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瑞相關文章

蔡璧如救援/幫柯文哲找回褲子

蔡璧如救援/幫柯文哲找回褲子

  這次是柯文哲從政以來最大的公關危機,輸掉總統大選是一回事,豈料能用的招數全都催下去,居然連第二名都沒拿到。變成民眾黨高階成員全都「沒穿褲子」亂跑的天大笑話,有多少人知道柯文哲/民眾黨得到一個屈辱的新外號「假老二」。不止這個,連抖音/網紅粉小草鬧的事,爭議的一把火也回燒到民眾黨自身。 民眾黨到底該如何收拾這個自己蓋出來的公開處刑場,已是他們的大麻煩,柯文哲蹲了兩三天後才出來回應這兩件事,雖然各網路平台底下和群組同溫層,小草們依舊力挺,但不論顏色的各家政論節目卻不買單看,又是一波處刑。然而,像樣的敗戰處理投手終於出現了,那人竟是蔡壁如。 蔡是經過授權才上節目講這件事,而此事是個「表演」,雖然柯經歷大失敗,否定期也是有,但重要的還是收拾戰場,至少要守住阿北沒有故意用加爆的內參民調拿出來騙人的防火牆,而加強說服力的關鍵,是選舉中未參與黨內核心運作的蔡壁如,把她召回來登板救援,讓這個戲表演地真誠自然。是要用「阿北可愛阿北真誠」這最初的設定,來鞏固基本盤使不致轉黑。 柯文哲若想認真找回那條掉落的褲子,就請真誠地道歉,對著台灣的民主,把出主意的都推給黃珊珊,開除她也許會更有誠意些,連黃國昌也帶上會更有效。 也請司法機關一定要追查那些造謠者的通聯記錄,若有隱匿刪除的跡象,務必溯源,順便查查金流記錄,找出是哪些人在有計畫地破壞台灣人對台灣民主的信任。 (作者是軟體工程師)
吳海瑞 2024-01-21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政客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政客

柯文哲日前拋出能源政見,提及市長任內否決10億元的廚餘處理廠計畫,並稱自己吃飯從來沒有廚餘,要訓練市民…。 此事可從三個面向觀察柯,其一,要提能源政策,卻沒有對生質能課題做功課,不知已自曝其短,反而自鳴得意;其實,早在2019年7月就正式營運的台中市外埔生質能廠,每年可處理5萬多噸廚餘,發電量約600至880萬度。其二,以自己的有限認知(分不清「剩飯、剩菜與廚餘」的差別),就否決一個本應從專業角度(投資效益分析、替代方案等)切入的決策過程。這也是柯一系列「複雜事簡單化」思維的投射。其三,只有我最懂的心態,所以要教育、訓練市民。 這種自戀性格,讓人想起另一政治人物馬英九。中共官方的《中評社》在2016年元月大選後,曾評論馬英九「自戀自私多疑寡恩 馬英九最該為敗選扛責」。馬下台前(2016年5月13日)某親藍電視台民調,馬八年施政,僅兩成三民眾滿意,而這居然是第二屆任期的民調最高點,馬最低時曾跌至11%。而另一家電視台的民調則是最低到9.2%,因而有「馬9趴」之譏。自戀的敗軍之將,於今仍自我感覺良好,頻頻對國民黨、甚至國人指點江山! 柯文哲不遑多讓,早在他就職市長一周年,連勝文就觀察到柯是「超乎尋常的自戀」,柯當時回應「自戀不容易改,但不是很嚴重」,隨即加上慣有的柯式挪移「這也不是自戀,是自信,有時自信過頭是真的」。 六都施政滿意度「最差的市長」要選總統,的確是需要自信、自戀,還需要大環境的氛圍、他黨的助陣,就像他當年選台北市長時。因此,推斷柯文哲的心理,這次大選不過是另一次的「複製、貼上」;自信恐怕也讓他自認「治國有何之難」而掉以輕心? 不少柯粉「期待一個打破規則的破壞者」,而柯就是那個人。沒錯,柯將帶來改變,但改變成什麼模樣可能更重要,改變(打破規則)未必是改善,也可能改惡。自戀的柯市長八年,已經給出答案,有必要再拿整個國家的未來,押注在自戀的柯某人身上嗎?! (作者是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11-04
被「解約」民眾黨和主席

被「解約」民眾黨和主席

  柯文哲向社會大眾宣布已成立「第三方檢舉平台」,但才不過一天,合作的會計師事務所就斷然終止合作,柯及民眾黨的形象重創。 早在7月5日雙方合約就已用印,平台完成測試,民眾黨在9月1日匯款。單純的商業行為,柯文哲和民眾黨為何搞得滿面豆花?關鍵在於背離合約內容和契約精神。 黃珊珊15日在臉書寫:外部第三方檢舉平台可以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收件,依檢舉人提供事證做初步篩檢調查,再依程度、風險與急迫性做分類,即時通報,並將處理結果回覆檢舉人。黨職人員涉及不法、貪汙、暴力、性騷擾等問題,皆會以定期警示,限期處理的方式「防腐」,並保護舉報者。 民眾黨這一套流程,把「第三方檢舉平台」當成「第三方驗證」單位,甚至肩負部份黨內管理任務;等於該擔責的部分,完全委外了。 機構(民眾黨)導入第三方認證之前,舉凡品質、環境、資訊安全、溫室氣體盤查等管理系統,都是內部已有規範(如ISO)在先,並建立內稽制度,確保執行的落實。若有委外部分,內控辦法也會載明。這部分,民眾黨遠遠不及格;名嘴就直言,遍尋官網,找不到任何民眾黨訂定的「廉政透明公約」的相關內容;黨章根本沒「這1條(第三方檢舉平台)」。 會計事務所是以稅務與財務簽證、管理顧問等業務為核心,欲對民眾黨所謂的貪汙、暴力、性騷擾等問題事證,做初步篩檢調查及後續處理,豈是其專長?當然會限縮其服務範圍。合約內容明明是A,客戶卻對外宣揚可能為B,且具有高敏感政治性時,事務所當然要啟動風險管理。 從曝光的對話得知,事務所希望不要舉行簽約儀式記者會,進而表示不出席,並建議新聞稿使用「國際聯盟所的顧問專家」(取代勤業眾信)。最後,當評估持續下去已無法控管風險時,速速走上解約一途,就不足為奇了! 勤業眾信澄清內容指出,對於舉報平台獲悉內容,不提供任何解讀、調查、處理因應等服務,僅將平台的舉報案件提供委任單位(民眾黨),後續調查由其自行執行,與勤業眾信無涉,呼籲各界勿妄自延伸解讀或錯誤連結。 事態發展至此,已是民眾黨的誠信危機了,沒想到它的解套手段竟是政治操作,高喊「綠色恐怖」,逼得勤業眾信只好再次對外說明「終止委任是服務範圍超出原意,無政治壓力」 如此「歪樓」到近乎「樓塌」的回應,只能向同溫層取暖,但理性選民心中絕對有很大的問號,柯文哲和民眾黨寄望的第三方機制,至此宣告破滅,於是要問,這個黨和這個主席往後還有防腐除弊的可能嗎? (作者是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9-17
拆解「債留曾孫」說

