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任相關文章

年輕人一反抗 一堆人就跳腳

年輕人一反抗 一堆人就跳腳

似乎只要人不夠多,或不願意乖乖坐好聽講,李教授都會不開心,甚至有一次在台大演講只有六人到場,李教授覺得不被尊重而拂袖走人。(李家同臉書圖片) 說起來,李家同教授真是體質特異,三不五時就碰到起身離開、聽講人數太少,或吵吵鬧鬧的演講場合。 似乎只要人不夠多,或不願意乖乖在台下坐好聽講,李教授都會不開心,甚至有一次在台大演講只有六人到場,李教授覺得不被尊重而拂袖走人。 姑且不討論為什麼講者可以不滿會場人數太少就拂袖離去,聽者卻不能因為沒有空調的炙熱難耐而起身走人,大概對李家同之流的大人來說,他們根本不在乎年輕人起身離開是否有其苦衷,只在乎自己的顏面跟尊嚴是否能被維護。他們根本不想傾聽青年人的心聲,只想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 畢業生因為校方不願開冷氣,有些人也許身體狀況無法支撐而離去,台上的李教授在乎嗎?恐怕他只在乎台下的畢業生要乖乖坐好,聽完他覺得對年輕人好的講稿,滿足他好為人師的心情。他們根本不在乎青年世代真實的困境,只在乎自己要教育年輕人的話能否順利地講完。 李家同不滿畢業生起身走人的新聞,讓我想起最近另外一則新聞,那就是雲林某個不上網的學生考了個好成績。這樣的新聞頗被一些師長追捧,引為教育孩子的典範。然而,不會上網的孩子,真的比較有競爭力嗎?又是哪一種競爭力? 從這兩則新聞,不難發現,在台灣仍然有不少大人認為,學生就是認真讀好教科書、考個好成績,當個不反抗、聽長輩話的乖小孩就好。 當個聽話的乖小孩,真的能幫助青年世代突圍嗎? 讓我想到前幾年韓國發生的不幸船難,聽說乖乖聽船長指示的學生,大多罹難,反而是存疑而自主判斷的,有機會倖存。 台灣的青年世代,真的應該繼續乖乖聽長輩的話,按照他們的建議和指引過未來的人生嗎? 台灣當前的各種困局遲遲無法解,不就是這些愛下指導棋的長輩們搞出來的爛攤子嗎?這些人都自顧不暇、泥菩薩過江了,為什麼竟然覺得自己能夠擺出高姿態來指導年輕人過未來人生?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青年能否順利造反成功?」,是一個社會能否順利蛻變成長的關鍵。歐美日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引爆的青年造反運動,推倒了當時社會的權威,當年領頭的青年世代,創造了日後的高速經濟成長。 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過去帶頭造反的青年世代一但掌權,隨即變身為需要被下一個世代打倒的大魔王,因為掌握權力的時候,人逐漸變得腐敗且只想保住自己的好處,不再關心未來世代的發展。這是為什麼年輕人一反抗,一堆老人就跳腳,抓著麥克風大聲責難年輕人不乖、不聽話…,拼命對青年世代進行道德騷擾與抹黑攻擊(舉個例子,在某些人眼裡,中國年輕人排隊買熱門商品是為了身分認同的自我品牌定位,在台灣卻是可悲、跟風、時間不值錢)。 還好,台灣的青年世代早已不再害怕反抗掌權世代與既得利益者,也認真和壓制青年的言論對抗,積極橫向串聯,根本直接無視掌權世代的冷言冷語。所以這些年,三一八學運、青年反課綱運動揭竿而起,青年世代碰到慣老闆的囂張言論也都毫不留情的回擊,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身維護台灣社會環境與建構公平制度的社會運動。 當年輕人越關心公義,越反抗既得利益者的壓制,掌權世代就越跳腳,積極在各方面拋出抹黑與打壓青年世代的言論跟作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台灣青年世代與掌權世代的對決,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輸了,只會繼續被壓制,繼續過著沒有未來的血汗過勞低薪生活(除非出走台灣),因此必須奮力一搏,扯掉每一張欺凌青年世代的猙獰而醜陋嘴臉,爭取更多人支持,一起扳倒不願讓青年人出頭翻身的掌權世代,台灣的青年世代才會有未來。 掌權世代只會凋零衰老,青年世代卻會茁壯成熟,遲早有一天年輕人會接管台灣,他們會記得當年自己貧困弱小時,社會上哪些人打壓他們,哪些人又積極伸出援手,奉勸想在台灣安養天年的朋友,對尚未羽翼豐厚的雛鳥好一點,積極協助成長而非教訓打壓。
王乾任 2017-06-18
當不中立的文官鬧事 蔡英文政府怎麼辦?

當不中立的文官鬧事 蔡英文政府怎麼辦?

林飛帆婚禮的警衛部署一事,被員警內部人員對外向媒體爆料。(資料圖片)   林飛帆婚禮的警衛部署一事,被員警內部人員對外向媒體爆料。 事情曝光後,自然引來反對者猛烈的炮火抨擊。姑且不論是否為特權,畢竟雖然林飛帆並非官員或民代,但以其身分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當天肯定有許多達官顯貴會前往參加婚宴,未避免出狀況而特意安排警衛,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這樣的事情是否算是特權,社會自有公斷,在此不多談。 洩漏警備資料一事可大可小,然而,比較讓人覺得憂心的是,從文官洩密一事,約略可以看出即便蔡英文政府執政已經超過一年,民進黨政府在地方上執政的經驗也不算少的情況下,至今仍然遲遲無法讓文官中立化,看得出台灣廣大的軍公教乃至國營事業等外圍組織,仍有不少人因為自己特定的政治立場或對政黨乃至政治人物的個人好惡,做出違反文官操守的事情。 在一個文官中立化的國家,縱然上台的是你所討厭的政黨或政治人物,在執行工作勤務時,不會刻意鬧事或放水,更不會把自己持有的秘密洩漏出去。 任務不合理,可以在執行勤務時技巧性地迴避,或是申請退出任務,或是離職。洩密不是作為國家文官的選項,雖然過去多年來有一些文官拼命向對岸洩密,且事情曝光之後的結果可能助長了有心洩密者的心志,讓不滿者選擇洩密或玉石俱焚而不是守住文官倫理。 如何讓文官國家化,說實在是蔡英文政府的頭號難題。國民黨完全沒有這個困擾,因為國民黨的重要施政原則之一就是討好軍公教,廣開制度優惠之門綁樁軍公教人員,以凸顯民進黨的不照顧軍公教,讓行政文官的不中立癱瘓民進黨執政。 台灣社會普遍有一種素樸的天真論,相信我們國家的文官是清廉的是有操守的是有行政效率的是中立而沒有政黨傾向的,即便明明過去多年來的貪污醜聞不斷,文官在政治立場上偏向泛藍,甚至過去的文官聘用錄取與晉升上都是偏愛特定群體造就了某一種特權集團掌控國家機器,在連帶掌控國家統治的行政能力的情況下,就算政黨輪替也還是得仰賴這批文官來運作國家。 就說擁有壟斷技術的台電好了,民進黨政府真的敢改革台電嗎?台電來一個技術性癱瘓供電時,誰能有辦法取代台電的技術人員?其他像軍隊警察等特殊機構的情形也是一樣,長期一黨執政下培養出來的文官系統並不中立,效忠特定意識形態或政黨主張,不因政黨輪替而服從新的執政者。 當年陳水扁總統為什麼要啟用唐飛擔任行政院長?不就是用官位交換軍隊的穩定嗎?一如李登輝啟用郝柏村是一樣的道理。 政黨再度輪替,只代表台灣相對多數的人民意志不想讓國民黨執政,不代表相對少數自動接受了這個事實,更別說相對少數中擁有特殊權力的人願意自動服從或變得中立。 很遺憾的台灣的民主法治並不完美,嚴格來說還有很多不足,這是因為台灣距離解嚴不過三十年,許多當年在威權政府時代替威權政府幹壞事或靠特權上位的文官都還在位或還有實質影響力(看看退休文官在反年金改革上的作為,乃至現役文官的無可奈何就知道了),這是蔡英文政府與台灣要邁向成熟民主社會最棘手的困難,當除威權統治集團為了鞏固權力所培養的伺從們,在主子們視力衰退之後卻仍然靠著權勢地位制衡執政團隊與台灣社會。 如今可以做的,除了加速文官系統的換血,制定更嚴謹的法規制度來箝制試圖挑起爭端或鬧事的不中立文官,還需要廣大公民對文官的監督,以及對不盡然合理乃至不盡然理想的執政成果的忍耐,等待時間淘汰這些歷史的痕跡。
王乾任 2017-06-10
魯肉飯比大數據 黑心言論何時能止息?

魯肉飯比大數據 黑心言論何時能止息?

