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這一天相關文章

1989.5.19 民主鬥士詹益樺在總統府前自焚

1989.5.19 民主鬥士詹益樺在總統府前自焚

  1989年5月19日於總統府前自焚殉道的台灣民主獨立建國運動先驅詹益樺。圖/取自鄭南榕基金會臉書,攝影潘小俠   「我願與上帝同在;不願屈服在豬槽下,鬥陣吃饙,作為一個快樂的豬。」在鄭南榕為了爭取言論自由、選擇自焚的那一天,他一位默默無聞、沒有傲人的職業、知名度、學經歷的好友在日記上寫下了這麼一句話。他是詹益樺,1989年5月19日,參加鄭南榕喪禮時,在總統府前自焚身亡,享年32歲。朋友們都叫他「阿樺」,後人則稱他「台灣建國烈士」。 為弱勢者發聲,堅持弱勢者的尊嚴 詹益樺出生於1957年2月22日,嘉義縣竹崎鄉人,曾在鄭南榕的《自由時代》雜誌工作,也在1986年到1989年間,積極熱心地關注各種社運議題,並參與許多黨外運動,包括反對核電的環保運動、農民運動、原住民運動等。 1986年12月2日的桃園機場事件,詹益樺遭軍警毆打,並被監禁在一處軍營十幾個小時。這事件讓他認清國民黨政權的本質。12月3日,他在記者會上表示:「我這一生,絕對不讓這種代誌再次發生在我身上。」這和鄭南榕1988年自囚前所說的「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理路上竟如此巧合。如果這兩段話有共同的關鍵字和關鍵理念的話,那個關鍵字就是「尊嚴」,那個關鍵理念就是「拒絕受辱」。 資深記者范立達,曾寫下他親眼目睹詹益樺自焚的過程,那天是鄭南榕的出殯遊行,群眾從士林廢河道,一路走往總統府,而總統府前也早就架設了大量的拒馬蛇籠,並有大批警力和水車在等待著。當群眾試圖要領著鄭南榕的靈車通過尖銳蛇籠時,和警方間的衝突一觸即發之際,詹益樺身穿寫著「紀念鄭南榕」白色大字的背心,背後寫著「建立新國家」,從人群中不發一語地走到蛇籠前,從口袋中拿出打火機,瞬間他的身上就燃起了熊熊大火。 根據范立達的描述,這場突如其來,完全毫無預兆的意外,使得在場替鄭南榕送 終的群眾都嚇了一大跳,雖然周遭的人很快一擁而上試圖將詹益樺身上的火撲滅,但卻未見效果。被大火團團包圍的詹益樺,奮力往前走了兩三步,就倒在蛇籠綁著「生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魂」的布條上。群眾大聲呼叫警方用水車噴水,然而調整方向和力度數次,水柱卻始終噴不到詹益樺的身上,詹益樺很快就當場死亡。 范立達寫到,這個意外也讓整個喪禮的行程大亂,有不少群眾情緒激動,向詹益樺焦黑的屍體跪拜痛哭,並試圖衝破警方設下的防線,拉開蛇籠。眼看流血衝突一觸即發,後來遊行指揮車大聲要求大家冷靜坐下,而鄭南榕的遺孀葉菊蘭也上前發言,請群眾不要停留在原地,先陪鄭南榕的靈車繼續一起走到火葬場,有部分群眾隨之離開;另有部分群眾選擇持續在廣場靜坐,直到深夜。有人在廣場升起了火堆,為詹益樺之死哀悼,直到隔天清晨,才陸續散去。 如果詹益樺活在今天,他依然是反對者 詹益樺的自焚一直被認為和鄭南榕有高度相關,除了兩人曾經在雜誌社共事之外,詹益樺也曾經說過:「鄭南榕是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我希望自己也成為一顆偉大而美好的種子。」不過他自焚前毫無徵兆,家人和朋友並不知情。後來許多詹益樺的朋友表示,詹益樺是為了台灣獨立的理念而死,他的死是要向國民黨威權政府提出最嚴正的抗議。 後來也發現,詹益樺曾在書信寫道:「我現拿鋤頭時、挑擔時,常思考這些問題:台灣社會上弱者在哪裡?他們被變成弱者是什麼原因?是什麼人造成?是什麼事情演變?我自訂一個方向:跌倒成為弱者的人,我站立那個地方扶起他。」顯示他對弱勢者的無限關懷和支持。同時也可想見,如果台灣真的獨立,而社會弱勢者依然跌倒、依然無法「獨立」,他也會繼續抗爭下去。他生前的好友陳真醫師後來在2004年寫下這段文字:「假如鄭南榕還活著,他會怎麼看待這個早已令人陌生的民進黨,這我越來越沒把握;但如果詹益樺還活著,我敢說:他依然是個反對者。」 2007年5月19日,詹益樺的幾位好友,包括生前曾和他一起參與多項運動的戴振耀、陳婉真、曾心儀等人,組成的「詹益樺追思紀念委員會」,選在嘉義縣竹崎鄉竹崎親水公園為詹益樺立碑及建銅像,碑文寫道:「阿樺最後終於用他的青春和生命來實踐真理,來點燃台灣民主之火。阿樺燃燒生命的火焰,正如提燈照路,在台灣人民心中,持續燃燒生生不熄。」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詹益樺 民報:520前緬懷一個草根兄弟 阿達新聞檔案:詹益樺 文思革:陳真憶友詹益樺之死與造謠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5-19
1777.6.14 美國會通過星條旗作為國旗

1777.6.14 美國會通過星條旗作為國旗

  美國國旗從1777年沿用至今長達240年,這面國旗對美國人而言,有多種意義,大多數時候它還是個人自由的象徵。(圖/擷取自pixabay)   大家現在看到的美國國旗旗面是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構成,左上角還有一個包含了50顆白色小五角星的藍色長方形。50顆小星代表了美國的50個州,而13條間紋則象徵著美國最早建國時的13個殖民地。其實這面國旗已經歷經26次修改,早在1777年6月14日當時國會通過的國旗,只有13顆星,之後每一個州加入合眾國就在國旗上加上一顆星,但是寬條的數目不變。這面沿用240年的國旗紅色象徵勇氣,白色象徵真理,藍色則象徵正義。 美國在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稱「北美十三州」,自1776年1月2日開始,使用一面英國國旗加上13條紅白條紋的旗幟,稱為「大聯邦旗」(The Grand Union Flag),7月4日獨立建國後仍繼續使用。1777年6月14日的大陸會議上,發表了第一面「星條旗」,將原本國旗左上角的英國國旗換成藍底與13顆五角白星,以星星與條紋共同代表州數。後來6月14日成了美國的「國旗日」,紀念國旗的誕生。   (美國第一面國旗在1777年6月14日誕生,當時只有13科五角星,13條紅白條紋。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每當有一個新州加入合眾國,國旗就在接下來的7月4日增加一顆星。美國國旗法規定,國旗只能在7月4日,也就是獨立紀念日這一天更動。1959年,夏威夷成為美國第50州,1960年7月4日啟用50顆星的國旗,使用迄今。 談起這面國旗的起源,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流傳比較很廣的故事認為,第一面星條旗是由女裁縫師貝琪‧羅斯(Betsy Ross)縫製的。1776年初夏,她接待了由華盛頓、羅斯和莫里斯組成的三人委員會的拜訪。華盛頓向貝琪出示了新生的美國國旗的設計圖,並請她趕製第一面國旗。幾天之後,當華盛頓等三人再次登門時,貝琪已經完成了國旗的縫製工作,向他們展示了第一面美國國旗—星條旗。 然而,這只是一個在美國流傳非常廣泛的故事,沒有任何其它文字性或任何方式的記錄可以證明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比較值得信賴的是,這面旗幟是由Francis Hopkinson設計的 。一開始,他設計的美國國旗是要將13顆星安排在旗面的四條帶中(一條水平的,一條豎直的和兩條對角線的)。後來,這一設計方案被否決而未被採用,理由是這樣一面旗幟與英國國旗米字旗如出一轍。對於剛剛從英國那裡獲得獨立的新生合眾國而言,這樣一面旗幟似乎暗示著美國在獨立之後仍然擺脫不了英國的影響。所以在經過修改以後,最終形成了星條旗的設計方案。 美國國旗的使用也有規定,根據《美國國旗法》國旗手持時通常不能以成45度角的方式向某個人或事物致敬,除非作為船旗使用時向外國船隻致敬。這項傳統可能來自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那時各國持旗人被要求以這種方式向愛德華七世致敬。美國持旗人拒絕了這一要求,據說美國代表隊隊長馬丁·謝里丹曾說過「這面旗幟將永遠不會為任何國王低頭致敬」,但這句話的真實性尚不清楚。 無論如何,美國國旗是世界上第一面以國家行政區數量為主題的國旗,影響了後世許多國家將行政區數量納入國旗設計中。因為這樣的設計隱含了團結一致、照顧全體每位國民的意義。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6-14
1938.6.9 蔣介石下令黃河決堤,89萬人罹難

