於此。還包括政府與財團、特權相結合,以政策法令做為工具,堂而皇之保護特權和財團,對人民進行長達數十年的掠奪。而且大多數的掠奪都在看不見的地方進行(黑箱作業),等到政府以推土機之姿壓迫弱勢人民時,受害已然發生。 近些年爆發的土地徵收爭議事件,包括苗栗大埔、灣寶,竹北璞玉、二重埔,桃園航空城、彰化二林中科四期等,都是政府以經濟發展之名,掠奪農民的土地和財產。 政大徐世榮教授曾指出:「土地炒作往往是拉攏地方政治勢力最簡單的方式。」國民黨政府長期以來就是以中央行政權配合地方政治人物需要,對人民進行「合法掠奪」土地和財產。這是種透過土地資源分配來換取效忠,鞏固中央統治權力與控制地方的有效方法。被犧牲的,往往都是無法發聲的弱勢人民。 巴斯夏說:「法律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不正義受到彰顯。因為真正存在的不是正義,而是不正義。當不正義的現象被消弭時,才有正義可言。」如果法律一直成為掠奪者的工具,成為「合法掠奪」弱勢人民的武器,這種法律,只是培養邪惡社會和貪婪政權的溫床罷了。 近來,又聞馬政府要放行中國紫光集團入股IC設計產業,這不就是打開大門讓中國進來「合法掠奪」台灣的核心戰略產業?請問,馬政府有把「中國買台灣」的國家安全隱憂放在眼裡嗎?他們有把半導體產業崩解的連鎖危機放在眼裡嗎?有把人民的不安放在眼裡嗎?有把年輕人的就業未來放在眼裡嗎?請問這種政府還配稱為政府嗎? 採取行動 遏阻不正義發生 如果你問我,明年換總統、換政府和換國會的意義何在?簡單說,就是太多的不正義一再地發生,已經讓人忍無可忍了! 我們必須讓這個掠奪集團徹底潰敗,打破弱肉強食的掠奪體系,扭轉錯誤的國家政策方向,重新建構公平正義的制度與國家安全戰略體系,台灣才有重生的希望。 遏阻不正義,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用選票展開制裁行動吧! (作者王美琇,專欄作家)
王美琇 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