關心大數據的是少數產業菁英,魯肉飯節則是在推廣台灣美食,面對的是廣大俗民大眾和媒體,兩件事情的受眾和目的都截然不同,真不知道為什麼可以硬湊在一起談?(資料圖片) 日前有人力銀行資深副總在臉書上發文感嘆,「對岸在講大數據,我們在講滷肉飯。」兩岸的高度落差,用天差地別都不足以形容,台灣不只會被邊緣化還會被世界遺忘。 有趣的是,差不多同一時間,法國知名導遊卻對外公開表示「台灣是一個超級特別的地方,當你去看台灣的歷史,就會被吸引住」,台灣只是缺乏宣傳,應培養相關產業人才、與旅行社合作,也可以找曾經去過台灣的法國年輕人分享親身經驗,口耳相傳的效果,可能勝過許多廣告。 這些年來,不少外國友人積極的協助向世界推廣台灣,訴說台灣的好。像是韓國的旅遊節目來台取景後,韓人遊台人數不斷飆升,歐美知名媒體紛紛表示台灣是被忽略且低估的旅遊國度,是值得推薦給世人的好地方。 反而是某一些台灣人,假擔心台灣被邊緣化之名,不斷說著中國,唱衰台灣。 好比說這位知名人力銀行的高管,難道會不知道,魯肉飯節跟大數據研討會根本是兩回事,是可以並存不悖的兩件事嗎? 在邏輯上,事物與事物要進行比較,得放在同一個面向或尺度上來比,才能夠比出個所以然來。把兩個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比,而且比出了一個天差地別的台灣遠不如貴州的結論,明眼人都知道這不是邏輯不好的問題,這是沒有良心、心眼太壞的問題。 如果要談中國的大數據發展狀況,那就要找台灣的大數據發展狀況來比,才能比出個真正有意義的高下。如果要比魯肉飯節,那就要跟對岸的觀光行銷宣傳活動比,才能比出個有意義的結論。 非要拿蘋果跟橘子比,比出來的結論還可以擴大延伸到台灣被邊緣化與被遺忘,那真的是滑坡滑到太陽系之外,過度蓋推且過度輕率連結因果關係,更別說犯了二分法謬誤。 再者,關心大數據的是少數產業菁英,魯肉飯節則是在推廣台灣美食,面對的是廣大俗民大眾和媒體,兩件事情的受眾和目的都截然不同,真不知道為什麼可以硬湊在一起談? 早前一個禮拜的「對岸在談一帶一路,而我們只關心豬哥亮」的話題,也是一樣的邏輯謬誤,非要把兩件不相干的事情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來比,還非要比出個高下,而這個高下顯然在選擇比較對象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著實讓人心寒。 這些年來,不惜屢屢端出二分法謬誤來歌頌中國而貶抑台灣的人,這些人多半是天下主義者,情感上認同中國,經濟上受惠於中國,而在資訊接收上出現嚴重的選擇性偏差。總是拿中國正在發展的經濟強項,來比台灣正在努力改善的問題。這些人拿來對比的始終是經濟,偏偏兩岸的人口、土地規模和經濟發展階段都不一樣,沒有經過加權逕自進行比較的結論根本毫無意義,甚至根本不可共量。然而這些人卻非得要共量,且非要拿台之短比中國之長,再得出一個台灣遠不如中國的無效結論,卻像個睜眼瞎子,完全看不見任何台灣優於中國的地方(例如人權、法治、醫療健保、生活品質、公民社會的進步等等)。 我個人淺見,台灣人不是不能認同中國的崛起與強大,不是不能選擇愛中國,喜歡的話搬過去定居都可以,實在不需要用那麼不合邏輯且沒有良心的方式來高舉中國、踐踏台灣,這些言論只會讓人看笑話,發現發言者程度差又沒良心。 台灣最可悲的就是,長年以來一直有一群不認同這塊土地,又想從這塊土地得到好處的人,抱持著「反正說台灣壞話就能替自己換到好處,台灣社會對我的評價根本不在乎的心態」到處鬧事,胡亂放話,說些沒邏輯黑心言論打擊台灣社會的自信心,搞得許多真正愛台灣且希望台灣好的人只好放下手邊的正事,嚴詞駁斥不該成為議題的假議題,力抗那些不實言論與造謠抹黑,這才是真正的內耗,造成台灣空轉,消耗台灣社會寶貴的資源,拖累台灣的真兇。
王乾任 2017-06-03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否定、唱衰自己的聲音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否定、唱衰自己的聲音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唱衰的聲音,不要再慣性地以負面否定的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發生的事。   前兩天大法官在釋憲案說明記者會上公布,同志婚姻權也應該受憲法保障,現行民法規定違憲之後,網路上隨即一片感動與慶賀之聲。 不過,有一種聲音相當有趣,那種聲音的起手式多半是說「自己過去對台灣一直不看好,直到同婚過關,才有了一點希望」。類似這個脈絡的聲音還有,台灣竟然能在同婚議題上一舉超越其他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真不可思議,讓人有一點感動與驕傲。 不是台灣一直很棒,所以變得更棒而感到欣慰,而是一直看壞台灣,好不容易有個好消息,所以感到開心。 然而,我不免想,台灣真的那麼糟糕、一無是處嗎? 台灣真的處處不如人,特別是不如中國嗎? 如果是,為什麼港澳每年有那麼多人來台灣玩?為什麼日韓等國的國民更肯定台灣?為什麼中國最有名的作家韓寒來過台灣之後會感嘆地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為什麼近來許多國際媒體紛紛把台灣列入被低估的地區、值得造訪旅遊的地方?為什麼日本人對台灣年輕人能發動太陽花學運和高社會政治參與感到欽羨?甚至有一些國際媒體認為台灣是最安全的旅遊環境(意指不會發生恐怖攻擊事件)?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性,其實台灣沒有那麼差,甚至在很多地方很棒,只不過在發展台灣的美學或主體性等本土認同的論述建構上,在台灣社會現象的報導與陳述上,長年被殖民政權打壓,被有心人士操弄,導致以正面肯定模式建構認同論述能力薄弱,習慣以自我否定的悲觀模式,看待一切孕育自本地社會的文化、經濟或社會現象。「凡台灣的都是不好的」思想根深蒂固,制約台灣社會的集體無意識。 在我來看,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島上有兩個對國家未來見解不一致且互不相容的共同體在爭奪認同論述的主導權,其中一個與強大的鄰國結盟,正好也是長年以殖民統治優勢,把持台灣認同論述的建構權,以貶抑台灣本土歌頌華夏中原核心信念,發展出讓台灣人自己都否定、厭惡自己的土地所發展出來的現象。 具體的操作手法很簡單,平日廣發歌頌中國崛起中國最強的論述文章,而台灣本土長出來的人事物或文化現象都一律打成低劣。 好比說,明明是因為制度不保障與人民之間不信任所引發出來的中國青年狼性或數位支付,在論述開展上卻被大幅以肯定之姿報導,而台灣自己本土長出來的都是不好的(最經典的就是台客文化或台灣國語的被嘲笑,以及《魔法阿嬤》怪力亂神因此不能得金馬獎等等)。 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說,某件當代藝術創作是否有價值,能否賣出好價錢,是怎麼認定的大家知道嗎? 是靠藝術評論的建構,是看該作品能否被縫合進既有的藝術評論體系,而不是單看作品本身。 也就是說,一件藝術品的好壞不是由藝術品本身,而是看這件藝術品能否被既有的藝術評論體系認可來判斷,能夠被納入體系並且獲得肯定才能賣得好價錢取得好評價。也就是說,幫藝術品建構能夠納入既有藝術評論體系並被肯定,比藝術創作本身更重要。 同樣的道理,從肯定的角度出發,建構本土社會現象的論述,接軌到世界體系中,並在世界上散播,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接納,是台灣社會想要以自己的獨特性在世界上立足的首要之務。如果繼續按照現行模式開展,不只政治上國際社會搞不清楚台灣究竟是誰?文化上也很容易被歸類為隸屬華夏。 台灣最不缺的就是自我唱衰的聲音,不要再慣性地以負面否定的方式建構台灣本土發生的事。台灣不是樣樣好也沒有那麼差,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優點跟問題,台灣也一樣。一個社會現象的發生不會全都只有缺點,我們應該試著以台灣為主體,從正面肯定自己而非負面否定唱衰的角度看待本地社會長出來的東西。 唯有在肯定式認同論述的建構過程中,我們才可以更多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與其他社會的區別,發展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能清楚地對世界說台灣人是什麼樣的人?台灣是什麼樣的社會?
王乾任 2017-05-28
文官不中立 蔡英文的領導統御危機

文官不中立 蔡英文的領導統御危機

四一九在立法院外上演的各種推擠衝突,現役員警無力制止學長,只敢開口柔性勸說的畫面,說明了一切。(資料圖片)   日前反年金改革團體到立法院示威抗議,雖然有大批員警到現場維持秩序,卻仍爆出許多推擠衝突事件,被推擠對象包括立法委員和立委助理,就連來立法院拜會的台北市長柯文哲都被毆了幾拳,而現場員警並沒有積極保護被推擠對象,據傳只有哀求「學長」不要動手。 員警面對一堆學長,將學長學弟的倫理秩序看得比維護法律秩序還高,以至於衝突發生當下,沒有現役員警趕逮捕現行犯,只因為那些現行犯是現役員警的學長。 另外,甚至有一些前去抗議的退休公務員逕自扮演起警察的身分,當著現役員警的面盤查來立法院者的身分,還要求出示證件,事後則辯說自己是在協助現役員警維持秩序,囂張至極。 這些在立法院抗議的反年金改革退休軍公教,根本就把自己當成國家法律的化身,認為從自己口中所說出的就是法律,認為自己所執行的就是秩序維持,當國家法律與現役軍公教於無物,也完全不把公民輿論放在眼裡,真可謂目無王法。 事後總統蔡英文女士雖然嚴厲譴責暴力,內政部長也表示會查辦,不過,明眼人都知道,那只是說說場面話,當不得真。實際情況毋寧是,民進黨執政下的政府高層,無力指揮調度基層員警。 蔡英文女士上任將近一年,不少支持者埋怨她遲遲無力解決國家機器中的黨國餘孽,清除黨國餘孽的手段太過柔軟溫和,進度太慢,甚至還啟用了一堆老藍男,十分不諒解。 支持者無法理解的是,掌握國家機器的蔡英文與民進黨,為何不能痛快的換掉政治立場明顯偏頗且不遵守行政中立的文官?為何要讓這些人持續盤據國家機器,甚至公然扯後腿? 四一九在立法院外上演的各種推擠衝突,現役員警無力制止學長,只敢開口柔性勸說的畫面,說明了一切。 從組織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領導統御一個組織的未必是正式選派的工具理性領袖而已,還有非正式選派的情感性領袖,國家公務員的選用與培訓乃至日常值勤全都跟同一群人在一起,封閉內群體的上下關係十分明顯,特別是軍警等特殊單位,學長對學弟的權威與壓制力遠勝於高高在上的部會首長乃至總統本人,這種基於日常勤務需要所累積起來的學長學弟關係,外人難以撼動,演變成現役員警明明看見退役員警違法也不敢動手抓人。 可以想見的是,這些雖已不在職位上卻因過去對後輩的照顧有恩的退役軍公教對現役軍公教群體的實質影響力之大,以同儕壓力迫使現役軍公教或敢怒不敢言或支持退休軍公教的立場(即便明知道如此支持對自己是不利的)。 加上過往統治集團為了牢牢掌握國家機器,在特定時間內大量釋放優惠福利給軍公教集團,進行實質綁樁,將兩者的利益綁在一起,形成某種命運共同體。這些人深知必須支持沒那麼好的統治集團,唯有如此才能保住自己的不當特權不被剝奪。且因長年盤據國家機器的每一個角落,實質掌握了國家機器,讓選舉後空降的高層始終無法有效領導統御的這群明顯行政不中立且偏頗自己的文官,使得許多事情在推動上遭遇外界難以想像的阻擋與拖延。 希望年金改革能夠落實或是支持民進黨的人應該體悟一個殘酷的現實,組織改革的難度之大,絕非外人說的那麼輕鬆,不是將正式職位上的人員全都拔除換成自己人就萬事OK,還得設法清除長年盤據文官系統的各種不成文倫理規範的制約,否則類似這種打人現行犯非但不會被逮捕,還能堂而皇之協助警察維持秩序的荒謬事件還會繼續上演。 想要改革文官系統,令文官全面中立化的作法無他,公民全體必須支持到底,且不能因為過程的受挫或者緩慢就萌生埋怨甚至倒戈之心,那正是據國家機器的幽靈所希望看到的不團結,才好分化改革勢力,讓自己繼續享受特權體制的好處。
王乾任 2017-04-22
寧可錯殺 不可錯放