1938.6.9 蔣介石下令黃河決堤,89萬人罹難

  蔣介石下令花園口決堤,淹死大量百姓,這種殘忍手段連日本人也嚇壞了,大罵他是「人類永遠的敵人」。圖/取自網路   史上最殘酷的焦土戰略 1938年的今天,中日戰爭正酣之際,中國戰場發生一件不可思議、而且慘絕人寰的「無差別大屠殺」事件。屠殺工具,不是用槍砲,而是用洪水(將黃河決堤);屠殺對象,則是不分敵我,一切生靈,盡付水淹。而下令屠殺的,則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根據各方紀錄來看,有1200萬人受災,數百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罹難。這只是事件的直接受災人口,還不包括洪災過後的「河南大饑荒」(1941-1943,與洪災有因果關係)導致的兩、三百萬人罹難。在歷史上,這起大屠殺被稱為「花園口決堤事件」。 「花園口決堤」的決策緣起,遠因是中國古代(如戰國、三國)的水攻之計,近因則是國民政府在抗戰奉行的「焦土政策」,這是抗戰三大戰略(焦土抗戰、全面抗戰、長期抗戰)之一。它的配套是「堅壁清野」,務必讓日軍在佔領區拿不到任何好處。這就意味著,要搶在日軍之前,對它準備棄守的區域燒光(如1938年長沙大火)或毀光(如1938年花園口決堤)。「焦土抗戰」固然陳義悲壯,但當時已被譏為「不抗戰而焦土」;而且產生邏輯的背反(在「抗戰是為了拯救中國人」的前提下,可導出「殺中國人,是為了救中國人」,或「為了救中國人,必須殺中國人」的荒謬推論)。更恐怖的是,它是透過加害同胞的手段來加害敵人,而且完全沒有比例原則可言。 「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最大諷刺 以花園口決堤事件而言,日軍傷亡不多,只有數千人溺死,中國卻有近百萬無辜百姓死亡;國府希望「以空間換取時間」,阻卻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從河南的鄭州南進湖北的武漢(抗戰初期的臨時首都)。然而事實證明,國府所換得的時間相當有限,因為黃河決堤後,日軍仍繞道西進,陸續增兵,6月18日即下達漢口作戰準備命令;等兵力集中,更在8月22日下達漢口作戰命令;經兩個月激戰,10月27日攻下武漢三鎮。這區區兩個月(6月至8月)就是國府換得的時間!為了這兩個月,中國百姓付出無比慘重的代價,而且禍延到1940年代還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早於抗戰之前和之初,中國就有多人倡議焦土作戰,代表性人物為桂系的李宗仁。及至抗戰發生,就有多人先後向蔣介石建議水攻,例如陳果夫建議在武陟決堤、陳誠建議在黑崗口決堤等;甚至連德國軍事顧問團總顧問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也參上一腳,向蔣介石建議在黃河做「有計畫的人工泛濫」。可見這不是蔣介石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國民政府一群高參、高將獻策的餿主意(最後獻策的是程潛),而他們都知道會淹死大量的老百姓。 根據參與者的相關憶述(如《熊先煜回憶錄》),決堤的決策始末是由程潛(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後來投共)向蔣介石請示,蔣介石核准;第八師(程潛所轄)師長蔣在珍採納參謀熊先煜的建議,決定在花園口決堤,並命熊先煜主持決堤工程,利用炸藥炸開黃河堤口。 慘絕人寰的災區景象 根據統計,黃河決堤後,蔓延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共44縣。罹難人數並無定論,一般採用89萬人的數據,這是經過實地調查和合理推估的。但在數字背後,真實的受災情形更令人心驚。1947年河南省社會處輯印的《河南省黃泛區災況紀實》如此描述:「泛區居民因事前毫無聞知,猝不及備,堤防驟潰,洪流踵至;財物田廬,悉付流水。當時澎湃動地,呼號震天,其悲駭慘痛之狀,實有未忍溯想。間有攀樹登屋,浮木乘舟,以僥倖不死,因而僅保餘生,大都缺衣乏食,魂盪魄驚。其輾轉外徙者,又以饑餒煎迫,疾病侵奪,往往橫屍道路,填委溝壑,為數不知凡幾。幸而勉能逃出,得達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艱苦備歷,不為溺鬼,盡成流民…因之賣兒鬻女…而人市之價日跌,求售之數愈伙。於是寂寥泛區,荒涼慘苦,幾疑非復人寰矣!」 另一段提到留在黃河泛濫區的災民:「迫於饑饉,無暇擇食,每多以含毒野菜及觀音粉爭相充饑。草根樹皮,亦被羅掘殆盡。糠秕雜食,反為上饌。食後面目浮腫,肌膚綻裂;或便秘脫肛,伏地慘呼…並有以枝掏取腹糞,俾免秘結脹死。」這還不是最慘的(也許筆下仍有保留),之後的河南大饑荒,就連人肉、糞便也吃了。 從上述可知,花園口決堤,老百姓所受的苦難,淹死只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逃難死、病死、餓死、毒死、買賣人口、吃人肉等慘絕人寰現象。許多災民顛沛流離逃到陝西,因而陝西淳化縣(在咸陽北方)也流傳一首歌謠:「蔣介石扒開花園口,一擔兩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 雖然凶手是國民政府,但對災民也不能袖手不管,因此仍有賑災行動。圖/Public Domain 國民政府水淹百姓,給了日軍難得的宣傳機會:宣傳敵人殘忍,也宣傳自己仁慈。圖/Public Domain 人類永遠之敵:蔣介石 至於造成花園口決堤的主凶(國民政府)和從凶(日本),則在第一時間相互指控。日本國內的報紙以斗大標題寫道:「人類永遠之敵‧蔣介石」、「黃河潰決濁流滔滔,支那良民數十萬水葬」,並說「皇軍勇敢盡力救濟災民」。然而日軍的救濟只是杯水車薪,蜻蜓點水而已,他們的目的是打仗,而非慈善。而且花園口決堤,是因日軍侵華而起,日本完全沒有因果和道德上的豁免權。 國民政府更為誇張,第一時間就賴給日軍,說是日軍轟炸所致,作賊的喊捉賊。不過這話騙得了非災民,騙不了災民,上述〈蔣介石扒開花園口〉就是一例。1944年,好萊塢導演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為美軍拍攝的系列宣傳片《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第七部的〈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已顯示是中國方面決堤。1965年中國電影製片廠出品(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監製)的〈中國之怒吼〉也承認:「日本要想向鄭州進攻的時候,中國就把黃河南岸的堤炸開」,並直言「這也是焦土抗戰的一種方法,當地人民依然受到重大的犧牲」。然而這畢竟是傷天害理的極致,到了1982年,參與決堤的魏汝霖發表〈抗戰時期黃河決口紀實〉一文,不知出於何種考量,索性把謊言扯到底:「故災區人民,扶老攜幼,均平安逃至平漢鐵路豫西地帶。政府分發大量救濟金,非但無任何人員傷亡,即豬狗牛鷄都隨人走避,並無損失。」 戰爭考驗人性,沒有最瘋,只有更瘋 李敖的《蔣介石評傳》,則提到他有一天跟一位曾經當台籍日本兵的政大日語教授陳文忠夜談。花園口決堤時,陳文忠正以陸軍通譯官身分,在河南省的日軍部隊中,為日軍司令官做翻譯,「據陳文忠說,當時他半夜醒來,發現水深及膝,才知道黃河決了堤。李敖問他日本人有沒有想到中國人會炸堤?他說日本人早就想到了,但日本人判斷,要淹死日軍三個師,中國老百姓至少要死三百萬,蔣介石不會這樣殘忍。殊不知日本人判斷錯了。蔣介石的殘忍,固大出日本鬼子意料之外也。」 花園口決堤事件,證明戰爭的瘋狂沒有極限。二次世界大戰,國民政府水淹千萬人口,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日本政府甚至喊出「一億人玉碎」的口號,都是沒有最瘋,只有更瘋。但激情過後,理性總會抬頭。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花園口決堤這一「以百姓為芻狗」的事件,絕跡於各級教科書。但為了宣傳蔣介石抗日的功勞,某些場合又不得不透露一點。無論如何,絕大部分國人不知道這段史實,因而蔣介石能安穩的接受「民族救星」的封號受人膜拜,而他和國民政府那段「水淹民族」的歷史,也就湮沒不彰了。 〈中國之怒吼〉紀錄片(影片取自網路,從47:00開始提到花園口決堤事件) 延伸閱讀 花園口決堤事件(維基百科中文版) 黃河決壞事件(維基百科日文版) 花園口決堤真相揭密(熊先煜口述)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6-09
1989.06.04 悼!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

1989.06.04 悼!六四天安門血腥屠殺

  1989年6月5日王維林阻擋坦克行進的畫面,被認為是20世紀標誌性的照片。圖/取自網路   下落不明的坦克人 六四事件在今天踏入28周年。1989年的今天,解放軍坦克車開進天安門廣場,血腥鎮壓示威學生震驚全球,被稱為「六四事件」或「天安門事件」,示威民眾一度高達百萬人,面對群起抗爭,北京當局選擇進行一場血腥大屠殺驅散群眾。而在中共刻意封鎖下,光是死亡人數訊息便從數百人至數千人都有,保守估計死亡人數破3千人。 解放軍坦克開進天安門廣場,讓人記憶深刻且驚悚的畫面之一,便是用肉身擋住18輛坦克車去路的王維林,獨自阻擋坦克隊伍行進的過程,隨即為國外媒體記錄下來。很快地,「坦克人」相關照片和影像隨即在國際間各大報紙頭版與新聞媒體廣為流傳和引起討論,並被視全世界反對壓迫的象徵。 王維林至今仍下落不明。1998年4月,美國《時代雜誌》以「無名的反抗者」將他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物之一,而擋住坦克車的照片也被認為是20世紀指標性的照片。 30萬兵力鎮壓和平抗爭 1989年4月15日,曾被迫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的改革開放自由派人士胡耀邦猝逝,北京學生以悼念名義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在一些大學生的主導下,悼念活動轉變為要求對抗通貨膨脹、求職困難以及解決中國共產黨高層腐敗等問題;之後的訴求還包括「政府問責制」、「新聞自由」以及「言論自由」,聲勢最浩大時共有超過100萬人參與。 隨著示威活動不斷升級擴大,鄧小平、數名中共元老,和李鵬、喬石、姚依林3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召開會議,同意實施清場以「結束暴亂並且恢復首都秩序」,並允許「使用任何手段」,隨即調動解放軍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而學生廣播則不斷呼籲軍隊放棄使用武力,並且提到:「我們是和平請願,是為了祖國的民主自由,為了中華民族的富強,請你們順從人民的意願,不要對和平請願的學生採取武力。」最終解放軍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並實施清場。 之後,中國政府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區進行的抗議活動。清場過程中,軍隊在木樨地進行屠殺,向沒有持有武器的群眾開火,廣場也有學生堅持不退。士兵開始以棍棒、槍托和刺刀強制驅散群眾,死傷難以估計。 屠殺平民、封鎖資訊、秋後算帳 6月6日,中國國務院官員召開記者會,發言人袁木表示「初步統計」包括部隊士兵、大學學生、「非法份子」和「誤殺群眾」在內,有近300人死亡。袁木還提到,有5,0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士官和士兵受傷,而包括違法暴徒和圍觀群眾在內、有2,000名平民受傷。這種鎮暴者比民眾的受傷人數還多的說法,殊難令人置信。但中國官方嚴格管制相關訊息,實際死亡人數不斷有所爭辯,從數百人到數千人之說都有。 而同時,中國政府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的事件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到國外。教科書幾乎沒有任何相關訊息,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搜尋「六四」或者是「天安門」等相關詞語,則只會提供經過審查後的結果。對於中共處理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殘暴手段,所有自由世界的國家,莫不義憤填膺,同聲譴責。 中國官方屠殺學生後,共產黨領導高層更發起了長達一年半的整肅行動,以「嚴格處理內部強烈傾向資產階級自由化道路的黨員」,也就是剷除同情天安門廣場示威群眾的黨內人士。根據相關報導,有將近4萬名中國政府官員被調查其在抗議期間的作為。其中,先後擔任國務院總理和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度被認為是鄧小平接班人的趙紫陽,因六四事件中,同情學生和反對武力鎮壓,而招致鄧小平、李鵬等人不滿,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職務,最終在軟禁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15年,2005年逝世。 雖然過了28年,但在台灣、香港每年都有相關紀念活動,人權團體疾呼捍衛自由與良知。但中共不僅不願面對真相,反而一直打壓、掩蓋;不過即便打壓再嚴重,也無法阻止人民對人權、自由的追求。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6-04
1626.5.30明朝發生「京師大爆炸」,原因至今成謎