拆解「債留曾孫」說

  2018年,某上市公司的負債總額是4126億元,四年後暴增到2兆43億元,有危機嗎?不!攤開其經營績效,營收從1兆出頭倍增到2兆2千多億元;毛利率由五成不到提升至近六成;每股稅後盈餘(EPS)由13.5元來到39.2元。回報給股東的是:現金股利由8元提高到11元;平均股價由237元漲到516元;「股東權益報酬率」(ROE) - 巴菲特最愛的指標,代表公司利用自有資金賺錢的能力,15%以上股神才會看上眼 - 由21.9%提高到39.6%。員工也雨露均霑,非主管職薪資(年薪)平均由201萬元提高到317萬元。這家公司是台積電。 單從舉債額度無法評價公司經營好壞,同樣的,單從國債增加多少,也難論斷國家領導人是否治理有方,但柯P應該汗顏,因「債留曾孫」不是緩蓋社宅的好理由;該舉債就要舉債。 企業為了成長等因素,負債可以無上限嗎?當然不能,一個主要參考指標是負債佔資產總額的百分比,一般以50%為分界,最好不要超過60%,負債比例過高,代表公司支付的利息也高,承受較高的財務風險。2022年護國神山的負債比例是40%,而鴻海則是60%,其負債總額約2兆4800億元。 政府舉債,也有衡量指標:公共債務佔GDP(當年度或前三年度平均)的比重。馬執政(編列預算年度)的2009至2016年,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占當年度國內生產毛額百分比,最高34.0%,最低30.4%;蔡政府(2017至2023年),最高29.8%,最低26.1%。就財政紀律(債務控管)的表現,蔡明顯優於馬,也得到國際信評機構的肯定,如2021年2月穆迪(Moody’s)將我國主權評等展望從穩定調整為正向,是1994年以來的首度調升;2021年4月標普(Standard & Poor’s)將評等從「AA-」調升為「AA」,是台灣睽違逾18年後重回AA等級,去年4月標普再調升台灣為「AA+」。 2023年台灣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預算數是6.572兆(若至6月底,實際為5.834兆)。拿此絕對數字強調它的大,或與過去比較,卻不看GDP規模,是見樹不見林,就如同只看台積電的兩兆負債,而不見其資產與經營績效;至於特別預算舉債,歷任政府均已納入債務未償餘額來管控債務存量,依照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是GDP的40.6%,相對較差的馬政府,也沒有踩線的壓力。柯P批評特別預算舉債是規避債務上限、作假帳,這是胡扯。而朱立倫用國債除以人口數做文章,雖是有所本(國債鐘),但這就好比用台積電的負債除以其員工數,意義不大;且朱刻意加上潛藏負債等,讓人均負債達105萬(財政部已駁,是25.6萬,且說明原由),是要誤導民眾用個人理財的認知去解讀國家財政,讓人民更有感。 在台灣上空飛了兩年的「債留曾孫」說,是有心人玩弄數字遊戲、睜眼說瞎話的一系列操作。 (作者是上市公司專業經理)
吳海瑞 2023-08-12
想起四位學者教育我們…

想起四位學者教育我們…

要說服九、十年前關心服貿議題的選民,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多少會記得當時部分主流媒體、學者,是如何「教育」普羅大眾的,以及立法過程的瑕疵。 二○一四年二月,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顧瑩華,在《聯合新聞網》發表「中韓簽FTA 台灣10年玩完?」。當時,二○一二年才啟動談判的南韓後來居上,與中國的FTA英文版剛出爐,正式簽署指日可待。而台灣二○一○年八月經立法院表決通過的ECFA,後續的服貿、貨貿協議卻仍在猶疑、爭辯中。顧瑩華認為「終有一天等到韓國產品都是零關稅了,台灣的產品最後只有被取代的分。而企業不會等產品都被取代才來因應,會先外移。到時候不用等十年、廿年韓國關稅降完,台灣就玩完了」。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當時也憂心,如果中韓FTA於二○一五年生效,而兩岸ECFA服貿協議仍無法通過,對台灣將帶來「原子彈級」的震撼。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遠見雜誌二○一四年二月號:「2015年!台灣大限?」》受訪時表示:「台灣如果不能夠加入區域整合,年輕人22K將成常態,五年後台灣最好的狀況就是現在。」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一演講中指出,政府曾在二○○○年模擬韓台貿易比,預測到二○一二年,韓國會是台灣的一點三倍,但最後實際達一點九倍。若以現在速度模擬,到二○二五年,韓國貿易總量會是台灣三倍。如果加上RCEP、中日韓FTA加持,幅度更將超過。 上述量化的部分不難檢驗:先不論台灣的基本工資已經超越22K,並非如學者所預言的五年停滯或更差,二○二二年韓國貿易總值創新高,來到一四一五○億美元,是台灣九○七五億美元的一·六倍,也不是如管爺預估的由二○一二年的一·九倍往三倍拉大差距,而是縮小中;而且,韓國去年是入超四七八億美元,台灣是出超五一四億美元。 ECFA是馬英九競選總統的政見,無奈未能落實,其間馬還認為王金平主導的立法院在扯後腿,不惜發起政爭,並策畫在三十秒之內將服貿協議送交院會的「黑箱」作業,進而引發太陽花學運。 現在柯文哲拋此議題,意在拉攏深藍,也讓沒有經歷那個年代的年輕選民,去爬梳過去國民黨的黑歷史;而算計民進黨不會(主動)談,展現他更有彈性、沒有意識形態的形象;對中國也算釋放善意。這是一魚多吃的高招。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6-29
劉德音打臉柯文哲