寧可錯殺 不可錯放

每人各有一套看法,誰也不服誰的道理,也沒打算尊重現行法律規範,或許才是吵鬧不休的真正原因?!(資料畫面)   客委會主委被警察攔檢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支持警察的人不少,撇除那些惡意鬧事不談,有不少自覺是「善良老百姓」的人,支持警察能夠隨意攔檢,甚至以自己也被攔檢過作為支持佐證。這派論點的重心在於,唯有寬容警察的攔檢失誤,讓警察敢於放手去攔檢,才不會錯過抓到真正的壞人的機會,才能保護良善的老百姓,維持社會秩序。 說穿了,就是某種程度的支持「寧可錯殺、不可錯放」論。 所以當新聞報道,警察為了追捕拒絕被攔下的違規超速駕駛,最後導致違規超速駕駛失控撞車受傷或身亡的事件時,絕大多數輿論多是傾向指責不願意配合攔檢的駕駛,少有人反省警察是否需要追捕到如此地步? 我們的假定是,如果只是超速,為何不接受警察攔檢?肯定是有更重大的問題,才會「作賊心虛」,才不願接受攔檢。這樣的假定,法律上稱之為「有罪推論」。當「有罪推論」加上「過度蓋推」,很容易就會得出不願意接受或配合攔檢的人肯定有問題,更應該想辦法落實攔檢,揪出問題。 必須先說明的是,我並不反對警察隨機攔檢,只是必須按照標準作業流程告知被攔檢者理由,如果是判斷為不能告知理由的情況,事後又的確查無不法時,攔檢員警必須要寫檢討報告書。檢討報告不是為了給已經很忙的員警添麻煩,而是幫助員警釐清自己為何會錯判?這次之所以覺得應該攔檢,但卻未如預期的因素為何? 如果員警可以隨意攔檢,有功則賞,有過卻毋須檢討(倒是未必要懲處),那麼,攔檢在某些極少數不肖員警手上,就成了相當可怕的脅迫武器。 另外有一些支持警察的意見以「警察很辛苦」作為理由,彷彿因為警察很辛苦所以如果犯錯都是情有可原,都不能追究,也不能檢討? 警察的確很辛苦,然而,社會如果想要幫助過勞的警察,該做的是改善警察的出勤制度或其他造成警察過勞的原因,而不是當疏失出現時用以自我合理化。要知道,過勞是導致判斷失準的主因之一,某種程度上反而可以說,正是因為警察太辛苦,所以才造成不必要的錯判,才更應該檢討造成錯判的機制並改善之,而不是一句簡單的警察辛苦了,然後把整個疏失背後的問題全都放水流。 支持警察派的朋友可能還要考慮一點,台灣的檢調司法制度至今仍然採行「口供主義」,只要警察有辦法讓你錄口供,甚至以某些小手段製造出口供,後面進入司法程序想要翻供就很困難。然而,如果口供取得的第一現場沒有相對應的制衡警察權力的機制,的確可能出現「錯殺」不是嗎? 還值得社會深思的一點是,到底錯放一個可能的通緝犯對社會造成的實質傷害比較大,還是錯殺一個沒有犯錯的無辜百姓? 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決定社會對警察在執行攔檢或追捕行動時的分界線。認為錯放比錯殺好的,會希望警察以保護自身安全優先,更在乎沒有犯罪者的善良百姓的身體自主權不被國家機器以維持秩序或逮捕罪犯等藉口侵犯;認為錯殺比錯放好的,毋寧認為犧牲一點人民的隱私或身體自主權如果能夠換來更加安全的社會秩序也是值得,甚至偶爾出現不幸悲劇(如江國慶案那樣的不幸悲劇)也是不得已的必要之惡。 這個問題太難作答的根本原因,或許在每一個人所曾經承受過的攔檢經驗,就好像有位國中老師投書報紙,說他總是乖乖配合臨檢,他確信自己不會被錯判,因為「他看起來傻傻的」,警察不會認定他是犯罪嫌疑人。然而,萬一要是看起來像凶神惡煞或逃跑外勞而三不五時被攔檢,甚至碰上某些素質不良的警察的侵擾時,也許對於警察是否能夠隨意攔檢民眾的看法又不同了。 這種涉及全民的問題之所以難解,之所以總能鬧得支持反對都有且互不相讓,歸根究底跟和每一個人自己過去與警察交手的經驗以及自己對社會秩序該如何維護的想像有關,每人各有一套看法,誰也不服誰的道理,也沒打算尊重現行法律規範,或許才是吵鬧不休的真正原因?!
王乾任 2017-03-24
一例一休 不正是為了照顧做工的人嗎?

一例一休 不正是為了照顧做工的人嗎?

一例一休是面照妖鏡,反映出台灣社會每一個人對於真正需要照顧的弱勢者的看法。(呂惟揚攝)   日前看到某家媒體,竟把開業兩天就暫停營業的餐廳的問題,照例歸咎到一例一休,就覺得荒謬透頂。該新聞報導中的案例,明明是沒有做好創業初期的資金配置,一口氣展太多店,花了上億元,使得開店後的現金流不足以支撐而暫停營業,卻怪到一例一休頭上,著實太過誇張。 說真的,到現在還來寫一例一休爭議都覺得有點可笑,可是成天看媒體新聞報導繼續以「一例一休」作為討論各種物價上漲、企業倒閉的起手式,著實覺得還是應該再寫一點東西,談一談一例休這個「動搖國本」的議題所引發的社會輿論背後的一些東西。 從近來媒體報導台灣經濟議題的姿態,可以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企業主可以無能,無力改善自家營運體質,被迫使得旗下員工得加班才能賺到溫飽薪資都不再是丟臉的事情,而是什麼了不起的偉大情操,反而是為了照顧與保護弱勢勞工的勞動權益而落實一例一休的政府和民間支持者成了大壞蛋,害了這些弱勢勞工沒辦法多加班賺錢? 如果說,今天員工自願加班是為了創造傑出成就,是為了超越溫飽,那麼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然而,如果說加班是為了賺取基本溫飽,不加班則活不下去,那麼有問題的絕非落實一例一休的政策,而是無力讓自己的員工在基本時數中賺取溫飽收入的企業。 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並非不懂經濟學原理的一些媒體、政黨和知識分子,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或其他利害關係,明知道落實休假日以保障勞工權益是必走之路,卻依然不斷緊咬一例一休這個議題不放,藉此營造執政黨拚經濟無能的印象。 今天台灣如果經濟真的好,落實一例一休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爭議,而台灣經濟不好也絕不是執政一年的執政黨能夠創造的奇蹟,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偏偏某些就是元凶的共犯結構,卻在媒體上帶頭叫囂,斥責執政黨照顧勞工政策的作為。 一例一休保障的是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勞工群體,也就是那些只能靠基本工資勉強溫飽的勞工群體,而不是有一技之長或是中高階勞工,這些勞工或俗稱的白領階級早就落實周休二日已久,企業主也都接受了這個現實。唯有屈居底層的勞工仍然未被照顧,好不容易有一個落實到照顧底層勞工的政策,卻引發一股強烈的反彈聲浪。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和日前政府廢止外籍移工工作滿三年得出境再入境的規定後,遭到部分利益團體的強烈反抗一樣,凸顯了台灣社會對於無力自己維護自己權益的弱勢族群的態度,就是盡可能的壓榨,不希望政府的手介入、干預。 前一陣子,林立青的《做工的人》出版後,在知識圈頗引起一陣回響,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與轉載內容,銷售成績也很不俗。這本書談的正是台灣社會底層勞工的辛酸,讓許多人見識到了從未想像過得辛苦世界而引發惻隱之心,許多人看見社會上相對強勢族群對於弱勢底層者的壓迫之現況。 反諷的是,同樣的媒體,可能一邊的版面大力為文追捧《做工的人》一書對底層苦難的深刻刻劃,另外一邊的版面卻發文抨擊執政黨的一例一休。 如果我們的社會只願透過文學作品認識底層弱勢的苦難,卻不願意透過實際政策改變底層受苦者的命運,這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 心理學說,人都會有高估自己能力的偏誤。會不會當我們以為自己是好人的同時,就以此自滿且自豪,卻忘了其實不經意的傷害圍繞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服務的弱勢勞工而不自知?就像某些素來在外有慈善美名的老闆,竟被爆出虐待或囚禁移工多年的醜事? 一例一休是面照妖鏡,反映出台灣社會每一個人對於真正需要照顧的弱勢者的看法。
王乾任 2017-03-17
為何紀念中正可以 士高蓋神社不行?

為何紀念中正可以 士高蓋神社不行?