1626.5.30明朝發生「京師大爆炸」,原因至今成謎

  1626年明朝北京王恭廠火藥庫發生一起強烈爆炸案,並有蕈狀雲的描述。圖為蕈狀雲的示意畫面。圖/pixabay   將近400年前的今天,早上巳時(9點到11點),大明帝國首都北京發生一起超嚴重、也超詭異的爆炸案,死傷數萬人,時人描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室平沉」,而且屍落如雨,宛如世紀末災異。它的起因至今未明,有人說是地震、龍捲風、隕石、火藥庫爆炸,還有人懷疑是外星人幹的。 炸出蕈狀雲,掉下碎屍雨 由於當時是明熹宗天啟年間,不忠不賢的魏忠賢專擅朝政,「天啟」變成「天變」,皇帝下詔罪己,發庫銀賑災;但魏忠賢不甩「天變」之說,仍繼續其恐怖專政,迫害忠賢。18年後,北京改朝換代,大明帝國滅亡。 後人將這起爆炸案,和數千年前的印度死丘(摩亨佐達羅)事件、1908年的西伯利亞通古斯大爆炸,列為世界三大不可思議爆炸事件。其實,不管是情節不可思議的程度,或罹難的人數,京師大爆炸都遠遜於印度死丘事件,但高於通古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已經可以確定是來自外太空的天體撞擊。 京師大爆炸發生於明熹宗天啟六年五月初六,也就是端午節的隔天。因為發生在王恭廠火藥庫一帶,所以又稱王恭廠大爆炸、天啟大爆炸。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場爆炸確有其事,不僅民間有第一手報導(《天變邸抄》),朝廷也有第一手記錄(《明熹宗實錄》)。民間報紙《天變邸抄》(為了這起事件而出刊)如此描述: 「天啟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時,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從東北方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蕩。須臾大震一聲,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室平沉。東自順城門大街,北至刑部街,長三、四里,周圍十三里盡為齏粉,屋以數萬計,人以萬計。王恭廠一帶,糜爛尤甚,殭屍層疊,穢氣熏天,瓦礫盈空而下,無從辨別街道門戶。傷心慘目,筆所難述…遙望雲氣,有如亂絲者,有五色者,有如靈芝黑色者,衝天而起,經時方散。」 又說:「欽天監占語曰:『候得五月初六日巳時地鳴…占曰:地鳴者,天下起兵相攻,婦寺大亂…』魏忠賢謂妖言惑眾,杖一百,乃死。」(按,婦寺是指宮中女色和宦官,魏忠賢是宦官,故殺欽天監) 「大殿做工之人,因是震而墜下者約有二千人,俱成肉袋。」 「粵西會館路口,有蒙師開學童子三十二人,一響之後,師徒俱無蹤跡。」 「所傷男婦俱赤體,寸絲不掛,不知何故?」 「長安街一帶,時從空飛墮人頭,或眉毛和鼻,或連一額,紛紛而下。」 「震後有人來告,衣服俱飄至西山,掛於樹梢。昌平州教場中衣服成堆,人家器皿、衣服、首飾、銀錢俱有。戶部張鳳達使長班往驗,果然。」 「德勝門外墮落人臂、人腿更多。」其餘茲不詳列。 這些描述有幾個重點:一、爆炸之前,曾出現「有聲如吼」、「灰氣湧起」、「地鳴」等異象,感覺上像地震。如果是火藥庫爆炸,不可能事先出現異象。二、但其他描述,又很像火藥庫的爆炸所致;特別是「有如靈芝黑色」(蕈狀雲),更是強烈爆炸的畫面,不可能是地震景象。三、所傷男女全部赤裸,寸絲不掛,或許可解釋為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所致;但衣服都飄到西山(單一方向),這在物理學又很難解釋。 民間疑天譴,官方疑奸細 《天變邸抄》還有一些神異敘述,將此事件牽連到火神、土地神、神人等,是否牽強附會,不得而知。相形之下,《明熹宗實錄》就比較簡要:「王恭廠…有聲如霹靂不絕,火藥自焚,煙塵障空,椽瓦飄地,白晝晦冥,西北一帶相連四五里許,房舍盡碎…據奏:塌房一萬九百三十餘間,壓死男婦五百三十七名口。」這537人是指壓死人數,因為那是全屍,便於計數;至於被炸得體無完膚者,可能是因為難以統計,朝臣就不報了。 至於這場災變的原因,從《天變邸抄》的「天變」一詞來看,顯然是把它歸於超現實的因素,也就是「天」;至於官方,幾位官員如楊所修(吏科都給事中)、王業浩(掌道御史)等,奏摺上則說「疑有奸細私焚火藥」,也就是導因於陰謀論。官方和民間的兩套說法很有意思。這些官員當然不能講「天變」(白的解釋,就是老天爺對天子不爽),否則一定人頭落地;講奸細,無意中可以做球給「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他所指揮的東廠最喜歡「抓奸細」了。但民間已對當時的黨爭(東林黨vs.非東林黨)、宦官亂政非常反感,因此樂於將災變導因於天怒,用來批判朝政敗壞。 然而,壞人總是不見棺材不流淚,當人在使壞的時候,最無感的字眼就是「天」。所以「天變」云云,看似振振有詞,其實是非常微弱的抗議。不過世事難料(或者天意難料),就在京師大爆炸隔年(1627),熹宗卒,思宗(崇禎)繼位,一個貢生錢嘉徵做了滿朝進士都不敢做的事: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導致魏忠賢被流放,不久自盡,遺體任人千刀萬剮。固然天意幽微,但昏君和賊臣都在京師大爆炸的隔年,於三個月內相繼死亡,這是純屬巧合嗎?甚至於,大爆炸過後18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自縊煤山,明朝滅亡,是否也跟大爆炸將北京的「王氣」炸毀有關呢? 京師大爆炸的原因離奇,一方面,王恭廠火藥庫是真的炸了;二方面,根據當時的描述,火藥庫爆炸又好像不是原因(或第一因),而是結果(或第二因)。這事件如果在今天,換成在民主國家,早就大書特書了;但如果在中國,第一時間一定封鎖新聞,2015年的天津「八一二爆炸事件」就是一例,中國對災難事件的處置,往往牽扯到政治考量,原因本來就不易明朗;何況當時明帝國內憂外患,官民說法或有隱晦、或有過度,難究全貌,甚至難徵實情,導致後人猜疑至今,成為永遠歷史之謎。 延伸閱讀 王恭廠大爆炸座談會(科學月刊)(以科學觀點探究,特別推薦) 明朝天啟皇帝與王恭廠核子試驗事件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5-30
1963.5.28台獨第一烈士陳智雄從容赴義

1963.5.28台獨第一烈士陳智雄從容赴義

  陳智雄因推動台獨運動被以「二條一」處決,但拒絕上訴,1963年5月28日從容赴義,是第一位因台獨案犧牲的烈士,死前仍高喊「台灣獨立萬歲」。圖/林冠妙攝於台灣聖山   「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雖然雙腳銬著腳鐐,一路被拖向刑場,雖然嘴巴被塞了抹布,鐵絲刺穿了雙頰,但他昂首挺立,視死如歸,不斷高喊「台灣人民萬歲!台灣獨立萬歲!」,因拒不下跪,士兵用斧頭砍掉他的雙腳掌,1963年5月28日凌晨,一聲令下,陳智雄從容就義,他因投身台灣獨立運動,被中國國民黨「二條一」槍決,處死時仍正義凜然高呼「台灣話就是我的國語」、「生為台灣人,死為台灣魂」,是「台灣獨立運動第一位烈士」。 精通六國語言 日本派駐印尼外交官 陳智雄,日治時期1916年2月18日生於屏東(阿緱廳),高中時期赴日求學,考進東京外國語大學荷蘭語科,大學畢業後任職日本外務省,太平洋戰爭期間,因精通台語、中文、英語、日語、荷蘭語及馬來語等六種語言,被調派到印尼擔任翻譯,成為日本駐印尼的外交官,二戰結束後,留在印尼蘇門答臘從事珠寶生意,並與一荷蘭籍的印尼女子結婚。 1942年,日軍占領荷蘭屬地印尼爪哇島,1945年8月二戰結束,日本戰敗,殖民地紛紛爭取獨立,荷蘭意圖重掌印尼,1945年10月,蘇卡諾(Sukarno)領導的印尼獨立軍,向荷蘭殖民統治發動獨立戰爭,在日本殖民地台灣出身的陳智雄,目睹印尼人民遭荷蘭殖民統治的悲慘境遇,同情之餘,也挺身義助,不僅在荷籍妻子的掩護下,暗中將日軍遺留在印尼的大批軍火交給蘇卡諾,還親自組織訓練突擊隊,和荷蘭軍隊作戰,冒死援助印尼獨立運動。 參與印尼獨立戰爭 蘇卡諾親頒榮譽勳章 陳智雄因此遭荷蘭軍政府逮捕,並囚禁了一年,1949年,印尼宣布獨立,蘇卡諾擔任首任總統,1950年,蘇卡諾親自頒發榮譽國民勳章給印尼人稱「台灣之虎」(Harimau Taiwan)的印尼開國英雄陳智雄。 見證、參與印尼獨立運動的奮鬥過程,激發陳智雄台灣獨立的意識,他為了印尼人民槍林彈雨,更要為台灣同胞出生入死,他決定,獻身台灣獨立運動,並因此結束十年的婚姻,離開妻女,奔走東南亞,靠著在印尼從事貿易的人脈網絡,積極為台獨運動建立外交關係,就此踏上台獨這條不歸路。 任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東南亞巡迴大使」 二二八事件後,在日本的廖文毅結合台灣人團體推動台灣獨立,1950年在東京成立「台灣民主獨立黨」,1955年,廖文毅以黨主席身份,參加在印尼萬隆召開的29國亞非會議,在陳智雄的籌劃下,蘇卡諾親自到機場接機,並以21響禮砲元首禮迎接廖文毅,廖文毅的聲望及台獨運動推向高峰。 陳智雄的女兒陳雅芳2014年6月從印尼來台,到台灣聖山緬懷遭中國國民黨槍決的父親(左2 )圖/民報(資料照) 1956年,「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陳智雄再與海外台灣人努力促成,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邀請廖文毅以「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大統領」身分參加獨立慶典,1958年2月,陳智雄受邀出任「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東南亞巡迴大使」。 國共施壓被逮入獄 淪空中人球獲瑞士護照 陳智雄縱橫東南亞,積極推動台獨運動,引發蔣政權及中國的疑忌,並向日本、印尼施壓,1957年,在中國共產黨壓力下,親共的蘇卡諾政府逮捕陳智雄,他的老戰友印尼獨立軍東爪哇指揮官穆拉迪,原本要發動軍事政變去救人,被陳智雄勸阻,「不能為了他一個人,讓印尼人流血」,他在獄中寫了封信給蘇卡諾,回憶彼此的革命情感,穆拉迪也衝進總統府,大罵蘇卡諾忘恩負義,蘇卡諾自知理虧,2天後就放了陳智雄,遣返日本。 不料,日本也在蔣政權施壓下,拒絕他入境,以護照問題強制遣返印尼,印尼也持相同理由拒絕他入境,陳智雄就在東京和雅加達之間往返,當了整整半年的「空中飛人」,還躍上國際版面,直到他在飛機上遇見一位瑞士國會議員馬汀,經由他的協助,安排他以政治難民身分到瑞士居住,1958年陳智雄順利取得瑞士護照,以瑞士公民身份前往日本,繼續遊說各國、積極推動台灣獨立運動。 國民黨特務綁架回台 二條一唯一死刑拒上訴 蔣政權容不下台獨勢力,極盡各種手段要瓦解消滅,1959年,陳智雄被中國國民黨從日本綁架回台灣(有一說為引渡回台),引發日本台獨運動者強烈抗議,透過媒體報導,祕密逮捕的事東窗事發後,蔣政權才被迫放人,也一度想以優渥的條件收編他,安排擔任台灣省政府參議的職務,但他悍然拒絕。 陳智雄的女兒在父親遭中國國民黨槍決後50年才拿到遺書。圖/取自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網站 1961年,陳智雄在屏東故鄉認識了台大畢業的蕭坤旺和戴村德等人,組織了「同心社」,往返的書信在中國國民黨特務的天羅地網下被攔截,三人遭調查局逮捕,送交警備總部後,歷經酷刑逼供,仍堅不招供,1962年8月,陳智雄被以唯一死刑的《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二條一)起訴。 堅稱台語就是國語 生是台灣人 死是台灣魂 「在海外參加叛國組織,回國後又組叛亂團體,背叛國家民族,你還不知悔改?」,陳智雄毫無懼色、堅定的以台語回話,「國民黨傷天害理,要悔改的是國民黨」,軍法官喝令他用「國語」回答,陳智雄正義凜然高呼「台灣話就是我的國語,我說的句句都是國語」、「生是台灣人,死是台灣魂」,最後,蕭、戴兩人各判8年,陳智雄則是處以死刑。 被國民黨扣壓50年的遺書:我是為台灣人而死 1963年5月28日清晨,陳智雄從青島東路的軍法處看守所,被押往馬場町槍決,赴刑場途中,他不斷高喊「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吶喊聲劃破寂靜,不斷迴盪,當年的獄友施明雄回憶,因陳智智高喊「台灣獨立萬歲!」,獄卒用抹布塞住他的嘴巴,再以鐵線鑿穿臉頰,阻止他叫出聲,任憑鮮血狂流,不但不敲開他的腳鐐,不讓他昂首挺立,有尊嚴的走向刑場,反而一路拖行,但他視死如歸,拒不下跪,士兵拿斧頭砍斷他的雙腳掌,一聲令下,陳智雄,從容就義,享年47歲。 直到2013年3月,陳智雄的女兒陳雅芳,才從中華民國政府的手中,接到被扣壓了50年父親的遺書,遺書上寫著他三名兒女的名字和地址,還有短短的幾個日文字:「私は台湾人の為に死す」(我是為台灣人而死)。 【參考資料】 聽革命家的歌:革命家陳智雄傳/湯瑪仕(前衛) 維基百科:陳智雄 維基百科: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 「台灣獨立運動第一位烈士」陳智雄/林銘顯編 陳智雄的台灣魂/劉重義 視死如歸的台獨第一烈士陳智雄/南方快報 51年了,敬你,台灣獨立第一烈士「陳智雄」/張智程 泣 台灣獨立先烈──勇者的畫像 陳智雄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5-28
1942.5.8八田與一遇難