劉德音打臉柯文哲

柯文哲六日在日本受訪時談核電,左批藍:點名侯友宜,既然說要擁核,就要解釋當初為何不蓋核廢料儲存槽?右打綠:不能說要台積電卻不要核電,必須有所取捨。柯甚至說,巴菲特出清台積電除了台海安全,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缺電問題。股神也可以入鏡,一拳打兩人,話術又精進了!但「恐怕」兩字說得心虛,讓人想起二○一四年他參選市長時的能源政策:積極發展太陽能、經濟成長,用電量零成長。當時的擁核人士黃士修頗不以為然,為文《柯文哲醫師的太陽能反核之夢》,批評他的不切實際,以及幕僚團隊對能源議題的無知。 柯的大話,隔天就被台積電(股東會上)的劉德音董座打臉。缺電議題,劉德音幽默回應,「美國沒有水電風險,雖然AZ(亞利桑那州)最近有看到缺電,但仍有長期規劃…台灣政府看到他們認為我們是夠的,我們只能相信他。」至於台灣,「二○二五用電量會增加,但(台積電)不會蓋發電廠,會持續增加綠電用量,至於會不會缺電?大概不會。」有媒體將兩段問答湊成一段,隱喻劉董在質疑台灣缺電,是極過度解讀!如果真有顧慮,不可能之前(去年七月)計畫二○二二至二○二三年在台灣興建十一座十二吋晶圓廠,並擴大竹南封測廠產能。 台積電的問題在綠電。基於客戶要求、同業競爭,台積電加入RE100(公開承諾在二○五○年前達成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它的海外廠已全部使用綠電,台灣僅約九億度,根據其永續報告書,二○二一年再生能源使用比率僅九·二%(落後其競爭對手),在二○三○年達成二十五%的目標也有壓力的。 台灣去年約有二三八億度綠電的產生,超過九十%賣給台電,台積電只買了四%左右,股東會上,劉德音也回應「台積電幾乎買了全部綠電的質疑」是不正確的。至於政府對相關議題的因應,經濟部長及能源局發言人第一時間均有回應,不再贅述。提醒柯市長,核電不是台積電所需要的再生能源。準總統候選人要談能源政策問題,請把焦點放在離岸風電的競爭優勢可能遭遇的逆風,趕快做做功課吧!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6-10
請問郭董:你的小型反應爐多大?

請問郭董:你的小型反應爐多大?

核能發電始於一九五○年代,反應爐的容量(Capacity)從60MW擴增到1600MW。台灣核四廠規劃的兩機組,設計容量是各1350MW,最早的核一廠,是各636MW。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將「小型(small)」定義為300MW以下,至700MW以下為「中型(medium)」。現在被媒體炒得火熱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通常被定義為300MW當量或更小的核反應爐。 郭董提及在高雄半屏山「設置小型核電廠」,直接讓人聯想到(郭董之前曾赴日取經)這可能是奇異日立核能公司正在研發的「革新型清水式反應爐」,該公司官網上的產品名稱是THE BWRX-300 SMALL MODULAR REACTOR,顧名思義,說明這是容量300MW的SMR;而BWR是指「沸水式反應爐(Boiling Water Reactor)」,福島核電廠就是這類型式,當時因海嘯造成電廠失去外部電源,導致冷卻水無法注入,加上反應爐的壓力持續上升,無法順利釋壓而導致爆炸。奇異日立核能公司是此類反應爐的主要廠商,新產品(BWRX)是以現有的BWR為基礎改良設計的。至於進度,據世界核能協會(WNA)的資料,它是「近期部署的小型反應爐——開發進展順利」,《日本經濟新聞》曾報導,預估二○三五年前後才會邁入實用化階段。 如果「一縣市一小型核電廠」,不含金門、連江,台灣有廿個縣市,廿個上述小型電廠,合計容量將高達6000MW,這將是2.2個核四廠的規模。請問郭董,這是你要的小型核電廠?大到可以翻轉台灣的能源政策?八年內可以達成嗎? 如果郭董是指已在運轉的俄羅斯小型反應爐(KLT-40S),容量是35MW,那問題來了,它將面臨太陽光電的挑戰。廿一坪屋頂約可設計7KW的太陽光電系統,容量因素以12.5%計算(因為不是廿四小時發電),小型核能以90%計,則35MW的SMR反應爐,約3.6萬戶的廿一坪頂樓就可以提供這樣的電力。這時,還需要「一縣市一小型核電廠」嗎? 所以郭董,請告訴我們,這是你要的小型核電廠嗎?有成本競爭力嗎?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5-05
德國終結核電, 核四還要吵?

德國終結核電, 核四還要吵?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四大公投案落幕,其中不同意票最多、同意票最少的是「重啟核四」案。但,九個月過後,台灣擁核者又精神抖擻起來。一是歐洲議會通過將天然氣和核能發電,列為氣候友好型的綠色投資項目,投資者可得到獎勵的資助。二是德國拍板,最後三座核電廠,確定從二○二二年底改到隔年春季除役,以因應冬季到來的可能缺電。兩案的背後因素都是俄烏戰爭。換言之,這是應急措施,而不是能源政策的結構性改變。 歐盟核能「漂綠」案是有爭議的,因歐洲議會投票贊成者並未過半,且本案僅是融資的優惠等,並未因此改變歐盟的綠色標籤定義。但國內有人將其擴大解讀為「核能被認證為綠能」,比較心虛的則稱其為「廣義綠能」,也有學者說要「思考重啟核電」。但重啟核電(核四)的理由是甚麼?為什麼不可行?四大公投之前的產官學談論、辯論,信息已汗牛充棟,怎會因德國的短暫延役而翻案? 更扯的是,有媒體記者將德國的核電廠延役視為重啟核電,撰文《重啟核電 德國行台灣為什麼不行?》《原定廢核的德國,為何會轉投核能懷抱?》甚至連「全球返核?」的話都說出來,只是加個問號,混淆視聽。 日前德國《明鏡》報導,德國最後三座核電廠在四月十五日關閉後,進行拆除。副總理兼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部長Robert Habeck表示,淘汰核能計劃已不可逆轉,而且從法國、英國、芬蘭的經驗來看,興建新核電廠已不划算,德國的營建商對此也不感興趣。 德國將關閉最後3座核電廠,告別核能發電。圖為反對關閉核電廠的民眾在柏林舉行抗議活動。(路透)   明年台灣總統大選,核四還會是個議題嗎?考驗政黨的智慧。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4-17
假如尹啟銘還是經濟部長……