台灣社會有一小群人,並不在乎台灣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能否極大化。(網路圖片) 日前前立委蔡正元先生在臉書上為文指責民進黨幫士高村蓋神社一事,在其臉書文章底下的留言來不少讚許之徒。 過沒多久,士高村的原住民朋友便跳出來駁斥蔡正元的說法,指正神社跟民進黨無關(神社始建於馬英九執政時期而非蔡英文執政),並且要求蔡正元道歉。 不過,蔡正元先生當然不會道歉,在他的世界觀裡,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任何符號跟元素都應該被徹底清除。這是國民黨殖民統治台灣以來的既定政策,將遍部台灣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或史料全都抹殺,更換上自己的版本。例如,坐落於各縣市的大型公園的鳥居與神社,改換成中國式牌樓和忠烈祠等等。 如果說,後來的殖民統治者比之前的優秀,新蓋的比舊的好,也就罷了。偏偏國民黨的各種統治符號的美學極為拙劣,建築工藝也遠遠不如。也因此,當解嚴之後的新一代台灣人有機會了解過去的歷史,對比兩個殖民政權的功過時,越來越多人對國民黨拆除日治時期的建築感到憤怒,原因有一些恐怕還不是政治上的立場差異,單純是對國民黨的美學遠不如日本的悲憤。 話說回來,套用蔡正元先生理解士高神社的脈絡,那麼在後國民黨威權殖民統治時期的民主自由台灣,是否也應該全面檢討並且拆除掉國民黨殖民統治時期所興建的各種建築?例如,耗資不斐但卻遠不如一個小小的士高神社的「中正紀念堂」、「慈湖陵寢」之類的紀念殖民威權時代濫殺台灣人的獨裁統治者的建築是否也可以比照拆除? 相信蔡正元先生和國民黨的支持者肯定會說不行,因為對國民黨及其支持者來說,並不覺得自己是殖民統治者,反而認為自己是台灣的正統合法政權。只不過,自己覺得如何,不代表世人的觀感也跟這些人一樣。就像日本當年一開始雖然也只是殖民統治台灣,後來卻開始推行皇民化,至少表面上希望台灣人相信自己也是日本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明明廣大輿論都反對與批評蔡正元先生的言論,甚至這樣的言論無助於國民黨贏得年輕世代的心或重新執政,為何蔡正元先生總是一再地發表引發眾怒的言論?難道真如一般坊間所盛傳,是要幫忙瓦解國民黨的「內應」? 國民黨中的其他高層,難道不知道蔡正元先生每一次發言都讓更多人厭惡國民黨,都在流失國民黨的支持者(話說士高村的村長還是國民黨籍,原住民支持國民黨者不算少數),為何放任蔡正元先生繼續大發議論? 難道同溫層效應可以高到完全無視社會上的另一派意見的人數規模?還是國民黨即便已經潰敗成這樣,骨子裡依舊覺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殖民統治主? 抑或者,其實這些明顯和台灣主流民意相悖的言論都不是說給台灣人聽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贏得日後的選舉,而是為了國民黨的完全敗亡之後,自己還能在對岸扮演橋接台灣社會的特定群體的代理人,才一次又一次的發出讓台灣社會驚嘆的言論?畢竟蔡正元先生的言論如果放在對岸的脈絡來理解,仍然是正確無誤的! 台灣社會有一小群人,並不在乎台灣人或自己所屬群體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能否極大化,為此可以犧牲社會上其他的人,在社會上興風作浪,絲毫不介意被社會輿論抨擊或羞辱。也許這才是類似的雙重標準言論,所凸顯的悲哀之處,我們對於這些刻意說謊、抹黑、栽贓好撕裂社會者,竟然束手無策?
王乾任 2017-02-03
台灣演藝產業衰敗 給人說不出的荒涼

台灣演藝產業衰敗 給人說不出的荒涼

台灣的流行文化產業越來越仰賴對海外購買而非本土自產,再不然就是老牌撐場而新秀難見,長此以往,讓人憂心。(網路圖片) 除夕剛過,不知道你對於台灣的電視台一連串特別節目,有無留下什麼印象?還是連看都沒有看,因為早已放棄? 所謂沒有期待,就不會有傷害,所以選擇遠離電視台的年節特別節目,轉往網路或其他影視娛樂節目。 基於支持本土電視台的立場,就算節目預算吃緊,來賓不大牌,甚至冷飯重炒,基本上只要能夠帶動歡樂,多年來我都還是會收看年節特別節目。 特別是幾年前由張小燕跟哈林共同推出的除夕紅白特別節目,頭兩年的確讓人耳目一新,覺得有意在這個艱困的本土演藝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也算是台灣目前年節特別節目中製作預算最高的,因此即便明知道是模仿日本紅白,且模仿得實在不像,還是一路看下來。 然而,今年的除夕特別節目,各台轉來轉去,我只看了不到三十分鐘就放棄了。雖然節目主持人努力想要炒熱氣氛,卻給我一種說不出的荒涼。 別說大牌來賓都不來(已經是預錄而非現場),來的大牌都是外國人,節目的串場訪問也不時出現冷場或漏拍的狀況。甚至有一些電視台大年初一的晚間特別節目就直接重播前一晚的除夕特別節目,都很讓人傻眼!? 這些都還是小事,最讓人憂心的是,來賓名單看不出和台灣當年的演藝工作或社會的關聯性? 更讓人遺憾的是,已經很衰敗的台灣綜藝節目,對於培養新秀一事似乎仍然不覺得要緊,扛頭牌的永遠是那幾個綜藝大哥大姊大,新人不是沒有機會挑大樑只能屈居副手,就是甚至根本無法登上主秀。 再看看日本除夕的紅白,新世代一代接一代的冒出頭,且能登場的都是當年度在演藝工作上有重要突破或暢銷熱賣的團體。 力圖振作的台灣綜藝節目將除夕特別節目名稱取為紅白,應該頗有效法之意,可是幾年看下來,只覺得乏善可陳,頗有老人手握資源卻變不出新花樣,每況愈下之感。 日本的紅白之所以有公信力,是因為出場資格十分嚴格,非得是當年在演藝工作或社會上有傑出表現的團體難以取得入場資格。這樣的條件設定讓許多人已登上紅白作為一種成就/榮耀,維持了紅白多年來的信譽(即便近年來開始走下坡)。 某種程度上來說,除夕特別節目應該算是一年歲末年終的總盤點,哪些藝人歌手或公眾名人的傑出成就值得表揚,就藉此機會介紹給社會大眾。台灣的電視台除夕特別節目無甚可觀,反映了台灣本土演藝產業的乏善可陳,台灣的流行文化產業越來越仰賴對海外購買而非本土自產,再不然就是老牌撐場而新秀難見,長此以往,讓人憂心。
王乾任 2017-01-30
前殖民統治集團打手的垂死掙扎

前殖民統治集團打手的垂死掙扎

就讓那些時日無多的前殖民統治集團打手多丟人現眼一會兒,讓更多人看清楚過去那段歷史的醜陋吧?(返校圖片) 最近台灣島上有一群人,為了捍衛自己每個月能夠多領不義之財,不惜做他們過去最唾棄的上街頭抗議,衝撞政府機關,甚至還祭出前無古人的排班絕食法(其他人的輪流絕食,是一個人絕食到倒下再換另一個,他們是每一組人固定一個時間,時間到了換手),明明是拿最多且堅持一毛都不能砍的人,卻整天說自己是在捍衛拿最少且不會被砍年金者的權益。 任憑外界如何羞辱其言行或反駁其論述,這群人都不為所動,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繼續以醜陋而可怖的言詞攻擊反對他們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者,彷彿這樣的垂死掙扎,真的可以保住這群人在過往殖民統治時期靠著威權政府的恩庇所給予的不正當利益。 這群人的夢會不會醒,是他們的事情。歷史上多的是死前都不肯悔改的惡者,忘了是誰說的名言,有些人只能等他們老死代謝殆盡,無法企盼其改換想法。 我們島上這群高級退休軍公教人員,在職時既然能為戒嚴時期的威權政府服務,自然不太可能懂得法治和公平正義,畢竟獨裁威權政府統治間,獨裁統治者的各種惡行都是靠著廣義的軍公教集團代為執行,從洗腦國民的教學計畫之推動,到鞏固國家秩序不容叛亂份子動搖的軍警檢調司法系統,再到遂行統治者意志的國家機器,獨裁者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權,給執行獨裁者意志的統治集團附庸不少好處,龐大的退休年金只是其中一環,其他還有各種各樣的特權,像是子女教育補助、住宿補助,任用資格的各種後門(如甲等特考、省籍優勢)等等。 當慣了殖民統治集團打手,誤以為自己就是特權的化身是常見的事情,也因此從來不把台灣社會上其他人當成跟自己一樣的人,那種無以名之的高人一等,也許就是這些人今天能夠堂而皇之的上街要求保留自己所不應得的不公義特權。 這群人當初在任時,積極幫助自己的主子阻止「叛亂份子」將民主法治帶給台灣,卸任後則是各種扯後腿的希望台灣垮掉(例如卸任將官頻頻到中國輸誠),國家改革自然要阻擋,因為他們在任時就是阻止國家進步的最大幫兇。 的確,卸下工作的身分,這些人可能是某些人的好朋友或親人,本質也不是壞人,只是在過去那個錯誤的體制下享受太多的特權,被灌輸了太多錯誤的意識形態,而又已經老得無法改變,只能等時代的巨輪淘汰光這些人。 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他們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強大與了不起,特別是當越來越多歷史的醜陋被揭開,特別是當他們為了捍衛自己不當特權的嘴臉透過媒體不斷的放送出去,就連他們的年輕繼任者都發現自己是被出賣與陪葬的一群,世人發現這是一群吸血的寄生獸,不在乎飼主會否死亡,只在乎自己能否吸飽吸滿血液。他們所說的各種理由都是荒誕且能夠輕易反駁的,就連他們自己未必都不知道,這群不過事前殖民統治集團的打手,在離開權力多年之後的嘴臉還彷彿自己仍然擁有特權,若不是良心早已泯滅,就是過去無法無天且無人能夠制衡,才會與現實徹底脫節背離到如斯地步。 若不是現任統治集團堅持循民主法治原則改革,才能讓這些人垂死掙扎,上街抗爭。要是照這群人當年統治國家的手段,只要一只(即便是捏造的)行政命令就可以革去所有人的法律賦予的權利,甚至能將人命鄉螻蟻般捏碎給眾人看,直接以武力鎮壓反對聲音,哪容得了這些只貪圖自己富貴而罔顧鄰人死活的前特權統治集團的打手繼續叫囂? 這群人能夠把上街抗爭自己的特權被砍是因為民主已經落實民主,遠離他們任職時的威權殖民統治,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社會最大的進步,卻也是歷史最大的弔詭。幸好,台灣已經是《返校》熱賣而反年金改革抗爭者零落的時代,就讓那些時日無多的前殖民統治集團打手多丟人現眼一會兒,讓更多人看清楚過去那段歷史的醜陋吧?
王乾任 2017-01-24
一例一休上路 企業主狂怒為哪樁?

一例一休上路 企業主狂怒為哪樁?