1942.5.8八田與一遇難

  八田與一 圖/呂自揚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之父」,一個台灣人耳熟能詳,且姓名列入台灣歷史教材的日本人,也是許多台灣人紀念的一位優秀水利工程師,就在75年前(1942年)的5月8日,因為「大洋丸」船難結束了他56歲的一生。 從24歲以帝國技術官僚身分進入台灣總督府工務課擔任技手開始,八田與一的足跡不僅踏遍這島嶼的許多地方,甚至也曾以他水利工程專業的身分,至「滿州國」、日佔時期的海南島等地實地勘察,更曾應主政福建的陳儀之邀任「總顧問」,前往中國福建考察並提出建議。長途旅程對這位意志堅定的工程師而言,似乎並不是什麼難事。 當時已是總督府勅任技師八田與一是年三月,被軍方派往菲律賓從事有關棉作灌溉施設等事。未料,這次搭乘的大洋丸卻在旅程中遭美軍格倫迪亞號潛艦USS Grenadier發射魚雷擊中並爆炸起火,在8點40分沉沒;八田與一逃生不及罹難。 6月10日,在一個月後,日本山口縣萩市的漁船「第二睦丸」(安藤晃)在海上尋獲八田遺體;於荻市火化後,骨灰由赴日善後的白木原技師在6月21日護送回台灣。七月初,在台北東本願寺舉行家祭,7月16日 在總督府為其舉辦追悼禮(府祭),七月下旬葬於烏山頭水庫旁,嘉南大圳組合在其銅像前舉辦追思會。 曾是八田下屬的宮地末彥在36年後,回憶了這場奪走800多條人命的這場東支那海的船難片段。而他所描述的,這也可能是八田此生生命最後時刻共同遭遇的光景: 「5月 8 日的黃昏,護航的軍艦開始折回。六時三十分為慶祝日軍攻陷菲律賓的科里幾多要塞,慶祝的餐飲附上紅豆飯和清酒一壺,用餐之後換上輕便服時,突然感覺船尾激起近距離像落雷的巨響和猛烈的震動,我們三人緊急返回船艙,手拿救生衣,在慌忙之際,第二枚魚雷已命中船尾,而一團火球正在燃燒著」。 「由於魚雷的爆炸而引起火災,有的船客認為遭遇艦砲射擊而潛入船艙,有的逃上甲板上搶搭救生艇。驚覺一看,在我身後的兩位同伴已經不知去向了」。 「…雖然落日之後周圍已經呈現黑暗,但是船燈顯示大洋號還半斜浮在海面。一直等待,緊抓著救生艇,可是誰也沒有把我打撈上來,只能靠著自己力量想要從船的兩側爬上去,但是兩手緊握船繩卻爬不上來,接著想要兩腳用力跨過船邊,也使不上力。大浪來襲的時候,想身體會浮上來,故等待大浪再次來襲,靠著大浪的推力,渾身使勁的想要跳上救生艇,卻還是掛在船的側邊。之後,像夢中一樣,潛入救生艇的底部。而在那時發現大洋號的船首也垂直的往海底下沉消失」。 9 日上午十時左右,已回航的護航艦隊,也緊急折回來擔任護航,而將附有繩梯的救生艇一一卸下,爭先接下梯子,飛踏上去,而踏上艦艇時,船上的士兵遞上一杯威士忌的酒,是我終生難以忘懷感激的味道。隔天 10 日在長崎登陸之後聽聞被救起的人員大約 300 名,而八田先生、湯本先生、市川君已經不能再相會了」。 八田與一在台灣時,或可從農業的增長與銅像的設置,感受到台灣人對他的尊敬以及友誼。但他沒有料到會有這樣的意外發生,終究他是一個人道思想的主張者。而當他長眠在他所愛的台灣這塊土地,就在烏山頭水庫旁。而他恐怕更沒料到,在台灣人年年為他追思,已連續多年後,竟然自己的塑像,會遭到政客橫遭斷頭。而在他逝世75週年的這一天,追思日又成為了銅像的「復活日」,生與死、存在與不存在間,讓人體驗到當今世道之無情,與有情。 紀念八田的儀式在他過世後年年不輟,縱使在國民黨的兩蔣治下,也沒有對此嚴禁或暴力阻擋。《愛台灣的日本人》作者古川勝三在1983年寫道:「…日本人離去後,日本人的銅像或墓陸續被破壞中,嘉南的人們卻購買花崗石,在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建造日本式的墓石,置於八田技師的銅像後方。自此,每逢八田與一的忌日,嘉南的人們便從烏山頭水庫一齊放水,並每年為這位一直愛嘉南的大地與農民的年輕技師舉行追悼會,以懷念其功績」。 被歌頌「土改」的蔣介石對於嘉南平原的景緻,其實興趣缺缺,鮮少留下他在南部接觸農民的紀錄,一來此地與其家鄉的秀麗畢竟不同,只要他的黨能控制那些農民,他對於反攻大陸的熱忱始終是大於對當地農民的救贖:對照於老蔣,蔣經國至少在行政院長任內曾巡視烏山頭水庫,甚至還在此地有行館。他不可能沒聽過八田與一,否則也不會建議與肯定當地發展觀光。紀念八田的事,在蔣經國的任內,嘉南農田水利會於1981年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新設臺座,置放八田銅像。每年5月8日八田的忌日,水利會都會在烏山頭水庫八田塚前舉行追思會,而在日本的「八田之友會」也都會組團前來烏山頭水庫參加追思會,追悼八田。 而到了李登輝總統任內,當地人追思八田感情的自然流露,不太需要再顧忌什麼,不僅是台日友好,也早已視他為「台灣人」、「本地人」一分子,相信他與投水的妻子外代樹,會繼續守護著他們的家園。1999年台南官田的慈聖宮感念八田與先民攜手打拼建設水庫與水路,更在寺廟內設置八田與一紀念室,並請國家薪傳獎大師施至輝雕刻木雕像紀念八田與一。 到了阿扁執政時期,八田與一的故事因為《台灣論》等書出版,以及教材的普及,更加地廣為人知。2007年7月12日,陳水扁總統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由駐日代表許世楷代表陳總統頒贈,八田與一的兒媳八田綾子與孫子八田陽一代理接受;一紙褒揚令讓紀念八田與一達到前所未有「官史」高度,也彰顯八田對台灣的貢獻已成「台灣共識」的一部分。 而馬英九在2008年上任總統前的5月8日,也前往參加追思會,隔年擔任總統後並再度參加追思音樂會。馬雖自稱是對日本「就事論事」,但也不敢扭曲或翻轉這一段歷史,八田與一園區建設在地方的努力爭取下也告完成。馬英九4年4度參與追思。在園區落成當時這樣說:「…八田技師堅持『此一工程不僅為日本人、也為台灣人做』,終使嘉南地區的灌溉問題獲得解決,八田技師對台灣無私的奉獻與付出,因此特別令人感念」。 他還說到,八田技師具有的人格特質與行事風格,包括:正直、善良、勤奮、誠信、進取與包容,這與台灣人民所擁有的核心價值相當一致,所以對這位於台灣貢獻極大的日本友人,我們應該將他當成台灣人一樣來對待。 「我們也不能否認過去日本統治台灣的50年中,部分建設確實對台灣有貢獻」。馬的說法告訴大家,「歷史不容扭曲」。而台南市長賴清德指出,斷首事件,不但不讓台日之間受到衝擊,反而是雙方的感情更堅固。統派屁孩般的斬首行動,不過是幼稚、無理取鬧而已。若他們去查查中國「百度」,八田與一的條目也是幾乎全面肯定,只是把烏山頭水庫改為「當時中國」而已。 不管現今馬英九怎麼拗,怎麼幫中國新黨統派的荒謬行動護駕,硬把蔣介石的農民政策與「貢獻」拿出來和八田比較,或者園區完成後,他已不再去出席追思活動,而是改派蕭萬長、吳敦義等副手參與。但作為他所自稱的「新台灣人」,恐怕也無法否認自己理解台灣歷史後,進行政治表演時曾經的真情流露。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八田技師遇難記と烏山頭水庫建壩軼事 總統參加「八田與一系列活動—烏山頭水庫路跑」活動及「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啟用典禮」 台影新聞史料:蔣院長訪問南部地區 維基百科:八田與一 日本人は知らない!台湾の教科書に載っている日本人 李登輝氏「日本人の精神」全文(産経新聞朝刊 平成14年11月19日(火) 国際欄) 台湾の水利事業に尽くした故八田與一氏 危機時代乗り切る指針 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 八田與一銅像修復揭幕 長孫盼傳承到後世 日媒關切八田與一被斷頭 總統府:應受法律制裁 誰砍了八田與一的頭?統派成員李承龍臉書驚人自白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5-08
1952.4.28《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

1952.4.28《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

  1951年日本與同盟國於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簽訂《舊金山和約》。圖/Wiki, Public Domain 台灣的地位和主權問題,直至今日各方討論仍不曾間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的日本放棄對台澎的一切權利和名義,此承諾明文記載於日本與二戰同盟國成員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今天是該和平條約正式生效滿65年的日子,一直以來地位陷於爭議之中的台灣,未來會走向何方? 舊金山和約的簽訂 二戰結束後,日本與48個同盟國代表於1951年9月8日簽訂《對日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簽約地點位於美國舊金山的戰爭紀念歌劇院,故通稱「舊金山和約」,目的是解決日本戰敗投降後的政治地位、以及戰爭責任所衍生的各種問題,並於隔年1952年4月28日,即65年前的今天正式生效。和約起草人為美國國務卿顧問杜勒斯(John F. Dulles, 1953–1959),和約除了以英文書寫的正本之外,另還有日文、法文、西班牙文等語言的正式譯本,但未有正式的中文版本。 時常被學者拿出來討論的和約第二條聲明,日本承認朝鮮獨立,並放棄台灣、澎湖、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地的主權。和約第二條並提到,「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但當時並無明確指出日本放棄之後,誰來獲得這些「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all right, title and claim,權利即包括主權)。這不是和約忘了寫,而是故意不寫,符合國際社會對台灣法理地位的真正主張,也就是「台灣地位未定」論。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舊金山和約》簽訂時,當時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抗之勢剛剛形成,「誰代表中國」各說各話,因而兩個「中國政府」都沒有簽署《舊金山和約》。後來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並於第五條承認《舊金山和約》中這些中國的相關權益;至於未簽署《舊金山和約》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是全面否定,指該和約是非法的、無效的、絕對不能承認的。 1952年4月28日(台北時間下午三時,也就是《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前七個小時),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在台北賓館簽訂《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又稱《台北和約》,明定雙方之間的戰爭狀態自和約生效起終止,並承認日本已在《舊金山和約》放棄對台灣、澎湖、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 不過,該和約已於日本1972年9月29日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失效。但是失效後,台灣地位依舊未定。因為日本和美國都很清楚的表明「台澎不再是日本的」,這在國際條約寫得很清楚;也很技巧的暗示「台澎是誰的?不過問」,這就留給台灣住民自決最大的空間。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舊金山和約 維基文庫/舊金山和平條約 維基百科/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延伸閱讀】 舊金山和約與台灣主權歸屬問題 舊金山和約生效64週年 談台灣、澎湖及南海主權問題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4-28
1986.4.26 史上最重大核災:車諾比事件

