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廷決意參選苗栗縣立委補選,苗栗政情受矚目。 陳為廷決意參選苗栗縣立委補選,自然引出一堆反對他的輿論。其中特別引人注目者,是部份高學歷苗栗鄉親的意見。他們強力否定陳為廷之餘,也對現有的地方派系統治者讚譽有加。
陳為廷有一大堆缺點與弱點,他要當公眾人物,大家自然可以多加批判。但若以相同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地方派系,居然還可以得到正面結論,那這種判斷能力就讓人「非常遺憾」了。
地方派系外在熱情有禮,服務也是一call就來,似乎樣樣贏過陳為廷。但他們靠撒錢和分錢縱橫鄉里的內在本質,不論是公德或私德,都是絕對拿不到高分的。
我不是和派系全然無關的素人。我在苗栗成長,大學之後雖到台北求學、發展,但現在每週仍會回來教書。撰寫此文的同時,我正在苗栗聯合大學的教師休息室裡等著上課。
約二十年前,這裡還是「聯合工專」,還記得當時有次來此,是因為地方派系政客所辦的營隊。某政客找了近百名苗栗出身的大學生,讓大家和官員當面溝通。會中大伙毫不客氣的直言請教這些地方大員,他們也認真一一回應,更表示學生問得比議會質詢還猛。
記憶中這些政客的態度壓得很低,私下更是互留聯絡方法,所以頗得在場學生們的肯定。在下次的選舉中,許多縣籍大學精英就倒向這一派,在各種聚會場合為該派闢謠、助選。當然,該有的「好處」,也沒少拿。
但不是所有人都「歸降」於這派政客,因為這樣搞的不只一派。我還依稀記得某次苗栗旅外大學生的聚會中,幾人大力推銷該派候選人,講得口沫四射,眾聲叫好,但我也看到「另一派」的學生默默躲在角落,搖頭表示不認同。
這種派系政治扎根之深,遠超乎你的想像,雖不到「人人有份」,但可說是「人人有關」,你沒份,你爸爸爺爺也有份。那次選舉最後由另一派的候選人「默默」勝出。
經過那麼多年,當初分成兩派、三派大戰的同學們呢?雖然不代表真實的政治意向,他們多數也早已將戶籍遷出苗栗縣,但這一次,我看到許多人在陳為廷宣布參選的新聞下按讚。
為什麼?大概是因為出了社會,見了世面,知道那些派系,其實都是笑話。
但力挺派系的意見還是在。不只是時論文章,在許多針對苗栗地區的網路社團與討論區中,多數的網友仍對派系政客抱持肯定的態度。依過去經驗,我推敲這些苗栗年輕人支持派系政客的原因有二。
首先,這是種「親近權力的錯覺」。地方派系靠的是人際之間的牽引,一個拉一個,我和你很熟,你又和某民代很熟,大家就都是一掛的。這會讓在地百姓錯認自己也是權力的一部份,是「有力者」,威風得很。
但實際上這些人一點狗屁權力都沒有,地方派系也不會分配什麼利益給他們。鄉下這麼窮,有好處自己吃都不夠了,怎麼會分給普通百姓呢。頂多幫你處理一下罰單而已。
鄉下也缺乏具學養與道德良知的意見領袖,這些鄉親只能一直相信派系政客的話語。那知識份子跑哪去了呢?昔日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同學,多在苗栗之外找到高薪工作,回鄉服務的只有少數公教人員,其影響力非常有限。
未曾離鄉者,可能是基於照顧長輩之類家庭因素,或是個人職場競爭條件不足。因為經濟上的弱勢,他們正是受派系政治擠壓最烈的一群,卻又因為這種弱勢而與政客靠得更近,在與權力相親的錯覺中尋求生機。
第二個力挺派系的原因,是這些鄉親有種「我們最幸福的幻覺」。
有許多意見認為苗栗在近年有長足的進步,縣民榮耀感大幅上升云云。我不否認苗栗這些年來有些改變,但這些改變是相對全國為多,還是相對全國為差?這些改變是體質上的改良,還是一種煙火式的短期爽快?
苗栗縣府瀕臨破產、「腦死」的狀況是個事實,只能一直向外舉債。這代表如果苗栗有建設,有發展,也是建構在其他國民的財政支持上。這有什麼好驕傲的?我們的政客很會向外乞討嗎?
因為出現了大賣場、出現了便利商店、出現了工業區,辦了歌劇演唱會,就覺得滿足,那台北、新北人豈不該爽到在地上滾了?會覺得「這種事情」了不起,也就突顯鄉親們在發展落差方面的認知嚴重不足。
這些政績頂多是「本份」,而不是一種「恩賜」。台北市長不會把開大賣場、辦歌劇表演當政績的。就算是苗栗旁邊的新竹也不會這樣想。縣界不是國界,不要過了縣界就把標準降低。窮縣也有經營得當者,只要地方派系不分錢,狀況就會好很多。
若是拒絕外在標準,否定外地人對苗栗發展落後的批判,這種行為除了取暖之外,一點意義都沒有。別忘了,北韓人也覺得他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他們什麼都有,領袖英明,外人不應說三道四。苗栗是台灣的北韓嗎?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