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模範生,到底是要幹嘛?一堆人大費周張的搞出一個活動,以不明確的標準,透過混淆的手段,選出一些早已得到肯定,或是「如果他已達到標準,就不會需要這種肯定」的人。
日前柯文哲市長因頒獎合照太耗時,打算廢除與全市模範生一一合照的頒獎方式,不料卻引起「廢除模範生制度」的爭議。
柯文哲只是想廢典禮,家長卻認為他想要把整個制度全廢掉,而吵成一團。這當然是資訊傳遞錯謬的另一個例子,不過「模範生」這個概念,的確是長久以來被學界與知識份子忽略的議題。
我認為「選模範生」至少存在以下四個問題,值得深究。
第一個問題是「模範生」的定義到底為何?
就我找得到的現有公文書,「模範生」的定義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需要品德與學業成績表現都達到相對卓越的水準。
但這種定義存在邏輯矛盾。「學業」成績是可量化的價值,而「人格」是不能量化的價值,如果甲乙丙分別是班上的成績一二三名,但道德表現卻是丙最突出,一天到晚都在幫助身邊的人,乙是清寒勵學的表率,甲也不差,天天在家中孝順父母長輩,是努力讀書的乖乖牌。那到底是誰該勝出,成為模範?
此外,人格價值也有兩種,第一種是道德價值,做好事就可以累績這種價值。另一種是美學價值,有些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有種悠然自得的美感,只要他靠近,你就會感染到他身上的正向力量,進而喜歡上他。
那這種人如果是班上第四名,又要如何和前三名如何一決勝負?頒四個模範生?
於此不妨來看到第二個問題,即「執行與判斷標準由誰決定?」
多數學校的模範生選取辦法是自定的,不過各校也是抄來抄去,概念很類似。整體來看,各校對於成績方面的要求並沒那麼「重」,主要決勝還是在品德表現,有些學校甚至列出了十幾項明確的品德判斷標準。
老師雖有提名人的篩選權,不過大部份學校還是由師生一起做最後的票選(老師可能有加權)。不論最後是由誰投票決定,看到評選標準那麼複雜,幾乎可以確定「有投票權的人也搞不清楚這些標準的意義」。
那最後投出來的會是什麼呢?很可能就是「投票者認為最順眼的那個人」。變得非常類似政治選舉,看不懂政見,就投最順眼的。
「順眼」不見得是不好的標準,這種「直覺」可能整合了美學價值與道德價值,更包括了學業成績考量。但這個獎項就不該叫「模範生」,而是「最順眼獎」才對。
模範生應該有超出「順眼」的部份。某些看來很不順眼的人,還是有可能成為群眾學習的模範。
我們可以由此進到第三個問題,就是「小學生之中」可能出現人格模範類型嗎?
的確有些小學生在同儕間顯得相對卓越,但因為人格發展未臻成熟,很可能只是某些特定向度上的卓越。因此可能出現票選模範典型往單向度集中的情形,選越多次,就會越強化這種趨勢。
像某個同學一向尊敬師長,因此拿到許多票而成為模範生,這會造成其他學生認為這種行為模式是標準答案,而排除或遺忘了其他可能性,像是態度優雅、熱心助人或主持正義。
老師投票也無法避免這種狀況,因為你就只有這些人可以選,選了就會產生一種「大家都該這樣哦!」的暗示,這會讓學生們的價值觀趨向一元,而失去了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最後要問的是,教育體系花人力與資源票選模範生,到底想推獎什麼?
許多家長認為這對小朋友是很重要的鼓勵,但得獎者若是學業與品德卓越者,他們應該已在學業上獲得獎勵,而人格高潔者,更不會在乎形式化的褒美。
所以,選模範生,到底是要幹嘛?一堆人大費周張的搞出一個活動,以不明確的標準,透過混淆的手段,選出一些早已得到肯定,或是「如果他已達到標準,就不會需要這種肯定」的人。
教育體系若這麼閒,閒到有空辦這種活動,不如帶著全部同學在大操場上往夕陽奔去吧。
這至少可以提升心肺能力,也比較熱血。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