1986.4.26 史上最重大核災:車諾比事件

  距離車諾比核電廠最近的小鎮普里皮亞季(Pripyat)至今已經是一個廢棄的空城,從鎮上可以看到核電廠的建築一角。圖/取自Pixabay   1986年 4月26日,人類史上最重大的核災事故發生了,在烏克蘭普里比亞特(Pripyat)鄰近的「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連續爆炸,引發大火並散發大量的輻射物質,放射性塵埃鋪天蓋地散播到空氣中,涵蓋了大面積的土地,超過三十萬居民被迫撤離,這場災難損失大約兩千億美元,而因為輻射影響死亡生病人數至今仍難以確切計算。 這場爆炸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爆炸於廣島的原子彈的400倍以上,核輻射塵污染過的雲層飄往許多地區,包括前蘇聯西部的部分地區、西歐、東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不列顛群島和北美東部部分地區。此外,烏克蘭、白俄羅斯及俄羅斯境內均受到嚴重的核污染。 離核電廠最近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大約有4.5萬人居住,事實上在爆炸發生當時,政府刻意封閉資訊,認為核電廠周邊測到的超高輻射值「不可能是真的」,因此在1天後蘇聯政府才緊急宣布強制撤離,他們除了從此永遠無法再回家外,也因為來不及做好足夠的防護措施,許多人已經受到足以致命的高度輻射污染。 事發超過一天以後,政府當局才陸陸續續疏散附近 1,004 平方英里的35萬居民,並將核電廠方圓30公里列為隔離區。 不過為了解決爆炸發生後的各種火災和後續善後工作,政府也調派了60萬至80萬名消防員、軍人及救援工人趕到,花好幾個月時間才將整個核電廠的大火完全撲滅,後來政府用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在爆炸的四號爐外興建起一座超大型的「石棺」,用來阻隔輻射汙染,這些當時被派去處理善後的工人,在政府的不當措施下,許多人已經因輻射傷害死亡、殘障甚至自殺。 在爆炸發生後,馬上有203人立即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31人當場死亡,當中有28人死於過量的輻射。死亡的人大部份是消防隊員和救護員,上萬人由於放射性物質遠期影響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線影響而導致畸形胎兒出生。 由國際原子能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所主導的車諾比論壇在2005年所提出的車諾比事件報告中,共56人死亡(47名救災人員,9名罹患甲狀腺癌的兒童),並估算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暴露的大約60萬人中,有額外有4,000人將死於癌症,聯合國於2006年四月份公布世界衛生組織的結果,也許有另外5000多名受害者死於輻射塵地區(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等地),所以,總數達約9000名受害者,還不包括其他受到輻射污染而生病、殘障的人。 蘇聯解體後的獨立國協及各獨立國家,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至今仍為車諾比事件所遺留的一系列污染問題付出極大代價,此次事故對當地乃至全球生態造成了難以想像的負面影響,放射物(plutonium)的半衰期約2萬4000年,估計至少2萬年內,當地都不適宜人類居住,也因此核電廠周邊成為廢棄的空城。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黑暗旅遊業」(Dark tourism)在這一兩年內迅速發展, 一年就可吸引將近 1 萬人前往已經荒廢的隔離區進行觀光,遊客必須花錢購買封鎖區的通行證,參觀活動也被監控,不得將任何物品攜出,並且要經過多個關卡的儀器檢查掃描,確保身上沒有沾染過多的輻射物質。 車諾比的還災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對於蘇聯核電工業上的安全顧慮,並隨後減緩了一系列的核電工程進度,也成為全世界反核運動的警惕和借鏡,同時,此事件也促使蘇聯政府的資訊公布更公開透明,甚至有一說認為,車諾比核災使得蘇聯政體的破綻透過媒體而遭受質疑與批評,因而最終解體。 雖然車諾比核災已經過了31 年,但是始終封鎖在核電廠的石棺與管制區的封鎖線之內,台灣獨立記者廖芸婕、影像工作者林龍吟前往白俄羅斯,製作《遙遠人聲 Distant Echoes》多媒體網站,透過聲音、影片、360 度全景影像等素材,呈現白俄羅斯災區中的災民處境、口述歷史、生活紀實等不同面向的資訊,另外也有許多新聞攝影記者進入封鎖區,進行一系列的廢墟的影像紀錄,車諾比事件也被拍攝成紀錄片,2015年的《車諾比的悲鳴》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作者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記敘了多位核災當事人,包括消防員、清理人、官員、撤離區居民等等對核災的記憶。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車諾比核事故 天下雜誌:車諾比三十年 那場拖垮帝國的核災 地球圖輯隊:車諾比核災三十年過去 無人隔離區內現生機 關鍵評論網:車諾比核災28年省思 報橘:時間停止29年後,車諾比鬼城成為新興觀光勝地 蘋果日報:車諾比Q&A 泛科學:25年後野生動物:車諾比幹得好 TEDXTaipei:為什麼要留在車諾比?因為那是家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4-26
2003.4.24台北市和平醫院因SARS封院

2003.4.24台北市和平醫院因SARS封院

  2003年4月24日和平醫院SARS院內感染失控,台北市政府與行政院共同宣布封院14天,創下台灣醫院「封院」首例。圖/翻攝《聯合報》   2002年中國廣東首度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英語:SARS),在沒有控管下,開始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漸控制消滅。最後造成全球確診病例8436例,死亡人數812人,中國方面確診感染5327人,死亡348人,為全球最高。 2003年4月9日,台北市和平醫院收治一名已感染SARS的曹姓婦人。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認定,曹姓婦人沒有接觸史,因此在第一時間未被列入SARS病例,沒有實施隔離。4月10日院內另一名劉姓洗衣工,出現高燒不退等症狀,也沒有被判定是感染 SARS。院內開始交叉感染,護理長陳靜秋等許多護理師也陸續發燒、咳嗽等症狀,疫情自此一發不可收拾。總計有150人在和平醫院感染SARS,當中有35人不幸病逝。全台灣SARS疫情確診感染病例為346人,73人因此死亡。 2003年4月24日台北市政府成立SARS緊急應變中心,由副市長歐晉德擔任召集人與行政院共同宣布和平醫院封院14天 ,在院外拉出封鎖線,進行消毒並暫停急診、停收住院病人。同時要求全900多位醫護人員立即返院隔離,家屬居家隔離,200多位住院病患集中治療,創下台灣醫院「封院」首例。 4月25日,和平醫院部分醫護人員因不滿與疑似感染者同院隔離,企圖衝出封鎖線抗議。當年台北市長馬英九強調防疫如作戰,醫護人員如「敵前抗命」將依法究責。 5月8日,和平醫院最後一名病患移出,最後一批醫護人員撤離,全院淨空,由國防部化學兵進行徹底消毒。和平醫院疫情危機處理第一階段暫告一段落。 巧合的是2013年4月24日正是SARS和平醫院封院的10週年期,台灣竟現生首宗H7N9(禽流感)病例,至今禽流感在台灣仍未被控制與消滅。 2003年SARS事件期間的臺北市立和平醫院。圖/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  【SARS後13年系列1—現場重建】「大家愛不愛台灣?」一句話讓醫院同心抗煞 【SARS後13年系列2—變革檢驗】395億元的血淚,台灣學到了什麼? 【SARS後13年系列3—那些人吶1】他們不是英雄 是受難者 【SARS後13年系列3—那些人吶2】他們沒有名字 他們是真英雄 【SARS後13年系列4—病毒解密】是笨蛋?是陰謀?快閃病毒的真貌 【SARS後13年系列5—下個敵人】與病毒競賽,我們贏了嗎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4-24
1980年4月4日蔣經國主持「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

1980年4月4日蔣經國主持「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

  1980年中正紀念堂由時任總統的蔣經國主持落成典禮,這是紀念蔣介石的建築,在今年二二八紀念日首度封館。圖/[email protected] (CC BY-SA 2.0)   1980年的今天,時任總統的蔣經國主持「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中正紀念堂」是它的官方名稱,民間特別是有台灣意識者,則通稱「中正廟」,點出它的成立重點,是蔣介石「造神運動」的本質。在眾多紀念蔣介石的建築中,這是規模最大的一座。但蔣介石在台灣實行軍事和愚民統治,推動強烈個人崇拜,禁錮國民自由和權利,而且被視為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雙重元凶。這一切已可蓋棺論定的罪行,卻因為在首度最精華地段,長期矗立這一座紀念他的中國宮廷式建築,而顯得分外諷刺,凸顯出「被害者懷念加害者」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意義。 今年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前夕,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潘信行說,蔣介石是二二八事件的元凶,但蔣的銅像還高高在上,讓人膜拜,「這對我們情何以堪!」這句話成為今年紀念二二八事件的破口,促成民進黨政府要在立院本會期加速完成《轉型正義條例》立法,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彌補受難者家屬心中的傷痛。 中華民國總統兼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因心臟病發逝世後,行政院成立治喪委員會,並在當年6月即決定興建中正紀念堂以茲紀念。1980年4月4日上午10時,中正紀念堂落成典禮與蔣介石逝世五周年紀念大會一起舉行,各界人士四千餘人參加,並有外賓約四百人觀禮。   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家屬指,二二八事件元兇蔣介石元兇,仍在中正紀念堂內受人膜拜,叫人情何以堪? 郭文宏/攝(資料照片) 台北市著名地標 中正紀念堂現址,在日治時代是一處大型軍事營區。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仍是軍事重地,陸軍、憲兵、聯勤總部都設於此。全區有25公頃,中正紀念堂主體建築(高76公尺)只是其中一部分,管理機關為「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園區廣場的南北側,另外建有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管理。落成以來,這複合式的建築區成為台北市在國際上最著名地標之一。 園區廣場除了供民眾休憩外,也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常舉辦展覽;邦交國元首訪台歡迎儀式也在此舉行。園區主體建築及牌坊等以「台灣民主紀念園區」之名義,被登錄為國定古蹟,但這是高度政治性、而非專業性的決定,爭議性很大(而且是2007年11月民進黨陳水扁執政時期,由文建會指定的);2008年郝龍斌擔任市長期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又將園區及園區周邊,以「中正紀念堂」之名義登錄為文化景觀。 中正紀念堂登錄為「國定古蹟」的過程,牽涉複雜的政治角力。緣於2007年3月2日,民進黨主政的教育部將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並降為四級機關。由於該組織條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審立法院修法通過,以及教育部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和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而引發爭議;隨後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資法》將中正紀念堂的建築主體、大中至正牌樓、公園廣場、圍牆以及迴廊,認定為暫定(市定)古蹟。 2007年5月10日,教育部長杜正勝發布教育部令,訂定《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5月19日,陳水扁總統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法制、教育聯席委員會決議廢止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在舊組織條例未失效,新組織法未生效下,泛藍陣營認定民主紀念館不存在,也依此凍結民主紀念館預算。2007年11月9日文建會為了強化政策力道,竟捨棄專業考量,將只有27年歷史的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的主體建築、正面牌樓、自由廣場、迴廊,登錄為國定古蹟,但排除北市府認定的圍牆以及「大中至正」字樣。 社運熱門集結地點 2008年馬英九總統就任後,8月21日行政院在院會中,直接廢止《國立台灣民主紀念館組織規程》,同一天回復「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7月17日,文建會公告,國定古蹟名稱由「台灣民主紀念館」變更為「中正紀念堂」。民進黨在政治上的一時權巧,被國民黨以力使力,就變成這種荒謬局面:一棟紀念獨裁者的建築,而且是一座只有29年歷史的「國定古蹟」。2009年7月20日,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但在大門口牌樓上的匾額題字仍維持「自由廣場」,並未將原本的「大中至正」掛回。 2009年7月,行政院核定中正紀念堂將連同國父紀念館等國立文教機構改由文建會管理。2012年5月20日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後,改隸屬文化部。 中正紀念堂從台灣解嚴後,即成為各種社會運動聚集之地。1990年3月發生野百合學運,學生集結現今的自由廣場靜坐,並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 今年適逢二二八事件70周年紀念,面對民進黨重新拿回執政權,受難者家屬對蔡政府的轉型正義有新的期待,無奈蔡政府在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同志婚姻、司法改革等議題,已經搞得焦頭爛額情況下,想緩一緩轉型正義條例的審議。不過受難者家屬已經無法再忍了,「中正紀念堂」蔣介石銅像繼續供人膜拜,而且為了招攬中國客,大賺人民幣,還推出各種紀念蔣介石的商品,包括蔣介石商品。二二八家屬要求撤掉中正紀念堂內的蔣介石銅像,此一訴求一時無法做到,但文化部決定停售蔣介石公仔,同時在二二八當天關閉中正紀念堂一天。 2017年二二八紀念日,自由台灣黨主席蔡丁貴率眾到中正紀念堂準備拆蔣介石銅像,卻因重重警力包圍無法進入,直嗆要到中樞紀念儀式向蔡總統抗議。圖/林冠妙 鄭麗君:中正紀念堂轉型早該做了 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中正紀念堂轉型早就該做了;文化部這次只是將蔣介石商品下架、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等,還不能算是回應轉型正義,未來應該像歐洲許多國家一樣,全面推動轉型正義。 過去台灣對二二八、白色恐怖等,都只是道歉和給錢(賠償、補償),但這段歷史的處理,不是金錢和道歉可以解決的。鄭麗君認為在台灣轉型正義過程中,中正紀念堂也有必要轉型,轉型正義最重要的是正視歷史,面對傷痛,並釐清加害者責任。她表示,加害結構並非只是少數領導人,而是整個制度和結構的問題。 對於中正紀念堂如何轉型?民進黨立委姚文智說,《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組織法》何必再修呢?直接廢止不就好了!不管中正紀念堂未來要如何利用,如何進行社會對話,這組織法都可以先行廢止。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4-04
1889.3.31 「艾菲爾鐵塔」完工落成