顯然一例一休上路之後,有許多企業主憤怒了,所以又再次搬出不排除出走、凍結國內投資、裁員減班、調漲售價等說詞來恐嚇民眾,試圖挾民意以威脅政府。(黃江洪攝) 最近一陣子,台灣的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導一例一休施行後的負面影響,從勞工埋怨不能多加班、企業被迫漲價,到半年後將有大波失業潮衝擊、藉此悲嘆台灣可能亡國等等,總之,鋪天蓋地都是壞消息。 顯然一例一休上路之後,有許多企業主憤怒了,所以又再次搬出不排除出走、凍結國內投資、裁員減班、調漲售價等說詞來恐嚇民眾,試圖挾民意以威脅政府。 由於實在鬧得太凶,逼得政府出面解釋,一例一休對於製造業和服務業造成的成本上升服務其實不高(前者百分之零點一、後者百分之零點二二),並宣布要嚴格監控物價波動,如若有不當漲價將會介入了解與處置。 看到社會上有一大堆人,因為一例一休增加薪資成本而狂怒的言論,不得不感嘆,台灣的勞工在這些人主眼中,甚至不如其他生產成本與原物料的價值。當國際原物料價格上升,企業主面對生產成本上升時,大家雖然不滿但接受了。 但是,當物價上漲導致必須幫企業中的勞工調漲(最低)薪資時,許多資本家和挺資方的民眾跳出來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不外乎,「有能力的人不怕領低薪」、「有能力的人在低薪的環境照樣能夠找到好工作,擺脫低薪困境」、「會埋怨低薪的人,都是自己不努力,想依靠制度」等等。總而言之,就是不支持調漲薪資,認為調漲薪資會慣壞惡質勞工。 令人不解的是,為何這些反對調漲薪資者的理由,不能適用於資本家面對景氣環境的變化?如果說,有競爭力的勞工不怕最低薪資說能夠成立,那麼有競爭力的企業也應該不怕營運成本的上漲才對啊? 好比說台積電,一例一休肯定也會增加其人事成本,可是其獲利能力之強,足以支付休假導致的薪資成本支出。甚至於,像台積電這樣的企業,早就施行優於勞基法規定的休假與薪資辦法,對吧? 如此說來,會因為一例一休而重挫導致結束營業或減少營運時間,以縮減人事成本支出吃掉毛利的是哪些企業?恐怕是利潤原先就很微薄,給予員工的薪資待遇只有勞基法最低保障的那些企業吧?也就是說,這些企業只能靠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勉強苟活,對吧?不然的話,怎麼會施行一例一休後,因為加班費的支出,就導致原本有賺錢變成虧損? 如果這樣的企業不多,也就算了。然而,看媒體在一例一休之後的報導規模,似乎整個台灣的產業界都因此大受衝擊,都快要倒光光的樣子,那麼不就是說,台灣有相當比重的企業都是靠著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才能創造微薄的利潤囉? 如果是,那麼應該檢討的恐怕不是制度不再讓資本家可以壓榨勞工的剩餘價值,而是台灣的產業界怎麼會淪為只能靠剝削勞工的剩餘價值苟活吧? 營運企業的主要責任到底是在勞工不願給資本家剝削,還是資本家無法規劃出足以創造高毛利好照顧員工的商業模式和企業競爭力? 看到進來的一例一休爭論,覺得十分荒謬。台灣竟然有那麼多資本家與白領中產階級真心認為,勞工靠多加班賺取勉強苟活的薪資是合理的,當勞工正常工作就無法賺到足夠生活的薪資時,一堆人不去檢討產業結構與企業營運問題,卻反過頭來怪罪政府的法規不讓勞工加班(不讓企業主可以壓榨勞工的剩餘勞動力)? 難怪台灣總是稱為過勞血汗鬼島了!
王乾任 2017-01-06
當一個社會連國家身分都是假

當一個社會連國家身分都是假

無法鑑賞真貨,反而推崇假貨的社會環境,從小就灌輸國民假東西的國家機器橫行下,社會有層出不窮的假商品、假食物、假作家,會讓人感到意外嗎?(資料圖片) 日前,《灣生回家》的作者終於對外鬆口承認,自己並非灣生後代,不是日本人,身分是捏造的。 事情傳開後,網路輿論爆炸,許多人痛罵,有教授甚至說這是台灣史上最黑暗的一面,文化部則表示要找當年金鼎獎的委員回來重審書,因為該書當年有得獎,拿走了獎金。 作家的身分造假的確不應該,不過,身分造假是否就代表其所做的全都是壞事,全都是假的,倒也未必。作品內容的真偽,應該還是需要找專人檢驗。 作家捏造身分一事,在台灣也不是首例了。過去也曾有出版人踢爆,某些書根本沒有作家,書上掛的作家姓名全都是捏造的,捏造的姓名多半為外國人,目的是「書比較好賣」,因為台灣的讀者比較願意買外國人寫的書。 如若從此一脈絡來看,宣稱自己是灣生後代的作家,可能是擔心用台灣人的身分無法推得動書,可能是為了推動灣生一事,為了自己的事業好發展,才捏造的假身分。但如果這個作家哭著說,自己才不想當「中華民國人」,想當「日本人」,想當灣生後代,因為太想當了才說謊,對於這種因為身分認同卻不可得其身分而說謊,至少這個人是真心認同這個身分角色。 如果說身分是假造的,就可以推論所有一切都是假的,那麼,台灣需要揪出來批判的假貨之多與嚴峻程度,這個假冒日本人的作家可能還不是傷害最大的,不是嗎?畢竟作者身分造假,但是,書的內容可能還是真的! 還記得不久前我曾經在專欄裡提到台製抹茶都是假,以及許多台灣製造的商品喜歡用日文包裝設計外觀讓消費者誤以為是日本貨的事情嗎? 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個也全都是「身分造假」,不管起因是喜愛日本文化,還是因為使用日本符號比較好賺錢,明明不是日本貨卻假裝自己是日本貨。明明是台灣貨卻羞於說自己是台灣貨。然而,假日本抹茶跟假日貨在台灣,非但沒有被抵制,反而賣很好,還被誇好吃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不是嗎? 或許,我們應該放大格局來思考台灣社會的「身分造假」現象。 因為渴望某種身分認同而不惜捏造身分認同,對外宣稱自己就是該身分,在台灣應該不會陌生才對,戰後七十年的台灣,一直活在「中華民國」體制底下,這塊土地的統治者,有很多人堅信自己是「中國人」,因此明明國家已經被輪替,全世界主要國家承認的「一中」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全然不被承認(但或許被同情),可是我們社會仍然有很多人相信「中華民國」是真的,甚至多年來,不惜讓敢說「中華民國」的人消失或禁聲。 某種程度上我們應該這樣想,當這個社會的上位者,長年靠造假說謊蒙騙世人,且不允許說真話的聲音存在,那麼,社會裡的人有樣學樣,也不用太意外,不是嗎?特別是當造假就能輕易取得成就,而說真話做實事,卻被無視冷落在一旁,又怎能怪有心人想靠作假突圍? 無法鑑賞真貨,反而推崇假貨的社會環境,從小就灌輸國民假東西的國家機器橫行下,社會有層出不窮的假商品、假食物、假作家,會讓人感到意外嗎?
王乾任 2017-01-04
變革才要開始 同志仍須努力

變革才要開始 同志仍須努力

今年年初,民進黨首次拿下總統,同時立法委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可以開始針對過往七十年台灣社會的各種盤根錯節的黨國不分,終於開始進行整理整頓。(資料圖片) 2016年,終於來到最後一天。 不論您今年過得好或不好,總算撐了過來,應該給自己一點掌聲鼓勵一下,畢竟這一年,著實不容易。 經濟上,雖然八月以後外銷出口開始有起色,股票也順利在九千點以上站穩了好一段時間,不過,多數人還是受低薪、過勞與非法責任制、非典型勞動力的影響,日子過得不能算好。 其次,一例一休過關後,媒體和資本家不斷威脅我們,因為營運成本大增,未來不排除萬物齊漲,只怕好日子還在相當遙遠的前方,沒那麼快來。 再次,復興航空無預警解散之後,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跟進,我們的工作,不知道哪一天就不見了,那種忐忑不安的焦慮,可能還會綿延一段日子。 即便政府宣示,會好好照顧勞工,不過從一例一休到勞基法罰責調整等事情看來,民進黨政府相當程度的和企業主妥協了,並不打算讓勞工權益一步到位。寬容一點來說,不是不能體恤民進黨政府的退讓折衷,只是,已經共體時艱很久的勞工朋友們,難免感到無力。 其他還有許許多多經濟相關的消息,都是苦大於樂、憂大於喜。 幸好,也不全然都是壞消息。雖然民進黨執政後,中國觀光客來台數量不斷遞減,不過,其他國家來台旅遊人數卻是不斷攀升。看來,危機果然能夠變成轉機,只要願意思考、規劃,那些被說成末日般的大災難非但不會降臨,反而因為選擇了不一樣的做法,有了大幅度的嶄新躍進。 觀光旅遊業的變化,也許值得台灣其他產業借鏡。 所幸,雖然經濟上暫時無法擺脫低迷,其他一些事情似乎有了一點曙光,特別是台灣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向心力的凝聚,開展轉型正義、去除殖民與威權統治傷害,乃至發展成熟公民社會的道路上,有了一些值得稱許的成績。 今年年初,民進黨首次拿下總統,同時立法委員席次過半,完全執政,可以開始針對過往七十年台灣社會的各種盤根錯節的黨國不分,終於開始進行整理整頓。 於是,我們有了轉型正義法案,有了黨產調查委員會,展開了許多過往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情。雖然,這條路走起來非常不容易,畢竟七十年的盤根錯節,加上太多無法追究責任的錯誤已經失去了證據,還有當事人的矢口否認乃至頑強抵抗,許多事情看似毫無進展。 相信今年也許多人第一次體會到民主的侷限性,原來不是讓民進黨完全執政,就能夠讓問題一夕之間煙消雲散,原來問題還在,甚至更加惡化,因為改革必須根據程序正義,必須按照法治規則,必須有真憑實據,不能想當然爾,不能獨裁決定。 不過,我們知道,年輕世代的台灣朋友,無不希望好好整理整頓攀附台灣島多年的上的不公不義。即便路遙遙,即便阻礙甚多,即便目前的進展不如預期,但是,只要公民願意力挺政府到底,錯誤終將得以拔除,沉冤終將得雪。 還有一個好消息,雖然反同團體的抗議日趨激烈,不過,台灣社會對於同志結婚、組織家庭一事,支持者眾,看起來只要再堅持一下,台灣很有希望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國家。 今年毋寧是動盪不安的,從政治、經濟、社會,到外交、教育、國防、司法・・・等等,每一個環節都出了不小的狀況,都有讓人詫異的變化,但是,長遠來看,今年所發生的一切,像是典範轉移過程的震盪不安,舊勢力不肯放手的拚死抵抗,新的典範還在努力打造能夠容納更多新台灣人的大平台,新舊轉移之間,有許多動盪。 總的來說,今年是變革重生的開始,要達到初步成果還有一段不算短的路,需要所有公民共同努力、一起堅持,相信台灣一定能蛻變重生,變成一個堅韌的嶄新國族。 2017年,一起加油吧!
王乾任 2017-01-01
還債三百億的市長 民調卻吊車尾