假如尹啟銘還是經濟部長……

《天下雜誌》半導體世紀對談──《晶片戰爭》作者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登台的同時,《天下文化》也出版了前經濟部長尹啟銘的新書《晶片對決:台灣經濟與命運的生存戰》。 尹表示「在公務體系超過三十年,理解台灣產業發展,也見證國際晶片大國的長期競合。我們不能單看國外觀點,也要談台灣觀點」。事實上,尹出書前,已有兩位業界人士共同寫作《矽島的危與機:半導體與地緣政治》,更有在地代表性。倒是他接受《遠見》出書專訪,其「疑美」、「反美」的觀點值得討論。 首先,他指出日本半導體由盛而衰,是因為遭遇美國秋風掃落葉的打擊。「鑑古知今,我現在擔心的是美國『奧步』可能還有很多,會用什麼樣子的政治手段,我們並不是很清楚」。 其次,他認為「台灣要有政治自主性,要勇於說NO(台積電赴美設廠)」。他慨然表示,也許美國有一百項籌碼,台灣只有關鍵五項,就已足夠。尹比喻,假若美國是個大手掌,一打下去我就摔倒在地,但我若是一根針,雖然很小,但只要刺到要害,也有足夠威脅,「能夠發揮那一根針真正的功用,那就足夠了」。 去年三月,《日經中文網》以大篇幅談《爾必達破產留給日本半導體的教訓》,指出在二○二一年底的日本國會上,萩生田光一(前任經濟產業大臣)總結稱,「(日本)未能看透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潮流,並未採取適當且充分的政策措施」才是主因;「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並未充分弄清DRAM技術和最終產品的動向」,長期觀察半導體產業的東京理科大學教授若林秀樹也這樣指出。 向東京地方法院申請適用日本《公司更生法》、舉行記者會的時任爾必達記憶體社長坂本幸雄(2012年2月,東京證券交易所)     曾任職日本產業再生機構(IRCJ)的富山和彥,在其著作《後疫情時代的企業脫困與獲利》談到,如果當時(二○一二年智慧手機需求已開始擴大)政府資金再投入的話,日本就能透過爾必達的DRAM,加上東芝記憶體(後來改名為「鎧俠」(Kioxi))的快閃記憶體,來保住世界頂尖半導體王國的地位。 「也有美國在某種意義上施加壓力的原因,後來日本走錯了路,才導致了衰退」。萩生田光一在記者會上的這段話,不否認美國是有角色,但絕非關鍵。 美、中、日、德等大國,基於國家安全與供應鏈韌性,都設法讓自己在國內對晶片有更高的掌握。供應鏈兩極化ꓫ政治體制兩極化,理論上可以有四種組合,但國際的現實與現時,目前在敏感的關鍵項目,只有二選一的選邊。如果尹還任經濟部長,相信他會百般力阻台積電赴美,至於針刺手掌後,針的下場如何?願聞其詳。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3-25
「疑美論」之李國鼎與張忠謀

「疑美論」之李國鼎與張忠謀

雅言文化創辦人顏擇雅,最近在專欄文章《最明智與最笨的「疑美論」操作》提到,依據《晶片戰爭》一書,李國鼎對美國不算有好感,會支持台灣做半導體代工,起心動念正是早在一九六八年疑慮美國協防台灣的承諾可能不再牢靠。   顏擇雅認為,把台灣安全嫁接到美國利益(美國再怎麼不管台灣死活,也會把美國利益看得天大地大),又幫助產業升級,是最明智的一種疑美。 五十多年過後,美國協防的承諾與行動仍在,而「疑美論」也持續上演。場景換成去年八月,裴洛西(時任眾議院議長)、張忠謀等在台灣總統府的一場午宴。 根據《上報》劉孜芹的報導,裴洛西最近接受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專訪中,透露張忠謀向她及其他美國議員質疑「晶片法案」究竟是代表美國支持先進產業的真正承諾,還是美國企圖奪取半導體這個利潤豐厚市場的衝動?張坦言,台積電能夠從法案的補貼中受益(亞利桑那州投資項目),不過,美國若認為靠「花錢」,便能迅速進入世界上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之一,「那就太天真了」。如果美國想要一個可以持續依賴的半導體產業,應該繼續投資「台灣的安全」。畢竟,他的公司很久以前就完善了美國人現在試圖自己設計、建造的東西。 這場午宴,展現台灣的自信,過程中似乎有人扮白臉──張淑芬在某個時刻插話,認為另一半話太多;蔡英文則向客人表示,張忠謀總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聞名。也有人扮黑臉──在場有台灣官員,也提出質疑。裴洛西表示,並沒有因為張嚴厲的語言而退縮,以「美國人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且決心要成功」來回應。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重點在「為」;如何有所作為。國家亦同。從李國鼎發想的「利益連結」,延續至今加入更多元的安全、理念、價值,更因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優勢難以複製而成為「矽盾」(silicon shield),台灣走在對的路上。在這個前提下,應當把「疑」放在能不能讓對方更好?如何讓大家共好?以利益為導向的商業行為,不也有成功的企業是這樣對待重要的客戶,而讓客戶買單的?質疑裴洛西要來賣軍火、能帶來甚麼禮物?這種疑美操作,少了高度、邏輯與建設性,和「軍售是要把台灣烏克蘭化」一樣的笨!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2-25
定向脫鉤:解讀美中貿易創新高

定向脫鉤:解讀美中貿易創新高

美國商務部二月七日發佈貿易統計,二○二二年與中國的進出口額達六九○五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消息披露後,國內外不少媒體相繼報導。 事實上,前三季資料出爐時,《彭博社》就已預估了會有新高紀錄。而兩個多月前,國內某媒體的談話節目也已據此定了調:「中美貿易戰 美國『輸到脫褲』」與會者的論述很直覺、簡單:打貿易戰反而互賣越多,當然是美國輸了。 數據確實顯示了中美貿易依存度仍高,但若硬要說貿易戰輸贏,要看看貿易的內容(結構的變化)、商品的可替代性,以及老美是為何而戰? 和疫情前(二○一八年)比較,美國多買了甚麼?進口額比率增加最多的是玩具、遊戲類產品與塑膠製品;中國多買了甚麼?穀物類(大豆、玉米)、穀類食品及醫藥品。 中國是最大糧食進口國。二○二二年總共進口一·四七億噸,有五一三五萬噸來自美國,五四三九萬噸來自巴西,也就是七十二%的糧食缺口由這兩個國家供應。其中進口的玉米二○一三萬噸,高達七十四%來自美國。吃人不嘴軟,因為看準了美國農夫需要這個市場。而中國也需要美國這個大買家,「海信家電」為了維持對美出口,就利用墨西哥做為生產基地。 中國出口玩具最多,物美價廉,老美為了減緩通膨,不會換手。此外,因美中貿易而獲利的美國廠商,仍然樂見雙邊貿易持續蓬勃;兩百家與中國有貿易和業務往來的美國公司,組成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USCBC),其委員會會長日前表示「與(國家)安全保障沒有關係的九十五%貿易額維持了關係」。換言之,貿易戰並不是以雙方貿易極小化為目標;脫鉤,也不是全面,而是選擇性、有目標的定向脫鉤。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去年四月在新加坡受訪時談到,美國正在尋求重新調整與中國間的經貿關係,以解決供應鏈缺乏可見性、問責制和多樣性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要停止貿易或貿易脫鉤,是為貿易帶來改革和更具戰略性的方法」。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彭博)   例如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顯然就是「更具戰略性」的落實。旺宏電子創辦人吳敏求預測,假如制裁一直存在的話,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恐怕需要花費二十年才能趕上美國的水準。怪不得中國商務部反擊說「以新戰略為名,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主義之實」。 去年歐盟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中、美誰贏了貿易戰?創新高的貿易額可以是安慰劑。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2-10
談股神巴菲特七賣比亞迪股票