1889.3.31 「艾菲爾鐵塔」完工落成

  1889年3月31日,世界著名建築「艾菲爾鐵塔」正式落成,成為巴黎地標與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沒去過法國巴黎,但肯定聽過「巴黎鐵塔」。她座落於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戰神廣場,是世界著名建築之一,由建築工程師亞歷山大·居斯塔夫·艾菲爾(Alexandre Gustave Eiffel,1832 - 1923)及其團隊所設計和建造,故得名「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法語:La Tour Eiffel)。1889年的今天,這座鐵塔正式竣工,成為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巴黎最高建築物,並保持了全球最高建築紀錄至1930年,也是世界第一座高度超過300公尺的建築,堪稱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她也是全球最多人付費參觀的名勝,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瞻仰。 保持世界最高建築紀錄逾40年 這座美麗鐵塔的誕生,源自於為迎接1889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及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巴黎公開徵求建於市中心戰神廣場上的代表性作品,在超過100位申請參賽的藝術家中,最後由橋樑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贏得這項任務。鐵塔自1887年1月27日開始起建,花費兩年時間,至1889年3月31日落成,並於同年5月15日萬國博覽會開幕典禮當天正式對外開放。 艾菲爾鐵塔的構築模仿人體骨頭建造,屬於鏤空結構鐵塔,塔高300公尺,加上尖頂及天線後總高度320公尺。整座鐵塔分為三層樓,分別在距離地面57.6公尺、115.7公尺和276.1公尺處;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也可搭乘電梯直達最高點。她曾保持過世界最高建築物紀錄超過40年,直到1930至1931年才由美國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和帝國大廈取代。 鐵塔的最底層由四個塔墩作奠基,為確保可以抵抗強勁的風力,特別設計成具兩段指數曲線及較高的強度,受到風吹時只會微幅晃動,但站在鐵塔上的人不會有感覺。同樣由艾菲爾設計框架的美國紐約自由女神像,其內部金屬框架結構便與艾菲爾鐵塔相似。此外,塔的四個面位於第一平台下方的壁面上,共刻有72個法國科學家、工程師與其他知名人士的名字,艾菲爾以此來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 圖/取材自 pixabay(CC0 Public Domain) 世界各地起造「分身」鐵塔約30座 在當時,艾菲爾鐵塔的創新十分引人注目,於建造前後均有來自各方的抗議聲音。前衛大膽的建築風格在當時被認為是怪物,與法國巴黎崇尚的懷舊和高雅氣質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萬國博覽會後,原考慮於西元1909年租約期滿時進行拆除,但最後由於艾菲爾鐵塔的高度相當有利於發展無線廣播電台和軍用通訊,並且鐵塔本身也為法國帶來大量觀光旅遊的經濟收入,也因而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今日的巴黎代名詞之一。 如今,艾菲爾鐵塔作為法國文化象徵,廣泛出現於許多書籍、文學、藝術及裝飾品之中。也由於其知名度,世界上已有約三十座類似艾菲爾鐵塔的建築,包括日本的東京鐵塔、德國的柏林無線電塔等;另外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及田納西州都有名為「巴黎」的地區,兩地也都有名為艾菲爾鐵塔的「縮小版鐵塔」。如果有親朋好友去巴黎旅遊回來,其中十有八九會收到的紀念品,大抵都少不了有艾菲爾鐵塔圖樣或造型的裝飾吧。 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巴黎酒店的仿製品。圖/維基百科 (CC BY-SA 3.0, by Laslovarga)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艾菲爾鐵塔 Wikipedia/Eiffel Tower 艾菲爾鐵塔官網 HISTORY.com/Eiffel Tower - Facts & Summary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31
2011.3.11 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史上最慘重災害

2011.3.11 東日本大地震:日本史上最慘重災害

  311東日本大地震時受海嘯侵襲及發生火災的仙台市宮城野區。圖/取自維基百科(U.S. Navy photo,公有領域)   六年前的今天,日本發生該國觀測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震,同時也是傷亡、經濟損失等最為慘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並造成了日本有史以來最強烈的一次海嘯,以及繼車諾比核災以來最嚴重的核電廠災害「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這起災難至今仍是日本人心中的痛,為了不忘記這份傷痛和教訓,每年仍有許多追悼、紀念及祈福活動在各地展開。 311,日本史上最嚴重災害! 2011年3月11日星期五下午14時46分18秒(日本時間),位於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偏東約13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海域,發生地震矩規模9.0(USGS測定為地震矩規模9.1,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為8.4)的大地震,震央位於仙台市東方7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約24公里,並引發超過10公尺的巨型海嘯,有些地方最大海嘯高度達40公尺,至今仍各種大小餘震不斷。受災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北海道、關東等日本東部地區,特別是距離震央最近的福島、岩手、宮城等縣。 該次地震造成15,894人死亡,失蹤及受傷者累計達8千7百餘人;根據當年日本政府公布的試算,不包含核電廠事故,光是震災帶來的損失總額便達16至25兆日圓。不論是傷亡還是經濟損失,都遠超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 日本氣象廳命名為「平成23年(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民間及國內外媒體則稱呼「東日本大震災」、「東北關東大震災」或「311大地震」;日本政府則於2011年4月1日的內閣會議中,正式將與該次地震有關的災害(包含福島核災)統一命名為「東日本大震災」,並於2011年8月7日凌晨宣布,由2012年起每年3月11日定為「國家災難防治日」。 岩手縣大船渡市被海嘯破壞四散的房屋和汽車。圖/取自維基百科(U.S. Navy photo,公有領域) 傷害不單純來自天災!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 由於受到地震所引發的巨大海嘯侵襲,在福島第一核電廠(福島第一原子力発電所)造成了一系列設備及爐心熔毀、輻射汙染釋放等災害;這是繼1986年車諾比核電廠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子事故,日本政府估計釋入大氣層的總共輻射劑量大約是車諾比核電廠事故的十分之一,而大量放射性物質也被釋入土地與海中。災害發生後隔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發布了緊急避難指示,要求福島核電站周邊居民立刻疏散,以免遭受核輻射的影響。 該年4月12日,福島核災事故被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定性為國際核事件分級表的第7,也就是最高等級,指本次事故「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影響及環境後果」。福島縣的一些鄉村成為「歸還困難區域」,而其他一些鄉村則成為「居住制限區域」,居民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也由於離核電廠較近的區域內檢測出過高濃度的放射性銫,日本政府因此下令禁止買賣在此區域出產的食物。 2011年3月16日衛星拍攝的福島第一核電廠影像。圖/取自維基百科(Digital Globe,CC BY-SA 3.0) 至今過去6年,雖然部分地區的避難指示已被解除,但仍有一些放射線含量較高的「歸還困難區域」,除染作業及重建工作仍尚未完成,許多居民也還未能回到故鄉。 這次災害引發了各界對於核能安全的懷疑和反思,也刺激了對再生能源的重視,並帶起反核廢核的社會運動風潮。今天,東日本大地震屆滿6年,災後復興仍持續不曾間斷。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東日本大震災 維基百科(日本語版)/東日本大震災 維基百科/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維基百科(日本語版)/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 維基百科/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 【延伸閱讀】 福島核災持續警鐘 生命回不了家園的教訓 311福島核災5年 放射性污染持續流注海域 「走過311從毀滅到重生」日本影展 高雄暖心療癒開展 311震災第五年:用照片鎖住記憶的義工活動 地牛翻身・熔岩四起 311後的日本社會運動風潮 311大震五周年/當初核能是怎麼從惡魔變天使的?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11
1959.3.10 藏人上街高喊西藏獨立,史稱西藏抗暴日

1959.3.10 藏人上街高喊西藏獨立,史稱西藏抗暴日

  1959年的西藏抗暴運動,是往後數十年西藏獨立運動的先聲。圖為西藏的國旗:雪山獅子旗。   1959年3月10日,西藏爆發大規模抗暴行動,中共武力鎮壓。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帶領追隨者逃到印度,成立流亡政府,這天被稱為「西藏抗暴紀念日」,或稱「西藏人民起義日」。57年來,西藏歷經文化、宗教、環境上全面性的破壞,境內的訊息也經常遭到封鎖。各地藏人會在這天舉辦紀念活動、在各國的中國大使館前示威,抗議中國政府侵略西藏。 位於世界屋脊的青康藏高原,是代代西藏人的家園,是世人心中的香格里拉,也是藏傳佛教的中心。但1950年代以後,卻因外來中國共產黨的入侵,雪域從此不得平靜。西藏抗暴運動的起源,可追溯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隔年(1950)即入侵西藏,再隔年(1951)西藏當局被迫與北京當局簽訂《十七條協議》,中國取得西藏主權,這可說是最早雛形的「一國兩制」。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西藏維持短暫和平。但中共在西藏周邊的藏族分布區(包括青海、西康、甘南、川西、滇北)強制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反三算」等暴政,摧毀藏傳佛教,強迫僧尼還俗,關押大量政治犯,造成大量藏人死亡。達賴喇嘛之兄嘉樂頓珠1959年9月24日在印度揭露慘狀:「數年來,死於中共之手的西藏人已達十萬人以上。」這些地區的藏人忍無可忍,起而反抗,特別是1956年以後,這些地區爆發多次武裝抗爭,動亂局勢導致大量難民湧入拉薩,駐拉薩的共軍也積極備戰。換言之,動盪局勢已經從西藏周邊蔓延到西藏當地。 1959年3月10日,中共官員疑係設局邀約達賴,藏人擔心達賴會被「鴻門宴」或綁赴北京,力阻之,並高喊「西藏獨立」、「中國共產黨滾出西藏」等口號,史稱「西藏抗暴日」。3月17日,羅布林卡(夏宮)附近遭共軍砲擊,情勢危急,達賴逃離西藏,出走印度。19日起,共軍發動「拉薩戰役」,進行血腥鎮壓,嘉樂頓珠說:「有兩萬志士──幾乎全是西藏人──被殺。」英國學者安納德(Dibyesh Anand)稱,共有十多萬藏人展開「大逃亡」。 1945年4月29日,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沙拉成立流亡政府。雖然各國礙於北京淫威,不敢在外交上承認達賴政府,但它很可能是史上存在最久、也最有影響力的流亡政府,和世界各國保持文化和宗教上的聯繫。對於西藏前途的主張,達賴政府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調整。冷戰時代訴求西藏獨立;但當中國勢力越來越強,達賴政府也不得不調整訴求,要求西藏「實質自治」,並希望能與北京對話。不過流亡政府內部也存在路線上的歧異,主張西藏獨立的一派仍具有一定影響力。 然而,即使是折衷版的自治,北京也悍然不理,除了不斷抹黑達賴喇嘛之外,也持續進行強硬的「西藏漢化」政策,大量移殖漢人,施行經濟殖民、壓抑藏族文化與信仰。據流亡政府統計,到1970年代末,至少有120萬西藏人非正常死亡,6千多座西藏寺院被摧毀。就連維繫全球環境平衡的生態體系與自然資源,也受到破壞掠奪。 根據〈2016年西藏人權狀況年度報告〉,標題就是「西藏是一座巨大的監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對西藏的言論自由、隱私權、宗教信仰和集會自由嚴格控制,中國政府以打擊恐怖主義、保障網路安全、國家安全等理由,起訴那些在西藏和平表達意見或分享訊息的人。 其實,藏人的310就跟台灣的228一樣,都是為了抵抗外來政權高壓統治的反抗及起義。每年310前夕,全球各地都有許多聲援支持西藏人權的社群舉辦活動,呼籲大家持續關注西藏境內的人權問題。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10
1947.3.8國民政府軍隊登陸基隆大屠殺