還債三百億的市長 民調卻吊車尾

柯文哲的確是白目,做得不夠好,社會形象也直直落,許多原本的支持者感到痛心,考慮下次想換人做做看。(資料圖片)   大概是藍綠都不喜歡台北市長柯文哲,是以當市長滿意度的民調出爐,台北市長柯文哲吊車尾,而剪綵市長朱立倫與花蓮王傅崐萁卻贏過柯文哲時,幾乎沒有人跳出來替柯文哲緩頰,大家都很樂意看到柯文哲民調吊車尾,畢竟兩年後,藍綠都有意再次角逐台北市長的寶座,不希望這個白目繼續當市長。 更何況,按照柯文哲目前的還債速度,兩年就替台北市還掉三百億債務來看,等於再兩年後選上台北市長的人,手上多了六百億的舉債額度可以使用,到時候可以替自己買下多少民心,對於有志再上一層樓或是奪回政治版圖的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一大利多阿! 政治人物的別有居心,完全可以了解。問題是,究竟是什麼樣的民意調查問卷,以及什麼樣的選民結構,可以讓一個真心替市民做事的市長,替社會下一代著想的市長,民調滿意度屈居末班車,輸給有事不見人影,剪綵跑第一的市長,輸給舉債居高不下的縣長? 的確,柯文哲堅持不買媒體廣告,不用傳統廣告的方式打知名度與宣傳政績,對自己的民意支持度的爭取是不利的。的確,大巨蛋等前朝留下的弊案和爭端,處理上有點力不從心,也讓很多支持者不滿,更讓反對者有理由可以堂而皇之的批判。的確,各樣的減債與拆違建措施,會讓習慣吃政府的老百姓和圍標拿好處的群體感到不滿,得罪許多既得利益者。 的確,柯文哲在人權與兩岸事務上的某些彈性發言,讓深綠選民十分不滿,希望下一屆就換掉柯文哲。的確,柯文哲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總是三不五時自己爆出可以讓媒體炒作的話題,拉低了自己的社會觀感。的確,拿不到臺北市政府的廣告或標案的媒體,幾乎天天拿柯文哲開刀,寫一堆斷章取義的報導修理柯文哲。 柯文哲的確是白目,做得不夠好,社會形象也直直落,許多原本的支持者感到痛心,考慮下次想換人做做看。不過,平心而論,能夠替市民還債而非舉債的市長,竟然落得民調吊車尾,不覺得太荒謬了嗎?你可以說柯文哲做不到第一,甚至連中段班都有困難,但是落後給一些大家都知道實在是只會做形象,拿人民稅金替自己做形象的縣市首長,著實讓人感到不堪。 之前柯文哲說,取消敬老津貼一事,其實也有一些縣市首長想做,只是大家看到他做了之後的下場,紛紛退縮,當作沒發生。 難怪有人說,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會選出什麼樣的市長,如果當一個國家的選民,更在乎的是自己能從政府那邊拿到多少好處,法規可否碰到自己就轉彎而非一視同仁,舉債給我花、債務留給別人家的後代子孫就好,那麼,柯文哲民調居車尾就不難理解,但同時,整體社會無法向上提升,公安意外頻傳的時候,就不要責怪政府不作為,首長無能。因為願意頂住利益團體的壓力,願意改革的首長,卻被最該支持的選民所拋棄。 所謂的支持改革,不是只要我們看別人不順眼的地方才大聲叫好,而是革到自己的既得利益時,還願意力挺到底,甚至願意主動放起以響應。 今天有不少人埋怨蔡英文與民進黨已經完全執政,為何年金等議題的改革,緩如牛步? 柯文哲是很好的答案。當柯文哲挾高人氣,力推改革,結果就是兩年後民意調查屈居末位。對於柯文哲來說還有退路,可以堅持下去,對於只能走政治路且還想更上一層樓的人,能夠不把柯文哲當教訓在心上嗎? 當個老百姓,可以把施政不利的責任全都丟給執政者,但如果當個稱職的公民,不妨花點時間想想,為何一個認真替廣大市民做事的市長,得到的卻是市民的低滿意度回應? 哪些人的批評是對症下藥,哪些人是扯後腿、別有居心,應當懂得分辨之外,該如何成為願意做事的市長的後盾,是一個稱職公民應該好好思考的事情。不要再以為我們選的是天下無敵的救世主,我們選的是跟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會難過會開心的普通人,他需要更多人的支持與力挺,作為改革的後盾,更作為其他有志改革社會的從政者的典範。
王乾任 2016-12-30
藏身護家盟中的威權餘孽

藏身護家盟中的威權餘孽

最近一周,網路輿論的主角依舊是反同婚的護家盟。(黃江洪攝) 最近一周,網路輿論的主角依舊是反同婚的護家盟。 反同婚者繼續到處散發不實文宣,砸錢買電視廣告,到各大粉絲團版面鬧場,說謊造謠、抨擊支持婚姻平權,集會遊行時更有激進份子飛踢踹傷支持婚姻平權人士,鬧得加不可開交。 慢慢有人發現,護家盟的手法,怎麼和國民黨支持者的手法很像,更有人深入分析後發現,護家盟的主要領導人物當中,頗有藍營赫赫有名的人物,同時是國民黨員也是基督徒者,像是王建煊、賴士葆等人。 非基督徒或不了解台灣基督教發展史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台灣的基督宗教發展之特性。在台灣,除了台灣長老教會是清代就已經來到台灣,以及日治時期就來台植堂的聖教會系統外,其他諸多基督宗教教派,大多是國民黨戰敗之後,才跟隨國民黨撤退來台。這些教會,被統稱為「國語教會」,這些「國語教會」的政治傾向自然是泛藍,因為這些「國語教會」的核心組成份子多是國民黨和外省人。 因著歷史因素,「國語教會」中有諸多國民黨的官員、黨工,教會的核心人物多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本無可厚非。然而,在戒嚴時期,以本省人為主的長老教會,因為支持台灣本土的宣言而被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盯上,被狠狠地修理時,「國語教會」的基督徒非但沒有站在同為弟兄姊妹的立場幫忙緩頰,反而站在國民黨那邊,幫忙對付長老教會。 這一點造成日後台灣長老教會政治立場傾綠,且和國語教會有相當程度的決裂。 雖然台灣已經解嚴超過三十年,但是,由於轉型正義遲遲無法落實,社會上也沒有公正之組織能夠針對戒嚴時期的各種做為好好清算整理,基督教的各教派更因為某種虛假團結意識而逐漸不去談國語教會在威權時代的助紂為虐,甚至因為近年來國語教會引進海外成功神學與敬拜讚美後的人數快速成長,使得某些台語教會的牧師傳道開始與之親近,更加讓人刻意忽略或遺忘過去的傷痕。 一如軍公教系統中仍有多數支持藍營的文官,許多重要國家機關被這些文官把持一樣,國語教會也仍然掌控在政治立場傾藍的人士手上,於是才會出現護家盟的反同作戰方式跟國民黨支持者在競選期間的手法如出一轍的情況。 支持戶加盟的國語教會的基督徒,跟傳統藍營支持者的思想行為有許多雷同,究其根本原因,在於這兩群人有相當程度的重疊,也就是說,國語教會當中的基督徒有很多本身就是深藍,是同一群人。 這些人,習慣性的雙重標準。好比說,國語教會反核、太陽花、勞權等議題發酵時,嚴格要求教會的弟兄姊妹不可以參與。如果真要參與也只能以個人名義,不能在教會講台上宣講或動員,謹守政教分離原則,因為基督徒要服膺羅馬書十三章的教訓,服從地上政權。然而,如果是牽扯到教會自家信念底線時,所有的組織動員都可以上帝之名遂行,過往對信徒的告誡(政治的歸政治、神的國不在地上)和政教分離原則都可以無視,神職人員可以動員教會信徒上街頭(恰巧這些神職人員過去是最不屑長老會,在其他公共議題以教派的名義動員)。 同時是基督徒與公民的雙重身分,卻成為這些人合理化雙重標準的最好藉口。不想理會的公共議題就推說自己是基督徒不關心地上的事,想要干預的公共事務就說自己是公民,甚至在集會遊行現場不惜否認自己是基督徒的身分,對外再三表示護家盟不是教會人士主導,睜眼說瞎話。 國語教會也許是台灣最難落實轉型正義的一個場域,因為不黨黨產委員會之類的組織不可能以法律或其他名義,進入清算教會中的國民黨員利用教會組織所做的諸般惡。要挽救國語教會的未來,只能寄望世代交替,寄望在太陽花時代覺醒的教會青年挺身而出、突破重圍。
王乾任 2016-12-07
拚誰的經濟?

拚誰的經濟?