談股神巴菲特七賣比亞迪股票

港交所披露,巴菲特在本月三日再度減持比亞迪,累計從去年八月起,七次賣股合計已減少三分之一持股。 在這之前,比亞迪好消息不斷,例如五日發布全新高端汽車品牌「仰望」,旗下百萬元級(人民幣)休旅車U8和純電動性能超跑U9同步登場;搭載自研「易四方」技術,宣稱有能力讓車輛失控的風險降低到萬萬分之一。至於銷售量,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冠軍的封號,被媒體炒作得甚囂塵上,近日更獲得證實,根據公司銷量快報,去年全年的一八五·七萬輛,輾壓特斯拉的一一四·六萬輛。而對手在中國更是負面消息連連,諸如庫存過多、減產、降價求售。日前有「專家」在電視上口沫橫飛,說得好像一個已被打趴地上,一個強到飛天遁地。相較於股神自減持以來,均從未向傳媒透露任何信息。比亞迪光芒下,是否也有不能不正視的現實?     首先,比亞迪能有今日成就,當然是經營、管理有優於中國車廠之處,但國家政策的推波助瀾須記上一筆。從二○一○年就開始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包含直接補貼汽車生產商;減免購置稅;在限購、限行的北京、上海為新能源車開綠燈。歷經十三年利多之後,政策在二○二二年底畫下記號。換言之,中國電動車市場,今年將由「政策驅動」轉換為「市場驅動」,真正的挑戰才開始。股神賣股,時間點讓人聯想。 原料成本高漲,補貼又沒了,為了維持獲利,只有漲價(或自行吸收一部份後,轉嫁給消費者)。因此,比亞迪十二月三十一日宣布,依車款不同,上調價格二至六千元人民幣不等。 相較於特斯拉的降價,Model 3後驅版二二·九九萬、高性能版三二·九九萬,分別較之前價格降三·六萬、二萬,表面上看,比亞迪漲價是略高一籌,但從金額差異之大來看,比亞迪只是小心地反映成本,特斯拉是大打價格戰,為市場驅動做前瞻規劃。 從知名度、喜好度、自駕技術處於領先等優勢來看,特斯拉有客觀條件(客戶買單)打價格戰,有獲利能力撐腰,這點更讓比亞迪難望其項背。特斯拉降價的說法:工程創新;獨一無二的成本控制;是以成本定價。 從去年前三季的財報來看,特斯拉營收約四一四六·六億人民幣,是比亞迪的一·五五倍;淨利六四三·七億人民幣,六·九一倍。淨利佔營收,是十五·五% vs 三·五%。 比亞迪的海外銷售量僅佔其總銷售量的三%左右,而全年銷售的一八五·七萬輛中,插電式混合動力是九四·六萬,純電動車是九一·一萬,這與特斯拉的一一四·六萬輛仍有二十五%的差距。比亞迪想要海外發展,需要更多銀彈挹注,特斯拉的降價,某種程度也是想讓比亞迪困在中國。鹿死誰手,現在絕對言之過早。 (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3-01-12
當核能大國向綠能大國購電···

當核能大國向綠能大國購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歐洲能源價格飆升。七月八日,歐洲議會將天然氣和核能納入歐盟的「永續金融分類法」,讓相關的投資可以發行債券、優惠借款;天然氣一半來自俄羅斯的德國,除了向中東、南非尋求替代能源,八月總理蕭茲也造訪挪威,確保更多的供應;九月底德國官方宣布,原訂二○二二年底除役的三座機組中,兩座延役至少四個月。   歐盟的危機管理,國內有另類解讀。歐洲會議決議披露的當天,趙少康說:「歐盟已把核電當綠能,反核以前對、現在錯」。《風傳媒》加碼:「歐盟把核電視為綠色、各國開始增加核電,台灣是否也該檢討、修正這個能源政策?還是要等新政府上台再改?」 這些論者,或受限於時間,或基於某種意圖,均刻意忽略決議中的諸多但書,特別是有關核電廠的限制,如技術、燃料、核廢料處理;必須取代燃煤機組為前提,並有二○四五年前完成建造的落日條款。 本質上,歐盟只是將天然氣、核能比照綠能所享有的金融待遇,歐洲國家無一因此修改其能源政策。換言之,歐盟是救急,而不是核能大抉擇的急轉彎,更不是昨非今是的熱情擁核。 德國二○五○年百分之百再生能源的目標,不因烏俄戰爭而有所調整。法國二○二一年有六十九%來自核能,二○五○年目標是核能降至三十%、再生能源提高到七十%,《天下》以「核電大國降低核依賴 法國覺醒:過去我們喝醉了」為標題報導,內文也對「核電復興」為何難實現?點出核能技術(如小型模組化核電機組)最新進程面臨的瓶頸。 台灣擁核人士,認為核能有兩大賣點:便宜、穩定。根據Ember Climate公布的電力批發均價(歐元/百萬瓦時),今年元月,法國是211.6(德國為167.9),八月電價來到最高峰達493.0(德國為469.3),九月降為393.6(德國為360.2),價格、漲幅(與去年比),法國均高於德國。 法國核電廠歲修高峰時,會向德國買電;往年寒冬,法國也向德國買,但今年提早在夏天就向德國進口電力,原因是去年底某些機組被核安單位強制整批停機檢修,加上高溫與旱象,部分電廠缺少冷卻河水而暫停運轉。法國重押核電,一旦系統性風險出現,衝擊將大於電力多元的德國(二○二一年來源組成:40.9%再生能源、27.9%燃煤、15.3%天然氣,11.9%是核能)。 有人執意把台灣比做烏克蘭,但對砲火下的核電廠卻沒有任何想像。台灣能源政策可以很簡單:非核(目前核能僅佔五點六%,取代不難);天然氣、煤、原油等力求分散風險;再生能源比重越高,台灣就越安全,套用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受訪時的話,畢竟沒有任何軍事行動,可以封鎖風、水、太陽。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2-10-15
朱雲漢的電動車