1947.3.8國民政府軍隊登陸基隆大屠殺

  1947年3月8日中國軍隊在基隆港上岸,由北向南展開228大屠殺,基隆每年都在308這歷史性的一天舉辦228遊行、默禱、獻花等追思活動。圖/林冠妙,資料照片   1947年2月28日,台灣發生228事件,然而真正的慘劇要從3月8日,國民黨軍隊登陸基隆算起。端起了「魷魚糜」,柯遠芬、史宏熹這二個劊子手的名字,基隆人永遠不能遺忘。 228事件發生後,台灣人心浮動,而行政長官公署的立場愈趨強硬,雖然各地均有仕紳奔走,盼能和平解決,但中國來的槍桿子鐵了心。人不夠?就調人來!武器不足?那就調槍彈來!這一來,成了基隆人永難磨滅的痛,血染田寮河,屍塞基隆港的恐怖屠殺,隨著軍隊上岸塗炭生靈。 3月8日,國民黨的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還在安撫台灣人民,憲兵隊第四團團長張慕陶更到處理委員會本部宣稱:「我以生命賭注中央政府絕對不會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絕對保證大家的生命安全。」,但當天下午二時,國民黨軍第二十一師及憲兵第四團的兩個大隊,已經先後搭乘軍艦從中國不同地點抵達基隆港。 殺機早起。當天國營通訊社《中央社》早在輿論鋪設血腥之路,企圖讓軍隊開槍取得正當性。報導記載:「亦有暴徒分組發動攻勢,昨夜十時半圓山海軍辦事處首被襲擊,其他暴徒則分別攻擊供應局倉庫,警備總司令部陸軍警察及公署,頓時步槍、機關槍及手榴彈聲大作,約歷一小時。」想將責任推給「暴民」。 根據李筱峰教授的研究,「三月八日,血腥的日子,國民黨援軍從上海和福州奉秘密的緊急命令調來,軍官們沿途編造謊言鼓勵了士兵們的殺氣。八日下午,他們從基隆上岸,大殺一陣過後,連夜向著沿途市街、村莊中的假想敵,用密集的火力掩護衝鋒而來,殺進台北市。此時,第一號劊子手柯遠芬已先行指揮台北軍憲特務,將數百名維持治安的學生逮捕槍殺,又殺入處委會,將數十名辦事人員處死,並誣指他們是『共黨暴徒攻擊東門警備總部、圓山海軍辦事處、樺山町警務處,企圖強迫政府之武裝部隊繳械』。以此為藉口,九日上午六時發布戒嚴令,『以搜緝奸匪暴徒,弭平叛亂』」。原駐守要塞的史宏熹部隊,更配合國民政府軍殺戮,在社寮島和市街上以機槍掃射無辜民眾。 這場屠殺不只是殺,更是無差別地虐殺。葛超智(George Kerr)在報告中引用目擊者的說法:「我們看到學生被綁在一起,被帶到行刑的場地,基隆或台北的河邊、水道旁。一名外國人見證超過三十個穿著制服的學生屍體被棄置,當中有的鼻子或耳朵撕裂或著被割掉,其中兩個斷頭」。 根據李筱峰、學者楊逸舟其他文獻及口述歷史指證歷歷:「登陸的士兵對著碼頭工人與苦力,未加任何警告就突然用機槍掃射,瞬時有數十名、數百名的工人應聲倒下,悲鳴與號聲四起。市民見狀,便亂奔亂竄,慢一步的人就成為槍口的獵物」。市民被鐵絲穿過手掌、足踝,三五人一組,有時十數人一組丟入海外,但幾天內又被潮水回沖,使得港口堵塞,充斥著屍臭味。基隆市參議會副議長楊元丁也被殺;基隆要塞軍人奉命對參與二二八行動的青年進行搜捕,他們都被割掉耳朵、鼻子、生殖器後,再行刺殺。 美國國務院對華報告書則記載:「3月9日起,發生廣泛而無差別的殺戮行為。在美國領事館員的宿舍前面,工人並未有任何挑釁行為,就被刺刀刺死;年輕的台灣青年被綑縛起來,用鐵線貫穿手掌,拉過街道盡端。教會附近,一個小學女教師從後面被擊,被掠奪。有一美國婦人的家,受到附近陣地的機槍射擊,一個英國企業家要去救她,子彈貫穿了他的衣服,幸未打中身體。另一個外國人看到一個騎自行車的青年,被憲兵叫下來,用刺刀刺穿了手掌。有人要躲,有人要逃,可是人們被射擊。軍人看到任何喜愛的東西,即掠奪過來。3月10日,領事館附近萬華一帶,許多商店主人被射擊。」 殺也不只是「定點殺」,是一路從基隆往台北殺。8日晚上10時30分,行政長官公署下令總攻擊,在中山堂處理委員會處理各部門事務的二百多名青年學生遭軍隊殺害,開會者遭到逮捕或擊斃。隔天凌晨,憲兵第21師第1營抵達臺北市後陳儀依《戒嚴法》宣布臺北、基隆地區全面戒嚴;部隊進駐圓山地區、警備總司令部、行政長官公署、臺灣銀行等地,並因士兵開火造成多人死傷。接受政府號召參與維護治安工作的一百多名不滿二十歲的各學校中學生,被軍隊拘捕押到圓山倉庫廣場前集體射殺。 基隆大屠殺發生後,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1947年3月10日國父紀念週報告,21師登陸基隆乃「秩序亦佳」。用基隆人的血撒了一個大謊,直到今日仍有人相信。而基隆人至今日,只能靠著煮「魷魚糜」、辦追思會來紀念,轉型正義的天光,還沒有真正地到來。 延伸閱讀: 勿忘308屠殺 基隆港追思228 228受難者李瑞漢家族的故事---不掃墓的阿嬤,真不孝?!  【李筱峰教授專文】基隆二二八屠殺 初探基隆的二二八:"基隆大屠殺"之謎 維基百科:二二八事件 228 基隆劊子手-史宏熹 南方快報:台灣慘痛檔案第三輯 二二八和平週教學手冊:三月大屠殺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08
1933.3.6羅斯福啟動「新政」走出大蕭條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

1933.3.6羅斯福啟動「新政」走出大蕭條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

    美國歷史上擔任總統最久的小羅斯福,在1933年上任那天起的前一百日,就奠定了美國此後超過半世紀榮景的基礎。圖/Public domain from pingnews.com 「有些世代飽受眷顧, 有些世代必須付出。 而這一代的美國人, 就是得面對自己的宿命。」 1936.6 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 費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     羅斯福說這段話,是因為之前經過了三年多的努力,美國終於從國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大恐慌中挺過來後的感言。此時的美國,失業已經減少2/3,國家所得增加5成,工業生產倍增,股價上揚,公司獲利和農業所得都得到改善…,而這一切,都源自於1932年底的美國人在關鍵時刻做了抉擇,面對宿命,重新開始,用一種心情,就像小羅斯福說的,「寧可做一個帶著慈善精神做事而犯錯的政府,也比一個冷漠、毫無作為的政府要來得強!」就是這種豁出去的心情,讓美國人決定投票選擇小羅斯福,選擇一種從未有過的大幅增加公共支出的經濟措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新政」(The New Deal),要為未來賭一把。當然,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都知道,美國人,這把真的賭贏了。 那一次選舉,民主黨的小羅斯福以2千2百多萬票大勝連任的胡佛總統的1千5百萬票,更終結了共和黨自林肯以來連續長達72年的執政。 從黑色星期二開始的經濟大恐慌 做了抉擇,美國人下注離手,接下來的一切,就從羅斯福上任後的第三天、1933年3月6日開始了。新總統在這一天宣佈全國銀行「休假」,他關閉公營銀行,用政府作保,試圖恢復這些銀行的支付能力,做為重建銀行和經濟結構的第一步,然後,連續一百天的新政措施推出,奠定了美國經濟谷底翻身、從此創下半世紀榮景,甚至作為世界霸主的基點。這也就是為什麼「新政」上路的「那一年的這一天」,是美國國史上那麼值得紀念的大日子的原因。 說回來羅斯福當選前的美國,那是史上最黯淡蕭條的時刻,當時的失業率已經飆高到25%,這樣的厄運則要往前推到三年前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說起。這一天,紐約股市大崩盤,股票一夜之間從頂巔跌入深淵,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台語說得傳神,「水崩山,洩洩叫」,或許正好形容這種經濟上的爆炸性土石流狀況。 1929年經濟大恐慌開始,美國各地不斷出現銀行擠兌人潮。圖/取材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就從黑色星期二這一天開始的一周內,美國人因為證券市場崩盤而失去的財富達100億美元,不到三年,失業率攀升6倍,對外貿易少了7成,鋼鐵工業產值下降了近80%,汽車工業下降了95%,至少13萬家企業倒閉…。 無家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村落便被諷為「胡佛村」,而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則被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身上蓋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 失敗,就坦然承認 再試下一個辦法 國家幾近滅亡,政府又已經失能,然而又找不到辦法挽回頹勢。現任總統胡佛把既有的經濟手段與措施都用盡了,卻還堅持過去的救經濟的無用老辦法,而挑戰的羅斯福競選時訴求因此放在「嘗試」「實驗」,他決定用史無前例的,沒有實施過的,以擴大公共投資的方式活絡經濟,現在聽起來是常識的經濟論點,在當時可是還沒被實踐過的理論而已,但羅斯福當時是怎麼逐漸說服美國人賭這一把的呢?他於1932年5月在喬治亞州一所大學裡發表演說時,講了自己對怎麼帶領美國衝破困境的想像:「這個國家為什麼還要繼續挨餓與失業?我們明明有許多未拆封的原料,有許多閒置不用的工廠?」羅斯福這樣自問著,接著他自己回答了:「這個國家需要大膽而持續的實驗。找到方法,然後嘗試。如果失敗了,就坦然承認,然後再試下一個方法。無論如何,我們必須嘗試。」 就算半年後他就任總統,羅斯福就職演說中,還是繼續強化人民這種信念:「容我表明我堅定的信念,我們唯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這股無以名狀、毫無道理、難以言喻的恐怖將麻痺我們轉守為攻所需要的努力。」面對日益擴大的國家危機,小羅斯福的回應總是充滿想像、實用與積極進取,他感染了所有美國人,願意一起和他共同「實驗」,而那一年,新的國會也全部由民主黨佔絕對多數,「新政」因此很順利地一項一項開展進行。 一個全新的實驗-新政 The New Deal 回到3月6日羅斯福宣布關閉公營銀行,試圖恢復這些銀行的支付能力,一個星期後,羅斯福做到了!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令》,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重新頒發許可, 13日至15日,全國絕大多數銀行在政府監督下,陸續恢復營業,繼續支應資金,金融系統穩定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銀行增加了近20億美元!於是,美元開始飆漲,這個世界的資本主義又開始重新運作了。接著,廢除禁酒令,鼓勵農業減產增加價格,挹注農業抵押貸款,提供3百萬年輕人就業機會。 除此之外,羅斯福提出高達33億美元的聯邦刺激基金,還設立聯邦緊急救濟局,當年就救濟了1700萬人,公共工程法案也提交國會,另外,成立類似的聯邦證交所機構管制華爾街,還重啟田納西河谷水利計畫,為了解救崩盤的房市,設置屋主貸款公司;隔年,推動革命性聯邦計畫,提出一連串社會安全立法,包括提供失業給付、疾病給付與老年退休金,並且成立公共事業促進局,往後八年因此雇用850萬人,而且還投入110億資金活絡經濟……。 這就是「新政」的一連串內容,一個在廢墟中重新站起來的美國夢的故事。 小羅斯福讓美國從殘破衰頹中重新站起來,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圖/CC0 Public Domain 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四年後,羅斯福競選連任,《比爾柯林頓傳》的作者、英國第一位傳記教授漢彌爾頓(Nigel.Hamilton)在他另外一本書中,描述了羅斯福連任的第一場競選演說的現場實況,「有十分鐘的時間,群眾的歡呼聲掩蓋了這場正式宣布選舉起跑的演說,而這場選舉也締造了歷史。」是的,1936年底的總統大選,小羅斯福創造了到當時為止選舉史上最大的差距,他一共獲得523張選舉人票,而對手蘭登只獲得8張;羅斯福上次大贏胡佛700萬張票,這次,他瘋狂贏了對手超過1100萬張。 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美國在最衰頹的時候,大賭了一把,總統給民主黨,國會也給民主黨,領導人有夢想,全國跟著一起實踐,用他們的宿命,努力付出,讓下一代、往後的好多代,都因此得以飽受眷顧。這段歷史,不管是環境、場景還是人物都好相似。台灣,有沒有在同等的困境中,得到甚麼啟示? 【參考資料】 《美國十二位總統傳》 《維基百科-富蘭克林-羅斯福》 《人民網-史海回眸-羅斯福新政復興美國》 《壹讀-羅斯福新政是甚麼》 《爐邊談話-新政與經濟篇》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07
1950.3.1 蔣中正復行視事 製造「兩個中國」