請政府推出可以直接把錢發給普羅大眾的擴大內需政策,就算提升不了GDP,只要可以直接增加人民收入,優化就業機會的經濟政策更重要。(資料圖片) 無論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無論是競選期間還是執政之後,有一句話永遠被掛在政治人物嘴邊,這句話彷彿是萬靈丹,許多的不公義還有少數人被迫犧牲都可以因此合理化,即便社運團體或進步派的朋友再怎麼抗議,都因為理性中間選民的力挺而安然度過。 這句話叫做「拚經濟」。最近一個例子,是苗栗縣議員嗆從事石虎研究與保育工作的學者,「人都顧不飽了還顧生態」。不少自認理性客觀的民眾,也很認同經濟發展優先,環保雖然重要但不能全然漠視發展。兩全相害取其輕的話,犧牲環境成就經濟,恐怕仍是許多人心中所支持的(雖然不一定方便宣之於口)。 資本家更是大力支持拚經濟,甚至有為了拚經濟而否認全球暖化的人。 有一件事情,恐怕連支持拚經濟的朋友,都沒有仔細深入思考過。所謂的拚經濟,「究竟是拚誰的經濟?」 拚經濟,不少人直覺聯想的就是提升GDP,拉高國民生產毛哦,我們素樸的相信,當經濟景氣大好,市場消費活絡,收入自然會增加,自己也能因此受惠,因此支持拚經濟。 政治人物和資本家沒有告訴民眾的是,拚經濟其實有兩種,第一種是拚GDP成長,看是獎勵投資還是減稅,降低利率、放寬貸款資格,抑或是走貨幣寬鬆政策,總之,讓市場上出現熱錢,相信人們拿了錢資後會投資實業,帶動經濟成長。 另一種拚經濟,拚的不是GDP的成長,而是創造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環境,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足以溫飽的工作。如果市場上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工作,就由政府以擴大內需的方式,增加工作機會。最有名且最經典的例子,是以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為軸心所推動的羅斯福新政,美國當年為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砸下大筆國家預算,擴大內需,為的是創造就業機會。凱因斯曾說過,就算只是挖了水池再叫人把水池填滿,也沒關係,只要這個過程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就好。 充分就業派的拚經濟,會把重心放在創造工作機會,倒不一定追求短期的GDP或各項經濟數據成長。這一派的觀點是,當大家都有工作,手邊有錢,自然就會在市場上消費,就能活絡景氣。 這兩派的差異很微妙,前者是將錢給了資本家和財團,相信富裕階層會創造經濟榮景,產生涓滴效應,當企業賺錢,自然會把錢分給員工,自然會在市場上消費,於是活絡景氣。後者毋寧是直接把錢花在勞動受薪階級身上,工作只是一種不讓人白拿的發錢手段,重要的是幫助沒錢的中下階層人民,拿到可以到市場上花費的金錢。 兩派原本的最終目的,都是希望錢最後能夠抵達普羅大眾手上,當大眾有錢可以消費,市場就能活絡起來,景氣就能復甦。 遺憾的是,先把錢給資本家去創造市場,再透過涓滴理論讓錢流到中下階層這一派,在過去二十年來的台灣,看來是失敗的。從台灣的GDP幾乎年年成長,房地產價格飆升,但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凍漲將近二十年,基層民眾生活苦哈哈來看,因為經濟政策受惠的資本家與和企業,並沒有把所創造的利潤發放給員工。 拚經濟在台灣,拚的是GDP帳面數字,以及資本家、財團與股東階級的經濟,而非普羅百姓的經濟。最經典的就是馬英九政府時代,教育部推出的22K就業方案,從此壓低青年起薪,雖然政府原本的美意是補助一些給企業,讓企業可以多給年輕人一點薪水。 拚經濟很重要,維持社會活絡的確需要經濟景氣支撐。不過,我們不要只有GDP帳面復甦,日常生活卻仍然處於低谷寒冬的拚經濟模式。先提升GDP,相信財團與企業會將獲益分給員工的做法早已證明行不通。 請政府推出可以直接把錢發給普羅大眾的擴大內需政策,就算提升不了GDP,只要可以直接增加人民收入,優化就業機會的經濟政策更重要。手頭緊的普羅大眾,一拿到錢就必須去付帳單,會直接把錢花到市場上,這恐怕才是真正能夠活絡台灣市場景氣的做法。
王乾任 2016-11-22
絕不信國民黨扮社會良心

絕不信國民黨扮社會良心

國民黨如果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把關,過去完全執政的八年,為何推的版本反而比現在民進黨的差?(黃江洪攝) 民進黨上台後,好幾個重大政策決議都讓社會難以接受,推動過程的程序都有瑕疵,像是之前的一例一休,還有最近的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還因此頻頻被指責為「髮夾彎」。 記得當年郝柏村當行政院長時,也曾經為自己的政策轉彎辯護,說是「朝令夕改」又何妨? 的確也有不少知名企業主認同「朝令夕改」的必要性,畢竟大環境變動快速,一意孤行的可怕更甚於朝令夕改(看看馬英九八年來的一意孤行就知道了),如果後來的版本更好,更應該要支持朝令夕改。 引發社會輿論不滿之處在於,民進黨選後執政所推出的政策版本,竟與選前承諾有了出入,甚至有一些沿襲了前朝的政策與人事,讓支持者不滿。雖說政策推動與官僚人事必須有某種一致性,不能因為是前朝所支持或啟用的,新政府上台就全部推翻(最近一個台灣社會明顯關心的例子,就是川普上台後的對台關係),為的是維持社會秩序的穩當,不至於造成政權交替時的統治正當性危機或官僚集體怠工的必要之惡。 只不過,如果原本前朝的政策已經備受民間唾棄,且新的執政黨又是打著反對這些政策的大旗而當選,就不好在上任後改弦易轍,放棄自己原本的主張,甚至轉為沿用前朝政府的政策。好比說,蔡英文政府不可能沿襲馬英九時代的兩岸政策,必定會有所調整。否則民意支持度必然會下修。 同樣的道理,是否套用在從執政轉在野的政黨也說得通? 最近的社會輿論應該發現了,有換位置就換腦袋的狀況的,不只從在野轉執政的政黨,從執政轉在野的政黨,好像也換了腦袋。最近一陣子,一例一休和日本核災食品輸台兩件事情,國民黨突然扮演起社會良心,抨擊執政黨的作為,全力阻止。 可是,回頭翻看國民黨執政時所推出的政策版本,發現只有比現在所反對或杯葛的版本更糟,並沒有更好。也就是說,民進黨執政後,政策的達成度雖然往下修正了,但還是比國民黨原先的版本好。然而,這個國民黨成了在野黨之後,卻杯葛與反對起比自己還好的政策版本,只因為他們知道社會上有一些利益團體非一百分不可,且大眾對於複雜政策的細節並不理解,所以敢於假扮社會良心,用力杯葛與反對執政黨的政策。 按照新執政黨改弦易轍會掉民意支持度,新在野黨難道不會嗎?特別是我們都清楚,這個政黨如果將來再執政,只會使用自己的版本,也就是所有政策版本中最爛的那一個。 說穿了,在野黨不過想鬧事而已,哪裡是真的為人民的生命財產把關? 所以在野黨和其支持者才會在川普當選後,拍手叫好,因為他們相信美國的新政府會讓台灣更加崩壞,讓蔡英文執政之路更加艱辛。 說穿了這個政黨和支持者,根本不在乎廣大台灣社會人民百姓的死活,只在乎能否鬥垮政敵,能否教訓支持政敵的人民。 畢竟,國民黨如果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把關,過去完全執政的八年,為何推的版本反而比現在民進黨的差? 如果真的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把關,為何多年來不肯面對自己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傷害? 民進黨上台之後,為了顧及社會上的資本家集團的利益,在勞工和民生政策上的確有轉彎、下調,辜負了某些支持者的期待(這也是蔡英文民調直直落的原因之一)。不過,民進黨縱然做得不好,國民黨還真的沒資格監督或反對什麼?因為國民黨過去七十年來從未替自己的錯誤真誠的道歉或悔改過,反而是民進黨得在執政之後收拾國民黨製造的各種爛攤子(柯文哲也是拚了老命收拾台北市的爛攤子)。 不信國民黨扮良心,應該是多數國民的共識了。無論蔡英文的民調多低,支持率都不會因此而轉移到國民黨身上,因為多數國民都看著國民黨為了拖垮台灣與政敵,不惜又是扮演社會良心又是杯葛癱瘓議事去反對比自己執政時更好的政策版本有多矯情時,只會更加痛恨這個為了自己利益什麼事情都說得出口、做得出來的政黨,積極尋找與培養足以扮演好在野黨角色的第三勢力。
王乾任 2016-11-15
被鄉民狠狠打臉的菁英

被鄉民狠狠打臉的菁英

菁英不再能夠覺得自己的主張在學理上是正確的,在美學品味上是優異的,就自動取得信任代理的資格,必須先跟希望代理的群眾溝通,取得授權。(資料圖片) 本周最火熱的話題就是希拉蕊落選,川普當選,跌破一堆專家學者和挺希拉蕊媒體的眼鏡。 不容否認,當然也包括我本人。 川普當選之後,輿論開始進行反思,為什麼選前大家都不看好的川普竟然大勝,反而是一致看好的希拉蕊崩盤? 目前普遍的論點是,受夠了美國菁英政治和全球化挫敗的白人中下階層,集體大反撲,而且後來選舉結果發現,並非只有中下階層白人,亞裔、非裔、西裔也全都轉向川普。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場人生失敗組的魯蛇鄉民,狠打臉美國菁英政治的投票。 或許有人會說,川普自己就是超級人生勝利組,又不是出身魯蛇鄉民群體? 雖然沒錯,但川普的選舉語言與競選訴求對象,卻是這群體制下的被犧牲者。這大概是戰後第一次有總統候選人不單單只是在政策上承諾會照顧中下階層,而是競選時就以實際的言語和行動讓中下階層群眾覺得自己被同理,和自己站在一起。 過去的菁英政治,不管左派還是右派,不管訴求照顧弱勢還是批判弱勢不長進,共通點是高高在上,以上對下的家父長姿態,訓誡或者勸勉魯蛇鄉民(所以共和黨菁英後來也跟川普決裂)。即便像左派這麼努力替弱勢爭取權益,實際的言談和作為卻也不免讓很多真正的弱勢魯蛇覺得矯情、太政治正確,不食人間煙火。如果真能做到也就罷了,許多鄉民後來發現,那只是選舉話術,能夠成真的太少,虛矯欺瞞的太多。 這場選舉,是對有志於改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的菁英群體的提醒。光是說著一百分的政治信念,或是政治正確的語言,甚至以肉身對抗體制去替弱勢族群爭取的權力之前,如果沒有辦法先行取得這個群體的信任授權,成為這個群體的代理人,那麼無論替這個群體說再多話做再多事,也不會得到感謝,甚至反過頭來被唾棄。因為人家沒有要求你代表他們,更別說這個代理當中有太多自己信念的偷渡,並沒有取得當事人的認同。 這是最新的認同政治的開展模式。 的確,當事人的意見的確不夠成熟,甚至仍被體制壓迫,所要求的沒有試圖代理者那麼遠大的理想,但卻是當下這群人覺得最有用且最想要的。試圖代理的菁英可以不同意,但如果仍希望代理這群人的意見就必須積極爭取,而非拿出一堆理論論述斥責之,然後就自顧自地忙碌起來,罔顧真實民意的需求。 這類的情況在台灣也所在多有,從教改到廢死,再到兩例周休,社會上有一批傑出的知識菁英試圖替群眾爭取受教權、勞動權與人權。然而,這些進步派的知識菁英卻從未想過信任授權一事?結果那些被代理的群眾反而對試圖代理的菁英感到不滿,轉身支持那些本應該被改革的既得利益。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後,文藝菁英一面倒的抨擊,母豬教事件在網路上鬧得沸沸揚揚,乃至某個大眾喜歡的流行事物出現隨即就被知識菁英撰文駁斥或檢討等等,上述現象某種程度是否也展現了知識菁英的不食人間煙火,與普羅群體之間的認知斷裂相當嚴重,根本不知道真正底層群眾的想法和需求(或知道但不認可於是加以否定或忽視)?知識菁英在方方面面的意見,透過能寫能說,占據媒體平台,大肆對社會發言。普羅群體雖然不贊同但因為論辯不過菁英群體,還常常換來一堆知識菁英集體聯合起來透過媒體發言嘲諷、羞辱,累積已久的怨恨,終於在一些大規模的民意調查或選舉投票中嶄露無遺。 菁英不再能夠覺得自己的主張在學理上是正確的,在美學品味上是優異的,就自動取得信任代理的資格,必須先跟希望代理的群眾溝通,取得授權。川普的成功,是因為他用魯蛇鄉民的語言取得了信任代理的授權,其他想代理群眾的知識菁英,也許應該好好想一想未來該怎麼透過媒體開展論述,爭取支持,進而能夠順利推動自己的理念?否則的話,只怕再好的信念都只會被鄉民狠打臉,只因為你沒有獲得我的同意就擅自說要替我代言、爭取權益!
王乾任 2016-11-13
假提問之名要求表態