朱雲漢的電動車

今年上半年,全球各主要車廠銷售量普遍下滑,如豐田集團與同期比衰退6%,福斯集團更減了22%;但逆勢成長的也有,比亞迪以160%奪冠,其次是特斯拉的46%。《日經中文網》八月十九日以「全球上半年新車銷量:比亞迪和特斯拉崛起」為題,強調這兩家車廠首次超越了日本的馬自達和速霸陸。台灣《經濟日報》全文轉載,標體換成「賣得比特斯拉好!大陸能靠電動車,成功超車美、歐、日?」近日,政治學者、中研院院士朱雲漢在知名財經雜誌撰文「賣得比特斯拉好!中國電動車翻身」、「賣得比特斯拉好!中國汽車業靠電動車超車西方」(網路版標題),問號也省了。 朱文提到:「今年上半年,比亞迪的電動車銷售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冠軍。其旗艦車款『漢」(Han)』國外可賣到7萬美元,不僅壓制特斯拉的氣焰,在豪車市場直接挑戰寶馬與賓士」。 上半年比亞迪賣出64.13萬輛(這僅是豐田513萬輛、福斯387萬輛的一成多),雖領先特斯拉的56.46萬輛(受上海疫情封城等因素影響),但比亞迪有近半是具備燃油引擎的插電油電車(PHEV)。勉強可以說比亞迪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廠」冠軍;最大電動車(EV)廠仍是特斯拉,且遙遙領先第二名近一倍的銷量。 比亞迪一般主力車種的售價在12萬至24萬人民幣,在中國頗有競爭力,以朝代命名的漢系列,價位在21.48至32.98萬人民幣,是其頂規車款,鎖定特斯拉的入門車Model 3為對手,其當地售價是27.99萬、性能版36.79萬。 漢在俄羅斯試車時,有化名「南雲北畫」的中國網友Po文表示「俄羅斯男人對比亞迪漢的評價太高了!他說全球7萬美元以下這個價位,這款中國車是無人能敵的存在…」。車迷都清楚,這只是高性價比的主觀量化,非其售價。漢在中國的售價約當3.22萬至4.95萬美金,旗艦車還不及BMW i7、賓士EQS、特斯拉Model X(歐美售價約11.93至13.999萬美元)的一半。是不同層級,何來壓住對手氣焰? 1993年,紐約證券經紀商的汽車產業分析師瑪麗安‧凱勒出版《Collison: GM, Toyota, Volkswagen and the race to own the 21st century》一書,指出未來全球汽車業新三大車廠是通用、豐田和福斯,作者根據四個標準:知道問題、企業願景、環境適應力、了解產品。比亞迪、特斯拉將來要脫穎而出,憑藉的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是什麼,才是探究的重點。 純電動汽車目前還不到包括汽油車在內的整體銷量的一成,未來版圖如何轉移,還會有變化。今年六月,《彭博》就預測特斯拉龍頭寶座只能再維持18個月,因為2024年福斯汽車就會超越他們;同時也指出,比亞迪仍會是中國電動汽車的領頭羊。 中國車廠的實力當然不能小覷,但也不該過度吹捧。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2-08-26
從拜登、歐盟破擁核話術

從拜登、歐盟破擁核話術

歷經一年多磋商,美國參院終於在七日通過「通膨削減法案」,內容涵蓋投資能源計畫、降低藥價、削減聯邦赤字,後者將對美國企業實施十五%的最低公司稅,以及對企業實施庫藏股課稅一%來達成,也是此法案的主要財源。 整體通膨削減法案的規模為四三七○億美元(約台幣十三兆),其中將規劃三六九○億投入氣候和乾淨能源計畫,被視為是美國史上為對抗氣候變遷所做的最大投資,目標在二○三○年前讓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二○○五年水準降低約四十%。 有六百億列為再生能源獎勵措施,把清潔能源製造引進美國,並提供生產抵減稅額,資金將流入風電、太陽能、電池開發,以及將乾淨能源納入電網的業者;一百億元將提供消費者能源補貼,如節能產品、購買電動車等,不過,電動車必須在北美製造,而且車廠必須盡快停止對中國電池供應鏈的仰賴。 在民主黨議員曼欽的堅持下,法案也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傳統能源以及核能「提供支持」。很顯然,七月份被歐盟納入「綠色投資項目」的核電、天然氣,和傳統能源一樣,被邊緣化了。 歐盟將天然氣、核能貼上綠色標籤,遠因是COP26會議上,主要的國際開發銀行明確表明不將核電納入投資標的,如世界銀行集團(WBG)指出將把資源放在水力、地熱、風、太陽能上。近因是俄烏戰爭,俄羅斯減少對歐洲供氣,讓能源有近半依賴天然氣的德國產生危機感,於是與一直努力想讓核電擠身綠能之列的法國,共同支持了此議案。反核大國聯手核能大國,這是荒謬之一;而燃氣發電雖然比燃煤較少空污與排碳,但盛產天然氣的俄羅斯,也未聽聞以綠能之名自居或推廣,這是荒謬之二。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26)十三日終於在英國格拉斯哥閉幕,在各國妥協下通過新的氣候協定。擔任主席的英國國會議員夏瑪,為協定最終文本的不盡人意哽咽道歉。(美聯社)       歐盟議會「綠化案」表決時,七○五票中六十六票未出席,出席者有三二八票贊成、二六八票反對、三十三票放棄,可見意見分歧。奧地利與盧森堡會後甚至揚言訴諸司法推翻規則。馬英九說歐盟二十七國正式認定核能為綠能,是誤導的話術。 歐盟討論過程中,一再用「過渡時期的替代方案」定位核電,要求新核電廠須在二○四五年前取得興建許可,並設下多項前提,如必須是3.5代新型原子爐;而台灣核四是第三代,若要另起爐灶籌建新型核電廠,依歐盟標準,也必須於二○五○年以前找到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設施,且不得再將核廢料輸出至第三國處置等,以台灣的條件也難符合歐盟要求。 台灣的人口結構與地理環境限制,發展再生能源,才是真招實策。近日有人根據歐盟的決議撰文說國際擁核趨勢逐漸明朗,台灣背道而馳云云,這是錯誤前提下的命題,真要答案,拜登的旗艦經濟法案,可以參考!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2-08-12
郭正亮沒做功課 談美國印太經濟架構虛實