1950.3.1 蔣中正復行視事 製造「兩個中國」

  蔣中正復行視事,影響了台灣近來的命運。圖/網路資料照   1950年3月1日,是改變台灣命運的一天,也是關乎近代亞洲及全球局勢的一天。國共內戰大敗而撤退台灣的國民政府,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建國,面臨失去「中華民國」法統地位的威脅,恐一併連帶因而「失格」的各民意代表籲請下,引退的蔣中正宣布「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此後開展近半世紀的「一中各表」時代。 然而在台灣解嚴、政黨輪替,本土意識全面萌發後,對當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蔣中正及國民黨政府以「台、澎、金'、馬」為「反共復國」基地,有更廣泛性的資訊與研究,對於「中華民國」遷台,是流亡政府、還是軍事佔領的爭議,至今未止。 余紀忠、王惕吾呼籲支持蔣復出 1949年,面對國民黨軍隊在中國內戰中敗退,蔣中正1月21日於中常會臨時會中宣布暫行引退,發表文告:..戰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人民之塗炭曷其有國,因決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戰銷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爰特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之規定,於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同年年底,蔣中正決定將國民政府遷移台北,12月7日晚行政院舉行會議,通過國府遷設台北,發布「總統令」。但名義上代理總統的李宗仁稱病滯美,不願返台,遷台的國民政府群龍無首。 1950年1月1日,空軍全軍代表大會召開,各單位代表近千人參加,會場外掛著醒目標語「推翻憲法」、「重新革命」,引起國內外媒體注意。「推翻憲法」意味將使民國1948年行憲後產生的立法委員、監察委員與國大代表也都「失格」;因而中央民意代表紛紛求見引退避居「草山」(陽明山)的蔣中正,恭請復出之聲不絕,包括創辦《中國時報》前身《徵信新聞報》與《聯合報》的老闆余紀忠、王惕吾,也呼籲社會各界支持蔣中正穩定局面。 蔣中正復行視事文告及當年「籲論的支持」。圖/維基百科 李宗仁稱蔣復職是「違法行為」 3月1日,蔣中正宣布復行視事總統一職,台北市中山堂前一片歡呼之聲。而曾大力呼籲蔣中正復行視事的王惕吾與余紀忠,後均長年擔任國民黨中常委,成為台灣早年最成功的兩位辦報人。 蔣中正復行視事文告指,「復於一月二十一日依據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之規定,將總統職權交李(宗仁)副總統代行…,爰於三月一日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但此文告是否合乎《憲法》第四章「總統」之章,極具爭議。主要在於《憲法》並無引退總統可復行視事之條文;而法理上,此段時間李宗仁仍是名義上的「中華民國總統」,故形成「總統雙胞案」。 在美的李宗仁不甘「被解職」,奮力一搏,亦在美發聲明表示:「我的任職時間為從上屆選舉到下屆選舉,它永遠不能被解釋為,代替即將離職的已不再做任何事情的前任總統」、「在民主的歷史上,蔣介石的復職是最嚴重的違法行為。」然而,隔天美國白宮發布新聞稿表明立場,承認蔣是「中華民國政府」總統,確立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法統獲支持,蔣勝出、李敗退。 史上評價最極端的政治人物 「復行視事」宣告在《憲法》上的疑慮,直至1954年5月20日,舉行中華民國行憲後第二次總統選舉,由國民代表間接選舉,經過兩輪投票後,代表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蔣中正以1507票懸殊比數擊敗獲得48票的中國民主社會黨對手徐傅霖連任第二任中華民國總統,才獲「形式上」的解決,但蔣中正此後一直擔任總統至1975年4月5日過世為止,實質上台灣仍在蔣氏專權統治之下。 蔣中正是近代評價最極端的歷史人物之一,美國陸軍航空隊中將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稱蔣是二戰時期最偉大兩三位領袖之一;但同期間駐華的美軍司令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則評價蔣是一條貪婪、固執和寡情之響尾蛇。在台灣,也因為其獨裁作風,與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遭致批判,隨著1987年解除戒嚴、1996年首次人民直選總統的政治民主化後,蔣中正在台灣逐漸去「神格化」。 最具代表性的,可由早年為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中正紀念堂」,近年民間拆除的聲浪極高可見一斑。由於「中正紀念堂」蘊涵的意義到建築本身,皆富濃厚國民黨的黨國意識形態,而近年已轉社會、政治運動的集會地點。2017年2月25日,台灣文化部長鄭麗君更宣布將對中正紀念進行一連串轉型措施,包括蔣氏相關商品下架,不再發放威權統治者的文宣品,也將停止播放「蔣公紀念歌」,以期去除威權崇拜。 但蔣中正確為近代歷史上一號舉足輕重的人物,英國威權的《經濟學人》雜誌直到2015年仍以「戰後中國,或者蔣的中國」(Post-war China, alternatively Chiang's China)為題論述,認為當年若蔣氏未輸掉國共內戰,不會像毛澤東般消滅私人企業,強迫農民把土地交給「人民公社」,以致飢荒加速,鄉村發展至今仍深受其害,也不會讓中國陷入1960與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動亂。此外,亞洲的戰略地圖也會非常不同,蔣不會支持北韓1950年侵略南韓,但其反共與仇日的情結,會讓中日之間的敵意使東亞安全局勢更快變糟、當時的世界冷戰也會更趨嚴重。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蔣中正 蔣總統復行視事之謎 蔣介石在台「復職」與李宗仁在美抗爭 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 經濟學人:《若蔣介石贏內戰 亞洲大不同》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3-01
1987.2.13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促進會宣布成立

1987.2.13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促進會宣布成立

  1987年2月13日,會長陳永興(中)、副會長李勝雄(右)、秘書長鄭南榕(左)召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在台大校友會館成立記者會,揭開活動序幕,為「二二八」真相開始發言。圖片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三十年前的今天,1987年2月13日,這個日子之所以值得紀念,是因為在此之前四十年,「二二八」都是台灣最大的言論禁忌,不只不能講、不能寫,連聽也不能。但是,包括陳永興、李勝雄、鄭南榕等三人在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宣布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從此以後,台灣人最巨大的創痛與壓抑,如積鬱了千百年的火山爆發一樣被釋放開來,也因為這三個人的領銜衝撞,得以讓台灣人重新建立起長久以來所失去的信心與勇氣。 當時擔任台權會會長的陳永興醫師回憶:「我們推動這個二二八和平日運動,最重要就是重建台灣人的心靈。二二八事件使台灣人的生命集體死亡,這個運動要讓台灣人復活。不管執政當局有沒有勇氣回應呼籲,只要台灣人民能夠從二二八事件的歷史教訓中,學習如何重生,如何站起來,有勇氣紀念自己的先輩,肯定先賢的犧牲奉獻,有信心自己做島國主人,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相信這個運動就成功了。」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促進會」從1987年2月13日在台大校友會館對外召開記者招待會,二二八事件40週年正式展開第一波序幕,宣布展開祈禱會、祭拜典禮、座談會、演講會、和平遊行等紀念活動。 這個促進會由台權會長陳永興醫師擔任會長,李勝雄律師擔任副會長,自由時代創辦人鄭南榕擔任秘書長,海內外56個人權團體加入,宣布促進會成立的同時,並提出幾項重要訴求: 要求政府公佈二二八真相和史料,公開道歉。 對二二八受難家屬給予平反與賠償。 興建二二八紀念碑或紀念館。 制定二二八為國定紀念日,每年舉行追思紀念儀式。 將二二八史實編入教科書。 釋放所有政治犯。 記者會後隔天,2月14日,在台北市日新國小舉辦第一場演講會,2月15日,正式為二二八而走,在台南市舉辦第一場遊行,沉寂了四十年的台灣天空,嘩然巨響。一直到3月17日,在台灣全島一共舉行了21場公開性的群眾活動,要求政府對當年二二八事件的國家暴力,公布歷史真相,平反冤屈,進行道歉、賠償,安慰受難者與家屬,制定二二八為國定假日、興建二二八紀念館或紀念碑,以化解社會族群對立,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 1987年到1989年運動更提升為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一波又一波的二二八紀念活動開展,希望能彌合台灣人的傷口,以化解社會族群對立,建立公義和諧的社會。要求興建紀念碑設立,把每年的2月28日訂為「二二八和平日」。 從1987年到2017年,二二八事件的平反運動,已經三十年。設立紀念碑、口述訪談出版、真相調查與報告,政府道歉,賠償受難家屬等目標,前述的二二八和平日運動訴求,也逐項實現。 《公佈真相.平反冤屈/二二八和平日宣言》/1987年2月13日 四十年來,「二二八」事件像一片烏雲,縷縷的冤魂濃聚不散,又像你我心底的陰影,掩著我們最深刻的創傷。屈不得直,冤不得伸,真相不得大白。四十年來,死者無法安息,生者難以平安,這個島上因此沒有真正的和平。 但是「和平」--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本地人與外省人之間的和平—正是這個島上最重要的生存基礎。 因此,在「二二八事件」發生的第四十週年,我們呼籲全島住民共同來紀念這個日子,並祈求和平早日降臨在台灣島上, 我們呼籲公佈真相,平反冤屈,讓死者的冤魂得以安息,讓生者的心靈得以平安,也讓這個島上住民,得以因瞭解而諒解,因諒解而和解,因為和解就是邁向和平的開端。 我們懇切地向島上的每一個住民發出這個訊息:在四十週年的「二二八」,請讓我們以「和平」來紀念他,並訂這一天為「和平日」。 (本文所有圖片感謝邱萬興、鄭南榕基金會提供)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2-13
2002.1.16《新英文法》作者 良心犯柯旗化逝世

2002.1.16《新英文法》作者 良心犯柯旗化逝世

  柯旗化是台灣最暢銷英文文法書的作者,卻坐了17年的政治黑牢。截圖/取自Youtube,公視新聞網提供   2002年1月16日,台灣知名的英語教育家及文學家柯旗化逝世。戒嚴年代,柯旗化的《新英文法》是台灣學生學習英語必備的參考書,但作者卻兩度牽涉政治案件入獄,前後坐牢17年,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 《新英文法》作者,政治獄二進宮 柯旗化於日治時期出生於高雄州岡山郡左營莊(今高雄市左營區),因為母親是高雄州旗山郡(今高雄市旗山區)人,父親是台南州新化郡善化街(今台南市善化區)人,截兩個地名之一,將他取名為旗化。 二二八事件中,柯旗化親眼目睹國民黨軍隊在高雄地區的肅清屠殺,此後反對國民黨政府,萌生「台灣自決」的想法。大學畢業後,任中學英文教師。1960年出版《新英文法》,往後四十餘年,這本書一直是中學生學習英文文法的暢銷書,也是後來他入獄後,家庭與出版社能維持營運的重要支柱。 1951年,因為與就讀高雄中學時期的同學在私下閒聊中,透露對政府不滿的想法。其同學因案被捕,牽連到柯旗化,員警在柯的住處搜出《唯物辯證法》一書,遂認為柯思想左傾,對他刑求偵訊。羈押半個月後,移送台北的保安司令部保安處關押。半年後,柯旗化被裁定無罪,卻送管訓,先送到台北內湖國小的新生總隊,後移至綠島新生訓導處服苦役及思想改造,一年多後始被釋放。 1955年,柯旗化與蔡阿李結婚,1958年創辦「第一出版社」,出版英語學習書籍外,也暗中出版黨外人士著作。1961年遭學生牽連,第二度被捕入獄,直到1976年才從綠島釋放,被監禁長達15年。 柯旗化是一個文化人,深知文化的重要性,1984年即在第一出版社附設「台灣文化圖書服務部」,銷售台灣文化圖書,並編寫《台灣文化圖書目錄》,印行一萬份以上。1986年,又在第一出版社附設「台灣文化雜誌社」,創辦《台灣文化》季刊,不過兩年後即遭查禁並停刊,前後僅發行10期。但柯旗化並不放棄用筆發聲,1989和1990年,在台灣新國家聯盟《新國家月刊》、新文化雜誌社《新文化雜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等刊物,發表有關二二八事件及台灣獨立運動評論,並在《民眾日報》〈天聲人語〉專欄發表政治評論;1992年,完成自傳小說《台灣監獄島》。 「為了迎接台灣獨立,我才活著」 陳永興醫師說,《台灣監獄島》記錄上一代台灣人歷經兩個不同政權統治的時代悲劇。柯旗化目睹二二八的屠殺無辜,以及日後自己所受的誣陷、刑求和莫須有的囚禁、感化,身心飽受摧殘甚至到想要自殺以求解脫痛苦的地步,讀來令人憤慨和心痛。 柯旗化的大兒子柯志明,現為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2001年獲得「吳三連獎社會學獎」。他在《台灣監獄島》的後記寫道:「長大以後,我們家屬,或許正如同其他受難者的家屬一樣,不斷捫心自問,何以這麼一個澹泊、無心於政治的人,在那個時代裡,竟至沒有喘息生存的空間?過去教育下養成他剛強正直的人格,難道是如此的不能見容於當道?……我們家人在此只能寄望他所承受的苦難與犧牲能有助於洗滌人心,讓他魂牽夢縈的家鄉台灣,可以生活得更自由而免於恐懼。」 「台灣一定會獨立,為了要迎接台灣獨立的日子,我才活著。」柯旗化在《台灣監獄島》一書寫下這樣的心願。遺憾的是,他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及阿茲海默症,於2002年1 月16日過世,享年73歲。 2004年1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召開古蹟及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將柯旗化的故居、也是第一出版社的社址:新興區八德二路37號,登錄為歷史建築,以感念這位被政治迫害的台灣菁英。在這棟建築屋中,有柯旗化昔日閱讀的書籍,以及他在綠島時,與妻子和兒女的家書。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柯旗化 新台灣新聞週刊:苦難台灣人的見證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柯旗化是不是白白犧牲了?
那一年的這一天 2017-01-16