假提問之名要求表態

部分立法委員,近來質詢時,經常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官員表態。(資料圖片) 最近一陣子,部分立法委員,在質詢時,經常以提問的方式,要求官員或大法官候選人唱國歌,或表態是否支持中華民國。 名為提問,實為要求表態,早已預設好標準答案,只要對方的答案和自己預設的不一樣,馬上一堆道德高帽就扣上來,非把對方羞辱一番不可。 遺憾的是,這些要求表態的委員們,不是被狠打臉就是碰了一堆軟釘子,完全討不到便宜。 如今的時代,國家認同已經不能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強迫人民接受。至於不認同現行國家體制的國民,是否就不能出任公職或使用新台幣,是否就得離開這塊土地,倒也未必? 畢竟,國家是人們共同約定所創建的存在,先有人,才有國家。而人們對國家的認同,是可能隨著時代或環境的變化而出現改變。過去住在台灣的人,或誠心誠意或迫於無奈,總之只能認同中華民國這個國家,因為不認同者會莫名其妙地消失,為了求生存而被迫屈服的情況也是有的。 這些被迫屈服的人們,擺脫了威權的控制之後,再有機會表態國家認同一事時,自然不會只有過去那一套標準答案,各種可能性都會出現。 民主法治國家的核心價值,就在於多元並存,不同意見的群體可以透過對話、辯論的方式,妥協折衷出一個各方都勉強能夠接受的答案。 可惜的是,某些過去爽慣了的政黨,看不清世道的風向,還在以過去一黨獨大且有威權強人以軍隊或特務機關威脅人民的時代的方式,試圖強迫人民或官員說出他門口中的國家認同的標準答案,否則就扣上叛國或不愛國或沒資格任公職的大帽子,著實可笑。 真正叛國或不愛國的,恐怕是那些過去口口聲聲說要反共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今卻急著抱中國共產黨大腿的政黨與政治人物。這些人才時毫無國家認同與政治信念,只是看哪邊的拳頭大就投靠哪邊,在台灣就以是否唱國歌對國旗敬禮去非難不認同中華民國的國民或官員,到中國或有中國人來台訪問則自動把國歌與國籍收了起來,假裝中華民國不存在。只有自己可以務實彈性的調整國家之存在,別人則一定得愛中華民國的雙重標準,也只有習慣了殖民統治的威權時代政黨與政治人物才有的獨特邏輯。 經歷過太陽花學運,這些人似乎仍然看不懂局勢,誤以為只要勾結外人扯民進黨後腿,拖垮其政績,自己就可以重返執政黨的地位,殊不知,廣大人民對於這類口說愛國卻抱中國大腿的政黨與政客十分厭煩,且已經著手培植第三勢力,準備取代這個只會利用台灣圖利自己的政黨與政客。 今天的台灣,真心誠意熱愛中華民國的人不是沒有,但是,更多是因為國際局勢的不得已,暫時屆區居中華民國這件國家的外衣者只怕更多。如果不是有一個口口聲聲想要統一台灣的強大帝國就緊鄰台灣,如果台灣人可以自己選國旗國號國歌,真心會想保留原貌的人,只怕還沒有9.2%那麼多。 想要繼續秀下限,讓支持者失望,讓反對者堅定拉下自己,就繼續在國會殿堂或任何重要場合大玩假提問真要脅表態的遊戲吧! 明眼人都知道,藏在這些假提問背後的,乃是威權思想的餘毒,目的是迫使人民繼續屈服於既有的國家認同框架之下,不許人民自決前途命運。經歷過30年民主洗禮的台灣,即便目前的民主仍然有許多缺陷需要改進,但無論如何,除了少數既得利益者之外,多數國民是絕不會再走回頭路了。 台灣社會過去充斥太多威脅表態的假提問,設定好各種道德陷阱,誘騙說錯話或說真心話但不符合提問者的標準答案者入套,再用力擊殺的惡劣作為。是到了好好教訓這些威脅表態的假提問者的時候了,不容其在以道德騷擾的方式傷害人。
王乾任 2016-11-05
勤儉不等於愛民,愛民則未必要勤儉

勤儉不等於愛民,愛民則未必要勤儉

統治者如果刻意表現勤儉愛民,則必定有鬼,某些人民看不見或看不懂的事情上,可能並沒有那麼勤儉與愛民,反而相當殘暴。(陳致中圖片)   日前陳水扁前總統跟吳淑珍夫人前往聆聽音樂會,有媒體將焦點放在吳淑珍女士腳上穿的要價兩萬元的紅鞋上,報導試圖帶的輿論風向是,吳淑珍奢華成性,而奢華者絕非好統治者。 將統治者貼上奢華的標籤,彷彿就說明了這樣的統治者決不會愛民親民。一如幫統治者貼上勤儉的標籤,彷彿懂得勤儉的統治者就一定親民愛民。這套手法,數千年來,一直在華夏道統中流傳,偏偏被統治的人民也很相信,才會有蔣經國的梅花餐、馬英九的裝勤儉(棉被蓋了幾十年、游泳褲穿了幾十年)出現。 統治者搞奢華真的不好嗎? 有太陽王之稱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肯定無法苟同。路易十四熱愛奢華,且因為其熱愛奢華,帶動了法國的精品工藝產業的發展,今天法國人能靠高檔精品工藝與流行時尚產業過活,相當程度要感謝路易十四。 文藝復興之所以誕生,也是靠當時的統治者梅蒂奇家族的慷慨贊助藝文創作,才能累積如此多流芳百世的精彩作品。 即便是中國,歷代皇帝也都樂於支持好創作,有十全老人之美名的乾隆皇帝,其藝術收藏之豐富更是少有帝王能與之分庭抗禮的,乾隆皇帝在花錢方面也絕對不算手軟。 歷任美國總統,更是得在逢年過節,進行公開採購行程,從買居家生活用品到書籍作品、出席音樂會與發表會,更是重要的施政行程。 為什麼許多被視為好統治者的人,都積極鼓吹消費,反而不怎麼節儉? 從現代經濟學理論來看,唯有消費才能刺激景氣、活絡市場,而好的統治者所進行的消費活動,能夠產生示範效果,帶動民間消費風氣,正是所謂風行草偃。 當然,也有一些奢華成性的糟糕統治者,從古羅馬帝國的尼祿到一些現代獨裁者,生活都相當奢華。 或許應該說,統治者的治理政績,和其個人消費到底是奢華還是勤儉無關。政績良好與否在其花用國家預算是否合宜,而非個人事務的開銷是否奢華?或者說,無論奢華還是勤儉,能否做到公私分明,不會黨庫通國庫,用大水庫理論替自己的花用公款辯護? 奢華或許是個人性格難以自我約束的一面,但只要花得起且花的是自己賺的錢,說實在也沒必要連結到是否勤政愛民上。反倒是本來就花得起卻刻意不花,試圖展現勤儉愛民的姿態,才是一種高明的統治表演術,試圖以勤儉對民眾建立一種我是節儉的好統治者的形象,意圖讓民眾相信這樣一個統治者在個人花費上都很懂得勤儉,在治理國家上肯定也很懂得替人民省錢。 遺憾的是,這只是一種統治化妝書,其實,馬英九並不勤儉,也沒有不消費,他在花用人民血汗錢的舉債上,非常慷慨,僅僅八年在位就讓國債飆升三分之一,舉債超過一兆台幣,是歷任總統中最會舉債的一位。 反觀陳水扁前總統,姑且不論那些法律訴訟案件,其在位八年期間,為人民省下的血汗錢之多,網路上有很多資料整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至於他們家庭的貌似奢華消費,那是他們過去從政之前就累積的龐大經濟資本,也就是他們本來就花得起,雖然政敵試圖將這些奢華消費與貪污之類的醜聞連結,暗示他們是因為貪污才奢華成性。不過,就算不貪污,他們也還是花得起。況且,真正有意表演勤儉愛民那套統治化妝術的人,無論花不花得起,都不會公開地在個人消費上展現奢華,因為這些人了解人民只看表面個人層次是否遵守道德操守或表現出勤儉愛民的姿態,至於比較複雜的國家預算到底是勤儉還是浪費,人民看不出來也不在乎。 統治者個人消費的奢華成性到底好不好,沒有定論,從歷史來看,好壞都有。但是統治者如果刻意表現勤儉愛民,則必定有鬼,某些人民看不見或看不懂的事情上,可能並沒有那麼勤儉與愛民,反而相當殘暴。
王乾任 2016-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