郭正亮沒做功課 談美國印太經濟架構虛實

《中時新聞網》日前報導,名嘴郭正亮在《TVBS》某政論節目表示,全世界現在沒有人知道「印太經濟架構」(IPEF)是什麼,如果沒有要打開市場降關稅,那其他國家很難得知,同美國做生意有何好處,因為現在所有多邊貿易、協議,都是談關稅,如果沒有這個項目,他不知道IPEF要談什麼。郭的結論:一定是「虛大於實」,東協國家可能只是給美國表面上的禮貌而已。 IPEF已醞釀一段時間。去年十月,拜登宣佈美國將與夥伴共同研議成立「印太經濟架構」。兩個月後,商務部長雷蒙多將其定位在「印太戰略之內、中國經濟之外、現有標準之上、美國利益之下」,並擺明這是一個「沒有中國的21世紀區域經濟整合體系」。初期先做平台的建立,未來視財政狀況,循序為此架構投入資源,嘴上沒說的目的: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削弱並影響東協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利益。 台灣未列印太經濟架構首輪名單,不過美國表示將加強雙方經濟夥伴關係。(路透)     看IPEF的布局就可以發現,這可以是一盤大棋。 一般認為,IPEF有四個主要領域:公平且有韌性的貿易、強化供應鏈、基礎建設與脫碳、稅收與反貪腐。名嘴認為不談降低關稅,就沒搞頭,是沒做功課。例如貿易便捷化,簡化及加速通關及貿易流程;資訊共享互通;協助企業進行電子商務及數位化(這是美國強項);容易取得貿易融資等,參與國家一樣可以從中獲利。 又如供應鏈的強化,美方可以提出與友邦共同建立戰略物資安全庫存量的構想,共同分擔其成本;也可確保重要戰略物資(如關鍵金屬材料),共同投資生產。至於基礎建設,可以想像的空間更大了。 由於每個國家的需求、資源不同,IPEF很有可能開放成員挑選不同領域參加,或美國視不同領域,邀集合作對象,例如台灣未來如果加入,肯定是半導體方面的合作,而用於電動汽車鋰電池的鎳礦相關項目,印尼一定是要角。 RCEP成員中,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寮國、柬埔寨和緬甸並未加入IPEF,其餘日、韓等十一個國家(其中七個為東協成員),和美國、印度,均參加了廿三日在東京舉行的IPEF相關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印度自認為製造業的基礎薄弱,競爭力差,與RCEP成員中的十一國有貿易逆差,本期待用相對強項的服務貿易(如資訊相關的人才)加上勞工自由遷徙來從各國平衡回來,但談判不如預期,在協定生效前選擇退出。門檻更高、有降低關稅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印度更無意申請。IPEF無降低關稅設計,顯然為印度量身訂做;而拋開關稅談判的零和遊戲,布局四大領域,反而讓協議海闊天空。台灣爭取第二輪的加入,是明智的決定。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2-05-28
反萊豬案若過 兩得兩失

反萊豬案若過 兩得兩失

先談「失」,再談「得」。 「反萊豬」案若通過,將導致國家決策的出爾反爾、不延續,以及國際經貿往來的遊戲規則「Give and take」徹底地被踐踏。而出口是台灣經濟成長的關鍵,這兩「失」對台灣經濟發展自然是大傷! 國民黨執政時開放萊牛,換民進黨執政開放萊豬,目的或考量都是經貿,是兩黨施政的延續,也是美國預期或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進展。 台灣需不需要加入國際經貿組織,反萊豬者不敢說NO,也無法否認CPTPP成員均已開放美國萊豬的事實,卻堅持萊豬開放與否,無關能否加入CPTPP;而藍營意見領袖堅持台灣應當比照歐盟拒絕開放,卻不提(或不知)美國兩度為此告進WTO,兩次歐盟都敗訴;一九九九年美國向WTO申請「對歐盟貿易報復」授權,每年「報復金」達一億美元,一直罰到改為止。 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翻攝自民視)     「Give and take」字面意義是「有給也有拿」,更貼近經貿互動的精神或實務,可以理解為「有商有量,互相遷就」。受國人飲食習慣(溫體豬)、通路結構(菜市場攤商)因素,美豬在台灣市占率不到一%,因此,對美國而言,這是「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實質是美豬可以增加多少市場份額,象徵意義是我交往的「盟國」本質是甚麼?現在是否開始質變了?一個政黨惡鬥可以無限上綱,不談邏輯、不顧貿易誠信(承諾後可以翻盤)的國家?一個靠美國提供或協助安全保障,卻不願開放美國的食品、自私貪婪只顧自己的台灣? 台灣通過「反萊豬」案,全民可以得到甚麼?更健康?避免萊劑的荼毒?不會變成次等公民?這些「得」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萊劑若有毒,不會只毒豬,不毒牛;若有毒,喜歡興訟的美國人,早已告死畜牧業者。至於趙少康所言,進口萊豬是「把台灣人當成次等公民」,那麼美國、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的人民都是次等公民?在台協會處長孫曉雅(Sandra Oudkirk)說:我吃、也讓孩子吃,這是誠懇而嚴重的控訴。 另一「得」是政黨專屬,國民黨把經濟議題當政治議題來經營(四公投三經濟一政治,護藻礁、重啟核四關乎能源,亦屬經濟),將其導引到對民進黨施政的不信任;中國的官媒甚至讚賞朱立倫把「四大公投」作為「倒閣」總動員,因此,若通過,當然是政黨的加分。但其荒謬之處,有如急流泛舟,對主舵手不滿、想取而代之的人,拿了一把斧頭拼命往船底砍。請大家深思! (作者為上市公司高階主管)
吳海瑞 2021-11-25
面板董事長沒面子 談疫苗

面板董事長沒面子 談疫苗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日前受訪時表示,前陣子有位赫赫有名的面板業老闆打電話給他,緊急調一百五十片(公司月產能有十一萬片),他請同事幫忙,同事說:「調不出來!」讓他自嘲董事長做得多沒面子! 這段自白,說明現在晶片市況的緊繃,以及供需失衡下,許多事情不是局外人想像中的容易。也直接讓人聯想到當下台灣採購疫苗的困境。 去年九月,台灣加入COVAX並在十月初付訂金,採購四七六萬劑。十一月跟AZ完成一千萬劑的簽約。十二月底完成跟BNT五百萬劑的簽約準備,但元月臨時被通知暫緩,關鍵因素是中國或上海復星。今年二月,與Moderna完成簽約五○五萬劑。這是進口疫苗採購的時程與數量。 上述扣除破局的BNT,可交貨量約兩千萬劑。AZ首批交貨是三月三日(十一.七萬劑),迄今也僅此一批;COVAX首交在四月四日(十九.九二萬劑),累計已交六十.九六萬劑;Moderna五月廿八首交(十五萬劑),累計八十萬劑,以上總計一百五十多萬劑,還不到合約量的七.七%!疫苗不能滿足台灣目前的需求,關鍵在到貨量。 AZ、Moderna還欠台灣一千四百多萬劑,永齡、台積電等若選擇這兩家捐贈疫苗,顯然無法解燃眉之急,擇BNT,合理解釋是其產能最大,最有可能較快供貨。這也等於是台灣與BNT的重啟交易,可預見/樂見政府、民間這次能共同克服先前的障礙;美日捐贈台灣疫苗也會讓中方更加務實。 部分在野人士將供應商的交貨不順、藥廠以政府為交易對象的前提,打包成執政黨的無能與陰謀;不想買、買不到、炒股、成就國產疫苗,再批評國產疫苗的不堪。疫苗採購策略或還有檢討空間(如過於保守、謹小慎微),但也不該將其塗抹成亂象叢生或無限政治化。 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提到台灣疫情爆發後,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界沒有針對民進黨的防疫政策進行「建設性的、以事實為根據」的討論,反而加深政治兩極化。真是一針見血。疫情過後,台灣上空恐怕仍是政治病毒瀰漫!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7-03
晶片・紙箱・疫苗

晶片・紙箱・疫苗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汽車晶片、紙箱、疫苗,在新冠疫情下,因供需失衡的牽動而成為焦點。 汽車晶片缺貨風波去年底起發酵至今,車廠因為晶片短缺出現減產、停產。遍及整個產業的缺貨潮有兩大要因:過去成功的「零庫存」成為現在的缺陷;其次,需求短估,又遇到居家辦公帶來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急速發展,對晶片需求產生排擠效應,汽車業者想要追單,來不及了。 今年以來,台灣內外銷暢旺,包裝用的紙箱也鬧缺貨潮。《日本經濟新聞》以台灣企業「八重苦」報導,將「集裝箱和包裝材短缺」列為目前的第七苦(首二是缺水、缺電)。日前驚動工業局、勞動部,邀集業者勞資雙方,協調放寬加班、輪班的彈性,來提高產出。 訂單爆棚,據知,某廠的優先順序是合約戶、老客戶(其中一百%往來的,又優於部分供應的;且數量控管不能超過去年同期的五至十%);再來是價位相對高的,總要賺點機會財;至於新客戶就拒絕了。 疫苗本質上也是供需,但有其更複雜的一面。在國家層次,是戰略資源,所以中共百般阻撓台灣,詳不贅述。藥廠交易(簽約)對象限政府,是基於商業考量,減少管理及可能爭議的處理成本,其分配原則也不難理解,價格高、需求量大的必然優先,若有人道考量,也是疫情嚴重的先。台灣絕對不是藥廠心中的好客戶,買得不多,價格也不高;在供不應求下,台灣現在想提前交貨、追加數量,談何容易。 以色列買疫苗,就充分發揮猶太人的生意頭腦。以兩倍單價向輝瑞預購,還擔心有「價」沒「量」,賣方不點頭,所以外加只要給足疫苗,就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種,並分享接種者醫療資訊給輝瑞做分析。以色列衛生部長艾德斯坦告訴《金融時報》:「如果沒提這個條件,那些藥廠連看都不會看一眼,只會想先找市場更大的地方,賣出疫苗。」 這已是去年六月的事,時空如在台灣,我們會看到這類場景、熟悉這樣聲音:疫情可控,還花兩倍價?圖利廠商?研發中就先預付款,萬一開發失敗,誰來負責?「台灣變成超大型的臨床試驗」,保護自己的人民?還是照顧國外的生技產業?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疫苗之亂,是一場表演和政治算計。以色列能,台灣能嗎?台灣疫苗採購策略的謹小慎微,是政治(政黨)文化的產物,朝野就一起承擔共業吧!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6-06
出口破兆 vs 舔共、新難向

出口破兆 vs 舔共、新難向

台灣出口連續九個月正成長,三月份更創新高,突破新台幣一兆元。總統和行政院長在臉書分享喜訊,謝謝大家一起拚出好成績,這是可以理解、也不過分的宣達。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10日)晚宣布好消息,台灣3月出口又破紀錄,是史上首次台灣在一個月內出口超過一兆新台幣!(圖擷取自蘇貞昌臉書、路透;本報合成)       三月份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也創了新高,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更精確的說法是「比重」)來到四十四.三%,據此,反對黨和特定媒體見獵心喜射出了兩支箭,分別是舔共說、新南向破功。 第一支箭是口水,第二支是老調,藍委陳玉珍、陳以信去年談過,幾天前,陳以信又提了。 四月十一日,《日經亞洲》援引日本海事中心(JMC)的數據顯示,東協國家二○二○年運往美國的二十英尺貨櫃運輸量首次突破四百萬大關,較上年度增加十六.一%;佔美比重也增至二十一.九%,增加二.三個百分點。其中,近半貨櫃為越南的貨品。與此相反,自中國往美國的貨櫃運輸比重連續兩年走跌。越南網站(Vtv.vn)引述報導指出,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態勢明顯,而越南就是「中國+1」趨勢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一家在中國的台商,產能調整為中國七十%、越南三十%,成品若一樣銷往美國,貨櫃運輸就會呈現上述報導的消長;若原料或零組件繼續由中國供應,則越南自中國的進口也會增加,這可以回應《聯合報》四月十五日「黑白集/『新難向』還在嗎?」所說的「諷刺的是,中國沒推新南向,但東協去年已躍升為它最大的貿易夥伴,超越歐盟和美國」。聯合報黑白集的酸語,若不是刻意誤導讀者,就是不了解供應鏈的錯綜複雜與實務運作。 台灣企業新南向,不外找尋更便宜的生產基地、分散生產基地或市場考量。反對黨檢驗政府新南向的邏輯,錯在於把國家的目標(有其經濟以外的策略性設計)聚焦於或等同企業南向的目的;且選用的KPI無法反映(甚至是誤導)企業南向的成效。 台灣近期對中國的出口增加,是否表示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更深?答案要看出口的內容而定,而且要拉長時間來觀察。如果沒有進口台灣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中國現在自身出口受到的衝擊恐將更大;難說誰依賴誰,何來之舔?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籃子」或「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裡,然後小心看好它」,企業在不同時空自有其彈性或考量,但過度集中終究是風險。新南向,只是企業的另一個籃子,「中國+1」、「中國+N」,不意謂「不要中國」。政府推動新南向時,也有類似務實而不帶情緒的表達。 對於近年來台灣經貿的亮麗表現,以往自認為拚經濟是其強項的國民黨,應當更正面、客觀地應對。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吳海瑞 202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